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卡爾·馬克思
(1818-1883)1卡爾·馬克思
(1818-1883)1馬克思2馬克思2恩格斯(1820-1895):德國社會主義理論家及作家,哲學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馬克思的親密戰友。3恩格斯(1820-1895):德國社會主義理論家及作家,哲學第一節馬克思早年的思想歷程:從青年黑格爾主義到歷史唯物主義4第一節馬克思早年的思想歷程:41818年5月5日,卡爾·馬克思出生于德國普魯士萊茵省特利爾是的一個律師家庭。1835年,馬克思中學畢業后先后在波恩大學法律系和柏林大學法律系學習。1841年在耶拿大學哲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后,馬克思本想在大學謀求一職,從事學術研究工作,但未能如愿。隨后,馬克思便以記者、編輯、社會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等職業為生,顛沛流離與德國、法國、比利時、英國等國家。51818年5月5日,卡爾·馬克思出生于德國普魯士萊茵馬克思與其親密戰友恩格斯的合作著書《共產黨宣言》以及、馬克思的著作《資本論》(在世時發表了第1卷)對19世紀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運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與指導作用。馬克思從而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的精神導師以及工人組織“第一國際”的實際領袖。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馬克思思想的影響愈日俱增,并使馬克思成為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6馬克思與其親密戰友恩格斯的合作著書《共產黨宣言》以及、馬克思的社會理論與19世紀的大多數思想家一樣,是針對早期現代性危機而產生的。
現代性危機:源于文藝復興時期(14-16世紀),后由啟蒙運動推動發展起來的反封建文化運動被稱為現代性。其現代化的過程將人類從傳統中解放出來并創造了輝煌的工業文明。同時,引發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理性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的對立,造成了在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條件下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對立、自由的喪失、人類精神的無處回歸等現代性的危機。7馬克思的社會理論與19世紀的大多數思想家一樣,是針對馬克思將經濟關系與財產關系理解為全部社會關系中最核心、最本質、最基礎的部分。他試圖用經濟運動的規律和機制來解釋早期自由主義社會體制的各種矛盾和危機的根源以及解決方法。馬克思一生的思想思路: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制是現代社會一切矛盾和危機的最終根源,要消除各種矛盾和危機就必須消除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共產主義制度。馬克思的獨特之處是,他力圖用一種現代科學的態度以及科學的證明,來看待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的社會問題根源觀。→他的學說被稱為“科學社會主義”。8馬克思將經濟關系與財產關系理解為全部社會關系中最核心1842至1845年,馬克思的思想曾經歷過重要的轉變。
最初促使馬克思走上理論研究之路的主要社會問題是,專制統治下不同社會階級間的利益沖突以及,國家處理沖突時應起到的作用。1842年博士畢業后,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遇到了一系列的社會事件:關于出版自由的斗爭、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摩塞爾地區農民的悲訴等。通過對社會實踐的評論與分析,馬克思感到自己原本信奉的黑格爾主義與現實生活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和矛盾。91842至1845年,馬克思的思想曾經歷過重要的轉變。9黑格爾(1770-1831)的唯心主義社會理論:社會現象的本質是倫理理性,倫理理性的真諦是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特殊利益與普遍利益的統一,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都只是倫理理性的表現或自身發展的幾個邏輯環節。從家庭到市民社會再到國家,是一個倫理理性從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10黑格爾(1770-1831)的唯心主義社會理論:10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德國哲學家。11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德國哲學家。11馬克思對黑格爾理論的懷疑:依照黑格爾的理論,國家是理性的最高體現,是以普遍利益本身為目的。然而現實生活中,國家機構卻是站在封建貴族等有產階級的立場上,體現并維護他們的利益。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不是國家決定家庭和市民社會,而是家庭和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前提。
這種思路把馬克思的思想引導到物質的生活關系的觀念上。12馬克思對黑格爾理論的懷疑:12馬克思的政治立場的形成:立意捍衛被壓迫群體的利益,推動被壓迫群體的解放。1843年馬克思遷居法國后,便將批判和推翻現代資本主義制度、促成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當做自己終身的理論活動目標。13馬克思的政治立場的形成:立意捍衛被壓迫群體的利益,推動對于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關系的重新認識深化了馬克思對自由、平等、解放等啟蒙觀念的理解,進而馬克思明確了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的兩個概念。“政治解放”是指國家從宗教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市民社會和個人從專制國家的統治中解放出來;個人的政治權利從財產權的傳統約束中解放出來。但政治解放并沒有導致人的徹底解放。“人類的解放”是指人與其類本質的統一;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重新統一;是不僅在政治領域,而且還在經濟和社會等各個領域全面、真正、徹底地實現人權、自由和平等。14對于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關系的重新認識深化了馬克思對自由馬克思還明確到,實現人類解放的重要前提是廢除私有財產。正是私有財產把人變成了孤立的、封閉的、脫離了人的本質和共同體的利己主義的人,造成了人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分裂、人的現實存在與其類本質之間的分裂,導致了人與人的種種矛盾和沖突。馬克思還明確到,人類解放運動只能由無產階級來完成。只有無產階級才是一個其利益與人類解放密切相連的階級。15馬克思還明確到,實現人類解放的重要前提是廢除私有財產。在放棄對黑格爾主義的信奉之后,馬克思的觀點中帶有強烈的人道主義色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和十八九世紀的許多思想家一樣運用人道主義的公式來描述社會歷史運動的過程。人道主義的公式是:人性的存在—人性的喪失(異化)—人性的復歸16在放棄對黑格爾主義的信奉之后,馬克思的觀點中帶有強烈
馬克思認為人類的永恒的、抽象不變的本質是一種更具有物質性的活動,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即是勞動)。還認為,在進一步的社會歷史運動中人類逐漸喪失了自己的本質。私有制下的勞動是一種非人的異化勞動。社會運動的理想目標就是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一個使人類勞動的自由自覺的本質得以復歸的新社會(即是共產主義社會)。1717隨著對社會經濟運動過程分析的深入,馬克思的分析論證方法有了較大的變化。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觀點逐漸成形。
→《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資本論》。馬克思把人性理解為歷史地變化的東西;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內在矛盾中理解社會運動和變遷的過程;把社會過程理解為一個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人性和社會不斷由低級到高級提升的永無止境的進步過程。18隨著對社會經濟運動過程分析的深入,馬克思的分析論證方法由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再僅僅是出自于對人類解放的人道主義訴求,而且還是出自于對客觀歷史規律的科學揭示、出自于對資本主義繼續作為一種社會生產方式之缺乏效力的科學判斷。同時,共產主義也不再僅僅是作為人類解放的一種手段,而且還是作為組織社會生產過程的一種新方式。19由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再僅僅是出自于對人類解第二節馬克思的社會學理論體系:歷史唯物主義20第二節馬克思的社會學理論體系:20一、社會形態理論基本概念(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概念
生產力是指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用來改造自然、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為了進行物質生產過程而形成的社會交往或社會聯系。21一、社會形態理論21(2)“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概念
經濟基礎是指社會的經濟結構。它是人們的物質生產過程當中形成的全部生產關系的總和。
上層建筑是指在一定的經濟結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全部法律政治設施、和社會意識形式。(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概念
社會存在是在人們的意識之外、不以人們的意識獨立存在的社會現實。社會意識是以圖像或符號形式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以反映社會現實為內容的觀念。22(2)“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概念22(4)“社會形態”的概念特定類型的社會形態是、特定類型的生產力狀況、與該生產力狀況相適應的經濟結構、在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全部法律的政治的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的有機統一。23(4)“社會形態”的概念232.基本命題
(1)生產關系的性質一定要和生產力相適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一種物質生產過程的內容和具體形式的關系,二者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得到統一。生產關系不是永恒不變的,是必須隨著物質生產過程的內容及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每個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和改變的。242.基本命題24(2)上層建筑的性質一定要和經濟基礎相適應。經濟基礎是法律和政治設施、社會意識形式等要素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現實基礎,即是上層建筑得以形成和變化的根源。而上層建筑則是豎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并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的內容和狀況不是永恒不變的,是必須也必然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歷史性地變化著。每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是該時代政治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25(2)上層建筑的性質一定要和經濟基礎相適應。25(3)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即是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人們頭腦中的意識(模糊幻想)是他們可以通過經驗來確定的、與物質前提相聯系的物質生活過程的必然升華物。26(3)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26二、社會變遷理論不存在著永恒不變的一般社會,歷史就是諸種社會形態在一定規律作用下依次更替的過程。社會變遷的基本動力社會變遷的基本動力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沖突、不相適應。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之間的協調關系受到破壞時,社會形態的穩定協調的運行條件便不復存在。27二、社會變遷理論27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會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導致社會革命的到來。由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生產力是一個更加活躍、更易變化的因素,所以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的狀況的變化是引發整個社會形態發生變化的最終因素。社會變遷的邏輯: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變革→上層建筑變革→生產力的發展…28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會或慢或快的發生2.社會變遷的歷史過程和未來方向人類社會經歷過的所有制形式: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資本主義所有制。人類社會將要經歷的所有制形式是共產主義。在共產主義,生產資料將重新由社會共同體統一占有和管理,固定分工和階級對立等現象將會消失,每個人可以自主選擇自己的活動…資產階級社會是人類最后一個對抗性的社會形態,最終將被共產主義所代替。292.社會變遷的歷史過程和未來方向2919世紀50年代初,馬克思開始關注東方社會。馬克思對亞洲式社會的看法:他認為亞細亞的所有制形式、古代的所有制形式、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封建社會)是資本主義以前的三種原始所有制形式。3019世紀50年代初,馬克思開始關注東方社會。30三、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理論馬克思對“階級”的看法:是從特定生產關系中形成的具有共同利益的個體的集合,是個人所結成的、受他們的與另一階級相對立的共同利益所制約的共同關系。階級是一種特殊的對抗性的生產關系。階級和階級斗爭是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形成的特殊社會關系。31三、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理論31階級與勞動分工的密切關聯:階級本質上是由于勞動分工而形成的一些社會集團。階級關系的本質就是分工關系。分工包含著勞動條件(勞動工具和材料)的分配、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種形式。分工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就是所有制的各個不同形式,也是階級關系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32階級與勞動分工的密切關聯:32階級與生產力的關系:階級關系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少量剩余勞動產品后產生的。→在被迫專門從事勞動的大多數人之外,形成了一個脫離直接生產勞動的階級。它掌握勞動管理、國家事務、司法等社會共同事務。階級性生產關系是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必要形式。只有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使得通過階級性的勞動分工來發展生產力成為不必要時,階級關系才會消失。33階級與生產力的關系:33階級與統治: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關系,階級性生產關系會要求有一定的政治、法律與思想上層建筑來為它服務。占據統治地位的階級必然要通過上層建筑的控制來維護自己在生產過程中的統治。在階級社會中,國家和法律(甚至包括思想)都必然是實行階級統治的工具。
34階級與統治:34階級斗爭:階級的存在必然導致階級間的沖突和斗爭。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政治、宗教、哲學等一切歷史上的斗爭,實際上只是各社會階級的斗爭的表現。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相適應的歷史時期,新舊生產關系(以及新舊上層建筑)之間的更替也必然要通過代表新舊生產關系的階級之間的斗爭來實現。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進步的直接力量。35階級斗爭:35馬克思的階級和階級斗爭理論的獨特之處:(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2)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無產階級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36馬克思的階級和階級斗爭理論的獨特之處:36第三節馬克思論現代性:資本主義及其后果37第三節馬克思論現代性:資本主義及其后果37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分析現代社會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方法論的前提。馬克思認為現代社會最基本的特征是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社會是封建時代末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以及相應的上層建筑之間矛盾運動的結果。現代社會中,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以及上層建筑也開始與生產力相沖突、相矛盾,也開始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一書中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沖突矛盾的產生。38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分析現代社會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方法資本主義生產是以獲取包含在商品中、以貨幣形態表現出來的剩余價值為最終目的的。作為非常特殊的商品,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能夠創造出一定量的剩余價值。資本家通過生產和交換過程所能夠獲取的剩余價值的數量,主要取決于雇傭即剝削工人的人數和對工人剝削的程度。即提高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由于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受工人生理條件的限制,剩余價值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相對剩余價值的增長。→改變勞動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39資本主義生產是以獲取包含在商品中、以貨幣形態表現出來的機器大工業的誕生使資本主義的生產力提高到了嶄新的水平。現代社會正是資本主義不斷追求剩余價值率的結果。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即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包含著剩余價值的直接生產過程和剩余價值的實現過程。前者是在工廠中完成,后者是在市場交換的過程中完成的。→二者的普遍正常進行是資本主義整體的經濟秩序正常維持的基本條件。
40機器大工業的誕生使資本主義的生產力提高到了嶄新的水平。資本主義整體經濟秩序得以正常維持的所需條件周期性被破壞是必然面臨的。其因素為:(1)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的比例性要求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2)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追求與平均利潤率不斷下降趨勢之間的矛盾。(3)生產的無限擴大趨勢與社會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相對不斷縮小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意味著資本主義私有制已經從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轉變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形式。要使社會生產力順利發展就必須改變現存的社會經濟制度為社會主義。41資本主義整體經濟秩序得以正常維持的所需條件周期性被破壞機器大工業的資本主義形式導致了許多不良的社會后果。(1)勞動過程的合理化趨勢受到阻礙。(2)社會的兩極分化和工人階級的普遍貧困化。
勞動生產率的上升→產業后備軍的存在→在業工人的過度勞動、接受極低的工資→工人階級的普遍貧困化。資本主義積累的基本規律:財富的積累與貧困的積累。42機器大工業的資本主義形式導致了許多不良的社會后果。42第四節走向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實現對現代性的超越43第四節走向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實現對現代性的超越43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基本輪廓:(1)消滅了私人所有制,生產資料及勞動產品歸全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財務決策實現方法試題及答案2025
- 銀行管理理論與實務應用的結合研究試題及答案
- 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獨到理解與掌握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考生注意事項試題及答案
-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本年度(2025)小學一年級數學統編版階段練習(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八年級歷史下冊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第3課 土地改革教學設計設計(pdf) 新人教版
- 項目管理技能掌握的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注冊會計師考試復習與實踐結合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檢驗師同學必看試題及答案指導
- 探討2024年行政管理師考試的個性化復習策略試題及答案
- 井蓋管理應急預案
- 鵪鶉蛋脫殼機的設計
- 項目管理進度表模板(全流程)
- 行為安全觀察behaviorbasedsafety研究復習過程
- 動火作業風險告知牌
- 鍋爐專業術語解釋及英文翻譯對照
- 《小石潭記》作業設計
- 體育測量與評價PPT課件-第五章身體素質的測量與評價
- 過程分層審核檢查表
- 氣井地面排采技術方案
- 旅行社等級評定申報材料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