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年剛- 現代歐洲文學 課程講義課件_第1頁
鄧年剛- 現代歐洲文學 課程講義課件_第2頁
鄧年剛- 現代歐洲文學 課程講義課件_第3頁
鄧年剛- 現代歐洲文學 課程講義課件_第4頁
鄧年剛- 現代歐洲文學 課程講義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講:鄧年剛

短號:663918

微信:gs-dng

2016韶關學院文學院我們為什么要讀書(WHY)我們應該讀什么書(WHAT)21345我們應該怎么讀書(HOW)我推薦的書籍(BOOK)讀書能改變我們什么?(CHANG)問題思考名作選讀:《越讀者》圖書簡介作者簡介作品目錄作品序言內容選讀現代歐洲文學·課程介紹教學安排:教學17周,總學時34學習方式:講授,學習,討論,交流學分:2學分學期:1學期考核:考查,綜合評價。總成績=平時成績30%(作業10%+課堂表現20%)+考查成績70%閱讀是一種個體行為,也是群體行為。世界上任何群體行為都有方法可循。

如果不會寫小說,就去看別人怎樣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果還不會寫,說明讀得還不夠多。

如果不會讀書,那么就去看別人怎樣讀。看什么,看他的讀書心得、讀書筆記和書評,然后再對照原書讀,細細體會,慢慢練習。沒有人生下來就是讀書的行家里手,都是讀得多了,也就讀得通了。閱讀隨談對于初讀書的人來說,有一條相當重要的原則:不要讀不適合自己的書。別林斯基(俄國文學評論家)曾說過: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讀物。

哪些書適合自己閱讀,哪些書不適合?這是個問題。

有人說,讀書先從經典讀起。經典的確是必讀書,但并不是說一上來就要讀經典。愛德華·吉本(1737-1794)的《羅馬帝國衰亡史》(6卷)◆是不可否認的經典,但厚厚六大本,就算喜歡讀書的人也怵它三分,還不如從鹽野七生(1937-)◆的《羅馬人的故事》

(15冊)◆讀起。使用教材《故事與意義現代西方文學名著品評》作者:潘一禾單位: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

出版: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名作選讀:小說就是講故事《蘇菲的世界》《包法利夫人》《追憶逝水年華》《尤利西斯》《一位女士的畫像》《賈森·愛德華茲》《最有價值的閱讀:西方視野中的經典》《一生的讀書計劃》《西方正典》《文學體驗導引》《偉大的書》《小說的興起》《小說修辭學》《摹仿論:西方文學中所描寫的現實》《故事離真實有多遠》推薦參考書目《當代歐美文學名篇導讀》《20世紀外國文學文本闡釋》《小說家的十三堂課》《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文學經典論爭在美國》《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敘事、文體與潛文本——重讀英美經典短篇小說》《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后經典》《外國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推薦參考書目《現代小說技巧講堂》《先鋒小說技巧講堂》《暴力電影:表達與意義》潘一禾其他著作:《故事與解釋:西方文學經典通論》《西方文學中的跨文化交流》《西方文學中政治》《裸體的誘惑:論文學中的性與情》《閱讀經典:世界文化名著導讀》推薦參考書目名作推薦:《誰動了我的奶酪》《郵差弗雷德-從平凡到杰出》《人性的因素》《六頂思考帽》《富爸爸窮爸爸》《裸猿》《致加西亞的信》《人性的弱點》《思考致富》《盔甲騎士》《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別為小事抓狂》名作推薦:《荊棘鳥》《哈利波特全集》《窗邊的小豆豆》《恥》《開會的革命》《生命的重建》《布波族》《麥加菲讀本》《追隨他的腳步》《搗蛋鬼日記》《人類的故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好書推薦1.《最有價值的閱讀

:西方視野中的經典》作者:[英]約翰·坎尼翻譯:徐進夫宋碧云匡曉林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最有價值的閱讀》至少具備三個用處:

第一,看看別人怎樣讀書。該書對每一部經典,都寫了很詳細的書評。教讀者認識這本書,知道它在講什么,如何閱讀,應該注意哪些重點內容,以及這本書為什么被選為經典,它的閱讀價值或意義何在。

第二,讀過這些書評,知道某本書是否適合現在閱讀,是否與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相匹配。第三,這是一本系統了解西方經典著作,步入西方智慧殿堂的入門書。該書選取的經典著作,包含歷史、哲學、政治等各個社會科學領域,最多的是文學小說。選取原則:要么具有突出的文學價值,要么具有創造性的突破,要么具有深刻的見地。

讀書需要讀經典,更重要的是先讀入門書,每個領域都有很經典的入門書,也有很垃圾的入門書。《最有價值的閱讀》算經典的入門書,上乘之作:自1974年出版后即被公認為該領域的最佳入門書。好書推薦2.《一生的讀書計劃》

【美】克里夫頓·費迪曼/作者:

約翰·S.梅杰編譯:喬西王月瑞譯林出版社,2012年10月文學類工具書。精選并評介100多種世界名著。采取簡短對話的形式,對作品或者作者作生動活潑的介紹。1960年,《一生的讀書計劃》首次出版,1978年再版,1986年出第三版,本書由第四版翻譯而來。讀書評也是一種享受。費迪曼的文字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他不僅教導我們該如何讀書,而且帶著我們審美。例如,在對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的描述中,他是這樣寫的:你可以通過縮小鏡去看《伊利亞特》,它就變成一部小規模的戰爭場面,小小的妒忌和背叛作為這場戰爭的標志。打仗的不過是一些早已消失的剛剛脫離木棒和石頭時代的半開化野蠻人……奇怪的是,當你真正讀《伊利亞特》時,你的縮小鏡就會變成放大鏡。戰爭的規模不重要了,而人和眾神的關系擴大了。《伊利亞特》中最關鍵的是人的高貴品質,高貴品質是和宏大氣魄聯系到一起的美德——沒有渺小的高貴品質。艾森豪威爾將軍的《歐洲十字軍》是非常實用的一本書,書中描述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陸軍和海軍的輝煌戰績。《伊利亞特》一書只不過是記錄了一場沒有歷史價值的區域性戰爭,但《歐洲十字軍》與之相比卻失去了宏大的氣魄。不過我們沒有理由去責備艾森豪威爾,因為他不是荷馬。

P15古代荷馬《伊利亞特》、《奧德賽》荷馬《奧德賽》希羅多德(公元前484-前424)《史記》塔西陀(公元前460-前400)《伯羅奔尼撒戰史》

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選集》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倫理學》、《政治學》

埃斯庫羅斯(公元前525-前456)《奧瑞斯忒亞》

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前406)《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安提戈涅》歐里庇得斯(公元前484-前406)《阿爾刻提斯》、《美狄亞》、《希波呂托斯》、《特洛伊婦女》、《伊萊克屈拉》、《巴凱伊》魯克雷提阿斯(公元前96-前55)《論萬象的本質》維吉爾(公元前70-前19)《埃涅阿斯紀》奧勒留(121-180)《沉思錄》中世紀

奧古斯丁(354-430)《懺悔錄》但丁(1265-1321)《神曲》喬叟(1340-1400)《坎特伯雷故事集》戲劇莎士比亞(1564-1616)《全集》莫里哀(1622-1673)《戲劇選集》歌德(1749-1833)《浮土德》易卜生(1828-1906)《戲劇選》蕭伯納(1856-1950)《戲劇選與序文》小說班揚(1628-1688)《天路歷程》

笛福(1660-1731)《魯濱遜漂流記》斯威夫特(1667-1745)《格列佛游記》、《貧民救濟法案》史特恩(1713-1768)《特雷斯特安·薛迪》菲爾丁(1707-1754)《棄兒湯姆·瓊斯史》

簡·奧斯丁(1775-1817)《傲慢與偏見》、《愛瑪》愛彌麗·勃朗特(1818-1848)《呼嘯山莊》狄更斯(1812-1870)《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荒屋》、《大遺產》、《艱難時代》、《我們共同的朋友》、《小德利特》中的一部或一部以上。

薩克雷(1811-1863)《名利場》

喬治·愛略特(1819-1880)《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劉易斯·卡洛爾(1832-1898)《愛麗絲漫游奇境記》、《愛麗絲鏡中奇遇記》托瑪斯·哈代(1840-1928)《卡斯特橋市長》

康拉德(1857-1924)《諾斯特羅莫》勞倫斯(1885-1930)《兒子與情人》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尤利西斯》P127托馬斯·曼(1875-1955)《魔山》拉伯雷(1494-1553)《巨人傳》

伏爾泰(1694-1778)《老實人》及其他司湯達(1783-1842)《紅與黑》巴爾扎克(1799-1850)《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

福樓拜(1821-1880)《包法利夫人》P146

晉魯斯特(1871-1922)《追憶似水年華》P149

愛倫·坡(1809-1849)短篇小說及其他霍桑(1804-1864)《紅字》、《短篇小說集》麥爾維爾(1819-1891)《白鯨》

馬克·吐溫(1835-1910)《哈克·芬歷險記》

亨利·詹姆斯(1943-1916)《使節》塞萬提斯(1547-1616)《堂吉訶德》

果戈理(1809-1852)《死魂靈》屠格涅夫(1818-1883)《父與子》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

托爾斯泰(1828-1910)《戰爭與和平》詩彌爾頓(1608-1674)《失樂園》、《利西達》、《基督降生的早晨》、《十四行詩》、《言論自由》等威廉·布雷克(1757-1827)《選集》華茲華斯(1770-1850)《序曲》、《抒情民謠集》、《短詩選集》柯勒律治(1772-1834)《老水手謠》、《克利斯塔貝》《忽必烈汗》、《文學評傳》、《莎士比亞論》葉慈(1865-1939)《詩全集》、《戲劇集》、《自傳》惠特曼(1819-1892)《詩集》、《民主主義展望》、《草葉集》(初版1855)序、《回顧旅程》歷史、傳記、自傳托雷維利安(1876-1962)《英國史》

盧梭(1712-1778)《懺悔錄》包斯威爾(1740-1795)《約翰生傳》亨利·亞當斯(1838-1918)《亨利·亞當斯的教育》現代作家弗洛斯特(1874-1963)《詩全集》福克納(1897-1962)《喧嘩與躁動》、《彌留之際》

海明威(1899-1961)《短篇小說集》毛姆(1874-1965)《人性的枷鎖》佛斯特(1879-1970)《印度之旅》艾略特(1888-1965)《詩全集》、《詩劇》阿道斯·赫胥黎(1894-1963)《美妙的新世界》、《評論集》

好書推薦2.《一生的讀書計劃》

【美】克里夫頓·費迪曼/作者:

約翰·S.梅杰編譯:喬西王月瑞譯林出版社,2013年5月好書推薦參考:《一生的讀書計劃》

作者:李小麗出版:北京出版社,2007年9月

內容:詳見電子書目錄好書推薦參考:《一生必讀的60本書》

作者:張玉斌編著出版:哈爾濱出版社,2009年2月

內容:詳見電子書目錄好書推薦參考:《高中生應讀的40本書》

作者:陳金明魏書生主編出版: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內容:詳見電子書目錄好書推薦3.《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爾斯·范多倫編譯:郝明義朱衣譯林出版社,2012年10月該書被稱為讀書人的“圣經”,不夸張,在介紹讀書方法的書籍中,沒有哪本書能夠超越它的影響力。

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訂改寫為新版。

該書作者是美國兩位資深出版人士。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是美國20世紀極富聲望的學者、教育家和編輯人,他曾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聞名于世,并主編過《西方世界的經典》等大部頭作品。他的伙伴兼助手查爾斯·范多倫(1926—)曾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同樣學富五車。譯者絮語郝明義在譯序中說:極為偶然地知道這本書。讀完之后有兩種感受:1、感覺羞恥做出版工作的人,成天與書為伍,居然到44歲才讀到這本書,簡直無地自容。2、感覺幸運做了20多年出版工作,終于讀到了這樣一本書,能幫助他解決讀書方面的許多困惑。好書推薦3.《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爾斯·范多倫編譯:郝明義朱衣譯林出版社,2012年10月我們為什么要讀書(WHY)我們應該讀什么書(WHAT)21345我們應該怎么讀書(HOW)我推薦的書籍(BOOK)讀書能改變我們什么?(CHANG)問題與思考閱讀的目標:1.為獲得資訊而讀2.為求得理解而讀讀書并不是讀得多就讀得好——在某種范圍內,知識是理解的先決條件。但有時候,太多的資訊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會成為理解力的障礙。真正的閱讀: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就是要讀這本書。慢慢提升自己。閱讀的藝術:玩味讀物中的字句,不加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提升自我。閱讀報紙、雜志等,能增加資訊,不能增長理理解力。閱讀自己不怎么了解的作品,作品的水平比自己高,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就能增進自己的理解力。閱讀的目的:為了理解更多的東西,而不是記住更多的資訊。吸收資訊:只是知道某件事發生了。受到啟發:要設法理解,搞清楚為什么會發生、與其他的事實有什么關聯、有什么類似的情況、同類的差異在哪里等。要弄明白作者所說的話,還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為何要這么說。閱讀的重點:在于理解而非只是吸收資訊。閱讀就是學習學習包括指導型的學習和自我發現型的學習。自我發現的學習:在無人指導的狀況下,自己深思熟慮的學習。自我發現學習的技巧:需要敏銳的觀察力、靈敏可靠記憶、想象的空間、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閱讀就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沒有面對面的互動,要求自己思考、理解。主動型閱讀以棒球賽為例,閱讀材料猶如棒球,作者猶如投手,讀者好比捕手。在棒球比賽中,不活動的只有球,而投手和捕手都是活動的,只有兩者合作,才能完美接球。投手有不同的水平。捕手需要接球的技巧。不同的是球只有接住沒接住,閱讀可以區分為沒理解、部分理解和完全理解。(這個比喻真是非常好!把什么都說清楚了!)4個閱讀的層次1.基礎閱讀:初級水平的閱讀第一層次的閱讀,為基礎閱讀(elementaryreading)。要求:識字。提出的問題:這個句子在說什么?擺脫文盲狀態,開始認字。通常這個層次在小學階段完成。要求辨識單詞,熟悉語法句法,知道句子的字面意思。這個層次的閱讀,要問的主要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說什么?”

——大部分高等院校提供的閱讀訓練也只是治療性的,以幫助學習者完成該階段的閱讀能力。2.檢視閱讀:中級水平的閱讀第二層次的閱讀,為檢視閱讀(inspectionalreading)要求:在一定的時間之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從表面去觀察這本書,學習到書的表面所教給你的一切。提出的問題:這本書在談什么?這本書的構架如何?這本書包含哪些部分?檢視閱讀是系統化略讀(skimmingsystematically)的一門藝術。速讀或預讀,在規定時間給閱讀材料分門別類。兩種速讀法:(1)瀏覽讀題目與前言、目錄、索引、推薦語、關鍵的論證段落、結語。在一小時以內決定書的精確分類、有用之處以及是否繼續投入時間精力。(2)無障礙通讀忽略腳注、評論、參考和難點段落,一氣呵成通讀一遍。舉例:在讀莎士比亞時不斷查腳注或查字典,將永遠無法理解莎翁戲劇之美檢視閱讀是一種系統化速讀。在較短時間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這個層次要問的典型問題是:“這本書在談什么?”“這本書的架構如何?”“這本書包含哪些部分?”大多數人,包括許多優秀的閱讀者,都忽略檢視閱讀。他們打開一本書,從第一頁開始讀起,孜孜不倦,甚至連目錄都不看一眼。本來只需要粗淺翻閱的一本書,卻拿來仔細閱讀。反而加重了閱讀的困難。3.分析閱讀:高級水平的閱讀第三層次的閱讀,為分析閱讀(analyticalreading)。要求:在無限的時間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全盤的、完整的、優質的閱讀——最好的閱讀方式。分析閱讀永遠是一種專注的活動。提出的問題:一個分析型的閱讀者一定會對自己所讀的東西提出許多有系統的問題。不限時閱讀,獲取理解。一直讀到這本書成為自己的為止。弗蘭西斯·培根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4.主題閱讀:最高水平的閱讀第四層次的閱讀,為主題閱讀(syntopicalreading)。要求:閱讀很多書,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的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甚至還要構架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里都沒有提過的主題分析。檢視閱讀的方法1.不用花太多時間2.先看書名,研究目錄頁,索引,出版者介紹。3.挑幾個與主題相關的篇章。仔細閱讀開頭或結尾的摘要說明(很多會有)。4.東翻翻西翻翻,讀一兩段。不要忽略最后的兩三頁5.一本難讀的書,從頭到尾先讀一遍,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6.略讀或粗讀。不清楚是否值得細心閱讀時,先略讀。7.第一次閱讀一本難讀的書,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這是最重要的規則。也是檢視閱讀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自己讀得很膚淺。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基本方法檢視閱讀后回答4個問題: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2.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就是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4.這本書跟我有什么關系?這些資訊有什么意義?為什么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我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分析閱讀的方法1.列出本書的大綱(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知道是那一類書。分析閱讀最適合論說性的、傳達知識的書。包括實用性的書和理論性的書。(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么。用一個或幾個句子概括整本書的內容。(3)將書中的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是如何組成整體架構的。按照順序與關系,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一一列出。(4)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基本方法2.本書的詳細內容是什么,如何敘述的?(1)找出關鍵詞,理解作者使用這些詞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2).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找出作者的重要主旨。(3)根據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后果,明白作者的主張。(4)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哪些未解決。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3.評判本書(本書說的真實嗎?有意義嗎?)(1)區分真正的知識和個人觀點的不同(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3)證明作者知識錯誤(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5)證明作者的分析和理由不完整閱讀不同類別的書籍,方法基本類似。想象文學:1將作品分類,小說、戲劇、詩歌……2講了什么故事?3作者是如何講這個故事的?有哪些主要人物,彼此的關系?如何發展的?各人的命運如何?與論說性的書不同,想象文學的重點在于是否打動我。明白之處帶給我喜悅的原因。故事書:一鼓作氣快速讀完。歷史書:2個要點:(1)對于感興趣的事件,盡可能閱讀一種以上的歷史書。(2)閱讀歷史時,不要只關心發生了什么事,還要讀懂那個時空之中,人們如此行事的原因。要放在時代背景中來理解。主題閱讀的方法1搜集與主題相關的材料、書籍。2快速地檢視閱讀,找出最重要的幾本書來看。3閱讀。注意要記住自己的主題是什么。所讀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4厘清問題。先列出自己的一些問題,看作者是如何回答這些問題的。5通常一個問題有很多種不同的答案。我們要找出不同意見彼此之間的關聯。6分析討論。要客觀。表明引用出處。——類似做文獻綜述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基本方法論說性作品與文學作品的差異論說性作品傳達知識,想象文學闡述經驗。小說主要是運用想象力。論說性作品(哲學、科學、數學)塑造真實的現實世界。論說性作品基本上跟真實世界相關,想象文學基本上逃避現實,逃避到一個更深沉、更偉大的真實當中去。想象文學會盡量使用文字潛藏的多重字義,增加文章的豐富性和感染力。《神曲》使用的是一般的詩與小說的語言,每個人閱讀起來體會各不相同。論說性作品,邏輯目標清晰,毫無言外之意,字里行間不能有其他含義。任何相關和可以陳述的事情,盡可能說的一清二楚。想象文學主要依賴文字中的言外之意。多重含義的隱喻在字里行間所傳達的訊息,有時比文字本身還豐富。——重點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好書推薦3.《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爾斯·范多倫編譯:郝明義朱衣譯林出版社,2012年10月好書推薦4.《越讀者》作者:[臺]郝明義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4月介紹:請聽我書內容簡介這是一本及時的討論閱讀的書。它讓我們面對閱讀的危機。揭示了走出危機的新的可能性。提出許多具有操作性的如何閱讀的建議。不同的讀者都可以得到啟示。百度推薦:《越讀者》是討論閱讀的書,提出許多具有操作性的“如何閱讀”的建議,不同的讀者都可以從中得到啟示。主要內容:怎樣躲避一些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時間去讀的書。如何閱讀小說、詩、歷史、哲學。為什么要閱讀漫畫與影像。少閱讀一點的理由。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是怎么讀書的。做筆記的方法。主題閱讀沒那么深奧。Fashion與經典的分界。一個普通讀者越界的時候,需要知道的50件事情。——百度百科閱讀越讀悅讀扉頁題詞除了愛情,沒有任何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即使愛情,也沒法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越界之舉,可以如此新奇。作者簡介郝明義(1956-),臺灣出版界的傳奇人物。他出生于韓國,從小患小兒麻痹癥,只能以輪椅代步。有人評價他是唯一坐在輪椅上有雄性氣概的人。1978年,他從臺大商學系畢業,他很快發現,身體有障礙的人,找工作非常困難。一般腿腳不便的人,都找從事坐著的工作:修理鐘表、按摩、刻章、案頭文字工作……郝明義找過兩次工作,被拒絕。當時,他有個青梅竹馬的女同學,也面臨找工作的困擾。他跟朋友合伙辦公司,只為了給喜歡的女孩子一份工作。但三個月后,公司倒閉,他欠了一屁股債。過著朝不保夕的工作。由于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從事他最不想從事的工作——到出版公司做翻譯,并由此進入出版行業,歷任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等職位。1988年,他出任臺灣地區最大的出版社——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那年,他剛滿32歲。很多人認為他少年得志,他的經歷卻充滿艱辛。1989年,他被診斷出脊椎嚴重扭曲變形,醫生告訴他,最好的選擇是不再上班,辭職回家,盡量趴著工作,避免脊椎的創傷進一步惡化。是為了多活一些日子,而回家做靜態的工作,還是繼續現在的工作——自己可能隨時因脊椎承受不了壓力而崩潰?思考了一個星期,他選擇了繼續現在的工作。17年過去了,他沒有死,但脊椎危機也沒有解除。在時報工作8年,他達到了一個正常的出版者終生都難以達到的高度。他出版的《EQ》一書創下銷售70萬冊以上的紀錄。他為臺灣地區引進米蘭·昆德拉、卡爾維諾、村上春樹等外國著名作家的作品。他建立臺灣地區本土漫畫家發表園地,出版漫畫書《腦筋急轉彎》系列創下銷售600萬冊的紀錄。1996年,自己創業,開創大塊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擔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兼總編輯,每天朝9晚5在該公司上班,晚6點到凌晨3點在大塊公司工作。現任大塊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長。《情商》(1995)[美]戈爾曼著李嘉誠:用智商解決問題用情商面對問題作為臺灣資深出版人,郝明義的獨特閱讀理念影響了很多年輕人被稱為輪椅上的文化教父。他說,在成長過程中,讓他受益最大的有兩個因素。1.遇到好老師遇到好老師的體會,直到自己有孩子之后才有深刻體會。過去,我們說,老師的使命是傳道、授業、解惑。隨著網絡上的革命,老師的這三個使命發生重大變化。屬于教科書范圍的授業、解惑,將大幅被網絡取代。老師的主要使命,將在傳道。回想老師的啟發,有三樣東西。輪椅上的文化教父@(1)面對環境與自我的勇氣。(2)思考與表達自我的邏輯。(3)愿意閱讀,自己尋找知識的能力。2.朋友朋友讓我擁有開朗而毫不自卑的個性。后來,他又加了第三個因素。3.不愿意承認自己是個殘障,也不愿與殘障者扯上關系。兩個原因(1)我根本不同意殘障的說法基本想法:人,都各有不便。下肢不便要拄拐杖的人,和視力不好要戴眼鏡的人,并沒有什么不同。或者,換個比方,在籃球場上,和喬丹比起來,太多人就算不拄拐杖,仍然不啻殘障。殘障應該是個相對的概念,而不是絕對的概念。(2)我在工作上有什么成果,固然有努力在內,也有運氣在內,和殘障行為并沒有什么必然的關系。我相信,對殘障最好的對待,就是不對待——沒有歧視,也不需要保障。后來發現,自己的主張與行動可能成義過高,太不現實。殘障者的主要就業方向,還是4個行業:按摩,算命,修鐘表,刻印章。——開始關心殘障者。←作品目錄享受香噴噴米飯的主食閱讀品嘗一條鮮魚的美食閱讀閱讀是有助消化的蔬果提拉米蘇的甜食閱讀中學教科書與參考書是什么飲食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時間的書Part3網絡上的事情無辜的網絡為什么不必是文字與書為什么不必一定是網絡反動現象的雙重風險跑車插了銀翼之后序言/錢理群◆一本期待了很久的書/洪蘭◆學校沒教的事/吳繼文前言:從一艘新奇的太空船談起◆Part1學校帶來的一些困惑兩個人的經驗中學的“我考故我在”“由你玩四年”的大學禮會化閱讀的好處與壞處潘多拉盒子里的最后一個禮物Part2跨越四種閱讀飲食把閱讀當飲食來談的理由作品目錄一張皮椅、一張邊桌、一座立燈記憶與CPU如何使用書店網絡書店與實體書店之互補買書的理性與感性有關書架與藏書我的圖書館Part6一些方法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是怎么讀書的做筆記的方法檢驗有沒有讀懂書一種無中生有的閱讀可能有十四種外語的可能Part4越界的基礎小說是三十萬字寫三十字與人邂逅的詩為什么要讀哲學換個角度讀歷史的時候圖像與漫畫的作用影像的力量網絡上的機會Part5一些工具閱讀時間的零與整作品目錄最好有一個心儀的對象閱讀的七道階梯ReaderTakesAll:越讀者時代建立個人知識架構的可能結語:第三類文盲及konardCohen的歌后記附錄:三位老師的來信←主題閱讀沒那么深奧Fashion與經典少閱讀一點的理由Part7跨越七道階梯金字塔理論的先決問題第一條路或第一桶金閱讀應該是“有目的”,還是“無目的”怎樣尋找,以及淘汰一本書新層次與新領域序言·錢理群錢理群(1939-)重慶人,祖籍浙江杭州。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博導,清華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魯迅學會理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序言·錢理群本書原是為臺灣讀者寫的,我讀了以后卻覺得非常親切,許多地方都深有同感,并且很自然地就產生了一些聯想。而作者在書中說,讀了一本書,有了聯想,就應該“快記下來”:這也是讀書的重要方法。那么,我就這樣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打開書,就讀到一句話,讓我觸目驚心:我們猶如原始人,“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饑餓至死”。郝明義先生講的是我們的“閱讀”:我們置身人類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豐饒的閱讀時代。以書籍來說,中文每年就有將近二十萬種的新書,無所不有。何況還有無數方便可得的外文書籍。以網頁來說,全世界又以難以計測的速度在分分秒秒地誕生著新網頁。還別提那許多轉發的email、訊息。但也恰恰是這個時代,人們越來越放棄了閱讀,或者把我們的閱讀局限在越來越狹窄的范圍內。這閱讀環境條件的豐饒與實際閱讀的貧困,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而閱讀貧困的背后卻是精神的貧困:這正是真正讓人焦慮不安之處。在郝明義先生看來,……這主要是教育的原因和對網絡的認識問題。教育問題學校教育的全部工作和意義,在于為學生打開一個“廣闊的文化空間”。主要途徑是引導學生讀書。在學校教育中,對教科書的閱讀,應該是基本的。如郝明義先生所說:教科書,是近代有了學校體制后,對學生心智成長所提供的濃縮維生素。好的教科書,科學地概括了學科的基本知識和人類文明的精華,它成為學生進入“文化之門”的主要途徑。教科書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于,今天所實行的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教科書的閱讀和學習,成了應試的敲門磚。許多學生除了教科書之外,不知道還有其他閱讀方法……如郝明義先生所說,閱讀應該滿足多種需求,如生存的需求,思想的需求,工具的需求,休閑的需求。好比飲食中的“主食”、“美食”、“蔬果”和“甜食”。如同身體的健康需要“飲食平衡”,精神的健康也需要

“閱讀平衡”。建議:不能讓教科書的閱讀成為純粹的生存閱讀。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就存在這樣的問題。大學教育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把就業作為唯一目的。網絡認識問題書籍的閱讀是歷史的產物。人類演化有400萬年的歷史。5000年前學會閱讀文字。1000年前懂得使用書籍。文字和書籍閱讀帶來的,不僅是人類文明和文化發展的大推進,同時也產生了新的局限。文字提供了“可以極為抽象又方便的認知世界的方式”。也導致了“綜合運用各種感官的全觀能力的逐漸退化”。圖像閱讀有可能復蘇全觀能力,也可能造成新的遮蔽。網絡可以提供“無中生有”的閱讀,可以使一個高中生能像哈佛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那樣閱讀。一本期待了很久的書·洪蘭洪蘭:心理學博士福建同安人1940年代末隨家遷臺現任教于臺灣中正大學我念大學時,曾經非常羨慕念中文系的同學,因為他們可以正大光明地看小說。一位中文系轉到歷史系的同學說,中文系的學生讀小說一點樂趣都沒有:當看一本小說,心中必須存著分析的意圖:分析角色、分析句法、分析句子背后隱藏的作者真正含義時,就將讀小說的樂趣都剝奪光了。——看別家的草地比較綠!中國的老師和家長恨不得不讓孩子看小說。美國的老師和家長都非常鼓勵孩子看小說。他們的學生可以夾著小說大大方方在校園里走。看小說有什么不對?為什么要禁止?小說能增廣見聞,增加詞匯,并透過書中人物來體會人生現在終于有人把我心中的話講出來了。郝明義先生把閱讀定義為給頭腦的飲食,把它和給身體的飲食做了一個類比,也分成了主食、美食、蔬果和甜食。他把教科書歸類為維生素,它補充我們的營養,但是它本身不是主食,不能跟淀粉質畫上等號。如果教科書是維生素,就可有可無,只要平日飲食均衡,沒有攝取維生素,身體一樣可以好好的,完全沒有必要叫學生背教科書——別把維生素當飯吃!16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說: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富于想象,數學使人精確,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和修辭學使人善辯。總之,讀書能陶冶個性。每一種心理缺陷,都有一種特殊的補救良方。——每一種書都有它的作用,但是也沒有什么是非讀不可的書。胡適說:多讀書,然后可以專讀一書。讀書就是要先廣而后精,讓學生選擇他自己喜歡的書。←對閱讀問題的思考談閱讀問題,為什么要從一艘太空船談起?因為太空船的主事者是亞馬遜網絡書店的老板貝佐斯。貝佐斯大學讀電腦科學,畢業搞金融,賺錢靠網絡書店。他跟閱讀有什么關系?貝佐斯高中時代就喜歡太空飛行。他讀的書都跟他日后的工作和興趣愛好相關。前言閱讀的意義閱讀最好能跟理想(夢想)相結合有時候,無意間閱讀了一本書,可能開啟我們對理想或夢想的接觸,然后對人生會有不同的想象、期待和規劃。反過來說,也許因為我們對人生有了新的夢想(理想),我們會重新想象、期待和規劃我們的閱讀。前言我們置身人類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豐饒的閱讀時代。以書籍來說,中文每年就有將近20萬種的新書(含簡繁體字),無所不有。還有無數方便可得的外文書籍。全世界以難以計測的速度分分秒秒誕生的新網頁。還有各種轉發的email、訊息。需要閱讀,可以閱讀的東西無窮無盡,無所不在。我們每個人每天只有24小時。我們讀什么書,如何讀書?豐饒的閱讀時代[英]亞瑟.克拉克著:《二○○一:太空漫游》

P13

P20(他們)硬是和同伴嚼著各種漿果、水果和樹葉,頂過饑餓的痛苦──就在他們周圍,和他們爭奪相同草料的,就是他們想都沒想到的潛在食物來源。然而,千千萬萬噸多肉多汁、徜徉在大平原和灌木林里的動物,不只非他們能力所及,也非他們想象所及。他們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饑餓至死。由此提出跨界閱讀的問題。贏家通吃——會閱讀的人,不為自己設定界限。原始人的故事:在網絡有書籍交互激蕩綿延出無垠密林的時代,只有懂得超越界限的讀者,才能盡享廣闊天地里的一切豐饒。否則,就只能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饑餓至死!這是個越界的時代。人類和動物的器官在越界。太空探索和旅行在越界。所有夢想在越界。而越界的起因,正在于知識與閱讀的越界。閱讀不再是皓首窮經,閱讀不再是閑情逸致。閱讀不再是有目的,閱讀不再是無目的。閱讀不再是功利,閱讀不再是品味。閱讀不再是文字,閱讀不再是圖像。閱讀不再有網絡與書籍之分,不再有博士與高中生之分。這是一個沒有越界閱讀,就不成閱讀的時代。不論錯過了多少機會,不論多么晚開始,閱讀都在等著給我們一個美好的機會。何況在這網絡時代。這是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越讀者時代。←兩個人的經驗——哪兩個人的經驗?什么經驗?作者郝明義本人和他的朋友朱敬一兩人的經驗。兩人是大學同學,同專業不同組。朱敬一是臺大商學系工商管理,郝明義是國際貿易。朱還是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他們的共同感受:30多歲以前都還不會讀書。他們在學術天地里摸索了10多年,才明白知識探索究竟要經歷些什么過程。學校帶來的困惑郝明義的豁然開竅,是因為對范多倫的好奇,讀了他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幾天幾夜下來,一口氣讀完,解決了多年來對閱讀的許多疑團。他很羞愧,一個做出版工作的人,到44歲才讀到這本書。查理·范多倫這個人也很有意思,他原本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1956年,他參加美國一個叫《21點》的對決型益智獎金節目,連續拿下14周冠軍,創下5000萬人收視的紀錄,轟動全美。他名利雙收,獎金無數,上《時代》雜志封面,在固定節目里談17世紀的詩,談幾何學……學校帶來的困惑兩年后,有人檢舉《21點》作弊,節目內容事先有套招。這個丑聞,在美國20世紀的電視發展史上是件很大的事。結果,范多倫自然被哥倫比亞大學解聘。范多倫失業后,幸蒙艾德勒收留。艾德勒又是美國學界和出版界的傳奇人物。他早年想當記者,輟學去報社打工,后來為了提高寫作,又去上大學的夜間部課程。這時,他讀到一本書,19世紀英國思想家彌爾的自傳。自傳中介紹,彌爾竟然在5歲時就讀了柏拉圖的書。學校帶來的困惑艾德勒自此對哲學著迷,也開始他在大學的正式求學。不過,艾德勒拒絕上體育課,所以沒拿到學士文憑。但是他留校任教,最后拿到了博士學位。艾德勒任教期間,寫了第一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還主編《西方世界的經典》,擔任1974年第15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總編輯。范多倫和艾德勒一起工作后,對《如何閱讀一本書》做了大幅修訂。學校帶來的困惑郝明義說: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時期,就能讀到這本有關如何讀書的書,那我會少走多少閱讀的冤枉路?他的同學朱敬一曾擔任過臺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他說他考大學時,只是胡亂填寫了報考志愿,進了臺大商學系:不僅念大學科系是懵懵懂懂的,連我出國念博士、回國做學術研究,都是偶然的因緣。朱敬一29歲在美國密西根大學讀博士,他后來說,直到30多歲,幾經折騰,才理出些頭緒:究竟什么是研究?知識探索究竟要經歷些什么過程?研究者究竟在追求什么?學校帶來的困惑他說,我都花了這么長的時間才領悟個中道理,別人不也同樣如此嗎?年輕人是否都有這樣的迷惘呢?郝明義說:可能,在我們周遭,對于閱讀,對于知識探索,大家有著共同的困惑。哪怕他已經拿到博士學位,哪怕他做了幾十年的出版工作。要尋找原因的話——就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學校帶來的困惑一個國三學生的自殺2004年臺灣一個國三學生,在學校品學兼優,因為有一天在家里看小說,被父親看到了,被訓斥了一頓。他要出去,父親不準,要他跟母親通電話。因為他在電話中對母親回嘴,說父母的要求太高了。父親認為兒子沒禮貌,打了他兩個耳光。兒子隨即進屋子甩上門,等父親聽到外面“砰”的一聲,兒子已經跳樓了。學校帶來的困惑問題:要不要把少年人看的書分成該看的與不該看的?讀書要不要這么功利?中國的科舉制度,導致大家不重視閱讀,只重視考試。通過科舉考試,可以光宗耀祖。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中國文化總把經書和其他書做一區分。因為四書五經是考試用書。20世紀之后,科舉沒有了,考試依然存在。現代學校教育依然只重視考試。這個問題見仁見智,大家可以討論從本質上講@教科書是對學生心智成長所提供的濃縮維生素考試參考書是刺激考場上腎上腺素分泌的興奮劑補習班是提供大量興奮劑的哄趴(homeparty)中小學生只讀教科書、參考書是有害無益的。這個問題大家可以思考University:由你玩4年——大學時代該不該松散?中學熬了6年,考進一所大學,擺脫了跟教科書和參考書的糾纏,可以松一口氣了,所以,上大學就是“由你玩4年。所以,很多大學生覺得大學生活很無聊。美國的大學生可沒這么輕松。美國的學生,中學6年相對輕松,但上大學之后,1-2年級接受通識教育,可以3-4年級要學主修課程,非常忙,要讀很多的專業書籍,這些書籍可以跟自己的專業完全無關。觀點:中學6年,應該自由自在地閱讀;大學4年,應該上緊發條而集中火力地閱讀。←由你玩4年話題:大學時代,該不該松散?跨越四種閱讀飲食為什么把閱讀當飲食來談?1.閱讀是人言人殊的話題,用飲食的分類來談,比較容易說得清楚。2.有助于檢查一些最基本的閱讀觀念和習慣——譬如偏食人的飲食有三個時期1.自己沒有飲食能力,靠別人喂食。2.從身體發育開始,需要豐富而均衡的飲食,要開始學習自己覓食。3.吃多了,喝多了,開始懂得培養自己的個人飲食品味。以飲食類比閱讀1.幼年時,認字與閱讀剛起步,父母講床邊故事,采購書籍,相當于喂食和學習使用湯匙筷子,中學以前。2.中學6年,丑小鴨變成白天鵝,胖小弟變成小帥哥,頭腦也需要自行尋覓大量而豐富的閱讀。但中學的“填鴨式”教學剝奪了這種需要,導致營養不良和偏食。3.大學時期,應該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認真選擇一些深入的攻讀領域。但是,填鴨多了,味覺被破壞了,很難進入這個時期。日常飲食,不外四種。第一種,是主食,像白飯、炒飯、炒面、水餃、饅頭等,讓我們吃飽。很多人不吃主食沒有飽足感。第二種,是美食,像魚、蝦、牛排、大閘蟹等等,給我們補充蛋白質的高營養食物。

第三種,是蔬菜水果,幫助我們消化,吸收纖維質。

第四種,是甜食,像飯后的蛋糕、冰淇淋,或糖果、零食等等。飲食不均衡也是匱乏閱讀,這種給頭腦的飲食,也可以分成四種。

第一種閱讀,為了尋求人生在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這一類很像是讓我們有飽足感的主食。主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生存需求的閱讀”。

第二種閱讀,不求針對人生的現實問題,提出直接的解決之道,然而,卻可能幫助我們從一個看來間接,但是卻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這些問題或現象的本質是什么。

這種閱讀是在幫助我們體會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思想深處的結晶,很像是飲食分類里的“美食”。美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思想需求的閱讀”。

第三種閱讀,是為了幫助我們查證閱讀過程中不了解的字義、語義、典故與出處,而進行的閱讀,很像是飲食里的蔬菜、水果。蔬果閱讀,又可以稱之為“工具需求的閱讀”。第四種閱讀,和前面三種的不同之處,在于沒有一定的目的,不為了尋求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不為了尋找思想的結晶,也不為了參考或查證。閱讀就是為了娛樂、消遣,是一種休閑活動,很像是飲食里的甜食或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甜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休閑需求的閱讀”。

和實體飲食分類不同的是,閱讀飲食的四種分類,并沒有那么客觀與截然。

實體飲食里,淀粉質多的主食、蛋白質高的美食、纖維質多的蔬果、糖分多的甜食,可以有一個客觀的分類標準。但是閱讀的飲食里,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分類,卻大可能因人而異,各有各的分類標準。對你是主食的,對我可能是美食;對我是美食的,對他又可能是甜食。主食閱讀為了尋求學業、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等“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需要閱讀相關的書籍。學生讀教科書。上班族讀企管書、電腦書、語言書。專業人士的專業圖書。各種理財類圖書。各種勵志書。主食閱讀,對有學業、職業、專業壓力的人,特別需要。體力勞動者沒有吃飽主食,就無法工作。人必須要有飽足感,才能勝任工作。但是,飽足感不等于滿足感。主食閱讀提供的是關于生存的知識。生存的知識是隨時空而不斷變化的。人的飲食中,除了主食外,還有非常多的美味。只吃主食,會造成營養不良,會遠離美味。美食閱讀美食閱讀,就像品嘗一條味道鮮美的魚。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滿足后,會開始向往更精致、更可口、更營養的美食。美食閱讀就是如此,它不談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方法,但從一個間接卻非常根本的方向,讓讀者了解這些問題(或現象)的本質。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民主與教育》(1910)并不是為上班族寫的書,他思考的是一個民主社會里的教育體制,從社會的各個層面去思考我們應該如何接受教育,走上社會之后又應該如何運用我們的所學。他繞了一個很大的圈,但從非常根本的方向,幫讀者思考現代社會里工作上的問題,從本質上講還是教育的問題。與主食閱讀相比,他的確談的很間接,但卻非常有用。思想需求的閱讀,猶如補充高蛋白的飲食。它幫助讀者尋求思想共鳴。一般體力勞動者,吃不來高蛋白的飲食。一般為生存而讀書的人,也達不到美食閱讀的程度。許多文學、哲學、科學、歷史、藝術方面的書,都屬于美食閱讀,思想需求的閱讀。美食閱讀有三個陷阱:1.容易讓人望而卻步,不敢品嘗。2.不知如何料理。3.容易受騙上當,誤把垃圾當美食。避免上當的方法,就是讀經典。時間淘汰一切,留下來的都是經典。其實,主食和美食是可以互換的。讀不懂的書,不是讀者的問題,而是作者、譯者的問題。蔬果閱讀打后鏡打炮打土匪打虎打鹵打坐打撈打歌打樣打火打卟閱讀1920年代的小說,出現下面一些詞匯,是什么意思?婦女梳妝客串游私娼婦人嫁人,騙物私逃吃面用的調料預備座位無事游鄉里,行竊或誘奸男女在田間合唱歌謠議婚時,易人見面幫人燒洋煙接吻甜食閱讀讀書須先識字,古今的字,發音和意思都大不相同。所以有訓詁學,至少要學會查字典,使用工具書。甜食閱讀一般正餐之后,都會上一道甜食。閱讀也類似,沒有目的的閱讀,不尋求現實問題的解決,不尋求思想的結晶,不為了參考或查證。就是為了娛樂、消遣而閱讀。滿足休閑需求。大部分漫畫,包括武俠、推理、羅曼史的各種小說,寫真集,八卦內幕,凡是讓人消遣休閑的,都是甜食閱讀。達爾文晚年,由于健康原因,被家人保護不受外界打擾。他每天集中精力做4個小時的研究工作。他最重要的調劑就是讀浪漫的愛情故事。他因此得出一個很有名的主張:政府應該立法禁止,愛情的結局不得搞成悲劇。達爾文是畢生做學問的思想家和科學家,尚且需要甜食閱讀,一般讀者更加不用說了。不吃甜食不好,吃太多了也不好。同樣的炸薯條,地溝油和上好油炸的,大有區別。巧克力也有高級和一般之分。甜食閱讀也需要選擇。中學教科書和參考書是什么飲食教科書是從西方傳來的。15世紀中葉,古騰堡使用活字印刷術之后,歐洲人開始進入到知識普及化的過程。15世紀前,中世紀的書籍,都是僧侶手抄的。書籍的制造與內容的詮釋,都掌握在僧侶手中。有活版印刷之后,書籍的制造脫離了僧侶的掌握。可以用拉丁語之外的歐洲各地語言來制造。可以大量地制造。書多了,不再由僧侶來詮釋書本的內容。各種知識需要大量教師(teacher),教師需要教科書(textbook)。早期教科書,不是給學生的,是給教師用的。學生使用的教科書,大約從18世紀開始。原因: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歐洲各國急于趕上。歐洲興起學校制度的教育。在學校教育中,通過學生人手一冊教科書的方式來學習。中國出現現代概念的教科書,是在19世紀末。19世紀末以前,中國的私塾教育,老師都是用一些文章,如《急就篇》、《千字文》;或書籍,如四書五經。清末民初,廢除科舉,采取西式教育,才有了依循國民教育概念的新式教科書。講這么多,是想說明:中小學生使用的教科書的,是人類歷史上很晚近的一件事情。大學生使用的教科書,不屬此列。編寫教科書的意圖通過國民教育,使國民的素質達到一定標準。教科書是依照國家層次的要求,由一些特定的人編寫的。它是在特殊的目的之下,經過精密加工而制造出來。如果以飲食來類比,教科書就是維生素。維生素可以從天然食物中獲取。教科書是提煉的維生素,很好;但只吃維生素,不好。考試參考書是為備考而寫的,類似于類固醇、興奮劑。考前補習班相當于提供大量類固醇、興奮劑的轟趴。類固醇、興奮劑也是需要的,吃多了也有害。哪些書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時間去讀?林語堂語錄: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本書是人人所必須閱讀的,只有在某時某地、某個環境或某個年齡中一個人所必讀的書。培根語錄: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富于想象,數學使人精確,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和修辭學使人善辯。總之,讀書能陶冶個性,每一種心理缺陷,都有一種特殊的補救良方。把閱讀換成飲食的說法世界上沒有什么食物是必須吃的。應該吃什么飲食,應該看自己欠缺什么,需要什么。在我的成長經歷中,對我影響很大的那些飲食,對你可能完全沒有意義。推薦閱讀書目是非常棘手的事情!讀好書的問題很難講什么書是好書不談主食、美食、蔬果、甜食閱讀的分類,就猛一句說讀好書,就像沒來由說一句:要吃好吃的。主食有主食好吃的,美食有美食好吃的,蔬果有蔬果好吃的,甜食有甜食好吃的。一下子說好吃好吃的,從何說起?指定說這些是好書,是否說其他書都是爛書?伍爾夫說:很多書雖然實在都沒有什么價值,甚至可以根本忽略不管,可是偶爾當你看這些殘渣,在其中發現戒指般可貴的破碎片段,而把它們重新加以組合時,那又是多迷人的經驗呀!與其說好書爛書,不如說這本書值得花多少時間評價它。任何書都可能有殘渣,值不值得讀,要自己檢查。1.有些書,書名和內容看起來相當可口(可讀),實際上很多內容都是抄別人的。2.很多作者善于抄錄道聽途說的東西。3.垃圾表面涂熒光劑,一些歷史、哲學、文化類書籍,作者自己都沒搞懂,卻假裝高深。尤其指翻譯著作!4.字典有經常出問題不破不立,許多字典解釋成:公安機關受理的刑事案件,能偵破的,就立案,不能偵破的,就不立案。——呵呵各種字典在生字、解釋、例句方面沒什么差別。甜食閱讀,最重要的是能讓人轉換心情。隨意翻翻,感覺來電,好,讀一讀;不來電,放過不理。——鄺明媚:鄺其照與《華英字典集成》(1868)的微信第一本由中國人編著的英語學習字典←越界的基礎小說是30萬字寫30字以天龍八部@為例,說明非小說與小說的差別:精彩的非小說,以30個字,來歸納數十萬字故事的道理。精彩的小說,以數十萬字的故事,來講30個字的道理——甚至,不講什么道理。我們為什么應該讀小說@小說是一個虛構的世界,進入虛構世界,需要三把鑰匙:時間、想象力、同情心。讀小說需要這三把鑰匙,同時也鍛造這三把鑰匙。好看的小說,主要是看人物——沒接觸過的人物,或者,熟悉的陌生人。好看的小說,不是真要告訴你什么道理。小說要說的話,總是意在言外。讀小說需要人生經歷,也讓人經歷人生。經典小說和通俗小說,各有各的作用。不用擔心讀的小說低不低級。只要給你時間去讀,就會逐漸知道什么是好小說。讀小說也需要練習。詩與哲學詩與哲學,是很有意思的閱讀門類。哲學,是對人生和宇宙究竟的思考。詩和歌,是抒發熱情。這兩者后來被供上殿堂、廟堂,遠離了我們。關于詩和歌我們可以讀一些詩歌,可以聽、更可以唱很多歌。為什么要讀哲學?詩、小說、是很感性的事情。從感性越界到理性,最好的切入點是哲學。哲學是一種理性思考。可以把哲學當成一種閱讀的基礎。哲學其實很簡單。之所以復雜,是因為哲學家思考的問題很多。郝明義的教導:@

P131-133把哲學當閱讀基礎的6個重點1.先找一個感興趣的主題。2.找一個談論該主題的哲學家。3.讀他談論這個主題的那本書。4.連滾帶爬一口氣將書讀完。5.看看影響他的前人有誰,受他影響的后人有誰。6.沿著這個主題,一路將線索捋清楚。愛情主題何謂柏拉圖式的愛情?柏拉圖的《會飲篇》集中談愛情。其中有許多人談愛情,蘇格拉底的發言是全書的重點。柏拉圖把愛情一路升華,解釋為追求宇宙至善至美的一個過程。柏拉圖之前,古希臘時代對愛情的解釋:埃洛斯的典故,把愛結實為宇宙結合或分離的原動力。柏拉圖之后,亞里士多德把愛情解釋為友愛的一種。中世紀基督教文明,把愛解釋為神愛。文藝復興之后,回歸為人間的愛。清教徒和維多利亞時代,解釋為保守的愛。尼采認為,“愛是一切價值的掠奪者”。藹理士和弗洛伊德,對愛與性的關系做了完整的說明。20世紀以后,愛成為通俗議題。勞倫斯主張:愛因為被理想化,成為精神和意識的課題,所以愛就失去了平衡,達到一種混沌。而我們在現代必須認真考慮肉體或肉欲獨立的性愛。從哲學上的意義到生活上的作用,愛的脈絡理清楚了。這樣閱讀哲學,就是一種基礎閱讀,閱讀的基礎。另一個方向,把哲學當成一種閱讀的終極看待。適當的時候,可以考慮這樣來閱讀哲學。好的歷史書是小說、詩、哲學的綜合體《垓下歌》,霸王別姬:“虞兮虞兮奈若何”看不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男兒氣概。看《資治通鑒》的生動描繪,方知項羽霸王本色。圖像有漫畫的作用達芬奇:理解人體結構,最好的方法不是閱讀文字,而是閱讀圖像,因為“你把它描寫得越細致,就會把聽者的思想搞得越糊涂”。影像的力量《2001:太空漫游》,1968年,電影和小說分別問世。故事內容分三部分:1.猿人遇上黑石,后來進化為人類的過程。2.人類在月球上發現黑石,鮑曼和不受控制的電腦哈兒9000對決。3.鮑曼獨自在宇宙里漂泊,再度和黑石相逢,星童出現。第一部分,電影和小說的表達,各擅勝場。第二部分,電影比小說出色。第三部分,小說勝過電影一籌。不只科幻電影,所有與科學、技術、生物等相關的知識,都離不開影像。純用文字來說明,只能事倍功半。只要時間允許,多看電影電視,有益無害。一些方法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怎么讀書?網絡熱議:陶淵明“不求甚解”,諸葛亮“觀其大略”,朱熹“熟讀精思”。這種比較有沒有意義?作者認為沒有意義。他們三人也不可能各自只有一種讀書風格。有些書就是需要“觀其大略”,有的需要“不求甚解”,有的則需要“熟讀精思”。同一本書,也需要用這樣的方法來處理。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是三種讀書方法。讀書到底應該用什么方法?世界上有沒有正確的讀書方法?答案是:沒有。世界上沒有正確的讀書方法,只有合適的讀書方法。多數甜食類書,可以不求甚解。許多主食類書,可以觀其大略。美食、蔬果類書,應該熟讀精思。參照艾德勒的讀書法: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做筆記的方法有些書買三本。一本做筆記,一本留待他日重讀,一本送朋友。檢驗有沒有讀懂書讀書,最重要的是讀懂。1.先知道作者要說什么。2.檢查自己是否確實知道作者在說什么。(1)受到什么啟發。(2)由這些啟發,想繼續追查什么。(3)哪些地方還不明白。(4)不同意作者哪些地方,他哪些地方講得不足。3.讀懂就是讀明白,越明白的事,越應該簡明多說出來。讀不懂,沒關系,慢慢來。主題閱讀沒那么深奧什么是主題閱讀?由于某個問題或疑惑激發了自己的強烈好奇心,而同時閱讀許多種書籍,參考許多資料,努力去找出一個答案。主題閱讀的兩個要件:1.要有某個問題或疑惑,激發你強烈的好奇。2.要同時閱讀許多種書籍,參考許多資料,有能力找出一個答案。好奇心是最重要的。有了好奇心,才能跟多位作者對話。主題閱讀,需要“整款”時間。主題閱讀,可以是生活里輕松愉快的任何一個主題。喜歡《哈利·波特》:“掃把是怎么飛上天的?”Fashion與經典什么是fashion?Fashion,是享受當代各行各業定尖人物的創作成果。閱讀經典,是享受過去時間里,各個知識領域里最頂尖人物所留下的思想結晶。卡爾維諾《為什么讀經典》給經典下了14個定義,其中13.經典是將當代的噪音貶謫為嗡嗡作響的背景之作品,不過經典也需要這些噪音才能存在。14.經典是以背景噪音的形式而持續存在的作品,盡管與它格格不入的當代居主導位置。——“噪音”兩字替換成Fashion!少閱讀一點的理由古往今來,很多人都建議少讀一點書。人,本來就可以不讀書。叔本華說,書讀多了,會漸漸喪失自行思想的能力。適當讀書肯定有好處。←跨越七道階梯胡適: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又能高。第一條路或第一桶金探索知識密林的人,需要做好三件事:首先,要在密林中開除一條路。其次,隨機采擷一些奇花異草,又不妨礙開路的工作。第三,逐漸對密林的全貌有所了解。專門閱讀興趣的培養1.選一個感興趣的閱讀題目。題目不要大,要盡量小。2.針對這個題目尋找入門書。可以先找50種書出來,再交叉使用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三個方法,從中過濾出三種入門書籍。3.把這個題目里1-3本入門書,利用熟讀精思的方法閱讀,再配合相關的網站資料,自然會發現應該繼續讀的書。4.不時跟別人討教。5.設定一個時間表,主完收集閱讀40-50種圖書,最好涵蓋主食、美食、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