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11課《項鏈》課件_第1頁
語文版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11課《項鏈》課件_第2頁
語文版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11課《項鏈》課件_第3頁
語文版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11課《項鏈》課件_第4頁
語文版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11課《項鏈》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文版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11課《項鏈》課件教學目標:1、體會作者精巧的構思2、賞析路瓦栽夫人形象教學目標:

莫泊桑(1850—1893),是19世紀后半葉法國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短篇小說巨匠,出生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1870年中學畢業后被征入伍,先后在海軍部、教育部任小職員,1880年他以短篇小說《羊脂球》而登上文壇,從這開始到1889年的十年間,發表短篇小說三百篇,長篇小說6部,游記3部,其中短篇小說成就最為突出。代表作:《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項鏈》作者簡介莫泊桑(1850—1893),作者簡介時代背景文章發表于1884年,原題為“首飾”。文題即是本文線索。

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資產階級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和唯利是圖的道德觀念影響到整個社會,追求享樂、愛慕虛榮,成為一種社會風氣。這種風氣在小資產階級當中同樣盛行,他們羨慕上流社會,愛慕虛榮。作者長期在政府小科員圈子中生活,對于他們有很深的了解。時代背景文章發表于1884年,原題為“首飾”。文題即黯()淡驚駭() 契()約謄()寫寒傖()打盹() 褶()自慚形穢()佳肴()面面相覷()親昵()贗()品粗陋()惆悵()債券()請柬()ànhàiqìténgchendǔnzhěhuìyáoqùnìyànlòuchàngquànjiǎn字詞正音黯()淡驚駭() ànhài愛虛榮丟項鏈(發現項鏈是贗品)借項鏈發展賠項鏈波瀾起伏序幕開端高潮結局情節結構提示:按空行分七個部分,給各部分擬小標題;標出故事情節的發展。還債務明真相得請柬愛虛榮丟項鏈(發現項鏈是贗品)借項鏈發展賠項鏈波瀾起伏序幕開1.她是美麗動人的姑娘,卻沒法讓有錢的體面人認識她,了解她。主人公瑪蒂爾德的形象:現實夢想2.住宅寒傖,墻壁暗淡,家具破舊,衣料粗陋。3.在“鋪著一塊三天沒洗的桌布的圓桌邊坐下來,吃一般的肉湯。”1.“……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樂于結識的男子閑談。”2.“幽靜的廳堂香氣撲鼻的小客室”3.“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銀器名貴盤碟里的佳肴”人物形象矛盾愛慕虛榮1.她是美麗動人的姑娘,主人公瑪蒂爾德的形象:現實夢想2.住1.辭退了女仆,遷移住所,租賃小閣樓賠項鏈、還債務2.刷洗杯盤碗碟,用肥皂洗襯衣3.把垃圾從樓上提到街上4.一個銅子一個銅子地節省她那艱難的錢

誠實吃苦人物形象主人公瑪蒂爾德的形象:1.辭退了女仆,遷移住所,租賃小閣樓賠項鏈、還債務2.刷洗杯如何評價瑪蒂爾德的夢想?有人認為她想過上流社會的豪華生活是一種正當的追求,有人認為這表現了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問題探究1.我們不能否定瑪蒂爾德:愛慕虛榮,追求享樂。2.她想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在人前展現自己最美的一面,是可以理解,也是無可厚非的。3.而且我們清楚地知道19世紀末法國社會虛榮,追求享樂的思想對我們的主人公產生了嚴重的影響。4.傳統評價只片面的看到她虛榮而無視或忽視她的優點,瑪蒂爾德在“賠項鏈,還債”的情節中展現出來的“堅強”、“勇敢”,“毅力”都是令我們敬佩的。如何評價瑪蒂爾德的夢想?有人認為她想過上流社會的豪華生活是一瑪蒂爾德的虛榮心正是十九世紀法國追求享樂的社會心理在她身上的投影,同時,故事也表明了女人是附庸這個社會現實。瑪蒂爾德的悲劇是社會悲劇。你從瑪蒂爾德身上能不能看到當時的社會風氣?問題探究瑪蒂爾德的虛榮心正是十九世紀法國追求享樂的社會心理在她身瑪蒂爾德沒有推卸責任,而是恪守道義,毅然決然地承擔起這筆巨額債務,這表現出她善良、正直、堅韌、吃苦耐勞的性格。瑪蒂爾德命運的轉折點是丟項鏈,面對這一飛來橫禍,當時她有幾種方式可以解決?作品中的她選擇的是什么?選擇以后她有哪些具體的改變?這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問題探究瑪蒂爾德沒有推卸責任,而是恪守道義,毅然決然地承擔起經歷了十年艱辛生活的瑪蒂爾德,已經放棄了那些虛幻的夢想,心態變得平和坦然了。對比閱讀瑪蒂爾德面對佛萊思節夫人前后不同的態度,體會瑪蒂爾德性格的變化。問題探究經歷了十年艱辛生活的瑪蒂爾德,已經放棄了那些虛幻的夢想,幸福不幸福的感覺來自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十年后,瑪蒂爾德走出了虛幻的迷霧,回到了實實在在的生活,她生活得平靜坦然。十年中,她用堅韌的性格,譜寫了一曲令人贊嘆的英雄之歌。十年艱辛換來瑪蒂爾德靈魂的升華,這何嘗不是一出喜劇?從小說中能否看出十年后的瑪蒂爾德比十年前的瑪蒂爾德生活得更悲慘?你認為瑪蒂爾德為賠項鏈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對她來說僅僅是悲劇嗎?問題探究幸福不幸福的感覺來自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十年后,瑪蒂爾德路瓦栽夫人為了一條項鏈差不多葬送了自己和她丈夫的一生.這種不幸的遭遇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路瓦栽夫人

佛來思夫人項鏈事件的當事人虛榮心弄虛作假資產階級的虛假的生活方式社會對婦女的不公路瓦栽夫人為了一條項鏈差不多葬送了自己和她丈夫的一生悲劇原因:1.主觀原因:瑪蒂爾德愛慕虛榮、不安現狀的性格;2.客觀原因:當時法國社會浮華勢利的風尚。文章總結

“悲劇主人公不是善良的典范,卻必須是容易犯錯誤的人。而他(她)之所以犯錯誤,不是由于他(她)對自己身外的事物一無所知,便是由于他(她)的欲望。”

——亞里士多德十年辛苦鬧劇即悲劇一夜風光項鏈即鎖鏈虛榮害人悲劇原因:文章總結“悲劇主人公不是善良的典范,卻必路瓦栽夫人的經歷對你已后如何生活,如何做事有哪些啟發?第一部分中對她的夢想你怎么看?路瓦栽夫人在宴會上的成功,你覺得成功應具備哪些條件?主人公交上了佛來思夫人這樣的朋友,你怎么看?路瓦栽夫人的經歷對你已后如何生活,如何做事有哪些啟發?第一部小說的精巧構思:第一次是借項鏈時女友的慷慨答應;第二次是找項鏈時,老板說的:“我只賣出這個盒子”;第三次是還項鏈時,佛來思節夫人竟沒有開盒子看。小說到最后才說出項鏈是贗品,其實這一點在上文已有鋪墊,你能找出來嗎?巧妙的鋪墊(伏筆):原來項鏈是假的

相當隨便,毫無顧忌項鏈與盒子不是原配的并不是什么貴重的首飾文章總結小說的精巧構思:第一次是借項鏈時女友的慷慨答應;小說到最后才

《項鏈》寫的是一個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賠償一條借來的假項鏈的悲劇故事。作者對女主人公雖有美好的姿色卻無力打扮自己的無奈處境表示遺憾;對她為一條假項鏈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對她和她丈夫償還項鏈的誠實品德和奮斗精神進行了肯定。小說也對女主人公的虛榮心進行了批評。同時,對貴族階級的窮奢極欲和不惜弄虛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擊和暴露。文章主題《項鏈》寫的是一個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以十年的含辛續寫瑪蒂爾德聽到項鏈是假的后:1.會是什么心情?2.她以后的生活會怎樣?要求:1.充分展開想象。2.想象應合乎人物的性格,要體現小說的主題思想。作業布置續寫作業布置了解西方舞場氣氛與跳舞者風采動身準備了解西方舞場氣氛與跳舞者風采動身準備大型舞場大型舞場相約舞伴相約舞伴翩翩起舞翩翩起舞舞姿翩躚舞姿翩躚盡顯風采盡顯風采互贊嬌媚互贊嬌媚列隊謝幕列隊謝幕舞后退場舞后退場再見再見

《屈原列傳》

汨羅江上萬古悲風深思高舉潔白清忠《屈原列傳》汨羅江上屈原(約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偉大詩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招魂》等。屈原(約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

屈原的詩作,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寫真。他同腐朽沒落的貴族政治集團作斗爭的頑強精神,他堅持自己的理想而寧死不屈的堅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戀祖國,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愛國主義思想,形成了他的詩作的基調。這便是屈原的作品傳頌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詩作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打破了以《詩經》為代表的四言詩的格調,吸收民間形式,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多變的新詩體“楚辭”,是詩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學家,都從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營養。屈原的詩作,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寫真。他背景簡介:課文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史記記載了我國從遠古直到漢武帝時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兩千年來,我國封建社會的“正史”,大多數沿用《史記》開創的這種體例。

《史記》不但是一部史學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學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語言簡潔生動;同時富于抒情性。它在敘述史實時,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大約因為屈原、賈誼都是文學家,又都懷才不遇,賈誼還作過《吊屈原賦》,所以就把他們合寫一傳。課文選的是屈原的傳文部分(有刪節)。秦朝以前,古書中都不記載屈原的生平事跡。《史記》中的這篇傳記,是記載屈原生平事跡最早,最完整的文獻。背景簡介:剛直不阿,留將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剛直不阿,留將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屈原是兩千多年前中國的一位偉大的詩人,同時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楚國貴族家庭,知識淵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懷王信任。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誹謗而被楚懷王疏遠。屈原鑒于在秦國威脅下的楚國的危機,主張改良內政,聯合齊國以求自存。但是當權者靳尚和懷王寵姬鄭袖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正確意見,和齊國絕交了,懷王甚至被秦國誘去做了三年的俘虜,囚死在秦國。楚懷王死后,頃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親還要糊涂,在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的挑撥和詆毀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歲時,他看到楚國的前途已經絕望,于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跳進湖南省汨羅江自殺了。簡介屈原屈原是兩千多年前中國的一位偉大的詩人,同時志潔行廉,愛國忠君真氣節;辭微旨遠,經天緯地大詩篇。——文天祥旨遠辭高,同風雅并體;行廉志潔,與日月同光。——董必武題詞志潔行廉,愛國忠君真氣節;旨遠辭高,同風學習目標1、聽錄音,朗讀課文2掌握生字詞讀音學習目標字音:屬(zhǔ)草稿慘怛(dá)帝嚳(kù)靡不畢見(xiàn)舉類邇(ěr)濯(zhuó)淖(nào)蟬蛻(tuì)滋垢(gòu)濁穢(huì)皦(jiào)然泥而不滓(zǐ)者也字音:

既絀(chù)商于(wū)之地屈匄(gài)淅xī靳jìn尚既咎(jiù)眷(juàn)顧相隨屬(zhǔ)唐昧(mò)既絀(chù)商于(wū)之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屈原,名平。是楚國王族的同姓,擔任楚懷王的左徒。他見聞廣博,記憶力強,通曉國家治亂的道理,熟悉外交應對的言辭。對內同楚王謀劃商討國家大事,發號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諸侯。楚懷王很信任他。

梳理課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屈原,名平。是楚國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上官大夫跟屈原在朝廷上處于同等位次,想爭得楚懷王的寵信,內心嫉妒屈原的賢能。懷王讓屈原制定國家的法令,屈平起草還沒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改動,屈平沒有同意。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懷王面前講屈原的壞話說:“大王叫屈平制定法令,大家沒有誰不知道的。每當一項法令制度定出來,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勞,認為‘除了我就沒有誰能制定出法令了’。”楚王很生氣,因而疏遠了屈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跟屈原在朝廷上處于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痛心懷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讒言和諂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惡的人妨害國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容納,所以憂愁深思,寫了《離騷》。“離騷”也就是遭遇憂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們處境艱難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憂愁、苦惱、疲憊、困倦時沒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疼痛、內心悲痛時沒有不喊父母的。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屈平痛心懷王惑于小人之言,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平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盡忠心和智慧來侍奉他的君主,小人離間他和楚懷王,可以說是處境非常艱難了。誠信卻被懷疑,忠貞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恨嗎?屈平創作《離騷》大概是從怨憤引起的吧。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平道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他遠古稱頌帝嚳,近代稱道齊桓公,中古稱述商湯周武王,用來指責當世的政事。他闡明道德修養的廣大崇高、國家治亂的規律,無不完全顯現出來。他的文筆簡約,他的言辭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潔,他的品行正直。他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他的旨趣很大;舉的是近事,但表達的意思很深遠。他的志趣高潔,所以稱許美好的事物。他的品行方正不茍,所以至死也不被世俗容納。他自動地遠離污泥濁水,像蟬脫殼那樣擺脫污穢環境,超脫于塵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是一個潔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們探究他的這種志趣,即使同日月爭光也是可以的。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他遠古稱頌帝嚳,近屈原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屈平已經被免去官職,后來秦國想攻打齊國,齊國跟楚國合縱親善,秦惠王很擔心這件事,就讓張儀假裝離開秦國,給楚王呈獻厚禮作為見面禮,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說:“秦國很憎恨齊國,齊國卻同楚國聯合抗秦,如果楚國能同齊國斷交交往,秦愿意奉獻商于一帶六百里的地方。”楚懷王貪心而聽信了張儀的話,就同齊國絕交了,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商於六百里土地。張儀騙楚使說:“我與楚王約定只割讓六里的地方,沒有聽說有六百里。”屈原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楚國的使者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國告訴懷王。懷王很氣憤,大規模出動軍隊討伐秦國。秦國出兵迎擊楚軍,在丹水和浙水一帶把楚軍打得大敗,殺八萬人,俘虜楚國大將屈匄,于是奪取了楚國的漢中地區。楚懷王于是發動國家的全部軍隊,深入到秦國境內進攻秦軍,在藍田展開了激戰。魏國聽到了這個消息,乘機偷襲楚國,一直到達鄧縣一帶,楚軍懼怕,從秦國撤退回來。而齊國終究因為怨恨楚王而不救助楚國,楚國處境極為艱難。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楚國的使者憤怒地離開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第二年,秦國割讓漢中一帶的地方給楚國來講和。楚王說:“不愿意得地,愿意得到張儀就甘心了。”張僅聽了說:“用一個張儀抵漢中的土地,請您讓我到楚國去。”到了楚國,又用豐厚的禮物賄賂楚國當權的大臣靳尚,讓他在懷王的寵姬鄭袖的面前編造謊言。懷王終于聽信了鄭袖的話,又放走了張儀。這時候,屈平已被懷王疏遠,不再在原來的職位上。出使到了齊國;回到楚國以后,進諫懷王說:“為什么不殺張儀?”懷王后悔,派人追趕張儀,沒追上。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在這以后,諸侯聯合起來攻打楚國,把楚國打得大敗,殺了楚國的大將唐昧。這時秦昭王同楚國通婚,想同懷王會晤。懷王想去,屈平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能相信。不如不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去,說:“為什么要斷絕與秦國的友好關系呢!”懷王終于去了。進入武關,秦國埋伏軍隊斷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懷王來強求楚國割讓土地。懷王非常氣憤,不答應。逃到趙國,趙國不接納。又回到秦國,終于死在秦國后才弄回來葬在楚國。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在這以后,諸侯聯合起來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楚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位,用他的弟弟子蘭做令尹。那時候楚國人已經責怪子蘭因為勸說懷王到秦國去卻沒有回來。屈平早已痛恨子蘭,雖然被流放,仍眷戀楚國,惦記懷王,時刻不忘希望返回朝廷,希望懷王能徹底醒悟,社會風氣能完全改變。他愛護國君,想振興楚國并希望把楚國衰弱的國勢改變過來,在《離騷》中多次表達。但是終究沒有辦法,所以不能回到朝廷,最終由此看出懷王終究沒有悔悟。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

明明是為屈原列傳,為什么這兩個部分都在記敘楚國的命運?穿插的這么一大段史實,都是在屈原“既絀”以后發生的,這就說明屈原的去留,關系著楚國的命運。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饋腐朽,當朝重臣多貪婪鄙陋,像屈原這樣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見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終于自沉汨羅江。明明是為屈原列傳,為什么這兩個部分都在記敘楚國的命運?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國君無論愚昧還是聰明,賢能還是不賢能,沒有哪個不想尋求忠臣來為自己,推舉賢臣來輔佐自己的,可是亡國破家的事件一個連著一個,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國家的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的原因,是因為所謂忠臣并不忠,所謂賢臣并不賢。

懷王因為不懂得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疏遠屈平而信任上官大夫、今尹子蘭。結果,軍隊被挫敗,國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國,被天下人恥笑。這就是不了解人所招來的禍患啊。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令尹子蘭聽說屈原痛恨他,非常憤怒,終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的面前詆毀屈原,頃襄王很惱怒,把他放逐了。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嘆著。臉色憔悴,身體容貌干瘦。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漁父說:“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泥,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么不隨它的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么不吃那酒糟,喝那薄酒?為什么要保持高潔美好的節操志向,卻使自己被放逐呢?”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潔凈的身軀,蒙受污濁的外物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于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屈原死了以后,楚國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愛好文學并以善于作賦被人稱贊。但他們都只效法屈原說話得體,善于應酬,始終不敢直言進諫。在這以后,楚國一天天削弱,幾十年后,終于被秦國滅掉。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為何一定要選擇“自沉”這種解脫方式

楚王的屢次疏遠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觀原因,他實在幽憤難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脫。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觀上的原因。他太熱愛楚國,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樣周游列國以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偉大抱負。他留戀生命,但當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時,惟有死亡。死亡是對無意義生命的強烈否定,是對無聊生存的冷漠與藐視,惟有“自沉”才可以實現對人生價值的肯定,達到對生存意義的高揚。屈原為何一定要選擇“自沉”這種解脫方式楚王的屢次疏遠

這篇傳記最主要的思想就是為人才的身世遭遇鳴不平,抒發一種忠心耿耿,才干卓絕,而結果受打擊、受壓抑,報國無門,以至窮愁潦倒,抑郁而死的終天憤慨。屈原有才干,有遠見,對楚國忠心耿耿,卻一被楚懷王疏斥,再被頃襄王流放,直到懷石沉汨羅而死。寫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相攸關,贊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處處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氣和“悲其志”的嘆惋。課文主旨這篇傳記最主要的思想就是為人才的身世遭遇鳴不平,抒發一種③語言上,本文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敘中有情、傾向鮮明;議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運用對偶、對比、排比、反復、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表達效果。本文堪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①選材上,《屈原列傳》不具備曲折、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而是根據文獻記載,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跡。文章寫作特色②寫法上,記敘和議論相結合。全文四個部分都有“傳”有“評”,因“傳”而“評”,以“評”點“傳”。議論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為評價式,第二部分為結語式,第三部分為陳述式,第四部分為比照式。③語言上,本文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敘中有情、傾向鮮明;議因讒被疏離騷明志被黜見放自沉汩羅受騙絕齊為秦所滅赴秦身死諸侯擊楚復釋張儀藍田退兵兵敗丹淅悲悲悲悲因讒被疏離騷明志被黜見放自沉汩羅受騙絕齊為秦所滅赴秦身死諸侯理清文脈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見任——屈原被疏——屈原為文第二部分(第4-10段)屈原被絀,張儀行騙——懷王被惑,縱儀歸秦——諸侯擊楚,楚兵大敗——懷王赴秦,客死異鄉——屈原被放,心系懷王——子蘭使奸,屈原被遷第三部分:(第11、12段)江畔答問,絕望自沉——文澤后世,德威眾杰明線:屈原的命運(見任——見疏——見絀——見遷——自沉)。暗線:楚國的命運(被騙——被襲——客死——滅亡)理清文脈第一部分(第1-3段)正確的政治主張和偉大的人格語言藝術上的高深造詣抒其怨,悲其志正確的政治主張和偉大的人格語言藝術上的高深造詣抒其怨,悲其志文言字詞句式積累文言字詞句式積累通假字

1.離騷者,猶離憂也。2.人窮則反本3.靡不畢見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5.屈平既絀6.亡走趙,趙不內7、齊與楚從親。8、厚幣委質事楚。(離,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見,通“現”,顯現。)(指,通“旨”,旨趣。)(絀,通“黜”,罷免。)(內,通“納”,使…進。)(從,同“縱”,合縱)(質,通“贄”,信物)通假字1.離騷者,猶離憂也。(離,通“罹”,遭受。)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古義:第二年今義:今年的下一年古義:欺詐的言論今義:無理狡辯,動詞古義:返回〈楚國〉恢復〈國家〉.一說,反,覆轉。今義:一遍又一遍,顛來倒去;重復的情況.古今異義古義:第二年古義:欺詐的言論古義:返回〈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古義:臉色。顏,顏面今義:物體光波通過視覺時所產生的印象古義:形,形體。容,容貌。今義:對人或事物的形狀或性質加以描繪古義:此處指言語舉動適度得體。一說,“從容”為舉止行動之義。今義:不慌不忙,不急迫,鎮定自若的樣子。如成語“從容不迫”顏色憔悴古義:臉色。顏,顏面古義:形,形體。容,容貌。古義:1.厚幣委質事楚2.其后楚日以削3.內惑于鄭袖4.短屈原于頃襄王

5.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6.明道德之廣崇7.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名作動,事奉名作狀,一天天名作狀,在朝內形作動,詆毀名作動,效法,模仿聽,動作名,聽覺,亦指人的聰明智慧和判斷力。讒諂:動作名,中傷別人的小人。邪曲:形作名,邪惡小人,邪惡不正之徒。方正:形作名,端方正直之人。形作動,闡明詞類活用1.厚幣委質事楚名作動,事奉名作狀,一天天名作狀,在朝內

8.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

9.然亡國破家相隨屬10.于是懷石投汨羅以死11.蟬蛻于濁穢12.時秦昭王與楚婚

13.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名作動,懷抱名作狀,像蟬那樣……形作名,污濁環境。名作動,結為婚姻形作名,忠誠之士,賢能之士使動,使國興使動,使國亡,使家破8.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名作動,懷抱名作狀,像蟬那樣……形1、博聞強志2、聊齋志異3、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尋向所志5、其志潔,其行廉6、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8、項脊軒志

記記志氣標記志趣理想意愿名詞,一種記事的文體一詞多義1、博聞強志記記志氣標記志趣理想意愿名詞,一種記事的文體一詞1、博聞強志2、忽聞門外蟲鳴3、初聞涕淚滿衣裳4、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

5、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6、況草野之無聞者歟7、無何,宰以卓異聞8、以勇氣聞于諸侯名詞,學識,見聞動詞,聽見動詞,聽說使……聽到懂得,明白名詞,聲望,聲名動詞,聞名動詞,聞名,出名1、博聞強志名詞,學識,見聞動詞,聽見動詞,聽說使……聽到1、爭寵而心害其能2、邪曲之害公也3、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1、王怒而疏屈平2、以疏為美,密則無態3、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4、諫太宗十思疏5、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寫嫉妒使動用法,使…損害名詞,禍害動詞,疏遠形容詞,稀疏動詞,陳述名詞,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書言事的文體1、爭寵而心害其能1、王怒而疏屈平寫嫉妒使動用法,使…損害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2、其后秦欲伐齊

3、此五霸之伐也

4、坎坎伐檀兮

1、父母者,人之本也2、今背本而趨末3、此之謂失其本心4、本在冀州之南夸耀進攻,征伐功績,戰功砍,砍伐來源根本原來的,固有的本來,原來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1、父母者,人之本也夸耀進攻,征伐功績1、屈平屬草稿未定2、然亡國破家相隨屬3、有情人終成眷屬4、屬予作文以記之5、舉酒屬客寫作,撰著連接親屬通“囑”,囑咐勸請,邀請1、屈平屬草稿未定寫作,撰著連接親屬通“囑”,囑咐勸請,邀請為: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竟為秦所滅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聞秦王善為秦聲我為趙將為刎頸之交語氣詞,表反問介詞,被變為,變作介詞,替,給彈奏表判斷成為重要虛詞為:語氣詞,表反問介詞,被變為,變作介詞,替,給彈奏表判斷成以: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以一儀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其后楚日以削傳以示美人皆以美于徐公夫夷以近,則游者眾無以,則王乎舜無置錐之地,以有天下連詞,來介詞,拿,憑因為連詞,狀中之間,表修飾動詞,認為連詞,表并列通“已”,停止連詞,表轉折介詞,把以:連詞,來介詞,拿,憑因為連詞,狀中之間,表修飾動詞,認為乃:乃令張儀佯云秦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今君乃亡趙走燕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家祭無忘告乃翁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之禮于是才卻,反而,竟然副詞,表肯定,就是你的初,始這樣,如此乃:于是才卻,反而,竟然副詞,表肯定,就是你的初,始這樣,如焉:愿得張儀而甘心焉姜氏欲之,焉辟害而惴惴焉摩玩不已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語氣詞疑問代詞,哪里,怎么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什么兼詞,于此焉:語氣詞疑問代詞,哪里,怎么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什么兼1、無專門詞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兵措地削,亡其六郡。2、介詞“于”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先發制人,后發制于人。3、介詞“見”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4、“見……于”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5、介詞“為”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6、“為……所”夫直議者,不為人所容。其后楚日益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7、“為所”

不者,若屬皆為所虜。8、介詞“被”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被動句的表示方法1、無專門詞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被動句的表示方法拓展探究這篇課文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先秦文獻沒有說到屈原,這篇傳記第一次記下有關屈原的資料。而屈原是戰國時代的人,賈誼是西漢初期的人,司馬遷為什么要把這兩個人編在一起呢?

拓展探究這篇課文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先秦文獻沒有說到司馬遷在《屈原賈生列傳》中指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自況《史記》之成,基于垢辱。他在最后的“太史公曰”中又說:“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他含著熱淚為屈原立傳,抒情寄憤以澆胸中塊壘。因此這篇課文實際上是一篇夾敘夾議的人物評傳,這是不同于《史記》中其他人物傳記的地方。司馬遷在《屈原賈生列傳》中指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這篇傳記主要就是為人才的身世遭遇鳴不平,抒發一種忠心耿耿、才干卓犖,而卻受打擊、受壓抑、報國無門,以致窮困潦倒抑郁而死的終天憤慨。屈原有才干,有遠見,對楚國忠心耿耿,卻一被楚王排斥,再被頃襄王流放,直到懷石沉汨羅而死。賈誼漢初最有才氣,最有作為的政治家之一,但終未被重用,才能無從施展,終生郁郁不得志。司馬遷品格高尚,才華橫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漢武帝處以宮刑。李景星《四史評議》:通篇多用虛筆,以抑郁難抑之氣,寫懷才不遇之感,豈獨屈賈二人合傳,直作屈賈司馬三人合傳讀可也。這篇傳記主要就是為人才的身世遭遇鳴不平,抒發一種忠心耿耿、才語文版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11課《項鏈》課件教學目標:1、體會作者精巧的構思2、賞析路瓦栽夫人形象教學目標:

莫泊桑(1850—1893),是19世紀后半葉法國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短篇小說巨匠,出生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1870年中學畢業后被征入伍,先后在海軍部、教育部任小職員,1880年他以短篇小說《羊脂球》而登上文壇,從這開始到1889年的十年間,發表短篇小說三百篇,長篇小說6部,游記3部,其中短篇小說成就最為突出。代表作:《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項鏈》作者簡介莫泊桑(1850—1893),作者簡介時代背景文章發表于1884年,原題為“首飾”。文題即是本文線索。

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資產階級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和唯利是圖的道德觀念影響到整個社會,追求享樂、愛慕虛榮,成為一種社會風氣。這種風氣在小資產階級當中同樣盛行,他們羨慕上流社會,愛慕虛榮。作者長期在政府小科員圈子中生活,對于他們有很深的了解。時代背景文章發表于1884年,原題為“首飾”。文題即黯()淡驚駭() 契()約謄()寫寒傖()打盹() 褶()自慚形穢()佳肴()面面相覷()親昵()贗()品粗陋()惆悵()債券()請柬()ànhàiqìténgchendǔnzhěhuìyáoqùnìyànlòuchàngquànjiǎn字詞正音黯()淡驚駭() ànhài愛虛榮丟項鏈(發現項鏈是贗品)借項鏈發展賠項鏈波瀾起伏序幕開端高潮結局情節結構提示:按空行分七個部分,給各部分擬小標題;標出故事情節的發展。還債務明真相得請柬愛虛榮丟項鏈(發現項鏈是贗品)借項鏈發展賠項鏈波瀾起伏序幕開1.她是美麗動人的姑娘,卻沒法讓有錢的體面人認識她,了解她。主人公瑪蒂爾德的形象:現實夢想2.住宅寒傖,墻壁暗淡,家具破舊,衣料粗陋。3.在“鋪著一塊三天沒洗的桌布的圓桌邊坐下來,吃一般的肉湯。”1.“……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樂于結識的男子閑談。”2.“幽靜的廳堂香氣撲鼻的小客室”3.“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銀器名貴盤碟里的佳肴”人物形象矛盾愛慕虛榮1.她是美麗動人的姑娘,主人公瑪蒂爾德的形象:現實夢想2.住1.辭退了女仆,遷移住所,租賃小閣樓賠項鏈、還債務2.刷洗杯盤碗碟,用肥皂洗襯衣3.把垃圾從樓上提到街上4.一個銅子一個銅子地節省她那艱難的錢

誠實吃苦人物形象主人公瑪蒂爾德的形象:1.辭退了女仆,遷移住所,租賃小閣樓賠項鏈、還債務2.刷洗杯如何評價瑪蒂爾德的夢想?有人認為她想過上流社會的豪華生活是一種正當的追求,有人認為這表現了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問題探究1.我們不能否定瑪蒂爾德:愛慕虛榮,追求享樂。2.她想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在人前展現自己最美的一面,是可以理解,也是無可厚非的。3.而且我們清楚地知道19世紀末法國社會虛榮,追求享樂的思想對我們的主人公產生了嚴重的影響。4.傳統評價只片面的看到她虛榮而無視或忽視她的優點,瑪蒂爾德在“賠項鏈,還債”的情節中展現出來的“堅強”、“勇敢”,“毅力”都是令我們敬佩的。如何評價瑪蒂爾德的夢想?有人認為她想過上流社會的豪華生活是一瑪蒂爾德的虛榮心正是十九世紀法國追求享樂的社會心理在她身上的投影,同時,故事也表明了女人是附庸這個社會現實。瑪蒂爾德的悲劇是社會悲劇。你從瑪蒂爾德身上能不能看到當時的社會風氣?問題探究瑪蒂爾德的虛榮心正是十九世紀法國追求享樂的社會心理在她身瑪蒂爾德沒有推卸責任,而是恪守道義,毅然決然地承擔起這筆巨額債務,這表現出她善良、正直、堅韌、吃苦耐勞的性格。瑪蒂爾德命運的轉折點是丟項鏈,面對這一飛來橫禍,當時她有幾種方式可以解決?作品中的她選擇的是什么?選擇以后她有哪些具體的改變?這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問題探究瑪蒂爾德沒有推卸責任,而是恪守道義,毅然決然地承擔起經歷了十年艱辛生活的瑪蒂爾德,已經放棄了那些虛幻的夢想,心態變得平和坦然了。對比閱讀瑪蒂爾德面對佛萊思節夫人前后不同的態度,體會瑪蒂爾德性格的變化。問題探究經歷了十年艱辛生活的瑪蒂爾德,已經放棄了那些虛幻的夢想,幸福不幸福的感覺來自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十年后,瑪蒂爾德走出了虛幻的迷霧,回到了實實在在的生活,她生活得平靜坦然。十年中,她用堅韌的性格,譜寫了一曲令人贊嘆的英雄之歌。十年艱辛換來瑪蒂爾德靈魂的升華,這何嘗不是一出喜劇?從小說中能否看出十年后的瑪蒂爾德比十年前的瑪蒂爾德生活得更悲慘?你認為瑪蒂爾德為賠項鏈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對她來說僅僅是悲劇嗎?問題探究幸福不幸福的感覺來自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十年后,瑪蒂爾德路瓦栽夫人為了一條項鏈差不多葬送了自己和她丈夫的一生.這種不幸的遭遇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路瓦栽夫人

佛來思夫人項鏈事件的當事人虛榮心弄虛作假資產階級的虛假的生活方式社會對婦女的不公路瓦栽夫人為了一條項鏈差不多葬送了自己和她丈夫的一生悲劇原因:1.主觀原因:瑪蒂爾德愛慕虛榮、不安現狀的性格;2.客觀原因:當時法國社會浮華勢利的風尚。文章總結

“悲劇主人公不是善良的典范,卻必須是容易犯錯誤的人。而他(她)之所以犯錯誤,不是由于他(她)對自己身外的事物一無所知,便是由于他(她)的欲望。”

——亞里士多德十年辛苦鬧劇即悲劇一夜風光項鏈即鎖鏈虛榮害人悲劇原因:文章總結“悲劇主人公不是善良的典范,卻必路瓦栽夫人的經歷對你已后如何生活,如何做事有哪些啟發?第一部分中對她的夢想你怎么看?路瓦栽夫人在宴會上的成功,你覺得成功應具備哪些條件?主人公交上了佛來思夫人這樣的朋友,你怎么看?路瓦栽夫人的經歷對你已后如何生活,如何做事有哪些啟發?第一部小說的精巧構思:第一次是借項鏈時女友的慷慨答應;第二次是找項鏈時,老板說的:“我只賣出這個盒子”;第三次是還項鏈時,佛來思節夫人竟沒有開盒子看。小說到最后才說出項鏈是贗品,其實這一點在上文已有鋪墊,你能找出來嗎?巧妙的鋪墊(伏筆):原來項鏈是假的

相當隨便,毫無顧忌項鏈與盒子不是原配的并不是什么貴重的首飾文章總結小說的精巧構思:第一次是借項鏈時女友的慷慨答應;小說到最后才

《項鏈》寫的是一個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賠償一條借來的假項鏈的悲劇故事。作者對女主人公雖有美好的姿色卻無力打扮自己的無奈處境表示遺憾;對她為一條假項鏈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對她和她丈夫償還項鏈的誠實品德和奮斗精神進行了肯定。小說也對女主人公的虛榮心進行了批評。同時,對貴族階級的窮奢極欲和不惜弄虛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擊和暴露。文章主題《項鏈》寫的是一個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以十年的含辛續寫瑪蒂爾德聽到項鏈是假的后:1.會是什么心情?2.她以后的生活會怎樣?要求:1.充分展開想象。2.想象應合乎人物的性格,要體現小說的主題思想。作業布置續寫作業布置了解西方舞場氣氛與跳舞者風采動身準備了解西方舞場氣氛與跳舞者風采動身準備大型舞場大型舞場相約舞伴相約舞伴翩翩起舞翩翩起舞舞姿翩躚舞姿翩躚盡顯風采盡顯風采互贊嬌媚互贊嬌媚列隊謝幕列隊謝幕舞后退場舞后退場再見再見

《屈原列傳》

汨羅江上萬古悲風深思高舉潔白清忠《屈原列傳》汨羅江上屈原(約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偉大詩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招魂》等。屈原(約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

屈原的詩作,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寫真。他同腐朽沒落的貴族政治集團作斗爭的頑強精神,他堅持自己的理想而寧死不屈的堅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戀祖國,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愛國主義思想,形成了他的詩作的基調。這便是屈原的作品傳頌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詩作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打破了以《詩經》為代表的四言詩的格調,吸收民間形式,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多變的新詩體“楚辭”,是詩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學家,都從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營養。屈原的詩作,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寫真。他背景簡介:課文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史記記載了我國從遠古直到漢武帝時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兩千年來,我國封建社會的“正史”,大多數沿用《史記》開創的這種體例。

《史記》不但是一部史學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學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語言簡潔生動;同時富于抒情性。它在敘述史實時,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大約因為屈原、賈誼都是文學家,又都懷才不遇,賈誼還作過《吊屈原賦》,所以就把他們合寫一傳。課文選的是屈原的傳文部分(有刪節)。秦朝以前,古書中都不記載屈原的生平事跡。《史記》中的這篇傳記,是記載屈原生平事跡最早,最完整的文獻。背景簡介:剛直不阿,留將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剛直不阿,留將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屈原是兩千多年前中國的一位偉大的詩人,同時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楚國貴族家庭,知識淵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懷王信任。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誹謗而被楚懷王疏遠。屈原鑒于在秦國威脅下的楚國的危機,主張改良內政,聯合齊國以求自存。但是當權者靳尚和懷王寵姬鄭袖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正確意見,和齊國絕交了,懷王甚至被秦國誘去做了三年的俘虜,囚死在秦國。楚懷王死后,頃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親還要糊涂,在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的挑撥和詆毀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歲時,他看到楚國的前途已經絕望,于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跳進湖南省汨羅江自殺了。簡介屈原屈原是兩千多年前中國的一位偉大的詩人,同時志潔行廉,愛國忠君真氣節;辭微旨遠,經天緯地大詩篇。——文天祥旨遠辭高,同風雅并體;行廉志潔,與日月同光。——董必武題詞志潔行廉,愛國忠君真氣節;旨遠辭高,同風學習目標1、聽錄音,朗讀課文2掌握生字詞讀音學習目標字音:屬(zhǔ)草稿慘怛(dá)帝嚳(kù)靡不畢見(xiàn)舉類邇(ěr)濯(zhuó)淖(nào)蟬蛻(tuì)滋垢(gòu)濁穢(huì)皦(jiào)然泥而不滓(zǐ)者也字音:

既絀(chù)商于(wū)之地屈匄(gài)淅xī靳jìn尚既咎(jiù)眷(juàn)顧相隨屬(zhǔ)唐昧(mò)既絀(chù)商于(wū)之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屈原,名平。是楚國王族的同姓,擔任楚懷王的左徒。他見聞廣博,記憶力強,通曉國家治亂的道理,熟悉外交應對的言辭。對內同楚王謀劃商討國家大事,發號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諸侯。楚懷王很信任他。

梳理課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屈原,名平。是楚國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上官大夫跟屈原在朝廷上處于同等位次,想爭得楚懷王的寵信,內心嫉妒屈原的賢能。懷王讓屈原制定國家的法令,屈平起草還沒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改動,屈平沒有同意。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懷王面前講屈原的壞話說:“大王叫屈平制定法令,大家沒有誰不知道的。每當一項法令制度定出來,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勞,認為‘除了我就沒有誰能制定出法令了’。”楚王很生氣,因而疏遠了屈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跟屈原在朝廷上處于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痛心懷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讒言和諂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惡的人妨害國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容納,所以憂愁深思,寫了《離騷》。“離騷”也就是遭遇憂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們處境艱難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憂愁、苦惱、疲憊、困倦時沒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疼痛、內心悲痛時沒有不喊父母的。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屈平痛心懷王惑于小人之言,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平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盡忠心和智慧來侍奉他的君主,小人離間他和楚懷王,可以說是處境非常艱難了。誠信卻被懷疑,忠貞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恨嗎?屈平創作《離騷》大概是從怨憤引起的吧。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平道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他遠古稱頌帝嚳,近代稱道齊桓公,中古稱述商湯周武王,用來指責當世的政事。他闡明道德修養的廣大崇高、國家治亂的規律,無不完全顯現出來。他的文筆簡約,他的言辭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潔,他的品行正直。他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他的旨趣很大;舉的是近事,但表達的意思很深遠。他的志趣高潔,所以稱許美好的事物。他的品行方正不茍,所以至死也不被世俗容納。他自動地遠離污泥濁水,像蟬脫殼那樣擺脫污穢環境,超脫于塵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是一個潔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們探究他的這種志趣,即使同日月爭光也是可以的。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他遠古稱頌帝嚳,近屈原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屈平已經被免去官職,后來秦國想攻打齊國,齊國跟楚國合縱親善,秦惠王很擔心這件事,就讓張儀假裝離開秦國,給楚王呈獻厚禮作為見面禮,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說:“秦國很憎恨齊國,齊國卻同楚國聯合抗秦,如果楚國能同齊國斷交交往,秦愿意奉獻商于一帶六百里的地方。”楚懷王貪心而聽信了張儀的話,就同齊國絕交了,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商於六百里土地。張儀騙楚使說:“我與楚王約定只割讓六里的地方,沒有聽說有六百里。”屈原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楚國的使者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國告訴懷王。懷王很氣憤,大規模出動軍隊討伐秦國。秦國出兵迎擊楚軍,在丹水和浙水一帶把楚軍打得大敗,殺八萬人,俘虜楚國大將屈匄,于是奪取了楚國的漢中地區。楚懷王于是發動國家的全部軍隊,深入到秦國境內進攻秦軍,在藍田展開了激戰。魏國聽到了這個消息,乘機偷襲楚國,一直到達鄧縣一帶,楚軍懼怕,從秦國撤退回來。而齊國終究因為怨恨楚王而不救助楚國,楚國處境極為艱難。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楚國的使者憤怒地離開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第二年,秦國割讓漢中一帶的地方給楚國來講和。楚王說:“不愿意得地,愿意得到張儀就甘心了。”張僅聽了說:“用一個張儀抵漢中的土地,請您讓我到楚國去。”到了楚國,又用豐厚的禮物賄賂楚國當權的大臣靳尚,讓他在懷王的寵姬鄭袖的面前編造謊言。懷王終于聽信了鄭袖的話,又放走了張儀。這時候,屈平已被懷王疏遠,不再在原來的職位上。出使到了齊國;回到楚國以后,進諫懷王說:“為什么不殺張儀?”懷王后悔,派人追趕張儀,沒追上。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在這以后,諸侯聯合起來攻打楚國,把楚國打得大敗,殺了楚國的大將唐昧。這時秦昭王同楚國通婚,想同懷王會晤。懷王想去,屈平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能相信。不如不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去,說:“為什么要斷絕與秦國的友好關系呢!”懷王終于去了。進入武關,秦國埋伏軍隊斷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懷王來強求楚國割讓土地。懷王非常氣憤,不答應。逃到趙國,趙國不接納。又回到秦國,終于死在秦國后才弄回來葬在楚國。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在這以后,諸侯聯合起來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楚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位,用他的弟弟子蘭做令尹。那時候楚國人已經責怪子蘭因為勸說懷王到秦國去卻沒有回來。屈平早已痛恨子蘭,雖然被流放,仍眷戀楚國,惦記懷王,時刻不忘希望返回朝廷,希望懷王能徹底醒悟,社會風氣能完全改變。他愛護國君,想振興楚國并希望把楚國衰弱的國勢改變過來,在《離騷》中多次表達。但是終究沒有辦法,所以不能回到朝廷,最終由此看出懷王終究沒有悔悟。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

明明是為屈原列傳,為什么這兩個部分都在記敘楚國的命運?穿插的這么一大段史實,都是在屈原“既絀”以后發生的,這就說明屈原的去留,關系著楚國的命運。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饋腐朽,當朝重臣多貪婪鄙陋,像屈原這樣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見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終于自沉汨羅江。明明是為屈原列傳,為什么這兩個部分都在記敘楚國的命運?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國君無論愚昧還是聰明,賢能還是不賢能,沒有哪個不想尋求忠臣來為自己,推舉賢臣來輔佐自己的,可是亡國破家的事件一個連著一個,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國家的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的原因,是因為所謂忠臣并不忠,所謂賢臣并不賢。

懷王因為不懂得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疏遠屈平而信任上官大夫、今尹子蘭。結果,軍隊被挫敗,國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國,被天下人恥笑。這就是不了解人所招來的禍患啊。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令尹子蘭聽說屈原痛恨他,非常憤怒,終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的面前詆毀屈原,頃襄王很惱怒,把他放逐了。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嘆著。臉色憔悴,身體容貌干瘦。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漁父說:“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泥,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么不隨它的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么不吃那酒糟,喝那薄酒?為什么要保持高潔美好的節操志向,卻使自己被放逐呢?”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潔凈的身軀,蒙受污濁的外物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于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屈原死了以后,楚國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愛好文學并以善于作賦被人稱贊。但他們都只效法屈原說話得體,善于應酬,始終不敢直言進諫。在這以后,楚國一天天削弱,幾十年后,終于被秦國滅掉。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為何一定要選擇“自沉”這種解脫方式

楚王的屢次疏遠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觀原因,他實在幽憤難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脫。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觀上的原因。他太熱愛楚國,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樣周游列國以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偉大抱負。他留戀生命,但當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時,惟有死亡。死亡是對無意義生命的強烈否定,是對無聊生存的冷漠與藐視,惟有“自沉”才可以實現對人生價值的肯定,達到對生存意義的高揚。屈原為何一定要選擇“自沉”這種解脫方式楚王的屢次疏遠

這篇傳記最主要的思想就是為人才的身世遭遇鳴不平,抒發一種忠心耿耿,才干卓絕,而結果受打擊、受壓抑,報國無門,以至窮愁潦倒,抑郁而死的終天憤慨。屈原有才干,有遠見,對楚國忠心耿耿,卻一被楚懷王疏斥,再被頃襄王流放,直到懷石沉汨羅而死。寫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相攸關,贊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處處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氣和“悲其志”的嘆惋。課文主旨這篇傳記最主要的思想就是為人才的身世遭遇鳴不平,抒發一種③語言上,本文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敘中有情、傾向鮮明;議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運用對偶、對比、排比、反復、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表達效果。本文堪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①選材上,《屈原列傳》不具備曲折、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而是根據文獻記載,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跡。文章寫作特色②寫法上,記敘和議論相結合。全文四個部分都有“傳”有“評”,因“傳”而“評”,以“評”點“傳”。議論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為評價式,第二部分為結語式,第三部分為陳述式,第四部分為比照式。③語言上,本文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敘中有情、傾向鮮明;議因讒被疏離騷明志被黜見放自沉汩羅受騙絕齊為秦所滅赴秦身死諸侯擊楚復釋張儀藍田退兵兵敗丹淅悲悲悲悲因讒被疏離騷明志被黜見放自沉汩羅受騙絕齊為秦所滅赴秦身死諸侯理清文脈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見任——屈原被疏——屈原為文第二部分(第4-10段)屈原被絀,張儀行騙——懷王被惑,縱儀歸秦——諸侯擊楚,楚兵大敗——懷王赴秦,客死異鄉——屈原被放,心系懷王——子蘭使奸,屈原被遷第三部分:(第11、12段)江畔答問,絕望自沉——文澤后世,德威眾杰明線:屈原的命運(見任——見疏——見絀——見遷——自沉)。暗線:楚國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