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課件_第1頁
辛亥革命課件_第2頁
辛亥革命課件_第3頁
辛亥革命課件_第4頁
辛亥革命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要點辛亥革命:20世紀初由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1911年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整意義上的資產階級革命,但沒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屢遭失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終結。本章要點辛亥革命:20世紀初由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第一節舉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一、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一)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一方面,外國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益擴大,民族危機加深。另一方面,社會矛盾激化,民變四起。(二)清末“新政”及其破產八國聯軍入侵后,清政府發布了變法改革的諭旨,實行“新政”,目的是為了挽救和維護自己的統治,但新政措施中有不少是其迫于時勢對資產階級做出的讓步。(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和骨干力量第一節舉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一、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一)孫中山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始

1、孫中山和興中會:1894年冬,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895年在香港成立總部,宗旨是“振興中華,維持國體”,并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革命綱領和奮斗目標。2、進行武裝斗爭:1895廣州起義;1900惠州起義;1904提出建立中華民國。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一)孫中山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始(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宣傳與組織工作從1894年興中會的成立,到華興會、光復會以及其他革命團體的相繼成立,十年間國內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1905年7月30日,各革命團體代表在東京召開籌備會,一致同意新團體定名為“中國同盟會”,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政治綱領。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同盟會的成立及其政治綱領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誕生。(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宣傳與組織工作從1894年興中會的成三、三民主義學說和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一)三民主義學說

1905年11月,孫中山在《民報》的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民族主義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

2.民權主義的內容是“創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

3.民生主義的內容是“平均地權”?;痉桨甘牵汉硕ǖ貎r,按價征稅,漲價歸公,按價收買。三、三民主義學說和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一)三民主義學說

(二)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1.論戰的內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這是論戰的焦點。

(2)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

(3)要不要社會革命。(二)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1.論戰的內容:

2.論戰的意義:

(1)論戰劃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實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參加到革命的行列。

(2)論戰使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三民主義思想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傳播,促進了革命力量的壯大。

3.論戰的局限:

(1)革命派未能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

(2)缺乏對民主建政的深入認識,其方案也不十分具體和具有可操作性。

(3)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對封建主義聯系起來,從而無法真正解決農民土地問題。2.論戰的意義:

(1)論戰劃清了革命和改良的一.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覆滅和中華民國的建立(一)各地武裝起義與保路風潮

各地起義:1911年的廣州起義各省保路風潮第二節辛亥革命的勝利與失敗一.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覆滅和中華民國的建立(一)各地武裝起義(二)武昌起義和各地響應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軍工程營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11日晚和12日晨,駐漢陽、漢口的新軍先后起義,武漢三鎮完全為革命黨人所控制。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腐朽昏庸的清王朝土崩瓦解。(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

1.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

2.政權性質: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

3.法典:1912年3月,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

4.臨時政府局限性:

(1)企圖用承認清政府與列強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所欠的一切外債,來換取列強承認中華民國。

(2)沒有提出可以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護私有財產為借口,維護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財產。(二)武昌起義和各地響應二.辛亥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及其局限性

(一)歷史意義: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在中國的統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和民國的建立。

3.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4.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變化。

5.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亞洲各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提供了范例,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二.辛亥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及其局限性

(一)歷史意義:

1.(二)局限性

1.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綱領。

2.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

3.沒有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發揮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作用。(二)局限性

1.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三.北洋軍閥的統治和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

(一)北洋軍閥的統治

從1912年袁世凱掌權到1927年張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集權達十五六年之久。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實行軍閥官僚的專制統治。

2.在經濟上,北洋政府竭力維護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復古。三.北洋軍閥的統治和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

(一)(二)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1.發動“二次革命”(1913年7月李烈鈞在江西,黃興在南京宣布討袁)

2.組織中華革命黨(1914年7月,絕對服從領袖)

3.發動護國戰爭(1915年12月,袁稱帝,25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