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河南省許昌市、洛陽市高考歷史押題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3屆河南省許昌市、洛陽市高考歷史押題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3屆河南省許昌市、洛陽市高考歷史押題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3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高考歷史模擬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貼區。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同文館、天津水師學堂等在招生時,報考者寥寥,在畢業后還需要給予科甲出身,李鴻章甚至不得不奏請新式學堂學生一體參加鄉試。此現象反映了A.新式學堂教學目標虛高,不能滿足社會需要B.新式學堂教學質量不高,畢業學生素質較低C.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對新式人才需求少D.科舉影響大,近代教育需依附傳統教育生存2.歷史上,西漢宣帝年間發生一次日食時,宣帝即刻下詔說:“皇天見異,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稱也?!睗h宣帝的言行所體現的觀念為()A.獨尊儒術 B.大一統 C.天人感應 D.無為而治3.下表為在國際體系、利益相關度和力量對比影響下霸權國與非霸權國采取的關系類型。據此可推知,在國際關系中A.追隨霸權國是永恒不變的主題 B.多極化確實有利于制約世界霸權C.追隨和不介入戰略居次要地位 D.兩極格局避免了世界大戰的發生4.下表是美國二戰后不同時期實際GDP及其他若干經濟指標的統計數據。影響美國戰后經濟波動的因素主要有時期實際GDP(年均復合增長率)私人國內總投資(年均復合增長率)勞動生產率(年均復合增長率)失業率(年平均失業率)1950~19734.25.72.84.81974~19822.00.50.97.21983~20073.44.72.35.8①信息技術的發展②殖民體系的變化③經濟政策的調整④霸權地位的喪失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5.1886年(光緒十二年)天津買辦吳懋鼎與兩個合伙人共同投資創建天津自來火公司,后來更名天津華昌火柴公司:1917年與北平丹鳳火柴,合并成立天津舟華火柴公司。該公司成為全國最大的火柴公司。對該企業發展的相關因素敘述正確的是①國民政府倡導使用國貨給予資金支持②西方各國減少對華商品輸出③“實業救國”思潮的促進④該類企業受近代洋務運動刺激產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6.美籍華人、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和日本”一章曾這樣寫道:“在廣東,小規模的革命黨人起義雖遭鎮壓,可是在漢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彈制造廠的意外爆炸,導致了附近帝國軍隊的兵變。”這場“兵變”帶來的結果不包括A.滿清政府垮臺 B.專制制度結束 C.中華民國成立 D.封建制度結束7.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評論:“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使后無戰攻之患?!边@本質上A.肯定了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體制建設的功效C.敏銳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與郡縣制最主要的不同點8.在1935年的中國本位文化大論戰中,有學者主張要發掘中國文化的特殊性,與西方文化劃清界限,也有學者主張全盤西化。但與五四時期向西方學習的熱潮相比,知識界和輿論界更同情和理解以傳統文化為本位的說法。這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知識界A.致力于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B.強調以思想啟蒙推動社會的進步C.實現國家救亡與民族復興的愿望迫切D.主張對傳統儒家文化的擁抱回歸9.1348年,黑死病傳遍歐洲,給整個歐洲毀滅性打擊。佛羅倫薩如地獄一般,無計可施的市民只能舉行盛大游行,向上帝懺悔,結果更多的人感染了瘟疫,無路可走的人們開始酗酒玩樂、日夜狂歡,用縱情享樂忘記身邊的痛苦。這一變化A.使羅馬教會對歐洲的控制動搖 B.促使人文主義思想的加速到來C.體現了人民救助瘟疫能力有限 D.導致了歐洲商路中心向西轉移10.關于大蕭條的原因,建國初期學界多認為它是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的必然結果;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學界對西方經濟史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社會制度的框架之下,而是此可知,關于美國大蕭條發生的原因A.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 B.研究的結論受時代環境影響C.缺少對世界市場的觀察分析 D.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解釋11.20世紀40年代,美國外交家喬治·凱南認為:“我們對著一個政治力量,它狂熱地堅信,它和美國之間不可能有永久性地妥協辦法。如何對付這個力量的問題……是我們有能力解決,不必通過一場全面的軍事沖突來解決”。文中的“政治力量”指的是A.蘇聯B.英國C.日本D.德國12.董仲舒的新儒學與先秦儒學的主要區別在于()①帶有神秘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記②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糅合其他學派思想③強調仁政,反對暴政④思想保守,主張“法先王”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13.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禮制文明受到挑戰的時代,諸子學說揭示出中國古代禮制文明發展的各種可能選擇,提出了禮制文明進一步發展的新思路、新觀點,大大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據此可知“百家爭鳴”的意義在于A.徹底否定了傳統的禮樂制度 B.確立了儒學的主流學說地位C.推動了古代社會的制度創新 D.開啟了思想自由的全新時代14.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設立四大經濟特區,其中珠海經濟特區位于如圖中的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15.文物是鮮活的歷史。以下能夠反映春秋時期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的農具是A. B.C. D.16.晉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晉國之眾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晉國國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晉侯,終于“盡并晉地而有之”。這表明當時A.新的階級關系已經產生 B.儒家德治思想深入人心C.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壞 D.兼并戰爭能夠統一天下17.20世紀80年代初期,流行音樂在中國異軍突起,風靡一時。歌曲生產和消費各個環節的資源,如寫作、出版、演出等,都大量集中到了流行音樂領域。這一現象A.導致了文藝方針的調整 B.得益于市場經濟體制的推動C.反映了思想解放的成效 D.推動了浪漫主義音樂的普及18.北宋中期,造成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的重要原因是A.墾荒造田 B.榷場貿易 C.修筑長城 D.官俸兵餉19.下邊是1894年和1913年中國民族企業變化表。對此解讀正確的是,當時()A.民族資本成為在華資本主體 B.清廷極力推動近代企業發展C.政府的經濟政策發生了異變 D.資產階級改良必然走向革命20.“自嚴氏書出,而物競天擇之理,厘然當于人心,而中國民氣為之一變。”在當時看來,中國民氣所呈現的新氣象是A.力師西法,采西學,制洋器B.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借法”自強,興辦洋務C.創辦報刊、組織學會、開辦學堂,大力宣傳維新變法思想D.創立革命團體,發行革命書刊,批判清政府專制,鼓吹革命21.下表為1928—1935年中國輪船統計表。據此判斷正確的是中國輪船統計年份船只噸位其中千噸以上輪船船只噸位19281352290791117213482193027924154471382479691932345657725717834221119353895675173208461812A.國民政府日益重視發展海洋經濟B.表明外國侵略由沿海轉向內陸C.國家經濟建設促進輪船業的發展D.表明工業結構逐漸趨于合理化22.下表展示的是1928—1937年蘇聯民眾的消費情況(圖中數據為相對的消費指數),由此可知A.新經濟政策激發了市場的活力 B.人口增長抵消了工業化成就C.五年計劃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D.斯大林模式以重工業為中心23.1919年,蘇俄人民委員會規定科學家的最低工資為1200盧布,最高工資為4800盧布。同年,《關于改善科學家狀況》還規定,供給科學家的口糧增加到500份,專家可以免去與自己業務無關的各種義務,如義務勞動和服兵役等。這些措施旨在A.調動科學家建設國家的熱情 B.配合新經濟政策的實施C.縮小不同階層間的收入差距 D.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24.羅斯福新政首先從整頓銀行著手,考慮的不僅是因為危機由此發端,更重視銀行作為經濟“神經中樞”的作用。可見,“首先從整頓銀行著手”的用意在于A.緊縮銀根,平抑市場B.調整機構,打擊投機C.穩定金融,增強信心D.創新制度,活躍經濟25.英國議會于1721年通過法案.“禁止使用或者穿戴印或者染的平紋織布(棉料),不管是在英國還是在其他任何地方生產的",以平息毛紡織制造商的憤怒,但棉毛麻混紡被認為屬于呢絨業的分支而并未禁止。這一禁令A.有利于工業革命的到來 B.使毛紡織業得以飛速發展C.遏制了商業資本的興起 D.受到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26.1987年,中共中央通過《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該決定要求凡是沒有進入普通高中、普通大學和職業學校的學生,都可以經過短期職業技術培訓,然后就業。這一決定A.完善了國民教育體系 B.推動了職業教育的興起C.提升了高等教育質量 D.促進了義務教育的普及27.“汲取古典文化的精華,創造符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的文化體系和上層建筑”的是A.文藝復興運動 B.啟蒙運動 C.新文化運動 D.科學社會主義28.表為中美貿易的相關資料。關于資料的解讀,正確的是A.中美對抗造成1972年以前兩國沒有貿易往來B.中美建交促成1975年中美貿易額的急速攀升C.中國大量引進美國資金造成了1980年中美貿易出現巨大逆差D.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推動了1985年對美出口的快速增長29.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在回答英國記者甘貝爾時說:“它將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則與羅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將保證國家的獨立、團結、統一及與各民主強國的合作?!泵珴蓶|此言論的主旨是A.著力揭露國民黨獨裁的本質 B.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C.表達了中共和平建國的誠意 D.反對美國“扶蔣反共”政策30.1964年,第二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綱領指出:“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是國際緊張局勢和沖突的一個基本根源?!?973年第四次首腦會議號召不結盟國家要“通過有效行使反對霸權的國家主權來鞏固它們的獨立”,“拒絕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壓力”。材料說明不結盟運動國家A.不滿美蘇兩國對第三世界的爭奪B.意識到美國嚴重威脅他們的安全C.欲建立他們主導的國際政治秩序D.根據國際形勢變化調整斗爭目標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譚嗣同,湖南瀏陽人,出身官宦之家,幼年喪母,個性剛強。譚嗣同師從歐陽中鵠和劉人熙,兩師都崇拜王船山(王夫之)。他亦受影響而潛心精研船山學。自1885年起,譚嗣同多次離家漫游,十年時間足跡遍及十余省。1893年,譚嗣同在上海結識英國人傅蘭雅,購買了大量外國歷史、地理、政治、自然科學譯著。1895年,譚嗣同在北京加入強學會,結識了梁啟超和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不久,他在天津認識了嚴復,還加入了民間秘密結社組織——在理教。1897年,譚嗣同寫完《仁學》。他在書中說道:“君也者,為民辦事者也;臣也者,助辦民事者也。賦稅之取于民,所以為辦民事之資也。”“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他還引用法國人的口號:“誓殺盡天下君主,使流血滿地球,以泄萬民之恨?!蔽煨缱兎ㄊ。T嗣同英勇就義,1899年該書由梁啟超代為出版?!獡踅ㄈA《譚嗣同傳》整理(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譚嗣同思想的淵源。(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譚嗣同與孫中山思想的異同,指出他們所體現的時代精神。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古代重視養老問題,周代即對有80歲以上老人的家庭實行減免徭役政策,漢代為保證家庭養老的落實,規定不贍養老人者“棄市”(一種處罰措施);魏晉時期還出現了我國最早的官方養老院——孤獨園,由國家收養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唐朝法律規定: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意思是家有老人,子孫不能遠走他鄉,否則要被治罪。宋代《宋刑統》將不孝作為十惡之罪,對不孝之罪懲處比較重。明代養老制度堪稱完備,不僅為高齡老人發放生活補貼,還設養老苑、惠民藥局,收養孤賽老人?!愿鶕⑿殴娞柼普Z海談《中國古代的養老制度》材料二在維多利亞時期(1837~1901年),濟貧院等社會救助機構承擔了類似“養老院”的作用.940年,英國社會救助主管部門開始提倡建立現代養老院,并鼓勵老年人入住養老院。在制定1948年的《國家救助法案》時,當時的健康部長提出用“養老機構”替代“濟貧院”,以確保所有想要入住養老院的老年人都可以輕松入住。世紀60年代初,健康部再次提出健康和福利服務的總體目標是將老年人維持在社區中。20世紀70年代,英國官方發布了“老年人更加幸福”的報告,提倡讓大多數老年人離開照護機構而回到家中接受服務。——摘編自石琤《英國養老服務政策對中國的啟示》(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古代養老的特點,并分析古代養老制度產生的原因。(2)分析近代英國養老服務政策的變化,并簡析其影響。33.材料二戰后初期,美對德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改造。當時的德國,納粹雖已戰敗,但民眾尚未從數十年的精神管制和理論荼毒中清醒過來。美、英、法三個西方占領區的軍事法庭(包括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對其進行了大量的審判,審判是建立在大量的證據之上的,作為證據的抄本和文件多達42卷。諸多材料和證據向人類揭示了法西斯的陰謀和暴行。美國一方面積極支持限制德國工業的方案,并要求德國的工業設備必須拆除作為賠償;另一方面本著消除作為軍事強國象征的壟斷組織特別是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的目的。戰后初期,幾乎所有的德國政黨都傾向于走社會主義道路。但美國方面極力反對這種傾向不主張改變他們占領區內的所有制結構,并要求在占領區內,按照以民主、自由和法治特征的社會標準來調整他們的占領政策?!幾詣⒕辍抖鸾Y束前后美國對德國政策探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后初期美國對德國民主改造的主要措施。(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戰后初期美國對德國民主改造的影響。

參考答案(含詳細解析)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D【答案解析】

根據“需要給予科甲出身,李鴻章甚至不得不奏請新式學堂學生一體參加鄉試”等關鍵信息可知,科舉影響大,故選D;題干中不能看出新式學堂教育目標虛高,而且新式學堂較注重實用,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的說法有誤,排除A;新式學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高低,題干沒有涉及,排除B;“對新式人才需求少”不符合當時中國社會事實,排除C?!敬鸢更c睛】抓住關鍵信息“需要給予科甲出身……不得不奏請新式學堂學生一體參加鄉試”分析解答。2、C【答案解析】

據材料“皇天見異,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稱也?!笨芍?,材料反映的是天和人可以相互感應,天是至上的人格神,如果天子違背了天意,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C正確;據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就已經確定了獨尊儒術、大一統思想,A、B錯誤;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D錯誤?!敬鸢更c睛】漢武帝時期,確立了儒學正統地位。3、B【答案解析】

本題以國際關系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表中內容看,多極體系與單極和兩極體系下的國際關系相比,多極體系更有利于形成對世界霸權的制約,B項正確;A項說法過于絕對;從材料看不出三種關系類型的主次關系,C項錯誤;材料信息并不強調兩極格局的影響,排除D項。4、C【答案解析】

二戰后美國通過對經濟的干預,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發展。但是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經濟進入滯脹,里根政府通過放松對經濟的干預,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因此體現的是經濟政策調整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③正確;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進入到新經濟時期,主要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①正確,因此C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殖民體系的變化,②錯誤,AB排除;美國的霸權地位并未喪失,④錯誤,D排除。故選C。5、B【答案解析】

1886到1917年吳懋鼎創辦的天津自來火公司建立和發展的主要原因有,19世紀后期受近代洋務運動刺激產生,19世紀末“實業救國”思潮的促進,一戰期間西方各國減少對華商品輸出等,②③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廣州國民政府是在大革命時期成立的,南京國民政府直到1928年才統一全國,國民政府對1917年之前天津民族企業的發展,沒有產生促進作用,①不符合題意,與之組合的ACD三項錯誤。6、D【答案解析】材料敘述的是武昌起義,該事件加速了滿清的垮臺和君主專制的結束,促成了中華民國的成立,但是沒有結束中國的封建制度,所以D符合題意。7、B【答案解析】

司馬遷認為秦王朝廢除了分封避免了諸侯相互征戰的出現,實際上是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體制建設的功效,故選B項,排除C項;司馬遷肯定的是郡縣制,不是秦統一的意義,更沒有將郡縣制與分封制進行比較,排除AD項。故選B。8、C【答案解析】

根據材料“在1935年的中國本位文化大論戰中”“知識界和輿論界更同情和理解以傳統文化為本位文化的說法”并結合所學知識,隨著日本侵華不斷加劇,1935年華北事變后民族危機加深,知識界出現了實現國家救亡與民族復興的愿望迫切,救亡的意識成為中國思想界的主流。故答案為C項。A項,根據所學可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在五四運動后的新文化運動的后期,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BD項,強調以思想啟蒙推動社會的進步、主張對傳統儒家文化的擁抱回歸的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體現,排除?!敬鸢更c睛】表明類選擇題是高考中相對穩定的題型,該類選擇題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說明”、“反映”、“旨在”、“體現”一詞“相當肯定地顯示”的含義。它要求考生獲取材料中比較確切的信息,重點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試題的題干部分一般描述歷史現象,考生需要根據所學知識,用簡潔的語言準確、清楚地概括現象背后的歷史結論。一般解題步驟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體信息;第二步:聯系選項,進行“等價轉換”?!暗葍r轉換”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體信息要與選項完全匹配;第三步:檢驗其他選項的正確性。9、B【答案解析】

縱情、享樂、狂歡體現了人們沖破教會禁欲觀念,把握關注短暫的現實生活,這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的興起,故B正確;羅馬教會對歐洲的控制動搖,在文藝復興、尤其宗教改革后。排除A;“人民救助瘟疫能力有限”不符合材料中變化的主旨,排除C;歐洲商路中心向西轉移是新航路的結果,排除D。故選B。10、B【答案解析】

由材料“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不再局限于社會制度的框架之下”并結合所學可知,改革開放后,中國對于大蕭條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意識形態的束縛,與建國初期的史學研究有著較大的區別,這說明歷史結論的得出容易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故選B;A項只反映材料的部分信息,八九十年代之后的歷史研究并未強調這一點,排除;中國之所以能對大蕭條原因的研究取得突破,其背景是基于對西方經濟史的研究,是基于對世界市場的觀察分析,故排除C;歷史研究沒有唯一正確的觀點,研究角度不同,觀點也不同,排除D。11、A【答案解析】

由材料“20世紀40年代”“不必通過一場全面的軍事沖突來解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美國對蘇聯實行“冷戰”政策,遏制共產主義,采取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故文中的“政治力量”指的是蘇聯,A項符合題意。英國、日本、聯邦德國都是資本主義國家,與當時的美國處于同一陣營,排除BCD。12、C【答案解析】試題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仔細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強調仁政,反對暴政”以及思想保守、主張“法先王”均是只屬于先秦儒學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學說,神化封建統治,特別是糅合其他學派思想,所以“帶有神秘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記、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糅合其他學派思想才是董仲舒的新儒學與先秦儒學的主要區別。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學與先秦儒學的主要區別【名師點睛】在歷史選擇題中,命題者常常有意設置一些說法正確、但實際上和題干無關的題肢做干擾,考生如果不對照題干仔細辨析,就會誤選,經常出現“答非所問”的錯誤,即回答的并非所問的問題,所以在解答這類問題時只能選擇那些與題干之間存在聯系、且意思一致的題肢,對那些和題干無關、即使本身說法再正確的選項也是不能選的。13、C【答案解析】

據材料“提出了禮制文明進一步發展的新思路、新觀點,大大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并結合所學知識百家爭鳴的意義可以得出,百家爭鳴推動了古代中國的社會的制度創新與發展,故C正確;A“徹底否定”說法不正確,排除;儒學主流學說地位的確立是在漢代,故B不正確;思想自由在中國古代不適用,中國古代統治者一般都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故D不正確。14、A【答案解析】

依據圖片并結合四大經濟區的地理位置來看,①處是珠海,A正確;②處是深圳,B錯誤;③處是汕頭,C錯誤;④處是廈門,D錯誤。故選A。15、C【答案解析】

春秋時期,出現了鐵制農具,故C符合題意;原始社會后期,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商周時期使用青銅農具,如青銅耒,故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16、C【答案解析】

根據“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晉侯,終于‘盡并晉地而有之’”可知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C正確;題干涉及的群體依然是貴族,而非新階級,排除A;晉國是春秋時期國家,當時儒家剛剛形成,不可能深入人心,排除B;題干中的曲沃封君攻伐晉侯不屬于兼并戰爭,排除D。17、C【答案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80年代初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思想解放的影響,流行音樂在中國異軍突起,C項正確;文藝方針的調整是流行音樂發展的原因而非結果,A項錯誤;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是在1992年才提出的,B項錯誤;1980年代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與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音樂普及無關,D項錯誤。18、D【答案解析】

北宋中期,由于冗官冗兵的增多,需要大量的官俸和兵餉,造成政府財政入不敷出,答案為D;AB都能增加政府收入,排除;根據所學可知,宋沒有大量修筑長城,不是財政入不敷出的原因,C錯誤。19、C【答案解析】

依據表格信息結合所學可知,甲午戰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有利于民族企業的發展,因此C選項正確;近代中國民族企業深受外國資本的壓迫,并未成為主體,A選項錯誤;此時期清政府只是放寬了民間設廠的限制,并非極力推動近代企業發展,B選項錯誤;

D選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故選C。20、C【答案解析】

根據題干“自嚴氏書出,而物競天擇之理”可知,題干中涉及思想家嚴復將西方進化論引進中國。根據所學可知,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主要方式有創辦報刊、組織學會、開辦學堂等,促進了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故答案為C項。AB項,題干反映的是嚴復的維新思想產生的影響,“力師西法,采西學,制洋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都是洋務運動的思想,排除;D項,“創立革命團體,發行革命書刊,批判清政府專制,鼓吹革命”表達的是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排除。21、C【答案解析】

材料信息體現了1928年一1935年中國輪船船只數量、噸位尤其是千噸位以上的輪船增長的數據,說明輪船制造業有了較快的發展。1927年后南京政府通過與聲名顯赫的資本家合作來促進工業發展,推動了中國輪船業的發展,故C項正確。海洋經濟一般指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產業活動,輪船船只數量及噸位數的增長可以從側面說明內河或沿海航運繁榮,但不能說明政府重視海洋經濟,故A項錯誤。1928一1935年,外國侵略者加緊了對中國從沿海到內陸的侵略,但不能說明由沿海轉向內陸,故B項錯誤。材料并未顯示輕工業的信息,因此不能判斷工業結構的變化,更不能說明工業結構逐漸趨于合理化,故D項錯誤。22、C【答案解析】

根據表格計算,消費合計/人口指數,可知這兩個數據分別為133.8和170.109,兩個年份比較人民消費水平增長明顯,說明蘇聯兩個五年計劃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C正確;1928年起,新經濟政策實際被停止,A錯誤;根據計算,人口增長并沒有抵消工業化成就,何況蘇聯大部分工業品為重工業品,不能直接消費,B錯誤;材料看不出斯大林模式以重工業為中心,D錯誤。23、A【答案解析】

蘇俄的做法是優待科學家,這有助于調動科學家建設國家的熱情,A正確;1919年尚未實行新經濟政策,排除B;對科學家的優待與縮小社會階層收入差距無關,排除C;題干未涉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排除D。24、C【答案解析】

結合材料“考慮的不僅是因為危機由此發端,更重視銀行作為經濟‘神經中樞’的作用”可知整頓出發點在于穩定金融,增強信心,選項C正確;根據所學知識,羅斯福新政放棄金本位,美元貶值,實行通貨膨脹,選項A排除;材料未體現出機構調整,選項B排除;根據材料可知羅斯福首先整頓銀行,而未體現出創新制度,選項D錯誤。25、A【答案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這一禁令并未禁止“棉毛麻混紡”,且禁止外國棉布的進口,擴大了本國市場,這就為棉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有利于工業革命的到來,故答案為A項;B項表述與18世紀英國經濟發展史實不符,排除;當時商業資本已經興起,排除C項;這一禁令是貿易保護主義的體現,排除D項。26、A【答案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1987年中央做出完善職業教育的決定,這是為了更好地完善國民教育體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職業教育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已經興起;C選項錯誤,高等教育質量與職業教育的普及沒有必然的聯系;D選項錯誤,職業教育并不屬于義務教育的范疇。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27、A【答案解析】

根據所學,文藝復興運動是在借助復興古曲文化基礎之上宣傳資產階級新文化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故A項符合題意;BC項都沒有“汲取古曲文化”,排除AC項;科學社會主義創造的不是資產階級需要的文化,排除D項。28、D【答案解析】

考點: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中美關系正?;椭腥瞻罱徽;ぶ忻狸P系正?;?。【題目詳解】試題分析:題目涉及到1972——1985年中美之間的貿易,A項1972年以前中國兩國沒有貿易往來說法錯誤;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因而B錯誤;1980年中國剛改革開放大量引進美國資金是錯誤的,排除C項。根據圖示內容可知,1980年開始,中美貿易額迅速增長,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應該與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關系有關,故正確的選項為D。29、C【答案解析】

材料中“它”指的是,抗戰勝利后,中共一直主張建立的民主聯合政府,主張和平建國,響應民眾呼吁,爭取政治主動,因此毛澤東的言論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和平建國的誠意,C項正確;此時正在重慶和談,國民黨一黨專政的面目還未暴露,排除A;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取得勝利,此時任務是改組國民政府,而非改組國民黨,排除B;D與材料無關,排除。30、D【答案解析】根據材料“1964年第二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綱領指出:‘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是國際緊張局勢和沖突的一個基本根源’”,說明此時是強調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1973年第四次首腦會議號召不結盟國家要‘通過有效行使反對霸權的國家主權來鞏固它們的獨立’”,說明此時是強調反對霸權主義??傮w來看,說明不結盟國家根據國際形勢變化調整斗爭目標,故答案為D項。其他三項材料不能體現,排除ABC項。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淵源:王夫之的學說;康梁維新思想;西方啟蒙思想(或“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的西方思想”“外國歷史、地理、政治、自然科學譯著”等);在理教的反清思想。(2)異同:(相同點)都反對君主專制(或都主張實行民主制)。(不同點)譚嗣同主張維新變法,君主立憲;孫中山主張以革命的方式建立共和制。時代精神:勇于探索,勇于犧牲;反對侵略,救亡圖存;反對專制,追求民主?!敬鸢附馕觥?/p>

(1)淵源:根據材料中“潛心精研船山學”,“在北京加入強學會,結識了梁啟超和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購買了大量外國歷史、地理、政治、自然科學譯著”,“加入了民間秘密結社組織——在理教”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譚嗣同的思想主要受到了王夫之、康梁維新思想、西學和在理教的影響。(2)同:根據材料中“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譚嗣同與孫中山都反對君主專制。異:根據材料中“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英勇就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譚嗣同主張維新變法,實行君主立憲,孫中山主張以革命的方式建立共和制。精神:根據材料中譚嗣同的言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譚嗣同和孫中山二人體現的時代精神主要有,勇于探索,勇于犧牲,反對侵略,救亡圖存,反對專制,追求民主等。32、(1)特點:以居家養老為主;有法律保障;政府有政策保障;歷代養老政策具有繼承性;政策不斷完善。原因:儒家思想的影響;經濟的發展;政府的重視;重視親情的家庭觀念;鞏固統治的需要(2)變化:工業革命之后社會救助機構(濟貧院)承擔了“養老院”的作用;二戰后初期提倡建立現代養老院并制定法案;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將老年人維持在社區中和家中養老。影響:養老服務政策從無到有,養老福利日漸完備;促進了社會穩定;但其政策也存在弊端?!敬鸢附馕觥?/p>

(1)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漢代為保證家庭養老的落實,規定不贍養老人者‘棄市’”和唐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