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_第1頁
高中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_第2頁
高中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_第3頁
高中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_第4頁
高中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獨尊儒術”---從漢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設看漢代的“大一統”“削藩事業”---從同姓王的興衰看西漢中央集權的加強“開疆拓土”---從漢匈、漢與西域關系看西漢“大一統”王朝的構建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獨尊儒術”“削藩事業”“開疆拓土”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董仲舒對漢武帝時代的思想文化建設的看法。1、思想文化上必須實行“大一統”,這是天經地義的事。2、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不利于國家統治。3、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思想上的統一。“獨尊儒術”---從漢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設看漢代的“大一統”

材料一: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根據材料,概括指出董仲舒對漢武帝時代的思想文化建設的看法。12

材料三:要建立文化上的認同感,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借鑒周朝的禮樂制度。孔子以及儒家學者接續了歷史文化傳統,六經典籍作為三代損益的歷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價值、信仰的源泉,天下大一統以及合理政治操作的理據亦源于此。儒家最能代表全社會普遍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以及整個華夏民族的共同生活方式的常態,以儒家為核心進行整合建構新的國族意識理所當然。

——張宏斌《秦漢國家形態建構中的儒教因素一一以董仲舒思想為中心進行的考察》(81-86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博士論文)

材料二:一方面是黃老思想的消極作用逐漸顯露。長期的“清靜無為”導致中央政府對一部分農民失去控制,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同時,一些皇室貴族、官僚和大地主、大商人的勢力膨脹,成為中央集權的潛在威脅;還有匈奴的勢力一天天擴大,直接關系著西漢政權的生死存亡。另一方面是隨著“挾書律”的廢除,各家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活躍起來,思想活躍不利于思想的統一,不利于大一統中央集權統治的鞏固和加強。而要強化專制,首先就要改革相對散漫、軟弱、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這樣,雖不能爭天下卻可以守成的儒家思想恰恰符合時代的需要。

——張玉書、楊曉青《“焚書坑儒”與“獨尊儒術”》(載《管子學刊》2001年第3期)根據材料,指出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獨尊儒術”建議的原因。“獨尊儒術”---從漢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設看漢代的“大一統”材料三:要建立文化上的認同感,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借鑒周朝的3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根據課文指出,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措施。“獨尊儒術”---從漢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設看漢代的“大一統”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4

材料四:武帝時期開始,中華大地從東北到西南,從草原到嶺南,凡是中央王朝統治所及之地,無不漸染儒風,最終都成為儒學的教化之地。正是在儒學的傳播過程中,儒家傳統的“大一統”民族觀日漸在人們頭腦中生根,并逐漸發展成為各族人民普遍接受和認可的政治理念,它不僅直接推動著漢民族這個民族實體向前發展,而且也直接推動著中國古代各民族朝著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實體向前發展。——李克建《西漢儒學改造對中華傳統民族觀的影響》(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根據材料,并結合課文,分析概括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影響。“獨尊儒術”---從漢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設看漢代的“大一統”1、儒家思想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奉行的正統思想。2、儒家傳統的“大一統”民族觀在華夏大地生根發芽。3、加強了文化認同感,促進了民族交融,推動中華民族的發展。材料四:武帝時期開始,中華大地從東北到西南,從草原到嶺南5“削藩事業”---從同姓王的興衰看西漢中央集權的加強材料一:以海內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輔,故大封同姓,以填(鎮)天下。一一(東漢)班固撰:《漢書》卷三十八《高五王傳》根據材料指出:漢高祖劉邦鏟除異姓王之后采取了什么政策?材料二:(劉邦對個別同姓諸侯王還是心存顧慮的,如在封劉濞為吳王時,曾輕拍其背說)漢后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一一(西漢)司馬遷撰:《史記》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結合課文分析:劉邦的顧慮是多余的嗎?請舉例說明。材料三:藩國大者夸(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矯枉過其正矣。一一(東漢)班固操:《漢書》卷十四《諸侯王表》材料四:準南王長廢先帝法,不聽天子詔,居處無度,出入擬于天子,擅為法令。一一(西漢)司馬遷撰:《史記》卷十《孝文本紀》根據材料三、四分析:部分諸侯王“不聽天子詔”對西漢王朝的影響。“削藩事業”材料一:以海內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輔,故大6材料六:(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上《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一一(西漢)司馬遷撰:《史記》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根據上述材料,概括晁錯提出的建議。材料五:(賈誼向文帝建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一一(東漢)班固撰:《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根據材料,分析指出賈誼提出了什么對策?材料七:(吳王劉濞被殺后,景帝想以他的侄子劉通“續吳”。景帝的主張遭到竇太后的反對,她說)吳王,老人也,宜為宗室順善。今乃首率七國,紛亂天下,奈何續其后!

一一(西漢)司馬遷撰:《史記》卷五十《楚元王世家》材料八: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一一(東漢)班固撰:《漢書》卷十九《百官公卿表》材料九:諸侯獨得食租稅,奪之權。其后諸侯貧者或乘牛車也。一一(西漢)司馬遷操:《史記》卷五十九《五宗世家》根據材料并結合課文,分析概括:吳楚七國失敗后,中央政權與諸侯王國力量對比發生了怎樣的変化?景帝抓住時機,結合對諸侯王國的調整,大刀闊斧地全面推行削藩。為此,諸候王失去了哪些權力?“削藩事業”---從同姓王的興衰看西漢中央集權的加強材料六:(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上《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7皇帝諸侯王侯諸侯王侯侯侯諸侯王侯侯侯侯

材料十:(主父偃)說上(漢武帝)曰:“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嫡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從其計。——《漢書·主父偃傳》

“削藩事業”---從同姓王的興衰看西漢中央集權的加強根據材料和課文指出:漢武帝削藩的措施。皇帝諸侯王侯諸侯王侯侯侯諸侯王侯侯侯侯材料十:8“開疆拓土”---從漢匈、漢與西域關系看西漢“大一統”王朝的構建

材料一:在北方,匈奴稱雄,成為西漢王朝的最大外部威脅,正確處理漢匈關系成為西漢政府鞏固疆域、開地拓土的關鍵。漢初,由于國內政局動蕩,加上“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的指導,自高祖至文、景都對匈奴采取了一種屈辱性的“和親”政策。......漢王朝忍受巨大的犧牲,并未換來國家和北方人民生產、生活的安定,更無補于漢匈兩族人民友好相處。漢武帝即位后,一改過去的屈辱政策,實行積極的抵抗政策。漢武帝領導的對匈奴戰爭雖然付出了沉重代價,但基本上解除了來自匈奴的威脅。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自動前來稱臣,接受中央領導。匈奴的歸附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劉宏煊《中國疆域史》(102-110頁,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根據材料和課文,指出漢對匈奴策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根據材料和課文,分析概括:漢改善與匈奴關系的原因有哪些?根據材料和課文,分析概括:匈奴歸附有哪些重要意義?“開疆拓土”材料一:在北方,匈奴稱雄,9

匈奴

和親進攻和親瓦當進攻進攻進攻河南之戰:衛青收復河套平原,設朔方郡、五原郡。河西戰役:霍去病至祁連山脈,設河西四郡。漠北戰役:衛青、霍去病共擊匈奴單于。匈奴漢和進和親瓦當進進進河南之戰:河西戰役:漠北戰役10

材料二:在西北地區,漢武帝開疆拓土的計劃具體實施開始于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對西域的經營和解決匈奴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正是有了對西域的積極經營,漢武帝不僅順利地解決了匈奴帶來的威脅,而且將遼闊的西域納入到了西域都護的有效管轄之下,也密切了中原和西域乃至東亞和中亞、歐洲之間的經濟聯系,此行動又因絲綢之路而聞名于世。---李大龍《漢武帝“大一統”思想的形成及實踐(載《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材料三:向西北開疆拓土以維護國家統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漢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使西北邊陲回到了中國的懷抱;匈奴大部分的內徙和漢化,少部分羌人的歸服和內徒,對形成多民族的國家有著重要的作用;促進了羌族荒遠地區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護羌校尉的設置,加強了漢朝與羌族的聯系。---楊東晨《論秦漢王朝向西方開拓政策的成敗與得失--兼論人才在封建王朝向西方拓土中的重要作用》(載《秦漢研究》2011年第5輯)“開疆拓土”---從漢匈、漢與西域關系看西漢“大一統”王朝的構建根據材料及課文,指出漢為改善與西域的關系,采取了哪些措施?根據材料和課文,分析概括:漢與西域關系的改善有哪些意義?材料二:在西北地區,漢武帝開疆拓土的計劃具體實施開始于張騫11高中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12

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正是這個偉大而充滿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承載著中華文明古往今來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來的中國,歷盡滄桑,也曾戰亂分裂。但是,不管危機多么深重,總是能夠重新走上統一安定的大道,重現蓬勃生機。

——紀錄片《中華文明》解說詞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漢代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13

閱讀課文,自主學習: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代在經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課下探究一:

富裕的商人,冶鐵鑄幣賣鹽,積累了數以萬計的財產,卻不顧國家危急,加重百姓困苦。——《史記·平準書》經濟問題漢武帝的政策私人鑄幣富豪控制鹽鐵經營權富豪唯利是圖閱讀課文,自主學習: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代在經濟上14

依據課文并查找相關史料,探究歸納:在兩漢大一統的局面下,有哪些科技及文化成就。課下探究二:兩漢的科技與文化朝代代表及成就史學

文學

醫學

數學

科技

依據課文并查找相關史料,探究歸納:在兩漢大一統的局面下,15

材料:到了桓帝、靈帝統治時期,統治階級更加腐朽。后官彩女都有數千人,衣食之資日費數百金。國家財政枯竭,經常減百官俸祿,借王侯租稅,以應付軍國急需;桓帝還公開地賣官爵,大肆聚斂。延熹四年(161年),“占賣關內侯、虎責、羽林、緹騎、營士、五大夫,錢各有差”。到了靈帝時期,更變本加厲,拼命搜刮。他公布賣官的價格,二千石2000萬,四百石400萬。賣官時既收現錢,還可賒欠,規定“其富者則先入錢,貧者到官而后倍輸”。不同的對象也可以有不同的價格。既然可以用錢買官,貪污就成了合法行為,官吏一到任,就盡量搜刮。政府為了多賣官,就經常調換官吏,甚至一個地方官,一個月內就調換幾個人。這個剛搜刮走了,那個又來搜刮。為了刮錢,靈帝還規定,郡國向大司農、少府上交各種租稅貢獻時,都要先抽一分交入官中,謂之“導行錢”。又在西園造萬金堂,調發司農金錢、繒帛充積其中,作為他的私藏。他還把錢寄存在小黃門、中常侍那里,各有數千萬。他老嫌錢不多,還巧立名目,任意科派,因為南官失火,他就下令天下田每畝納稅十錢,作為“修官錢”。官吏的升遷都要繳納“助軍錢”“修官錢”,大郡數至二三千萬。---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中國古代史》上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363--364頁

課下探究三:

運用史料分析能力,閱讀課文及材料,分析概括:兩漢衰亡的原因。材料:到了桓帝、靈帝統治時期,統治階級更161.一個情商較高的人,不僅能夠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還能夠準確地解讀他人的情緒表征,諸如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進而做出恰當的反映。2.肖邦的創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識地自成一體,因此,可以毫無愧色地說,他的藝術是世界文化的不容質疑的組成部分。3.每年的諾獎季,村上春樹都會被預測為熱門得主,曾幾何時,連聲稱“喜歡的日本作家只有村上春樹”的石黑一雄都已獲獎,而村上仍與諾獎擦肩而過。4.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從“吃飽”向“吃好”、“吃健康”的轉變,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能否保證公眾的食品安全,取決于政府的執政水平,事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5.人工智能如果能夠突破人類思維的局限,就能帶來巨大的變革和創新,促進人類社會跨越式發展,但同時也會有失控的風險。6.一個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變命運的人,是不幸的,也是可憐的,因為這些人沒有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反而成為命運的奴隸。而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個春秋,有多少事是值得回憶和紀念的。生命就像一張白紙,等待著我們去描繪,去譜寫。7.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著理想、信念、追求、抱負;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載著收獲、芬芳、失意、磨礪。一個人,若要獲得成功,必須拿出勇氣,付出努力、拼搏、奮斗。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牢記:成功,不相信眼淚;成功,不相信頹廢;成功,不相信幻影;未來,要靠自己去打拼!8、橫向立意:就是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順著原材料所告訴讀者的指向去考慮。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能脫離實際。這種立意的好處是能緊扣材料的基本傾向、主要觀點,因而不會出現偏題、走題的現象。感謝觀看,歡迎指導!1.一個情商較高的人,不僅能夠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還能夠準17“獨尊儒術”---從漢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設看漢代的“大一統”“削藩事業”---從同姓王的興衰看西漢中央集權的加強“開疆拓土”---從漢匈、漢與西域關系看西漢“大一統”王朝的構建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獨尊儒術”“削藩事業”“開疆拓土”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18根據材料,概括指出董仲舒對漢武帝時代的思想文化建設的看法。1、思想文化上必須實行“大一統”,這是天經地義的事。2、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不利于國家統治。3、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思想上的統一。“獨尊儒術”---從漢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設看漢代的“大一統”

材料一: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根據材料,概括指出董仲舒對漢武帝時代的思想文化建設的看法。119

材料三:要建立文化上的認同感,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借鑒周朝的禮樂制度。孔子以及儒家學者接續了歷史文化傳統,六經典籍作為三代損益的歷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價值、信仰的源泉,天下大一統以及合理政治操作的理據亦源于此。儒家最能代表全社會普遍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以及整個華夏民族的共同生活方式的常態,以儒家為核心進行整合建構新的國族意識理所當然。

——張宏斌《秦漢國家形態建構中的儒教因素一一以董仲舒思想為中心進行的考察》(81-86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博士論文)

材料二:一方面是黃老思想的消極作用逐漸顯露。長期的“清靜無為”導致中央政府對一部分農民失去控制,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同時,一些皇室貴族、官僚和大地主、大商人的勢力膨脹,成為中央集權的潛在威脅;還有匈奴的勢力一天天擴大,直接關系著西漢政權的生死存亡。另一方面是隨著“挾書律”的廢除,各家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活躍起來,思想活躍不利于思想的統一,不利于大一統中央集權統治的鞏固和加強。而要強化專制,首先就要改革相對散漫、軟弱、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這樣,雖不能爭天下卻可以守成的儒家思想恰恰符合時代的需要。

——張玉書、楊曉青《“焚書坑儒”與“獨尊儒術”》(載《管子學刊》2001年第3期)根據材料,指出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獨尊儒術”建議的原因。“獨尊儒術”---從漢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設看漢代的“大一統”材料三:要建立文化上的認同感,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借鑒周朝的20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根據課文指出,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措施。“獨尊儒術”---從漢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設看漢代的“大一統”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21

材料四:武帝時期開始,中華大地從東北到西南,從草原到嶺南,凡是中央王朝統治所及之地,無不漸染儒風,最終都成為儒學的教化之地。正是在儒學的傳播過程中,儒家傳統的“大一統”民族觀日漸在人們頭腦中生根,并逐漸發展成為各族人民普遍接受和認可的政治理念,它不僅直接推動著漢民族這個民族實體向前發展,而且也直接推動著中國古代各民族朝著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實體向前發展。——李克建《西漢儒學改造對中華傳統民族觀的影響》(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根據材料,并結合課文,分析概括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影響。“獨尊儒術”---從漢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設看漢代的“大一統”1、儒家思想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奉行的正統思想。2、儒家傳統的“大一統”民族觀在華夏大地生根發芽。3、加強了文化認同感,促進了民族交融,推動中華民族的發展。材料四:武帝時期開始,中華大地從東北到西南,從草原到嶺南22“削藩事業”---從同姓王的興衰看西漢中央集權的加強材料一:以海內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輔,故大封同姓,以填(鎮)天下。一一(東漢)班固撰:《漢書》卷三十八《高五王傳》根據材料指出:漢高祖劉邦鏟除異姓王之后采取了什么政策?材料二:(劉邦對個別同姓諸侯王還是心存顧慮的,如在封劉濞為吳王時,曾輕拍其背說)漢后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一一(西漢)司馬遷撰:《史記》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結合課文分析:劉邦的顧慮是多余的嗎?請舉例說明。材料三:藩國大者夸(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矯枉過其正矣。一一(東漢)班固操:《漢書》卷十四《諸侯王表》材料四:準南王長廢先帝法,不聽天子詔,居處無度,出入擬于天子,擅為法令。一一(西漢)司馬遷撰:《史記》卷十《孝文本紀》根據材料三、四分析:部分諸侯王“不聽天子詔”對西漢王朝的影響。“削藩事業”材料一:以海內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輔,故大23材料六:(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上《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一一(西漢)司馬遷撰:《史記》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根據上述材料,概括晁錯提出的建議。材料五:(賈誼向文帝建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一一(東漢)班固撰:《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根據材料,分析指出賈誼提出了什么對策?材料七:(吳王劉濞被殺后,景帝想以他的侄子劉通“續吳”。景帝的主張遭到竇太后的反對,她說)吳王,老人也,宜為宗室順善。今乃首率七國,紛亂天下,奈何續其后!

一一(西漢)司馬遷撰:《史記》卷五十《楚元王世家》材料八: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一一(東漢)班固撰:《漢書》卷十九《百官公卿表》材料九:諸侯獨得食租稅,奪之權。其后諸侯貧者或乘牛車也。一一(西漢)司馬遷操:《史記》卷五十九《五宗世家》根據材料并結合課文,分析概括:吳楚七國失敗后,中央政權與諸侯王國力量對比發生了怎樣的変化?景帝抓住時機,結合對諸侯王國的調整,大刀闊斧地全面推行削藩。為此,諸候王失去了哪些權力?“削藩事業”---從同姓王的興衰看西漢中央集權的加強材料六:(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上《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24皇帝諸侯王侯諸侯王侯侯侯諸侯王侯侯侯侯

材料十:(主父偃)說上(漢武帝)曰:“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嫡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從其計。——《漢書·主父偃傳》

“削藩事業”---從同姓王的興衰看西漢中央集權的加強根據材料和課文指出:漢武帝削藩的措施。皇帝諸侯王侯諸侯王侯侯侯諸侯王侯侯侯侯材料十:25“開疆拓土”---從漢匈、漢與西域關系看西漢“大一統”王朝的構建

材料一:在北方,匈奴稱雄,成為西漢王朝的最大外部威脅,正確處理漢匈關系成為西漢政府鞏固疆域、開地拓土的關鍵。漢初,由于國內政局動蕩,加上“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的指導,自高祖至文、景都對匈奴采取了一種屈辱性的“和親”政策。......漢王朝忍受巨大的犧牲,并未換來國家和北方人民生產、生活的安定,更無補于漢匈兩族人民友好相處。漢武帝即位后,一改過去的屈辱政策,實行積極的抵抗政策。漢武帝領導的對匈奴戰爭雖然付出了沉重代價,但基本上解除了來自匈奴的威脅。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自動前來稱臣,接受中央領導。匈奴的歸附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劉宏煊《中國疆域史》(102-110頁,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根據材料和課文,指出漢對匈奴策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根據材料和課文,分析概括:漢改善與匈奴關系的原因有哪些?根據材料和課文,分析概括:匈奴歸附有哪些重要意義?“開疆拓土”材料一:在北方,匈奴稱雄,26

匈奴

和親進攻和親瓦當進攻進攻進攻河南之戰:衛青收復河套平原,設朔方郡、五原郡。河西戰役:霍去病至祁連山脈,設河西四郡。漠北戰役:衛青、霍去病共擊匈奴單于。匈奴漢和進和親瓦當進進進河南之戰:河西戰役:漠北戰役27

材料二:在西北地區,漢武帝開疆拓土的計劃具體實施開始于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對西域的經營和解決匈奴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正是有了對西域的積極經營,漢武帝不僅順利地解決了匈奴帶來的威脅,而且將遼闊的西域納入到了西域都護的有效管轄之下,也密切了中原和西域乃至東亞和中亞、歐洲之間的經濟聯系,此行動又因絲綢之路而聞名于世。---李大龍《漢武帝“大一統”思想的形成及實踐(載《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材料三:向西北開疆拓土以維護國家統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漢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使西北邊陲回到了中國的懷抱;匈奴大部分的內徙和漢化,少部分羌人的歸服和內徒,對形成多民族的國家有著重要的作用;促進了羌族荒遠地區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護羌校尉的設置,加強了漢朝與羌族的聯系。---楊東晨《論秦漢王朝向西方開拓政策的成敗與得失--兼論人才在封建王朝向西方拓土中的重要作用》(載《秦漢研究》2011年第5輯)“開疆拓土”---從漢匈、漢與西域關系看西漢“大一統”王朝的構建根據材料及課文,指出漢為改善與西域的關系,采取了哪些措施?根據材料和課文,分析概括:漢與西域關系的改善有哪些意義?材料二:在西北地區,漢武帝開疆拓土的計劃具體實施開始于張騫28高中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29

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正是這個偉大而充滿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承載著中華文明古往今來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來的中國,歷盡滄桑,也曾戰亂分裂。但是,不管危機多么深重,總是能夠重新走上統一安定的大道,重現蓬勃生機。

——紀錄片《中華文明》解說詞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漢代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30

閱讀課文,自主學習: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代在經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課下探究一:

富裕的商人,冶鐵鑄幣賣鹽,積累了數以萬計的財產,卻不顧國家危急,加重百姓困苦。——《史記·平準書》經濟問題漢武帝的政策私人鑄幣富豪控制鹽鐵經營權富豪唯利是圖閱讀課文,自主學習: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代在經濟上31

依據課文并查找相關史料,探究歸納:在兩漢大一統的局面下,有哪些科技及文化成就。課下探究二:兩漢的科技與文化朝代代表及成就史學

文學

醫學

數學

科技

依據課文并查找相關史料,探究歸納:在兩漢大一統的局面下,32

材料:到了桓帝、靈帝統治時期,統治階級更加腐朽。后官彩女都有數千人,衣食之資日費數百金。國家財政枯竭,經常減百官俸祿,借王侯租稅,以應付軍國急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