壇經兩則優秀實用市公開課一等獎省名師優質課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1頁
壇經兩則優秀實用市公開課一等獎省名師優質課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2頁
壇經兩則優秀實用市公開課一等獎省名師優質課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3頁
壇經兩則優秀實用市公開課一等獎省名師優質課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4頁
壇經兩則優秀實用市公開課一等獎省名師優質課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單元佛理禪趣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莫高窟“千手觀音”像三面觀音為一體三尊造型佛像:正面觀音手持經篋,右面觀音手持蓮花,左面觀音手持念珠,依次象征智慧、平安、仁慈。每一尊法相蘊含一個大智能及感應功效、能增福添慧、保佑平安。正面手持經篋觀音,表達觀音般若德即智慧德性。經篋代表六百卷般若經,表示觀音“白度度人,智悲雙運”,既能自利、觀理事無礙之境而了達自在,又有利他,觀一切眾生之機而化度自在,以般若啟眾生智慧。

左面手持念珠觀音,表達觀音解脫德,即徹底擺脫無明煩惱和種種束縛,到達大自由大自在境界,表現“眾生念佛,佛念眾生”同等同體慈悲精神。右面手持蓮花觀音,表達觀音法身德。觀音是密宋蓮花部本尊,蓮花是觀音三味耶形,喻“常樂我凈”四德;是佛門中圣花,象征眾生肉團心,蓮體清凈,出淤泥而不染,根莖通心,象征“心佛眾生,三無差異”。總體表示觀音清凈和六根圓通。觀音圣像總體表示觀音“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撥一切眾生苦”大慈大悲形象。是“慈悲”、“智慧”與“和平”精神象征。“佛”指什么?1、佛陀。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2、佛教徒。指修行圓滿人。3、佛教。4、佛像。釋迦牟尼:

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古印度釋迦族人,佛教創始人。

成佛后釋迦牟尼,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相者。

釋迦牟尼是后人對他尊稱。“釋迦”是他所屬部族名稱,可意譯為“來自釋迦族修行成就者”、“釋迦族圣人”。

菩薩

菩薩是巴利文Bodhisatto音譯“菩提薩埵(拼音:duǒ)”簡稱,梵文是Bodhisattva,“菩提”漢譯是“覺悟”,“薩埵”漢譯是“眾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眾生),全譯是“覺有情”,它包含自覺和覺他兩層意思,就是說,菩薩既是已經“覺悟眾生”,又是以覺悟他人為己任有情。

除了普通菩薩外,還有像觀音、地藏、文殊、普賢一類”大菩薩“。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九華山地藏菩薩五臺山文殊菩薩峨嵋山普賢菩薩四大菩薩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九華山地藏菩薩五臺山文殊菩薩峨嵋山普賢菩薩慈悲大愿大智大行四大菩薩

四大菩薩象征四種理想人格,即:愿、行、智、悲。大慈大消極音菩薩解救苦難地藏菩薩般若智慧文殊菩薩德行圓滿普賢菩薩佛教是什么?

廣義地說,它是一個宗教,包含它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組織等等。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但佛教在世界性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仰神創造及神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無神論者;所以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最大特色。

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言教;假如用佛教固有術語來說,應該叫做佛法。在《增一阿含》經序品中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用一句話來說,佛教就是佛讓人們止惡揚善、自凈其意教法,是佛陀教育。佛教宗派:佛教(印度)漢傳佛教(中國內地)藏傳佛教(西藏)南傳佛教(云南、泰國、緬甸、柬埔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俱舍宗成實宗三論宗(法性宗)法相宗(唯識宗)華嚴宗天臺宗禪宗凈土宗律宗密宗中土禪宗六代祖師:初祖:菩提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典故大意: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上請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盛大行禮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大家都不明白他意思,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輕輕一笑。佛祖當即宣告:“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回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不立文字,以心傳心,于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訶迦葉。”然后把平素所用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典故。中國禪宗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拈花微笑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語,禪宗以心傳心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對禪理有了透徹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領會、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壇經》兩則湖南長郡衛星遠程學校

上學期制作07

禪宗是含有中國特色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續印度佛教已經有某個宗派,也不完全信仰某部已經有經典,而是建立了自己宗經,標榜自己獨特修持方式。慧能(638~713)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俗姓盧,出生在廣東新州,生活、傳法于廣東。他在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學佛。慧能創建禪宗,不但與印度佛教以及中國其它佛教宗派不一樣,而且與舊有各派禪學不一樣,它是佛教內部一次革新。禪宗根本特點是強調精神領悟,提倡單刀直入“頓悟”,它自稱是“教外別傳”。其經典便是《壇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原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為禪宗第六祖。他幼年喪父,家境貧困,靠賣柴養母。一天,他在集市賣柴,聽見有些人誦佛經典籍《金剛經》,頗有感悟,便立志尋師學佛。他告別老母親,投靠到弘忍門下。

弘忍問他:“你是何人,來此見我欲求何事?”

慧能答道:“弟子嶺南人,今遠道求見,無他也,乃求成佛之理。”

弘忍訓斥道:“你為嶺南窮鄉僻壤蠻人,有何資格成佛?”

慧能從容回答:“人有南方北方之別,而佛性則不分南北;我雖嶺南蠻人,同你尊貴法師身份不一樣,但你我佛性何別?”

弘忍聽了十分震驚,未料這位鄉下人對佛理有如此深刻領悟,于是留他下來當行者,在寺院中打柴、推磨、做粗活。有一天,弘忍把弟子們召到面前,當眾宣告讓每人寫一首偈,說明自己對佛理認識。誰能真正領悟佛理真諦,袈裟和佛法就授予誰,并讓他做第六代祖。

當初弘忍門下有位首座弟子神秀,名聲顯赫。他很快就作出一偈,悄悄地把偈寫在南廊壁間。偈中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慧能聽了神秀偈子,知道神秀還未體悟“空性”,于是念了一首偈,由他人代為寫在墻壁上。偈子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原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一個出世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原來就是空,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原來就是空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一個很高境界,領會到這層境界人,就是所謂開悟了。)

此偈剛寫完,很多和尚都圍過來觀看,都很詫異,議論說:“奇怪啊!想不到像他這么做苦役人竟有如此修行?真不能夠貌取人!”弘忍見眾人如此驚怪,恐怕有些人從中暗害,馬上用鞋擦掉慧能偈,有意說:“亦未見本性啊!”

夜晚三更時候,慧能悄悄來到弘忍處。弘忍用袈裟把窗戶遮圍住,為慧能講解《金剛經》,弘忍看到他已經真正領悟,便把禪法和衣缽秘授給慧能,說:“你為第六代祖。”還囑他馬上下山回南方隱居,待弘忍死后再繼承與發展禪宗事業。

今后,慧能一直堅守師囑,混于眾人,不露聲色。后,弘忍逝世,他才出示隱藏多年法衣,亮明自己身份,正式落發出家,成為禪宗首領,在曹溪寶林寺講法二十余年,影響遍布海內。

《壇經》又稱《六祖壇經》或《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國佛教禪宗典籍。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壇經》大致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序。主要敘述了慧能于大梵寺說法,法海集記《壇經》緣起。第二部分為《壇經》主體部分。這部分經文約占全書三分之二,集中闡述了慧能獨創性祖宗學說。最終一部分主要是敘述了慧能逝世前對十名弟子等囑咐及臨終前后事情。經文還描述了慧能逝世后情景,并以此作為全經結束。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傳心禪宗思想佛性本有無住生心頓悟法門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原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既非風動,

亦非幡動,

仁者心動耳。六祖慧能肉身像廣東韶關南華寺中課文研讀1、依據注釋解釋《壇經兩則》。2、閱讀《壇經兩則》,概括每則內容。3、《壇經》在語言上有何特色?請結合課文簡明說明。慧能受法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時候,把慧能召喚到佛堂里,為他講解《金剛經》。慧能一經傳授,頓時就領悟了佛法。當日夜里接收訓導,他人都不知道。于是弘忍和尚就把頓悟法門和本門信物袈裟傳給了慧能:“你就是六代祖師了,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傳下去;本門修行要‘以心傳心’,應該引導弟子自己領悟。”弘忍又說:“慧能!自古傳授法器,都是很危險事情,就像生命懸在發絲上一樣!假如你在這里停留,有些人就會害你,你應該即刻就離開這里。”世人都流傳著“南能北秀”說法,卻未能知道根本緣由。神秀禪師,在南荊府當陽縣玉泉寺擔任住持修行;慧能大師,在邵州城東三十五里曹溪山修行。佛法均屬一個宗派,因為傳人居住一南一北,所以就有南北流派。為何又有漸悟和頓悟區分?佛法只有一個,人領悟佛法有慢有快,領悟慢,就采取漸悟方法,領悟快,就采取頓悟方法。佛法本身沒有頓和漸區分,不過因為人根器有遲鈍和靈敏區分,所以才有了漸、頓之稱。南能北秀《

壇經》兩則《慧能受法》這段文字說是慧能受衣法時情景和弘忍教誨《南能北秀》這段文字是對“南能北秀”一說提出自己看法。行事慎重,辦事穩妥。語重心長,寄寓厚望。關心弟子,謀事周全慧能:頓悟直指人心神秀:漸悟循序漸進語言特征一是語言質樸簡練,不尚浮華。二是善于利用比喻。佛理小故事

一切皆空

山岡鐵舟處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到了相國寺獨園和尚。為了表示他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圣、無凡、無施、無受。”當初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筒將山岡打了一下,使得這位年輕禪者甚為憤恨。

“一切皆空,”獨園問道,“哪兒來這么大脾氣?”一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幾叩首后,這人突然發覺身邊一人也在參拜,且模樣與供臺上觀音菩薩一模一樣。此人大惑不解,輕聲問道:“您是觀音菩薩嗎?”那人答:“是。”此人愈加迷惑,又問:“那您自己為何還要參拜呢?”

觀音菩薩答:“因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

悟性如光弟子問佛祖:“您所說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么能夠相信呢?”佛祖把弟子帶進一間漆黑屋子,告訴他:“墻角有一把錘子。”弟子不論是瞪大眼睛,還是瞇成小眼,依然伸手不見五指,只好說我看不見。佛祖點燃了一支蠟燭,墻角果然有一把錘子。

你看不見,就不存在嗎?

有一次,蘇東坡與佛印禪師一同游山玩水,走著走著,佛印突然對蘇東坡說:“你騎在馬上姿勢十分莊重,好像一尊佛。”

蘇東坡回答說:“你穿著一身黑袈裟,騎在馬上好像一團牛糞。”

佛印笑著說:“從我口中出來是佛,從你口中出來卻是糞。”

隨從聽到兩人對話,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詩人與禪宗

禮品

一位禪師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人。連續好幾天,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蔑他。最終,禪師轉身問那人:“若有些人送你一份禮品,但你拒絕接收,那么這份禮品屬于誰呢?”那人回答:“屬于原本送禮那個人。”

禪師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收你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

你且看他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些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怎樣處置乎?”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語言是人精神世界表現,是心靈圖畫,正所謂言為心聲。人道德涵養主要表現在語言方面,言語不端,往往表明涵養不好。有時言語即使能夠掩蓋真實內心世界,但最終都會自覺或不自覺流露心機。

看“相關讀物”中所選《百喻經》故事,談談對故事寓意認識。《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是用寓言以申教誡一部著作。

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蕭齊天空三藏法師求那毗地譯。《百喻經》稱“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經真正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稱之為“百”,有兩種說法,一就整數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頌共為百則。《百喻經》全文兩萬余字,結構形式單一,每篇都采取兩步式,第一步是講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闡述一個佛學義理。它從梵文譯成漢文,距今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此經一經流傳,就受到閱讀者歡迎。愚人食鹽翻譯解析這故事原來說是:修行人適當地節制飲食,少欲知足,是對于身體和修行都有好處。但“外道”矯枉過正,對修行卻沒有一點兒益處。那種做法和笨人吃鹽一樣,是可笑而愚蠢舉動。寓意

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比如:做事淡泊名利當然無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負責任,他一生將碌碌無為、一事無成,于國于民均沒有任何貢獻。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渴見水翻譯解析寓意這個故事原來比喻:有些人強詞奪理地堅持著怪僻看法,不近情理,

認為佛教戒律很寬泛、很嚴格,一時不能全部接收,索性舍棄不受,最終沒有得道希望,可憐可笑!主要是做好眼前事,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在現實生活中,這確實是人慣常心理。以為太難了,就干脆不做,淺嘗輒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沒有些人要求你全部喝完。能夠制訂久遠目標,但切不可因為目標太遠而放棄一切努力。入海取沉水翻譯解析寓意為了很快賣掉貨物,將經過一年辛勞打撈得到寶貴香料,燒成木炭賣掉,使寶貴稀少東西變成了廉價普通東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從而失去了理性價值判斷。這故事原來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難而生退卻之心。假如見異思遷,或者退求小果,結果自失大利,如同沉香燒成炭賣一樣,是非常可惜。凡事假如急于求成,可能會造成“事倍功半”效果。在碰到挫折時候,要耐心地等候,全方面地審時度勢。嘗庵婆羅果翻譯解析寓意故事中那個人用“品嘗一果,怎知它果甜美”思緒,去“盡嘗它果”,造成“一切都棄”結果。這原本是用來比喻:對待佛家教理,不知道類推,認為只有自己一一親身體驗,才能相信,最終只能造成什么也得不到。做事要善于從個別中發覺和認識普通。不可能事事都要親身經歷后才能得到真知。實踐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然而絕正確實踐主義不但時時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詐言馬死這個故事原本比喻:現在人們也是如此,自稱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卻殺害各種生靈,制造各種痛苦毒害,還虛假地自稱善良,實際上暗地里無惡不作,這就像那位謊稱馬死愚人。翻譯解析寓意故事中那位騎士,因為內心恐懼,不能參加戰斗,只好裝死以求保命,這種掩飾自己內心懦弱,保護本身行為,有時候是難以防止,也是能夠了解,不過危難過后,還要沽名釣譽,那就不應該了。抨擊了欺詐人心,指出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手持佛珠,卻心存偽詐之人。駝甕俱失經過駝甕俱失事實,比喻因為違反了禁條,使自己智慧之路和自我涵養都喪失了。翻譯解析寓意我們經常面臨這種類似兩難局面,因為處理不妥,結果也就二者俱失了。比如,考試作弊,可能會僥幸過關,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假如被老師發覺了,就會受處處罰,影響學業。在這種兩難處境下,假如鋌而走險,選擇了作弊,那么人格完善和學業就可能二者俱失。這么我們和那個愚人有什么分別呢?蘇東坡許多詩詞,被許多禪師視為悟后境界作品,比如有名廬山三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一樣;不認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還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怎樣舉似人。”

東坡一生波瀾起伏,在歷經人生滄桑之后,他心性有了很大轉變,他在《自題金山畫像》一詩中曾自我表明心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首詩在表示自己“心”已不受任何外物牽動,而自“身”浮蕩更是能隨遇而安。

龍虎寺禪院中學僧正在寺前圍墻上,模擬一幅龍爭虎斗畫像,圖中龍在云端盤旋將下,虎踞山頭,作勢欲撲,即使修改屢次,卻總認為其中動態不足,適巧無德禪師從外面回來,學僧就請禪師評鑒一下。

無德禪師看后說道:“龍和虎外形畫得不壞,但龍與虎特征你們知道多少?現在應該要明白是龍在攻擊之前,頭必須向后退縮;虎要上撲時,頭必定自下壓低。龍頸向后屈度愈大,虎頭愈貼近地面,他們也就能沖得更加快、跳得更高。”

學僧們非常歡喜受教道:“老師真是一語道破,我們不但將龍頭畫得太向前,虎頭也太高了,怪不得總以為動態不足。”

無德禪師藉機說教道:“為人處事,參禪修道道理也一樣,退一步準備之后,才能沖得更遠,謙卑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學僧不解似道:“老師!退步人怎能向前!謙卑人怎能更高?”

無德禪師嚴厲說道:“你們且聽我禪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禪者人格,有自尊一面,他們有時頂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龍抬頭虎相撲;但有時也非常自謙,有如龍退縮,虎低頭。這正說明了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高則高,當低則低。所謂進退有據,高低有時也。

成語與佛教大千世界:出自《起世經》和《長阿含經》。“世界”,本是一個佛教名詞,指是無窮無盡時間(世)和廣袤無垠空間(界)。后用來指遼闊無邊世界。天女散花:《維摩詰經》記載,天女受如來佛派遣,前往檢驗諸菩薩和弟子們道行,將滿籃鮮花自空中傾下,落向正在參禪眾人身上。道行夠就會從身上墜落,唯有道行不夠才會附著在身上不下墜。后多形容拋灑東西或大雪紛飛樣子。水漲船高:出自《五燈會元》:“十五日前,水漲船高。”禪宗認為,“煩惱是功德之體”,煩惱越多,心覺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身也會隨之升高一樣。這是個帶有樸素辯證法觀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