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章》-完整版課件_第1頁
《斷章》-完整版課件_第2頁
《斷章》-完整版課件_第3頁
《斷章》-完整版課件_第4頁
《斷章》-完整版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斷章第一專題245學習目標整體感知研讀課文課文小結6布置作業31情境導入我國古代詩論中有所謂“詩無達詁”論,(“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解釋或理解)認為不同和讀者對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個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因此在文學閱讀過程中特別強調讀者參與。說明了在文藝鑒賞中存在著理解和審美的異性,即不同的鑒賞者對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斷章》朗誦.mp4

情境導入學習目標1、了解作者和詩歌背景。2、通過誦讀和抓住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把握詩歌情感。3、學習女子對愛情的堅貞和執著。卞之琳(1910~2000),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壇“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學生。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作品:主要作品有詩集《三秋草》《魚目集》《數行集》。作者簡介整體感知風格:他的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并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偏于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全詩四行,分成兩節,恰似并置在一起的兩組鏡頭。上段是一個精心提煉的場景:橋,橋前的風景,橋后的樓。其中有兩個動點,一個是橋上人的視點,一個是樓上人的視點,且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呈現出前攝后、高壓低之勢,構成一幅有趣的圖畫,又脫現出一個耐人尋味的經典型場面。下段首句寫明月飾窗,這是一種主觀感受,言外托出一個當窗望月的人。這本也平常。但末句卻突然點出望月人此刻恰是他人夢中之人,仿佛推出了螳螂后面的黃雀,使讀者的想象視野徒然擴展,于不動聲色間出奇制勝。主要內容研讀課文分析詩歌中的意境詩只有四句.每個字、詞,每句話都通俗易懂,但細細品味便覺意味悠長。耐人尋味。詩中用幾個簡單的意象、詞語-營造了兩個優美的意境,同時帶著深深的傷感。關于意境第一個意境的中心是橋。“你”站在橋上,看橋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潔的石或綠油油的青苔;聞吟吟風聲,想那林中清脆的烏鳴。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明媚和諧。透過這寧靜自然,是一個小樓,住著一個人:在鳥聲的背后是一雙眼睛。“你”一下就成了別人的風景。

第二個意境的中心是夜。“你”懷著淡淡的哀愁,在寂靜無人的夜里打量著世界,也許是想在人世間的美中找點慰藉。明月當空,皎潔的月光使夜蒙上了一種淺白的色調,若有若無,如夢如幻。“你”獲得了美麗的滿足嗎?也許。然而,詩人要告訴“你”:此刻的“你”正做了他人的夢境。正被人設計在哀愁的、惹人憐的形象上,滿足了別人的想象。

此詩的意象是剎那性的,詩人在剎那的觀賞中提煉出8個可相互交叉重疊的意象,即“站在橋上的你”、“樓上看風景的人”、“橋”、“樓”、“明月”、“窗子”、“別人”、“夢”。這雖然是一剎那的意境,卻表現出復雜的關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蘊了深刻豐富的人生哲理。第一節:(一)畫面“你”是畫面的主體人物,畫的中心視點。圍繞他,有橋、有風景、有樓上看風景的人。作者把這些看來零亂的人和物,巧妙地組織在一個框架中,構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構圖勻稱的風物素描。本詩的哲學意蘊這宇宙與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為關聯的。當“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你”理所當然的是看風景的主體,那些美麗的“風景”則是被看的“客體”;到了第二行詩里,就在同一個時間與空間里,人物與景物依舊,而他們的感知地位卻發生了變化。同一時間里另一個在樓上“看風景人”已經變成了“看”的主體,而“你”這個原是看風景的人物此時又變成被看的風景了,主體同時又變成了客體。(二)哲學沉思第二節:(一)畫面:現實與想象圖景的結合。也許是看風景歸來的人,或許只是無關的另外的人,總之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換成“我”,這些不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換所表現的相對性。“你”是這幅“窗邊月色”圖的主體,照進窗子的“明月”是客體,殊不知就在此時此夜,你已進入哪一位朋友的好夢之中,成為他夢中的“裝飾”了。那個夢見你的“別人”已成為主體,而變為夢中人的“你”,又扮起客體的角色了。

(二)哲學沉思:在宇宙乃至整個人生歷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對的,又都是互相關聯的。在感情的結合中,一剎那未嘗不可以是千古;在人生與道德的領域中,生與死、喜與悲、善與惡、美與丑……等等,都不是絕對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對的、互相關聯的。人洞察了這番道理,也就不會斤斤計較于是非有無,一時的得失哀樂,而應透悟人生與世界,獲得自由與超越。《斷章》寫于1935年,此時的卞之琳正處在失戀的痛苦中。

《雕蟲紀歷》寫道:”但后來,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來了。在一般的兒女交往中有一個異乎尋常的初次結識,顯然彼此有相通的‘一點’。由于我的矜持,對方的灑脫,看來一縱即逝的這一點,我以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顆朝露罷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們彼此有緣重逢,就發現這竟是彼此無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種子,突然萌發,甚至含苞了。我開始做起了好夢,開始私下深切感受這方面的悲歡。隱隱中我又在希望中預感到無望,預感到這還是不會開花結果。”

為何說是一首言情詩?1933年,卞之琳和蘇州的張充和彼此愛戀,但最終兩人沒能走到一起。這次短暫戀愛的幸福和痛苦留在了卞之琳的內心深處,他由對飄逝愛情的懷戀,對愛情稍縱即逝的感悟,進而揭示世間萬物的哲理。此后作者又寫下了《魚化石》《距離的組織》等含有濃厚哲理意味的言情詩。寫法品析

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在《斷章》中,三美得到了體現。在語言安排上,《斷章》極富特色,前后兩句主語和賓語在內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卻發生了互換。“你站在橋上看風景”和“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看”這一動詞沒有變,而看的主體與客體卻發生了互換;“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和“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也是同樣的句法。這種形式,不僅使詩句的首尾相聯,加強了詩句的銜接和語言的密度,而且主語和賓語、主體意象和客體意象互換,增強了詩畫意境的統一,在聽覺上給人一種余音回旋的享受,也就是說詩歌蘊涵了音樂美。音樂美簡潔、明快的四行詩,造就了永恒的令人遐思無限的風景。詩的上節雖然寫“風景”,但并沒有潑墨在對風景的描繪上,只是不經意地露出那橋、那樓、那觀景人,讓人聯想到橋下的流水、游船,還有岸上的楊柳……整個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留下若隱若現的虛化的背景讓讀者自己去想象,使讀者回味無窮。繪畫美《斷章》中作者的觀察視角不是固定的,他通過視角出發點和落點的改變,使詩取得了交錯重疊的視覺效果,使詩的形式變得豐富起來,更具美感。這和一些中國古詩不同,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菱笠翁,獨釣寒江雪”。作者在描寫雪山、飛鳥、道路、孤舟、漁翁等的時候沒有視角的轉換,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平行獨立的,觀察點均來自遠離景物的一個固定方位。

然而,在《斷章》第一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中,第二人稱“你”是視角的出發點,“風景”是視角的落點。第二句則是從第三人稱視角出發,從“看風景”這個短語來看,視角落點應該也是“風景”,但作者卻轉寫“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視角落點變成了“你”,也就是說“風景”和“你”已經合而為一了,“你”成了風景。這樣,視角的落點發生了變化,主體和客體發生了轉換,讓人不禁要問"你、風景、看風景人"到底誰在看誰呢?主體到底是"你"還是"看風景人"呢?

建筑美要求新詩在結構上完整、對稱。“你站在橋上看風景,”連標點是九個字。“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連標點是十個字。而下節“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字數正好顛倒過來,整首詩從形式上構成了兩個對稱的梯形圖案,猶如一條中軸線兩邊排列著兩棟復體建筑,完整、協調。這樣的詩歌形式給人莊重、統一的感覺。建筑美

小橋、流水、人家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風景,卞之琳的《斷章》卻是通過“你”“橋”“風景”等幾個意象的不定組合,為我們展現了一幅蘊涵人生哲理的別樣風景圖,不僅讓我們體會到了愛情的美好和短暫,同時也為我們打開了二扇思想之窗。現在前人己逝,然而他的《斷章》卻成了一道永恒、令人遐思無限的風景。課文小結

你(主體)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