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報告管理要求課件_第1頁
傳染病報告管理要求課件_第2頁
傳染病報告管理要求課件_第3頁
傳染病報告管理要求課件_第4頁
傳染病報告管理要求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染病報告管理要求

內容提要醫療機構職責網絡直報工作要點考核與評估內容存在的主要問題具體管理措施一、醫療機構職責傳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2006年為進一步加強全國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工作,提高報告質量,衛生部出臺了《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醫療機構職責1.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信息報告制度,包括門診日志登記、化驗登記制度、放射登記制度、疫情收報、核對、自查、獎懲等制度。2.執行首診醫師負責制,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疫情監測信息報告工作。3.配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標本采樣。

醫療機構職責4.固定傳染病管理工作專職人員,配備必要的設備、保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疫情監測信息的網絡直報。按照規定時限,以最快通訊方式向發病地疾控機構進行報告。5.對醫生和實習生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疫情信息報告工作的培訓。二、網絡直報工作要點

(一)報告病種法定傳染病(分3類共39種)(1)甲類傳染病(2種):鼠疫、霍亂。

(2)乙類傳染病(26種):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網絡直報工作要點(3)丙類傳染病(11種):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4)衛生部決定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傳染病。

非淋菌性尿道炎(2010年起不再報告)、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水痘、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肝吸蟲病、恙蟲病、森林腦炎、結核性胸膜炎、人感染豬鏈球菌、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疾病。(二)報告時限1、責任疫情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應于2小時內通過網絡向轄區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2、對其他乙、丙類傳染病人、疑似病人和規定報告的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后,實行網絡直報的報告單位應于24小時內進行網絡報告。

備注:2013年10月28日將甲型H1N1流感納入丙類管理,乙類中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按乙類報告管理。(三)病例分類與分型

傳染病報告病例分為:

疑似、臨床診斷、實驗室確診、病原攜帶者和陽性檢測結果五種類別。

梅毒分為一期、二期、三期、胎傳和隱性五種類型

肺結核分為僅培陽、菌陰、菌陽和未痰檢四種類型;

乙型、丙型肝炎和血吸蟲病還應分為急性和慢性。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傳、隱性身份證號可不填寫街道鄉村門牌號要填寫病例分類: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實驗室確診病例病原攜帶者陽性檢測結果(四)填卡要求(1)完整性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工作單位、現住址、職業、發病日期、診斷日期、填卡日期、疾病名稱10項帶*號為必填項目。

現住址的填寫---原則是指病人發病時的居住地,不是戶籍所在地址,至少須詳細填寫到門牌號。

工作單位的填寫---指患者單位,但若為學生和幼托兒童,患者單位必須填寫患者就讀的學校或托幼機構須詳細填寫到班級,而不是其父母的工作單位。14歲以下兒童一定要填寫家長姓名。

符合以上要求的為填寫完整卡片,1條未達要求即為不完整。

(2)及時性

填卡及時性:首診醫生診斷日期和報卡日期,兩個日期是同一天即為填卡及時。錄入及時性:醫生報卡日期與網報日期是否在同一天內,兩個日期在一天內即為錄入及時。(3)準確性準確性:凡字跡清楚,無邏輯錯誤,提供的基本情況準確的卡片判斷為準確,否則為不準確;錄入計算機的信息與原始報告卡吻合的為錄入準確,否則為錄入不準確。

慢性傳染病報告遵循以下原則:醫療衛生機構在做出肺結核、乙肝、艾滋病、血吸蟲病、梅毒等慢性傳染病診斷時,如已知該病例曾經作出診斷并被報告過,則本年度可不再進行報告;如對該病例的報告情況不清楚,或在同年內多次接診的該類病例(包括復發病例),則僅對首次就診進行一次報告。

初診上報,復診不報。結核病分類分為以下五型:原發性肺結核(簡寫為Ⅰ型)血行播散性肺結核(簡寫為Ⅱ型)繼發性肺結核(簡寫為Ⅲ型)結核性胸膜炎(簡寫為Ⅳ型)其他肺外結核(簡寫為Ⅴ型)注:氣管支氣管結核按Ⅲ型肺結核進行分類肺結核報告注意事項2011年4月我院被確定為高新區(新市區)結核病定點醫院,成為自治區首家“三位一體”結核病新型防治模式定點醫院。放射科確診或疑似結核病人:門診患者由護理外勤送至結核門診,周六、周日及節假日送至急診科,查痰并上報傳染卡。住院患者出院前,醫生應務必轉診患者到結核門診,進一步按規定享受國家免費肝腎功、眼底檢查、痰檢、拍片及保肝治療項目。

肺結核報告注意事項1、非活動性肺結核病例、其它肺外結核病例不進行網絡直報。2、肺結核合并結核性胸膜炎病例以肺結核病例報告,備注合并結核性胸膜炎。3、根據痰檢質控的要求,查痰率達到100%,對確診或疑似肺結核須查痰后再上報傳染卡,最好查三次痰即晨間痰、即時痰、夜間痰。感染性腹瀉診斷標準臨床癥狀

(1)腹瀉、大便每日≥3次,糞便的性狀異常,可為稀便、水樣便,粘液便、膿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熱、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適。病情嚴重者,常并發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酸中毒甚至生命危險。(2)已排除霍亂、痢疾、傷寒、副傷寒。實驗室檢查(3)糞便常規檢查:糞便可為稀便、水樣便,粘液便、膿血便及或血便。鏡檢炎癥性腹瀉可有多量紅、白細胞,分泌性腹瀉可有少量或無細胞。(4)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查:糞便、嘔吐物、血等標本中培養出霍亂弧菌、痢疾桿菌、傷寒副傷寒沙門菌以外的致病微生物;或常規鏡檢或電鏡直接檢出腸道病原體;或檢測特異性抗原、核酸陽性,或從血清中檢測出特異性抗體。診斷分類臨床診斷:應同時符合(1)、(2)和(3)。實驗室確診:應同時符合臨床診斷和(4)。細菌性痢疾概述是由志賀氏菌屬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腹瀉、腹痛、里急后重、粘液或膿血便和全身中毒癥狀。本病為全球性流行性傳染病,終年均有發生。夏秋季高發,人類均易感。我國常見而多發的腸道傳染病。在新疆甲、乙類傳染病報告中,發病率占前幾位。主要臨床表現腹痛、腹瀉、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時時欲便,肛門重墜,便出不爽)和粘液膿血便,可伴有發熱及全身毒血癥,嚴重者可出現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腦病。

診斷標準(一)疑似病例:

腹瀉,膿血便、或黏液便、或水樣便、或稀便,伴里急后重,尚未確定其他原因腹瀉(二)臨床診斷病病例(1)急性腹瀉(除外其他原因腹瀉),伴發熱、腹痛、里急后重、膿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有壓痛;(2)糞便鏡檢白血球(膿細胞)>15個/高倍視野,可見紅細胞;(三)確診病例

臨床診斷病例+糞便細菌培養志賀氏菌屬陽性2.傷寒和副傷寒typhoidandparatyphoid傷寒和副傷寒是分別由傷寒桿菌和副傷寒桿菌甲、乙、丙引起。傳染源是傷寒或副傷寒患者和帶菌者。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糞------口傳播通過日常生活接觸、蒼蠅與蟑螂等傳遞病原菌而傳播。傷寒桿菌在水中不僅可以存活并保持毒力,而且還可以繁殖,因此,水源被污染后,易造成傷寒和副傷寒的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以兒童和青壯年發病率最高。病后免疫力持久。此病潛伏期為10~14天。此病全年均可發生,但多發生在夏秋季。主要臨床表現持續發熱,相對緩脈,有腹脹、便秘、腹瀉等消化道癥狀,還可出現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等神經系統癥狀,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現玫瑰色皮疹。流行病學史

(1)病前30天內曾到或生活在傷寒、副傷寒流行區;(2)有傷寒、副傷寒病人密切接觸史;(3)有喝生水等不良衛生習慣。臨床表現(1)持續性發熱1周以上。(2)特殊中毒面容,相對緩脈,皮膚玫瑰疹,肝脾腫大。實驗室檢查(1)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白細胞總數正常或低下。(2)肥達氏反應“O”抗體凝集效價≥1∶80,“H”抗體凝集效價≥1∶160者(不宜用于副傷寒血清學診斷)(3)恢復期血清中特異性抗體效價較急性期血清特異性抗體效價增高4倍以上;(4)從血、骨髓、糞便中任一種標本分離到傷寒沙門菌或副傷寒沙門菌。診斷標準疑似病例:發熱一周以上及流行病學史任一項;或發熱并臨床表現為2;或發熱一周以上,實驗室檢查為1。臨床診斷病例:臨床表現1和2、和實驗室檢查為1;或臨床表現任一項和肥達反應陽性。確診病例:發熱一周,抗體4倍升高;或發熱一周,分離到病原菌。4.霍亂cholera霍亂是由霍亂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腸道傳染病。屬于甲類傳染病。傳染源是霍亂病人和帶菌者。霍亂通過被病人與帶菌者糞便或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以及日常生活接觸和蒼蠅等不同途徑進行傳播或蔓延,其中水的作用最為突出。人群普遍易感。潛伏期由數小時至7日不等,通常為1~3日。夏秋季為霍亂流行季節,沿海地區流行較多。主要臨床表現發病急,起病快。發病迅速出現頻繁的水樣腹瀉,糞便通常呈米湯狀,后出現噴射性、連續性嘔吐。病人可能很快會有脫水及肌肉痙攣、循環衰竭伴嚴重電解質紊亂與酸堿失衡。若不能及時接受治療或治療不當,會導致死亡。診斷標準帶菌者:無霍亂臨床表現,但糞便或肛拭子細菌培養檢出O1群或/和O139群霍亂弧菌者。疑似病例:下列任一類病例均為疑似病例。與霍亂病人或帶菌者有密切接觸史或共同暴露史,臨床表現為輕型病例;臨床表現為輕型病例或中毒型病例,并糞便、嘔吐物或肛拭子標本霍亂毒素基因PCR檢測陽性或糞便、嘔吐物或肛拭子標本霍亂弧菌快速輔助檢測試驗陽性;中、重型病例。臨床診斷病例:符合下列任一類病例均為臨床診斷病例。臨床表現為輕、中、重型或中毒型病例,并在腹瀉病患者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環境中檢出O1群或/和O139群霍亂弧菌;在一起確認的霍亂暴發疫情中,暴露人群中臨床表現為輕、中、重型或中毒型病例。實驗室確診病例:臨床病人并糞便、嘔吐物或肛拭子細菌培養分離到O1群或/和O139群霍亂弧菌;在疫源檢索中,糞便培養檢出O1群或O139群霍亂弧菌前后各5天內有腹瀉癥狀者。

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2001年首次發布2008年第一次修訂丙肝——隱匿的殺手

丙肝起病隱匿,是容易被忽視的疾病一旦感染丙肝,僅20%感染者自發清除病毒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80%左右無明顯癥狀隱匿的丙肝患者會成為危險的傳染源沒有“病毒攜帶者”,有“毒”就要考慮治療疾病發展越后期,越難治愈逐漸發展為肝硬化,肝癌等終末期肝病帶來越來越沉重的疾病負擔目前沒有疫苗預防丙肝的主要傳播途徑

現行“傳染病報告卡”與“丙肝診斷標準”比較以下情況要求報告:1、醫生首次診斷的臨床診斷病例和實驗室確診病例2、既往病例已治愈,再次感染的,需再次報告3、HCVRNA陽性者,不論抗-HCV是否陽性,均需報告實驗室確診病例,并進一步區分急、慢性。4、無HCVRNA檢測條件,但抗-HCV陽性,并經醫生診斷,報告臨床診斷病例。以下情況不需要進行網絡報告:1、抗-HCV陽性,但HCVRNA陰性者,不報告;2、疑似病例不報告;3、醫生首診已報告的,不再重復報告。丙肝病例報告步驟1、HCV抗體陽性+流病史/癥狀/轉氨酶升高,按時報告臨床診斷病例2、根據HCVRNA結果及時進行訂正:HCVRNA陽性者:實驗室確診病例HCVRNA陰性者:非丙肝病例,在備注中說明。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概述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以柯薩奇A群16,EV71型多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主要臨床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斑丘疹、皰疹重癥病例可出現腦炎、腦脊髓炎、腦膜炎、肺水腫、循環衰竭等傳染源為現癥患者和隱性感染者主要通過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流行病學

傳染源人是已知的唯一宿主及傳染源。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病后1周傳染性最強,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溢出;病后數周,仍可自從糞便中排出病毒。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流行病學傳播途徑消化道:糞-口傳播。呼吸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密切接觸(主要途徑):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感染。醫院感染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流行病學易感人群普遍易感,顯性:隱性=1:100患者多為學齡前兒童,尤其是3歲以下嬰幼兒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人群可反復感染流行特征四季均可發病,常見于4~9月份。分布極廣泛,無嚴格地區性。常呈暴發流行后散在發生,流行期間,托、幼機構易發生集體感染。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臨床表現潛伏期:一般2~7d,無明顯前驅癥狀。主要表現急性起病,發熱和/或手足口病。口腔黏膜:小皰疹,常分布于舌、頰黏膜、硬腭,也可以出現在扁桃體、牙齦及咽部等,皰疹破潰后形成潰瘍。斑丘疹,手足部多見,皮疹主要分布于手背、指間,偶見于軀干、大腿、臀部、上臂等處,呈離心性分布,斑丘疹很快轉為小皰疹,直徑約3~7mm,質地稍硬,自幾個至數十個不等,2~3日自行吸收,不留痂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痛等癥狀。皰疹性咽峽炎。

一般病例預后良好,多在一周自愈。手、足、口重癥病例3歲以下多見病情進展迅速多在病程2-5天發生神經系統癥狀心肺部癥狀重癥病死率:10-25%死因主要為腦水腫、腦疝,中樞性呼吸、循環衰竭。

麻疹

measles

一.概述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發熱粘膜卡他癥狀口腔粘膜斑斑丘疹,疹后脫屑,色素沉著二.病原學麻疹病毒屬副粘病毒科,RNA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抗原性穩定(疫苗免疫穩定)病毒培養及傳代—減毒活疫苗抵抗力弱—疫苗冷藏保存對紫外線和消毒劑敏感三.流行病學

傳染源——病人(唯一)傳染期—發病前5天~出疹后5天有并發癥者可延至出疹后10天三.流行病學傳播途徑——呼吸道飛沫直接傳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自然感染后終生免疫,持久免疫力三.流行病學流行特征

冬春季6m(月)~5歲缺乏周期性,流行強度減弱年齡后移輕型多,不典型多四.臨床表現潛伏期:10d(天)(6~18d)低熱,全身不適典型麻疹分三期:前驅期出疹期恢復期1.前驅期(3~4天)

A.發熱

B.上呼吸道癥狀:

C.眼部癥狀為特點D.Koplik斑(麻疹黏膜斑):早期診斷時間:出疹前1-2天位置:下磨牙相對的頰粘膜上持續時間:2-3dE.非特異性癥狀:全身癥狀消化道皮疹2.出疹期(持續3~5天)時間:發熱3~4d順序:耳后發際頸部顏面部軀干四肢手掌足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