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必修上冊-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件_第1頁
人教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必修上冊-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件_第2頁
人教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必修上冊-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件_第3頁
人教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必修上冊-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件_第4頁
人教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必修上冊-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若以波浪類比古代專制官僚政治運作的起伏軌跡,則秦漢是一個波峰,其時帝國的規模、制度的進步和管理的水平,都處于古代世界前列;魏晉南北朝陷入低谷時期:帝國動蕩、分裂,在體制上也出現變態、扭曲。——據閻步克《波峰與波谷》整理三足鼎立分天下再造文明回歸一統民族內遷南北分立三國盡歸司馬氏導入新課若以波浪類比古代專制官僚政治運作的起伏軌跡,則秦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區域開發。2.認識東晉士族的特殊社會地位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積極意義。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程標準: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唯物史觀運用歷史發展觀點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與社會經濟、民族關系的發展。時空觀念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所處的特定的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文獻資料記載,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影響。歷史解釋運用文獻資料,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家國情懷認識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加強,民族融合趨勢增強。【學習目標】唯物史觀運用歷史發展觀點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與社會政權更迭政權更迭人教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必修上冊-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件220—265曹丕建魏,定都洛陽221—263劉備建蜀,定都成都222—280孫權建吳,定都建業1、三國影響:①中國形成三足鼎立局面;②加強了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③西、北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內遷,促進了民族融合。220—265曹丕建魏,定都洛陽221—263劉備建蜀,歸納總結三國魏蜀吳時間220年221年229年人物曹丕劉備孫權都城洛陽成都建業歸納總結三國魏蜀吳時間220年221年229年人物曹丕

2、西晉

(1)建立:三國后期,司馬氏家族逐漸掌權后發兵滅蜀。266年,司馬炎建西晉,280年完成統一。晉武帝司馬炎西晉版圖2、西晉

(1)建立:三國后期,司(2)五胡內遷1.背景:①統治階級為補充兵源及勞動力,強迫西、北邊陲的少數民族內遷中原;②少數民族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2.影響:①促進江南開發;②有利于少數民族逐漸封建化;③促進民族融合;④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族矛盾。鮮卑匈奴羌(qiāng)氐(dī)羯(jié)鮮卑(2)五胡內遷鮮卑匈奴羌(qiāng)氐(dī)羯(jié)

260年司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賈皇后欲獨攬大權與輔政的大臣楊駿發生矛盾。291年賈皇后殺死楊駿,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一連串的政治殘殺和戰爭,先后有八個分封為王的皇族參與其中,歷史16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嚴重破壞了當時的社會經濟。八王之亂形勢圖(3)西晉的滅亡1.時間:316年,西晉滅亡,中國再次進入分裂階段。2.原因:①宗室諸王爭權奪勢,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八王之亂);②內遷的少數民族趁機奪權260年司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賈皇后欲獨攬大權人教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必修上冊-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件1、東晉(1)建立: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2)士族崛起魏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國家選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導致門閥士族壟斷了政府的重要官職。他們又通過大族之間互相聯姻,在統治階級內部構成了一個門閥貴族階層,并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權制度,即“門閥政治”,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

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

經濟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社會生活上,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3)東晉的衰亡時間:420年,劉裕奪權建宋,之后進入南朝時期主要原因: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勢力衰落1、東晉(1)建立: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2)問題思考:

東晉時期,出現“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你能說說這是怎么回事嗎?這種現象說明什么問題?(1)東晉初年,王導主政在內,王敦領兵在外,權傾朝野,故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2)說明的問題:東晉時期,士族掌握主要政權,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特權。問題思考:

東晉時期,出現“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局劉裕建立(420—479)蕭道成建立(479—502)蕭道成建立(479—502)陳霸先建立(557—589)2.南朝劉裕建立(420—479)蕭道成建立(479—502)蕭道成結合教材,概括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及主要表現。結合教材,概括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經濟得以發展的

材料一:江南地域遼闊而人煙稀少,稻米和魚是主要食物,放火燒荒,種水田;不需要商人販賣貨物,沒有非常富裕的人。——《史記》(西漢)材料二:江南是全國最繁榮昌盛的地方。民戶越來越多,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江南土地肥沃,百姓勤奮,豐收的年頭,一年的收獲能滿足幾個郡人口的需要,生產的絲綿布帛能供天下人穿用。——《宋書》(南朝)材料三:《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閱讀以上材料,分析這一時期江南經濟開發的條件有哪些?取得了怎樣的成就?材料一:江南地域遼闊而人煙稀少,稻米和魚是主要食1、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向南方遷移(人口南遷)2、北方人民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3、北方人民充實勞動資源4、南方自然條件優越,氣候適宜5、南方政局穩定,社會安定東晉時期江南得到開發的原因有哪些?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客觀主觀1、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向南方遷移(人口南遷)2、北方人民帶人教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必修上冊-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件人教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必修上冊-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件1、十六國(1)建立:與東晉同期的北方出現一批割據政權,合稱“十六國”。(2)特征:①大部分由少數民族建立;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③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3)意義:①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和江南地區的開發;②民族隔閡依然存在。1、十六國(1)建立:與東晉同期的北方出現一批割據政權,合稱從前秦統一北方到淝水之戰

4世紀下半葉,前秦統一北方,隨后大舉進攻東晉,前鋒被擊敗于淝水。強大的前秦政權一敗之后迅速崩潰。從前秦統一北方到淝水之戰4世紀下半葉,前秦統一北方,

苻堅擁有八十多萬兵力,卻不能統一江南,這究竟是為什么?從前秦方面看:①前秦軍隊的民族成分復雜,其他民族不滿于前秦的統治,希望秦軍失敗;②秦軍中的漢人希望東晉軍隊能夠打勝仗;③前秦軍隊指揮不當,戰線過長;從東晉方面看:①廣大將士在保衛江南、恢復中原思想的激勵下,士氣高昂;②將領足智多謀,指揮得當。苻堅擁有八十多萬兵力,卻不能統一江南,這究竟是2.北朝代表政權—北魏背景:①北魏統一北方;②各民族的融合趨勢加強;③社會矛盾激化;④孝文帝改革的決心。措施:①遷都洛陽;②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③均田制;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⑤三長制。意義:①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緩解了民族矛盾;②促進北魏政治、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加速了封建化進程;③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④全面推行漢化,喪失了民族獨立性,失去了尚武的民族精神。2.北朝代表政權—北魏原因商鞅變法:封建經濟發展,地主階級興起;兼并戰爭的需要;法家學說成為推行變法的思想理論武器;孝文帝改革: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社會矛盾激化,社會動蕩不安,北魏統治不穩固;秦孝公決心實現富國強兵。條件商鞅變法:經濟基礎的變化;地主階級開始掌權;理論依據形成;最高統治者支持變法;孝文帝改革:黃河流域已有的文明基礎;馮太后推動學習漢文化。目的商鞅變法:富國強兵,使秦在兼并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孝文帝改革:緩和民族對立和社會矛盾,發展生產,鞏固統治。性質商鞅變法:漢族封建地主階級改革;孝文帝改革:少數民族貴族的封建化改革。內容商鞅變法: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獎勵軍功、加強集權;改革社會風俗;孝文帝改革:第一階段改革重點是創立新制;第二階段改革重點是移風易俗。結果商鞅變法:成功。變革了社會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開始確立中央集權制,推動歷史前進,但是帶有局限性;孝文帝改革:成功。發展了北方經濟,鞏固了統治,加速北魏政權封建化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與商鞅變法的比較原因商鞅變法:封建經濟發展,地主階級興起;兼并戰爭的需要;法6世紀前期,北魏發生動亂,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上述5個王朝合稱北朝。北齊、北周東西對峙,北周內政修明,逐漸占據優勢,滅掉北齊。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終于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6世紀前期,北魏發生動亂,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又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總體特征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國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時期,也是政治、經濟、文化大變革時期,上承秦漢帝國、下啟隋唐帝國,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基礎。政治上:國家由長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統,各民族政權的制度創新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礎;經濟上:由于江南的開發,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南北經濟趨向平衡;文化上:科技持續領先世界,南北文化差異明顯但走向交融,儒、釋、道三教共同發展,玄學產生,文學承上啟下,豐富多彩;民族關系上:繼春秋戰國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基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總體特征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國家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不斷加強,特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民族矛盾減弱,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局部統一,如:三國、前秦、北魏、北周、東晉南朝各政權。東晉南朝雖然朝代更替頻繁,但南方相對統一。這些統一因素的存在,為隋唐統一局面的出現創造了條件。(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使南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