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從無條件接納孩子開始_第1頁
家庭教育,從無條件接納孩子開始_第2頁
家庭教育,從無條件接納孩子開始_第3頁
家庭教育,從無條件接納孩子開始_第4頁
家庭教育,從無條件接納孩子開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家庭教育,從無條件接納孩子開始【摘要】家庭教育中經常會遇到家長因無法接納孩子而導致教育失敗的問題。我認為要讓家庭教育順利進行,家長首先要學會接納孩子。對于孩子,我們一定要放下所有的標準,包容孩子的錯誤和不足;包容孩子的不俗之處和做事方式,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觀察,不僅是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感受。關鍵詞:家庭教育;接納孩子;策略目錄TOC\o"1-5"\h\z\o"CurrentDocument"一、 引言 1\o"CurrentDocument"二、 為什么要進行家庭教育 1\o"CurrentDocument"三、 無條件接納孩子的好處 2\o"CurrentDocument"(一) 建立信心 2\o"CurrentDocument"(二)讓孩子自由、個性發展 3\o"CurrentDocument"四、 無條件接納孩子該怎么做 3\o"CurrentDocument"(一)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就是同時要懂得尊重孩子 3\o"CurrentDocument"(二)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就要注意講究批評孩子的方法 4\o"CurrentDocument"(三)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就要懂得信任孩子 4\o"CurrentDocument"(四)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就要學會欣賞孩子 5\o"CurrentDocument"五、 總結 5\o"CurrentDocument"參考文獻 6一、引言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們生活的基本場所,人在那里接受了最初的和最長時期的教育與影響。家庭教育給予人的是初始的感染和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奠基性、感染性、針對性、長期性、靈活性和社會性等突出特點,特別是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可以很好地彌補學校教育由于側重于考慮孩子的共性的一面而忽視個性的,如對子女品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的培養,從而導致教育效果不佳的缺陷,將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對一個人智力和體力的發展,特別是對促進兒童青少年社會適應性的發展以及道德品質和個性的形成,甚至整個人生道路都會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一個國家要強盛,一個民族要興旺,都離不開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的早期家庭教育與品德培養。換句話說,家庭教育的好壞成敗,會直接關系到未來人才的發展方向,關系到民族素質奠基工程的基礎和質量。正如德國的福祿倍爾所言,“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的手中,不如說是握在父母手里。”所謂家庭教育中的接納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就像我們無從選擇自己的父母一樣我們同樣無從選擇自己可以擁有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從我們把孩子帶到人世間來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應該把他們當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用期待花開的心情去等待和陪伴孩子的成長。在情感上、在教育方式上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把孩子當做獨特的個體去教育、去指導和幫助。把家庭教育看做追求家庭幸福的重要部分,努力從自身出發,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關愛、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家庭環境。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是一種家庭教育的態度,這里的無條件不是讓孩子在家庭中放任自由的成長,而是要家長在情感上、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以孩子為主體去接納孩子。二、為什么要進行家庭教育愛的教育是培養個體健全人格的核心因素,家庭教育重點是要培養孩子健全完善人格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核心內容是愛的教育。雖然在家庭教育中也會有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但是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知識教育,而是愛的教育,即情感教育。愛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基礎教育,又是終身教育。個體從出生起,首先得到的是母愛。同其他任何教育形式相比,父母的愛更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在家庭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和孩子對父母相應的情感。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態度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在父母真摯的愛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具有健康的情感,這對他們品德的培養和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必須拿出父母全部的愛,全部的智慧和才能,才可以培養出偉大的人來。美國心理學家史密斯曾對1848名正常的中等家庭的男孩以及他們的父母進行了長達6年的研究,發現那些充滿自信、成就突出的年輕人,他們童年時期的家庭生活有兩大共同之處:一是這個家庭里充滿了對孩子的愛;二是家庭中民主氣氛十分顯著。從孩子呱呱落地,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首先進入家庭這個生活環境,家庭是他們面臨的“第一個世界”,母愛是他們最初得到的情感。從個體的角度看,每個人愛的產生都依賴于自我意識的形成。新生兒接受著父母的關照和愛,這個階段的愛是無理智能力的,通過后天的愛的教育與學習獲得了愛的能力。馬斯洛也認為,滿足兒童愛的需要,及早播下愛的種子,就能培養一種愛的能力。家庭孕育了人的生命,也是愛的教育的第一個課堂,是培植愛最初的“土壤”。愛的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離不開家庭和社會共同營造的大環境。當家庭充滿愛,孩子的愛心就容易滋生;當學校充滿愛,孩子的愛心便容易發展;當社會充滿愛,人的愛心才能發揚光大。家庭是人生的始發點,它的廣度、深度與硬度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命運。人在家庭的影響中形成的行為習慣和品質,對往后接受教育和終身發展留下難于改變的印記。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對愛的思想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通常,優秀孩子成為優秀人才的背后,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沖突和矛盾的因素。家庭最大的優勢就是親情,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一種天然的以愛為主要因素的親情,是人類之愛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任何他人不能剝奪和代替的,這是家庭中愛的教育的天然基礎和最好的心理條件,它影響到個體的習慣、個性、思想和品格。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我國教育家蔡元培說過:“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因此,家長要重視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讓孩子在一個和睦的家庭環境中健康成長。三、無條件接納孩子的好處(一)建立信心“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贊美他!為自己創造的生命而永遠自豪。”這是賞識教育家周弘老師的肺腑之言。有一個兒科大夫向心理醫生訴說:“我的牙齒排列不整齊,小時候媽媽總是說我笑起來很糟糕。為此,我非常自卑,很少在別人面前笑,即使笑了,也是很不自然,讓人覺得特別別扭。到了大學,我都不敢接受男同學的邀請。”一個身材修長挺拔的高三男生訴說:“在我小時候,我媽媽老是說我的臉形不好看,沒有棱角。鼻梁也不夠高挺,更不是人們欣賞的希臘鼻或是羅馬鼻,嘴形也不夠堅毅。現在我的臉上又長出了層出不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青春痘,我特別苦惱,特別自卑。”看看這些孩子吧,他們也許各方面都不錯,卻對自己的容貌非常不滿意。探究其原因,就與他們的父母經常說“你長得不好”的負面暗示有關。父母要無條件地接納他們的全部,包括他們的長相。孩子長得不好看,能不能怪父母呢?這當然不能。能不能怪孩子呢?更不能怪孩子。作為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相貌來源于遺傳,是一種“天生”,容不得個人選擇。對于無法改變的事情,只有接受,面對現實,接納自己的容貌。應該讓他們知道一個人的美,不僅僅體現在容貌上,更體現在氣質上,體現在精神狀態上。外貌美只是一種表象,它需要有豐富的內涵來支撐,比外貌更美的是美的心靈和美的智慧。父母要教育孩子揚長避短,“以才補貌”。自己相貌不佳,完全可以從才華、事業等方面彌補。上帝是公平的,他關上了一扇窗,同時就會打開一扇門。不要為自己的相貌不佳而苦惱、自卑,才華、能力、修養、品味和一顆美麗的心靈,才是一個人真正的魅力。二)讓孩子自由、個性發展每一個孩子都與生俱來擁有一種天賦才能。哪怕是弱智的兒童也不例外。及早發現孩子的天賦才能,就像為他打開一扇窗,他未來的世界會更明亮。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思想從單純走向復雜,想的事情多了,開始有自己的意向,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和做事方式,也就是有些家長說的:“我們孩子很倔強,不聽家長的話了。”這時有的家長選擇強制孩子的一切行為,讓孩子必須遵循家長的意愿,這只能培養出一個不會思考、沒有獨立做事能力的孩子。也有的家長選擇接受孩子的做事方式,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使其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更加積極主動地做事,從而取得成功。尊重,是美國兒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營養。比如,美國人講究對孩子說話的方式,不但父母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話,而且有時還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飯時不能硬逼;孩子做錯了事不能橫加訓斥;就連要孩子換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則,都會給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陰影。美國人反對父母在人前教育子女,更不允許當著別人的面斥責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因為這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過這么一句令人震撼的話:“對兒子,我不是總統,我只是父親。”羅斯福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他認為孩子在思想上也應該是獨立的,孩子們的事情應該學會自己解決,他從不干預。羅斯福還竭力反對孩子依賴父母過寄生的生活。他從不給兒子任何資助,讓他們憑著自己的能力去開辟事業,賺他們該賺的錢。實際上,成功的家庭教育應該是: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并讓孩子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四、無條件接納孩子該怎么做(一)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就是同時要懂得尊重孩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孩子也是一樣。心理學專家介紹,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覺是從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他人的意見與建議,理解和采納他人的想法,同時,通過在孩子心里潛移默化的影響,加上他們對日常生活中的多次模仿、教育,使這種情感逐漸建立起來的。每個孩子本身都具有豐富的情感和獨特的個性,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才能使他健康、快樂,全面的成長與發展。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可以幫助他們自尊心的形成。孩子健全的個性就是在形成良好自尊的條件下建立起來的。著名的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導致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還會很快腐爛。”孩子在兩三歲時,其自我意識逐漸形成,他們會嘗試著做一些事,這是孩子心理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正常表現。可許多父母怕孩子做得很糟糕或不夠好,不讓孩子動手,從而剝奪了孩子學習與鍛煉的機會。然而當孩子遇到不會做或做不好時,又遭到父母的指責與埋怨,這不僅是剝奪了孩子的權利,同時也是為人父母的一種悲哀。作為父母,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獨立意識的增強,通過各種方式以實際行動給予孩子支持與鼓勵,例如,對孩子表示信任、讓他們擁有獨立的空間、或者給予孩子支配時間的自主權、以及尊重孩子的選擇、善待孩子的朋友等等。同時,也要注意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榮譽,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不容別人歧視侮辱,維護自我尊嚴的自我情感體驗。一個人如果缺乏自尊心,那么任何批評與表揚都起不了作用。心理學家認為,自尊是一種精神需要,維護自尊是人的本能與天性。孩子的自尊心也是他們成長的動力。尊重是愛和教育的前提,沒有尊重的愛是讓人痛苦的愛,沒有尊重的教育根本不稱其為教育。但是,尊重又常常容易被人忽略,家庭教育尤其如此。當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順從孩子,而是追求尊重與要求的和諧統一。作為父母,要把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尋求與孩子心理上的溝通與默契。愛孩子,無條件接納孩子,就是要懂得尊重孩子,使他們從中感受到父母的愛和自身的價值,并從中學會尊重父母、尊重他人。(二)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就要注意講究批評孩子的方法現在,在孩子的教育中非常流行“賞識教育”,有些人反對“批評教育”。批評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它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一種交流。家長通過批評與孩子交換意見、溝通情感。心理學專家認為:對孩子的批評想達到理想的效果,離不開家長的努力。家長需要針對批評的事件、受批評孩子的特點和批評所處的場合來調整批評方式,需要采用有效的批評內容、批評的策略和批評的表達。心理學專家說,批評與表揚都是教育孩子的手段,不同的是評價的性質相反。表揚孩子的優點可以激發他們的信心和動力,從而促進成長和進步。但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了錯誤,就不能一味地表揚,必須指出錯誤,促使其改正。心理學專家認為,批評不一定會打擊孩子,只要方法得當,同樣能對他們的成長進行鞭策和激勵。從有關理論書籍和成功人士教育孩子的經驗中,父母有以下三點須要值得注意:第一,要寬容孩子犯錯誤。“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會犯錯誤,戰國時代的孟子就曾說過:“人恒過,然后能改”。對正處在學習做人的過程中的孩子來說,犯錯誤更是他們成長的“必修課”。孩子犯錯誤時,父母首先要有包容的心態。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父母不要用偏激的言語去斥責,而要耐心地與孩子一起分析,幫助孩子認識到所犯的錯誤以及造成的后果,也給予孩子改正錯誤的機會。第二,要表達對孩子的愛。家長在批評孩子時,首先應降低孩子的抵觸情緒。家長可以蹲下來,眼睛正視孩子,拉著他的手給他講道理,或者干脆摟著他的肩膀,用溫暖的懷抱來降低孩子的“敵意”,讓他意識到即使他做錯了父母還是愛他的。批評過后,家長不要增加孩子的“認錯成本”——不要長時間板著臉和孩子說話,或是取消已經許諾給孩子的某件東西。我們應該要孩子清楚,做錯了事就應受到批評,但家長決不會因為他做了錯事就不再愛他。這樣才能達到“恩威并施”的效果。第三,批評要適時適度。俗話說:“趁熱打鐵”,批評孩子不能拖拉,否則就得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因為兒童的時間觀念比較差,剛犯的錯誤轉眼就忘了。過后批評,效果很差。另外,對于不同性質,嚴重程度不同的錯誤,在批評時也要程度不同,從而幫助孩子形成對事物和形勢的正確分析。(三)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就要懂得信任孩子信任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道德關系。心理學家認為,追求信任,既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也是正常人的普遍心理,更是一個人奮發進取、積極向上、實現自我的內在動力。因此,信任的心理機制對孩子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具有積極的鼓勵作用。一些教育專家在家庭調查中發現,孩子對父母有特殊的信任,他們往往把父母看成是自己學習上的老師,德行上的榜樣,生活上的參謀,感情上的摯友。他們特別希望能得到父母的信任,像朋友一樣和父母平等的交流。他們認為,只有父母的信任,才是真實、可靠的。對他們而言,父母的信任意味著重視和鼓勵,這正是觸動他們心靈的真正動力。從教育效果上來看,信任,同時也是一種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如果父母對孩子持不信任或不夠信任的態度,就無法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愿望和要求,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也會因此而受到傷害,他們對父母的信賴勢必也會降低。這樣,家庭教育的效果也會相應減弱。在教育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后來被稱為“暗含期待效應”。其原理就是信任,這種效應被廣泛運用于現代家庭教育中,為人父母者應從對孩子的信任出發,培養孩子們的積極性,讓孩子在父母的鼓勵和信任中不斷地進步。(四)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就要學會欣賞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就是孩子,總會犯錯誤和做出幼稚的事情;總會有一些父母讓孩子必須做或不許做的事情;總會有一些父母提出而孩子并未實現的愿望。因而常常聽到有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你就怎么這么笨”諸如此類的話,與此同時,這些父母是否會想到你的孩子在被貼上這一張張“標簽”之后,會失去信心,失去自尊,失去自我價值感。然而,處在成長中的孩子往往好勝心特別強,愿意表現自己,總想做出超過自己能力或者根本未曾嘗試的事情,但受到年齡與能力因素的影響,往往事與愿違,導致他們出現失誤。當孩子遇到困難與失敗時,或者當孩子不敢嘗試新事物,對新事物的探索缺乏信心時,我們對孩子的努力和進步要捕捉的很準確,并在恰當的時機給予鼓勵和表揚,不要以自己的經驗、能力和感覺去要求、命令甚至限制孩子,這樣不僅會傷害孩子的好奇心、上進心更嚴重的是打擊了他的自尊心。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給孩子一個微笑,哪怕是一個鼓勵的眼神,告訴他:“孩子,你行!我相信你!”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有一股很強大的力量在支持他,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當孩子形成了敢于嘗試自己心中想法的觀念時,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想幫你洗碗、拖地時,哪怕是取得很小的成功,在孩子的眼里,都是偉大的,父母不要吝嗇表揚,應該由衷的肯定孩子的行為。可以豎起你的大拇指,發自內心地告訴他:“孩子,你做得很好,我為你感到驕傲!”當孩子看到自己的優點和成績,那么這些優點和良好的行為就會得到強化。五、總結幼兒的個性、道德面貌是各種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一般來說,人在幼年時期,家庭、父母具有最大的影響力。特別是父母的教育觀念、價值取向,直接左右著兒童的發展方向。每個家庭中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一勞永逸,要在孩子們的反復中看到他們的進步,認真反復抓,耐心抓反復。作為家長,必須無條件接納自己的孩子,以愛和尊重的春雨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讓他們在愛中自尊,在愛中自信,在愛中自強,創作出人生自愛自信、自立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