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導入:觀看下列視頻關于作者穆青(1921年3月15日-2003年10月11日),男,1921年出生于河南周口,曾任新華通訊社社長、近代新聞記者。馮健,解放前夕主要從事新聞宣傳報道工作。1949年后調新華社工作。建國后,歷任新華通訊社開封分社、江西分社記者,新華社中南總分社、湖北分社記者、編委。撰有通訊《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寬》等。周原(本名喬元慶),新華社高級記者,1944年參加八路軍,1945年,周原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調入新華社任記者、高級記者、國內部機動采訪室主任,寫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報告文學,其作品曾多次獲獎。文體知識用來報道特定人物的一種新聞體裁。以寫人物的思想和事跡為主的通訊。一般有一個或幾個中心人物。人物通訊的關鍵是抓住人物的特點,揭示出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懷和思想境界。要求寫作中既見事,又見人,通過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特點:①嚴格的真實性;②報道的客觀性;③較弱的時間性(相對新聞消息而言);④描寫的形象性;⑤較濃的議論色彩。人物通訊常見寫法:①通過矛盾沖突表現人物的思想境界;②通過人物的行動、對話等表現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③通過細節描寫、心理刻畫等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走進人物焦裕祿,男,漢族,山東淄博博山縣北崮山村人,原蘭考縣委書記,干部楷模,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0年,被任命為尉氏縣大營區委副書記兼區長,1954年8月相繼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起重機廠機械加工車間進修,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鄭州,終年42歲。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評選活動中,焦裕祿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2019年9月25日,焦裕祿獲“最美奮斗者”個人稱號。走進人物1962年冬,焦裕祿來到蘭考,蘭考遭遇嚴重的災荒,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志親自率領干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堿、封閉沙丘試驗。然后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總結出了整治三害的具體策略,探索出了大規模栽種泡桐的辦法。焦裕祿當年為了防風固沙,幫助農民擺脫貧困,提倡種植泡桐。如今,蘭考泡桐如海,焦裕祿當年親手栽下的樹苗已長成合抱大樹,人們親切地把它稱作“焦桐”。了解焦裕祿“焦桐”文題解讀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縣委書記”是焦裕祿的身份“榜樣”是貫串全文始終的寫作主旨“焦裕祿”是這篇通訊的寫作對象由題目可知,本文是通過介紹焦裕祿的事跡,贊揚他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寶貴的共產黨人的精神。初讀文本這篇人物通訊寫了什么?嘗試歸納文中所寫焦裕祿的具體事跡導語:焦裕祿來到蘭考的背景,初到蘭考的作為第一節:焦裕祿身先士卒,帶領縣委班子深入一線進行細致地調查研究第二節:蘭考縣遭遇洪災,焦裕祿同志帶領蘭考人民全力救災第三節:焦裕祿身患肝癌,但心中只有人民,不顧自身第四節:焦裕祿因肝癌住院,即使在病中依舊沒有忘記關心蘭考縣的人民第五節:焦裕祿的精神永遠流傳,帶給人民無窮的精神力量整體感知這篇人物通訊寫了什么?嘗試歸納文中所寫焦裕祿的具體事跡導語部分一、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二、當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共產黨要出現在群眾面前三、他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四、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你們把沙丘治好

五、他沒有死,他還活著就任書記狠抓三害排憂解難帶病工作病危住院人民懷念導語:焦裕祿來到蘭考的背景,初到蘭考的作為背景:1962年冬天,正是豫東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堿三害最嚴重的時刻。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20萬畝麥子,秋天淹壞了30多萬畝莊稼,鹽堿地上有10萬畝禾苗堿死,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了歷年的最低水平。初到蘭考的作為:他到災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隊去了。他到貧下中農的草屋里,到飼養棚里,到田邊地頭,去了解情況,觀察災情去了。他從這個大隊到那個大隊,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談論。見到沙丘,他說:“栽上樹,豈不是成了一片好綠林!”見到澇洼窩,他說:“這里可以栽葦、種蒲、養魚。”見到堿地,他說:“治住它,把一片白變成一片青!”轉了一圈回到縣委,他向大家說:“蘭考是個大有作為的地方,問題是要干,要革命。蘭考是災區,窮,困難多,但災區有個好處,它能鍛煉人的革命意志,培養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第一節:焦裕祿身先士卒,帶領縣委班子深入一線進行細致地調查研究如何理解“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比喻凡事跟在別人后邊學樣,不如自己去開拓創新。周原《中原大地》:“查風沙要查到沙落塵埃!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我們要親自掂掂三害的分量。”焦裕祿一到蘭考縣就決定要把蘭考縣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況摸透,親自去掂一掂蘭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在實地調研時,焦裕祿不顧環境的險惡,親自去查風口、探流沙,掌握了大量一手的資料。第二節:蘭考縣遭遇洪災,焦裕祿同志帶領蘭考人民全力救災“當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共產黨員要出現在群眾面前”這一天。焦裕祿沒烤群眾一把火,沒喝群眾一口水。風雪中,他在9個村子,訪問了幾十戶生活困難的老貧農。在許樓,他走進個低矮的柴門。這里住的是一雙無依無靠的老人。老大爺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個瞎子。焦裕祿一進屋,就坐在老人的床頭問寒問饑。老大爺問他是誰,他說:“我是您的兒子。”老人問他大雪天來干啥,他說:“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動得不知說什么才好,用顫抖的雙手上上下下摸著焦裕祿。老大爺眼里噙著淚說:“解放前,大雪封門,地主來逼租,攆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祿安慰老人說:“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蘭考受災受窮的面貌一定能夠改過來。”(24節)為什么要插入這樣一個故事?反映焦裕祿心系群眾,忘我工作的寶貴品質。同時也表明人民群眾對新中國的擁護和愛戴。突出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之間密切的聯系。初讀文本“三害”風沙內澇鹽堿鹽堿地種莊稼,十年九不收民國31(1942)年:“大旱,赤地千里,土地荒蕪,作物枯敗,蘭封出外逃荒七萬余人,河南三百萬人在災荒中喪命。”自咸豐五年(1855年)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一百多年,有63座村莊被黃沙埋掉。《蘭考縣志》“舊時蘭考,久無故地,洪水一來,縣官就會拎著大印到處逃避,跑到哪里,哪里就是縣衙。”《蘭考縣志》初讀文本今日蘭考50年后的蘭考,綠樹如茵。蘭考已成為“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具”當前,蘭考的耕地總面積105萬畝,是全國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全國小麥、棉花、油料生產的百強縣,河南省一個糧倉。蘭考糧食總產53.3萬噸。其中,小麥平均畝產421.9公斤。特別是,焦裕祿當年帶領蘭考人民為防風固沙而種植的泡桐樹,已經成為蘭考的一個支柱產業。第三節:焦裕祿身患肝癌,但心中只有人民,不顧自身“他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在描寫焦裕祿同志和肝癌斗爭時,文章都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動作描寫。如“他經常把右腿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頂住肝部。他棉襖上的第二和第三個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經常揣在懷里。人們留心觀察,原來他越來越多地用左手按著時時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東西頂在右邊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辦公坐的藤椅上,右邊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他對自己的病,是從來不在意的。”(29節)語言描寫。如他說:“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離不開!”沒有住。(30節)第四節:焦裕祿因肝癌住院,即使在病中依舊沒有忘記關心蘭考縣的人民“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他死后,人們在他病榻的枕下,發現了一本《毛澤東選集》,一本《論共產黨員的修養》。”(62節)這段文字有何用意?表面上是寫焦裕祿的“遺產”,實際上是通過兩本書反映焦裕祿可貴的品質。正是在《毛澤東選集》和《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這兩本書的指引下,焦裕祿不顧自身,無私奉獻。這正是毛澤東思想的具體化表現,也是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修養。焦裕祿同志的所作所為,很好的詮釋了毛澤東思想,很好的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具備的修養。第五節:“他沒有死,他還活著”(1)寫1965年春天有人到焦裕祿墳前看望,表達緬懷之情

——集中展現焦裕祿在蘭考的生命足跡(2)用一連串數字表現三年來蘭考抗災取得的成績

——歌頌這一戰勝自然的偉大成就(3)寫焦裕祿給蘭考人民的精神財富——預言焦裕祿精神能在蘭考地區生根、發芽,結果

(最后一段,換用第二人稱,直接抒情,表達歌頌贊美)第五節:焦裕祿的精神永遠流傳,帶給人民無窮的精神力量“他沒有死,他還活著”“他還活著”有幾層含義?焦裕祿雖然去世了,但他在蘭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種子,正在發芽成長,他帶給蘭考人民的毛澤東思想的紅燈,愈來愈發出耀眼的光芒。焦裕祿同志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活在人民心中,人們以焦裕祿同志為榜樣,不斷開創新的奇跡。肉體雖死,精神永存焦裕祿生前宿舍焦裕祿的部分遺物蘭考焦裕祿紀念園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小標題品質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當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共產黨員要出現在群眾面前他心里裝著全體人民

,唯獨沒有他自己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他沒有死,他還活著總結概括文章中體現的焦裕祿同志的品質親臨一線,身先士卒心系群眾,忘我工作熱愛群眾,無私奉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肉體雖死,精神永存人物品質焦裕祿精神總結:1.實事求是,務實創新2.艱苦樸素,嚴于律己3.關愛群眾,無私奉獻4.勇敢樂觀,廉潔奉公5.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篇報道怎么體現焦裕祿精神?深入探究(1)選取典型材料表現人物的精神和品格。本篇通訊記錄時間:焦裕祿到蘭考上任的1962年冬天——焦裕祿去世一年左右的1965年本篇通訊記錄空間:覆蓋蘭考全縣90多萬畝地、120多個大隊,還有焦裕祿入住的醫院。全文材料圍繞“焦裕祿精神、品格”精心挑選典型而具體的材料。(2)以時間為線索結構全文從全文結構來說,以時間為線索,將新聞材料精心串聯起來,不同的主題,共同服務于彰顯焦裕祿精神這樣一個核心主題。每一節小標題是按照焦裕祿同志的事跡和品質,按照時間為線索進行安排,每一節中都有一個核心的主題,例如第一節“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通過焦裕祿身先士卒下鄉調研,表現他忘我工作的品質。每個標題都是焦裕祿品質的一個側面,而加起來則形成了一個立體的焦裕祿。(3)通過言行再現人物風范

①人物言語引子中記述焦裕祿下鄉情況時,大量記錄了他的語言:“見到沙丘,他說……”,“見到澇洼窩,他說……”,“見到堿地,他說……”,“轉了圈回到縣委,他向大家說……”。三次“見到”,寫出了他所到地方之多;四次“他說”,表現了他的勇氣和斗志。(6節)“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病是個欺軟怕硬的東西,你壓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這幾句表現焦裕祿堅定的信仰,樂觀的精神,務實的作風,令人敬佩;“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離不開!”“談你們的情況吧,我不是來休息的。”“你回去對縣委的同志說,叫他們把我沒寫完的文章寫完;還有,把秦寨鹽堿地上的麥穗拿一把來,讓我看看!”這幾句表現他不顧個人安危,牢記責任,公仆情懷,令人感動;“雨天,群眾缺燒的,不吃啦!”“災區群眾生活很困難,花這么多錢買藥,我能吃得下嗎?”這幾句表現他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一切為了人民,令人動容。(3)通過言行再現人物風范②人物行動當別人因焦裕祿身體有病勸他不要下鄉時,他堅定地回絕“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說完就背著干糧,拿起雨傘和大家一起出發了”,堅持親自調研。“他和調查隊的同志們經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糧,有時夜晚蹲在泥水處歇息……”與大家同甘共苦,一心為了工作。“焦裕祿聽見風雪聲,倚在門邊望著風雪發呆”,表現他對風雪到來時人民生活的深深憂慮,同時也在思考著解決方案。“踏著積雪,一邊走,一邊高唱《南泥灣》”,面對風雪災害,他表現出革命樂觀主義。特別是很多表現抵制肝痛的細節,如“時時彎下身子用左手按著肝部”,“用一支鋼筆硬頂著肝部”,“用一根硬東西頂在右邊的椅靠上”,“彎著腰走向車站”,讀來令人心酸難忘。(4)記敘、抒情與議論相結合的寫法。以記敘為主,適當穿插抒情、描寫和議論。引子部分,第1段記敘,第2段記敘兼有議論,第3段描寫,第4段以議論為主。各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將焦裕祿推進到一個緊要“關口”,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他身上的責任與使命。第3節第2段直接寫他的肝病狀況,以記敘為主,穿插“踩”“頂”“揣”“按”等一系列動作細節描寫,末兩句又融入了議論和抒情,焦裕祿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形象頓時躍然紙上。深入探究文中有很多小標題,這些小標題之間是否存在聯系?“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親臨一線,身先士卒的精神)“當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共產黨員要出現在群眾面前”(心系群眾,忘我工作)“他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熱愛群眾,無私奉獻)“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沒有死,他還活著”(肉體雖死,精神永存)。這幾個小標題是按照焦裕祿同志的事跡和品質,按照時間為線索進行安排,每一節中都有一個核心的主題,例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