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上學期期末測試題_第1頁
高三語文上學期期末測試題_第2頁
高三語文上學期期末測試題_第3頁
高三語文上學期期末測試題_第4頁
高三語文上學期期末測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5/152019年高三語文上學期期末測試題2019年高三語文上學期期末測試題 2019年高三語文上學期期末測試題由查字典語文網小編整理并分享,歡送老師同學們閱讀。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支持查字典語文網,并提出您的珍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文章! 一、本大題共7小題,共22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和鏈接材料,完成1—7題。 ①飽受霧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慨:“要是在古代該多好啊!〞古代沒有現代工業,沒有汽車尾氣,環境污染沒有現在嚴重,但不能說古代沒有霧霾。“霾〞字在甲骨文卜辭中就已出現,?詩經?中也有關于霾的記載,說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現在才出現。 ②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風、雨霧和塵土飛揚造成的空氣混濁,大面積灰蒙昏暗的現象。?晉書?天文志?中對霾有確切解釋:“天地四方昏蒙假設下 塵,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時,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③搜羅史料,我們發現古代關于霾的記載,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詞,而是僅描述現象,如?漢書?中的“蒙黃濁〞“蒙,微而赤〞。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記載的,比方?明憲宗實錄?記載:“自春徂夏,天氣寒慘,風霾陰翳……近一二日來,黃霧蔽日,晝夜不見星日。〞再如,?清史稿?載,康熙六十年,“會試出榜,黃霧四塞,霾沙蔽日〞。 ④面對嚴重的霾災,古人如何治理呢? ⑤皇帝下罪己詔算是一種“治理〞之法。中國古代有“天人感應〞的哲學思想,漢代董仲舒加以理論闡述,有“災異譴告〞之說,將災異的發生視為帝王治理國家失職造成的后果。一旦發生災異,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詔,對施政方針進行反省。?漢書?記載:“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風從西北起,云氣赤黃,四塞天下,終日夜下著地者黃土塵也。〞這是由大風卷起塵土所形成的黃霾天氣,情形嚴重,朝野震恐,以為上天降下災異來“譴告〞當政者。漢成帝看這陣勢,趕緊下罪己詔說:“朕承先帝圣緒,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陰陽錯謬,日月無光,赤黃之氣,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⑥第二個“治理〞的方法是推薦賢才,貶黜奸佞和貪腐。這是皇帝“罪己〞的一局部。帝王檢討自己的種種失職,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誤,要認真糾錯,就要“□□□,□□□〞,起用賢良方正之人,免掉不稱職的官員,處分違法犯罪的官員,期望以此誠意打動上天。?后漢書?郎顗傳?載:“自從入歲,常有蒙氣,月不舒光,日不宣曜。〞意思是自新年以來,經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世人憂忡,視為異象。名士郎顗就向皇帝舉薦賢才,理由是因為皇帝沒有選賢任能,上天為之生氣,如果“爵賢命士〞,彰顯帝王仁德,天氣就會轉好,月朗星列。 ⑦第三個“治理〞的方法,是要求文臣武將齋戒數日,焚香祭天,祈求神靈驅趕霾災。這大約是古人將霾視為妖孽作惡,橫空來世,人力無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方法來治霾。?元史?中記載了一起大風霾:“風霾蔽都城數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禮部焚香祭天,祈神靈驅風霾而散。〞這次風霾來勢兇猛,皇帝清楚感覺這是國家朝政有不妥之處,讓上天生氣了,趕緊召集禮部官員,點上高香,對天祭拜,懇求上天息怒。 ⑧第四個“治理〞的方法,就是在生產上作些應對。比方康熙年間發生風霾,京畿農人“蕓鋤時,令苗稍疏〞,加強通風,讓莊稼免于倒伏。 ⑨在古代,霾是一種“不可抗外力〞,古人并沒有,但是值得學習的。 (取材于2019年?南都周刊?廖保平的文章) 【鏈接材料】 霧,是指形成于地表,由大氣中懸浮的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當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到達飽和,溫度下降到水汽凝結點時,空氣里的水蒸氣就很容易凝結生成霧。 霾,也稱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煙、塵等微粒懸浮而形成的混濁現象。?現代漢語大辭典?對“霾〞的解釋有兩種:一個是“空氣中因懸浮著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濁現象〞,另一個是“亂風中降下灰塵的現象〞。據此,“霾〞可分為“霧霾〞和“塵霾〞(或“風霾〞)兩種。霾的核心物質是空氣中懸浮的灰塵微粒,氣象學上稱為氣溶膠顆粒。空氣中的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和其他微小的塵埃能使大氣混濁,能見度惡化。當水平能見度小于10千米時,人們就將這種非水成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的視程障礙稱為“霾〞。 大氣混濁,能見度差的天氣現象,其成因往往不盡相同。一般來說,相對濕度小于80%時是霾造成的,相對濕度大于90%時是霧造成的,相對濕度介于80%—90%之間時,是霾和霧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因是霾。 霾的厚度可達1—3千米左右。由于灰塵、硫酸、硝酸等粒子組成的霾散射波長較長的光比擬多,因而霾看起來通常呈黃色或灰紅色。 1.第③段中“自春徂夏〞的“徂〞意思是“〞,與?詩經•衛風•氓?中“,〞的“徂〞意思相同。(3分) 2.第⑥段方格處引用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對后主劉禪的勸勉之詞,請補充完整。(2分) 3.以下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推斷,不恰當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古代文學作品中就已經出現了關于霾的記載,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霾是古已有之,并不是現代社會才開始出現的。 B.從古書中對霾的解釋可以看出,古時霾持續的時間并不確定,有時持續幾天、半月甚至一個月,有時也就一會兒。 C.古代的記載中很少直接使用“霾〞一詞,僅描述霾出現時的現象,間接反映出霾或許在古代出現得并不十分頻繁。 D.本文既引述了古代出現霾的情景,又介紹了古人治理霾的方法,對我們當今治霾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4.文章介紹了古人應對霾的哪幾種方法?請分條概括,每條不超過4字。(4分) 5.為文章最后一段橫線處補寫句子,使文意完整、貫穿。(4分) 6.按照文意判斷,?清史稿?“會試出榜,黃霧四塞,霾沙蔽日〞中的“霾〞屬于哪種霾?(2分) 7.根據文章有關內容(含鏈接材料),比擬古代與現代的霾的異同。(4分) 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1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題。 劉禹錫,字夢得,自言系出中山,世為儒。貞元九年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工文章,善五言詩。淮南杜佑表管書記,入為監察御史。 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錫以名重一時,與之交,叔文每稱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議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錫及柳宗元與議禁中,所言必從。擢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敗,坐貶連州刺史,未至,貶朗州司馬。地居西南夷,土風僻陋,舉目殊俗,無可與言者。禹錫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詠陶冶性情。蠻俗好巫,每淫詞鼓舞,必歌俚辭。禹錫或從事于其間,乃依騷人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辭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還,宰相復欲置之郎署。而禹錫作?游玄都觀詠看花君子詩?,語涉譏刺,執政不悅,復出為播州刺史。詔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極遠,猿狖所宅,禹錫母八十有余不能往,當與其子死決,恐傷陛下孝治,請稍內遷。〞憲宗曰:“為人子者宜慎事,不貽親憂。假設禹錫望他人,尤不可赦。〞度無以對。帝改容曰:“朕所言,責人子事,然不欲傷其親。〞乃易連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錫嘗嘆天下學校廢,乃奏記宰相曰:“言者謂天下少士,而不知養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揚也。是不耕而嘆廩庾之無余,可乎?貞觀時,學舍千二百區,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國。今室廬圮廢,生徒衰少,非學官不振,病無資以給也。舊時,凡學官,春秋祭于先師,斯止于太學辟雍【1】,非及天下。今凡州縣四時皆有事于孔子廟,甚非孔子意。今夔四縣歲費十六萬,舉天下州縣歲凡費四千萬,而于學無補也。請罷天下州縣四時祭,籍其資半歸所隸州,使增學校,舉半歸太學,猶不下萬計。可以營學室,具器用,豐饌食,增掌故,以備使令,儒官各加稍食,那么古時之風,粲然可復。〞當時不用其言。 禹錫晚年與少傅白居易友善,詩筆文章,時無在其右者。常與禹錫唱和往來,因集其詩而序之曰:“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應者聲同交爭者力敵一往一復欲罷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紙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夢得嘗為?西塞懷古??金陵五題?等詩,江南文士稱為佳作,雖名位不達,公卿大僚多與之交。 開成初,復為太子賓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滿,檢校禮部尚書、太子賓客分司。會昌二年七月卒,時年七十一,贈戶部尚書。 (取材于?新唐書•劉禹錫傳?)注釋:【1】太學辟雍:指國家設立的大學。 8.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畫波浪線的局部斷句(5分) 9.以下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善五言詩善:擅長 B.引禹錫與議禁中引:延請 C.生徒三千余徒:只有 D.籍其資半歸所隸州籍:登記 10.以下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叔文每稱有宰相器 叔文經常說自己有宰相的才能 B.當與其子死決 將與她的兒子就此死別 C.是不耕而嘆廩庾之無余 這就如同不耕地而只感慨倉庫沒有剩余的糧食 D.今凡州縣四時皆有事于孔子廟 如今各地方州縣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廟中舉行祭祀活動 11.以下句子中,不能表現劉禹錫有才華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 B.舉目殊俗,無可與言者 C.故武陵溪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辭也 D.雖名位不達,公卿大僚多與之交 12.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劉禹錫與柳宗元因為王叔文的引薦參與朝政,提出了很多建議,均被采納。 B.劉禹錫被貶播州,裴度以會對皇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損害為由替他求情。 C.憲宗認為孝親應謹慎,但劉禹錫指望別人來幫他奉養母親,實在罪不可赦。 D.劉禹錫第一次被貶是受王叔文變法失敗連累,第二次是因寫詩得罪當政者。 13.劉禹錫認為當時“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決措施?請根據文意概括。(4分) 三、本大題共1小題,共15分。 14.閱讀下面兩首蘇軾的詩詞,完成①—④題。(15分) 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蘇軾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尊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 潤州甘露寺彈箏 蘇軾 多景樓上彈神曲,欲斷哀弦再三促。江妃出聽霧雨愁,白浪翻空動浮玉【1】。 喚取吾家雙鳳槽,遣作三峽孤猿號。與君合奏芳春調,啄木飛來霜樹杪。 注釋:【1】浮玉:喻指金山。 ①以下對這兩首詩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采桑子?開篇從“多景樓〞的“多〞字獲取靈感,連用三個“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贅敘,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寫出“一笑〞之后,“回頭〞來眼前的“樂事〞便會消失而“空〞無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闋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寫心中之情,言事與言情結合,意蘊盎然。 D.這兩首詩詞皆出自蘇軾之手,均寫多景樓中與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樂抒情,但抒發的情感卻一喜一憂,迥然不同。 ②箏是一種撥弦樂器,相傳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箏〞。它發音凄苦,常令人“感悲音而增嘆,愴憔悴而懷愁〞。下面有關箏的詩所表達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3分) A.彈箏北窗下,夜響清音愁。張高弦易斷,心傷曲不道。(南朝梁•蕭綱?彈箏?)B.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唐•李端?聽箏?) C.花臉云鬟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憑君向道休彈去,白盡江州司馬頭。(唐•白居易?聽崔七妓人箏?) D.銀甲彈冰五十弦,海門風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揚子江頭月滿船。(元•薩都剌?贈彈箏者?) ③有人評論說蘇軾?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紅〞一句與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見江心秋月白〞一句有異曲同工之妙。請試作簡要分析。(6分) ④這兩首詩詞對于音樂演奏有很多精妙的描寫,有的句子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如“細捻輕攏〞在?琵琶行?中的原句是“〞,而“欲斷哀弦〞所表達的意境同?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澀弦凝絕,。,此時無聲勝有聲〞也有相似之處。(3分) 四、本大題共8小題,共32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5—22題。 半山園情思 沿著南京城古老的明城墻,從中山門進入城區,南向行駛一段路程,便會在路邊的站牌上,與一個令人怦(pīnɡ)然心動的名字【甲】(萍水相逢/不期而遇):半山園。熟知歷史的人,莫不知道這個稱謂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這個稱謂記錄著一段王朝興衰的滄桑歷史,更紀念著與那段歷史【乙】(息息相關/一脈相承)的一代政治巨擘和文化大家,中國歷史上最清正廉潔、最實干有為的官吏代表——王安石。 公元1076年,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大壓力,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變法運動屢屢受挫,56歲的他第二次罷相,退居南京(時稱“江寧〞),在城外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為“半山園〞的不起眼的小宅院,過起隱居生活。在這里,王安石度過了人生最后近十年的時光。 如今的半山園,隱藏在一所海軍院校的角落里,后面緊挨著古老殘破的明城墻,左側是一個小土墩,右側是十余幢高大壯觀的現代建筑。靜立一隅的半山園大門緊鎖,青瓦白墻的小屋一看便知是現代粗糙復制的產物,充滿了矯作和偽飾。門前肅立著一尊漢白玉荊公雕像,長須飄然,神色靜穆。由于這里尚不對外開放,我們無法進入屋內。但我并不十分在意。能在半山園近周徘徊,遙想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不坐轎子不納妾,死后無任何遺產的宰相當年斗笠蓑衣、瘦驢獨行的身影,感知他的悲憤心情、千古遺憾,追慕他的偉岸人格、高大精神,便已足矣!足矣! 離開半山園,陪同的朋友指著旁邊的土墩告訴我,這就是著名的“謝公墩〞,是東晉謝安的埋葬之所。我恍然明白王安石為什么選擇在這里建設他的“半山園〞。史載,一代名相謝安原本名叫謝安石,當年王安石之父王益給兒子起名的時候,本有希冀兒子直追古賢之期。想必,曾被推譽為“安石不肯出,天下蒼生何〞的謝安,一定是王安石自小心向往之的偶像。在政壇叱咤(chà)風云多年,歷經起落坎坷后,王安石一定想到了謝安的“東山再起〞。懷著以退為進、伺機再起的強烈愿望,他選擇在謝公墩旁,建起了自己的半山園,等待著重整改革局勢、再掌國運航舵的歷史機遇。只可惜,支持他的宋神宗驟然去世,使他夢想破滅,終究沒能實現報效國家、造福民眾的理想,給后人留下了千古長嘆。似乎是上天有意安排,歷史上兩位名相,不但同名,而且魂歸同處…… 站在謝公墩上,我不由再次浮想連篇。想當年,王安石流連于此時,一定會反復總結自己的功過得失,他一定會深深地不解,為什么以他這樣的勇氣和信心、這樣的地位和能力,還缺乏以挽救那個王朝一步步傾頹?他或許會聯想到,為什么以謝安那樣的風流才情、崇高威望,同樣也挽救不了東晉的覆滅?當然,在他之后,如他們一樣的張居正、曾國藩、李鴻章們,都曾試圖以一己之力,挽救一個王朝的命運。但無論他們怎樣付出,最終依舊是徒勞。歷史大勢,就如半山園后明城墻外那滾滾東流的長江水一樣,一去不復! 半山園后的明城墻,有一段已經坍塌,到處是散落的青灰色巨大城磚。朋友說,那些城磚是南京市保護文物,每一塊磚上都記錄著一段別樣的歷史。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坐穩江山后,一如秦漢唐宋諸朝開國之君,同樣夢想著江山萬年不替。為了讓城磚鞏固耐用,他讓所有工匠和監制官吏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磚上燒制出來。如果哪段城墻因為城磚質量不合格而坍塌,便可通過上面的名字追責相關人員。 朱元璋這一招“問責制〞確實令工匠燒制出了至今仍然堅厚無比的城磚。但是,從建筑學的角度看,城墻牢固與否,不僅取決于每一塊城磚的堅硬程度,更重要的是地基是否牢固以及城墻的整體形制設計如何。再結實的城磚,依然阻擋不了城墻總體上的坍塌。看著那散落滿地的城磚,我突然想到,這一塊塊堅硬無比的城磚,豈不就如封建王朝那一位位忠臣良吏?比方“①□□□□□,□□□□〞(出自?游褒禪山記?)的王安石、“②□□□□□,□□□□□□〞(出自?岳陽樓記?)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當然,還包括所有從數千年封建火窯里燒制出來的、世界上最吃苦耐勞的民眾——即便他們忠貞如斯、智慧如斯、堅忍如斯,卻終究難以抵擋封建王朝的最終崩潰。 徘徊在坍塌散落的城磚之中,大家好奇地一塊塊翻看著磚上燒刻的文字。這些五百多年前的陌生名字,讓我們感慨萬千,反思良多。當年的朱元璋一定想不到,他意圖用以建筑他那萬年不倒王朝的城磚,不但沒有讓他的王朝金甌永固,反而以這種坍塌暴露的方式,讓后人記住了那些創造了歷史的工匠和基層官員,以及那些文字所承載的歷史意義和精神內涵。 這些城磚讓我們見證了一句名言:歷史終究是人民創造的。 同時讓我們真切地感知到: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 (取材于徐兵博的散文) 15.文中加點字的注音和字形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2分) A.怦(pīnɡ)然心動B.靜立一隅 C.叱咤(chà)風云D.浮想連篇 16.在文中甲、乙處依次填入詞語,恰當的一項為哪一項(2分) A.萍水相逢息息相關 B.不期而遇一脈相承 C.萍水相逢一脈相承 D.不期而遇息息相關 17.以下對文中畫線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 A.巨擘:擘讀bò。本意為大拇指,文中比喻在某一方面居于領先地位的杰出人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于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 B.東山再起:文中指退職隱居后重新出任要職。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C.汗青:古時在竹簡上記事,采來青竹,要用火烤得竹板像出汗一樣冒出水后,才容易書寫。文中指著作完成。出自?史通•忤時?:“故頭白可期,而汗青無日。〞 D.金甌永固:甌讀ōu。文中比喻國土像黃金做的盆一樣完整,政權永遠牢固。出自?南史•朱異傳?:“嘗夙興至武德合口,獨言:‘我國家猶假設金甌,無一傷缺。’〞 18.根據文意,在①②句方格里填寫出詩文原句。(4分) 19.以下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王安石給自己的宅院起名為“半山園〞,蘊含著對王朝興衰的歷史回憶,寄托著清正廉潔的政治追求,含義深遠。 B.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后在半山園隱居,直到去世,但他卻始終沒有放棄再度出仕,繼續推行變法運動的改革理想。 C.如今的半山園被現代建筑包圍、侵占,原本的屋舍已蕩然無存,作者徘徊在門前,為后人漸漸淡忘王安石而痛心。 D.無論地位多高、能力多強,都無法阻擋歷史的前進,王安石、謝安等人不懂這一點,是他們的階級局限性造成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