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綜述 論唐代邊塞詩人的群體風格和個性差異_第1頁
文獻綜述 論唐代邊塞詩人的群體風格和個性差異_第2頁
文獻綜述 論唐代邊塞詩人的群體風格和個性差異_第3頁
文獻綜述 論唐代邊塞詩人的群體風格和個性差異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文題目: 論唐代邊塞詩人的群體風格和個性差異 文獻綜述1.(前言:簡要說明目的和范圍,必要時簡介歷史背景、發展現狀及爭論焦點)綜觀20世紀邊塞詩人的對比研究,其中,唐代邊塞詩人的對比研究是一大熱點。學者們紛紛從不同的角度對唐代邊塞詩人的寫作風格、藝術特征、形成原因等各個角度加以對比研究。一方面從盛唐邊塞詩的整體入手,探討邊塞詩的“風骨”,一方面從個體詩人詩作的美學研究入手,探討其詩歌的美學特征。當然也應該指出其不足之處,如研究的廣度仍然不夠,表現對作家群體研究不夠。研究課題和內容乃至結論的重復雷同。總的說來,視角新穎而又立論堅實的論著還不夠多。現在對邊塞詩人及邊塞詩作品分析的著作有很多,但大多著作都是著手于分析某位詩人及其作品,或者簡單比較兩位邊塞詩人的風格的異同。很少有人分析邊塞詩人的群體風格和個性差異,這可以成為一個研究方向。2.(主體: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綜合前人文獻中提出的理論和事實,比較各種學術觀點,闡明所提問題的歷史、現狀及發展方向)“邊塞詩”的概念起于上世紀20年代。1924年,徐嘉瑞先生提出“邊塞派”的概念,1927年胡云翼先生也認為唐代詩人有邊塞一派,將之歸為戰爭文學。建國以后,對盛唐邊塞詩的評價多次成為辯論的熱點,學術界并就盛唐邊塞詩的愛國主義性質和民族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針對當時學界盛行的以歷史背景與具體戰爭性質問題來評價邊塞濤價值的現象,程千帆在1979年提出不宜將邊塞詩作中的歷史方位等過于坐實。八十年代以來,對邊塞詩的探討進一步深化,九十年代以后,研究者們更加擺脫了以政治標準評價文學的局限,邊塞詩的本體研究更受重視,對邊塞詩的探討更趨于多元化,在文化學、美學、社會學等角度的研究開拓了邊塞詩研究的范圍,取得了日新月異的成果。總體說來,學術界對邊塞詩的思想性研究較為廣泛,多數爭議經討論都能得到解決,對詩歌藝術性的探討也日益的在深入。一、通過閱讀文獻可以發現,研究者們將邊塞詩派的特色,大概歸納為以下三點。(一)在詩的風格上,奔放雄偉,慷慨激昂,以氣象雄渾見長。在岑參的邊塞詩中,“壯”表現的淋漓盡致。李傳偉在《論岑參的邊塞詩》中將岑參的“壯”歸納為四個方面:1.壯烈的志向;2.壯偉的形象;3.壯闊的意境;4.豪壯的格調。孫永心在《高適、岑參邊塞詩的共性探析》里認為高適跳動著一顆不甘寂寞、急于用世的勃勃雄心。朱曉燕的《王昌齡的邊塞詩與盛唐氣象》中說,通過王昌齡的邊塞詩,我們可以看到“盛唐氣象”。畢業論文文獻綜述反映到詩歌中,首先便是精神昂揚,高度自信;其次,是雄厚渾成的藝術境界。王金香在他的《李益及其邊塞詩》中認為李益突出了唐軍將士不畏艱苦、士氣高昂的形象。(二)在詩的題材內容上,以邊塞生活、景色與戰爭場面為主。佐虓的《岑參邊塞詩的藝術魅力》認為6年的邊塞生活為岑參以后邊塞詩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素材;也使邊塞詩反映的地域,由局限于長城內外,擴展到了天山南北,使西域大漠的奇異風光和人情風俗首次引人注目地出現于詩中。陳瑛在《試論高適岑參邊塞詩風的不同》說,高適在抒發慷慨報國的同時,對于親歷耳聞的軍中矛盾也給予毫不留情的揭露。李海莉的《論王昌齡邊塞詩的情感內容》中說王昌齡對邊塞景物的描寫中,常常有意選擇那些具有相當的典型性景致,進行細致周到的描繪,并層層深入,反復渲染,從多個角度、多個側面加以表現。戴金波在《李益邊塞詩創作淺論》中認為李益長期生活在軍營,他的身份與普通士卒相近,因而他的思想和感情就與普通士卒基本一致,再加上他作為詩人的細致的觀察和敏銳的感受,使得他比其他人更能準確地抓住邊關特點和征人戍卒思想感情的變化。(三)作者均富有浪漫進取的精神,人生觀積極而樂觀。應曉琴在《唐代邊塞詩綜論》中總結到:邊塞詩人是行動派,他們好學文才武藝,做好了隨時沖鋒陷陣的準備,他們成熟得敢于擔全天下責任,卻又幼稚得時常夸大個人的能量想一蹴而就。失敗了,不曾氣餒和妄自菲薄;而一旦成功,就會真的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諾言。結合這些論著可以看到,大多都只著眼于研究詩人寫作風格和藝術特征或詩的美學研究,站在邊塞詩人群體風格角度上所做的研究還很少,但這些論著仍然值得深入研究。二、由于邊塞詩人的生活經歷、個性氣質、人生感悟和藝術追求的不同、其邊塞詩作又都呈現出各自鮮明的特色。(一)慷慨悲壯中顯不同王沖在《高適與岑參的邊塞詩》中總結出岑參詩悲壯奇麗,高適詩悲壯蒼涼的特點;而在《王昌齡李益邊塞詩比較》中,李軍也提到,王昌齡的詩多雄壯李益則多為悲壯;即使同為悲壯,王昌齡是壯而悲,李益是悲而壯。(二)內容上的不同劉萬蒼在《岑參與高適邊塞詩內容與形式的藝術比照》中分析了岑參和高適的不同,岑參的詩始終貫穿著他“好奇”的思想性格,以表現邊塞的雄奇瑰麗與奇情異彩為主。而高適的詩重在表現他對邊事的憂慮和對士卒的同畢業論文文獻綜述情。《王昌齡李益邊塞詩比較》中,李軍認為王昌齡邊塞詩的創作重點與注意力不在對邊塞景物與征戰生活的描繪上,而是集中筆墨于人物思想情感的表現上。李益則擅長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過描繪景物抒發感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三)表現手法不同王澧華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認為岑參注重觀察,精于細節描繪,語言平凡卻新奇獨特,從細節處寫大背景、大場面,多比喻和夸張,趙紅在《淺論高適與王昌齡詩的異同》中認為高適的詩質直,無論是用詩來反映客觀現實.還是用詩來抒發自己的主觀感受,都毫不喜歡曲折隱晦、欲言又止,而往往是直抒胸臆,表達發自肺腑的強烈愛憎之情,因此其邊塞詩多意勝于詞。王昌齡的詩則含蓄饒有余味。綜觀王昌齡的邊塞詩,少有將郁積于胸的火熱、熾烈的感情直接噴吐出來的,大多都委婉、幽隱、含義不盡。戴金波的《李益邊塞詩創作淺論》將李益邊塞詩的藝術表現手法總結為三點:1.以大量的音樂感受刻劃征人的心理;2.以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增強抒情效果;3.以獨特的章法表達聲情。現在的研究著作中,分析邊塞詩人差異的不為少數,但這些論述都有些片面,較為零散。邊塞詩人的個性差異在已有的文獻中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這些都具有深入研究的價值。3.(總結:概括主題的主要內容,總結主題的情報資料,指出當前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發展趨勢和方向,并提出作者的觀點、傾向和建議)

自上個世紀20年代“邊塞詩”的概念被提出起,對邊塞詩的研究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刻,關于邊塞詩及邊塞詩人的學術著作也越來越多。但現在人們大多著手于分析某位詩人風格或鑒賞一些作品,也有部分人研究幾位邊塞詩人之間的語言風格或思想內容等的共性與差異。總的說來,與成果的數量相比,視角新穎而又立論堅實的論著還不夠多。關于邊塞詩人群體風格和個性差異的研究少之又少。還有待于努力向更深更廣的層面開拓。畢業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