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_第1頁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_第2頁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_第3頁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_第4頁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導讀經濟決定作用(古代)中國農耕經濟水平高(近代)西方工業文明中國沖擊(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創新、調整創新、調整(現代)中國(現代)世界全球化趨勢挫折,突出成就2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耕作方式由簡單協作到個體農耕,由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形成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土地制度

形式:土地公有—土地國有—土地私有空間格局經濟重心:由北向南經濟補充

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農業

高度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發展遲滯中中國國力衰落西方資本主義大國興盛近代前夜3第1課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4重點: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了解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難點:理解精耕細作的含義,理解小農經濟特點及評價。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課程標準:5山東:全省大部干旱情況超50年一遇

“從去年到現在,4個月沒有降一滴雨,水庫也見底了,現在想澆地連水都沒有。我活了70多歲,這樣的干旱經歷過三次,但這次是最旱的。”山東曲阜白塔村村民劉興德在2011年1月13日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面露愁云,70多歲的老漢經歷過三次大旱,但這次最旱。這樣的情形在齊魯大地隨處可見。據山東省水利廳介紹,目前除半島地區北部以外,全省大部旱情已超過50年一遇,先后有5973萬畝農田受旱,其中已澆灌3183萬畝,目前仍有2781萬畝冬小麥受旱,約占全省小麥播種面積的51%,其中重旱373萬畝。臨沂、菏澤、棗莊、濟寧、濰坊已達嚴重干旱等級。風調雨順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的美好愿望,為什么“風雨”對中國人這么重要呢?導入新課6概念解釋:精耕細作: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采取先進的技術和工具進行細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生產方式。7原始____________質耒(lěi)耜(sì)等商周

為主,

出現春秋戰國___農具(重大事件)出現___耕(___犁)西漢___耕推廣唐朝____犁(標志步犁定型)1、農耕工具2、灌溉工具:____、____木、石、骨木、石、骨、蚌青銅農具鐵牛鐵牛曲轅翻車筒車刀耕火種鐵犁牛耕耕作技術精耕細作生產模式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自主梳理,嘗試默寫)3、水利工程大禹治水芍陂、都江堰、鄭國渠

漕渠、白渠、治理黃河、坎兒井81、耕作方式的演變

◆閱讀以下史料,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樣的耕作方式?甲骨文“(王)大令眾人曰,(xié)田。”商周時期,農具原始,多采用大規模簡單協作方式進行生產。(原因:生產力低下)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2、自耕農經濟(個體小農經濟)9

材料一:農夫早出暮入,耕稼樹藝,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婦人夙興夜寐,紡責織纴,多治麻絲葛緒繆,此其分事也”

—《墨子》(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古代怎樣的生產方式和特點?

①以家庭為單位;②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③自給自足“男耕女織”式的自耕農經濟方式:特點:(2)結合所學知識,這種生產經營方式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明確目標,看清題干關鍵詞。其次,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最后,結合知識,組織答案①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②私有土地的出現;10材料二:小農經濟下的農民,擁有一定的土地、農具或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他們的經營規模很小。農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出了貢獻。但在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剝削下,農民需要承擔沉重的徭役,小農經濟十分脆弱,每遇災荒瘟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于貧困,失去土地或破產流亡。——人教版《必修二》第7頁材料三:明中葉后,新的經濟因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在江南地區的部分生產部門中存在。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在全國范圍仍居主導地位,¨¨¨阻礙了商品經濟和新經濟因素的發育成長。——岳麓版《必修二》第28頁(2)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評價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生產積極;在封建社會前期適應生產力發展,促進封建經濟發展規模小,難擴大再生產;天災人禍,容易破產;到封建社會后期,阻礙經濟發展積極:消極:思考評價類題目可從積極、消極兩方面分析11走出農業的古典繁華,步入現代。當今中國農村人口膨脹,農民生活條件急需提高,如何處理好“三農”問題是中國社會走向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回顧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歷程,結合農業發展的現狀,談談你的看法和建議。學以致用思路提示:1.精耕細作和現代科學相結合;2.因地制宜,發揮各地特色優勢;3.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4.完善水利設施,政府重視。12歸納總結農業起源農業發展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生產力“男耕女織”生產關系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中國古代農業特點產業結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