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
PAGE
52
二稿修改建議:
第一,重點修改文獻綜述,不合要求;第二,認真充實調研部分;第三,研究的必要性部分文不對題;第四,案例本身及案例分析比較弱;第五,認真添加腳注。
小學中段學生體驗式習作教學對策研究
摘要
小學習作教學是奠定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階段,而小學中段對孩子而言是習作學習的起點,必須在這一階段打牢基礎。當前針對小學中段習作教學的研究成果頗豐,但是整體上還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中段學生習作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將針對小學中段習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習作失真現象展開細致的分析與研究,提出當前小學中段習作失真的問題與原因,并針對這些原因提出體驗式習作教學的對策和建議,希望能夠尋求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中段學生的習作能力。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案例研究法以及行動研究法等方法,針對小學中段習作失真現象進行深入剖析,基于筆者的習作教學實踐基礎,將體驗式習作教學的相關理論應用于習作教學實踐中,希望能夠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體驗式教學理論,并為本文研究中體驗式習作教學提出一定的建議和對策。本文共分為以下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緒論。對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進行深入闡釋,并對相關文獻進行綜述。
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對本文研究的核心概念進行界定,具體分析失真及體驗式教學兩個重點概念,特別是關于“失真”的判斷標準、原則等方面要素進行深入分析。
第三部分,小學中段學生體驗式習作教學案例及分析。基于體驗式教學理論設計習作教學流程,并且讓學生進行寫作,判斷學生寫作結果是否存在失真的現象。
第四部分,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現象的調查及歸因分析。通過訪談法等方法具體分析當前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的現狀及成因。
第五部分,針對上文案例調查及訪談調查結果,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轉變當前中段學生習作失真的問題。
關鍵詞:習作教學失真體驗式教學
Abstract
Primary
school
project
teaching
is
the
key
to
establish
the
student
writing
ability
stag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for
children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project
learning,
must
play
basic
jobs
at
this
stage.The
current
study
of
primary
school
middle
project
teaching
achievements,
but
on
the
whole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age,
middle
student
studies
the
teaching
effect
is
not
ideal.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
middle
project
study,
especially
the
paper
distortion
on
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distortion
of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middle
project,
and
aims
at
these
reasons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of
experiential
exercises
teaching,
hoping
to
seek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y,
improve
the
middle
students'
project
ability.
This
research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case
method,
as
well
as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method,
etc,
for
researches
in
elementary
school
middle
paper
distortion,
and
based
on
the
author
studies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experiential
teaching
assignments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assignments,
want
to
be
able
to
test
and
improve
the
experience
type
teaching
theory
in
practice,
and
research
experience
in
project
teaching
for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This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tion.To
this
article
research
background,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in-depth
interpretation,
and
the
related
literature
were
reviewed.
The
second
part,
the
definition.The
defining
the
core
concepts,
this
paper
studies
in
a
specific
analysis
of
distortion
and
experiential
teaching
two
key
concepts,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to
the
"distortion"
criterion,
principle
of
factor
analysis.
Midway
through
the
third
part,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experience
type
teaching
case
studies
and
analysis.Based
on
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teaching
design
project
teaching
process,
and
let
the
students
to
write,
to
determine
whether
a
student
writing
result
is
distorted
phenomenon.
Midway
through
the
fourth
part,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studies
distortion
analysis
of
the
survey
and
attribution.Through
interview
method
and
other
methods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middle
student
studie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ause
of
the
distortion.
The
fifth
part,
in
view
of
the
above
cas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investigation,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targeted,
midway
through
the
current
distortion
problem
of
student
work.
Keywords:distortionteachingexperienceteachingassignments
目錄
1.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
1
1.3研究意義
2
1.4文獻綜述
3
2.概念界定
6
2.1習作失真內涵界定
6
2.2習作真實的類型分析
6
2.3習作真實的理論依據
7
2.4習作失真的判斷標準
9
2.5體驗式習作教學
10
3.小學中段學生體驗式習作教學案例及分析
11
3.1《家鄉一景》習作教學案例
11
3.2《家鄉一景》習作教學案例分析
13
4.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現象的調查及歸因分析
16
4.1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現象調查
16
4.2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現象歸因分析
20
5.小學中段學生體驗式習作教學的基本對策
25
5.1消除失真習作產生的社會因素
25
5.2優化教師教學過程
26
5.3增強學生的求真寫作意識和能力
29
5.4家長因素
31
6.總結與反思
34
附錄
35
致謝
36
參考文獻
36
1.緒論
1.1研究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寫作應當感情真摯,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自然的獨特感受及真切體驗。可見“真”成為寫作的一個關鍵要素,強調寫作教學應當貼近真實的生活,讓學生能夠從真實感受出發,樂于表達和動筆,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表達真實情感成為當前寫作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但是當前小學教學過程中,經常發現學生的習作中會出現許多虛假的內容或者不真切的情況,小學生習作失真的問題較為嚴重,與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相去甚遠,使得小學生習作水平難以真正提高,而且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人生感悟缺乏必要的幫助,不僅會影響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而且對學生的心靈、人生感受將產生重大影響,最終危害的是整個國民的民族教育和語文教育。
立足于小學中段學生體驗式習作教學理論,旨在促進學生全面、全體和主動發展,充分滿足學生的個體體驗。體驗式教學是一種充分重視過程、體驗及探究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實施體驗式習作教學有助于改變沉悶的教學課堂環境,轉變單一的知識傳授狀態,并且充分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煥發課堂活力。但是沒有任何一種教學理念與方式能夠完美適用于任何課堂教學,習作教學中的失真問題對體驗式教學仍然是較大的考驗。應當正視體驗式教學的理論應用意義,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小學中段學生體驗式習作教學中的失真問題,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完善對策,對教學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體驗式習作教學中失真問題的研究的,希望對這一困擾小學中段習作教育的問題有所裨益。
1.2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發現當前小學中段體驗式習作教學中失真問題及對小學生的不良影響,在此基礎上對小學生習作失真問題的成因進行剖析,提出針對小學生習作失真問題的具體教學策略,從而為消除小學生習作失真問題提供借鑒。研究將闡明小學中年段學生習作失真的真實情況,引起對小學中年段學生習作失真的重視,并剖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并對于如何通過體驗式習作教學改善小學中年段學生習作失真,最終使小學中年段學生習作歸真進行探討。
本研究的重點在于對小學生習作失真的標準及判斷原則進行理論解釋,特別是確立小學生習作失真標準,這是本文研究的基礎。本文將通過對各種文獻、理論的歸結和分析,準確界定小學生習作失真的判斷標準及原則。
1.3研究意義
筆者在教學調查研究過程中發現,當前蘇州的小學語文教學走向趨于正常,很多教師在不斷地反思、實踐、學習過程中,能夠正確的關注語文學習特點,把握教材的基本內容,注重學生的實踐性學習,能給學生創造較為豐富的語文實踐機會,通過安排一系列的班級活動,增強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并選擇符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
1.3.1經過我們的教學實踐調查,發現在本校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在某些應試考試的取向中,學校和家庭過于重視學生的成績,使得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小學生不得不按部就班的、一成不變的學習書本上的知識。特別是在小學生的習作過程中,為了順應習作流程,小學生必須按照一定的套路進行寫作,使用死板的修辭,進行觀點陳述。當代學生在沉重的學習負擔下,失去了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時間,失去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時間,因此在習作過程中也缺乏較為真實的案例與思想情感。此類現象將會阻止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發展,面對如此“八股”式的習作教學,更應當引起我們注意、反思。
1.3.2本研究以小學生習作失真問題和體驗式教學作為研究內容,針對小學生失真以及缺乏真實客觀的感情的習作現象,進行分析與研究,從而培育小學生養成求真務實的學習作風。通過對習作教育的改革培養小學生健全的人格,做到求真務實的學習作風。改善小學生習作失真現象,帶領學生養成求真務實的學風,真正的去認知生活、感悟生活。培養小學生樹立一種真摯誠懇的習作態度,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能力和水平,促使學生能夠正確客觀的發現問題,養成一種獨立思考的行為意識,最終在習作上體驗出自身價值。
1.3.3通過對小學中段的學生體驗式習作教學失真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與研究,幫助習作的教育者充分認識到小學生習作失真問題的嚴重性,探討習作失真問題的起源,尋求如何讓習作變得真摯,進而對小學生進行更優質的習作指導。
通過在本地教學課堂上,分析《家鄉一景》的實際習作案例等,尋找出適合小學生習作的方法與對策,希冀本文能夠對校學生習作失真現象的改善或解決,提供借鑒和幫助。
1.4文獻綜述
從目前現有的文獻綜述中進行分析研究,主要集中于小學生中段習作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教學改革、體驗式習作的價值與意義、體驗式習作的教學策略。針對解決小學生中段習作失真等方面的內容進行研究與探討,簡要分析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成果,分析內容如下:
盧永璐(2014)在提出習作教學應當呈現人文合一的價值取向,這是習作教學的真諦。黃松海提出當前的習作存在失真性的問題將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較大的危害,對學生自身純潔的心靈造成污染,容易欺騙和誤導學生認識問題。梁彩霞(2013)提出,習作教學應當以人文合一作為基礎價值觀,確立習作和做人的內在統一理念,促進學生人格的發展,這也是習作教學最重要的價值觀。引導學生主動體驗生活,根據葉圣陶先生的觀點,只有當生活是充實的,才能形成充實的文字。將本國母語作為習作教育的重點,其他國家母語習作教學的重點主要集中于為學生提供本國的文化要素,例如:威廉韋斯特(2009)提出,應當向學生介紹本國文化,并進而介紹世界文化。母語課程應當向學生強調一手資料和二手資料,并對資料的可信度進行分析,學生必須對自己所寫所談負責,這些都體現出習作的道德價值與認識價值。
根據我國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規定,作文教學必須強調求真。該標準強調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讓學生學會說真話和實話,不講空話和套話。課程標準進一步規定,寫作教學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容易動筆,并對自身經歷進行表達。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提出,不同學段的學生的寫作都應當采用豐富、真實的材料,重視寫作材料的搜集與運用。對小學中段學生也提出要求,必須寫自己想說的話、想象的事物以及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并準確表達自己對新鮮事物的印象和感受。除此之外,還應當珍視學生的個人感受,能夠描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做到感情真摯,表達對社會、自然的真切體驗。根據新課標的規定,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是新課標實施的另一個重要要求,教材、課外輔導資料以及輔助設施都屬于非常重要的習作課程教學資源。
教育是民族的希望與寄托,民族文學與語言是民族得以延續的傳承,這一切都根植于學生時代的習作訓練。對于此種現象,我國針對社會變革、時代變遷,對小學生語文教學措施不斷進行調整與改革,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與時俱進,進一步為培養小學運用真摯誠懇的語言能力駕馭習作訓練,并為此奠定牢固的基礎。當前國內外關于小學生中段的習作研究內容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小學生中段習作失真問題的研究。我國已經邁入了快餐式社會,人們不斷尋找捷徑,甚至很多教學指導老師也在語文習作教學上進行投機取巧:教會小學生一定數量的修辭方式,以及習作的套用格式,便以為這樣的習作成績會高高在上。按照傳統的“八股式”習作格式,將會限制小學生的思維多樣化發展與創新性發展,導致很多乏之無味的文章出現,小學生習作習慣變得中規中矩起來,也逐漸失去了習作興趣。許多國家在其母語課程標準中,都會強調語言學習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一種個人化的學習。YvteetLewis(2010)提出在不同場景的實踐中都能展開語言學習,而習作教學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場景。習作教學一般包括寫作動機、寫作素材及如何寫作三個層面,在各個過程中都應當重視學生的自我表達。當前對小學生習作失真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失真現象、原因及解決方案等方面。我國大部分學生在習作中,失去了真實的感受,卻學會了虛假的描述,這將嚴重影響著小學生日后的人格發展。習作教學的邊緣化發展、應試作文與模式作文、考試作文、一直引導著我國小學生的習作發展方向。楊紅艷(2010)提出“真實性與可信度”,是引起習作失真的重要問題。現階段,大多數學生為了考試與成績,將按部就班的、所謂的寫作秘籍運用于習作中,卻忽視了自身的真實想法與習作感受。根據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為何一寫作文就失真》的文章稱:有一種聲音,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出現,我們一邊教育孩子從小要誠實、不說謊,一邊又在語文教育中通過各種寫作方式、樣板示范的引導,讓孩子的寫作成了“最稚嫩的八股文”[2]。在當代小學生的作文中,不難發現很多內容與細節都是千篇一律的,這并非孩子童年的天真想象一致,而是“八股文”式的模仿。對于習作中的失真現象,已經成為了小學生提筆寫作的基本條件反射,這樣循規蹈矩的遵守“八股文”邏輯,難免會讓人覺得擔憂。
第二,新形式下,教學體制的改革。針對我國當今時代的快速發展與進步,小學語文的教學改革工作在全國不斷地實施和完善。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存在著大量的缺點和弊端,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小學生的發展與學習。通過吸取、學習先進國家的教學經驗,以及自身的語文教學創造性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已經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就。針對我國小學習作教學素材中的理論指導體系,加強對小學生的習作教學引導,形成系統化的研究,反思在教學素材中的某些失真理論指導,進行完善革新。這標志著新的教學改革的興起,這也引起了小學語文教師的思考分析與研究。
新型的語文教學改革區別與傳統的語文教學機制。新型語文教學改革注重“新”,突出強調語文學科的重要性,注重小學階段的語言和文字的聽、說、讀、寫等能力訓練與習作知識培養。通過強調情景式體驗教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的學習習作。引導學生在新教學體驗中,盡情抒發內在產生的文學渴望與文字表達沖動。新型教學方式將傳統的語文教學邏輯與教學順序、常規打破,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核心,主張推陳出新的完善習作邏輯思維。傳統的教學是遵循由高至低、由簡入繁的學科思路和邏輯體系對小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雖然遵循事物的普遍發展規律,有一定的優勢,但是也正因為這種普遍性的知識傳播,忽略了小學生自身的個性發揮與張揚,使得學生在習作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在這個崇尚個性與自由的社會中,應當摒棄此種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這也急需新的教學方式進行彌補,正確的培養小學生的習作指導與教學發展。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當前國內外相關研究中對小學習作教學改革的研究較多,也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并且當前習作失真成為一個熱點問題,也為本文研究習作失真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但是還有許多問題仍有待深入分析,必須對習作失真的原因及判斷標準進行深入研究,包括失真的主要內容、失真的內涵、標準及理論基礎等;還必須就小學習作失真問題提出較為完善的消除對策,當前學術界的研究相對零散,缺乏完整的理論體系。因此本文研究將從寬泛的對策研究出發,尋找能夠解決小學習作失真問題的對策,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內容。
1.4.2體驗式習作的價值與意義
學生習作失真現象與現行的習作指導機制密切相關。隨著教學改革在小學階段的推廣與發展,代表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情景習作將成為習作的主要模式,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實際習作水平與能力,加強小學生習作教學理念研究。倪文錦(2012)提出,習作教學應當倡導生活本源觀,對于缺乏生活趣味及人性美感的應試作文應當逐步摒棄,還原小學生習作的真實性。習作應當回歸學生的生活,以生活為本源,逐步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人生體驗。教師必須在習作教學中正確指導,處理好生活與學習的關系,而不是簡單割裂兩者的關系,尋找一個最佳的契合點。
第一,培養學生個性的習作教學研究,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美國一直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特別是“創作”成為習作的一個重要項目。創作來源于生活,這是一句名言也適用于當代學生和作家。現階段的小學生,課外時間都被課堂作業、家庭作業、補習班作業等占用,失去了親身體驗、實踐、感知社會的時間與機會。生活本身的復雜性與生動性是小學生獲取社會知識的最佳途徑,這也是小學生立足社會的根本之源。缺乏興趣成為當前小學生厭倦寫作,應付寫作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在缺乏興趣的狀態下進行寫作,則習作結果容易體現出內容或情感失真。作為學生寫作的一種強大的內在動力,興趣是建立在一定基礎上的,通過愿望、動機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學生如果對寫作存在某種需求,則會逐步演變為動機和興趣,學生寫作的動機是推動他們主動寫作的直接動力,動機強弱將直接決定寫作是否真實。小學中段的寫作教學要重視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并通過一定的誘因來激發學生的動力,充分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寫作動機既需要通過外部條件激發,也需要從內在因素加以轉化。必須激發小學中段學生的書面語言動機,讓他們了解書寫的重要性和意義。強調習作的個性化發展,注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進行實踐性習作活動訓練,必須在“實踐”二字上加大力度。“實踐”既要有設身處地的領悟,還要有真實的心理感受,并且有實行實踐的切身體會,“實踐”不僅僅重視主體與客體的一致性動態建構,更加注重主體的心理結構。
第二,進行實踐性的習作教學研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當前西方國家對實踐性教學更加重視,強調習作學習必須與不同領域的知識,特別是與學生的自身經驗相結合。美國有學者提出美國并不要求學生能夠當堂完成寫作任務,可以讓學生到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者進行實地調研,給予學生更加充足的思考時間。在《提高寫作技能》一書中,就點明了只有有效展開交流,才能充分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
1.4.3體驗式習作的教學策略
語文習作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多方面能力。體驗式習作教學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啟發引導學生充分的感悟生活、體驗生活中的樂趣,教會學生用文字性的表達形式記錄對生活的感知與理解,進一步的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興趣,并充分展示小學生的與眾不同的習作特點。小學生習作是一項復雜的心理過程:主要涉及感知、注意、記憶、思維、想象和情感等,多種心理活動。所以,習作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
教學過程中可以舉辦讀書報告會,讓學生交流讀書所獲得的人文精神。這種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并且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陳述己見,交流自己感受到的作品真諦。在討論會中,教師應當盡可能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通過思想的交流與碰撞,實現共鳴,從而深化學生對人文精神的領悟,也是一個驗證人文精神內化效果的重要方式。教師應當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習作教學過程中摻雜部分生活素材、實例,引導學生逐步學會觀察生活,通過多種方式搜集生活中的習作素材。年輕教師可以突破封閉式的教學方式,特別是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學生參與到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充分接觸各種人和事,去體驗和感悟生活,并累計豐富多彩的素材。
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積極參與到習作教學中。學會質疑是創新的第一步,如果對教師所教的全盤接受,則意味著教學的失敗。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學生存在疑問而不能大膽質疑,則對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是較大的遏制。教師在傳授語文基礎知識、培養專業基本技能的同時,更應當注重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培養,特別是對于社會問題、民族文化、歷史等方面問題,應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改變封閉式、被動式的學習方式,解除傳統語文教學的束縛,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質疑所學,才能真正融入到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對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加強習作引導,向學生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并布置讀后感作業。教師向學生推薦的讀物,必須具備思想性與人文性,符合小學生的閱讀水平。閱讀,不僅是一項誦讀的過程,也能讓學生從閱讀中得到思想的升華,讀后感筆記可以將學生的閱讀成果與習作相聯系。教師應當密切注意小學生的讀后感筆記中的出發點、學生的關注點,并通過積極向上的引導,增強學生的自我人文思想意識,提高閱讀水平與思辨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安排學生將所背的名言警句與即興發揮內容不不足進行筆記整理,要求學生對課前活動進行反思與總結。以“哪句名言你覺得最激勵自己?”“你對哪位同學的講話內容印象最為深刻?”“你認為自己在即興發揮過程中,有哪些不足?”等問題來引發小學生進行周記寫作,將自己在活動中的所感所想,人和事進行記錄,促使學生養成格言整理的習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使得學生的習作水平得到質的飛躍。通過教師習作教學策略的轉變,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習作教育成果,也促進了學生語言技能與語文素養的提高。
教師在習作課堂中,應當鼓勵學生一氣呵成完成作文,在課堂中盡可能不要對學生習作的細節問題進行要求,重點在于文章整體構思。在習作完成之后可以對個別問題,如語句生動、通順等進行調整,從而避免對學生自主創作產生干擾。教師應當清楚地認識到,其角色是學生的引領者,而不是學生思路的主導者,作用在于補充學生的不足,而不是代替學生進行構思。由于小學中段學生在面對習作任務的時候,存在一定的不自信,并且容易模仿他人的作文,甚至從一開始就刻意模仿范文,寫作內容的確定、語言表達等方面都缺乏自己的東西,還有部分學生受制于自身能力,在模仿范文的過程中無法對習作基本要求加以把握,從而出現文章全部照抄、結構混亂等情況。因此教師對小學中段學生,應當盡可能鼓勵他們結合自身的經驗、故事,獨立構思和表達,充分尊重學生內心感受,提倡心里想什么,下筆寫什么。在長期影響下,學生就能夠逐步建立自信,并且形成獨立審題和思考的能力,也能夠基于自身經驗,寫出身邊真實的事件。
在習作課堂上,進行人文思想的滲透。習作教學可以更加具有創新性與創造性,習作范圍可以更加廣泛。習作教師應當以身作則,積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將人文思想成功的滲透進語文習作教學中。例如:教師可以以“如何解決困難”為主題,引導學生迅速思考,撰寫文章,師生對習作作品進行共同點評,深化習作的主題思想。加強小學生的思想指引,提升小學生解決困難,面對挫折的信心與勇氣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在具體的習作教學中,教師應當將習作題目定的較為廣泛,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展開思考。習作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例如:課前時間、閱讀課、習作練習等多種形式,培養小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習作水平的同時實現習作教學目標與人文思想貫徹的雙重收獲。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增加學生的習作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寫作:
(1)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在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埃里克森的著名的社會化八階段中,將小學生的社會化特征總的概述為:自卑感與勤奮。在小學階段的兒童好奇心與探索冒險心理使他們變得異常勤奮與刻苦,在接觸新鮮事物使會感到十分有趣,對于新聞、童話、動畫等總會情不自禁的表達出豐富的語言描述。但事實上,很多小學生在面臨習作時,卻變得“啞口無言”,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小學生把習作與說話當成了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平日里的“滔滔不絕”起始位小學生的習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與表達內容,只不過小學缺乏正確運用這下豐富素材的方法。此時,習作教師應當予以正確、積極地引導,將小學生的心里構思與表達內容通過筆寫的形式表達出來,充分表達欲望。有部分教師在小學生內心充滿這種表達欲望時,給學生沉重的打擊,面對文字表達,縱然內心有諸多的表達欲望與表達內容,使小學生不敢表達、不愿意分享內心的真實想法與樂趣,從而造成了對習作的恐懼心理,在寫作時容易陷入有激情卻不會寫、不敢寫,有內容卻無法表達的尷尬困境。
(2)設定良好的寫作情緒
美國的小學生習作指導理論中提出:“寫作教學要讓學生由為自己寫逐漸轉化為為讀者而寫作”(《美國小學作文教學一瞥》張良田),提出了學生習作要考慮讀者、考慮對象的生活化要求。美國還興起了一種新的寫作實驗方案“為學習而寫作”,(《美國小學作文教學的一些特點》張孔義)把寫作作為其它課程的學習工具[6]。該習作指導教學理論中認為,習作不僅僅是一種習作課上的練習,還是學習其他課程的重要方式。(《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外國教育資料》1996)日本語文學界的村山俊太郎,是“生活作文”的重要思想代表人物,提出了調查習作的重要概念:作文不僅在于觀察,還應當以社會為主要對象[7]。兒童的生活作文必須使得學生能夠科學的認識社會現象、從而注重觀察、進行調查、分析、比較等方法,主要包括:生活調查、自然觀察等,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現實社會與農村的關系進行調查,并從調查過程中獲取知識與技巧。日本的野村芳兵衛則從教學課程的角度進行探討,將生活作文的方法與思想進行整合與擴展,通過生活學習讓學生親身體驗、自我反思、自己掌控并產生習作的樂趣。
隨著小學生進入小學中段階段,年齡的不斷增長,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對于同一種主題、同一事物,每個學生的認知結構與經歷不同,興趣與想法、切入點也會五花八門。對于多元化的性趣培養應當積極倡導,但是由于我國是一個集體型、內傾型的思維方式,對于大部分小學生的天馬行空的想法卻進行束縛限制。作為規范性的作文,相應的表達方式應當有具體行文要求與主題要求,不可以肆意發揮,這就需要對小學生的天馬行空的思維方式進行正確、積極、有效的引導,將其可貴的想法規范在主題的要求范圍內,從而各具特色。
(3)創造習作情境
通過電腦、錄像、電腦等現代化等教學手段進行情景設置,也可通過課堂上的精心設計的活動使學生感到愉悅,根據事物情景的描述喚起真實熱情的實際感受,從而創立情境。在進行情景設置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重要問題:
第一,情景的設立,必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習作激情。習作教師所設置的情境,要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使學生心往神馳,將情境表達于筆端,使習作成為一種快樂的表達。
第二,情景的設立應當聯系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因為小學生處于愛幻想、愛探索的階段,教師所創立的情境,應當緊密的聯系小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情境的設立,勾起小學生的生活記憶,便于小學生整理素材,使學生充分享受情感的表達、樂于表達。
第三,情境的創設要切實可行。教師在設立情境時,既要考慮學生主體,也要考慮客觀性因素,以及習作的空間和時間、現實條件。
第四,情景的設置必須與思維方式、想象緊密聯系。習作本身就是一個創作的過程,習作離不開想象。教師在進行情境設置時,應當用語言將某種景象、某種情形表達出來,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創造使學生感到栩栩如生的境地,并將自身變成該情境下的某個角色,從而塑造描繪人物,這樣的情境設立對于學生來說是敏銳的、積極正確的。
總而言之,小學生進行習作是一項非常復雜的長期教育工程,教育者必須從小學生的心理想法出發,營造一種利于習作的氛圍,從多個角度鍛煉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詞匯組織應用能力,以及應變能力,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能力還要求教育必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研究與探索。
根據習作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在進行習作教學開始時通過設立講座,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交流溝通、信息互換等多種方式,激活小學生的原有素材,指導老師應當規范研究范圍,激發小學生的研究動機,選出同學們感興趣的習作題目,并進行有能力的研究與探討活動。通過活動解決問題、探討并進行實踐與體驗、從而獲取素材。引導小學生積極自主的進行資料查閱、實地考察、訪問研究、調查與實際動手操作、進行記錄與比較、思考與分析、想象與交流探討,根據所指定的具體目標與計劃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對比,并總結資料,養成實踐探討與記錄的習慣。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小學生的文字、想象、組織等多種能力,還可以將所獲取的知識與經驗、心得進行歸納整理,提煉總結,形成豐富真實的書面素材。同時設立學習小組,每位同學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心得,分享與展示,主要流程如下:研究體會或心得報告的張貼(在班內的醒目位置)、特定時間的宣讀與交流、在校園刊物上發表優秀的學生或者小組和班內的與研究體會與心得報告的專題作文。老師也可以通過合理有效的指導方式,正確地引導學生進行習作,大致步驟如下:
第一,指導小學生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合作的優勢,提升學習效率。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習作探討活動,結合小學成員的合作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組內成員的個人觀察、資料查閱、具體操作、思考研究等以筆記的形式進行記錄,并進行積極的討論,圍繞共同的習作專題進行交流探討,在研究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會獲得很多的收獲,不僅僅包括知識的豐收,還收獲了團結協作的精神,提高了習作興趣。
第二。教師按時對學生的習作筆記,進行“隨機性檢查、點評”,針對每位同學不同的學習方法與心得體會,進行研究性的學習指導,這樣一來,學生的習作筆記也成為了教師的指導依據。
第三,教師對學生在“研究性習作學習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有針對性的采取“習作個性化指導”與“專業的習作技能訓練”。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重點采取以下幾種方法:(1)“研究性習作學習活動”的舉行過程中,針對學生的習作筆記,進行分析與點評,與學生交換意見,深層次的挖掘學生在具體的習作活動中忽略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發現并記錄。(2)針對學生筆記中出現的問題,啟發學生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將眼光多元化,思維多樣化。對于學生對習作問題進行單一的記錄、數據案例單一分析等問題,指導教師應當輔助學生進行問題研究、如何辯證的分析、操作態度、情感分析等。(3)學生進行習作筆記加工時,教師針對具體事例、語句進行分析并指導。
第四,選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重視評價過程,讓每一位同學都產生成就感。(1)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發展。學生習作作品的評價者主要有:學生個人、教師、學生小組成員、家長、研究性的相關社區或者部門等。(2)評價內容應當注重靈活性與豐富性。評價者在進行習作評價過程中,內容應當涉及以下幾方面:秉承著參與研究性習作活動的正式態度;掌握基本的研究習作學習的方法與技能;參與研究性作文活動,并獲得體驗心得;了解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發展情況。(3)注重評價方法與手段的多樣性。教師的評價應當與學生自我習作評價、學習小組成員互評相結合,針對小組的互評與學生自評情況進行記錄,采用書面材料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進行記錄評價,并在班內展示。
作家魏占峰在《真實的寫作:作文教學改革的根本出路》中指出:在進行作文時“學生為真情而寫作,為興趣而寫作,為交際而寫作,為實用而寫作[4]。并在江蘇、上海、浙江、遼寧、山東等地進行研究性的課程開發與研究,從知識理論到實踐都獲取的豐富的成功經驗。我國的葉圣陶先生在《葉圣陶論語文教學》中提出:“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如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提出了習作的兩個重要前提:一是有所積蓄,打算發表;二是交際環境的需要。其實,書面的表達交流是進行習作的重要環節之一,實驗的重要思路主要在基礎的習作教學之初,主要在于安排學生的興趣寫作,指導學生解決生活問題,從而實現“小學生研究性習作學習”。在進行習作指導時,應當注重引導啟發學生觀察生活、探究生活、從而研究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所感觸并積累素材進行習作,產生習作欲望,善于抒發內心的真實感受。
2.概念界定
2.1習作失真內涵界定及詮釋
習作失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概念,在開始后文研究之前,必須充分揭示這一概念的內涵與特征。“真”意味著“誠實”、“真實”、“真誠”等含義,《莊子》中對“真”進行闡釋,真指的是精誠之至,也就是感情,真者,精誠之至。如果不精誠,則無法感人。真是一種內在的意蘊,體現出自然的情感。因此“真”是個體自然而然地不受任何世俗約束、盡情表達的狀態,這是一種真情的表達。我國古代圣人對真的理解至今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力,精誠、真誠及真實,就是真的內涵,體現著主體心靈對萬物的誠摯心理。
失真是相對于“真”的一種狀態,根據我國《現代漢語詞典》的界定,失真指的是與原來存在出入,包括語言文字內容、形象、聲音等方面。在本研究中,習作失真指的是違背了真實性、失去本意或本來面貌來進行寫作,寫作內容與本真不一樣。在習作過程中,小學生喪失了精誠、誠實和真誠的心理,無法真實的寫作。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規定,小學生應當養成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并不斷豐富自己的見聞,能夠進行簡單的紀實寫作與想象寫作,做到感情真實、內容具體。因此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界定,紀實作文與想象作文是兩種重要的作文類型,紀實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小學生必須真實記錄其周圍發生的事件,并表達自己的真實體驗和感受,對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進行記錄,根本特征就是生活事件的真實性。紀事作為是一種重要的作文類型,是對小學生習作能力的基本要求。可以簡單地看出,真實是紀事作文的核心精神,而真實可以具體分為四層意思:第一,素材真實。作文應當充分體現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選取生活中的真事事件進行寫作;第二,情感真實,學生應當表述自己的真事體驗,特別是對自己生活的認識與情感體驗,應當真事表達;第三,藝術真實。語言是具有色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主體在真實描述自己的生活經歷的過程中,可能通過審美的方式加以組合。藝術真事并不是對真實的違背,而是一種允許的加工過程,允許一定的情感參與其中,摻雜著豐富的審美情感與理性思考。但是藝術真事同樣要給讀者真實的感受,也就是對生活進行必要的補充、加工和改造,但最終應當給人一種真實的印象;第四,過程真實。要求學生寫作過程是真實的,凝聚著學生的身心付出,而不是通過抄襲、套作等方式來寫作,必須形成貨真價實的作文。
2.2體驗式習作教學
本文以小學中段學生體驗式習作教學作為研究對象,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教學觀念,主要體現的是人的一種主體精神價值,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關注教學過程中小學生與教師的心靈互動。體驗式習作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精神應當充分體驗,本質是素質教育理念在習作教學領域中的充分反映。
體驗式習作教學的精髓在于“體驗中發展”,對小學生習作而言,體驗應當從外界轉化為文字,體驗就是一種媒介。通過學生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實現思維、治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只有通過充分的體驗才能促使學生主體發展。也只有通過體驗學生的習作教學才能創造更多的情境與機會。體驗也是習作教學中“求真”、“求誠”的關鍵,只有讓學生充分體驗,才能言之有物,充分表情達意,而不是閉門造車、搪塞應付,將習作轉變成一種人生體驗的途徑,也能夠促使學生寫出洋溢真情的、充滿美感的作文。
體驗式教學中“體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通過實踐,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體驗”指的是主體,依據經驗運用直截的方式,并通過感悟來了解外界事物和客體,所感受到的心靈反應。體驗式教學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用親身的經歷去感知、理解、感悟、驗證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提出是以建構主義的學習觀為基礎的,并遵從它的基本理念,即學習是學習主體主動建構的過程.該模式的操作流程為:情境設置--主體體驗--評價體驗--遷移體驗[8]。體驗式教學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通過創造或者重復實際經歷過的機會與情境,再現或重現,進一步還原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親生經歷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并構建知識、尊重生命、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的教學觀與教學形式。體驗式教學主要以人的發展眼光為依據,關懷生命、尊重生命、拓展生命、進一步提升自己,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意義與價值。體驗式教學關心的不僅僅是人經過教學而獲取的知識的多少、認識的事物多少,主要在于人的生命意義是否可以通過體驗式教學而得到進一步彰顯與拓展。
體驗式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四個階段:
親歷階段。個體通過親身經歷某件事或者某段情景的階段。
形成階段。個體對親歷過程進行概括和表達,形成觀念或概念的階段。
檢驗階段。個體在新的情境中檢驗前期形成的觀念或概念階段。
反思階段。反思已經形成的觀念或概念,產生的新知識、新經驗,不斷循環的過程。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育和培訓形式,最早源自于庫爾特汗恩的外展培訓訓練學校(OutwardBound)。通過野外訓練,使得參加者提高人際能力和生存能力。從而改善心理素質和人格。從20世界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體驗式教學迅速發展,尤其是體驗式培訓,在員工素質方面顯著獨特的優勢,各類體驗式培訓公司和機構也迅速發展,體驗式教育也在學校得到推廣。體驗式教學指的是:教育者根據德育目標,以及未成年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進行設定相關情景,讓小學生在實踐生活中得到感悟,通過體驗與反思形成個人的思想品質與意識。小學生在各類的體驗式教學中,進一步修正自我,從日常行為中規范自我,去構建社會與時代所賦予他們的情懷與民族精神、集體意識。
3.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現象的調查及歸因分析
通過上述案例分析可知,當前A小學中段學生存在一定的習作失真問題,對習作教學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為了對習作失真及習作體驗式教習有更深一步的、全面的了解,筆者根據前文案例分析的結果,針對當前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的各方面問題,設計訪談問卷,并在現實條件的支撐下,對A小學三年級Z班和S班兩個班級的學生實施訪談調查,對他們習作失真現象及原因進行歸納和總結。Z班和S班兩個班級的學生工61名,人數分別為30和31人,兩個班級在上述案例調查過程中,體現出相似的習作失真問題。
3.1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現象調查
3.1.1調查準備、設計及實施情況
通過上述案例研究可知,當前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在內容、情感方面存在失真,并且語言運用不夠生動,整體上缺乏創新。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就訪談調查進行相應的準備和設計,具體如下:
第一,訪談調查的目的。針對上文案例分析結果,訪談目的是針對當前A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問題,獲取第一手資料,特別是學生關于習作失真的感想。由于研究條件受限,因此本研究局限于A小學的中段學生展開,從實際工作出發對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問題展開調查研究,這是真正發現問題的關鍵途徑,也是消除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的重要機制。訪談調查主要涉及小學生習作失真的現象、問題;小學生習作失真的根本原因,包括社會因素、教育體制因素、家長因素、教師因素以及學生自身因素等方面,應當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既需要分析教師平時的習作教學指導,也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分析。
第二,訪談調查內容設計。訪談調查的內容主要集中于對A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情況、原因等方面的調查。對該小學習作失真的調查,根據前文案例分析提出的內容失真、情感失真等標準進行判斷,結合工作實際對部分具體項目進行細化,具體包括習作失真可能導致的后果,對學生感受的影響,存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教育機制、教師習作教學、學生自身因素等方面,因此必須從這些因素出發設計訪談調查內容。
“真實”可以說是作文的內核,表達人情、親情和友情都需要真切,否則無法吸引讀者。作為一種審美價值和心理情感,真實情感與學生的人格、道德、審美以及智慧等方面有關,而習作真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真實性,包括寫作內容的真實、態度真實、情感真實等方面。對小學生習作而言,真實性至關重要,只有具備真實品格的作文,才能使人產生認同感與信任感,才能吸引更多讀者,使人產生精神上的共鳴。習作如果都是虛假的言辭,言不由衷的抒情,胡編亂造的情節,則容易讓人味同爵蠟。古今中外的文學觀點中對習作的真實性都提出一定的要求,本文將對我國語文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古今中外的文學觀點進行闡述。
習作失真調查維度設計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習作教學應當以真實作為基本要求,而盡量避免習作失真現象。為了進一步分析和研究習作失真問題,必須對習作失真的判斷標準進行詳細界定。根據我國《語文課程標準》的規定,小學生習作可以分為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習作的失真問題主要體現在紀實作文中。在紀實作文中,一般要求素材的真實性和情感表達的真實性,所寫的內容必須貼近生活實際,表達的情感必須發自內心。不能通過虛構或想象來描繪紀實作文,無論是情感表達的虛假或素材運用的虛假,都歸屬于失真習作的范疇。紀實作文就是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及再現能力而設計的,這些能力都是小學中段所必備的,如果學生無法記述自己親歷的事情,表達的不是自己所想,則失去了習作的意義,也違背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課程標準,習作失真的判斷標準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情感失真。在習作過程中體現為矯情、假情,缺乏真誠、真摯的情感。如果缺乏真實情感因素,則表達過程中將會顯得矯揉造作,蒼白無力,也無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無法打動讀者。
素材失真。習作過程中所運用的寫作材料缺乏真實性,相關人、事、物都是胡編亂造、無中生有的,這種刻意編造事實,虛構情節的行為使得素材缺乏基本的真實性,也無法體現寫作的時代感,學生并不是一種個性化的創造。虛假的素材將導致寫作的程式化,缺乏學生個性的體現。
語言失真。通過抄襲或套用的形式,往往就是一些蒼白和東拼西湊的語言,學生難以形成具有個性化的語言。習作的情感失真和語言失真是緊密聯系的,如果學生不是發自內心地寫作,則無法體現真實情感,在寫作過程中更多的是套用他人的語言,移植他人的情感和立意。并且由于小學中段學生普遍存在閱讀量稍,語言功底不足等問題,對自己的想法缺乏表達能力,并且也懶于組織語言,更多的是東拼西湊,借用空話來寫作。在這種寫作過程中容易出現語言失真,導致語言能力下降,逐步喪失語言創新的個性與能力。
立意失真。小學生寫作立意失真經常出現,刻意拔高或者偏離實際屢見不鮮。有的學生會牽強附會,并在習作中安插一些不適當的主題,旨在凸顯立意的高遠和深度,但效果適得其反。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對習作立意并沒有具體的規定,但是習作評價中是要求立意的深刻性的。在立意深刻的指導與要求下,許多學生為了獲得高分數而絞盡腦汁,并極力向所謂的社會主流價值生硬靠攏,套用一些虛假或空大的立意。立意失真的成分在當前小學生習作中較為常見,也成為失真現象的一個重要體現。
第三,調查對象選取。以A中學三年級中段Z班和S班61名學生作為訪談對象,筆者對這兩個班級的習作教學情況較為了解,能夠便利的進行調查和材料搜集,更加具有針對性和真實性。根據全面、有效的基本原則,將隨機抽樣進行訪談調查。此次訪談對象共40人次,選取38名學生,2名教師,主要以學生為主,少量教師為輔。通過訪談能夠進一步了解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的相關問題,每次訪談約為半個小時,并根據訪談提綱進行訪談,記錄相關談話要點,然后進行整理和歸納。訪談的核心內容見附錄一。
3.1.2小學生習作失真情況的訪談調查及結果分析
基于前文的失真標準,本部分訪談調查對小學生習作失真展開細致的分析,同時對小學生習作失真的危害、感受等具體問題進行相應的研究。通過習作失真訪談的調查研究發現如下基本情況:
第一,大部分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存在失真問題。在訪談的三十八名學生中,表示自己在習作中偶爾寫假話的人數較多,占訪談人數的76%,還有15%左右的學生表示經常在習作中寫假話。而只有9%左右的訪談對象表示自己沒有寫過假話。可以看出,當前寫假話在中段學生習作中經常出現,而沒有寫假話的學生占比較小。通過訪談進一步發現,部分學生對寫作存在厭惡的情緒,有接近一半訪談對象表示對寫作無所謂。例如與某學生的訪談過程中,該學生表示:“寫作一半都是在家長和老師的要求下進行的,其實和平時的作業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難度更大一些。”有接近三成左右的學生不喜歡寫作,甚至厭煩寫作。(小學生習作失真情況的數據調查分析表見表1)
表1小學生習作失真情況的數據調查分析
第二,大部分學生習作失真的動機在于功利性目的。訪談中“你寫不真實的內容的主要目的是?”許多學生認為寫不真實的內容是為了能夠寫得更好,獲得更好的評價或分數。例如某學生訪談回答:“寫作過程中經常學他人的寫作內容,這是為了更好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也為了獲得更高的分數。”還有其他學生往往為了應付家長及教師的檢查而寫不真實的內容,從整體上分析,為了獲得更高的分數、獲得教師與家長的好評是學生寫作內容不真實的一個重要原因。訪談中的另一個重要問題:“為什么不表達自己的真事感受,而去抄襲別人作文中的感想?”有的學生表示:“有時候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真實感受,害怕自己的想法沒有辦法獲得老師的認同,并且其他同學可能也不會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從訪談調查可以發現,許多學生為了獲得良好的成績、教師的贊同、應付家長的檢查等原因,而選擇不真實的寫作內容。
第三,A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體現為多個方面。對兩個班級習作失真問題體現為哪些方面展開訪談調查,具體反饋體現為:較多的學生習作失真體現為素材失真,而情感失真的和語言失真的學生次之。前文調查可知,當前寫作中不存在失真的學生較少,在于老師的訪談中發現,兩名語文教師在調查中都會提到許多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會存在主人公、故事、描述等方面的雷同。其中一名老師提到:“不少學生在生活知識方面的累積存在嚴重的匱乏,無法對自己的所見所聞進行正確的描述,更多的是通過模仿范文或隨意編選人物與事件來完成作文。”在與學生的訪談中發現,部分學生表示自己平時沒有什么內容可寫。某同學表示;“寫作過程中一般不清楚和不知道應當使用什么語言進行寫作,寫作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可以發現,由于缺乏寫作技巧、缺乏生活知識累積等原因使得學生在素材方面容易出現失真的情況。寫作其實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如果學生不具備豐富的信息儲備,則無法順暢地完成創作。
第四,對習作失真危害性的認識調查。學生對習作失真的看法與認識將產生較大的影響,在訪談中設計問題“你覺得寫作內容失實對你有什么危害嗎?”部分學生能夠認識到習作失真的危害性,例如某學生表示:“寫作內容不真實其實就是在撒謊,這不是一種良好的品德。”老師對習作失真的危害性有著更加清楚的認知,他們普遍認為習作失真不僅是一種誠實品格的喪失,而且容易損害學生的獨立思考、寫作能力。但是也有部分學生對習作失真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在寫作過程中參照優秀的作文,甚至抄襲他人的作文,能夠獲得高分就行,并不認為這種行為會產生什么不良的后果。有的學生表示:“平時父母都會要求我們背誦一些優秀的作文,在考試中碰到合適的題目,就可以全篇套用,這樣能夠取得更高的分數,提高語文成績。”可見,為了提高成績,不少學生采用錯誤的習作學習方式,通過背誦模板的方式來寫作,這種方式可能在短期內提升作文成績,但是對學生長期的寫作能力提高是百害而無一益的。
第五,在與兩名語文教師的訪談中發現,教師都能夠意識到現行習作教學存在的不足,并且希望通過合理的手段來改變現狀。兩名語文教師都表示當前采用體驗式習作教學方式,但是所實現的效果極為有限,并且兩名教師都同時擔任班主任的職務,因此在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備課和班級管理的同時,缺乏足夠的時間來思索習作教學的具體方案。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容易出現命題隨機化的問題,讓學生自由發揮,而沒有重視題目的生活化與趣味性。
當前A小學中段習作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就是講教案中及作文選中的范文作為講解的重點,這樣許多學生無形中對范文形成一種盲目的崇拜,并且刻意模仿范文的框架及經典語句,這樣不斷模仿的結果就是學生逐漸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也失去自己觀察生活的動力,習作失真的現象也將日趨嚴重。
3.1.3小學生習作失真的問題和討論
通過上述訪談分析可知,得出一定的結論,當前小學中段習作失真嚴重,失真已經成為語文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一,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問題現象較為普遍。通過訪談調查部分可以發現,絕大部分學生承認自己曾經有過在寫作過程中失真的情況,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中段學生處于寫作學習的開端,他們大量存在失真的問題,這對于今后的寫作訓練將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通過調查發現,素材失真、語言失真及情感失真等現象較為嚴重,特別是素材失真成為中段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許多學生承認自己套用他人的作文內容,沒有通過自己的觀察或感想來進行寫作。許多學生一拿到作文題目,就開始查找各種作文選,然后找到最合適的作文進行套用,實在沒有可以套用的作文,就胡編亂造。可見,當前小學生習作失真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必須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第二,習作失真對小學生習作的危害性。通過訪談發現,習作失真存在較大的危害,特別是對習作訓練及小學生人格方面產生的不良影響。首先,失真現象容易導致學生喪失寫作興趣。失真的習作就是一種缺乏自我表達和真情流露的寫作,按照既定的模式、根據范文標準進行寫作成為許多學生寫作的基本要求。但是習作,特別是紀實習作的根本要求就是讓小學生將自己所見所聞通過文字加以表達,這應當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是對當前眾多小學生而言,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并且需要被迫生搬硬套,說假話,造假事,無疑會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反感,因此調查中也發現許多學生表示不喜歡寫作。在這樣的情緒和教學模式下,是不利于學生提高寫作水平的,相反會使得學生喪失獨立觀察、思考的能力,也失去對寫作的興趣。失真現象正在逐步讓小學生失去語言的創造力和個性,讓剛接觸寫作的學生存在較大的畏難情緒,許多學生對自己的寫作內容都產生和厭惡。
第三,習作失真對學生人格的危害。在習作中進行胡編亂造或矯揉造作,使用模板或空話、套話,學生長期以往就會形成不對自己的文字負責的態度,到最后學生往往會忽視習作失真的危害性,并且認為只要能夠獲得較高的分數,寫不真實的內容、表達不真摯的情感、照抄他人的文字都是可取的,這種情況容易阻礙學生人格的良好發展。由于整個社會崇尚高分取材,學校教育推崇程式化和標準化,習作教學也盡可能采用標準的形式與規范,因此學生寫作采用耳熟能詳、約定俗成的套話,不會在寫作中表達自己的個性和真實想法,使得習作千篇一律。這種習作訓練會抑制學生的人格與個性,長期以往將導致學生人格上的缺陷。
3.2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現象歸因分析
通過上述訪談調查與分析可知,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并不僅僅是習作教學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其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包括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教育體制、教師、家長及學生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些錯綜復雜的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導致習作失真問題日趨嚴重。本節將對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現象的根本原因進行具體分析,為后文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奠定基礎。
3.2.1社會應試教育對小學生影響較深
社會因素是導致小學中段學生習作失真的重要因素,具體體現為:當前小學生習作失真的動機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取得良好的成績,獲得好評。許多訪談對象表示習作中沒有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組織自己的語言,更多的是為了考試或其他功利性目的。可以發現,當前小學習作失真的一個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的功利化,特別是應試教育機制的影響。雖然當前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取消了小升初的考試,但是收到中高考的影響,許多小學并沒有實行真正的素質教育,還是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較深。應試教育體現出較強的功利性,教育被僵化為以考試為核心的學習過程。當前許多地區的小學習作教學,無論是理念上或教學內容、方法上都與應試教育密切相關,許多教師在教育體制與家長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擾下,只能以分數為重,為了應付考試只能犧牲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一味鍛煉寫作技巧,而不是深入挖掘學生的生活體驗。
在這種氛圍下,學生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為獲取高分而應付寫作的心態,習作也成為一種獲取分數的手段,而不是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的途徑,習作也因此失去吸引力和趣味性,學生只能將其當做一種任務,并尋求最簡便的方式來完成。
3.2.2教師教學方式嚴重影響小學生的習作能力的養成
教師因素對習作失真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根由。具體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習作教學目標錯位。小學中段習作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掌握漢語語言的能力,并且能夠根據自己所看、所思來記錄生活,表現生活,抒發真實的情感。但是在訪談過程中發現,兩名教師對習作教學目標存在一定的錯位。其中一名教師表示:“習作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潛在的文學創作能力,而文學創造需要想象力和虛構情節的能力….”通過訪談可知,改名教師對小學記事作文與文學創作的界限并沒有深刻的理解,文學創作允許一定的虛構,但是小學生記事作文中是不需要也不允許虛假的成分的。許多小學中段學生對虛構的文學作品及描寫真實生活的作文并沒有明確的區分,如果教師也允許小學生虛構情節,則容易導致習作失真。許多學生會理解為允許他們胡編亂造、弄虛作假,對處于人生、學習初期階段的學生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影響。
第二,教師習作教學方法不合理。在應試教育機制下,小學教師的習作教學理念和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強調寫作訓練的目的性、形式上的技巧性,對小學生的習作思維與習慣產生較大的限制,從而限制了學生的語言運用和情感抒發,使得習作中經常出現失真的現象。首先,習作命題容易限制學生的思維。在當前的小學中段習作教學中,由教師出題,提供寫作范圍的方式較為常見,學生自主命題和習作的情況較少。在各種命題分析,存在題目時代感不強、與學生實際生活、內心世界脫節的情況,許多題目較為老套,例如我的老師、最難忘的一件事等,這些題目與當前快速發展的的社會形勢存在較大的差距,許多題目令學生感到厭煩,缺乏興趣,自然會采用應付的措施來逃避寫作;其次,“先導后寫”的模式存在局限性。根據新課程標準提倡的先寫后導理念,一般是要求讓學生先進行寫作,然后教師再進行點評和指導。但是在當前,許多地區的小學教師仍然采用先導后寫的方式,教學指導在前,而學生寫作在后。中段學生剛接觸習作教學,他們容易受到教師的影響,如果將教師講述的內容作為寫作標準,則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見解是一種較大的侵蝕。許多教師采用“先導后寫”的模式,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寫作的目的和應當注意的問題,從而避免學生走彎路。但是從長遠分析,先導后寫使得許多學生產生心理定勢,教師提供了各種框架,那么寫作就成為填充框架的過程,而不是自我認知和感受的表達。最后,教學方法存在單一性。當前習作教學中還有不少教師停留于滿堂灌的階段,部分教師忽視了多媒體授課、探究式學習等方法的運用,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卻無法獲得獨自觀察與思考的機會,最后只會生搬硬套。
3.2.3家長對習作教育認知較淺
家長因素也是影響學生習作失真的重要原因,由于許多家長對教育規律、人格培養的認知程度較淺,對習作及習作求真的重要性缺乏理解和認識。許多家長將習作視為語文考試的重點,將習作與分數相掛鉤,因此會采取一些違背習作求真特性的方法,督促學生錯誤地學習寫作。部分家長過于重視學生的成績,但是卻不允許學生多積累生活經驗,多閱讀課外書,因此學生在寫作素材累積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容易引發素材失真和語言失真的問題。許多家長對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事物觀察能力等方面缺乏重視,并且盲目要求學生背誦作文選或經典文章,使得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受限,在考試中或平時寫作訓練中,養成尋找模板或范文的習慣,長期以往缺乏主動思考與寫作的動力,養成不良的寫作習慣。
3.2.4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缺乏生活體驗
除了上述四個因素之外,小學生習作失真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在于學生自身,只有消除小學生習作實踐中的失真現象,才能促進習作教學水平的提高。
第一,小學生閱讀量偏少,知識儲備不足。從訪談中“你每天花多少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可以發現,當前訪談對象每天課外閱讀的時間較少,普遍低于半個小時,超過一個小時以上的不足5名學生,可以看出絕大部分訪談對象課外閱讀時間少于半個小時。
第二,小學生的生活單調,缺乏生活體驗。習作是人文性的,需要一定的生活經驗作為支撐。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習作教學應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顯示,熱愛生活,能夠表達真情實感。但是當前我國小學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問題,包括課業繁重、社會體驗較少,學生活動線型化,局限于學校和家庭之間,與綺麗的自然風光以及錯綜復雜的社會現實基本上是隔絕的。大多數小學生極少參與到勞動、體驗自然風情和社會活動,因此他們的生活情感體驗不足,寫作的時候只能編造或抄襲,導致作文失真嚴重。
第三,小學生對習作缺乏興趣。通過訪談可以發現,當前大部分小學生對寫作缺乏興趣,興趣是最高的教師,一旦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則會將寫作視為一種愉快的經歷,而不是痛苦的任務。如果對寫作產生興趣,則學生會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并且熱衷于探索,努力提高寫作水平。寫作要求學生平時多觀察、多提問、多積累素材,而如果這些過程在缺乏興趣的狀態下完成,必然難以獲得良好的效果。在充滿興趣的狀態下進行寫作,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山西工程職業學院高職單招(數學)歷年真題考點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數學)歷年真題考點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技能測試近5年常考版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胡華生活化話課程
- 課堂教學安全
- Excel基礎知識課件
- B超健康知識講座課件
- bibexcel知識圖譜教程電
- 創新產品助力商業成功
- 鐵嶺衛生職業學院《化工廢水處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機動車駕駛人考試場地布局規劃指南》編制說明
- 《大數據財務分析》教學大綱
- 狀語從句(練習)-2025年高考英語一輪復習(新教材新高考)
- DB11∕T 584-2022 薄抹灰外墻外保溫工程技術規程
- JJF 2156-2024材料熱膨脹儀校準規范
- 中國老年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23)解讀課件
- 精 《校園的早晨》同步課件
- 醫學教材 鼻竇病變的CT和MRI診斷思路解析
- 2024年河南省機關單位工勤技能人員培訓考核高級工技師《職業道德》題庫
- 2023光伏并網柜技術規范
- 綜合港區海水淡化引水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