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部分
專題十一
文言文閱讀Ⅰ整體閱讀讀懂比答題更重要第二部分專題十一文言文閱讀Ⅰ整體閱讀讀懂比答題更重[專題微語]同學們做閱讀題,總是輕閱讀,重做題。這一點在文言文閱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其實,文言文與現代文一樣,需要整體閱讀,把握大意。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某次做題,你把所給的文言文都讀懂了,讀透了,題目幾乎全部回答正確。這就是整體閱讀之效。文言文整體閱讀其實很簡單,讀了下面的內容,你自然就會明白。[專題微語]同學們做閱讀題,總是輕閱讀,重做題。這一點在文理解必備知識傳記類散文和議論性散文掌握關鍵能力
整體閱讀的要求和方法知識儲備文言文中的專用詞語理解必備知識傳記類散文和議論性散文掌握關鍵能力整體閱讀的傳記類散文和議論性散文理解必備知識浙江卷所選文言文體主要有傳記類散文和議論性散文兩種。一、傳記類散文1.選文特點傳記類散文主要是指以記人為主的散文,一般包括史傳文、碑志墓表、各類文人筆記及小說中的人物傳記。多為四五百字的淺易文言文,命題人對一些疑難生僻的字句都有恰當的處理,或加注釋。一般記載幾個人,有的人物關系簡明,有的人物關系復雜。所選人物不僅有帝王將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義士隱士、販夫走卒等。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義、禮、智、信、勇”。選文以敘事為主,含有一定的議論抒情。雖然經過了命題人的刪減調整,但不管是一篇還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傳記類散文和議論性散文理解必備知2.內容特點傳記一般有下面幾部分內容:(1)人物的基本情況。(2)人物的主要事跡。(3)人物的性格作風。人物的性格作風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三種情況,多出現在文章結尾,有時也穿插在全文中。要注意以下內容:①作者的直接評價;②對傳記主人公(簡稱“傳主”)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所作的簡評性語言;③從辭色的褒貶看作者的感情傾向。具體到高考文言文閱讀人物傳記類文本,一般都包含下列內容:傳主的姓名、字號、朝代和籍貫,傳主的官職及其變動情況,傳主的工作地點及其變動情況,傳主的主要政績、成就、特長、特點,傳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賞等。2.內容特點3.形式特點(1)結構高考所選人物傳記閱讀文本一般呈“紡錘形”結構,頭尾細,中間粗。開頭部分都很簡短,主要是對傳主基本信息的簡單介紹,一般包括傳主的姓名、字號、籍貫等,有些還有祖上的簡單情況。中間部分是傳記的主體部分,一般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傳主的生平履歷及主要事跡;二是作者對傳主的評價,包括對傳主的功績、性格、人品等幾方面的評價。結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結局。通常來說,人物傳記類文本中出現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開篇先介紹哪個人物的姓名、籍貫、遭遇、經歷、官職、品行等,那么這個人物就是選文的主要人物,其他人物都是為寫這個主要人物所作的陪襯。人物傳記主要通過人物的語言(對話)、所做的事件來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3.形式特點(2)用語傳記的語言通常凝練概括,間有傳神的細節描寫,尤其是對傳主的評價,或用“春秋筆法”,或用最概括的幾個字詞點到為止。這些特點告訴我們要細讀文本,不放過每一個字。傳記中慣常出現的詞語有國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職名、廟名、謚號及重要的典籍名稱。對于這些詞語,一方面要平時多積累一些常用語,尤其是官職方面的;另一方面,在閱讀時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可以不必理會,更不必拆開硬譯(這種做法很危險)。還要注意古人的用語習慣,如稱人一般只稱“名”,如“王祎”稱“祎”,“沈通明”稱“通明”。(2)用語二、議論性散文議論性散文是一種借助人、事來表達觀點的文體。閱讀難度遠大于傳記類散文。它包括三類:一類是標以“論”“辯”等字眼的純論述文,如古代的論辯、雜說、奏議等;一類是標以“記”等字眼的議論成分較多的雜記和游記;一類是標以“疏”“序”“書”等字眼、以實用文體形式表現的論述文。議論性散文一般融記敘性、議論性于一體,或夾敘夾議,或先敘后議。二、議論性散文整體閱讀的要求和方法掌握關鍵能力一、建立正確的閱讀觀——整體閱讀1.看整體文言文閱讀不僅要關注一字一詞一句,還要關注文章的整體,看文章整體寫了什么內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質,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題,不要急于破解哪個詞、哪句話,首先要弄清文章整體的內容及行文特點,這是整體閱讀的核心內容之一。整體閱讀的要求和方法掌握關鍵能力一、2.整體看不要以為閱讀完文本材料,就算整體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標題、文后注釋、試題這些內容也絕不可忽視,它們是整體把握文意、解決疑難的重要輔助內容。整體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標題、選文出處、文后注釋及試題,看這些項目為整體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輔助信息。總之,就是要看標題,看正文,看出處,看注釋,看試題。全都看完了,才能整體把握文意。2.整體看二、整體閱讀的方法和步驟1.閱讀方法(1)勾畫圈點法:邊閱讀,邊畫出人名、地名、時間詞、事件起訖詞語及文中評議性詞句,畫出較難理解的詞句等,同時思考總結“何人何時何事”等內容。(2)主線閱讀法:閱讀時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做過什么事,事情的結果怎樣”這條主線來篩選信息,劃分層次,把握內容提要。(3)借題解文法:要借的這個題就是幾乎每卷必有的文意概括題。所給四個選項均是命題人對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項不正確,即使這個不正確項,也不是全不正確,錯誤只在個別詞語上。這樣,該題絕大部分正確文意便是我們讀懂內容最好的“提示”和“拐杖”,一定要借“此題”而解文。二、整體閱讀的方法和步驟(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話來理解。文章中的諸多因素存在著一種互相制約、互相闡釋的關系,這是讀者解文的一種依據,閱讀時仔細發掘,前后文會給你幫助。(5)以注解文法:命題者往往會給一些注釋,這些注釋往往能給解文、解題帶來很大幫助。考試時同學們千萬不要對其視而不見,一定要充分利用才行。(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話來理解。文章中的諸多因素2.閱讀步驟第一步:粗讀——瀏覽全文,看看注釋,讀讀文意概括題。第二步:細讀——明事知人辨理。(1)圈畫。對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擾閱讀理解的文字要圈畫出來。“重要信息”主要指傳記中傳主的姓名、官職、事跡等情況,議論性散文中還包括表明觀點的詞語。“可能干擾閱讀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詞術語,如人名、地名、官職名、官府宮廷名、科舉考試和官職升降專用術語,這些詞語往往有特別的含義,如果誤以為是普通詞語,那就會在理解上出差錯。(2)跨“難”。對于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詞語,可以先“跨”過去。整體感知文本時,一般不要在個別詞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費時間。(3)借助。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中碰到問題,要善于借助上下文和試題來解決,這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如果有出處說明或疑難注釋,有時也可以借助理解。2.閱讀步驟三、兩種文體整體閱讀示例(一)傳記類散文1.閱讀要求和步驟(1)閱讀要求①明事事件是史傳文的主體。所謂“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圍繞主要人物寫了什么事。如果只寫了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如果是寫了幾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順序,事件之間的關系。弄清楚這些問題,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三、兩種文體整體閱讀示例②知人所謂“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寫之人。一是明確文章寫的是什么人:誰是主要人物,誰是次要人物,誰是對比人物,誰是陪襯人物等。二是明確人物之間有怎樣的關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關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糾葛,對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襯人物的陪襯點。三是明確這些人是怎樣的人,明確作者是怎樣評價他們的,并準確地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質、品行。考試所選文本,一般思想教育性較強,對考生具有正面影響作用,例如常選岳飛傳而不選秦檜傳,常選廉吏傳而不選佞臣傳,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質、才能、貢獻等是完成人物傳記閱讀的重點。從愛民、善于獄斷、交游的魄力、勇力超常、教育風化、薦才、懲惡、勤政、課農桑等方面品評其行為。②知人③辨理所謂“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敘之事,對人物作出怎樣的評價,說明了什么道理。這其實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所謂“理”,有的是作者明說的,即作者通過議論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達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卻是在敘事之中透露的,這就需要“辨理”。例如《史記》中常有“太史公曰”的文字,還有其他文章中的“異史氏曰”等,這些都是作者對人物、對事件的評價,要加以體味。此外,很多傳記類文章還夾雜著一些對事件的議論性、說明性的文字,諸如對人物性格、人物思想的評價,對事件意義及社會影響的評價,對事件情感取向及其簡易評價,作者的寫作意圖及對事件的認識。這些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③辨理(2)閱讀步驟同前面閱讀步驟大致相同,分為兩步:第一步:粗讀——整體概覽。(粗讀正文,瀏覽文意概括和賞析題)第二步:細讀——明事知人。(2)閱讀步驟2.整體閱讀示例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種放,字明逸,河南洛陽人也。父詡,吏部令史,調補長安主簿。放沉默好學,七歲能屬文,不與群兒戲。父嘗令舉進士,放辭以業未成,不可妄動。每往來嵩、華間,慨然有山林意。未幾父卒,數兄皆干進,獨放與母俱隱終南豹林谷之東明峰,結草為廬,僅庇風雨。以請習為業,從學者眾,得束脩①以養母,母亦樂道,薄滋味。放得辟谷術②,別為堂于峰頂,盡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漲,道路阻隔,糧糗③乏絕,止食芋栗。性嗜酒,嘗種秫自釀,每曰空山清寂,聊以養和,因號云溪醉侯。幅巾短褐,負琴攜壺,溯長溪,坐磐石,采山藥以助飲,往往終日。值月夕或至宵分,自豹林抵州郭七十里,徒步與樵人往返。2.整體閱讀示例淳化三年,陜西轉運宋惟干言英才行,詔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勸汝勿聚徒講學。身既隱矣,何用文為?果為人知而不得安處,我將棄汝深入窮山矣。”放稱疾不起。其母盡取其筆硯焚之,與放轉居窮僻,人跡罕至。太宗嘉其節,詔京兆賜以緡錢使養母,不奪其志,有司歲時存問。咸平元年母卒,水漿不入口三日,廬于墓側。翰林學士宋湜、集賢院學士錢若水、知制誥王禹偁言其貧不克葬,詔賜錢三萬、帛三十匹、米三十斛以助其喪。淳化三年,陜西轉運宋惟干言英才行,詔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勸四年,兵部尚書張齊賢言放隱居三十年,不游城市十五載,孝行純至,可勵風俗,簡樸退靜,無謝古人。復詔本府遣官詣山,以禮發遣赴闕,赍裝錢五萬,放辭不起。明年,齊賢出守京兆,復條陳放操行,請加旌賁。即賜詔曰:“汝隱居丘園,博通今古,孝悌之行,鄉里所推,慕古人之遺榮,挹君子之常道。屢覽守藩之奏,彌彰遁世之風,載渴來儀,副予延佇。今遣供奉官周旺赍詔,召汝赴闕,賜帛百匹、錢十萬。”放至,對崇政殿以幅巾見命坐與語詢以民政邊事放曰明王之治愛民而已惟徐而化之。”余皆謙讓不對。即日授左司諫、直昭文館,賜巾服簡帶,館于都亭驛,大官供膳。翌日,表辭恩命。上知放舊與陳堯叟游,令堯叟諭意;又謂宰相曰:“朕求茂異,以廣視聽,資治道。如放終未樂仁,亦可遂其請也。”(選自《宋史·種放傳》,有刪改)注
①束脩(xiū):十條干肉,指教師的酬金。②辟(bì)谷術:古代一種養生方式。③糧糗(qiǔ):糧食。四年,兵部尚書張齊賢言放隱居三十年,不游城市十五載,孝行純至第一步:粗讀——整體概覽。(粗讀正文、注釋,瀏覽文意概括和賞析題)第二步:細讀——明事知人。1.圈點勾畫:圈點出有關傳主事跡、行為及性格作風方面的詞語。整體閱讀,回答問題8~10分鐘答案這些詞語有:俱隱,以請習為業,危坐,廬于墓側,表辭恩命;慨然有山林意,性嗜酒,簡樸退靜,博通今古。第一步:粗讀——整體概覽。(粗讀正文、注釋,瀏覽文意概括和賞2.明事知人:概括出種放的主要事跡和性格作風。答案種放早年有退隱山林意,與母俱隱東明峰,享盡隱居樂趣。母去世,“水漿不入口三日”,多次拒絕朝廷要求做官的請求。種放安貧樂道,淡泊寧靜;非常孝順;很有學問。2.明事知人:概括出種放的主要事跡和性格作風。答案種放早年1.對下列句子中加顏色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母亦樂道,薄滋味
薄:不看重B.知制誥王禹偁言其貧不克葬
克:能夠C.簡樸退靜,無謝古人
謝:推辭D.請加旌賁
旌賁:褒美帶題細讀,完成真題約10分鐘√解析謝:遜色。1.對下列句子中加顏色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帶題細讀,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顏色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解析B項均是介詞,用。A項介詞,和/連詞,和。C項連詞,于是/介詞,趁機。D項介詞,在/介詞,比。不與群兒戲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A.放辭以業未成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B.√因號云溪醉侯因擊沛公于坐C.館于都亭驛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D.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顏色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解析B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種放生性好學,淡泊名利。在父親去世后,兄長都在謀求仕途,只有種放和母
親到終南山居住,前來向他求學的人很多。B.種放生活貧困,但仍自得其樂。隱居期間,他曾經種高粱自己釀酒。每當山洪
暴漲,糧食斷絕,他就吃芋頭板栗。C.種放的母親也樂于過安貧樂道的生活。朝廷曾下詔召見種放,恰巧種放生病了,
他的母親就和他到偏僻之地隱居。D.種放雖然無意出仕,但頗受朝廷的賞識。當他拒絕接受左司諫、直昭文館的職
務時,皇上還讓他的舊交陳堯叟勸說他。解析“恰巧種放生病了”表述有誤,原文是“放稱疾不起”,意思是種放說自己生病了沒有動身,也就是種放以生病為借口推辭。√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解析“恰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對
崇
政
殿
以
幅
巾
見
命
坐
與
語
詢
以
民
政
邊
事
放
曰
明
王
之
治
愛
民
而
已
惟
徐
而
化
之答案對崇政殿/以幅巾見/命坐與語/詢以民政邊事/放曰/明王之治/愛民而已/惟徐而化之解析本句中“對崇政殿以幅巾見”寫的是種放,“命坐與語……邊事”的主語是皇帝,“放曰……化之”寫的是種放的對答。分清了這些,再借助斷句的語言標志(動詞“曰”,語氣詞“而已”,名詞“崇政殿”“民政邊事”等),聯系上下文,結合對句子大意的理解,就可基本斷出了。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答案對崇政殿/以幅巾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身既隱矣,何用文為?果為人知而不得安處,我將棄汝深入窮山矣。
你已經隱居了,還寫文章做什么?果然被人知道而不得安然歸隱,我打算離開你深入深山了。解析關鍵點:何……為,知,安,窮。(2)朕求茂異,以廣視聽,資治道。
朕尋求才能杰出的人,以擴大視聽,作為治理國家的借鑒。解析關鍵點:“茂異”“廣”的活用,資,句意對。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譯文種放,字明逸,是河南洛陽人。父親種詡,是吏部令史,調補長安主簿。種放沉默好學,七歲時能寫文章,不和小孩們玩耍。父親曾令他考進士,種放以學業未成,不可輕舉妄動作為推托之辭。每每往來于嵩山、華山之間,慨然有隱居山林的想法。不久父親去世,幾個兄長都謀求仕途,唯獨種放與母親一起隱居在終南山豹林谷的東明峰,用草搭建房舍,僅僅能遮蔽風雨。種放以講學為業,跟從他學習的人很多,他收取束脩來供養母親,母親也安貧樂道,淡薄美味。種放修得不食五谷的養生之術,在峰頂另外修建了堂屋,整天端坐遙望云彩。每到山洪暴漲,道路阻隔,糧食缺乏甚至斷絕,只能吃芋頭板栗。種放生性嗜好飲酒,曾種植黏高粱自己釀酒,每每說空曠的山野清新寂靜,借以養心凈氣,于是自號云溪醉侯。裹著頭巾穿著短短的粗布衣服,背著琴提著酒壺,逆著長長的溪流而上,坐在厚重的大石頭上,采摘山藥來助酒,往往(出去)就是一整天。在月夜或到夜半時分,從豹林谷到州的外城七十里路,他與打柴的人一起步行往返。參考譯文淳化三年,陜西轉運使宋惟干說他有才能操行,(皇帝)下詔派人去召種放來京。種放的母親生氣地說:“我常勸你不要聚徒講學。你已經隱居了,還寫文章做什么?果然被人知道而不得安然歸隱,我打算離開你深入深山了。”種放稱有病沒有動身。他的母親把他的筆硯全部取來燒掉,與種放移居深山偏僻的地方,人跡罕至。太宗稱贊種放的氣節,詔令京兆賜給他緡錢讓他供養母親,不強迫改變他的志向,有關部門每年按季節時令撫恤慰問。咸平元年母親去世,種放三天水、米漿不入口,在墓旁邊筑廬守喪。翰林學士宋湜、集賢院學士錢若水、知制誥王禹偁上奏說種放貧困不能夠安葬母親,皇帝詔令賜給他錢三萬、帛三十匹、米三十斛幫助他辦喪事。淳化三年,陜西轉運使宋惟干說他有才能操行,(皇帝)下詔派人去四年,兵部尚書張齊賢說種放隱居三十年,不游覽城市十五年,孝行純正完美,可以此勸勉風俗,簡樸隱退清靜,不遜于古人。又詔令本府派官吏到山上,依禮送他前往朝廷,賞賜行裝錢五萬,種放辭謝沒有動身。第二年,張齊賢任京兆太守,又逐條陳述種放的操行,請朝廷加以褒美。朝廷就賜詔說:“你隱居山丘田園,博通古今,孝悌操行,被鄉里推重,仰慕古人遺風,牽引君子的常道。朕多次覽閱封地王侯的奏章,更加顯揚隱世之風,渴望你能夠到來,符合朕長久的等待。現在派供奉官周旺帶著詔書,召你赴闕,賜給你帛一百匹、錢十萬。”種放來到朝廷,在崇政殿對答皇帝的策問,他裹著頭巾進見,皇帝命他坐下來對話,詢問他民政邊防的事。種放說:“賢明的君王治理國家,愛護百姓而已,惟應慢慢地教化他們。”其余的問題種放都謙讓沒有應對。當天任命種放為左司諫、四年,兵部尚書張齊賢說種放隱居三十年,不游覽城市十五年,孝行直昭文館,賜給頭巾衣服手板腰帶,寓居在都亭驛,由內廷官員供給膳食。第二天,種放上表辭謝皇帝的恩賞任命。皇帝知道種放過去與陳堯叟交游,命令陳堯叟勸諭他;又對宰相說:“朕尋求才能杰出的人,以擴大視聽,作為治理國家的借鑒。如果種放最終不樂于當官,也可以滿足他的請求。”直昭文館,賜給頭巾衣服手板腰帶,寓居在都亭驛,由內廷官員供給(二)議論性散文1.閱讀方法和步驟(1)閱讀方法①辨題識體,把握議論話題及寫作目的“論”是論斷事理;“議”與“辯”,側重于反駁、辯駁、辯論;“原”是推本求源;“說”多著眼于說明、申釋;“解”則偏重于解釋疑難。文題,通常會標明文體,我們可以根據題目和標明的體裁,去把握議論話題和作者的寫作目的。如賈誼的《過秦論》屬于“史論”,是議論性散文。另外,有些議論性散文的標題是以實用文體形式出現的,如“疏”“書”“序”等。有的出現論題,如2014年江蘇卷文言文題目“答嚴厚輿秀才論為師道書”中的“論為師道”;有的則無論題,如2013年浙江卷文言文題目“送丁琰序”。這些特點也要關注。(二)議論性散文②概括內容要點,把握結構,理清思路議論性散文一般開篇點題,展開論題;中間寫人敘事,展開論據;結尾聯系現實申發觀點。按照這個思路,觀察段落構成,按自然段概括段落大意,在此基礎上把握說理的結構和思路,初步感知內容。②概括內容要點,把握結構,理清思路③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議論性散文閱讀的核心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為此,在把握全文內容和思路的基礎上,重點留心下列內容:a.首尾。古人寫議論文通常把自己的觀點放在開頭或結尾,開篇的論點、結尾的看法,往往是作者觀點態度的直接體現,所以應格外關注。b.議論抒情句。議論抒情的話語往往也是作者觀點態度的直接體現。閱讀時需把這些話語圈畫出來揣摩品讀。品讀時要注意作者的語氣和筆調,不同的語氣和筆調,有時會顯現出不同的觀點與態度。c.寫作背景與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特點。古詩鑒賞要“知人論世”,文言文閱讀有時也要通過了解一下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和思想主張來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觀點態度。③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2)閱讀步驟第一步:粗讀——整體概覽。(粗讀正文、注釋,瀏覽文意概括和賞析題)第二步:細讀。(2)閱讀步驟2.整體閱讀示例(2013·浙江)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送丁琰序[宋]曾鞏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嘗論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無一賢守,有百里者相環而無一賢令。至天子大臣嘗患其然,則任奉法之吏,嚴刺察之科,以繩治之。或黜或罷者,相繼于外。于是下詔書,擇廷臣,使各舉所知以任守令。每舉者有姓名,得而視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卒亦未見焉。舉者既然矣,則以余之所見聞,陰計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豈天下之人固可誣,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2.整體閱讀示例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則數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豈今之去古也遠,治天下卒無術哉?蓋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師友之游,有有司之論,而賞罰之始于鄉,屬于天下,為教之詳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則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質,則皆可為材且良,故古之賢也多。賢之多,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咸宜焉,獨千里、百里之長哉?其為道豈不約且明,其為致天下之材,豈不多哉?其豈有勞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鄉于天下,則無路焉。人愚也,則愚矣!可教而賢者,卒誰教之哉?故今之賢也少。賢之少,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常不足其人焉,獨守令哉?是以其求之無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則數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姑蘇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無不樂道之者。今為令于淮陰,上之人知其材而舉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與也。獨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樂道其所嘗論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為吏者也。(本文有刪節)姑蘇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第一步:粗讀——整體概覽。(粗讀正文、注釋,瀏覽文意概括和賞析題)第二步:細讀。1.圈點勾畫:圈點出全文關鍵性詞句,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1~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層(4~5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體閱讀,回答問題8~10分鐘指出當今社會缺少賢守賢令的現象并用古今對比的方法分析其中原因。點明為丁琰寫送序的原因和目的。第一步:粗讀——整體概覽。(粗讀正文、注釋,瀏覽文意概括和賞2.明意辨理:概括作者所持的觀點態度。作者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今社會缺少賢守賢令的原因在于沒有像古代那樣推行庠序、師友、賞罰之法;如果能夠推行庠序、師友、賞罰之法,就能培養足夠的人才,選拔出真正的賢守賢令。2.明意辨理:概括作者所持的觀點態度。1.對下列句子中加顏色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
堪:勝任B.豈天下之人固可誣
誣:誣蔑C.則數更法以御之
御:防備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帶題細讀,完成真題約10分鐘√解析誣:欺騙。1.對下列句子中加顏色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帶題細讀,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顏色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解析A項連詞,表并列關系/副詞,將要。B項都表示句中停頓。C項連詞,表承接關系/連詞,表轉折關系。D項代詞/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則皆可為材且良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A.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B.人愚也,則愚矣于其身也,則恥師焉C.拒而莫之與也恐年歲之不吾與D.√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顏色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解析A3.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篇贈序的重點不是寫丁琰的才干,而是針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員才德低下的
社會現實,進而建議推行古代庠序、師友、賞罰之法,以培養足夠的人才。B.本文首段感慨賢人之少,一唱三嘆;再通過古今對比,嘆問之間,憂慮國事之
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勵丁琰推及天下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無盡。C.作者認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匱乏并且缺少激勵機制,學校又嚴重不足,是造成
“今之賢也少”的重要原因,這種見解可謂一針見血,深中肯綮。D.作者通過南城縣令、邑人的評價來稱賞丁琰的政績,為他能得到有司舉薦并被
任命為淮陰令而發出“得人”的感嘆,體現了愛才若渴之心。√解析C項表述不當。原文說有圣人之道的士人,想在鄉里、在天下推行并加以教化,卻沒有道路,這是“今之賢也少”的重要原因。3.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解析C項表述不當。原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猶
恐
予
之
愚
且
賤
聞
與
見
焉
者
少
不
足
以
知
天
下
之
材
也
則
求
夫
賢
而
有
名
位
聞
與
見
之
博
者
而
從
之
問
其
人
之
孰
可
舉
者
卒
亦
未
見
焉答案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的基礎在于對通篇文章的領會。首先,通讀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篇內容,斷開一些比較明確的地方。其次,要抓住一些標志詞,如本文中的“也”“則”“者”“而”等。這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答案猶恐予之愚且賤/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其豈有勞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
哪里會有搜求上費力卻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嚴密卻弊端無窮,(導致)像今天這樣的憂慮呢?解析本題涉及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和倒裝句。“有勞于求”“密于法”是介賓短語后置句;“勝”,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盡;“患”,憂慮;整個句子又是一個反問句。(2)奚重而不更也?
為什么如此嚴重卻不改變呢?
解析“奚”表反問;“更”是動詞,改變。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譯文太守和縣令對于老百姓來說,離得最近又特別重要,這是不言而喻的。我曾經評價當今的太守和縣令,存在著千里連成一個州郡卻沒有一個賢良太守的現象,也存在著百里形成一個縣卻沒有一個賢良縣令的現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時常憂慮這種現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官吏,去加強對太守和縣令的考核與監察,用來約束懲治他們。有的被降職,有的被罷免,在地方上一個又接一個。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下達詔書,選定朝臣,讓他們分別薦舉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擔任太守或縣令。每次被舉薦的人都有姓名,我看到這些人的名字,然后推求考察那些人的資質品行確實能夠勝任的人,到最后也一直沒有見到過。被舉薦的人已經是這樣了,那么從我所看到和聽到的人中,暗暗揣摩那些人中有誰真該被薦舉,最終也一直沒有見到過。我還擔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聞與所見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賢明而又享有名聲與地位、所聞所見也廣博的人請教。參考譯文向他詢問他所了解的那些人有誰真該被薦舉,可也最終一直沒有見到過。這難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騙,而上天壓根就沒在當今降生人才嗎?假使天子與大臣擔憂天下的弊端,就多次更改法令來防備這些弊端。法令一天比一天嚴密,可是弊端一天比一天多。難道是因為現在與古代相距太遠,治理天下最終沒有辦法嗎?大概古人有學校教育,有老師朋友交往,有主管的官吏來評定,獎賞和處罰從鄉里開始,最終普及到天下,作為教育普及到這種程度。掌握圣人之道的士人,就都能夠施行他們的教化;只要是可塑之才,就都能夠成為優良的人才,所以古代的賢人就多。賢人多,那么從公卿大夫到掌管牛羊、倉庫等地位低下的官員的選拔,都有合適的人,難道只是太守、縣令(有合適的人任命)嗎?他的為政之道難道不是簡約明確的嗎?他招致天下的人才難道不多嗎?哪里會有搜求上費力卻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嚴密卻弊端無窮,(導致)像今天這樣的憂慮呢?向他詢問他所了解的那些人有誰真該被薦舉,可也最終一直沒有見到現今,學校、師友、賞罰的法令與古代都不同了,掌握圣人之道的士人,想在鄉里、在天下推行并加以教化,卻沒有道路。人愚鈍,就愚昧!可以通過教化使之變得賢能,可是最終又有誰能教化他們呢?所以今天的賢人少。賢人少,那么從公卿大夫到掌管牛羊、倉庫等地位低下的官員的選拔,常常不能找到合適的人,難道只是太守、縣令(找不到合適的人)嗎?因此搜求人才沒有得不到的,制度法令一天比一天嚴密,卻不能用來把天下治理好,原因都是出自這些罷了。唉!為什么如此嚴重卻不改變呢?現今,學校、師友、賞罰的法令與古代都不同了,掌握圣人之道的士姑蘇人丁琰在南城輔佐縣令,南城政治安定。我向那里的縣令了解,縣令說:“是因為丁琰輔佐我。”我又向縣里的人了解,縣里的人沒有不樂于談論他的。現在他在淮陰任縣令,是上面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才舉薦任用他。從縣令這個角度看,得到了適合的人才。假使丁君能夠用對待這里百姓的心去就任,被這里的百姓信任,能不被那里的百姓信任嗎?請求我寫文章的很多,我都拒絕沒有給他們寫。唯獨丁君去赴官登程,沒有求我寫文章,但是我樂于寫出自己曾經的觀點來送給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勵他,并且勉勵天下所有做官的人。姑蘇人丁琰在南城輔佐縣令,南城政治安定。我向那里的縣令了解,文言文中的專用詞語知識儲備一、表示官職方面的詞語1.表授予官職的詞語征: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如:公車特征拜郎中。(《張衡傳》)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如: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拜:授予官職。如:拜相如為上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如:延祐、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元史·賈魯傳》)文言文中的專用詞語知識儲備一、表示官職方面的除:任命,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授:授給、給予官職。如:泰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元史·賈魯傳》)賞: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傳》)2.表罷免官職的詞語罷:免去、解除官職。如: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黜:廢掉官職。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免:罷免。如:免官削爵。(《漢書·貢禹傳》)奪: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除:任命,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3.表提升官職的詞語升:升官。如:升(魯)臺都事。(《元史·賈魯傳》)擢:在原官職上提拔。如:擢為后將軍。(《漢書·趙充國傳》)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如: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甄拔三十余人。(《與韓荊州書》)遷: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陟:提升。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4.表降低官職的詞語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貶:降職。如: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放:放逐。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卜居》)左遷:貶官,降職。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
并序》)3.表提升官職的詞語5.表調動官職的詞語徙:一般的官職調動。如:徙齊王信為楚王。(《史記·淮陰侯列傳》)調:變換官職。如:調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轉:調動官職。如:再轉復為太史令。(《張衡傳》)補:補充空缺官職。如: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改:改任官職。如:改刑部詳覆官。(《宋史·王濟傳》)出:京官外調。如:出為河間相。(《張衡傳》)5.表調動官職的詞語6.表兼代官職的詞語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領:兼任。如: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晉書·袁喬傳》)行:代理官職。如: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署:代理、暫任。如:太守奇之,除補書佐署守屬監獄。(《漢書·王尊傳》)權:暫代官職。如: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劉公嘉話》)判:高位兼低職。如:除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6.表兼代官職的詞語7.表示出仕或離開仕途的詞語(1)表示出仕的詞語有“進”“下車”等。例: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2)表示離開仕途的詞語有“退”“告老”“乞身”“乞骸骨”“致仕”“解官”“移病”等,其中“移病”指上書稱病,是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例:熙寧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宋史·歐陽修傳》)7.表示出仕或離開仕途的詞語二、表示生活方面的詞語1.年齡(1)襁褓:未滿周歲。(2)孩提:兩三歲。(3)始齔:七八歲。(4)黃口:十歲以下。(5)幼學:十歲。(6)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7)知非之年:五十歲。(8)耳順:六十歲。(9)耄耋:八九十歲。(10)期頤:一百歲。二、表示生活方面的詞語2.生活用品(1)與糧食有關的:粟、黍、禾、谷、稻、菽、稔、熟、刈、糴、糶、廩、豐、饒、贍、足、給、饑、餓、餒、饉。(2)與布匹有關的:布、麻、匹、絲、絹、錦、練、綾、綃、縑、綺、絳、縞、繒、桑。(3)與房舍有關的:宇、舍、館、宅、第、邸、廡、屋。3.生活中的時間旦、早、朝、晨、夕、暮、昏、晚、日中、隅中、食時、晡時、初、正、夜半、雞鳴、平旦、日出、日昳、日入、黃昏、人定。2.生活用品三、表示人物個性、品行方面的詞語1.人物個性耿(光明)、厚(仁)、矜(仁)、耿介、剛毅、周密、寬厚、正直、梗(正直)、骨鯁、鯁切、聰、慧、敏、木訥、佞、詐、諛、諂、譎(欺詐)。
2.人物品行行、德、操、節、清(廉)、淫(靡)、貪(濁)。三、表示人物個性、品行方面的詞語四、表示傳統節日的詞語(1)元日:農歷正月初一。(2)人日:農歷正月初七。(3)上元:農歷正月十五,即元宵節。(4)社日: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開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5)花朝節: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等。漢族傳統節日。節期因地而異,舊時江南一帶以農歷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6)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這一天,禁煙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節。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鉤(即今天的拔河運動)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四、表示傳統節日的詞語(7)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有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8)伏日:又稱伏天,指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至第四個庚日叫初伏;第四個庚日至第五個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至第二個庚日叫終伏,也叫末伏。(9)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賞月的佳節。(10)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在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賞菊花的習俗。(11)冬至: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間最長。(7)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12)臘日:農歷十二月初八,也叫臘八節,在我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人們在這一天做臘八粥,喝臘八粥。(13)除夕:農歷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農歷一年的最后一天。(12)臘日:農歷十二月初八,也叫臘八節,在我國有著極為悠久第二部分
專題十一
文言文閱讀Ⅱ真題研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第二部分專題十一文言文閱讀Ⅱ真題研練方向比努力更重解考點考情磨高考真題探命題特點解考點考情磨高考真題探命題特點解考點考情解考點考情總體要求
能閱讀理解、分析鑒賞淺易的古代詩文。簡釋:所謂“淺易”是指一個合格的高中畢業生所能讀懂的。考點簡釋總體要求考點簡釋分項考點
1.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簡釋:①“理解”一詞體現文言文“閱讀”方面的要求,意謂不考對詞義的死記硬背,不在名詞術語上做文章,而是著眼全篇,根據文意去感悟。②“常見”意謂所考內容為文言文中使用頻率較高或中學教材中經常涉及的實詞,而不考那些生僻難懂的。③“文中”說明這些實詞的含義是通過上下文體現出來的,不單純是字典的解釋,須結合語境作判別。分項考點2.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意義和用法的理解。常見文言虛詞(18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簡釋:“常見虛詞”主要指上面列出的十八個,這是考查的范圍。“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指在具體語境中的常見意義和用法。“意義”指的是該詞在文中的具體解釋,“用法”指的是該詞在語境中的詞性及語法功能。3.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簡釋:“與現代漢語不同”,這是考查的重點。而且重點放在運用中,即根據上下文的語境能夠理解與辨別,且能在翻譯中譯出。2.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意義和用法的理解。常見文言虛詞(18個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譯。簡釋:所謂“文中句子的理解”,是指能夠根據上下文的語境讀懂、領會某一個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從思想內容、表達效果等方面對這個句子作深入分析。所謂“文中句子的翻譯”,就是能將文言句子譯成合乎現代漢語語法規范的白話文,做到文從字順,規范簡明,通順暢達。這一考點實際上把上面的四個考點全都包容進去了。5.文中信息的篩選。簡釋:它要求在基本讀懂文章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文中所寫的人物、地點、時間、事件、語言、行為舉止、性格特點、思想感情、道理啟示等相關信息。6.文章內容要點的歸納,中心意思的概括。簡釋:它指對文中信息進行提煉和綜合,對所述事件或所說的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與推理,準確歸納某個事件發生的原因、某種發展導致的結果等。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譯。7.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分析概括。簡釋:“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是指作者通過文章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即贊成什么,或者反對什么。在論述文中,就是中心論點、分論點以及某些結論。這些觀點態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間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考點與考點6之間不是并列關系,而是交叉關系。8.文學作品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簡釋:它明確了鑒賞的內容,即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相對于古詩詞來說,這一考點在文言文閱讀第三道題中有所體現。9.文章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評價。簡釋:“評價文章思想內容”,側重于概括文章的主旨和簡析文章形象的含義;“評價作者觀點態度”,側重對作者的思想觀點、情感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評價。該考點要求很高,在實際考查中很少涉及。7.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分析概括。考情表覽年份文題文本類型試題考點題號題干分值2015《太平州學記》(張孝祥)記事性散文(雜記)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1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2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6、8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正確斷句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4考情表覽年份文題文本類型試題考點題號題干分值2015《太平州2016《瑯嬛福地記》(張岱)記人性散文(雜記)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1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2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6、819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420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3分正確斷句2016《瑯嬛福地記》(張岱)記人性散文(雜記)16對下列句2017《上池州李使君書》(杜牧)議論性散文(書信)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1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2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6、8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正確斷句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42017《上池州李使君書》議論性散文(書信)14對下列句子中2018《顏太初雜文序》(司馬光)議論性散文(文序)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1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2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6、8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正確斷句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42018《顏太初雜文序》議論性散文(文序)14對下列句子中加1.選材:穩中有變。“穩”,主要選記人記事類散文,很少選純傳記類文章,兼及議論性散文;“變”,只是“書”“序”“記”等具體文體的變化。難度相對較大。2.題型、題量穩定,分值略有增加。共五道題,三道單選題,分別指向實詞、虛詞和概括賞析,各3分;兩道主觀題,一道主觀斷句題,3分,一道翻譯題,由原先的7分增至今天的8分。目前總分是20。3.考點穩定、全面。幾乎涉及所有的考點。翻譯是重點。數據密解1.選材:穩中有變。“穩”,主要選記人記事類散文,很少選純傳磨高考真題磨高考真題一、(2018·浙江)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顏太初雜文序司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發言必自稱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帶、廣袂之衣謂之儒邪?執簡伏冊、呻吟不息謂之儒邪?又況點墨濡翰、織制綺組之文以稱儒,亦遠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漢之公孫丞相、蕭望之、張禹、孔光,東漢之歐陽歙、張酺、胡廣,世之所謂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一、(2018·浙江)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魯人顏太初,字醇之,常憤其然。讀先王之書,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誦之,以夸誑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與鄉黨無余,于其外則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猶蘙如也,乃求天下國家政理風俗之得失,為詩歌洎文以宣暢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蕩為事,慕嵇康、阮籍之為人,當時四方士大夫樂其無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風。太初惡其為大亂風俗之本,作《東州逸黨》詩以刺之。詩遂上聞,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鄆州牧怒屬令之清直與己異者,誣以罪,榜掠死獄中。妻子弱不能自訴,太初素與令善,憐其冤死,作《哭友人》詩,牧亦坐是廢。魯人顏太初,字醇之,常憤其然。讀先王之書,不治章句,必求其理于時或薦太初博學有文,詔用為國子監直講。會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學官。詔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臨晉主簿。太初為人,實寬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臨晉改應天府戶曹,掌南京學,卒于睢陽。舊制,判、司、簿、尉四考,無殿負[注],例為令錄。雖愚懦昏耄無所取者,積以年數,必得之。而太初才識如此,舉進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脫判、司、簿、尉之列以終身,死時蓋年四十余。噫,天喪儒者,使必至于大壞乎!將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見鋤也?何其仕與壽兩窮如此?于時或薦太初博學有文,詔用為國子監直講。會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世人見太初官職不能動人又其文多指訐有疵病者所惡聞雖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棄失居多余止得其兩卷。在同州又得其所為《題名記》,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顯于時,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雖賤而夭,其文豈必不傳?異日有見之者,觀其《后車》詩,則不忘鑒戒矣;觀其《逸黨》詩,則禮義不壞矣;觀其《哭友人》詩,則酷吏愧心矣;觀其《同州題名記》,則守長知弊政矣;觀其《望仙驛記》,則守長不事廚傳矣。由是言之,為益豈不厚哉!(選自《司馬光集》)注殿負:因欠國家賦稅而考核為下等。世人見太初官職不能動人又其文多指訐有疵病者所惡聞雖得其文不甚1.圈點勾畫:圈點出關鍵性詞句,劃分層次,概括層意。整體閱讀,回答問題8~10分鐘答案
全文共四段,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第1段):提出話題——何為真正的儒者?第二層(第2、3段):介紹顏太初的為文特點及為官遭遇。第三層(第4段):點明作序的目的。1.圈點勾畫:圈點出關鍵性詞句,劃分層次,概括層意。整體閱讀2.明事知人:該文雖是一篇文序,但較少涉及“雜文集”的內容,而是用大量筆墨寫顏太初的為文為官。從文章的介紹看,顏太初是怎樣一個人?作者對其態度如何?答案
(1)顏太初為人寬厚正直,才識過人。為官有政績。為文志在學以致用、匡正時弊。(2)作者認為顏太初是真正的儒者。肯定贊揚他的為人為官為學,同情惋惜他的懷才不遇。2.明事知人:該文雖是一篇文序,但較少涉及“雜文集”的內容,1.對下列句子中加顏色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發言必自稱曰儒
發言:發表意見B.當時四方士大夫樂其無名教之拘
拘:束縛,拘束C.牧亦坐是廢
廢:(被)罷免D.實寬良有治行
治行:政績帶題細讀,完成真題約10分鐘√答題提示“發言”是個古今異義詞,今義是指在會議等集會上的講話,古義是開口說話。考生很容易以今律古。其實不然,可從原文進行邏輯推導。文章開篇就提出天下不崇尚儒學,而緊接一句“今世之士大夫,發言必自稱曰儒”,如果解釋為“發表意見”,和前文的“不尚儒”的輕視態度,會產生矛盾。只有“一開口(就隨意地)自稱為儒”較為符合前后句的內在邏輯。1.對下列句子中加顏色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帶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顏色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答題提示B項兩個“其”均為人稱代詞,他的。A項結構助詞,的/結構助詞,提賓標志。C項介詞,表地點,在/介詞,表動作對象,給、到。D項“所”字結構/與“為”連用,表被動。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讀之不知A.于其外則不光此其志不在小B.卒于睢陽從徑道亡,歸璧于趙C.將犬吠所怪為巡船所物色D.√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顏色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認為,對真正的儒者而言,讀書不應雕章琢句,作文不應只追求辭藻華麗,
而應抱著學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時弊,有益社會的進步。B.顏太初考中進士后,擔任過臨晉主簿和應天府戶曹。主簿是縣令的屬官,戶曹是
知府的屬官。縣令的上級是州牧。C.顏太初寬厚正直,才識過人,效法嵇康、阮籍,詩文譏刺時事,遭到利益集團的
嫉恨排擠,終身仕途不順,郁郁不得志。D.文章敘議結合。作者在記敘顏太初生平經歷中,表達了欣賞的態度并寄寓深切同
情;在評價顏太初詩文創作時,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價值。答題提示C項張冠李戴。“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不是顏太初。值得注意的是B項,它考查的是古代文化常識中的官職知識,雖說有點意外,但根據原文完全可以推導出來。√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答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世
人
見
太
初
官
職
不
能
動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訐
有
疵
病
者
所
惡
聞
雖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棄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兩
卷答案世人見太初官職不能動人/又其文多指訐/有疵病者所惡聞/雖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棄失居多/余止得其兩卷(共6處,錯2處扣1分)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答案世人見太答題提示文言斷句,首先是有一定的“路標”,然后也會設置一定的“障礙”。就“路標”而言,“又”“雖”“故”等字,很容易就切分了該句,而“主謂賓”的意識,也能夠讓“所棄失居多,余止得其兩卷”這樣的句子斷開。就“障礙”而言,“世人見太初官職不能動人又其文多指訐有疵病者所惡聞”這句,難度較大。“世人見太初官職不能動人,又其文多指訐有疵病者所惡聞”,“又”字處斷開后,產生了兩個障礙:①“又其文多指訐有疵病者所惡聞”中,“指訐”作為謂語動詞,能否接上“賓語”即“有疵病者”,甚至到“所惡聞”為止中間不斷呢?從“主謂賓”的角度來看,不行。“所惡聞”作為“所”字結構必然需要主語,因此需要將“有疵病者”作為其主語,組成“有疵病者所惡聞”。②“世人見太初官職不能動人”如果切分為“世人見太初”和“官職不能動人”,兩套“主謂賓”皆可成立,但在參考答案上并未體現,這應該屬于“可斷可不斷”,如果斷開,則表示短暫停頓,亦不可算錯。答題提示文言斷句,首先是有一定的“路標”,然后也會設置一定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1)既得其理,不徒誦之,以夸誑于人,必也蹈而行之。(4分)審出得分點:__________________規范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顏太初)掌握了先王書中的義理以后,不是僅僅稱道它,用來夸大欺騙世人,而是必定親自去實踐。評分標準“既”,已經(在……后);“徒”,只;“夸誑”,夸大欺騙;“蹈”,遵循、實行。答題提示“誑”字是個難點,可聯想到“出家人不打誑語”得出。既,徒,夸誑,蹈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2)前世之士身不顯于時,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雖賤而夭,其文豈必不傳?(4分)審出得分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規范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代的讀書人活著時地位不顯赫,但文章在后代長存的太多了。顏太初雖然地位低壽命短,他的文章難道一定流傳不了嗎?評分標準“身”,身份、地位;“言”,文章;“夭”,命短;譯出反問句式及狀語后置句。答題提示該句中“身”作為一個賦分點,很有難度。但結合后文的“太初雖賤而夭”中的“賤”,可以推導出前文的“身”應該是指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身,言,夭,反問句式(2)前世之士身不顯于時,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雖賤而夭,對下列句子中加顏色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妻子弱不能自訴
妻子:妻子兒女B.舉進士解褐近十年
解褐:脫去粗布衣服,喻出仕做官C.世人見太初官職不能動人
動人:調動別人,意指官職平常D.觀其《望仙驛記》,則守長不事廚傳矣
廚傳:廚藝文本回讀,補充訓練約2分鐘√解析廚傳:驛站。可據“望仙驛記”篇名推出。對下列句子中加顏色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文本回讀,補充訓參考譯文天下不崇尚儒者很久了。當今世上的士大夫,開口說話一定自稱儒者。儒者究竟是怎樣的呢?高高的帽子、寬大的衣帶、寬大的衣袖,這樣穿戴的就可以叫做儒者嗎?手持書簡,俯身苦讀,吟詠不停就叫做儒者嗎?又或者用一點點墨汁濕潤著筆尖,編織一些充斥華麗詞藻的文章來號稱儒者,(這和儒者)也差得太遠了。除去上述種種不說,至于西漢的公孫丞相、蕭望之、張禹、孔光,東漢的歐陽歙、張酺、胡廣,(這些)世人所說的大儒,果真足夠符合儒者的名稱嗎?參考譯文魯人顏太初,字醇之,常對這種情況很氣憤。(他)讀先王的文章,不研究章節句子,一定要探究其中的義理才行。(顏太初)掌握了先王書中的義理以后,不是僅僅稱道它,用來夸大欺騙世人,而是必定親自去實踐。(只誦讀先王的文章)對他自己來說與鄰里相比也就沒有突出的地方,對他之外來說就不能發揚光大(先王的義理)。不能發揚光大,先王之道就遮蔽起來了,于是(他)探求天下國家政理風俗的得失,創作詩歌和文章來宣揚倡導它。景祐初年,青州牧以荒廢政務、逸樂過度、恣意放任為能事,(他)仰慕嵇康、阮籍的為人,當時各地的士大夫喜歡他不受禮教的束縛,一致效仿他,漸漸形成風氣。顏太初厭惡他,認為他是使風俗大亂的根源,作了《東州逸黨》詩來諷刺他。詩最終傳到皇上那里,皇上立即追究青州牧的罪過。又有鄆州牧因為下屬的縣令清廉正直與自己不同而生氣,就誣陷他犯罪,將他在獄中拷打致死。他的妻子和孩子弱小不能自己去告狀,顏太初平日與這個縣令交好,憐憫他冤死,寫了《哭友人》詩,鄆州牧也因此而被罷免了。魯人顏太初,字醇之,常對這種情況很氣憤。(他)讀先王的文章,這時有人舉薦顏太初博學有文采,天子下詔任用他為國子監直講。恰逢有個平日不喜歡顏太初的御史,上書說顏太初放縱而不遵禮法,不可以擔任學官。詔書就要到了,又改任河中府臨晉主簿。顏太初為人,其實寬厚、善良、有政績,不是放蕩不羈的人。從臨晉又改任應天府戶曹,主管南京學校方面的事,死在睢陽。先前的制度規定,判、司、簿、尉四個官職的考核,沒有因欠國家賦稅而考核為下等的,照例按縣令錄用。就算愚笨、懦弱、昏惑、老邁沒有可用之才的人,憑年數積累,也一定能得到。而顏太初才華見識如此,中進士做官近十年,到死都沒能擺脫判、司、簿、尉的行列,他死時大概四十歲。唉,這是上天要毀滅儒者,使他們一定達到這么壞的地步啊!將會像狗對自己奇怪的事吠叫一樣,品行正直、與眾不同的人一定要被鏟除嗎?怎么他的仕途和壽命兩者都如此困厄呢?這時有人舉薦顏太初博學有文采,天子下詔任用他為國子監直講。恰世人看到顏太初官職不能震動人,又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責批評,有缺點毛病的人討厭聽到,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很重視它。所以丟棄遺失的占多數,我只得了他的兩卷。在同州又得到他寫的《題名記》,現在集在一起,為它作序。前代的讀書人活著時地位不顯赫,但文章在后代長存的太多了。顏太初雖然地位低壽命短,他的文章難道一定流傳不了嗎?他日有見到它的人,看到他的《后車》詩,就不會忘記借鑒警誡了;看到他的《逸黨》詩,禮義就不會衰敗了;看到他的《哭友人》詩,殘酷的官吏就會心生慚愧了;看到他的《同州題名記》,地方長官就了解政治的腐敗了;看到他的《望仙驛記》,地方長官就不經營驛站了。由此來說,帶來的益處不也很多嗎!世人看到顏太初官職不能震動人,又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責批評,有缺二、(2017·浙江)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上池州李使君①書杜牧仆與足下齒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達堅明,心正而氣和,飾以溫慎,故處世顯明無罪悔。(仆)在京城間,家事人事,終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懷以自曉,自然不敢以輩流間期足下也。去歲乞假,自江、漢間歸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為義,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為不繆②,私自喜賀,足下果不負天所付與、仆所期向,二者所以為喜且自賀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雖能為學,亦無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時,真可惜也。向者所謂俊達堅明,心正而氣和,飾以溫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無為吏之苦,此時之可惜也。仆以為天資足下有異日名聲,跡業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二、(2017·浙江)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為不幸,何者?以其書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傳,乃鄭玄③輩為注解之罪。”仆觀其所解釋,明白完具,雖圣人復生,必挈置數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輩解釋不足為師,要得圣人復生,如周公、夫子親授微旨,然后為學。是則圣人不生,終不為學;假使圣人復生,即亦隨而猾之矣。此則不學之徒,好出大言,欺亂常人耳。自漢已降,其有國者成敗廢興,事業蹤跡,一二億萬,青黃白黑,據實控有,皆可圖畫,考其來由,裁其短長,十得四五,足以應當時之務矣。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乃隨所見聞,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問萍實④,對曰:“吾往年聞童謠而知之。”此乃以童子為師耳。參之于上古,復酌于見聞,乃能為圣人也。諸葛孔明曰:“諸公讀書,乃欲為博士耳。”此乃蓋滯于所見,不知適變,名為腐儒,亦學者之一病。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為不幸,何者?以其書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仆自元和已來,以至今日,其所見聞名公才人之所論討,典刑制度,征伐叛亂,考其當時,參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為一家事業矣。但隨見隨忘,隨聞隨廢,輕目重耳之過,此亦學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與之性,萬萬與仆相遠。仆自知頑滯不能苦心為學假使能學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懇懇欲成足下之美異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無過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學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選自《樊川文集》,有刪節)注
①使君:對州郡長官的尊稱。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時任池州刺史。②繆:通“謬”。③鄭玄:字康成,東漢人,師從馬融,遍注五經,為古文經學大家。④萍實:南方池澤中常生蓬草的果實。仆自元和已來,以至今日,其所見聞名公才人之所論討,典刑制度,1.圈點勾畫:圈點出關鍵性詞句,概括各段內容。整體閱讀,回答問題8~10分鐘答案
第一段:說明自己不敢希望要求李使君。第二段:贊揚李使君其才其時,值得珍惜,并且鼓勵他成就一番事業。第三段:講明生在百代之后是件幸事的原因——書具,可以為學;事多,足以應當時之務。暗含鼓勵李使君趁今日好時代好好努力。第四段:講治學之道要“參之于上古,復酌于見聞”,暗含指出李使君的努力之道。第五段:貶自己揚對方,趁機提出自己寫信的目的——求李使君給自己一個為官的機會。1.圈點勾畫:圈點出關鍵性詞句,概括各段內容。整體閱讀,回答2.明事辨理:概括信的內容及作者寫信的目的。答案
信的主要內容是熱情洋溢地贊美李使君的才學與時運,鼓勵他大展宏圖,成就一番偉業,為官治學要“參之于上古,復酌于見聞”,借此委婉地提出讓李使君任用自己的意愿。2.明事辨理:概括信的內容及作者寫信的目的。答案信的主要內1.對下列句子中加顏色詞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仿古木材油漆施工方案
- 組件支架水上施工方案
- 《傳遞積極力量》課件
- 2025智能解決方案開發合同(標準模板)
- 2025至2031年中國人造牡丹花枝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國際貨物貿易合同范本下載
- 2025至2030年中國銀包五金配件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足球運動急救套裝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水曲柳貼面板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施工方案的計算軟件
- 二年級家庭教育講座省公開課獲獎課件市賽課比賽一等獎課件
- 礦山生態修復施工方案及技術措施
- GB/T 24008-2024環境影響及相關環境因素的貨幣價值評估
- 化學計量學與化學分析技術考核試卷
- 2024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建議全文解讀課件
- 人教pep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全冊】單元測試卷期中期末復習試卷
- 電梯維保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低壓配電系統運行維護操作手冊
- 高職藥學專業《藥物制劑技術》說課課件
- 低碳環保管理制度
- 2024年憲法知識競賽必考重點知識(共50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