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21-寧波效實中學2021學年第一學期高二語文期中試卷第Ⅰ卷(閱讀題)一、現代文閱讀(2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4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國舊小說的第三人稱全知視角,是指敘述人并不進入作品,而是站在統攬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間萬事萬物無所不知曉、無所不能表現。如此,雖便于展現廣闊的生活場景,自由地刻畫、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學聯系生活和讀者的最寶貴的東西:真情實感。魯迅對全知全能的外視角敘事的突破和改造,運用的是限制敘述原則。所謂限制敘述,是指敘事者所知道的和書中的人物一樣多,這就從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種居高臨下妄斷一切的專制態度,以有限的職能和平等態度建立起作者與讀者的新型關系,從而賦予作品以真誠性和逼真感。第一人稱小說在《吶喊》和《彷徨》中超過半數。第一人稱敘事的一種情況是內部第一人稱敘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當事人,如《狂人日記》。魯迅在必須真實的體裁——日記中去虛構一個“迫害狂”的文學故事。當狂人成了小說的敘述者后,立刻把讀者引入到他自己觀察和體驗到的世界,他對世俗社會、歷史文化的“吃人”本質的認識,他的濃重的“罪感”意識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掙扎,在常人看來是語無倫次甚至荒唐的格調中顯示出驚人的真實性。以第一人稱敘述所沖淡和消解的文學故事的虛構性也許是《狂人日記》的最大藝術成功。第一人稱敘事的另一種情況是,“我”雖是故事的講述人,卻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這可稱之為外部第一人稱敘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個很不起眼的小伙計,他對周圍的世界和社會世相沒有多少明確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觀念,但孔乙己的窮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這個世界對社會“苦人兒”的態度,都在他的帶有童真的眼光和心靈中被不動聲色甚至朦朦朧朧地折射出來。讀者自然會伴隨著敘述人,開始以一種超然的、調侃的態度對待孔乙己,說不定還會“附和著笑”。最后隨著孔乙己的慘死而“我”的敘述口吻反倒越發輕松、平靜起來時,表層敘述與真正意義的矛盾沖突也達到了高潮。這種矛盾所產生的壓力和張力往往能產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導更強烈的藝術效果。最終必然會使讀者從表面的“誤導”中走出來,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和矛盾,感受到社會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礎上的人心的“冷漠”,從而以內省的態度思考自己與悲劇故事的關系和應負的道德責任。內部第一人稱敘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語調和明確的思想傾向性構成直接作用于讀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稱敘述則是借助敘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無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經驗經由完全中立的敘述間接轉移到讀者的靈魂波動中。無論“內部”或“外部”,第一人稱“我”的“當事人”和“在場者”的身份,使小說這種虛構的形式具有了極大的藝術真實性。(摘編自姜振昌《<吶喊><彷徨>:中國小說敘事方式的深層嬗變》)材料二:況且,一直到昨天遇見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鎮的東頭訪過一個朋友,走出來,就在河邊遇見她;而且見她瞪著的眼睛的視線,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來的。我這回在魯鎮所見的人們中,改變之大,可以說無過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祝福》(節選)材料三:如今,我對世事已有足夠了解,因而幾乎對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為怪了。不過像我這樣小小年紀就如此輕易地遭人遺棄,即使是現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點吃驚。好端端一個極有才華、觀察力強、聰明熱情、敏感機靈的孩子,突然身心兩傷,可居然沒有人出來為他說一句話,我覺得這實在是咄咄怪事。沒有一個人出來為我說一句話,于是在我十歲那年,我就成了謀得斯通—格林比貨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大衛·科波菲爾》(節選)1.下列關于材料一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舊小說的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的優點是便于展現社會生活,自由地刻畫人物形象,能統攬全局。B.小說敘述者扮演的不是無所不知的角色,而是與作品中的人物一樣所知有限,這符合限制敘述原則。C.在作者看來,小說敘述者的敘述口吻越是輕松、平靜,就越能給小說帶來更大的戲劇張力。D.《狂人日記》虛構了一個“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讀者敘述了一個他體驗到的“吃人”的世界。2.下列對材料一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以《狂人日記》和《孔乙己》為例,論述了內部第一人稱敘述和外部第一人稱敘述的區別。B.文章是在明確了概念的基礎上,通過舉例論證,論述了魯迅作品對中國舊小說的突破和改造。C.文章的開頭兩段和結尾部分對概念進行了具體闡釋,以突出第一人稱限制敘述在小說中的作用。D.文章重點論證了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即用第一人稱敘述賦予作品“真情實感”,消解了小說的虛構性。3.根據材料一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人稱敘述無論是“外部”還是“內部”,都會使虛構的故事具有藝術的真實性,讓讀者受到觸動。B.只有讓小說中的敘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調動讀者去體會文學故事所表現的社會現實。C.魯迅創作小說,把敘述任務統統交給“我”這個第一人稱,“我”實則是作者抨擊社會的代言人。D.以旁觀者的身份進行外部第一人稱敘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發矛盾沖突,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4.根據材料一的觀點,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運用的人稱的異同,并說明理由。【答案】1.C2.D3.A4.同:都運用第一人稱:
材料二:外部第一人稱;材料三:內部第一人稱。
理由:
《祝福》中的“我”是故事的講述人,但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
《大衛·科波菲爾》的“我”是故事的主人公和當事人。【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C.“小說敘述者的敘述口吻越是輕松、平靜,就越能……”錯,曲解原意、夸大事實。根據原文第4段中的“最后隨著孔乙己的慘死而‘我’的敘述口吻反倒越發輕松、平靜起來……表層敘述與真正意義的矛盾沖突也達到了高潮。這種矛盾所產生的壓力和張力往往能產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導更強烈的藝術效果”可知,應是表層敘述與真正意義的矛盾沖突越激烈,才能帶來更大張力。另外,選項中的“小說”也擴大了范圍,原文僅以《孔乙己》為例,并非說所有小說如此。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的論點、論據和論證的能力。D.“消解了小說的虛構性”錯,根據原文第3段中的“以第一人稱敘述所沖淡和消解的文學故事的虛構性興許是《狂人日記》的最大藝術成功”以及第5段中的“第一人稱‘我’的‘當事人’和‘在場者’的身份,使小說這種虛構的形式具有了極大的藝術真實性”可知,原文只是說“沖淡和消解的文學故事的虛構性”,而不是“消解了小說的虛構性”,把推測說成既定事實,表述絕對夸大其詞。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理解分析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B.“只有讓小說中的敘事者所知有限,才能……”錯,曲解原意。根據原文第2段中的“魯迅對全知全能的外視角敘述的突破和改造,運用的是限制敘述原則……從而賦予作品以真誠性和逼真感”可知,選項中“只有……才能……”的表述過于絕對,與原文意思不符。C.“魯迅創作小說,把敘述的任務統統交給‘我’這個第一人稱”錯,以偏概全。根據原文第3段中的“第一人稱小說在《吶喊》和《彷徨》中超過半數”可知,選項中的表述擴大了范圍。D.“更容易在故事中激發矛盾沖突,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錯,無中生有。根據原文第4段中的“‘我’雖是故事的敘述人,卻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這可稱之為外部第一人稱敘述”“最后隨著孔乙己的慘死而‘我’的敘述口吻反倒越發輕松、平靜起來……表層敘述與真正意義的矛盾沖突也達到了高潮……從而以內省的態度思考自己與悲劇故事的關系和應負的道德責任”可知,選項中“以旁觀者的身份……的藝術效果”的表述于文無據。故選A。【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比較分析不同材料并歸納概括的能力。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和視角來寫作(材料一),“況且,一直到昨天遇見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鎮的東頭訪過一個朋友”(材料二),“如今,我對世事已有足夠了解,因而幾乎對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為怪了……沒有一個人出來為我說一句話,于是在我十歲那年,我就成了謀得斯通—格林比貨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材料三)得出相同點——都運用第一人稱。結合“第一人稱小說在《吶喊》和《彷徨》中超過半數。第一人稱敘事的一種情況是內部第一人稱敘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當事人”(材料一),看材料二中敘事視角“我到鎮的東頭訪過一個朋友,走出來,就在河邊遇見她……我這回在魯鎮所見的人們中,改變之大,可以說無過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可知材料二用的是外部第一人稱。理由:《祝福》中的“我”是故事的講述人,但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結合材料一“第一人稱敘事的另一種情況是,‘我’雖是故事的講述人,卻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這可稱之為外部第一人稱敘述”分析材料三“如今,我對世事已有足夠了解,因而幾乎對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為怪了。不過像我這樣小小年紀就如此輕易地遭人遺棄,即使是現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點吃驚。好端端一個極有才華、觀察力強、聰明熱情、敏感機靈的孩子,突然身心兩傷,可居然沒有人出來為他說一句話,我覺得這實在是咄咄怪事”,可見《大衛·科波菲爾》的“我”是故事的主人公和當事人,所以是內部第一人稱。(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4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我的悲哀的面孔[德]海因里希·伯爾我站在港口看海鷗時,我的悲哀的面孔引起在這個區巡邏的一名警察的注意。我注視著鷗群,此刻,我最向往有一塊面包,把它掰成碎塊,來喂海鷗。可是,我同它們一樣饑餓,一樣疲乏。不過,我心中雖然悲楚,卻仍感到快樂,因為站在那兒,放眼群鷗,默默飲悲,確乎美不可言。突然,一只警官的手搭在我的肩上,一個聲音說道;“跟我走!”同時,這只手使勁扳我的肩膀。我穩穩站定,甩掉那只手,鎮靜地說:“你發瘋了。”“同志。”一直還看不見的那個人對我說,“你當心點。”“先生。”我答道。“這里沒有什么先生。”他怒氣沖天地喝道,“我們都是同志。”此時,他跨前一步,站到我身旁,從側面打量我,嚴肅得像一頭牛。“什么道理……”我要和他理論理論。“理由很充分,”他說,“你悲哀的面孔。”我笑了。“你別笑!”他當真發火了。方才我還以為,或許沒有小偷或逃犯好讓他逮捕,他因此感到百無聊賴。可是,此刻我看出這是千真萬確:他要逮捕我。“跟我走……!”“為什么?”我鎮靜地問。一不留神,我的左腕已經被套上一條細鐵鏈。就在這一瞬間,我知道,我又完蛋了。“為什么?”我又問道。“有條法令是——要高高興興的。”“我蠻高興么!”我喊叫起來。“你的悲哀的面孔……”他搖了搖頭。“這條法律可是新的呀!”我說。“它已經存在三十六個小時了,你必定知道,所有法律都是在宣布之后二十四小時生效的。”“我真的不知道有這條法律。”“逃避懲罰是徒勞的。這條法律是前天頒布的,通過所有的擴音器播送。所有的報刊上都發表了。帝國全境一切街道、公路上,統統撒了傳單。”他牽著我走了。此刻,我才感到天氣寒冷,才感到委實饑餓難當。想起自己一身污垢,沒刮胡子,衣衫襤褸,才想起有法律規定:人人都要干干凈凈,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興興的模樣。我被推到他前面走著,像一個被證實了盜竊罪而被抓走的稻草人似的。街道空蕩蕩,到警察局路不遠,我已料到他們很快又會找理由逮捕我,不過話雖如此,但仍然心情沉重。我一路走,一路看到凡是我所碰到的人,無不貼上那種歡樂表情,因為有命令——要高高興興的。我們很快到了警局。此時汽笛長鳴,鳴笛表示離下班還有十分鐘,這是肯定無疑的,因為按照當時國家元首提出的“幸福與肥皂”的口號,每個人下班前都必須洗澡十分鐘。我們穿過警局空空蕩蕩的過道,接著,一扇門自動打開,因為在此期間,門衛已向里頭通報我們來了。在那些日子里,到處都是喜氣洋洋,太平盛世,秩序井然,人人努力在白天洗完規定的一磅肥皂,以遵守法律的規定——人人都要干干凈凈,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興興的模樣。因而一個被捕者的到來,便是一件大事。我們走進一間房間,靜悄悄的。我感到,我的臉越發消瘦了。我又累又餓,那種悲哀的幸福感的最后痕跡此時煙消云散,因為,我知道,我完蛋了。數秒鐘之后,一個穿一身預審員的淺褐色制服的高個子,一聲不吭地走進來坐了下來,兩眼緊盯著我。“職業?”“普通同志。”我答道。“被捕前干什么?”“囚犯。”兩個人互相看了一眼。“什么時候?從哪里放出來的?”“昨天,十二號監獄,十三號牢房。”“當時的罪行?”“高興的面孔。”兩人互相看了一眼。“講明白!”預審員說。“當時。”我說,“我的高興的面孔引起一位警察的注意,那天命令全國要悲哀。是首長去世的日子。”“刑期多久?”“五年。”“表現?”“不好。”“原因?”“服勞役太少。”預審員站起身子,狠狠地給了我一拳,走出了房間。接著是審訊員,審訊官,初審法官,終審法官,他們一一進來,一一打我,又一一走出房間。最后,由于我的悲哀的面孔,他們判了我十年徒刑,這回的情形,同先前由于我的高興的面孔判我五年徒刑如出一轍。如果在“幸福與肥皂”的口號下,我能熬過此后的十年。我真得想辦法什么面孔也別再要了……(潘子立譯,有刪改)5.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我無所事事地站在港口看海鷗。巡邏的警察也正百無聊賴,注意到我游手好閑,因此我被捕。B.我因違法被帶到警局,看到路上的人們個個高高興興。可見警察秉公執法,社會秩序井然。C.我被套上鐵鏈,不止因為我“悲哀的面孔”,所以無論我如何解釋,也不能逃脫被捕的厄運。D.先因“高興的面孔”被判五年,后因“悲哀的面孔”被判十年,表明我被命運捉弄的無奈。6.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默默飲悲,確乎美不可言”,既寫出了“我”悲喜交加的復雜表情,又為后面“我”的被捕做了鋪墊。B.“幸福與肥皂”口號下人們的表現,是小說中隱約可見的敘事背景,暗示了實施新政對百姓生活的改善。C.小說采用第一人稱敘事,在冷靜客觀的敘述語調中,不動聲色地將人物的悲哀與社會的荒誕展現在讀者面前。D.結尾處“我”不想要面孔這一戲劇性情節,增強了小說的諷刺力量,耐人尋味。7.小說描寫“我”受審的場景多用短句,這樣寫有什么效果?8.“我”在小說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5.C6.B7.①增強語言節奏,渲染緊張的氛圍,扣人心弦,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②語言結構更簡單,句意更明晰,更具諷刺意味。③短句更能體現“我”內心的恐懼以及警察的專制、冷酷與強橫。8.①講述故事:“我”是故事的講述者、親歷者,講述了自身荒唐可笑的遭遇。②推動情節:“我”的遭遇是故事的主要情節,由于“我”的“面孔”的“悲哀”,情節得以發展變化。③表現人物:通過警察對“我”的態度,表現其無理強橫。④表現主題:“我”的無辜與弱小,與警察的無理強橫形成對比,以及“我”的兩次荒唐遭遇,體現了高壓統治對弱小者的傷害,寄予了作者對小人物深切的同情,批判了政府的專制高壓。【解析】【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的的能力。A.“巡邏的警察也正百無聊賴,注意到我游手好閑,因此我被捕”,因果關系錯誤,不是因警察百無聊賴才抓我,而是“我”的無所事事引起警察的懷疑。B.“可見警察秉公執法,社會秩序井然”錯誤,結合“才想起有法律規定:人人都要干干凈凈,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興興的模樣”可知,并非是警察的執法讓這秩序井然,而是國家的法律強制,暗含諷刺。D.“表明我被命運捉弄”錯誤,不是表明“我”被命運捉弄,而是諷刺抨擊政府荒唐的法律規定。故選C。【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B.“暗示了實施新政對百姓生活的改善”錯誤,應該是暗示了警察及政府高壓統治的無理與強暴。故選B。【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1)從語境來看,“我們走進一間房間,靜悄悄的。我感到,我的臉越發消瘦了。我又累又餓,那種悲哀的幸福感的最后痕跡此時煙消云散,因為,我知道,我完蛋了”,這說明此時此刻“我”的內心非常恐懼緊張,“數秒鐘之后,一個穿一身預審員的淺褐色制服的高個子,一聲不吭地走進來坐了下來,兩眼緊盯著我”可以看出審訊者的冷酷無情,所以審訊時語言越簡潔越能讓人感受到“我”的恐懼和審訊者的專橫冷酷。(2)從短句的特色來看,短句的節奏感較強,有強調作用,突出感情表達。結合語境來看,這是審訊的場面——“被捕前干什么?”“囚犯。”“什么時候?從哪里放出來的?”“昨天,十二號監獄,十三號牢房。”“當時的罪行?”“高興的面孔。”“刑期多久?”“五年。”“表現?”“不好。”“原因?”“服勞役太少”,審訊時使用短句,讓人感受到審訊現場的緊張氛圍,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3)從審訊的內容來看——“當時的罪行?”“高興的面孔。”“我的高興的面孔引起一位警察的注意,那天命令全國要悲哀。是首長去世的日子。”“刑期多久?”“五年。”從姓名到職業到曾經入獄的原因,都用的是短句,語義的表達更為明確,更能讓人感受到事情的荒唐可笑,可以增加諷刺的意味。【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1)從人稱技巧方面分析小說采用“我”的口吻敘述故事,小說運用第一人稱講述的是“我”自身荒唐可笑的的遭遇,“我”的所見所聞,“我”是故事的講述者和親歷者,增加故事的真實性。(2)從情節方面分析小說主要講述“我”剛出獄,因為我“悲哀的面孔”又被抓住并被判刑十年的徒刑,以及當初因為“高興的面孔”而被判刑五年的荒唐可笑遭遇,所以,“我”的遭遇構成了小說的主要情節。(3)從人物形象方面分析根據小說中警察對我的態度——“‘這里沒有什么先生。’他怒氣沖天地喝道”“‘理由很充分,’他說,‘你悲哀的面孔。’我笑了。‘你別笑!’他當真發火了……此刻我看出這是千真萬確:他要逮捕我。‘跟我走……’”“它已經存在三十六個小時了,你必定知道,所有法律都是在宣布之后二十四小時生效的”等分析,本文通過“我”的視角展現了警察的特點,借助警察對待“我”的態度展現了警察的蠻橫、專制、無理。(4)從主題方面分析根據以下警察和“我”的對話——“當時的罪行?”“高興的面孔。”“刑期多久?”“五年。”以及“最后,由于我的悲哀的面孔,他們判了我十年徒刑,這回的情形,同先前由于我的高興的面孔判我五年徒刑如出一轍”分析可知,小說寫了“我”的兩次遭遇,寫“我”在警察以及可笑政策面前的弱小,同時也展現了警察的強橫,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借此表達對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的同情,以及對政府高壓專制政策的批判。二、古代詩文閱讀(30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①魯之南鄙人有吳慮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子墨子聞而見之。吳慮謂子墨子:“義耳義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子之所謂義者,亦有力以勞人,有財以分人乎?”吳慮曰:“有。”子墨子曰:“翟嘗計之矣。翟慮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當一農之耕,分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籍①而以為得一升粟,其不能飽天下之饑者,既可睹矣。翟慮織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后當一婦人之織,分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為得尺布,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翟慮被堅執銳,救諸侯之患,盛,然后當一夫之戰,一夫之戰,其不御三軍,既可睹矣。翟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辭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國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故翟以為雖不耕而食饑,不織而衣寒,功賢于耕而食之,織而衣之者也。故翟以為雖不耕織乎,而功賢于耕織也。”②吳慮謂子墨子曰:“義耳義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籍設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與不教人耕而獨耕者,其功孰多?”吳慮曰:“教人耕者,其功多。”子墨子曰:“籍設而攻不義之國,鼓而使眾進戰,與不鼓而使眾進戰而獨進戰者,其功孰多?”吳慮曰:“鼓而進眾者,其功多。”子墨子曰:“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義,而教天下以義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進于義,則吾義豈不益進哉!”(節選自《墨子·魯問》)注釋:籍:假使。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翟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辭/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B.翟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辭/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C.翟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辭/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D.翟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辭/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鄙人”即指鄙陋的人,常用作自稱的謙辭,這里是吳慮對自己的謙稱。B.舜,傳說中的部落聯盟領袖。與“黃帝”“顓頊”“帝嚳”“堯”合稱為“五帝”。C.墨子,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匯編。D.“三軍”是指打仗的前、中、后三軍。中軍最尊,上軍次之,下軍又次之。11.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吳慮的觀點是道義只需要親身踐行,不需要用言辭宣揚。B.選文在寫法上具有整散結合、排比層進、反復申說的特點。C.墨子強調自己一個人耕種織布不能讓天下溫飽,因此要讓全天下的人一起耕種織布。D.墨子認為言說先王之道、圣人之言最終可以達到“國必治”“行必修”的效果。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盛,然后當一農之耕,分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2)若得鼓而進于義,則吾義豈不益進哉!13.墨子強調要用言辭宣揚道義的價值,請概述前后兩段論證這一觀點的思路。【答案】9.D10.A11.C12.(1)十分努力,這才相當于一個農民的耕作,把收獲分配給天下人,每一個人得不到一升粟。(2)假若我能鼓動大家達到仁義的要求,那么,我的仁義豈不是更加發揚光大了嗎!”13.第①段墨子通過論證自己一個人耕種織布不能讓天下溫飽,一個人打仗不能抵御三軍,而言說先王之道、圣人之言可以國治行修,產生的功勞更多,來證明用言辭宣揚道義的價值。第②段墨子通過假設,比較教人耕和獨自耕、鼓而使眾進戰和獨進戰的功勞多少,類推出教天下以義比獨知義要功勞多,進一步證明了用言辭宣揚道義的價值。【解析】【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的斷句能力。句意:我認為不如誦讀與研究先王的學說,通曉與考察圣人的言辭,在上勸說王公大人,在下勸說平民百姓。“誦先王之道”中“先王之道”是“誦”的賓語,中間不宜斷開,排除AC。“上說王公大人”中“王公大人”作“說”的賓語,是完整的主謂句,中間不宜斷開,在“王公大人”后面斷開,排除B。故選D。【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化常識的能力。A.“這里是吳慮對自己的謙稱”說法錯誤,原文為“魯之南鄙人有吳慮者”,不是“吳慮對自己的謙稱”,而是指魯國的南郊。故選A【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因此要讓全天下的人一起耕種織布”錯,原文為“翟慮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籍而以為得一升粟,其不能飽天下之饑者,既可睹矣。翟慮織而衣天下之人矣……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可知墨子以此來證明自己親身實踐效果很有限。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得分點:“盛”,十分努力;“當”,相當;“分諸天下”,分配給天下人。(2)得分點:“鼓”,鼓動;“進于義”,達到仁義的要求;“益”,更加。【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梳理文本思路的能力。由“翟嘗計之矣。翟慮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當一農之耕,分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籍而以為得一升粟,其不能飽天下之饑者,既可睹矣。翟慮織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后當一婦人之織,分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為得尺布,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翟慮被堅執銳,救諸侯之患,盛,然后當一夫之戰,一夫之戰,其不御三軍,既可睹矣”可知第①段墨子先論證自己一個人耕種織布不能讓天下溫飽,一個人打仗不能抵御三軍。“翟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辭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國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故翟以為雖不耕而食饑,不織而衣寒,功賢于耕而食之,織而衣之者也。故翟以為雖不耕織乎,而功賢于耕織也”可知接著墨子言說先王之道、圣人之言可以國治行修,產生的功勞更多,來證明用言辭宣揚道義的價值。由“籍設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與不教人耕而獨耕者,其功孰多”“籍設而攻不義之國,鼓而使眾進戰,與不鼓而使眾進戰而獨進戰者,其功孰多”可知第②段墨子通過假設,比較教人耕和獨自耕、鼓而使眾進戰和獨進戰的功勞多少,“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義,而教天下以義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進于義,則吾義豈不益進哉”,類推出教天下以義比獨知義要功勞多,進一步證明了用言辭宣揚道義的價值。參考譯文:魯國的南郊有一個叫吳慮的人,冬天制陶夏天耕作,拿自己與舜相比。墨子聽說了就去見他。吳慮對墨子說:“義啊義啊,責在切實之行,何必空言!”墨子說:“你所謂的義,也有以力量給人效勞,以財物分配給人的方面嗎?”吳慮回答說:“有。”墨子說:“我曾經思考過:我想自己耕作給天下人飯吃,十分努力,這才相當于一個農民的耕作,把收獲分配給天下人,每一個人得不到一升粟。假設一個人能得一升粟,這不足以喂飽天下饑餓的人,是顯而易見的。我想自己紡織給天下的人衣服穿,十分努力,這才相當于一名婦人的紡織,把布匹分配給天下人,每一個人得不到一尺布。假設一個人能得一尺布,這不足以溫暖天下寒冷的人,是顯而易見的。我想身披堅固的鎧甲,手執銳利的武器,解救諸侯的患難,十分努力,這才相當于一位戰士作戰。一位戰士的作戰,不能抵擋三軍的進攻,是顯而易見的。我認為不如誦讀與研究先王的學說,通曉與考察圣人的言辭,在上勸說王公大人,在下勸說平民百姓。王公大人采用了我的學說,國家一定能得到治理;平民百姓采用了我的學說,品行必有修養。所以我認為即使不耕作,這樣也可以給饑餓的人飯吃,不紡織也可以給寒冷的人衣服穿,功勞勝過耕作了才給人飯吃、紡織了才給人衣穿的人。所以,我認為即使不耕作、不紡織,而功勞勝過耕作與紡織。”吳慮對墨子說:“義啊義啊,貴在切實之行,何必空言!”墨子問道:“假設天下的人不知道耕作,教人耕作的人與不教人耕作卻獨自耕作的人,他們功勞誰的多?”吳慮答道:“教人耕作的人功勞多。”墨子又問:“假設進攻不義的國家,擊鼓使大家作戰的人與不擊鼓使大家作戰、卻獨自作戰的人。他們的功勞誰的多?”吳慮答道:“擊鼓使大家作戰的人功勞多。”墨子說:“天下平民百姓少有人知道仁義,用仁義教天下人的人功勞也多,為什么不勸說呢?假若我能鼓動大家達到仁義的要求,那么,我的仁義豈不是更加發揚光大了嗎!”(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8分)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齊物二首白居易青松高百尺,綠蕙低數寸。同生大塊間,長短各有分。長者不可退,短者不可進。若用此理推,窮通兩無悶。
椿壽八千春,槿花不經宿。中間復何有,冉冉孤生竹。竹身三年老,竹色四時綠。雖謝椿有馀,猶勝槿不足。14.本詩題目來源于哪一家的思想?()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15.對兩首詩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A.“綠蕙低數寸”的意思是綠蕙高度比青松矮了數寸。B.“同生大塊間”的“大塊”是天地宇宙自然的意思。C.“冉冉孤生竹”的“冉冉”表現了竹葉的柔弱下垂。D.“雖謝椿有馀”的意思是竹樹雖然比不上椿樹長壽。16.兩首詩雖然都題為“齊物”,但是兩首詩歌所表現的道理并不完全一樣,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答案】14.B15.A16.第一首借助青松和綠蕙的長短是天定的,有命數的,不可改變的,來類比聯想到人生的通達和困頓也是天定的,沒有苦惱,表達作者知天命的觀點;第二首借助竹沒有椿樹長壽卻比槿花長壽,來表達作者知足的觀點。【解析】【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標題中的“齊物”,是春秋、戰國時老莊學派的一種哲學思想。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如生死壽夭,是非得失,物我有無,都應當同等看待。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莊子的《齊物論》中。老莊是道家學派。故選B。【15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A項,“綠蕙高度比青松矮了數寸”錯誤,這句話是分別敘述青松高百尺,而綠蕙只有數寸低,并不是綠蕙比青松矮了數寸。故選A。【16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詩歌主旨的能力。第一首,開篇就說,青松有百尺高,綠蕙卻只有幾寸矮,以此得出道理,即使同樣生長在大自然中,長短高矮都各自已注定,長得高的不能變矮,長得矮的也不能變的更高,最終得出結論“若用此理推,窮通兩無悶”,按照這個道理來推論,那么無論是處境困頓還是通達都不需要苦悶煩惱,因為這一切都是上天早已注定的。第二首,盡管開篇也是以長壽之椿與短壽之槿花引起,其目的卻不是為了說明命運天定的道理,而是再提出一個“竹”的意象,說“竹”雖然比不上椿樹長壽,卻又比槿花活得更久,雖然比上不足但也比下有余,應該要知足常樂,表達作者知足常樂的觀點。【點睛】詩歌類選擇題主要集中對詩意、詩的思想主旨、詩的語言、技巧、結構等內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根據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另一種是對詩歌特色和手法的賞析,分析詩歌意思要讀懂文章,主要是內容、主旨、情感表述不當,賞析一般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當,手法集中在詩歌表達技巧上,主要考核內容主旨表達、情感抒發、詩句作用等。賞析時首先要讀懂詩,然后根據選項進行分析。選擇題往往錯誤的選項命制都是明顯的不會引起爭議的錯誤,即所謂的“硬傷”,在答題時注意尋找這些硬傷。(三)古詩文默寫。(6分)17.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選3小題)(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質彬彬,然后君子。”(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豈曰無衣?_____________。王于興師,_______________,與子偕作。(4)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答案】①.質勝文則野②.文勝質則史③.勝人者有力④.自勝者強⑤.與子同澤⑥.修我矛戟⑦.天生我材必有用⑧.千金散盡還復來⑨.相顧無言⑩.惟有淚千行【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矛戟、材、惟”等,要理解字義去記憶。第Ⅱ卷(表達題)三、語言文字運用(選擇題2分,共15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4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臉譜在京劇藝術中,實在是我國藝術家對世界藝術作出的特殊貢獻。不過,以前常聽批評家在貶義上使用這個詞,說人物沒有個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則斥之曰“臉譜化”。其實,臉譜與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臉譜卻不能歸結為抽象。批評臉譜公式化、概念化的,()。“譜”有標準、準則的意思,我們常說某人說話、行事“”,是言其做事說話不遵守一定的規則,無法交流,也無法理解。“譜”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譜”還有譜系的意思,譜系是歷史性的,是一種傳統,歷史不同,傳統不同,譜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種不同的流派。京劇的臉譜,也有不同的流派,同樣是曹操的臉,勾畫上也是。此外,凡稱“譜”的,都是有待去實現的,“譜”自身是實踐的“”,好像是個具有普遍意義的設計方案。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A.不可或缺擺譜各有不同根B.不一而足沒譜大同中有小異本C.不一而足擺譜各有不同根D.不可或缺沒譜大同中有小異本19.下列填人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A.多是對京劇臉譜沒有概念的人。B.多是對京劇藝術缺乏了解的人。C.其中有一點未曾深察的是在那個“譜”字上。D.其中有一點未曾深察的是“臉譜”二字。【答案】18.D19.C【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第一空:“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不一而足”,無法列舉齊全。語境為臉譜在京劇藝術中非常重要,用“不可或缺”。第二空:“擺譜”,泛指故作姿態顯示給別人看。“沒譜”,沒有確定的主意、計劃等,沒有把握。沒有準則,不著邊際。語境為“是言其做事說話不遵守一定的規則,無法交流,也無法理解”可知應用“沒譜”。第三空:上文“曹操的臉”,應該有“同”,上文“不同的流派”,應該有“異”,選用“大同中有小異”。第四空:結合“好像是個具有普遍的設計方案”分析,根據下句的比方,“本”是“方案”“依據”“唱本”的意思,不能用“根”,應用“本”。故選D。【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子銜接排序的能力。上文“其實,臉譜與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臉譜卻不能歸結為抽象”沒有強調必須了解熟悉“京劇臉譜”和“京劇藝術”,排除AB。下文“‘譜’有標準、準則的意思……”重點闡釋的是“譜”,不是“臉譜”,排除D。故選C。(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1分)20.生活中我們反駁別人時可以直接反駁,也可以間接反駁。請參照示例作出兩種恰當的反駁,不要求句式相同。【示例】問題觀點:他一向很守規則,從沒有闖過紅燈,這是第一次,所以可以原諒。反駁1:只要犯了錯誤就要承擔責任,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所以不能原諒。反駁2:如果說第一次闖紅燈可以原諒,那第一次偷竊、詐騙都可以原諒了?問題觀點:我奶奶整天跟我講微信那些養生知識,好多被證明是網絡謠言,所以說老人就是沒知識。反駁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奶奶整天講的那些微信養生知識,也不全是網絡謠言,怎么能說老人就是沒知識的呢?②.如果說老人就是沒有知識,你奶奶也不能代表所有老人,屠呦呦、李嘉誠等老人是沒有知識的嗎?【解析】【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語言表達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需要審清題干要求,如本題“生活中我們反駁別人時可以直接反駁,也可以間接反駁”,結合例句內容分析,從兩個角度分析反駁。結合問題觀點分析,主要反駁點為“老人就是沒知識”。正面反駁,“好多被證明是網絡謠言”,不是全部都被證明是網絡謠言,所以,不能推斷出老人都是沒知識的。反面反駁,如果老人是沒知識的,可以結合社會上有知識的老人反駁,如我國的一些老年核專家、褚時健、莫言、屠呦呦等。結合分析,用流暢的語言反駁即可。21.請對下面這段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60個字。近年來,我國網劇發展迅速,成就喜人。不少作品口碑熱度雙贏,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功不可沒。在不同媒介融合發展的態勢下,手機用戶數量快速增長,視頻網站彈幕、話題等互動方式迭出,吸引越來越多的觀眾將注意力轉移到網絡上來,網劇成為最受益的網絡文化產品之一。網劇的發展也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引導、市場的推動。從完善申報備案公示、制止創作“跑馬圈地”,到反對內容“注水”、規范集數長度,再到落實“限薪令”、嚴防天價片酬反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堅持網上網下“同一標準、同一尺度”的導向管理,實施一系列舉措推動網劇行業良性發展。從市場趨勢來看,觀眾更青睞具有內容創新與價值表達的精良之作。同時,創作者的創新、努力與堅持,也讓網劇在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展現更多亮色。【答案】我國網劇發展迅速的原因:一是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二是國家政策的支持引導、市場的推動,三是創作者的創新、努力與堅持。【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壓縮語段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從總體上把握語段大意,然后篩選其中的主要信息(關鍵詞或關鍵句),最后對主要信息進行加工、整合,注意字數限制。此語段主要說的是近年來中國網劇取得喜人成就及其原因。答題時只要篩選出主要信息,刪除次要信息,進行整合即可。“不少作品口碑熱度雙贏,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功不可沒”可概括出網劇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一: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網劇的發展也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引導、市場的推動”可概括出網劇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二:國家政策的支持引導、市場的推動;“同時,創作者的創新、努力與堅持,也讓網劇在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展現更多亮色”可概括出網劇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三:創作者的創新、努力與堅持。注意字數的限制。2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題。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論語·顏淵》)墨子曰:“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后文,此圣人之務。”(《說苑·反質》)(1)在對“文”和“質”關系的認識上,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兩個人的觀點比較接近。(2)結合實際談談你贊同誰的“文質觀”,并簡述理由。【答案】(1)①.棘子成②.墨子(2)示例一:我贊同子貢的觀點。人有了好的本質,還要注重儀容、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注冊會計師考試制定計劃策略試題及答案
- 有效利用時間的備考方法與試題及答案
- 注冊會計師財務資格考評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會計師考試易錯題試題及答案
- 高壓水射流清淤施工方案
- 2024年生物制品相關題目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市場調研方法與應用試題及答案
- 適合考生的2025年注冊會計師考試復習策略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專業人士考試知識體系試題及答案
- 拖拉機融資租賃操作實務考核試卷
- 網格員安全培訓
-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哈爾濱工業大學
- 《珠三角地區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的實證探究》8800字(論文)
- 通訊設備故障處理預案
- 帝豪EV450維修手冊
- 市政工程管線之間及其構筑物之間最小水平距離要求
- 數字經濟學-教學案例及答案 唐要家
- 【S鎮35kV變電站一次系統設計(論文)14000字】
- V帶傳動設計說明書
- 酒店投標書范本
- 與農戶的收購協議書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