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民-新型城鎮化與職業教育課件_第1頁
韓民-新型城鎮化與職業教育課件_第2頁
韓民-新型城鎮化與職業教育課件_第3頁
韓民-新型城鎮化與職業教育課件_第4頁
韓民-新型城鎮化與職業教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

職業教育發展戰略思考韓民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13年11月18日,南京主要內容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及面臨的挑戰新型農業化對涉農職業教育的要求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建議新型城鎮化的內涵(1)城鎮化伴隨農業活動比重下降、非農業活動比重上升,人口從農村向城鎮轉移等結構性變動。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新型城鎮化也與“三農”的現代化和集約化相關聯。新型城鎮化的內涵(3)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以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為目標。新型城鎮化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共同富裕。新型城鎮化涉及社會各方面,大至都市,小到農戶的產銷、合作、互動、和諧等新型社會關系。

新型城鎮化的內涵(5)新型城鎮化的“新”,是指觀念更新、體制革新、技術創新和文化復新,是新型工業化、區域城鎮化、社會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生態發育過程。新型城鎮化是產業、人口、土地、社會、農村五位一體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內涵(6)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打造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推進產城融合,將城鎮化作為拓展農民就業的重要空間。中央強調,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新型城鎮化要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和農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實現新型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互動(鄭新立)。新型城鎮化旨在實現人們在家門口就業、‘高也成低也就’的愿望(遲福林)。新型城鎮化的內涵(7)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注重保護農民利益,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規模擴張,而是強調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實現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的無差別發展”。城鎮化率(按常住人口)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市民化應建立合理的農民工市民化支付機制,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實施融居住登記和就業、社保、租房、教育、計生等多種服務管理功能于一體的居住證制度,讓“一證通”助力實現農民工在子女就學、社會保障、技能培訓、公共衛生、養老等方面的待遇均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23)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從嚴合理供給城市建設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摘自《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新型城鎮化對教育的要求城市要為農村進入城市的人口(農民工及其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務(公共教育服務,包括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農村的城鎮化、農業的現代化、農業規模效益的提升都要依托新型農民的培養。農村教育、涉農職業教育要為培養新型農民提供更好的服務。三次產業就業人員占比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制造業37.236.136.736.0建筑業13.815.216.117.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6.46.86.96.6批發零售業9.010.010.010.1住宿餐飲業5.56.06.05.3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12.212.712.712.2摘自《2011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農民工從事的主要行業分布(單位:%)中等職業學校農林類招生占比200720082009201020112012招生合計(萬人)651.5650.3711.8711.4650.0597.1農林類(萬人)24.729.074.9110.485.472.0農林類占比(%)3.84.510.515.513.112.1高等職業學校農林類招生占比2005201020112012招生合計(萬人)268.1310.5324.9314.8農林牧漁(萬人)5.35.85.75.6占比(%)2.01.91.81.8農民工培訓狀況

沒有參加過任何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多數,青年農民工更傾向參加非農職業技能培訓。在農民工中,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的占10.5%,接受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占26.2%,既沒有參加農業技術培訓也沒有參加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68.8%。青年農民工接受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要高于年長的農民工;與此相反,年長的農民工接受農業技術培訓的比例要高于青年農民工,年齡層次越低,接受農業技術培訓的比例也越低,這說明青年農民工正逐漸喪失從事農業生產的技能。摘自《2011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及中職招生占比(%)中職農業類專業亟待破解的問題問題:發展中職農業類專業是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但現實情況是涉農類專業招生難、規模嚴重萎縮。原因:一是自畢業生“包分配”的就業體制被打破以來,農村職業教育不再具有“農轉非”的功能,中職學校農業類畢業生端不上“鐵飯碗”;二是學歷上也被擋在國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門外,再加上體系不暢,升學渠道受限;三是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下,農民覺得不需要專門去學如何搞農業,成本上得不償失。這些導致農業類專業缺乏吸引力,規模持續萎縮,成為職業教育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云南少數民族地區調研的啟示:一方面傳統全日制教育生源不足、而農民想學但不能享受免費或助學補貼等矛盾。結論:農村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與辦學模式需要調整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建議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在農村基礎教育中加強與“三農”問題相關的職業啟蒙教育調整農村中職農業類專業的服務面向加強城市地區各類學校特別是職業學校招收農村學生的力度高職院校要加強涉農專業建設,為涉農中職畢業生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職業學校要面向農民工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關于中職農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結論一: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以在涉農部門就業為主要目標的中職農業類專業培養模式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有必要進行調整。結論二:“職業農民”才應是農業類專業的培養主體,農業職業教育必須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有人建議,中等(農業)職業教育的招生對象應重點鎖定在培養在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