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_第1頁
一年級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_第2頁
一年級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_第3頁
一年級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_第4頁
一年級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年級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蘇教版)《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一、說教材(一)說教學內容: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第二冊第三單元“表內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是一節新授課。(二)教材簡析:在座的數學老師都專門清晰,“表內乘法”是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而“乘法的初步認識”又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學生年齡小,明白得能力弱,建立“乘法”概念較為困難。因此教材結合具體活動情境,從讓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開始,并結合具體的事例,溝通同數相加和乘法的關系。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看、動腦探究等學習活動,使他們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從而關心學生牢固扎實地建立“乘法”的概念,為以后學習多位數乘法打下堅實的基礎。(三)重點和難點:我們都明白,新概念的建立關于每個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況且關于六、七歲的小孩來說,就更為困難。因此,我針對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把“使學生明白乘法的意義”作為教學重點,把“使學生明白得乘法的含義”作為教學難點。二、說教學目標我們教育學生的目的無非是提高學生的素養,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進展,這一點被大伙兒所共識。因此,我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1、情感目標:通過學生在各種情境中的學習,進一步培養他們對數學的愛好,從而更加熱愛數學。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觀看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3、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白并明白得乘法的含義,初步建立“乘法”概念。三、說教法、學法因為乘法的意義是最重要的數學基礎知識,而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就要專門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參與學習。基于這一點,本節課我預備要緊采納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并運用大量的觀看、操作、交流等形式輔助教學。同時,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生活體會動身,讓學生在各種情境的發生、進展過程中學習數學。依照學生與教材的特點,本節課我預備指導學生用“發覺探究”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在探究發覺中,學生成為“發覺者、研究者、探究者”參與學習過程,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學有成功、學的愉快,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四、說教具、學具預備依照教學的需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我預備的教具、學具有:多媒體課件一套,每個學生50根小棒。五、說教學過程(一)說整體設計。在長期的教學中,大伙兒都能體會到: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善于經歷具體事物。因此,我將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啟發誘導學生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因此,本節課的設計有四個層次。第一層:創設情境,激發情意(約7分鐘)第二層:引導探究,概念形成(約15分鐘)第三層:鞏固練習,促進同化(約8分鐘)第四層:遷移運用,深化新知(約10分鐘)(二)說局部設計1、創設情境,激發情意。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假如課一開始就能夠為學生設計一個有味的、有用的、可探究的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好,還能夠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因此,我一上課,預備為學生創設如此一個情境。師:小朋友,在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里,你們的爸爸媽媽都帶你們出去玩了嗎?都到什么地點玩了呀?這簡單的兩句話,就會把小小孩的表現欲望充分地激發出來,確信個個都想把自己的“不平常”經歷炫耀給其他同學。正在他們的興奮中我會趁勢話鋒一轉,說:有一個專門漂亮的公園,你們確信沒去過,想去嗎?現在老師就帶你們這些聰慧的小孩去逛一逛。(課件演示教科書P44的情境圖,P45的情境圖也被濃縮成一個極微小又不易看清的圖像,置于情境圖中的一棵大樹下)。聽完這句話,看到這幅圖,小孩們可能都會“哇”的一聲瞪大眼睛,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正當他們贊頌這漂亮的畫面時,我將提出問題:“在公園里,你們都發覺了什么?”“小火車內的人是如何坐的呢?”引導他們說小火車內每節車廂坐著3個人,摩天飛輪的每個吊廂里坐著4個人等等,使他們初步體會“相同加數”,為引入乘法做預備。由于P45的情境圖被濃縮的專門小,可能不容易被觀看事物只會直觀地看表面的小學生發覺,因此我就會連續引導他們觀看:“認真看看,你還發覺了什么?”這時可能就會有學生提出“還有些人看起來在遠處下棋”,或者可能會說“看不清晰他們在干什么?”抓住這一時機,我說:“他們怎么說在干什么呢?咱們一起過去看看”。(課件把P45的情境圖放大演示)當學生看清是在拼擺圖形之后,我將鼓舞學生:你們帶小棒了嗎?想不想試一試?請用小棒擺出一種你最喜愛的圖形,并照著這一種學擺幾個,給你們兩分鐘的時刻,看誰擺得又好、又多。(在學生擺的同時,我會巡視一圈)我如此設計的讓學生在“看中學、說中學、做中學”,不但充分表達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通過他們自己親眼看一看、親口說一說、親手做一做,獲得了真切、可信的感性認識,同時,又滿足了小小孩強烈的表現欲、求知欲,學習愛好也就油然而生。自然地進入教學的第二個環節。2、引導探究,概念形成。在這一環節,我預備先讓學生在小組里(同桌兩人為一組)互相說說自己都擺了幾個什么樣的圖形?每個圖形用了幾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然后在全班交流時,我將找有代表性的幾個同學說一說,依照他們的回答我將板書幾個有同數連加的和沒有同數連加的等式,以便于下邊的比較學習。由于二年級小學生的生活體會專門少,空間觀念還專門弱,他們頭腦中再現的一樣差不多上他所見過的或學過的一些簡單的圖形,可能會擺一些三角形、正方形或者簡單的房子、樹、魚、船等等。因此就可能顯現以下算式。例如:像如此的3+3+3+3=12(三角形)7+9+4=20(一座房子、一條魚、一棵樹)7+7+7=21(小船)5+5+5=15(三座小房子)現在新課標倡導要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學習。因此,我說:“老師剛才巡視了一圈,看到你們的作品都專門優秀,看著你們這些優秀的作品,我也想露一手,因此我也擺了一種圖形,請看大屏幕”(課件展現)。為了從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進展他們的空間觀念,我預備先讓他們看這些圖形像什么,然后說出每個圖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并說出加法算式。4+4+4+4+4+4=24接著,我將為學生出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假如老師擺了50個如此的圖形,要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看誰能專門快地把算式寫出來。這時學生確信會個個眼疾手快、大顯身手,半分鐘后我提問:“寫完了嗎?沒有一個人寫完呀!什么緣故?”學生可能會眾說紛紜,抓住這一契機,我再說:“老師有一種方法能夠在5秒鐘之內就能夠把這50個4連加用算式表示出來,信不信?”由于學生通過剛才的親目驗證,他們確信大多數都認為不可能,因此會不相信,這時,我會趁勢揭示課題。(板書課題)之后引出“乘號”教學,我將如此提問學生:“乘法既然是一種新的運算方法,它確信就有一種新的運算符號,大伙兒猜一猜,它可能叫什么?”我如此設計要緊是讓學生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因此大多數學生可能都會猜到叫“乘號”。然后我邊說邊寫乘號,并讓他們觀看乘號的模樣像什么?因為低年級兒童的想像差不多上以具體形象的事物為基礎,因此他們的想像富于仿照性、再現性,也因此他們可能會說出:像風車、、像雪花、像錯號、像拼音X等等,我都將給予確信。在學生認識乘號的基礎上,我再開始教學乘法算式的改寫。我預備以6個4連加這道算式為例,先讓他們觀看那個算式顯著的特點,由此認識相同加數4(板書相同加數)然后讓他們看一看、數一數有幾個4。(板書個數)在此基礎上,我會說:“像如此6個4連加,我們就把相同加數4寫在乘號的一邊(板書4×),把4的個數6寫在乘號的另一邊(4×6=24)”。在完成乘法算式之后,讓學生對比加法算式說說4和6分別表示的是什么?然后再告訴學生6個4連加還能夠用6×4=24來表示。最后教學乘法算式的讀法。由于乘法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因此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學生喜愛的拼圖活動之中,并通過實物圖,同數相加的算式與乘法算式對比,讓學生完成對乘法的初步認識。如此,使概念教學成為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既有利于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又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愛好。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都能體會到,小時候學東西學得快忘得也快。因此,針對小小孩的認知特點,及時地進行反饋練習確實是一種關心學生把握新知的好方法。因此,我預備讓他們進行以下練習,課件演示:2+2+2+2+2+2=()×()或()×()4+4+4=()×()或()×()6+6+6+6=()×()或()×()在完成練習后,我將提出問題:“通過剛才的改寫,誰能說說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呢?它必須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通過教師的適量啟發與學生的親軀體驗,使他們進一步體會并明白得了“乘法”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我讓他們用手勢來判定輔板書上的算式,哪此算式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并說出什么緣故,然后讓他們挑一道自己喜愛的算式,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如此,乘法概念輕輕松松地就被建立在學生的腦海中,又使他們感受到“數學事實上就這么簡單”,重難點也迎刃而解。教學成效不言而喻,同時學生的個性也得到張揚。我們都明白,不管是在生活中、游戲中,依舊在學習的過程中,新技能的把握和發揮會使學生產生愉悅的情感,而重復使用新技能會使兒童有可能構筑或重新構筑情感圖式。這就像我們小時候剛學會騎自行車,我們會洋洋中意地一趟一趟地來回騎一樣。關于他們來說,展現新學到的技能確實是一種樂趣,因此,我設計了第三個教學環節。3、鞏固練習,促進同化。(課件展現)(先用小黑板)(1)看圖填空:()個()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或()()個()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或()(2)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1、2+2+2()×()2、3+3+3+3()×()單靠“死”記還不行,還得“活”用,姑且稱之為“先死后活”吧。讓學生把一周看到或聽到的新奇事記下來,摒棄那些假話套話空話,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篇幅可長可短,并要求運用積存的成語、名言警句等,定期檢查點評,選擇優秀篇目在班里朗讀或展出。如此,即鞏固了所學的材料,又錘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觀看能力、思維能力等等,達到“一石多鳥”的成效。3、4+4+4+4+4()×()4、5+5+5+5()×()5、6+6+6+6+6()×()要練說,先練膽。說話膽小是幼兒語言進展的障礙。許多幼兒當眾說話時顯得可怕:有的結巴重復,面紅耳赤;有的聲音極低,自講自聽;有的低頭不語,扯衣服,扭身子。總之,說話時外部表現不自然。我抓住練膽那個關鍵,面向全體,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兒建立和諧的語言交流關系。每當和幼兒講話時,我總是笑臉相迎,聲音親切,動作親昵,排除幼兒恐懼心理,讓他能主動的、自由自在地和我交談。二是注重培養幼兒敢于當眾說話的適應。或在課堂教學中,改變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取消了先舉手后發言的約束,多采取自由討論和談話的形式,給每個幼兒較多的當眾說話的機會,培養幼兒愛說話敢說話的愛好,對一些說話有困難的幼兒,我總是認真地耐心地聽,熱情地關心和鼓舞他把話說完、說好,增強其說話的勇氣和把話說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確的說話要求,在說話訓練中不斷提高,我要求每個幼兒在說話時要儀態大方,口齒清晰,聲音響亮,學會用眼神。對說得好的幼兒,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夸獎,并要其他幼兒仿照。長期堅持,不斷訓練,幼兒說話膽識也在不斷提高。我如此安排,要緊是給他們及時提供了“用武之地”/r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