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足太陰經絡與腧穴本章包括經絡和月俞穴兩部分。第一節為經絡,包括足太陰經經脈、足太陰絡脈、足太陰經別和足太陰經筋。經脈主要分布于胸腹任脈旁開第三側線和下肢內側前緣及足大趾內側。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分布于外部。第二節為俞穴,首穴是隱白,末穴是大包,左右各21穴。第一節足太陰經絡足太陰脾經在足大趾與足陽明胃經銜接,聯系的臟腑器官有咽、舌,屬脾,絡胃,注心中,在胸部與手少陰心經相接。絡脈從本經分出,走向足陽明經,進入腹腔,聯絡腸胃。經別結于咽,貫舌本。經筋結于髀,聚于陰器,上腹,結于臍,散于胸中。一、足太陰經脈(一)經脈循行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靈樞?經脈》)。【注釋】[1]白肉際:指足底或手掌面的邊界,又稱赤白肉際。⑵核骨:即指第一跖趾關節內側的圓形突起。[3]內踝前廉:內踝前邊。[4]腨:通作“踹”,俗稱小腿肚,即腓腸肌部。[5]厥陰:指足厥陰肝經。[6]咽:指食道。[7]舌本:指舌根部。足太陰脾經,①從大趾末端開始(隱白)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大都)經核骨(第一跖骨基底粗隆部)后(太白、公孫)②上向內踝前邊(商丘),③再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后(三陰交、漏谷),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地機、陰陵泉),④上膝股內側前邊(血海、箕門),⑤進入腹部(沖門、府舍、腹結、大橫;會中極、關元),⑥屬于脾,絡于胃(腹哀;會下脘、日月、期門),⑦通過膈肌,夾食管旁(食竇、天溪、胸鄉、周榮;絡大包;會中府),⑧連舌根,散布舌下。其支脈,⑨從胃部分出,向上通過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陰心經。脾之大絡,穴名大包,位在淵腋穴下三寸,分布于胸脅。(二)經脈病候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重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欠)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脾之大絡……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靈樞?經脈》)。【注釋】[1]得后與氣:“后”,指大便;“氣”,指矢氣。[2]快然如衰:感到病情松解。[3]溏瘕泄:溏,指大便溏薄;瘕,指腹部忽聚忽散的痞塊;泄,指水瀉。[4]水閉:指小便不通等癥。[5]強立:《太素》作“強欠”。是指想打呵欠而氣出不暢。本經異常就表現為下列病癥,舌根部發強,食后就要嘔,胃脘痛,腹脹,好曖氣,得到大便或矢氣后就感到輕松,全身感到沉重無力。本經穴主治“脾”方面所發生的病癥,舌根部痛,身體不能活動,吃不下,心胸煩悶,心窩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塊,泄瀉,或小便不通,黃疸,不能安睡,想打呵欠而氣不暢,大腿和小腿內側腫、厥冷,足大趾不能運用。脾大絡病癥,實證,渾身酸痛;虛證,百節松弛軟弱。二、足太陰絡脈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后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人絡腸胃。其病: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靈樞?經脈》)。【注釋】[1]腸:《脈經》、《太素》作“腹”。足太陰絡脈,名公孫,在距離足大趾本節后方一寸處分出,走向足陽明經;其支脈進入腹腔,與腸胃相聯絡。其病癥,氣厥逆就揮霍繚亂,上吐下瀉。實證,見腹內絞痛;虛證,見腹部脹氣。可取足太陰絡穴治療。三、足太陰經別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于陽明。與別俱行,上結于咽,貫舌本(《靈樞?經別》)。【注釋】[1]髀:為下肢膝上部分的通稱。此指股前,約當沖門、氣沖部會合入腹。[2]與別俱行:指陰經經別與陽經經別同行。[3]舌本:原作“舌中”,此據《甲乙》、《太素》改。足太陰經別,從足太陰經脈分出,到達大腿前面,同足陽明經別相合并行,向上結于咽喉,貫通到舌根。四、足太陰經筋足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內側,上結于內踝。其直者,結于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于髀,聚于陰器。上腹,結于臍;循腹里,結于肋,散于胸中;其內者著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上引臍與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靈樞?經筋》)。【注釋】[1]陰股:指大腿的內側面。[2]上:原作“下”,據《太素》改。[3]與:原缺,據《甲乙》、《太素》補。足太陰經筋,起始于大趾內側端,上行結于內踝,直行向上結于膝內輔骨(脛骨內髁部);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結于股前,會聚于陰器部。向上到腹部,結于臍,再沿著腹內結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內的經筋則附著于脊柱。其病癥,可出現足大趾強滯不適,內踝部痛,轉筋,膝內側骨痛,股內側牽引髀部作痛.陰部扭轉疼痛.并向上引臍及兩脅作痛.牽引胸中和脊內疼痛。第二節足太陰腧穴本經一側21穴,11穴分布在下肢內側面,10穴分布在側胸腹部。本經腧穴主要治療脾胃病,婦科病,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治療脾胃腸病常用大橫、太白、公孫、隱白、陰陵泉和三陰交;治療婦科病常用隱白、血海、太白、公孫和三陰交;小便不利常用陰陵泉、箕門和三陰交。太白和陰陵泉有健脾益氣、除濕的功能;血海和三陰交有益氣養血、活血的功能。本經胸部腧穴不宜深刺,以免傷及內臟。.隱白井穴【定位】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解剖】皮膚f皮下組織f甲根。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分支,趾背神經和趾背動、靜脈。【主治】①月經過多,崩漏,尿血,便血。②腹脹。③癲狂,夢魘,多夢,驚風。【操作】淺刺0.1?0.2寸,或用三棱針點刺擠壓出血。【古代文獻摘錄】《甲乙經》:“氣喘,熱病,衄不止,煩心善悲,腹脹,逆息熱氣,足脛中寒,不得臥,氣滿胸中熱,暴泄,仰息,足下寒,膈中悶,嘔吐,不欲食飲,隱白主之。”《雜病穴法歌》:“尸厥百會一穴美,更針隱白效昭昭。”【現代報道摘錄】功能性子宮出血用三棱針點刺隱白、大敦穴出血2?3滴,每日或間日1次。另有報道,艾條溫和灸隱白穴,每次15?20分鐘,每日3?5次,有較好療效。嬰幼兒腹瀉三棱針點刺隱白穴,放血7?10滴,左右交替,每日1次。急性鼻出血取隱白配合上星,用強刺激手法,療效較好。.大都滎穴【定位】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解剖】皮膚f皮下組織f第f趾骨基底部。布有足底內側神經的趾足底固有神經,淺靜脈網,足底內側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主治】①腹脹,胃痛,泄瀉,便秘。②熱病無汗。【操作】直刺0.3?0.5寸。.太白輸穴。原穴【定位】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解剖】皮膚f皮下組織f展肌f短屈肌。淺層布有隱神經,淺靜脈網等。深層有足底內側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足底內側神經的分支。【主治】①胃痛,腹脹,腹痛,泄瀉,痢疾,便秘,納呆。②體重節痛,腳氣。【操作】直刺0.5?1.0寸。【古代文獻摘錄】《甲乙經》:“身重骨痿不相知,太白主之。”《醫宗金鑒》:太白、豐隆“二穴應刺之癥,即身重,倦怠,面黃,舌強而疼,腹滿時時作痛,或吐或瀉,善饑而不欲食,皆脾胃經病也。”【現代報道摘錄】脾虛腹瀉取太白、足三里,針刺得氣,留針30~4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補法),兒童不留針。矯正胎位艾灸太白穴可使腹部松弛,胎動活躍,有利轉胎。.公孫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沖脈【定位】在足內側緣,當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解剖】皮膚f皮下組織f展肌f短屈肌f長屈肌腱。淺層布有隱神經的足內緣支,足背靜脈弓的屬支。深層有足底內側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足底內側神經的分支。【主治】①胃痛,嘔吐,腹脹,腹痛,泄瀉,痢疾。②心痛,胸悶。【操作】直刺0.5?1.0寸。【古代文獻摘錄】《甲乙經》:“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公孫及井俞。”《醫宗金鑒》:“公孫穴,主治痰壅胸膈,腸風下血,積塊及婦人氣蠱等證。”《標幽賦》:“脾冷(一作‘痛')胃疼,瀉公孫而立愈。”【現代報道摘錄】單純性肥胖配合天樞、梁丘、豐隆,針刺得氣,平補平瀉,天樞加電針,留鋪0分鐘,每日1次,12次為1療程。原發性低血壓配合內關,針刺得氣,用電針治療儀分別連接于雙側同名穴,每次20分鐘,10?20天為1療程。.商丘經穴【定位】在足內踝前下方凹陷處,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解剖】皮膚f皮下組織f內側(三角)韌帶一脛骨內踝。淺層布有隱神經,大隱靜脈。深層有內踝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主治】①腹脹,泄瀉,便秘,痔疾。②足踝腫痛,舌本強痛。【操作】直刺0.3?0.5寸。.三陰交足太陰、少陰、厥陰經交會穴【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解剖】皮膚f皮下組織f趾長屈肌f脛骨后肌f長屈肌。淺層布有隱神經的小腿內側皮支,大隱靜脈的屬支。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后動、靜脈。【主治】①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經閉,難產,產后血暈,惡露不盡,不孕,遺精,陽痿,陰莖痛,疝氣,小便不利,遺尿,水腫。②腸鳴腹脹,泄瀉,便秘。③失眠,眩暈。④下肢痿痹,腳氣。【操作】直刺1.0?1.5寸。【古代文獻摘錄】《甲乙經》:“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資生經》:“足踝以上病,宜灸三陰交、絕骨、昆侖。”《雜病穴法歌》:“嘔噎陰交不可饒”;“死胎陰交不可緩”。《勝玉歌》:“陰交針入下胎衣。”【現代報道摘錄】腎絞痛將黃體酮40mg,注入雙側三陰交穴,療效優于單純藥物和針刺治療。小兒遺尿將維生素B1注射液100mg、維生素B12注射液0.5mg,注射于雙側三陰交、長強穴各1ml,隔日注射1次,10次為1療程。失眠以三陰交為主穴、神門為配穴,三陰交深刺2.0?2.5寸,神門進針0.5?0.8寸,針刺得氣,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每5分鐘行針1次,同時囑病人每晚睡前自灸三陰交20分鐘,每日1次。.漏谷【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距內踝尖6寸,脛骨內側緣后方。【解剖】皮膚f皮下組織f小腿三頭肌f趾長屈肌f脛骨后肌。淺層布有隱神經的小腿內側皮支和大隱靜脈。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后動、靜脈。【主治】①腹脹,腸鳴,小便不利,遺精。②下肢痿痹。【操作】直刺1.0?1.5寸。.地機郄穴【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解剖】皮膚f皮下組織f腓腸肌一比目魚肌。淺層布有隱神經的小腿內側皮支和大隱靜脈。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后動、靜脈。【主治】①腹脹,腹痛,泄瀉,水腫,小便不利。②月經不調,痛經,遺精。③腰痛,下肢痿痹。【操作】直刺1.0?1.5寸。【古代文獻摘錄】《甲乙經》:“溏瘕,腹中痛,臟痹,地機主之。”《針灸大成》:“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脅脹,水腫腹堅,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足,女子;S瘕,按之如湯沃股內至膝。”【現代報道摘錄】陰部疼痛以針刺地機穴為主,同時留針加灸20分鐘。痛經取地機穴直刺1.5寸,強刺激,行針5分鐘,得氣后,病人自覺有麻脹感直入小腹。.陰陵泉合穴【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解剖】皮膚f皮下組織f半腱肌腱f腓腸肌內側頭。淺層布有隱神經的小腿內側皮支,大隱靜脈和膝降動脈分支。深層有膝下內側動、靜脈。【主治】①腹脹,水腫,黃疸,泄瀉,小便不利或失禁。②陰莖痛,遺精,婦人陰痛,帶下。③膝痛。【操作】直刺1.0?2.0寸。【古代文獻摘錄】《甲乙經》:“婦人陰中痛,少腹堅急痛,陰陵泉主之。”《百癥賦》:“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雜病穴法歌》:“心胸痞滿陰陵泉”;“小便不通陰陵泉”。【現代報道摘錄】肩周炎針刺雙側陰陵泉,留針20分鐘,留針時活動肩關節,中間行針1次,每日1次,30次為1療程。尿潴留取雙側陰陵泉,進針1?1.5寸,行提插瀉法,以針感向上傳導為佳,施手法1?3分鐘,留針15?30分鐘。.血海【定位】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取法:屈膝,醫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上緣,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取法仿此。【解剖】皮膚f皮下組織f股內側肌。淺層布有股神經前皮支,大隱靜脈的屬支。深層有股動、靜脈的肌支和股神經的肌支。【主治】①月經不調,經閉,崩漏。②濕疹,癮疹,丹毒。【操作】直刺1.0?1.5寸。【古代文獻摘錄】《甲乙經》:“婦人漏下,若血閉不通,逆氣脹,血海主之。”《醫學入門》:“此穴極治婦人血崩,血閉不通。”《勝玉歌》:“熱瘡臁內年年發,血海尋來可治之。”【現代報道摘錄】慢性尊麻疹血海穴常規消毒,用28號1.5寸毫針快速刺入皮下約0.8?1.2寸,針尖向足心方向,得氣后行快速捻轉提插手法,針感以向下傳導為佳,留針30分鐘,間隔10分鐘行針1次。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箕門【定位】在大腿內側,當血海與沖門連線上,血海上6寸。【解剖】皮膚f皮下組織f股內側肌。淺層布有股神經前皮支,大隱靜脈的屬支,深層有股動、靜脈,隱神經和股神經肌支。【主治】①小便不通,遺尿。②腹股溝腫痛。【操作】避開動脈,直刺0.5?1.0寸。.沖門足太陰、厥陰經交會穴【定位】在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當骼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解剖】皮膚f皮下組織f腹外斜肌腱膜f腹內斜肌f腹橫肌f骼腰肌。淺層有旋骼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前支和第一腰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深層有股神經,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前支和第一腰神經前支的肌支,旋骼深動、靜脈。【主治】①腹痛。②崩漏,帶下,疝氣。【操作】直刺0.5?1.0寸。.府舍足太陰、厥陰、陰維脈交會穴【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沖門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解剖】皮膚f皮下組織f腹外斜肌腱膜f腹內斜肌f腹橫肌。淺層布有旋骼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前支和第一腰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深層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前支和第一腰神經前支的肌支及伴行的動、靜脈。【主治】腹痛,積聚,疝氣。【操作】直刺1.0?1.5寸。.腹結【定位】在下腹部,大橫下1.3寸,距前正中線4寸。【解剖】皮膚f皮下組織f腹外斜肌f腹內斜肌f腹橫肌。淺層布有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胸腹壁靜脈的屬支。深層有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及伴行的動、靜脈。【主治】①腹痛,便秘,泄瀉。②疝氣。【操作】直刺1.0?1.5寸。.大橫足太陰、陰維脈交會穴【定位】仰臥,在腹中部,距臍中4寸。【解剖】皮膚f皮下組織f腹外斜肌f腹內斜肌f腹橫肌。淺層布有第九、十、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和胸腹壁靜脈的屬支。深層有第九、十、十一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及伴行的動、靜脈。【主治】泄瀉,便秘,腹痛。【操作】直刺1.0?1.5寸。【古代文獻摘錄】《甲乙經》:“足太陰、陰維之會”“大風逆氣,多寒善悲,大橫主之”。《千金方》:“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灸大橫隨年壯。”【現代報道摘錄】胃下垂配合中脘、氣海(補法、歸來(左,平補平瀉、百會(迎隨補法)足三里(燒山火),針刺得氣,大橫行平補平瀉。尿失禁、尿潴留針刺大橫得氣后,施提插捻轉補法,留針30分鐘,間歇行針2?3次,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腹哀足太陰、陰維脈交會穴【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4寸。【解剖】皮膚f皮下組織f腹外斜肌f腹內斜肌f腹橫肌。淺層布有第七、八、九胸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和胸腹壁靜脈的屬支。深層有第七、八、九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及伴行的動、靜脈。【主治】腹痛,便秘,泄瀉,消化不良。【操作】直刺1.0?1.5寸。.食竇【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解剖】皮膚f皮下組織f前鋸肌f肋間外肌。淺層布有第五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和胸腹壁靜脈。深層有胸長神經的分支,第五肋間神經和第五肋間后動、靜脈。【主治】①腹脹,翻胃,食入即吐,水腫。②胸脅脹痛。【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主管工作總結的成果總結計劃
- 網絡時代下的班級管理創新計劃
- 農田臨時雇工合同樣本
- 出售大件掛車合同標準文本
- cnc加工合同樣本
- 主持人演出合同范例
- 其他垃圾合同樣本
- 與美容師合同標準文本
- 二灰材料合同樣本
- 2025「合同管理專家經驗」工程合同監管與行政控制策略:電腦化資料運用
- 中醫護理適宜技術在臨床的推廣應用中醫護理技術在慢病管理中的應用課件
- 學術論文的撰寫方法與規范課件
- 管道沖洗吹掃清洗記錄
- DB32T 4073-2021 建筑施工承插型盤扣式鋼管支架安全技術規程
- 徐士良《計算機軟件技術基礎》(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ADS-B)ADS-B課件
- (新教材)教科版二年級上冊科學 1.2 土壤 動植物的樂園 教學課件
- 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
- 新云智能化管理系統運行管理標準
- 技術咨詢合同-碳核查
- 畢業設計(論文)-多功能平板道路清障車設計(拖拽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