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綜合歷史《原因類》主觀題解題模版含答案解析_第1頁
高考文科綜合歷史《原因類》主觀題解題模版含答案解析_第2頁
高考文科綜合歷史《原因類》主觀題解題模版含答案解析_第3頁
高考文科綜合歷史《原因類》主觀題解題模版含答案解析_第4頁
高考文科綜合歷史《原因類》主觀題解題模版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原因(背景)類材料題解題模板題型分析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知識來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識點。1.知識來源方面,主要有“根據材料”“依照所學知識”“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三種規定;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體回答與詳細分析的關鍵詞有“說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簡單分析的關鍵詞是“指出”、“概述”、“簡析”等;3.知識點方面,往往選取比較重要的考點,或者是上課的重難點。解題方法在沒有限定詞的情況下,歷史背景、條件、因素、依據、原因等可從(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內、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1.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方面(1)涉及政治史問題時,可以從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關系等角度分析。(2)涉及經濟史問題時,可以從經濟政策、資金、技術、勞動力、市場等角度去分析,或者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角度去分析。(3)涉及文化史問題時,可以從歷史傳統、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論體系等角度去思考與分析。2.內因與外因(1)對于“內因”與“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問題考查的歷史對象的內涵與外延。(2)如果題目問的是歷史人物,那么內因就是歷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質與個人經歷等,而外因就是歷史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3)如果題目問的是歷史事件,那么內因往往是該歷史事件的主觀條件與直接原因,以及該歷史事件策劃者、組織者的歷史活動;而外因往往是導致該歷史事件發生的間接相關事件,以及客觀的外在條件。(4)如果題目問的是國家或重要社會組織的因素,那么內因就是這個國家與組織內部的人物活動、歷史事件等,對于國家而言,其外因是國際局勢、對外關系;對于社會組織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會組織間的聯系,以及政府政策、社會環境等等。(5)有時題目會要求從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兩個角度去分析,其實這與內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1)對于深度層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會理論,譬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理論”“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諸如此類。(2)在分析原因的層次性時,考生需具備較強的時空觀念。一般而言,長時段的歷史因素往往是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短時段的歷史事件往往是直接原因,因此在分析歷史事件時直接原因等價于“導火線”。(3)應當知曉以下規律:“根本原因與主要原因往往是內因;而直接原因往往是外因”。因此,如果無法找出或分辨直接原因、主要原因與根本原因時,可以參考內因與外因的分析角度去思考問題。(4)政治史方面:歷史傳統、政治制度、國家利益往往是根本原因,而政治事件、政策變動往往是直接原因;(5)經濟史方面:生產力、生產技術、生產資料往往是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而生產關系往往是直接原因;(6)文化史方面:理論體系、政治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往往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而文化政策、個人際遇則是直接原因。高考真題1.(2021全國Ⅱ卷·41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美國制定了嚴格管制對華貿易的政策。盡管英國也要“防止共產主義的擴張”,但由于香港是東亞的轉口貿易中心,英國不愿對除軍火外的其他物資實行嚴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國對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實行全面禁運。在美國一再施壓下,英國同意對戰略物資實行有選擇的禁運。朝鮮戰爭結束后,包括英國在內的盟國要求放松對華貿易管制,但美國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爾政府任內一直保持下來。——摘編自陶文釗等《中美關系史》材料二1955年,對外貿易部部長講道,五年多來,我們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確領導下,貫徹了和繼續貫徹著下列基本政策:進口與出口政策必須貫徹發展生產促進國家工業化的原則;穩步發展同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貿易,同時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采取爭取利用與斗爭、分化相結合的策略,積極開展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加強國營對外貿易企業,實行對私營進出口商的社會主義改造。——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50年代前期美英對華貿易政策存在異、同的原因。(10分)【答案】(1)同的原因:冷戰的局勢,意識形態一致,朝鮮戰爭的影響。異的原因:美國實力強大,企圖稱霸世界;英國實力削弱,香港是東亞貿易中心,全面禁運損害英國利益;中國的態度與策略。【解析】(1)第一小問同的原因,由材料一可以看出,美英在20世紀50年代前期都嚴格管制對華貿易和實行不同程度的禁運政策,由材料一中的“防止共產主義的擴張”再結合所學20世紀五十年代前期的國際局勢可知,冷戰的局勢,美英意識形態一致,是其主要原因;由材料一中的“朝鮮戰爭結束后,包括英國在內的盟國要求放松對華貿易管制”可以推論出上述相同的美英對華貿易政策還受到了朝鮮戰爭的影響。第二小問異的原因,由材料一可知,20世紀50年代前期,美國對華全面禁運并嚴格管制對華貿易,但是英國則是有選擇的禁運和對軍火以外的物資不嚴格管制,其差異的原因,主要從與之相關的三方美國、英國和中國各自的國家利益和政策思考作答。具體來說,美國方面,二戰后美國實力強大,企圖稱霸世界使其對華嚴格管制,以遏制新中國的發展;英國方面,二戰使得英國實力削弱,同時由材料一中的“由于香港是東亞的轉口貿易中心,英國不愿對除軍火外的其他物資實行嚴格控制”可得,香港是東亞貿易中心,全面禁運損害英國利益;中國方面,由材料二中的“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采取爭取利用與斗爭、分化相結合的策略,積極開展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可得,中國的態度與策略也是導致美英對華貿易政策差異的原因。2.(2021全國Ⅱ卷·46節選)[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15分)材料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聯合國安理會呼吁停戰,和平解決爭端。1982年7月,安理會敦促交戰雙方停火撤軍,并派遣觀察團進行監督。1983年5月,聯合國派特派團訪問兩伊境內遭受軍事攻擊的平民區;1984年3月,又派出調查團前往調查是否使用化學武器,再次呼吁停火;6月,安理會譴責了對來往科威特和沙特各港口商船的攻擊。在戰爭期間,美蘇等國向兩伊提供了大量武器,插手地區事務。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停火、撤軍、交換戰俘及和平解決沖突,并決定首次引用聯合國憲章第39、40條的規定,即如有一方拒絕執行,安理會將“開會審議確保決議獲得遵守的進一步措施”。次日,伊拉克宣布予以接受。在各方壓力下,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接受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正式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摘編自彭樹智主編《中東國家通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聯合國安理會通過598號決議的背景。(9分)【答案】(1)背景:此前多次調解無效;交戰雙方損耗巨大,傷亡慘重;戰爭影響到非交戰國,造成地區局勢動蕩;美蘇介入使戰爭形勢更為復雜。【解析】(1)由材料中的“1982年7月,安理會敦促交戰雙方停火撤軍……再次呼吁停火;”可得,此前多次調解無效;由材料中的“遭受軍事攻擊的平民區”、“使用化學武器”再結合所學兩伊戰爭的相關史實可得,交戰雙方損耗巨大,傷亡慘重;由材料中的“對來往科威特和沙特各港口商船的攻擊”可得,戰爭影響到非交戰國,造成地區局勢動蕩;有材料中的“在戰爭期間,美蘇等國向兩伊提供了大量武器,插手地區事務”可得,美蘇介入使戰爭形勢更為復雜。3.(2021全國Ⅰ卷·41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把這些研究成果發表出來,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這是希羅多德(約前484~約前420)所撰《歷史》一書的開篇之語。在此之前,對于希臘人而言,神話就是他們的歷史。《歷史》前半部分以追問希臘與波斯之間戰爭的原因為起點,記載了希臘、西亞、北非等地的地理環境、民族分布、歷史往事等內容,后半部分敘述希臘城邦與波斯之間戰爭的全過程,故該書又被稱為《希波戰爭史》。它繼承了《荷馬史詩》的敘事方式,又本著“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傳說的真假與異同。作者贊揚雅典人,卻并不肆意詆毀“異邦人”,承認東方民族具有比希臘更古老的文明。書中的不少記述是作者親自調查得來的史實,如在埃及通過詢問當時作為知識分子的僧侶,掌握了大量歷史和文化知識。書中許多記載為后世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所證實。——摘編自張廣智《西方史學史》等材料二《史記》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約前145~?)所著,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二三千年間的歷史,也敘述了漢朝周邊各民族如朝鮮、匈奴和中亞、南亞各地的史實。全書以編年敘事的帝王“本紀”為綱,以人物“列傳”為主體,被稱為“紀傳體”,成為后來歷代官修史書的正宗。司馬遷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歷史學積淀基礎上,堅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著史原則,常常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現象的認識甚至疑惑。《史記》充分利用各類先秦文獻、漢朝政事檔案等,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并佐以司馬遷的游歷見聞及民間傳說,力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摘編自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歷史》與《史記》產生的歷史背景。(12分)【答案】(2)《歷史》:古希臘城邦的發展與人文精神;希臘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廣泛接觸;豐富的歷史與神話傳說;海外貿易與工商業比較發達。《史記》史記: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穩定與繁榮,儒家思想的影響;史學傳統;豐富的歷史文化積累。【解析】(2)第一小問歷史,根據希羅多德的生卒年代(約前484~約前420)來判定《歷史》大概的寫作時間為公元前五世紀中后期,然后據此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的古代希臘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角度相關知識思考即可。具體來說,政治上,公元前五世紀中后期,古希臘城邦的發展、民主政治發達;思想上,此時古希臘人文精神得以起源;文化上,由材料一中的“記載了希臘、西亞、北非等地的地理環境、民族分布、歷史往事等內容”、“希臘與波斯之間戰爭”等信息可推論出,希臘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廣泛接觸,由“神話就是他們的歷史”、“《荷馬史詩》”還可得出,豐富的歷史與神話傳說也是其時代背景之一;經濟上,根據所學可知,古代希臘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海外貿易與工商業比較發達。第二小問史記,根據所學可知司馬遷生活于漢武帝時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漢武帝時期的歷史相關知識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具體來說,政治經濟方面,由所學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可得,西漢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穩定與繁榮是《史記》創作的政治經濟基礎;思想上,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的影響相對較大,這是司馬遷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記史的思想背景;文化上,由材料二中的“前代深厚的歷史學積淀基礎”、“各類先秦文獻、漢朝政事檔案等”可得,良好的史學傳統和豐富的歷史文化積累也是《史記》能夠完成的重要背景。4.(2021全國Ⅰ卷·46節選)[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15分)材料越南戰爭中,美國為幫助南越傀儡政權消滅南方人民武裝力量,自1961年起使用了落葉劑、除草劑等化學劑約7.8萬噸,噴灑面積達2.68萬平方千米。在使用化學劑之初,美國科學界就道義和生態原因提出異議。1967年2月,5000多名科學家向美國政府請愿,敦促約翰遜總統下令停止在越南使用化學劑。自1968年下半年起,聯合國大會相繼通過多項決議,開始關注生態問題,要求召開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并要求秘書長準備一個關于化學、生物以及細菌武器的報告。面對美國的戰爭暴行,越南人民武裝力量依然活躍在南越叢林中,給美國和南越政府以巨大打擊。1971年,尼克松政府決定終止在越南戰場使用化學劑。化學劑的使用,也使很多美國軍人在戰后飽受癌癥等疾病折磨。——摘編自呂桂霞《牧場工行動:美國在越戰中的落葉劑使用研究(1961~1971)》(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政府最終放棄在越南使用化學劑的原因。(9分)【答案】(1)美國科學界的反對,聯合國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國內反戰運動高漲,沒有達到預期作戰企圖。【解析】(1)可以由材料和所學知識,從美國自身和國際社會兩個角度思考作答。美國自身方面,由材料中的“在使用化學劑之初,美國科學界就道義和生態原因提出異議”、“5000多名科學家向美國政府請愿”可得,美國科學界的反對;由所學越南戰爭的相關知識可得,美國國內反戰運動高漲;由材料中的“越南人民武裝力量依然活躍在南越叢林中,給美國和南越政府以巨大打擊”可得,美國沒有達到預期作戰企圖。從國際社會看,由材料中的“自1968年下半年起,聯合國大會…以及細菌武器的報告”可得,聯合國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也是美國政府最終放棄在越南使用化學劑的原因。5.(2021天津卷·16節選)(20分)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黨的歷史經驗的總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在中國共產黨黨史研究中,高度重視史料的征集和整理。經中共中央批準,1980年5月成立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在中央黨史編審委員會領導下,負責編制黨史資料目錄、組織撰寫回憶錄和交流黨史資料等工作。隨后,各地成立了地方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領導當地黨史資料征集工作。此后,中央黨史研究機構有所變化,黨史資料征集和整理工作一直是其重要職能之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成立的歷史背景【答案】(1)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撥亂反正。【解析】(1)第一小問歷史背景,據材料一“在中國共產黨黨史研究中,高度重視史料的征集和整理”“1980年5月成立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結合所學得出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撥亂反正。6.(2021天津卷·17節選)(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世紀末期起,一些來自人們剛剛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現在歐洲,刺激了學者們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們的好奇心。與此同時,在思想解放浪潮沖擊下,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學的分類和科學實驗方法。17世紀,一些思想家和科學家紛紛倡議建立博物館,認為博物館將會“達到教化民眾的目的,成為發明家集結與交換心得的場所”。18世紀40年代起,英、法等國相繼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館。當時的博物館追求珍奇物品和標本的齊全,陳列繁雜。——摘編自《博物館的歷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歐洲博物館建立的歷史背景。(10分)【答案】(1)新航路開辟,美洲物品的傳入;文藝復興的出現;自然科學分類和科學實驗方法的推廣;啟蒙運動的發展,啟蒙思想家的倡導;西歐國家的早期殖民擴張和掠奪。【解析】(1)據材料一“15世紀末期起,一些來自人們剛剛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現在歐洲”結合所學得出新航路開辟,美洲物品的傳入;據材料一“與此同時,在思想解放浪潮沖擊下”結合所學得出文藝復興的出現;據材料一“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學的分類和科學實驗方法”結合所學得出自然科學分類和科學實驗方法的推廣;據材料一“17世紀,一些思想家和科學家紛紛倡議建立博物館”得出啟蒙運動的發展,啟蒙思想家的倡導;據材料一“一些來自人們剛剛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現在歐洲”結合所學得出西歐國家的早期殖民擴張和掠奪。7.(2021北京卷·17節選)制定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計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重要體現材料一“一五”計劃指出:“采取積極的工業化的政策,即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鞏固的國防、滿足人民需要和對國民經濟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物質基礎。”材料二部分五年規劃(計劃)發展目標簡表“六五”計劃(1982年通過)繼續貫徹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進一步解決過去遺留下發展的各種問題,取得實現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的決定性勝利,并且為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莫定更好的基礎,創造更好的條件“九五”計劃(1996年通過)經濟總量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產業結構進一步改善,有效供給能力增強科技教育得到加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取得成效,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進一步提高“十一五”規劃(2006年通過)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努力實現以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產業結枃優化升級;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城鄉區域發展趨向協調;基本公共服務明顯加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増強: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十三五”規劃(2016年通過)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主要目標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發展協調性明顯増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為什么“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結合材料一和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史實,談談你的理解。【答案】(1)參考答案要點①加強國防的需要: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帝國主義和臺灣國民黨的軍事威脅;抗美援朝戰爭使新中國認識到加強國防建設的緊迫性。②建立工業體系的需要: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基礎薄弱,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滿足人民生產和生活需要。③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發展重工業,為社會主義改造提供物質基礎。④借鑒了蘇聯的經驗和模式: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迅速實現了工業化。【解析】(1)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嗎,加強國防的需要;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帝國主義和臺灣國民黨的軍事威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抗美援朝戰爭使新中國認識到加強國防建設的緊迫性;從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看,建立工業體系的需要: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基礎薄弱,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滿足人民生產和生活需要;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發展重工業,為社會主義改造提供物質基礎;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借鑒了蘇聯的經驗和模式: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迅速實現了工業化。8.(2021湖南卷·18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經濟全球化并不是一個新近出現的事物。自新航路開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就處于不斷擴張之中。從19世紀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如表4所示)。現有研究表明,1870到1914年間經濟全球化達到一個小高潮。世界貿易指數和貿易總額年份貿易指數(以1913年為100)貿易總額(單位:10億法郎)18702445.518803668.818904994.2190068118.2191085162.41913100192.4——摘編自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經濟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間達到小高潮的原因。【答案】(1)原因:新航路開辟以來全球聯系的日益密切;資本主義開放性和擴張性的本質;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資本主義代議制民主制度的普遍建立;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

【解析】(1)根據材料一“經濟全球化并不是一個新近出現的事物。自新航路開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就處于不斷擴張之中……”,可得出,經濟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間達到小高潮的原因是:新航路開辟以來全球聯系的日益密切;根據材料一“……從19世紀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1870到1914年間經濟全球化達到一個小高潮”,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資本主義代議制民主制度的普遍建立、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等方面分析經濟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間達到小高潮的原因;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可知,經濟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間達到小高潮的原因還有資本主義開放性和擴張性的本質。9.(2020全國Ⅰ卷·41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貿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頻繁。與此同時,中國與聯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1955年,聯邦德國與蘇聯建交后,中國逐步推動與聯邦德國的民間往來。60年代,隨著中蘇關系日益緊張,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冰點。70年代初,聯邦德國調整“新東方政策”,決定改善與中國的關系。1972年10月,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決定互派大使。此后,兩國的交流活動迅速升溫。——摘編自劉德斌主編《國際關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國實施“新亞洲政策”,十分重視發展與中國的關系。德國企業認為在中國“差不多所有行業都有前景”,紛紛進軍中國市場。1998年,德國總理施羅德將實現外交政策“正常化”作為重要目標,對外不依附于任何國家,謀求世界政治大國地位,并與中國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出現多元認同”。中國認為加強中德在多極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國際地位,擴大各自在國際上的活動余地,并促進世界和平、安全和穩定。2004年,中德在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框架內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中德戰略伙伴”關系,中德關系發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編自吳友法《德國現當代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20世紀50~7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聯邦德國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德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歷史條件。(9分)【答案】(1)變化:中國與民主德國從交往密切到降溫、冷淡,與聯邦德國從對立到實現關系正常化。原因:50年代,在冷戰格局下,中國和民主德國同屬社會主義陣營,聯邦德國外交依附美國;中蘇關系惡化,民主德國緊跟蘇聯;中國與美國關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聯邦德國調整對中國的政策。(2)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迅速,市場潛力巨大,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德國統一,經濟發達,對中國市場有巨大需求,尋求政治大國地位;兩國都積極推動世界多極化。【解析】(1)第一小問變化,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6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冰點”,可見中國與民主德國從交往密切到降溫、冷淡;中國與聯邦德國關系的變化,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聯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1972年10月,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決定互派大使。此后,兩國的交流活動迅速升溫”,可見中國與聯邦德國從對立到實現關系正常化。第二小問原因,20世紀50年代兩極格局的形成,意識形態影響外交關系,中國和民主德國同屬社會主義陣營,關系密切;資本主義陣營的聯邦德國外交依附美國,與中國關系對立。20世紀70年代,材料一“隨著中蘇關系日益緊張”,民主德國緊跟蘇聯,與中國關系冷淡;“聯邦德國調整‘新東方政策’,決定改善與中國的關系”,同時中美關系逐步走向正常化,也推動了聯邦德國與中國實現關系正常化。(2)中德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歷史條件,中國方面,結合所學知識,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同時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因此德國企業“紛紛進軍中國市場”。德國方面,材料二“德國企業認為在中國‘差不多所有行業都有前景’”,可見德國對中國市場有巨大需求;“謀求世界政治大國地位”,可見尋求政治大國地位;結合所學知識,1991年底德國統一,經濟迅速發展;兩國的共同點,材料二德國強調“對外不依附于任何國家”,“中國認為加強中德在多極化世界中的合作”,可見兩國都積極推動世界多極化。10.(2020全國Ⅰ卷·47節選)[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材料蘇綽(498~546),武功(今陜西扶風)人。他“博覽群書,尤善算術”,深受西魏執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國之初,疆域狹小,民族關系復雜,經濟文化落后。為強國富民,蘇綽建議減官員、置屯田,并創“朱出墨入,及計帳、戶籍之法”,為后世財政、會計領域長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條詔書”,包括先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等內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諸座右。又令百司習誦之。其牧守令長,非通六條及計帳者,不得居官”。通過“六條詔書”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變強,為后來北周統一北方乃至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蘇綽“性儉素,不治產業……常以天下為己任,博求賢俊,共弘治道,凡所薦達,皆至大官”。在“積思勞倦”十余年后,蘇綽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動左右”。——據《周書》(1)根據材料,簡析蘇綽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8分)【答案】(1)才能超群,尤善理財;政績卓著;克己奉公;推薦人才。【解析】(1)蘇綽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材料蘇綽“博覽群書,尤善算術”,可見他才能超群;“蘇綽建議減官員、置屯田,并創‘朱出墨入,及計帳、戶籍之法’”,可見他尤善理財;“通過‘六條詔書’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變強”,可見他政績卓著;“性儉素,不治產業”,可見他克己奉公;“凡所薦達,皆至大官”,可見他推薦人才。11.(2020全國Ⅱ卷·45節選)[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熙寧二年(1069年),宋廷開始精簡軍隊,壓縮編制,到元豐八年(1085年)禁、廂軍總數減為80萬左右,比原先減少30多萬。熙寧七年,開始實行“將兵法”,把當地各部分禁軍以及有戰斗力的廂兵、蕃兵、鄉兵等,混合編組為“將”,下設“指揮”。每“將”自2000多人至1萬多人不等,通常為5000人左右,設正、副將為長官,選擇有作戰經驗和才能的人擔任。諸將長官統領并訓練本將士兵,以達到將知兵、兵知將的目的。將兵多數戍守本路,在本路轄區內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將兵到指定的別路更戍。——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王安石實行將兵法的歷史背景。(6分)【答案】(1)冗兵眾多,老弱兵士多;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戰斗力下降,積貧積弱。【解析】(1)由材料“宋廷開始精簡軍隊,壓縮編制,到元豐八年禁、廂軍總數減為80萬左右,比原先減少30多萬”得出冗兵眾多,老弱兵士多;由材料“諸將長官統領并訓練本將士兵,以達到將知兵,兵知將的目的”得出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由材料“熙寧二年1069年”結合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得出戰斗力低下,積貧積弱。12.(2020全國Ⅱ卷·46節選)[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反戰和平運動興起于19世紀,在美國、英國、法國相繼成立了反戰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反戰和平運動進一步發展,20世紀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參加反戰和平運動的有共產黨人在內的政界人士、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如“國際婦女爭取和平與自由聯盟”的成員遍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1927年,反帝大同盟成立,致力于領導反對帝國主義統治的斗爭,支持民族自決和人民獨立,愛因斯坦、宋慶齡等被選為名譽主席團成員。1933年,該組織與國際反法西斯同盟聯合組成國際反戰反法西斯聯盟,1936年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呼吁反對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支援中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人民的抗戰。——摘編自熊偉民《和平之聲——20世紀反戰反核運動》(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反戰和平運動掀起高潮的原因及作用。(7分)【答案】(2)原因:一戰的慘痛教訓,法西斯對外侵略的威脅,反戰和平組織的推動。作用:廣泛傳播和平反戰呼聲;動員人們與法西斯勢力進行斗爭。【解析】(2)第一小問原因,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反戰和平運動進一步發展,20世紀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得出一戰的慘痛教訓;由材料“1933年,該組織與國際反法西斯同盟聯合組成國際反戰反法西斯聯盟,1936年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呼吁反對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得出法西斯對外侵略的威脅;由材料“國際婦女爭取和平與自由聯盟的成員遍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得出反戰和平組織的推動。第二小問作用,由材料“參加反戰和平運動的有共產黨人在內的政界人士、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1927年,反帝大同盟成立,致力于領導反對帝國主義統治的斗爭”得出廣泛傳播和平反戰呼聲;由材料“1933年,該組織與國際反法西斯同盟聯合組成國際反戰反法西斯聯盟,1936年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呼吁反對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支援中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人民的抗戰”得出動員人們與法西斯勢力進行斗爭。13.(2020全國Ⅱ卷·47節選)[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材料竺可楨(1890~1974),中國杰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1918年,他懷抱“科學救國”理想從美國回到中國。1920年,他與柳詒徵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史地學部,培養了胡煥庸等一批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1927年,籌建中央氣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長,抗戰前夕,中央氣象研究所在各省設置40多個氣象站和100多個雨量站,出版了中國氣象資料,為我國的氣象學奠定了基礎。他認為“學理之研究重于物質之享受”,于艱難環境中苦心創業。新中國成立后,竺可楨親自主持和籌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領導或指導了我國地理的綜合考察、自然區劃、歷次地理學規劃等工作。根據國家需要,他又組織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調地區以及黑龍江等省、區的考察,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參考數據。——據《竺可楨全集》等(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竺可楨取得成就的原因。(7分)【答案】(2)獻身于科學的精神,愛國精神;治學嚴謹,強調科學實踐;國家的支持和建設的需要。【解析】(2)由材料“他懷抱科學救國理想從美國回到中國”得出獻身于科學的精神,愛國精神;由材料“學理之研究重于物質之享受”、“籌建中央氣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長,抗戰前夕,中央氣象研究所在各省設置40多個氣象站和100多個雨量站”、“領導或指導了我國地理的綜合考察、自然區劃、歷史地理學規劃等工作”得出治學嚴謹,強調科學實踐;由材料“根據國家需要,他又組織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調地區以及黑龍江等省、區的考察,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參考數據”得出國家的支持和建設的需要。14.(2020全國Ⅲ卷·41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公元前8世紀,希臘城邦興起,為數眾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墻等防御設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規模的神廟,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廣場即市政廣場是城邦社會與政治活動中心。在許多城邦,人民憑著對土地的擁有權而獲得公民權,可以參與城邦公共事務的討論和執行,城邦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周圍有大片的農村地區,這是城邦的主要經濟基礎。——摘編自黃洋等主編《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等(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希臘城邦興起的歷史條件。(6分)【答案】(2)條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發達的貿易;獨立自治的傳統。【解析】(2)歷史條件,據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