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美術之傳統手工藝課件_第1頁
中國民間美術之傳統手工藝課件_第2頁
中國民間美術之傳統手工藝課件_第3頁
中國民間美術之傳統手工藝課件_第4頁
中國民間美術之傳統手工藝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民間美術之傳統手工藝

第一講主講教師:陳建軍民間美術貫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個領域,直接反映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能。我國民間美術品種極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賞玩的造型藝術,亦有以實用為主的工藝品。總的來說,可分為:1.繪畫,其中包括版畫、年畫、建筑彩畫、壁畫、燈籠畫、扇面畫等。2.雕塑,有彩塑(奇觀彩塑、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屬鑄雕、木雕、磚刻、面塑、琉璃建筑飾件等。3.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鐵制玩具、紙玩具、蠟玩具等。4.刺繡染織,包括蠟染、印花布、土布、織錦、刺繡、挑花、補花等。5.服飾。包括民族服裝、兒童服裝、嫁衣、繡花荷包、鞋墊、首飾、絨花絹花等。6.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木器、竹器、漆器、銅器及革制品、車馬具等帶有裝飾及藝術價值者等。7.戲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會造型等。8.剪紙,包括窗花、禮花、刺繡、刺繡花樣、掛箋等。9紙扎燈紙,包括各種花燈、各種紙扎。10.編織,包括草編、竹編、柳條編、秫秸編、麥稈編、棕編、紙編等。11食品,糕點模、面花面點造型、糖果造型等。內容中國傳統手工藝發展概況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特征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價值中國傳統手工技藝源流與傳承現狀一、史前至東周我國手工藝的起源,可追溯到我遠古先民的第一件勞動工具的創造,即舊石器時代的石器打制。新石器時代的制陶、石器磨制、牙骨器具制作、織品編織、服飾縫制以及建筑構造等,確立了中國手工藝的初始形態。特別是以彩陶為代表的制陶工藝,其多樣的造型和豐富的紋飾,顯示了鮮明的精神指向,以及實用和審美相統一的造物思想和意匠,呈現了先民們把握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藝的能力,以及對形式美法則的認識和運用。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船形壺夏、商、西周三代手工藝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造物的實用性和審美性進一步融合,精神性內涵得到豐富和加強,呈現出一種崇高莊重的形態。出現了手工藝分工制度,稱為“百工”的手工匠人直屬于王室,他們“營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廟,造宮室車服器械”。三代有“青銅時代”之稱,手工藝以青銅器鑄造為代表,在商中后期和西周初期達到興盛階段,作坊規模巨大,品類繁多而系列化。商周青銅器主要使用陶范工藝鑄造,造型和紋飾在我國手工藝史上具有典范意義。西周龍紋五耳鼎玉琮(西周早期)岐山宮殿甲組遺址復原圖-軸側剖圖此時期,青銅器已逐漸由禮祭功能向實用功能轉換,鑄造由混鑄法發展到分鑄法,采用了焊接、刻劃、鑲嵌、金銀錯等多種處理工藝,春秋中晚期發明了失蠟法熔模鑄造技術,紋飾出現了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漆器工藝得到迅速發展,髹漆特點是“朱畫其內,墨染其外”,而呈現出典雅和富麗的裝飾效果。尤其是戰國漆器,無論在造型或裝飾手法上,都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戰國早期彩繪漆棺在建筑營造方面,木構架在春秋時期已成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建筑裝飾得到發展,出現了高臺建筑,涌現出許多“高臺榭,美宮室”的諸侯城市;戰國時期,鐵制斧、鋸、錐、鑿等的應用,促使木構架施工技術大為提高,筒瓦和板瓦得到廣泛應用,并出現了裝修用磚和彩畫。另外,此時期在玉石、琉璃、陶瓷、金銀、絲織刺繡工藝等方面同樣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戰國中山王陵享堂復原圖二、秦漢至隋唐秦漢時期實行中央集權制,國家統一,社會較為穩定,加之國家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其造物規模的巨大性和形態的統一性,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經濟實力和意識形態。秦漢從中央到地方都設立了負責管理手工業的專門機構,西漢的手工藝經營方式已分為官營和私營兩類,前者規模宏大、行業眾多、分工細致,后者為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兩者相輔相成,促使手工藝在前代的基礎上獲得全面發展。漢綠釉陶樓漢代硬陶器燒造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造型渾厚而飽滿,器物表面廣泛施釉,其規模和質量后世難以超越,而且青瓷燒制技術的發展,是我國陶瓷工藝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時期的建筑用陶,所謂“秦磚漢瓦”以及畫像磚,成為制陶工藝的代表。另外,秦漢時期在銅器、金銀器、漆器和染織工藝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手工藝發展,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繼承性,從日用器皿到衣冠等文物制度,都以漢代舊制為典范;另一方面,由于意識形態的轉折、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江南地區的開發,不僅造成了生產格局的變化,如南方青瓷業的發展,而且使造物形態尤其在裝飾方面出現了變化,如由于佛教的廣泛傳播,蓮花紋得到廣泛應用。南朝青瓷蓮花尊動物紋錦

·長30,寬16.5厘米

1967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八號墓出土

隋唐是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鼎盛期,國家統一,社會經濟、文化空前繁榮,手工藝業取得全面的巨大的成就。隋唐手工技藝水平和生產規模均超越前代,而且由于思想的開放和中外文化的交融,造物呈現出舒展博大的氣勢,具有富麗豐滿的形態特征。官營手工業在規模、組織、分工、工藝水平等方面占主導地位,隋朝工部下設的太府寺,掌管宮廷手工制造;唐朝廷官設手工業管理機構龐大,分工更細,例如少府監掌管百工,總管中尚、左尚、右尚、織染、掌冶五署,作監掌管土木建筑,軍器監掌管鑄造甲弩,不同工種的工匠需要接受為期九個月到四年不等的技術培訓。唐代民間手工業逐漸向城市集中,稱為“鋪”或“作鋪”的手工作坊興盛,涉及衣食住行相關的各個工藝種類,并產生了民間行會組織,成為后世手工行業運作的模式。唐代民間手工藝行會組織能協調行業內部關系,規定產銷條例,并爭取官府的承認和保護,不僅進一步促進了手工藝的發展,而且提高了手工業者的社會地位,是我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標志。唐代建筑是我國建筑藝術的典范,呈現出氣魄宏偉、嚴整而又開朗的風格,從整體布局到結構造型,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和技術水平,說明中國古代建筑工藝已發展成熟。隋代瓷器燒造仍以青瓷為主流,其工藝成就主要體現在白瓷的燒制成功上,為后來彩繪瓷器的發展創造了基礎。唐代瓷窯已有名稱,并以窯名來代表瓷器的品種和特色,南方以越窯、北方以邢窯為代表,瓷器的器型皆渾圓飽滿,器表釉色多種多樣,并出現了灑釉、流釉、絞胎、絞釉等施釉工藝,裝飾手段有印花、劃花、刻花、堆貼和捏塑等。白釉罐·隋罐唇口,無頸,溜肩,肩下垂直至足,平底無釉。胎骨呈白色,較為厚重。內外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薄而勻凈,純白無瑕,布滿細碎開片紋。

鞏義窯絞胎三足罐·唐

罐口外卷,圓腹,下承以三獸足。此罐通體絞胎,以兩種顏色胎泥絞出木理紋樣,并以團花形式表現,是絞胎器物中難得的佳作。金銀器工藝在隋唐時期有重大發展,隋代的金絲工藝已達成熟,唐代的金銀細工水平高超,無論是官營金銀作坊院的“官作”,還是民間作坊的“行作”,都獨具風采。另外,此時期在陶器、漆器、銅器、染織刺繡、玉器、冶鑄、車船、造紙印刷等工藝上,同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樂伎八棱金杯·唐

侈口,弧腹內向,喇叭形圈足,足沿以環狀聯珠綴成,環柄。柄上有平鋬(pàn),上飾高鼻深目長髯的兩個胡人頭。杯身呈八棱形,澆鑄成型。杯體每面以鏨出的連珠紋為欄界,內有執拍板、小鐃、洞簫、曲頸琵琶的樂伎,另有抱壺、執杯及兩名空手作舞者。人物均系胡人。其背景襯以忍冬卷草、山石、飛鳥、蝴蝶和魚子紋地。這種八棱形的器物造型,顯然是受到了波斯薩珊、粟特金銀器風格的影響。紅色綾地寶花織錦繡襪·唐三、宋元至明清宋代城市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興起和城鄉商品流通的擴大,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和市場條件,導致手工藝在生產規模、工藝技術、管理諸方面均取得顯著的進步。宋代官方手工業管理機構比唐代更為龐大,分工更精細,民間手工作坊的經營也更為靈活開放。由于受到當時文化思潮和審美觀念的影響,手工造物在品類、造型、裝飾等方面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呈現出平淡含蓄、清麗雅致的風格,而迥異于唐代。宋代是我國瓷器手工藝發展的高峰,瓷器燒造突破了前代“南青北白”的局面,出現了分布南北的“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瓷器造型精巧雅正,單色釉高度發展,以印花、畫花、刻花、剔花、貼花、鏤花等工藝制作的紋樣精致優美,而具有內斂、典雅的形態。宋代織染刺繡工藝非常發達,少府監設文思院、綾錦院、染院、裁造院、文繡院等生產機構,地方組建了官辦織造作坊,絲織品種類繁多,以錦最為著名,采用了鏤印、刷印、彩繪和銷金等十幾種工藝,質量和產量較之前代均有明顯提高。北宋汝窯青瓷蓮花碗哥窯魚耳爐宋花綾宋芙蓉山茶梔子花羅宋緙絲·八仙介壽圖宋代金屬工藝在唐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宮廷所用的金銀皿由少府鑒、文思院掌造,已摒棄異國情調,尤其是北宋時期的銅鏡在形制上有所突破。另外,宋代在漆器、玉石、玻璃、文房器具、家具、牙角竹木等手工藝領域,同樣取得了區別于前代的發展。宋鎏金銀八角盤元代版圖遼闊,多民族的共存和發達的海陸交通貿易,促進了各種手工藝的發展,呈現出多種文化熔合的時代特征。元初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恢復手工業生產的措施,并將掠擄于歐洲、阿拉伯及西夏、金、南宋的工匠聚合在一起,組織了龐大的官辦手工業,而且設立世代相傳的匠籍,有利于技藝經驗的積累。元初陶瓷工藝較為衰落,隨著景德鎮青花、釉里紅的燒制成功,景德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朝廷在此專設浮染瓷局,負責燒造皇家用瓷。元代紡織、印染、刺繡等工藝,繼宋、金之后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內廷設官辦織繡作坊80余所,稱為“納石失”的織金錦的發明,是當時絲織工藝的主要成就。棉織業在元代獲得空前的發展,棉織匠人黃道婆對此作出巨大貢獻。另外,元代的建筑、玉器、漆器、金工、玻璃、琺瑯器、文房器具等手工藝,也有一定的進步。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元纏枝寶相花納石失局部織紋明代手工藝,在繁榮的城市經濟、國內商業與海外貿易和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等因素的促進下,在繼承以往尤其是宋代傳統的前提下,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明朝廷的工匠制度繼承了元的世襲制,所有工匠均隸屬于工部和內宮監管理。宋應星撰寫的《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明代手工藝造物的形態,已明顯分化為宮廷和民間兩大體系,總體上是承繼了宋代的美學追求,并向程式化方向發展,具有端莊、簡約的風格特征。明代家具制作經過宋元的發展,達到了中國家具工藝的巔峰,其合理的結構把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有機結合在一起,達到了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明代制瓷業官窯和民窯同時發展,出現了青花紅彩、五彩、素三彩等新工藝,白釉瓷工藝成就空前,青花瓷成為主流,釉里紅、紅釉、黃釉工藝高度發展。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明代是我國漆器工藝發展的黃金時期,著名漆工黃大成所著的《髹飾錄》,依據當時漆器的制造方法和工藝特點,把漆器的品種劃分為14大類101種,可見此時期漆器制作技藝的發達。另外,明代織錦、棉紡、金工、玻璃、琺瑯器、木竹牙雕和建筑等手工藝,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明棗皮紅點金雙獅耳宣德爐清代手工藝在繼承明代的基礎上又有較大的發展,呈現集各歷史時期技藝之大成的局面,尤其清初期廢除了匠籍,導致民間手工業生發出極強的生命力。但清代仍有一套嚴格的手工業管理機構,工部專門設有繁復的管理部門,以致宮廷審美趣味,在清代手工藝生產中進一步強化,導致以技藝取勝的矯飾繁縟之風盛行。清朝廷對景德鎮官窯實行“官搭民燒”制度,集中了大批優秀制瓷工匠,不斷創制出新品種,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康、雍、乾三代可謂是中國陶瓷業發展的鼎盛時期,原料、燃料和燒制工藝已完全成熟,著名產品有青花、釉里紅、五彩和斗彩等,以及新創的粉彩和琺瑯彩。清乾隆琺瑯彩山水鳥籠尊清代絲、麻、棉、毛的紡織、印染工藝得到了更大規模和更廣范圍的發展,朝廷在蘇州、江寧和杭州等地設置織造局,征集大批優秀民間藝人到官營工場作工,北京設染織局掌管“緞紗染彩繡繪之事”。另外,清代手工藝在玉器、漆器、金工、玻璃、琺瑯器、木竹牙雕、家具、文房器具、建筑等領域都得了全面的發展。江寧云錦清乾隆黃玉龍鳳紋璧四、清末至當代兩次鴉片戰爭后,廉價的外國機制商品通過通商口岸大量涌入,使我國以宮廷工藝為主體的傳統手工業,和以自然經濟為依托的民間手工業迅速衰退。至清末,實業救國的呼聲漸強,1910年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創辦的“南洋勸業會”,其主要目的就是獎勸農工、振興實業。勸業會會場設有多個場館包括工藝館、農藝館,展出各類手工藝制品。辛亥革命后一年(1912年),為了參加巴拿馬博覽會,在全國各地征集手工藝品,于1914年分15個展區預展,年底海運美國的展品重達1500噸,出席該博覽會的我國手工藝匠人和工場代表達300人以上。由此可見,我國傳統手工業在民國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一方面,這是由于辛亥革命導致宮廷工場由蕭條轉而徹底解體,失去禁錮的能工巧匠在民間組織商會、工場或作坊,在沿海城市和大都市周邊地區集合起一定的生產規模,使以往封閉的宮廷工藝生產迅速大眾化、商品化的結果。另一方面,這與一批有識之士如蔡元培、顏文樑、陳之佛、唐雋等人的倡導緊密相關,他們在實業救國理想的召喚和西方手工藝運動思想的影響下,主張在學習西方的同時保留中華傳統精華,強調我國傳統手工藝在民族振興之路上的現實意義,肯定手工藝生產為大眾服務的方向和經濟實用的價值取向。因而,隨著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快速成長,許多美術家積極參與手工藝創作活動,在各地組織手工匠人建立了多種手工藝合作社和平民習藝所,吸引了部分民眾傳承傳統手工技藝。總體而言,民國早期手工藝造物,一類是尚傳統而仿古,一類是崇西洋而仿洋,兩者促進了仿造技術的提高和新工藝風格的產生。清末金華縣第一平民習藝所制作的髹漆木制茶盤遺憾的是,剛剛得以復興的我國近代手工藝發展環境,被日本侵華戰爭和隨后的國內戰爭摧毀。戰火阻斷了手工業內外銷售的途徑,迫使手工藝人流離失所,即使在局部地區有慘淡經營,但幾乎不可能使技藝得到有序的傳承和創新。所以,1930年代后期至1940年代末,我國傳統手工藝業凋零不堪,處于奄奄一息的狀態。但在此時期的解放區,隨著自給自足的大生產運動展開,使手工藝得到了一定規模的發展,如陶瓷、玻璃、染織、木器、編織等手工藝制品,在統一組織下大量生產,由于是以滿足戰爭需要為目的,其品質具有簡潔、質樸而實用的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傳統手工藝進入到一次新的發展階段。建國之初,各級政府部門在“保護、發展、提高”方針的指導下,以集體所有制替代了分散的個體和作坊,建立了一批示范性手工藝生產合作組織,不少失傳或將要失傳的手工藝得到新生,許多已經奄奄一息甚至停產的手工業獲得復興。然而,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在全國各地手工藝合作組織中掀起一股“轉廠過渡”的潮流,造成原本運作有序的手工藝集體經濟處于崩潰的狀態,許多企業背離傳統工藝特點,片面強調集中生產,有的盲目擴大規模,有的改產轉向,使制品失去了手工藝的品質特征,甚至產量銳減。這種失誤在1960年代前期逐步得到糾正,手工藝生產又得以恢復。在這一時期的中后期,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以及為了滿足人民日常生活需求,工藝手段從手工制作轉向機械化或半機械化,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傳統工藝進行改良,創新出一些突破了傳統工藝限制的新工藝,涌現出一批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的新產品。“文化大革命”使我國手工藝事業遭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傳統工藝品在那個年代被斥為“封、資、修”或“復古倒退”而禁止生產;許多工藝美術院校和研究機構被迫解散,理論研究被迫中斷,創作設計隊伍的素質大大削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傳統手工藝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在計劃性對外貿易的經濟杠桿作用下,進入到百花齊放的春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恢復和發展,并在立足國際市場的同時,也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和旅游商品市場,以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同時,“文革”期間被取消的各類工藝美術藝院校、系科和專業陸續恢復,并增設一批新專業,一些院校還舉辦各種短訓班、進修班或研究生班等,加之各地創辦的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