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三語文沖刺文言文閱讀專練2_第1頁
2023屆高三語文沖刺文言文閱讀專練2_第2頁
2023屆高三語文沖刺文言文閱讀專練2_第3頁
2023屆高三語文沖刺文言文閱讀專練2_第4頁
2023屆高三語文沖刺文言文閱讀專練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專練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王梁字君嚴,漁陽要陽人也。為郡吏,太守彭寵以梁守狐奴令,與蓋延、吳漢俱將兵南及世祖于廣阿,拜偏將軍。既拔邯鄲賜爵關內(nèi)侯從平河北拜野王令與河內(nèi)太守寇恂南拒洛陽北守天井關朱鮪等不敢出兵世祖以為梁功及即位,議選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衛(wèi)作玄武”,帝以野王衛(wèi)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于是擢拜梁為大司空,封武強侯。建武二年,與大司馬吳漢等俱擊檀鄉(xiāng),有詔軍事一屬大司馬,而梁輒發(fā)野王兵,帝以其不奉詔敕,令止在所縣,而梁復以便宜進軍。帝以梁前后違命,大怒,遣尚書宗廣持節(jié)軍中斬梁。廣不忍,乃檻車送京師。既至,赦之。月余,以為中郎將,行執(zhí)金吾事。北守箕關,擊赤眉別校,降之。三年春,轉擊五校,追至信都、趙國,破之,悉平諸屯聚。冬,遣使者持節(jié)拜梁前將軍。四年春,擊肥城、文陽,拔之。進與驃騎大將軍杜茂擊佼疆、蘇茂于楚、沛間,拔大梁、嚙桑,而捕虜將軍馬武、偏將軍王霸亦分道并進,歲余悉平之。五年,從救桃城,破龐萌等,梁戰(zhàn)尤力,拜山陽太守,鎮(zhèn)撫新附,將兵如故。數(shù)月征入,代歐陽歙為河南尹。梁穿渠引穀水注洛陽城下,東寫鞏川,及渠成而水不流。七年,有司劾奏之,梁慚懼,上書乞骸骨。乃下詔曰:“梁前將兵征伐,眾人稱賢,故擢典京師。建議開渠,為人興利,旅力既愆,迄無成功,百姓怨讟,談者歡嘩。雖蒙寬宥,猶執(zhí)謙退,‘君子成人之美’,其以梁為濟南太守。”十三年,增邑,定封阜成侯。十四年,卒官。(節(jié)選自《后漢書·王梁傳》)1.下列對文中字體加粗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既拔邯鄲/賜爵關內(nèi)侯/從平河北/拜野王令/與河內(nèi)太守寇恂南拒洛陽北/守天井關/朱鮪等不敢出兵/世祖以為梁功/B.既拔邯鄲/賜爵關內(nèi)侯/從平河北/拜野王令/與河內(nèi)太守寇恂南拒洛陽/北守天井關/朱鮪等不敢出兵/世祖以為梁功/C.既拔邯鄲/賜爵關內(nèi)侯/從平河北/拜野王/令與河內(nèi)太守寇恂南拒洛陽北/守天井關/朱鮪等不敢出兵/世祖以為梁功/D.既拔邯鄲/賜爵關內(nèi)侯/從平河北/拜野王/令與河內(nèi)太守寇恂南拒洛陽/北守天井關/朱鮪等不敢出兵/世祖以為梁功/2.下列對文中加線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大司馬,漢武帝罷太尉置大司馬,東漢初大司馬為三公之首,掌管軍事。B.節(jié),旄節(jié),也叫符節(jié),以竹為竿,上綴牦牛尾,古代使者出使時用作憑證。C.乞骸骨,官吏請求退職的說法,表示請求退職的還有“移病”“致仕”“下車”等。D.邑,舊時縣的別稱,古代帝王賜給諸侯、有功之臣的領地或食邑。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梁戰(zhàn)功卓著,被人稱贊。他先后守箕關,擊赤眉別校,拔肥城、文陽、大梁、嚙桑等,可謂戰(zhàn)無不勝,得到眾人稱贊。B.王梁備受信賴,職位顯赫。他因戰(zhàn)功,先后被授予大司空、中郎將、濟南太守等職務,被賜予關內(nèi)侯、阜成侯等爵位。C.王梁行事武斷,受到懲罰。他與大司馬吳漢共同進擊檀鄉(xiāng)時,不聽皇帝詔命,兩次私自用兵,惹怒皇帝,險被處死。D.王梁為民興利,深受其累。他任河南尹時,想要開渠為百姓謀利,卻沒有成功,被有關官員彈劾,于是慚愧上書請求辭職。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廣不忍,乃檻車送京師。既至,赦之。月余,以為中郎將,行執(zhí)金吾事。(2)梁穿渠引穀水注洛陽城下,東寫鞏川,及渠成而水不流。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記長洲韓宗伯逸事方苞癸未春正月,余入都,會慕廬韓公將扈從南巡,往省焉。坐始定,即謂余曰:“吾與子之相知不淺矣!然子終謂我何如人邪?”余曰:“公為人,天下之士盡知之,況某邪?”公曰:“吾為亞卿,未嘗一至官正之門也。吾為學士,未嘗一至執(zhí)政之門也。”余曰:“上于公意倦矣,而公不告休何也?”是歲公果再告,再被詰責,而卒死于官。始上遇公最渥,自為宗伯,屢與孝感熊公同召對,忌者謂公旦暮且入相。會江南布政司張萬祿虧庫金三十余萬。制府阿山上言非侵牟,費由南巡。或謂張于制府為姻家,上震怒,下九卿議。御史大夫某曰:“山之罪在大辟,無疑也。”公正色曰:“果有連,其情私,而語則公也。”忌者增語上聞,公由是日替。公天性與物無町畦,而睢州湯司空數(shù)語人曰:“表里洞然,不可奪以非義,惟韓公耳。”上嘗親試翰林,欲黜者二人,時公與法公良同掌院事,命劾奏。公謂法公曰:“姑緩之,此民譽也。”越日,法入見,上怒,命削職,隨本旗供勞辱事。眾皆趣公,公曰:“法以吾言至此,而吾乃茍免乎?”又數(shù)日,召公詰責,公徐曰:“此二人于院中不在應斥之列,文雖不工,惟上寬假之!”上霽顏,為公曲止焉。公鄉(xiāng)試出昆山徐司寇門,而傅臘塔節(jié)制兩江,承意興大獄構徐,凡素居門下者爭避匿。公適在籍,獨盛輿從,朝夕至門,且為別白于在事者。公嘗乘小舟徜徉郊野間,會縣令出,隸卒爭道,覆公舟,比登岸,衣裘盡濡,戰(zhàn)栗移時,戒從者無聲,竟不知為公也。余見當世名貴人能自忘其勢者有矣,而能使人忘其勢者,則未之見也。然世皆目公為曠達,而不知其植節(jié)守義深固而不可移也。余與公相知深而聚處日稀。公自癸未春,遂不復與余相見。吁,異哉!(有刪改)5.對下列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始上遇公最渥

渥:優(yōu)厚B.眾皆趣公

趣:通“促”,催促C.惟上寬假之

假:假釋D.承意興大獄構徐

構:陷害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韓慕廬自覺仕途不順,征求友人方苞的意見后,向朝廷提出辭職請求,但是朝廷沒有同意。B.在張萬祿虧空庫銀一案中,韓慕廬認為即便阿山與張萬祿有姻親關系,阿山說的話也是公道話。C.法良因違背皇上旨意獲罪,韓慕廬不怕受牽連,挺身而出,替法良辯解,皇上的態(tài)度最終有了改變。D.韓慕廬乘船郊游時被縣令的隨從弄翻了船只,但他并沒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方苞贊揚他“能使人忘其勢”。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表里洞然,不可奪以非義,惟韓公耳。(2)公適在籍,獨盛輿從,朝夕至門,且為別白于在事者。8.從文中所寫的幾件事中可以看出韓慕廬為人方面的哪些特點?請簡要概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習鑿齒,字彥威。鑿齒少有志氣,博學洽聞,以文筆著稱。荊州刺史桓溫辟為從事,江夏相袁喬深器之,數(shù)稱其才于溫,轉西曹主簿,親遇隆密。時溫有大志,追蜀人知天文者至,夜執(zhí)手問國家祚運修短。星人曰:“決無憂虞。至五十年外不論耳。”溫不悅,乃止。異日,送絹一匹、錢五千文以與之。星人乃馳詣鑿齒曰:“家在益州,被命遠下,今受旨自裁,無由致其骸骨。緣君仁厚,乞為標碣棺木耳。”鑿齒問其故,星人曰:“賜絹一匹,令仆自裁,惠錢五千,以買棺耳。”鑿齒曰:“君幾誤死!君嘗聞干知星宿有不覆之義乎?此以絹戲君,以錢供道中資,是聽君去耳。”星人大喜明便詣溫別溫問去意以鑿齒言答溫笑曰鑿齒憂君誤死君定是誤活然徒三十年看儒書不如一詣習主簿累遷別駕。溫出征伐,鑿齒或從或守。所在任職,每處機要,蒞事有績,善尺牘論議,溫甚器遇之。時清談文章之士韓伯、伏滔等并相友善,后使至京師,簡文亦雅重焉。既還,溫問:“相王何似?”答曰:“生平所未見。”以此大忤溫旨,左遷戶曹參軍。時有桑門釋道安,俊辯有高才,自北至荊州,與鑿齒初相見。道安曰:“彌天釋道安。”鑿齒曰:“四海習鑿齒。”時人以為佳對。是時溫覬覦非望,鑿齒在郡,著《漢晉春秋》以裁正之。起漢光武,終于晉愍帝。及襄陽陷于苻堅,堅素聞其名,與道安俱輿而致焉。既見,與語,大悅之,賜遺甚厚。又以其蹇疾,與諸鎮(zhèn)書:“昔晉氏平吳,利在二陸;今破漢南,獲士裁一人有半耳。”俄以疾歸襄陽。尋而襄、鄧反正,朝廷欲征鑿齒,使典國史,會卒,不果。(節(jié)選自《晉書·習鑿齒傳》,有刪改)9.下列對文中字體加粗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星人大喜/明便詣溫別/溫問去意/以鑿齒言答/溫笑曰/鑿齒憂君誤死/君定是誤活/然徒三十年看儒書/不如一詣習主簿/B.星人大喜/明便詣溫/別溫/問去意以鑿齒言答溫/笑曰/鑿齒憂君誤死/君定是誤活/然徒三十年看儒書/不如一詣習主簿/C.星人大喜/明便詣溫/別溫/問去意/以鑿齒言答/溫笑曰/鑿齒憂君誤死/君定是誤活/然徒三十年看/儒書不如一詣習主簿/D.星人大喜/明便詣溫別/溫問去意/以鑿齒言答溫/笑曰/鑿齒憂君誤死/君定是誤活/然徒三十年看儒書/不如一詣習主簿/10.下列對文中加線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主簿,職官名,為漢代以來通用的官名,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鑒。只在地方郡、縣官府設有此官,中央不設。B.棺,棺材,常見以木、銅、石等物料制造,分內(nèi)棺和外槨。棺:裝殮尸體的器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C.星宿,古代天文術語。文中指星象,即星體的明暗、位置等現(xiàn)象,迷信的人借觀察星象,推測人事的吉兇。D.荊州,九州之一。九州,傳說我國上古時期有冀州、兗州、揚州、徐州等九個區(qū)域,后用作中國的代稱。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習鑿齒才干突出,很受賞識。他從小立志,博學多聞,文筆好;他妙答釋道安,被人稱好;他被袁喬器重,還得到了桓溫的優(yōu)厚待遇。B.習鑿齒思維敏捷,機智過人。桓溫向占星人咨詢后送給占星人錢物,占星人拜訪習鑿齒請求他幫忙,習鑿齒點撥并救了占星人。C.習鑿齒恪盡職守,忠于朝廷。他在桓溫手下,常常擔任要職,辦事有成效,后來他居住郡里時,撰述《漢晉春秋》來勸諫桓溫。D.習鑿齒評論別人,實事求是。他評價簡文帝用語是“生平所未見”,桓溫認為其忤逆了皇上,但合自己的意愿,便讓他升了官。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家在益州,被命遠下,今受旨自裁,無由致其骸骨。(2)尋而襄、鄧反正,朝廷欲征鑿齒,使典國史,會卒,不果。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陸賈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居左右,常使諸侯。及高祖時,中國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陸賈賜尉佗印,為南越王。陸生至,尉佗椎結箕踞見陸生。陸生因說佗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今足下棄反天性,捐冠帶,欲以區(qū)區(qū)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杰并起,惟漢王先入關,據(jù)咸陽。項籍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諸侯,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nèi)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于此。漢誠聞之,掘燒君王先人冢墓,夷種宗族,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越則殺王已降漢,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謝陸生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因問陸生曰:“我孰與蕭何、曹參、韓信賢?”陸生曰:“王似賢。”復問:“我孰與皇帝賢?”陸曰:“皇帝起豐、沛,討暴秦,誅強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yè),統(tǒng)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輿,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嘗有也。今王眾不過數(shù)十萬,皆蠻夷,崎嶇山海之間,譬若漢一郡,何可乃比于漢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乃大悅陸生,留與飲數(shù)月。曰:“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陸生拜尉佗為南越王,令稱臣奉漢約。歸報,高祖大悅,拜為太中大夫。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秦時已并天下。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即擊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節(jié)選自《史記·南越列傳》)13.下列對文中加粗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B.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C.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D.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14.下列對文中畫線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箕踞,坐時兩腿前伸,形如箕,這是一種不拘禮節(jié)的坐法,喻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tài)。B.足下,敬詞。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都可用。C.剖符,符,憑信。古代分封諸侯或封賞功臣時,將符一分為二,一留帝王處,一授諸侯或功臣,稱為“剖符”。D.北面,坐北朝南,面向南,代稱帝位。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見君主時是面向北的。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陸賈極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隨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說尉佗歸順漢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為太中大夫。B.尉佗自傲自大。與陸賈會面時,他舉止無禮,態(tài)度輕慢;認為自己既有將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與漢王朝分庭抗禮。C.尉佗亦能審時度勢。他本為龍川令,受命于任囂,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亂統(tǒng)一了南越;后聽從陸賈的勸導與建議,接受朝廷封賞,臣服于漢王朝。D.陸賈游說技巧高超。為說服尉佗,他從國力、軍事等方面分析了對方可能面臨的情勢,進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從朝廷的約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16.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今足下棄反天性,捐冠帶,欲以區(qū)區(qū)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2)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平安,滁人,小字保兒。建文元年,伐燕,安以列將從征。后為先鋒。燕王曰:“平安,豎子耳。往歲從出塞,識我用兵,今當先破之。”及戰(zhàn),不能挫安。燕王失道,從者僅三騎。安擊敗燕將。燕王見事急,親冒矢石力戰(zhàn)。馬創(chuàng)矢竭,劍折不可擊。走登堤,佯舉鞭招后騎以疑敵。會高煦救至,乃得免。當是時,諸將中安戰(zhàn)最力,王幾為安槊所及。明年,燕敗盛庸,回軍與安戰(zhàn)。安大破之。再戰(zhàn)滹沱河,又破之。安于陣中縛木為樓,高數(shù)丈,戰(zhàn)酣,輒登樓望,發(fā)強弩射燕軍,死者甚眾。滹沱之戰(zhàn),矢集王旗如猬毛。王使人送旗北平,諭世子謹藏,以示后世。顧成已先被執(zhí)在燕,見而泣曰:“臣自少從軍,今老矣,多歷戰(zhàn)陣,未嘗見若此也。”八月,安及燕將李彬戰(zhàn)于楊村,敗之。四年,燕兵破蕭縣。安引軍躡其后。燕將白義、王真、劉江迎敵。安轉戰(zhàn),斬真。真,驍將。燕王嘗曰:“諸將奮勇如王真,何事不成!”燕王乃身自迎戰(zhàn),安部將火耳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馬忽蹶,被擒。安稍引卻。已,復進至小河,張左右翼擊燕軍,斬其將陳文。尋何福軍亦至,與安合。燕軍益大懼,王晝夜擐甲者數(shù)日。福欲持久老燕師,移營靈璧,深塹高壘自固。而糧運為燕兵所阻。安分兵往迎,燕王以精騎遮安軍,分為二。福開壁來援,為高煦所敗。諸將謀移軍淮河就糧,夜令軍中聞三炮即走。翌日,燕軍猝薄壘,發(fā)三炮。軍中誤以為己號,爭趨門,遂大亂。燕兵乘之,人馬墜壕塹俱滿。安等三十七人皆被執(zhí)。安久駐真定,屢敗燕兵,斬驍將數(shù)人,燕將莫敢嬰其鋒。至是被擒,軍中歡呼動地,曰:“吾屬自此獲安矣!”燕王惜其材勇,選銳卒衛(wèi)送北平,命世子及郭資等善視之。永樂七年三月,帝巡北京。覽章奏見安名,謂左右曰:“平保兒尚在耶?”安聞之,遂自殺。命以指揮使祿給其子。(節(jié)選自《明史·卷一百四十四》)17.對下列句中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燕王失道,從者僅三騎

失道:迷失道路B.安引軍躡其后

躡:跟隨C.馬忽蹶,被擒。安稍引卻

引卻:引兵擊退D.燕王以精騎遮安軍

遮:攔截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項是A.平安率領先鋒部隊攻打燕王。作戰(zhàn)時,燕王因為有些輕敵,被平安打得大敗,后來制造假象,迷惑對方,才得以逃脫。B.作戰(zhàn)時,平安在陣中把木頭綁縛在一起,成為樓臺,高達幾丈,戰(zhàn)爭進行的激烈時,就登樓眺望,并用強弓向燕軍射箭,射死了很多敵人。C.平安在與燕王的戰(zhàn)斗中,多次打敗燕王,并斬殺燕王的愛將。后來他與何福的軍隊會合,使燕軍非常害怕,燕王一連好幾天都沒有脫鎧甲。D.因糧草運輸遭燕軍阻截,平安分兵前往迎戰(zhàn),燕王率精銳騎兵攔截他,使平安軍隊一分為二。第二天,燕軍又突然迫近軍營,發(fā)了三炮,致使安軍大亂,燕兵乘機進攻,平安被捕。19.諸將謀移軍淮河就糧,計策不可謂不可行,為何卻慘敗?20.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馬創(chuàng)矢竭,劍折不可擊。(2)諭世子謹藏,以示后世。(3)諸將謀移軍淮河就糧,夜令軍中聞三炮即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李白,字太白,興圣皇帝九世孫。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龍初,遁還,客巴西。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因以命之。十歲通詩書,既長,隱岷山。州舉有道,不應。蘇廷頁為益州長史,見白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學,可比相如。然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日沉飲,號竹溪六逸。天寶初,南入會稽,與吳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diào)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飲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授筆成文,婉麗精切,無留思。帝愛其才,數(shù)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修,與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白浮游四方,嘗乘月與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安祿山反,轉側宿松、匡廬間,永王璘辟為府僚佐。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當誅。初,白游并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赦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會赦,還尋陽,坐事下獄。時宋若思將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辟為參謀,未幾辭職。李陽冰為當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黃老度牛諸磯至姑孰悅謝家青山欲終焉及卒葬東麓。元和末,宣歙觀察使范傳正祭其家,禁樵采。訪后裔,惟二孫女嫁為民妻,進止仍有風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頃葬東麓,非本意。傳正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將改妻士族,辭以孤窮失身,命也,不愿更嫁。傳正嘉嘆,復其夫徭役。文宗時,詔以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選自《新唐書》,有刪節(jié))21.對下列句子中畫線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見白異之異:詫異、驚訝B.與吳筠善善:友善C.擊劍,為任俠任俠:抱不平,負氣仗義D.進止仍有風范進止:進退舉止22.對文中加粗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白晚好黃老度/牛諸磯至/姑孰悅謝家/青山欲終焉/及卒/葬東麓B.白晚好黃老/度牛諸磯/至姑孰悅謝家/青山欲終/焉及卒/葬東麓C.白晚好黃老/度牛諸磯至姑孰/悅謝家青山/欲終焉/及卒/葬東麓D.白晚好黃老度/牛諸磯至姑/孰悅謝家/青山欲終/焉及卒/葬東麓23.下列對選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白l0歲就通詩書,成年后,州郡憑有道科舉薦他,可是他沒有應舉。在長安李白拜見賀知章,知章見到李白的詩文,頗為感嘆。B.在賀知章的推薦下,李白得以步入仕途,擔任翰林供奉。玄宗皇帝愛李白的才華,幾次召見宴請。C.李白是個驁放之人,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便道出了他的心聲;在朝堂上使高力士脫靴又為一例。D.李白曾游歷并州(今山西太原),見到大將郭子儀,郭子儀認為李白很奇特。2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2)告二女,將改妻士族,辭以孤窮失身,命也,不愿更嫁。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李膺字元禮,潁川襄城人也。膺性簡亢,無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陳寔為師友。南陽樊陵求為門徒,膺謝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為節(jié)志者所羞荀爽嘗就謁膺因為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見慕如此。再遷,復拜司隸校尉。時,張讓弟朔為野王令,貪殘無遺,至乃殺孕婦,聞膺厲威嚴,懼罪逃還京師,因匿兄讓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狀,率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陽獄。受辭畢,即殺之。自此諸黃門常侍皆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復出宮省。帝怪問其故,并叩頭泣曰:“畏李校尉。”是時,朝廷日亂,綱紀頹弛,膺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后張儉事起,收捕鉤黨,鄉(xiāng)人謂膺曰:“可去矣”。對曰:“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jié)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將安之?”乃詣詔獄。考死,妻子徙邊,門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錮。

(選自《后漢書·李膺傳》)李膺恒以疾不送迎賓客,二十日乃一通客。唯陳仲弓來,輒乘輿出門迎之。膺居陽城時,門生在門下者,恒有四五百人。膺每作一文出手,門下共爭之,不得墮地。陳仲弓初令大兒元方來見,膺與言語訖,遣廚中食。元方喜,以為合意,當復得見焉。膺同縣聶季寶,小家子,不敢見膺。杜周甫知季寶,不能定名,以語膺。呼見,坐置砌下牛衣上。一與言,即決曰:“此人當作國士。”卒如其言。膺坐黨事,與杜密、荀翊同系新汲縣獄。時歲日,翊引杯曰:“正朝從小起。”膺謂曰:“死者人情所惡,今子無吝色者何?”翊曰:“求仁得仁,又誰恨也?”膺乃嘆曰:“漢其亡矣!夫善人天地之紀,而多害之,何以存國?”

(選自《太平廣記》)【注釋】張讓:東漢末年專權的宦官。

陳仲弓,即上文中的陳寔。25.下列對文中加粗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為節(jié)志者所羞/荀爽嘗就謁膺/因為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B.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為節(jié)志者所羞/荀爽嘗就謁膺/因為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C.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為節(jié)志者所羞荀爽/嘗就謁膺/因為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D.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為節(jié)志者所羞/荀爽嘗就謁/膺因為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26.下面對文中畫線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古代,有很多詞與官職的任免或者變遷有關,如“復拜司隸校尉”的“拜”就是授予、任命的意思。此外,常用的如“除”指的是授職、拜官,“領”表示兼任,“署”表示代理。B.“再”,在古代也是指“又一次”的意思,例如“再拜”指第二次行禮,是古代的一種禮節(jié),《鴻門宴》中有“再拜獻大王足下”就是指第二次行禮;文中的“再遷”指第二次升遷。C.龍門,古代身份高的人的府邸,“一世龍門”是指文人所崇仰的人物,后起的文人登門拜訪,可稱為“登龍門”。D.漢有黃門令、小黃門、中黃門等官職,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稱宦官為黃門。2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膺性格剛直高傲,他不喜歡交往,常常以有病為由,不迎送客人。只是把同郡的荀淑、陳仲弓作為師友。在他們兩個人來的時候,才乘輿出門迎接,分別時相送數(shù)里。B.李膺執(zhí)法嚴厲,把藏匿于柱中的野王令張朔揪出,并交付洛陽監(jiān)獄。從此黃門常侍都謹慎小心。C.李膺品格高潔,即使朝廷綱紀敗壞時,他仍能獨自堅持節(jié)操。被抓入獄,被拷打致死,妻子兒女流放邊疆。D.李鷹居住陽城時,門下總有四五百個學生,每當他寫完一篇文章,學生們都爭著閱讀,傳來傳去不會落到地上。2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膺謂曰:“死者人情所惡,今子無吝色者何?”(2)漢其亡矣!夫善人天地之紀,而多害之,何以存國?

參考答案1.B【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的能力。“野王令”是官職名,中間不應斷開,據(jù)此排除C、D兩項;“北守天井關”和“南拒洛陽”結構對稱,所以“北守天井關”中間不應斷開,據(jù)此排除A項。

2.C【解析】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官吏初到任為“下車”。

3.B【解析】本題考查歸納文章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他因戰(zhàn)功,先后被授予大司空、中郎將、濟南太守等職務”錯誤,從原文看,王梁被授予中郎將的原因無從得知,而被授予“濟南太守”不是因為戰(zhàn)功,而是王梁因修水渠不成功一事辭職,皇帝將他調(diào)任濟南太守。

4.(1)宗廣不忍心,就用囚車將王梁送到京師。到京后,皇帝赦免了他。一個多月之后,又任命他為中郎將,兼攝執(zhí)金吾的事務。(2)王梁開挖水渠引穀水流到洛陽城下,向東流進鞏川,等到水渠挖好后但水沒有流通。【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1)關鍵詞“檻車(用囚車)”“既(……之后)”“行(兼攝)”。(2)關鍵詞“穿(開挖)”“東(向東)”“寫(通‘瀉’)”。【備注】【參考譯文】王梁字君嚴,是漁陽要陽人。做郡吏,太守彭寵任用王梁暫時署理狐奴縣令,與蓋延、吳漢一起率兵南下在廣阿追上世祖,被任命為偏將軍。攻克邯鄲后,賜爵位關內(nèi)侯。跟從(世祖)平定河北,被任命為野王縣令,和河內(nèi)太守寇恂一齊南拒洛陽,北守天井關,朱鮪等人不敢出兵,世祖把這看成王梁的功勞。等到世祖即位,商議選大司空,而《赤伏符》中說“王梁掌管衛(wèi)地做玄武”,皇帝因為野王是衛(wèi)國的遷徙地,玄武是水神的名字,司空是管水土的官,于是提拔授予王梁做大司空,封武強侯。建武二年,王梁和大司馬吳漢等一起攻打檀鄉(xiāng),皇帝有詔令軍事一律歸屬大司馬,而王梁擅自發(fā)動野王的部隊,皇帝認為他不遵循詔令,命令他留在本縣,而王梁又因形勢有利而進軍。皇帝因為王梁前后兩次違抗命令,非常憤怒,派遣尚書宗廣拿符節(jié)到軍中斬殺王梁。宗廣不忍心,就用囚車將王梁送到京師。到京后,皇帝赦免了他。一個多月之后,又任命他為中郎將,兼攝執(zhí)金吾的事務。在北面把守箕關,攻打赤眉別校,迫使他們投降。建武三年春,轉而攻擊五校,追到信都、趙國,打敗敵人,所有屯聚的軍隊都被平定。這年冬,皇帝派遣使者持符節(jié)任命王梁為前將軍。建武四年春,王梁攻打肥城、文陽,都攻下了。進兵與驃騎大將軍杜茂在楚、沛之間攻打佼疆、蘇茂,攻克大梁、嚙桑,而捕虜將軍馬武、偏將軍王霸也分道并進,一年多全都平定了。建武五年,跟從皇帝援救桃城,打敗龐萌等,王梁戰(zhàn)斗尤其有功勞,被任命為山陽太守,鎮(zhèn)守撫慰新歸附的人,率領軍隊一如過去。幾個月后征召入京,代替歐陽歙為河南尹。王梁開挖水渠引穀水流到洛陽城下,向東流進鞏川,等到水渠挖好后但水沒有流通。建武七年,有關官員彈劾他,王梁慚愧恐懼,上書請求告老辭官。皇帝于是下詔書說:“王梁以前率兵征伐,眾人稱贊他很賢能,所以提拔他主管京城。建議開渠,為民興利,已經(jīng)用盡力量,終沒有成功,百姓埋怨,談論者喧鬧。雖然受到寬恕,還是執(zhí)意謙虛退讓,‘君子成人之美’,任命王梁為濟南太守。”建武十三年,增加封邑,定封為阜成侯。十四年,去世于官任上。

5.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假”在句中是“寬容”的意思。

6.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不怕受牽連,挺身而出”的說法錯誤,韓慕廬本身就是這件事的當事人,是皇上責問他時,他替法良辯解的,所以不能說“不怕受牽連,挺身而出”。

7.(1)表里如一,不能夠用不合道義的事來改變志向的,只有韓公啊。(2)韓公當時恰好在當?shù)?只有他乘車帶領隨從隆重前往,早晚都到徐府,并且向當權的人為徐司寇辯白。【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8.正直,有擔當,講義氣,低調(diào)。【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作答本題,要在通讀全文、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提煉歸納要點。具體作答時要抓住題干中的“幾件事”和“為人”這兩個關鍵點。通過分析可知,文中主要講了韓慕廬的四件事:替阿山辯解,解救法良,為徐司寇奔走,外出郊游時遭遇縣令的差役爭道。從這四件事中不難看出韓宗伯正直、有擔當、講義氣、低調(diào)等為人方面的特點。【備注】【參考譯文】癸未年春正月,我進都城,恰逢韓慕廬公將要隨從皇上南巡,我前往探望他。剛坐下來,他就對我說:“我和你相互了解得不淺啦!那么你就說說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吧?”我說:“您的為人,天下的士人都知道,何況我呢?”韓公說:“我作為亞卿,從來沒有做過官吏之長(上卿)。我作為學士,從來沒有掌握過實權。”我說:“皇上已經(jīng)無意再用你了,可你卻不辭職,這是為什么呢?”這一年韓公果然兩次提出退休,兩次被責問,最后死在官任上。開始時皇上對韓公的待遇最為優(yōu)渥,韓公自從做了宗伯,多次和孝感人熊公一同接受皇上的召見和問話,忌妒他的人說韓公很快將要入朝做宰相。恰逢江南布政司張萬祿虧欠三十多萬兩庫銀。制府阿山向皇上進言說(張萬祿)并沒有侵吞庫銀,費用用于皇上南巡。有人說張萬祿與制府阿山有姻親關系,皇上大怒,把這個案子交給九卿評議。御史大夫某人說:“阿山的罪應該判死刑,這沒有疑義。”韓公嚴肅地說:“如果他們果真有姻親關系,阿山的情感有偏私,但他說的卻是公道話。”忌妒韓公的人把他的話做了添加上報給皇上,韓公因此漸漸被代替不用。韓公生性不受外物的約束,而睢州湯司空多次對人說:“表里如一,不能夠用不合道義的事來改變志向的,只有韓公啊。”皇上曾經(jīng)親自考核翰林,想罷黜其中兩個人,當時韓公與法良共同掌管翰林院的事務,命他們上奏彈劾(這兩個人)。韓公對法公說:“姑且暫緩處理這事,這是民眾稱譽的人。”過了一天,法良入朝進見皇上,皇上大怒,下令削去法良的官職,讓他到本旗做下賤的體力活。眾人都催促韓公,韓公說:“法良因為我的話到了這一地步,我怎么能茍且逃避呢?”又過了幾日,皇上召見韓公并責問他,韓公從容地說:“這兩個人在翰林院中不在應該被罷免的行列中,雖然他們的文章寫得不好,但是希望皇上能夠寬容他們。”皇上面露和悅的神色,被韓公婉轉地勸阻了(追究此事)。韓公參加鄉(xiāng)試時出自昆山徐司寇的門下,而傅臘塔管轄兩江地區(qū),秉承意旨制造大的案件陷害徐公,那些平素在徐公門下的門生都爭相躲避。韓公當時恰好在當?shù)?只有他乘車帶領隨從隆重前往,早晚都到徐府,并且向當權的人為徐司寇辯白。韓公曾經(jīng)乘小船在郊野徜徉,恰逢縣令出行,縣令的差役爭搶道路,把韓公的船弄翻了,等到上岸,衣服都濕了,打了一段時間的寒戰(zhàn),韓公告誡隨從不要聲張,(對方)最終不知道他是韓公。我看當世有名聲且身份尊貴的人能夠忘掉自己的權勢的人是有的,但能夠讓別人忘掉自己的權勢的,卻沒有見過。然而世人都視韓公為品性曠達之人,卻不知道他在樹立品行信守節(jié)義上的堅定不移。我和韓公相互了解得很深但相聚的時間日漸變少。自癸未年春,韓公就再沒有與我相見過。唉,(韓公)不同尋常啊!

9.A【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斷句題,一要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二要分析句子成分。“詣溫別”意為到桓溫那里去告別,并且后面“溫問去意”為主謂賓結構,句子結構完整,所以排除B、C。“笑曰”的主語為“溫”,排除D。故選A。

10.A【解析】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A項,“只在地方郡、縣官府設有此官,中央不設”說法錯誤,中央和地方郡、縣官府皆設有此官。

11.D【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項,“忤逆了皇上,但合自己的意愿,便讓他升了官”錯誤,原文是習鑿齒忤逆了桓溫,被降職。

12.(1)家在益州,受命遠道而來,今奉桓公旨意自裁,無法使自己的尸骨返鄉(xiāng)。(2)不久,襄陽、鄧州回歸東晉,朝廷打算征召習鑿齒,讓他主管撰寫國史,適逢習鑿齒病死,此事便中止了。【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被命:受命,接受命令。受:奉,遵從。由:辦法。其:代詞,自己的。(2)尋:不久。征:征召。典:主管。會:恰逢,適逢。【備注】【參考譯文】習鑿齒,字彥威。習鑿齒年少時就頗有志氣,博學多聞,以文章著稱。荊州刺史桓溫征召他為從事,江夏相袁喬十分器重他,多次向桓溫稱贊他的才干,(后來)習鑿齒轉任西曹主簿,桓溫對他待遇優(yōu)厚。當時桓溫有舉大事之志,(有一次)追上蜀地一個通曉天文的占星人并將其帶回來,夜里握住他的手詢問國家氣數(shù)的長短。占星人說道:“國運絕無憂患。到五十年以后就難以預測了。”桓溫不高興,便不再追問。他日,桓溫送給占星人一匹絹和五千文錢。占星人便急忙奔去習鑿齒那里說:“家在益州,受命遠道而來,今奉桓公旨意自裁,無法使自己的尸骨返鄉(xiāng)。因為足下仁厚慈愛,請為小人備棺立碑。”習鑿齒詢問其中緣故,占星人說:“桓公賜一匹絹,是讓小人自裁,賜五千錢,是用來置辦棺材的。”習鑿齒說:“足下幾乎因誤會而死!足下曾聽說過懂天象、知吉兇會窮得衣不蔽體的道理嗎?如今這是用絹跟足下開個玩笑,賜錢是給足下做路途費用的。這是讓足下離開呀。”占星人大喜,第二天天一亮就去辭別桓溫。桓溫詢問他離去的意思,占星人便用習鑿齒的話作答。桓溫笑道:“習鑿齒擔心足下因誤解而死,足下倒是因誤解而得生。然而這真是三十年白讀儒家書,不如拜訪一次習主簿。”習鑿齒多次升遷,官至別駕從事史。桓溫出兵征戰(zhàn),習鑿齒有時跟隨行軍有時留守,所任職務,常常是機要之位,處理政事頗有功績,擅長寫公文論議,桓溫十分器重信任他。當時的清談文章之士韓伯、伏滔等都與習鑿齒交情深厚,后來習鑿齒(奉桓溫之命)出使至京師,(當時做丞相的)簡文帝也十分敬重他。返回(荊州)后,桓溫問:“丞相會稽王是怎樣的人?”習鑿齒答道:“是我生平所沒見過的。”因此大大違逆了桓溫的心意,被降職為戶曹參軍。當時有個僧人釋道安,善辯有大才,從北方到荊州,與習鑿齒初次見面。釋道安說:“彌天釋道安。”習鑿齒說:“四海習鑿齒。”當時的人認為這是絕妙對句。當時桓溫有非分的企圖,習鑿齒居住在郡中,撰寫《漢晉春秋》來制止他。書從漢光武帝寫起,終止于晉愍帝。等到襄陽被苻堅占領,苻堅平日多聞習鑿齒的大名,與釋道安一起乘車把他請來。相見后,與他交談,十分欣賞他,賜贈的禮物非常豐厚。又因為習鑿齒有腳疾,苻堅在給各地長官的文書中說:“從前晉朝司馬氏平定吳國,得利于陸機、陸云二位才士;今日我攻破漢南,所獲得的僅僅是一個半名士。”不久習鑿齒因腳疾返回襄陽。不久,襄陽、鄧州回歸東晉,朝廷打算征召習鑿齒,讓他主管撰寫國史,適逢習鑿齒病死,此事便中止了。

13.C【解析】無

14.D【解析】無

15.B【解析】無

16.(1)現(xiàn)在您背棄本性,拋棄漢人的衣帽巾帶,想要憑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漢相對抗,成為敵對國家,災禍將要降臨到您的身上了!

(2)我沒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這里稱王;假如我身處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漢王!【解析】無【備注】無

17.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安部將火耳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馬忽蹶,被擒。安稍引卻”聯(lián)系前后文可知,“引卻”不是“擊退”,應是“后退”的意思。

18.A【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項“后來制造假象,迷惑對方,才得以逃脫”的表述與原文不符。原文“會高煦救至,乃得免”,是高煦的救兵來到,燕王才得以脫身。

19.略【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原文表達了:眾將謀劃轉移軍隊到淮地以獲得糧草,當晚命令部隊聽到三聲炮響就迅速出發(fā),計謀是可行的,但是燕軍突然迫近軍營,發(fā)了三聲炮,士兵誤以為是自己的信號,爭著趕赴城門,于是軍隊大亂。燕兵乘機進攻,結果大敗的意思。

20.(1)(燕王)的馬受了傷,箭也用完了,寶劍折斷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