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古詩詞誦讀庭中有奇樹龜雖壽贈從弟梁甫行市公開課金獎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1頁
課外古詩詞誦讀庭中有奇樹龜雖壽贈從弟梁甫行市公開課金獎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2頁
課外古詩詞誦讀庭中有奇樹龜雖壽贈從弟梁甫行市公開課金獎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3頁
課外古詩詞誦讀庭中有奇樹龜雖壽贈從弟梁甫行市公開課金獎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4頁
課外古詩詞誦讀庭中有奇樹龜雖壽贈從弟梁甫行市公開課金獎市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外古詩詞誦讀R·八年級上冊第1頁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第2頁古詩十九首概說第3頁古詩十九首概說1、古詩

又稱古體詩,是相對于唐代近體詩(絕句、律詩)而言。「古體詩」與「近體詩」比較以下:

詩體格律古體詩近體詩句數句數多少沒有一定約束。絕句每首四句﹐律詩每首八句。字數每句字數不嚴格限制。每句字數固定﹐分五言和七言。第4頁

詩體格律古體詩近體詩平仄每個字不受平仄限制。每個字平仄有一定格律。押韻用韻寬﹐能夠一韻到底﹐也能夠換韻。絕句﹕二﹑四句要押韻﹐第三句不押韻﹐第一句可押韻可不押韻。律詩﹕二﹑四﹑六﹑八句要押韻﹐三﹑五﹑七句不押韻﹐第一句可押韻可不押韻。對仗沒有對仗限制。絕句沒有限制﹐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古詩十九首概說第5頁古詩十九首概說2、得名

誕生于東漢末年,原非一人一時一地所作,因格調相近,南朝梁蕭統編入《文選》,因為作者姓名失傳,時代不能確定,題為《古詩十九首》,后世遂沿用這一名稱。這組詩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最高成就,是古典詩歌抒情詩典范,被譽為“詩母”。劉勰《文心雕龍》稱它為“五言之冠冕”,鐘嶸《詩品》贊頌它“天衣無縫,一字千金”。。第6頁古詩十九首概說3、產生年代

研究者認為《古詩十九首》雖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時代產物,大約產生于東漢后期數十年間,即至早當在順帝末年,至晚應在獻帝以前(約公元140—190),不論從五言詩發展情況或是從一些篇章所反應社會生活和思想來看,這么推測都是合理。第7頁古詩十九首概說4、產生背景

政治:社會動蕩、宮廷暴亂、徭役賦稅

沉重、農民起義、外戚宦官專權經濟:破壞嚴重、兩極分化、朝不保夕思想:儒家經學、文學觀念轉變、老莊

思想盛行、佛教傳入第8頁古詩十九首概說5、篇目《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第9頁1、齊讀2、聽讀3、自讀誦讀第10頁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huāweì寶貴繁花贈予香氣滿沒法送到離別已經有相當長時間第11頁試著用自己話描繪詩中所寫景象

在春天庭院里,有一株嘉美樹,在滿樹綠葉襯托下,開出了茂密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一樹花,要把它贈予給日夜思念親人。花香氣染滿了我衣襟和衣袖,天遙地遠,花不可能送到親人手中。只是癡癡地手執著花兒,久久地站在樹下,聽任香氣充滿懷袖而無可奈何。這花有什么寶貴呢?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示思念之情罷了。第12頁賞析這首詩寫一個婦女對遠行丈夫深切懷念之情。由樹及葉,由葉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詩八句,可分作兩個層次,每四句為一個層次。詩人始終暗用比興手法,以花來襯托人物,寫出人物內心世界。一方面,花事興盛,顯示了人物孤獨和痛苦;其次,還隱藏著更深一層意思,那就是:花事雖盛,可是風吹雨打,很快就會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象征。詩最后兩句“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是主人公無可奈何而說出自我寬慰話,同時也點明了全詩主題。第13頁品讀此樹“奇”,還是“何足奇”?

從前面六句來看,詩人對于花珍奇漂亮,原來是極力贊揚。可是寫到最終,突然又說“此物何足貴”,未免使人有點驚疑。其實,對花落下先抑一筆,正是為了后揚“但感別經時”這一相思思念主題。不論說花可貴還是不足稀奇,都是為了表示一樣思想感情。但這一抑一揚,詩感情增強了,最終結句也顯得格外突出。第14頁題外之意,耐人尋味:主人公折花,原是為了解脫相思痛苦,從中得到一點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兒無法寄達,平白又添了一層苦惱;相思思念愈加無法解脫。第15頁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譯文:我踏過江水去采荷花,生有蘭草水澤中長滿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給誰呢?我想要送給遠方愛人。回頭看那一起生活過故鄉,路途顯得那么無邊無際。兩心相愛卻不能在一起。于是我們要各在一方,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第16頁龜雖壽曹操第17頁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龜雖壽曹操(東漢)第18頁寫作背景: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此詩約作于公元2初。平定烏桓叛亂、毀滅袁紹殘余勢力之后,南下征討荊、吳,準備統一中原之前。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此時曹操已到知天命之年,所以詩一開頭便說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第19頁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神龜”二句:神龜雖能長壽,但也有死亡時候。神龜,傳說中通靈之龜,能活幾千歲。壽,長壽竟,盡,完。“螣蛇”二句:騰蛇即使能乘霧升天,最終也得死亡,變成灰土。騰蛇,傳說中與龍同類神物,能乘云霧升天第20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驥(jì):千里馬。伏:趴,臥。櫪(lì):馬槽。

烈士:有雄心壯志人。暮年:晚年年老千里馬躺在馬棚里,它雄心壯志依然是能夠馳騁千里;有遠大理想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雄心不會止息。第21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四句是千古傳誦名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內蘊著一股自強不息豪邁氣概,深刻地表示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精神面貌。第22頁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盈縮:指人壽命長短。盈,長。縮,短。但:僅,只。

養怡:保養身心健康。怡,愉快、和樂。永:長久。

人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

只要自己調養好身心,也能夠益壽延年。

第23頁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幸甚至哉:兩句是合樂時加,跟正文沒關系。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示自己思想感情吧。

第24頁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贈從弟(其二)

劉楨第25頁走近作者

劉楨(?-217),字公干,存詩二十余首。他同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禹、應旸并稱“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指東漢建安年間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旸、劉楨等七位文學家并稱。他們均以詩文顯赫當世,是曹魏文學集團關鍵組員,與三曹同為建安時代主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劉楨成就最高。第26頁走近作者

劉楨從小就飽受儒家“仁義禮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面對動蕩社會,遭遇坎坷人生,劉楨更多地是表現個人憤慨不平情感,所以他作品中總是充盈著慷慨磊落之氣。劉楨贈答詩中,最著名是《贈從弟》三首。這三首詩分別用蘋(pín)藻、松樹、鳳凰比喻堅貞高潔性格,既是對其從弟贊美,也是詩人自我寫照。第27頁譯文

高高聳立山上松樹,在山谷中吹來瑟瑟風中屹立。風聲是多么強大,松枝又是多么勁挺!冰與霜正猛烈急驟,而松柏卻整年長久端正屹立。莫非不怕遭受嚴寒嗎?松柏有不懼嚴寒本性!第28頁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開篇描寫出松柏樹整體形象:高聳挺拔,立與山上,笑迎“瑟瑟”寒風,不像嚴寒低頭,不在惡勢力下彎腰,高俊雄偉,傲骨錚錚。三、四兩句“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意思是風聲是多么兇猛,松枝在風中又是多么剛勁。這兩句繼承了孔子“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種思想,勉勵他弟弟要學習松柏,越是風聲凄慘,那么越是要屹立風中。是對風聲與松樹都給予展開描寫,描寫松柏與寒風在對立中所展現情狀,突出了松可貴品格。(把青松和寒風放在一起對比,以寒風凜冽反襯青松堅忍不拔

)

賞析第29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意思是正當嚴冰寒霜帶來一片悲慘凄涼景象之時,松樹卻總是那么挺拔美好。經過冰霜殘酷再一次反襯松樹不畏嚴寒與高潔傲骨。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兩句意思是莫非松柏就不遭受嚴寒嗎?不過松柏原本就含有不畏嚴寒本性。直接寫松品格,點明主題。

賞析第30頁問題一:詩中松柏樹有什么特點?松柏經寒不衰、枝干堅勁特征,

寫出了松柏凜然正氣。詩人緊緊緊圍繞住松柏經寒不衰、枝干堅勁特征來描寫,

寫出了松柏凜然正氣,經過詠松柏來表現自已對高風亮節贊美和追求。問題二:詩題目是“贈從弟”,作者目標是什么?詩人并沒有講他希望堂弟應怎樣怎樣,但其勸勉之言卻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樣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也有自況自勉含義。詩人告訴我們,必須像松柏那樣永遠保持堅貞自強個性,才不愧為一個頂天立地人。

問題探究第31頁情感提升

《贈從弟》是一首詠物詩。詩人不是孤立地詠物寫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惡劣環境中來刻畫,可謂是經過經典環境來刻畫經典性格,使松柏形象以勝利者姿態傲然屹立在高山之巔,顯示出一個激勵人心和斗志高尚美、悲壯美。全詩以簡練語言寫出了松樹剛正堅貞、不屈不撓鮮明形象和不向嚴寒低頭,不向殘暴彎腰氣節,詩作融入了對松樹贊頌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興手法象征詩人自己性格與理想,同時也是為了勉勵他從弟。

第32頁泰山梁甫行

曹植第33頁【作者】: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東陽武(今山東莘縣,一說甄誠),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逝世后謚號“思”,所以又稱陳思王。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評價。曹植自曹丕篡漢后,在自己生存艱難不幸中,逐步體會到下層人民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手法,反應了邊海農村殘破荒涼景象,表現了對下層人民深切同情。第34頁原文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1】異氣:氣候不一樣。【2】劇:艱辛。【3】草墅:用草搭蓋而成簡陋房屋。【4】行止:行動蹤跡。【5】林阻:山林險阻之地。【6】柴門:用樹枝等物編成門。【7】翔:繞行。

八方氣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內風雨形態不一。海邊貧民多么艱辛啊,破舊草屋是他們棲身之地。妻子和兒子像禽獸一樣生活,盤桓在險阻山林里。簡陋柴門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圍自由穿梭毫無顧忌。第35頁賞析“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是說天下自然環境不一樣,所遭受風雨災害也不一樣。言外之意是說,海邊氣候潮濕,風雨狂暴,海嘯龍卷風也時有發生,是不適合人生存地方。這兩句突出邊海人民生存環境惡劣。第36頁賞析“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痛苦啊,海邊人民,他們生活在荒野草叢林木中,多么荒涼,多么凄慘。這本是野獸出入地方,可他們卻長久與野獸同居。第37頁賞析“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這是對妻子以及孩子整體形象描寫,從中我們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體蓬頭垢面野人一樣粗鄙艱辛生活方式,也能夠想見他們與世隔絕愚鈍頹廢形象。他們依靠自然環境險阻,和野獸爭奪相間生存,他們不但經受生活艱難困苦,而且還有隨時被野獸吃掉生存憂懼。第38頁賞析“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柴門簡陋凄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