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 全市一等獎 教學課件_第1頁
《子夜》 全市一等獎 教學課件_第2頁
《子夜》 全市一等獎 教學課件_第3頁
《子夜》 全市一等獎 教學課件_第4頁
《子夜》 全市一等獎 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城市與人在中國古代,城市向來是不夠發達的,一般是政治和軍事中心。宋代以后,中國的城市才成為工業和商業的中心。嚴格意義上的城市,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真正在中國出現。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文學由此誕生并蓬勃發展。現代都市文學的發展歷程20世紀20年代末出現在中國的新感覺派是中國都市文學的開拓者——在快速的節奏中表現現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是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發展。茅盾的《子夜》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都市文學最早的代表——以都市中階級的對立、人與人之間的對立、斗爭,來表現光怪陸離、急劇變化和發展的城市社會。老舍的《駱駝祥子》是另一種城市文學的代表——表現老北京市民階層的現代命運以及老北京的風俗民情。子夜茅盾茅盾簡介茅盾(1896~1981)現代作家、社會活動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茅盾是他常用的筆名。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鄉縣烏鎮。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1916年8月,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

1920年12月底,與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周作人等聯系,并于1921年1月成立了“文學研究會”。

茅盾簡介1921年初,茅盾參加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他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1927年9月,發表《幻滅》,至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蝕》的創作。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創作的成熟和豐收的階段。這期間,完成了長篇小說《子夜》。茅盾簡介《子夜》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狀貌的小說。它的出版,顯示了左翼文學的實績,是“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歷史途程上的里程碑。人民文學出版社自1983年起陸續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錄了他的全部文學著作。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他以自己的積蓄設立文學獎金(后定名為“茅盾文學獎金”),獎勵優秀的長篇小說創作。茅盾簡介除長篇小說《子夜》之外,還有由《幻滅》《動搖》《追求》3個略帶連續性的中篇組成的《蝕》,以及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由于在創作和理論上的巨大貢獻,茅盾被譽為“20世紀中國的巴爾扎克”。

時代背景20世紀初,隨著中國由農業文明向現代文明的緩慢轉型,工商階級也逐漸成為新興的階層之一。他們與知識階層、軍人階層以及中國社會原有的士紳、官僚、農民等階層,共同構成了左右中國現代文化格局和走向的動力群體。然而作為中國現代社會與現代中國人生活與心靈世界反映的現代文學,對此卻很少涉及。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子夜》就具有了特殊的歷史與審美價值。作品評論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吳宓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1933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

——瞿秋白《〈子夜〉與國貨年》解題

“子夜”,原指夜半子時,也就是深夜11時至凌晨1時。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這個時刻一過,黎明就要來到。作者以此作書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特點,寓意是很深的。小說情節書中故事發生在1930年的上海。它以民族工業資本家吳工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矛盾、斗爭為主線、生動、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開始,趙伯韜拉擾吳蓀甫進行公債投機,而吳蓀甫又聯合其他資本家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因而與趙伯韜產生了矛盾。趙伯韜依仗外國的金融資本做后臺,處處與吳蓀甫作對,加上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的工人怠工、罷工,盡管吳蓀甫和同伙竭盡全力,拼命掙扎,最后也沒有改變全盤失敗的命運。這幕悲劇說明,在帝國主義的侵略、控制、壓迫下,中國的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城市小市民的命運《子夜》的舞臺設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里錯綜復雜的斗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里。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蕩的中國得一全面的表現。”人物形象吳蓀甫吳蓀甫是民族資本家的代表,熱衷于發展民族工業,不同于以帝國主義為后臺的買辦資本家趙伯韜。吳蓀甫是30年代中國民族工業中的精英人物。但吳蓀甫所處的時代,已不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時代,而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時代和現實環境條件,不可能使他演出一出才智橫溢、充滿光華的歷史正劇,他要發展民族工業的理想,只有在人民革命洗刷了山河后才有可能實現。而他所處的與人民革命的潮流相違背的立場,決定了他必然要陷于悲劇的結局;事實上從這個人物的經歷、遭遇、結局來看,無疑是屬于悲劇范疇的。人物形象趙伯韜

趙伯韜是1920—30年代中國買辦資本家的典型。在小說中是作為吳蓀甫的對立形象出現的,這是美國帝國主義豢養而為其服務的掮客。作者著重刻劃了他在投資市場的活動。他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詭詐,他設置圈套勾引吳蓀甫加入“多頭”的秘密組織,合伙經營公債投機生意,然而又勾結國民黨政府、軍閥操縱股市,使吳血本無歸。在私生活方面更加荒淫無恥。他自己恬不知恥地說:會“扒進各樣的女人”。這家伙玩弄女人包括:聰明、無知年僅17歲的馮媚卿,穩健、有謀略的年輕寡婦劉玉英,輕佻放蕩又有姿色的交際花徐曼麗。總之,這是—個壞得連自己都沒有感覺的買辦資本家。人物形象屠維岳屠維岳這是驕矜自負的狗腿子。他自恃很有才能,他同吳蓀甫侃侃而談時,“姿態大方”,“毫無畏怯的態度”。這種過分鎮定倔強的態度,與他的生活地位是很不相稱的。在對待工人中,他顯得很有謀略,很有手腕。人物形象其他人物工人領袖張阿新,性格可愛但缺乏斗爭經驗的;資產階級理論家知識分子范博文,想調停老趙和老吳之間的矛盾,但又顯得十分的可笑。此外,還刻畫其他的人物諸如工人、農民、尤其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等各類人物。藝術特色1、塑造人物的典型化和類型化手法作品將人物分為若干類型,資本家,知識分子,農民等。而在資本家中又分為買辦資本家、民族資本家和小資本家等。分別賦予他們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性格。廣闊的社會背景,復雜的人物關系。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刻劃人物性格,如吳蓀甫就是通過他在政治斗爭、經濟活動以及家庭生活各個方面的糾葛,或以簡潔有力的敘述,或以音容笑貌,或借助于一連串的故事,或利用環境的變幻,細致地表現了他的名種不同的心理活動,突出他的色厲內荏的性格。藝術特色2、生動細膩的人物心理既善于以人物的語言行動表現人物心理狀態,又善于對人物進行心理分析,同時還善于用環境氣氛烘托人物心情。例如當吳蓀甫聽說公債投機失敗后與老媽子茍且的場面的敘述,典型反襯出一貫謹嚴的強人吳蓀甫的頹唐的心理和脆弱的性格。藝術特色3、個性化的語言不僅人物語言個性化,而且作品的敘述語言也體現出人物的個性氣質。人物語言是對白口語化,不過由于某些人物身份的關系,在—定的場合也使用文言及半白半歐化語言,二是人物對話大多有個性特征;吳蓀甫語多專橫尖刻;趙伯韜則老辣機詐;屠維岳則舒緩自如,語中有刺;范博文則消極頹廢。敘述語言,雄健而又精細,以第一章中吳老太爺進入大上海最為典型。藝術特色4、宏大嚴謹的結構場面宏大,頭緒繁多。作品既寫了鄉村,寫了鄉村混亂的農民暴動;又寫了城市,寫了城市中資產階級的阿諛我詐,寫了城市中工人的罷工,寫了城市中的知識分子的紙醉金迷。作品雖然線索眾多,但主次分明。在城市和鄉村這兩大線索中,以城市為主;在城市的眾多線索之中,又以資本家之間的爭斗為主。而且作品前后呼應,回旋開合,運用自如。藝術特色5、強烈的理性色彩從寫作過程到作品的架構等體現了理性控制的成分。作品中對趙伯韜的丑化和對吳蓀甫社會性格兩面性的刻畫都體現了很強的無產階級革命觀念。更不要說,給吳蓀甫所設計的失敗的結局就是為了參與當時的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爭了。總結文學史家認為,茅盾先生將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等人的結構嚴謹、場面宏大的長篇小說藝術帶到了中國,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