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參考學案_第1頁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參考學案_第2頁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參考學案_第3頁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參考學案_第4頁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參考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7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以詩說史】采菱辛苦廢犁鋤,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南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此詩揭露了封建政府通過賦稅制度對農民的殘酷剝削的現實。江南的農民負擔繁重的租稅,生活痛苦,田地也多被兼并。有些農民,被迫放棄耕種稻谷,改在湖上以種菱為生,但也逃不過盤剝之苦。自耕農作為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土地兼并和賦稅剝削往往導致其破產。

【課標點擊】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知識清單】清單一“神農”的傳說1.地位:(1)地位:農業占據經濟的①地位,②是最基本的經濟形式。(2)依據:“神農”的傳說;新石器時代的遺存。2.影響:支撐著中國古代的生產和生活;促成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清單一①主導②農業或農耕清單二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1.原始農業:基本的種植經營方式是①,西漢時期的南方仍采取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2.春秋戰國:農業發達地區采用了②技術。3.漢代:農耕生產的進步主要體現在:牛耕逐漸普及全國;農具有所改進,便于中耕的③和便于收獲的④出現;東漢時,⑤耕作方式出現,牛耕和鐵鏵犁在⑥地區推廣。4.特點:傳統農業以⑦為主,某些時期莊園是基本生產單位。清單二①刀耕火種②牛耕③曲柄鋤④大鐮⑤一牛挽犁⑥淮河⑦小農戶個體經營清單三泰半之賦1.名目繁多,賦稅沉重:董仲舒說,曾有征收①“”的時代。2.作用:為政府財政收入提供物質保證;是古代帝國富強和繁榮的基礎。清單三①泰半之賦清單四沉重的力役1.徭役:古代王朝強制民眾承擔的①勞動。2.類型:營造大型②。3.影響:(1)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營建;(2)過度征發嚴重破壞正常的經濟生活秩序;(3)往往導致王朝覆滅和經濟文化凋敝。清單四①無償②土木工程清單五貧者無立錐之地1.兩個基本階級及關系:地主和農民;地主占有土地,通過①的方式剝削農民。2.土地兼并及影響(1)②,是中國古代經濟生活中普遍的現象。(2)影響:a導致小農破產,嚴重破壞農耕生產秩序;b開明政治家的改革大都帶有改革田制的內容;c中國古代民眾暴動大都提出③“”口號。清單五①地租②土地高度集中或土地兼并③平均清單六大禹和他的繼承人1.大禹治水(1)大禹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2)大禹平息了洪水危害,發展了以①為主的水利建設。2.水利事業的作用(1)水利是傳統農業滿足社會溫飽需求得以緩慢進步的基本保障;(2)水利學文獻,是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3.古代的水利事業:(1)戰國時期:②、③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關中農民創造了④“”。(2)漢代:關中地方灌溉渠道規劃合理。東漢⑤修治黃河成功。(3)唐代:專有負責水利工程管理的官職⑥。(4)明清:水利事業發展表現在⑦工具的改進上。清單六①灌溉②都江堰③鄭國渠④井渠⑤王景⑥渠堰使⑦灌排

【核心突破】1.耕作方式的演變過程及影響中國古代的耕作方式經歷了由“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轉變過程:(1)原始農業采用“刀耕火種”方式。據說,神農氏創造了原始農具耒耜,教導民眾耕作;在西漢時期,中國南方依然采用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方式,導致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2)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發達地區采用了牛耕技術,鐵農具出現;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鐵農具的數量也大大超過前代。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使個體勞動者具備了單門獨戶經營農業的能力,導致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的產生和發展。(3)長期以來,由于中國的農業耕作技術沒有革命性進步,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成為中國傳統社會主要的耕作方式,使得小農經濟得以長期存在。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成為古代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的基礎。例題:《國語·晉語》載:“宗廟之牲為畎畝之勤”這反映了()A.牛耕的出現B.敬祖觀念的淡薄C.鐵農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解析:A根據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時期,人們把用于祭祀的牲口用于耕地,說明牛耕已經出現。2.古代中國土地制度與土地兼并(1)在中國傳統社會里,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主要財富,地主和農民階級是兩個最基本的階級。但土地和勞動者的結合是以不平等的分配為前提的:占有人口少數的地主擁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占有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只有少量或完全沒有土地,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據主導地位。這種分配驅使缺乏土地的農民同地主結成租佃關系,地主通過地租的方式剝削農民。(2)在中國封建社會,由于土地私有并允許自由買賣,這就導致了皇室、貴族、官僚、地主可以通過經濟的或非經濟的手段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生活中普遍的現象。土地過度集中,導致無數小農經濟破產,嚴重破壞了農耕生產秩序,阻礙農業經濟的發展,并且往往激起民眾暴動。例題:唐宋以后,“有力者無田可耕,有田者無力可耕”的情形非常嚴重。導致這種歷史現象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B.豪強地主擁有強權C.國家授予D.土地私有解析:D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現象。封建社會中,導致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的私有和自由買賣。3.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1)農業在古代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2)長期使用鐵農具和牛耕,使個體經營成為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基本形式,自然經濟為中國經濟的基本形態。(3)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導地位,農民只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往往要租種地主的土地,地主通過地租的方式剝削農民;土地私有導致土地兼并、農民賦稅、徭役沉重,往往導致階級矛盾激化,民眾暴動不斷。(4)中國古代的經濟具有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和相對完備的農業管理,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歷朝注意興修水利工程,防御自然災害,也促進了農業的進步。例題: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不包括()A.小農戶個體經營為基本形式 B.海外貿易促進農業經濟發展C.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導地位D.農民有少量或完全沒有土地解析:D我國古代農業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雖然有海外貿易,而且有時也很興盛,但在我國古代農業經濟中所占比例不大,而且,海外貿易有時幾乎很少,對我國古代農業經濟影響不大。

【基礎練兵】1.在我國封建社會,“人口增長”是衡量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得出這個結論的依據()A.農業在社會經濟中占主導地位B.人口稅是國家稅收的唯一安定D.勞動力可充實手工業生產部門1.A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是精耕細作,這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只有人口的增長才有農業經濟的發展。“人口增長”是評價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這是由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特點所決定的。2.《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江南)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褥……不待賈而足……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這說明漢代江南的經濟狀況是()①人煙稀少②耕作技術落后③商品交換不發達④貧富分化的程度較低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②③2.A由“地廣人稀”可以得出①,“火耕而水褥”可以看出②,“不待賈而足”可以看出③,“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可以看出是④。另外,要知道在我國封建社會,“人口增長”是衡量社會經濟發展的指標之一,所以①應為正確選項。3.孔子有兩個字“牛”的學生,一個是冉耕,字“伯牛”,另一個是司馬耕,字“子牛”。他們倆有趣的名字可以印證的春秋時期的歷史現象是()A.農民可以接受教育B.牛耕的出現C.孔子是位大教育家D.鐵器的產生3.B名字與特定的社會經濟環境相聯系,由“冉耕”、“伯牛”,和“司馬耕”“子牛”可知當時牛耕的出現。4.觀察下列一組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圖片,所能得到的正確認識不包括()

A.鐵制農具出現并廣泛運用B.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C.農用動力出現革命性變化D.用畜力馬排鼓風冶鐵4.D用畜力的馬排鼓風冶鐵是漢代冶鐵技術的重大創新。5.春秋時期,促使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個體小農經濟產生的主要條件是()A.統治階級的提倡 B.國家分裂的影響C.社會人口的增加 D.鐵犁牛耕的出現5.D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鐵器和牛耕的出現,使生產力水平提高,為一家一戶組織生產提供了前提。6.“農民頭上三把刀,租重稅重利率高”,該民謠()A.全面地反映了封建秩序下的農民負擔B.封建地主階級實行專制統治的反映C.是封建制度下農民受經濟剝削的寫照D.只是北宋中期特殊社會現象的反映6.C材料直接說出了農民的經濟負擔,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地主對農民的剝削,注意A項,封建制度下農民除了上述情況外,還要承擔徭役等負擔。7.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A.鄭國渠B.都江堰C.漕渠D.白渠7.B從“蜀”、“成都”可判斷出該水利設施的地理位置。8.南宋范成大詩曰:“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詩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B.農民過著非常富足的田園生活C.農村經濟存在性別分工D.當時的紡織材料中有麻和蠶絲8.B從“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可判斷A、C正確;從種植的“桑”“麻”,可判斷D正確;古代小農經濟容易受到天災、苛政、戰爭等因素影響,具有脆弱性,只是低水平下的一種自給自足。

【各地模擬】1.據史書記載:“牽牛以蹊踐踏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這種現象最早出現在()A.西周B.春秋戰國C.西漢D.東漢1.B根據材料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把“牛”與“田”聯系在一起,可知此題實際考的是牛耕最早出現于何時。2.觀察下列圖片,圖一至圖三的變化反映出的最準確信息是()

圖一骨耜圖二石犁圖三六角形鐵鋤A.夏商周時期的主要農具是耒耜 B.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C.戰國時期鐵農具廣泛使用D.農業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 2.D圖一到圖三從骨耜到石犁再到六角形鐵鋤,反映的應是生產工具的逐步改進。3.北方地區流行這樣的俗語:人生有三寶,丑妻薄地破棉襖。這從本質上反映了()A.農業在社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B.商品經濟的極端落后C.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特征D.農民富裕安逸的生活3.CD項中的“富裕安逸”與題干“丑妻薄地破棉襖”不合,A、B兩項在題干中都沒有體現;“人生有三寶,丑妻薄地破棉襖”反映了以家庭為單位、擁有土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4.唐人張籍《賈客樂》中有關商人“年年逐利西復東,姓名不在縣籍中。農夫稅多長辛苦,棄業寧為販寶翁。”的描述,反映的本質問題是()A.商人為追逐利潤往來奔波 B.農民賦稅沉重,被迫棄農經商C.農民好逸惡勞,棄農經商 D.商人賦稅沉重,被迫棄商返農4.B“年年逐利西復東,姓名不在縣籍中。”可看出商人不用交農稅。“農夫稅多長辛苦,棄業寧為販寶翁。”說明農民為逃避沉重的賦稅負擔,都棄農經商去了。5.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統治者經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A

解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B

安撫農民,保證國家稅收,穩定統治C

防止地方割據勢力的出現D.維護國家的統一與安定5.B自耕農是封建政權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土地兼并導致的自耕農與佃農人數的變化,往往影響到王朝的興衰,一是影響中央政權的財政收入,二是導致階級矛盾激化,為了維護政權穩定,統治者經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6.“農夫早出暮入,耕稼樹藝……婦人夙興夜寐,紡績積纴……”(《墨子》),對此材料理解正確的是()①農民家庭有耕有織②農民注重樹木栽培③農民家庭勞作艱辛④農村棉紡織業發達A①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④6.C此題可用排除法“婦人夙興夜寐”可以看出紡織的艱辛,棉紡織業發達不準確,排除④可以直接得出答案。7.閱讀材料:《野老歌》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注:作者張籍(約767~約830年),唐代詩人。請回答: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野老歌》反映的社會政治經濟現實。要求:史論結合,論據用自己語言闡述,亦可摘抄原文;不同論點,論據可重復。7.答案要點:(1)政府賦稅沉重: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2)貧富分化嚴重:苗疏稅多不得食;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3)貧苦農民陷入絕境:土地少、貧瘠,不得食;賦稅重,不得食。(4)社會風尚侈糜: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5)貧苦農民逃避山區,向山要田:耕種山田三四畝。8.土地制度是農耕社會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對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耕,夏耘,秋獲,冬藏……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西漢·晁錯《論貴粟疏》材料二北宋蘇洵說:“耕者之田貴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時期,多實行定額地租,佃農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獲物的80%。請回答:(1)材料一、二分別體現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據材料一指出勞動者“賣田宅,鬻子孫”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怎樣的土地經營方式明清時期,這種經營方式大規模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答案要點:(1)形式:自耕農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原因:天災、苛政、高利貸盤剝。(2)方式:租佃經營方式。原因:土地兼并嚴重;商品經濟發展;農民身份的提高。

【高考靶場】1.一項考古統計表明,我國新石器時代稻谷遺存120余處,其中長江流域90余處,黃河流域12處,另有閩、浙、臺數處。炭化粟粒、粟殼遺存40余處,分布于山東、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區。據此可以推斷()①我國已由采集進入種植的時代②我國的原始農業南北各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