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節兩漢政治經濟制度第三節兩漢政治經濟制度1一、刺史制度——監察制度1、原因:漢武帝后期,疆域擴展,為了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2、職能:監察3、內容:①漢武帝時期②東漢時期4、演變:(東漢)官階(低于郡守職權(監察官高于郡守)地方軍政長官)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變為州郡縣三級5、評價:
建立之初起到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然而,發展到后來,刺史卻成為擁兵自重的地方割據勢力,嚴重威脅中央集權.一、刺史制度——監察制度1、原因:漢武帝后期,疆域擴展,為2二、郡國并行制——地方行政制度1、含義:漢初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同時又兼有封國制。2、王國問題產生的原因:①歷史原因②主觀目的3、影響:導致地方割據勢力產生,王國問題形成,嚴重威脅中央集權.4、解決措施①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收回官吏任免權.②漢武帝推恩令(削減王國面積)附益法(限制諸王活動)二、郡國并行制——地方行政制度1、含義:漢初在地方推行郡縣制3三、選官制度(一)、西漢1、目的:為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2、內容:2)征召(加強中央集權和擴大統治基礎)—自下而上選拔官吏制度—自上而下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察舉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途徑之一)1)察舉三、選官制度(一)、西漢1、目的:為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2、內4概念:察舉即選舉.是地方州郡以“賢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薦上去,經過考核任以官職。沿革:漢武帝時確立和完善,西漢時注重孝廉,后注重門第族望,“以族(門第)舉德,以位(權位)命賢”作用:進一步充實和加強了封建統治機構
影響:(1)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發展,到魏晉南北朝發展成為門閥士族。
(2)形成官僚集團,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形成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概念:5概念:察舉即選舉.是地方州郡以“賢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薦上去,經過考核任以官職。沿革:漢武帝時確立和完善,西漢時注重孝廉,后注重門第族望,“以族(門第)舉德,以位(權位)命賢”作用:進一步充實和加強了封建統治機構
影響:(1)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發展,到魏晉南北朝發展成為門閥士族。
(2)形成官僚集團,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形成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概念:6察舉制察舉各科如舉孝廉,明顯以儒家道德為主要衡量標準,實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思想在選官制度中的體現。儒生的入仕有了制度化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漢代的官僚結構,進一步充實和加強了封建統治機構。察舉制察舉各科如舉孝廉,明顯以儒家道德為主要7B、征召—自上而下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指皇帝誠征并召見才德超群的社會知名人士,令官吏禮陪入京,皇帝召見后認為確有才能者,便由朝廷授以要職3.作用:各種突出人才涌現,為漢武帝時期的鼎盛局面作出了貢獻。B、征召—自上而下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指皇帝誠8三、選官制度(二)、東漢(演變)第一步內容演變察舉重孝廉一科,其他人才不被重視方法演變察法為鄉舉里選依據演變人才在地方聲望必然趨勢東漢是豪強地主掌權察舉必然被豪強控制第二步隨豪強地主掌權.封建國家行政組織日趨癱瘓,聲望影響逐漸被官僚家族控制門第望族累世公卿世家地主形成產生后果三、選官制度(二)、東漢(演變)第一步內容演變察舉重孝廉一科9三、選官制度(三)、認識
1)中央集權的加強,政府措施的貫徹,需要源源不斷的高水平的官員來保證。因此選官制度的變化是一種必然。
2)通過選拔官員,徹底擺脫世襲的歷史性弊端,察舉制值得肯定。3)只是東漢后期,豪強地主勢力上升,使中央集權遭到了強大的離心力牽引,從而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青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局面。三、選官制度(三)、認識1)中央集權的加強,政府措施10在西漢之前,我國古代社會是如何來選拔人才的呢?原始社會時期通過“禪讓制”來推選人才;奴隸社會有“世襲制”;商鞅變法的時候,采用“獎勵軍功,按功受爵”;墨子還提出了“尚賢”的主張。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基礎,西漢建立了一整套新的選官制度,來選拔人才,充實官僚機構。這套制度包括察舉、皇帝征召等內容,其中最主要的是察舉制。
察舉的概念和演變:察舉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漢高祖劉邦開漢代察舉制度的先河。把察舉作為選官的一項制度是從文帝開始的漢武帝則進一步把察舉發展為一種比較完備的選拔人才的制度。人才標準:漢武帝繼承了漢高祖“布衣卿相”的經驗,漢武帝要的是德才兼備的人才,不論出身。孝廉成為當時做官的主要途徑
漢初的文臣武將大多來自下層民間,他們曾當過游民,有屠狗、趕車的,有織席、賣布的,充其量如蕭何、曹參等,原來也只是縣吏。但他們確有本事,不僅協助劉邦在馬上打天下,而且輔佐漢高祖治理天下。
比如破格錄用了出身貧寒的主父偃和朱買臣,從牧羊人中提拔了卜式,從商賈中擢升了桑弘羊,在奴隸群中發現了大將衛青,在降虜中任用了金日。加上公孫弘、韓安國、鄭當時、董仲舒、蘇武、張騫、司馬相如、司馬遷、霍去病、霍光等,這一批批文臣武將,為漢武帝建功立業,成為實現漢武帝大一統的功臣。也正因為有這樣一批文才武將,才使漢武帝時期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中一個輝煌時代。
在西漢之前,我國古代社會是如何來選拔人才的呢?漢初的文臣武111)該壁畫反映了怎樣的一種歷史現象?其成因是什么?現象:漢代被舉薦的人成為舉薦人的門生、故吏,他們以君臣、父子之禮對待舉薦人,并彼此勾結,形成了一個個官僚集團。成因:由于察舉標準籠統,缺乏嚴密的考核,被舉薦者多為私人的門生、故吏,他們一旦為官,就成為舉薦人的屬吏,彼此結合,從而形成了官僚集團。2)該壁畫反映的是怎樣的一種制度?這一制度始于何時?你如何評價這一制度?
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察舉制。始于西漢。它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基礎;但到東漢中后期,導致了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發展起來。3)我們今天在選拔人才和任用人才上應該如何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
要破格提拔和重用德才兼備的創新人才;反對任人唯親,提倡任人唯賢;要建立健全相應的選任人才的監督機制。1)該壁畫反映了怎樣的一種歷史現象?其成因是什么?現象:漢12東漢時期,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這主要是因為A.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B.國家行政組織的癱瘓C.鄉黨輿論被官僚家族支配D.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A東漢時期,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這主要是因為13
下列有關我國古代官員產生的主要形式,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任免制②世襲制③文官考試制④察舉制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C下列有關我國古代官員產生的主要形式,按出現的先后14四、編戶齊民2、背景:
漢朝時期國家統一,人口眾多,政府需要對眾多人口進行管理。1、含義:
西漢政府為了控制與剝削農民,把民戶的人口年齡性別和土地財產等情況都詳細登記在戶籍上,作為征收賦稅,征發徭役與兵役的依據。那些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
編入戶籍的民戶,主要是廣大農民,但也包括無爵位的地主和小官吏,其中人數最多是自耕農四、編戶齊民2、背景:漢朝時期國家統一,人口眾15四、編戶齊民4、內容
1)將平民百姓(自耕農、傭工、雇農等)編入政府戶籍;
2)編戶齊民具有獨立身份;
3)依據財產多少承擔義務;5、農民負擔1)田租(即土地稅);人口稅(算賦<丁稅>、口賦<兒童稅>)3)徭役(或納更賦以代役)4)兵役;3、目的:控制人口,剝削農民,以加強封建統治四、編戶齊民4、內容1)將平民百姓(自耕農、傭工、5、農民16四、編戶齊民7、特點: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6、職能:封建國家征收人頭稅、土地稅和征發徭役、兵役的依據。四、編戶齊民7、特點: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6、職能17兩漢政治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刺史制度郡國并行制察舉制原因內容演變評價原因(歷史因素主觀目的)影響(王國問題)含義目的演變編戶制度含義特點目的編戶農民負擔兩漢政治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刺史制度郡國并行制察舉制原因18思考題《漢書》記載:“秦兼天下,……漢因循(秦制)而不囿,明簡易,隨時宜也。其后頗有所改。”試結合兩漢的有關制度加以分析說明。因循秦制:繼承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繼承秦朝的監察制繼承秦朝的郡縣制“隨時宜”而改:廢除秦朝苛法;設刺史.監察制度比秦國嚴密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兼有封國制發展選官制度.主要是察舉制實行編戶制度.加強對人民統治作用:保護國家統一安定、發展社會經濟具有進步意義,使西漢達到鼎盛局面,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思考題《漢書》記載:“秦兼天下,……漢因循(秦制)而不囿,明191“漢承秦制”主要體現在 ①中央機構的建制 ②地方行政區劃 ③官吏的控制和管理 ④嚴刑峻法統治人民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漢承秦制”主要體現在202“漢承秦制”主要表現在①以黃金和銅錢為主幣②在地方推行郡縣制③實行察舉制④實行分封制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A2“漢承秦制”主要表現在A213.兩漢實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制度中,具有監察職能的是A刺史制度
B郡國并行制
C察舉制
D三公九卿制4.西漢王國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是A漢高祖分封同姓王B錯誤地吸取秦亡教訓
C鏟除異姓王的后果D休養生息的寬松環境5.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二級制轉變為州、郡、縣三級制,是由于A郡國并行制的實行B刺史監察權的加強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D尚書臺權力的擴大
6.下列各項與西漢諸侯王問題的解決無關的是①令郡國歲舉孝廉②頒行“推恩令”③裁并地方官衙④頒布“附益之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AABC3.兩漢實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制度中,具有監察職能的是AABC227.在劉邦實行的治國措施中,動機與效果明顯矛盾的是A加強監察制度B分封諸侯王
C再三減免租稅D復故爵田宅8.漢代實行編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控制人口流動B維持地方的治安
C組織了男練兵D確保賦稅的征收9.漢興之初,海內新定……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諸侯原本以大,末流濫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漢書·諸侯王表》請回答:材料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該材料的分析是否正確,為什么?BD7.在劉邦實行的治國措施中,動機與效果明顯矛盾的是9.漢興之23西漢與秦朝相比在哪些方面既有繼承又有明顯發展?
(1)政治上:繼承了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進一步神化皇權;監察方面,實行刺史制度;官吏任用是察舉制度。使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完善。(2)經濟上:秦朝已將百姓的年齡、土地等登記在冊,作為征收賦稅、征發徭役的依據;發展——實行完善的編戶齊民制度。對農民剝削的程度有所減輕,使兩漢的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3)民族關系上:秦朝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兩漢——中原與西域、西南少數民族、百越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加強,更有效地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控制西漢與秦朝相比在哪些方面既有繼承又有明顯發展24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材料一 漢興之初,海內新定……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材料一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該材料的分析是否正確,為什么? 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沒有采用分封諸候的辦法來拱衛中央。 不正確,因為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施暴政,階級矛盾激化。 材料一 漢興之初,海內新定……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25材料二 晁錯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第少,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亟(ji),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漢初分封王國是出于怎樣的考慮?這一局面的出現使西漢的地方行政體制與秦朝相比有了怎樣的變化?后來為何又要解決王國問題?“初定天下,昆第少,諸子弱”.實行郡國并行制。諸侯勢力膨脹,影響中央集權加強。材料二 晁錯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第少,諸子弱,大封同26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材料三 主父偃說上曰:“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則逆節起,前日晁錯是也。……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必稍子消弱矣。” 劃線部分主父偃觀點正確與否? 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決王國問題的方案在實施手段上和產生的結果方面有何不同?材料三 主父偃說上曰:“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27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不正確。因為七國之亂是西漢統治集團內部中央集團勢力與地方割據勢力矛盾的必然結果,無論是“削藩”還是“推恩”,都要觸及王國的利益,都要引起諸侯的反抗。 王國問題解決的關鍵是中央政府經濟、政治實力的強大,單靠“推恩”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 不正確。因為七國之亂是西漢統治集團內部中央集團勢力與地方割28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前者采取強削的方法;后者主張加大分封,把王國的土地再分給子弟。 前者使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引起了七國之亂;后者使王國越來越小,其勢力越來越弱,無法與中央對抗。 前者采取強削的方法;后者主張加大分封,把王國的土地再分給子29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材料四 “自此以來……諸侯唯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至哀平之際,皆繼體苗裔,親屬疏遠,生子無異幃墻之中,不為市民所尊,勢與富室無異。”材料四說明了什么問題? 諸侯權勢喪失,與一般富室無異,王國問題得到解決。 材料四 “自此以來……諸侯唯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至哀平之30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1.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為了監察①丞相②民眾③諸侯王④地方高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為了監察31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2.漢朝建立了比秦朝更嚴密的監察制度即刺史制度,根本目的: A.專制皇權的加強 B.相權的逐步削弱 C.皇帝重視聽取輿論 D.對地主控制更嚴密 2.漢朝建立了比秦朝更嚴密的監察制度即刺史制度,根本目的:32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3、漢武帝最終解決王國問題的基礎是 A.中央政府實力強
B.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C.提倡儒家思想
D.實行休養生息 3、漢武帝最終解決王國問題的基礎是33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4.東漢末年與東漢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是A.由封國、郡縣并存演變為郡縣制B.由州郡縣三級制演變為郡縣兩級制C.由郡縣兩級制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D.由郡縣制演變為州縣制 4.東漢末年與東漢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是34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5.《賈誼·治安策》建議:“欲天下之治,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這一主張后來發展成為 A.削奪王國的封地 B.奪去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繼承西周分封制 5.《賈誼·治安策》建議:“欲天下之治,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35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6.“漢承秦制”主要體現在 ①中央機構的建制 ②地方行政區劃 ③官吏的控制和管理 ④嚴刑峻法統治人民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漢承秦制”主要體現在36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7.東漢時期,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這主要是因為A.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B.國家行政組織的癱瘓C.鄉黨輿論被官僚家族支配D.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7.東漢時期,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這主要是因為37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8.兩漢編戶納稅服役多少主要依據 A.人口多少 B.身份高低 C.資產多少 D.土地多少8.兩漢編戶納稅服役多少主要依據38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9、枚皋“上書北闕,自陳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如入見……善之,拜為郎,使匈奴。”這種選拔人才的方法為A、察舉 B、征召C、自薦 D、科舉9、枚皋“上書北闕,自陳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如入見……善之39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10、編戶制度實質上是①行政管理制度 ②賦稅制度③土地制度 ④人口普查制度 A、①
② B、②
③
C、③
④ D、①
③10、編戶制度實質上是40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漢書》記載:“秦兼天下,……漢因循(秦制)而不囿,明簡易,隨時宜也。其后頗有所改。”試結合兩漢的有關制度加以分析說明。 《漢書》記載:“秦兼天下,……漢因循(秦制)而不囿,明41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因循秦制:繼承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繼承秦朝的監察制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因循秦制:42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隨時宜”而改:廢除秦朝苛法;設刺史,監察制度比秦國嚴密;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兼有封國制;發展選官制度,主要是察舉制;實行編戶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統治。“隨時宜”而改:43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舉秀才不知書, 察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漢民謠) 此民謠的主題是什么?諷刺漢朝的察舉制度 “舉秀才不知書,諷刺漢朝的察舉制度44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隨時宜”而改:廢除秦朝苛法;設刺史,監察制度比秦國嚴密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兼有封國制;發展選官制度,主要是察舉制;實行編戶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統治。“隨時宜”而改:45
1、想要體面生活,又覺得打拼辛苦;想要健康身體,又無法堅持運動。人最失敗的,莫過于對自己不負責任,連答應自己的事都辦不到,又何必抱怨這個世界都和你作對?人生的道理很簡單,你想要什么,就去付出足夠的努力。
2、時間是最公平的,活一天就擁有24小時,差別只是珍惜。你若不相信努力和時光,時光一定第一個辜負你。有夢想就立刻行動,因為現在過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輕的一天。
3、無論正在經歷什么,都請不要輕言放棄,因為從來沒有一種堅持會被辜負。誰的人生不是荊棘前行,生活從來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會永遠安穩,只要努力,就能做獨一無二平凡可貴的自己。
4、努力本就是年輕人應有的狀態,是件充實且美好的事,可一旦有了表演的成分,就會顯得廉價,努力,不該是為了朋友圈多獲得幾個贊,不該是每次長篇贅述后的自我感動,它是一件平凡而自然而然的事,最佳的努力不過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愿努力,成就更好的你!
5、付出努力卻沒能實現的夢想,愛了很久卻沒能在一起的人,活得用力卻平淡寂寞的青春,遺憾是每一次小的挫折,它磨去最初柔軟的心智、讓我們懂得累積時間的力量;那些孤獨沉寂的時光,讓我們學會守候內心的平和與堅定。那些脆弱的不完美,都會在努力和堅持下,改變模樣。
6、人生中總會有一段艱難的路,需要自己獨自走完,沒人幫助,沒人陪伴,不必畏懼,昂頭走過去就是了,經歷所有的挫折與磨難,你會發現,自己遠比想象中要強大得多。多走彎路,才會找到捷徑,經歷也是人生,修煉一顆強大的內心,做更好的自己!
7、“一定要成功”這種內在的推動力是我們生命中最神奇最有趣的東西。一個人要做成大事,絕不能缺少這種力量,因為這種力量能夠驅動人不停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一個人只有先在心里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8、人生的旅途中,最清晰的腳印,往往印在最泥濘的路上,所以,別畏懼暫時的困頓,即使無人鼓掌,也要全情投入,優雅堅持。真正改變命運的,并不是等來的機遇,而是我們的態度。
9、這世上沒有所謂的天才,也沒有不勞而獲的回報,你所看到的每個光鮮人物,其背后都付出了令人震驚的努力。請相信,你的潛力還遠遠沒有爆發出來,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你自以為的極限,只是別人的起點。寫給渴望突破瓶頸、實現快速跨越的你。
10、生活中,有人給予幫助,那是幸運,沒人給予幫助,那是命運。我們要學會在幸運青睞自己的時候學會感恩,在命運磨練自己的時候學會堅韌。這既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11、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從來沒有努力過,還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連一點點的懊悔都被麻木所掩蓋下去。不能怕,沒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12、跌倒了,一定要爬起來。不爬起來,別人會看不起你,你自己也會失去機會。在人前微笑,在人后落淚,可這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的成長。
13、要相信,這個世界上永遠能夠依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管別人怎么看,堅持自己的堅持,直到堅持不下去為止。
14、也許你想要的未來在別人眼里不值一提,也許你已經很努力了可還是有人不滿意,也許你的理想離你的距離從來沒有拉近過......但請你繼續向前走,因為別人看不到你的努力,你卻始終看得見自己。
15、所有的輝煌和偉大,一定伴隨著挫折和跌倒;所有的風光背后,一定都是一串串揉和著淚水和汗水的腳印。
16、成功的反義詞不是失敗,而是從未行動。有一天你總會明白,遺憾比失敗更讓你難以面對。
17、沒有一件事情可以一下子把你打垮,也不會有一件事情可以讓你一步登天,慢慢走,慢慢看,生命是一個慢慢累積的過程。
18、努力也許不等于成功,可是那段追逐夢想的努力,會讓你找到一個更好的自己,一個沉默努力充實安靜的自己。
19、你相信夢想,夢想才會相信你。有一種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負了所受的苦難。
20、生活不會按你想要的方式進行,它會給你一段時間,讓你孤獨、迷茫又沉默憂郁。但如果靠這段時間跟自己獨處,多看一本書,去做可以做的事,放下過去的人,等你度過低潮,那些獨處的時光必定能照亮你的路,也是這些不堪陪你成熟。所以,現在沒那么糟,看似生活對你的虧欠,其實都是祝愿。1、想要體面生活,又覺得打拼辛苦;想要健康身體,又無法堅46第三節兩漢政治經濟制度第三節兩漢政治經濟制度47一、刺史制度——監察制度1、原因:漢武帝后期,疆域擴展,為了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2、職能:監察3、內容:①漢武帝時期②東漢時期4、演變:(東漢)官階(低于郡守職權(監察官高于郡守)地方軍政長官)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變為州郡縣三級5、評價:
建立之初起到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然而,發展到后來,刺史卻成為擁兵自重的地方割據勢力,嚴重威脅中央集權.一、刺史制度——監察制度1、原因:漢武帝后期,疆域擴展,為48二、郡國并行制——地方行政制度1、含義:漢初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同時又兼有封國制。2、王國問題產生的原因:①歷史原因②主觀目的3、影響:導致地方割據勢力產生,王國問題形成,嚴重威脅中央集權.4、解決措施①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收回官吏任免權.②漢武帝推恩令(削減王國面積)附益法(限制諸王活動)二、郡國并行制——地方行政制度1、含義:漢初在地方推行郡縣制49三、選官制度(一)、西漢1、目的:為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2、內容:2)征召(加強中央集權和擴大統治基礎)—自下而上選拔官吏制度—自上而下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察舉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途徑之一)1)察舉三、選官制度(一)、西漢1、目的:為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2、內50概念:察舉即選舉.是地方州郡以“賢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薦上去,經過考核任以官職。沿革:漢武帝時確立和完善,西漢時注重孝廉,后注重門第族望,“以族(門第)舉德,以位(權位)命賢”作用:進一步充實和加強了封建統治機構
影響:(1)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發展,到魏晉南北朝發展成為門閥士族。
(2)形成官僚集團,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形成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概念:51概念:察舉即選舉.是地方州郡以“賢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薦上去,經過考核任以官職。沿革:漢武帝時確立和完善,西漢時注重孝廉,后注重門第族望,“以族(門第)舉德,以位(權位)命賢”作用:進一步充實和加強了封建統治機構
影響:(1)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發展,到魏晉南北朝發展成為門閥士族。
(2)形成官僚集團,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形成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概念:52察舉制察舉各科如舉孝廉,明顯以儒家道德為主要衡量標準,實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思想在選官制度中的體現。儒生的入仕有了制度化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漢代的官僚結構,進一步充實和加強了封建統治機構。察舉制察舉各科如舉孝廉,明顯以儒家道德為主要53B、征召—自上而下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指皇帝誠征并召見才德超群的社會知名人士,令官吏禮陪入京,皇帝召見后認為確有才能者,便由朝廷授以要職3.作用:各種突出人才涌現,為漢武帝時期的鼎盛局面作出了貢獻。B、征召—自上而下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指皇帝誠54三、選官制度(二)、東漢(演變)第一步內容演變察舉重孝廉一科,其他人才不被重視方法演變察法為鄉舉里選依據演變人才在地方聲望必然趨勢東漢是豪強地主掌權察舉必然被豪強控制第二步隨豪強地主掌權.封建國家行政組織日趨癱瘓,聲望影響逐漸被官僚家族控制門第望族累世公卿世家地主形成產生后果三、選官制度(二)、東漢(演變)第一步內容演變察舉重孝廉一科55三、選官制度(三)、認識
1)中央集權的加強,政府措施的貫徹,需要源源不斷的高水平的官員來保證。因此選官制度的變化是一種必然。
2)通過選拔官員,徹底擺脫世襲的歷史性弊端,察舉制值得肯定。3)只是東漢后期,豪強地主勢力上升,使中央集權遭到了強大的離心力牽引,從而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青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局面。三、選官制度(三)、認識1)中央集權的加強,政府措施56在西漢之前,我國古代社會是如何來選拔人才的呢?原始社會時期通過“禪讓制”來推選人才;奴隸社會有“世襲制”;商鞅變法的時候,采用“獎勵軍功,按功受爵”;墨子還提出了“尚賢”的主張。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基礎,西漢建立了一整套新的選官制度,來選拔人才,充實官僚機構。這套制度包括察舉、皇帝征召等內容,其中最主要的是察舉制。
察舉的概念和演變:察舉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漢高祖劉邦開漢代察舉制度的先河。把察舉作為選官的一項制度是從文帝開始的漢武帝則進一步把察舉發展為一種比較完備的選拔人才的制度。人才標準:漢武帝繼承了漢高祖“布衣卿相”的經驗,漢武帝要的是德才兼備的人才,不論出身。孝廉成為當時做官的主要途徑
漢初的文臣武將大多來自下層民間,他們曾當過游民,有屠狗、趕車的,有織席、賣布的,充其量如蕭何、曹參等,原來也只是縣吏。但他們確有本事,不僅協助劉邦在馬上打天下,而且輔佐漢高祖治理天下。
比如破格錄用了出身貧寒的主父偃和朱買臣,從牧羊人中提拔了卜式,從商賈中擢升了桑弘羊,在奴隸群中發現了大將衛青,在降虜中任用了金日。加上公孫弘、韓安國、鄭當時、董仲舒、蘇武、張騫、司馬相如、司馬遷、霍去病、霍光等,這一批批文臣武將,為漢武帝建功立業,成為實現漢武帝大一統的功臣。也正因為有這樣一批文才武將,才使漢武帝時期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中一個輝煌時代。
在西漢之前,我國古代社會是如何來選拔人才的呢?漢初的文臣武571)該壁畫反映了怎樣的一種歷史現象?其成因是什么?現象:漢代被舉薦的人成為舉薦人的門生、故吏,他們以君臣、父子之禮對待舉薦人,并彼此勾結,形成了一個個官僚集團。成因:由于察舉標準籠統,缺乏嚴密的考核,被舉薦者多為私人的門生、故吏,他們一旦為官,就成為舉薦人的屬吏,彼此結合,從而形成了官僚集團。2)該壁畫反映的是怎樣的一種制度?這一制度始于何時?你如何評價這一制度?
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察舉制。始于西漢。它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基礎;但到東漢中后期,導致了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發展起來。3)我們今天在選拔人才和任用人才上應該如何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
要破格提拔和重用德才兼備的創新人才;反對任人唯親,提倡任人唯賢;要建立健全相應的選任人才的監督機制。1)該壁畫反映了怎樣的一種歷史現象?其成因是什么?現象:漢58東漢時期,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這主要是因為A.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B.國家行政組織的癱瘓C.鄉黨輿論被官僚家族支配D.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A東漢時期,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這主要是因為59
下列有關我國古代官員產生的主要形式,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任免制②世襲制③文官考試制④察舉制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C下列有關我國古代官員產生的主要形式,按出現的先后60四、編戶齊民2、背景:
漢朝時期國家統一,人口眾多,政府需要對眾多人口進行管理。1、含義:
西漢政府為了控制與剝削農民,把民戶的人口年齡性別和土地財產等情況都詳細登記在戶籍上,作為征收賦稅,征發徭役與兵役的依據。那些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
編入戶籍的民戶,主要是廣大農民,但也包括無爵位的地主和小官吏,其中人數最多是自耕農四、編戶齊民2、背景:漢朝時期國家統一,人口眾61四、編戶齊民4、內容
1)將平民百姓(自耕農、傭工、雇農等)編入政府戶籍;
2)編戶齊民具有獨立身份;
3)依據財產多少承擔義務;5、農民負擔1)田租(即土地稅);人口稅(算賦<丁稅>、口賦<兒童稅>)3)徭役(或納更賦以代役)4)兵役;3、目的:控制人口,剝削農民,以加強封建統治四、編戶齊民4、內容1)將平民百姓(自耕農、傭工、5、農民62四、編戶齊民7、特點: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6、職能:封建國家征收人頭稅、土地稅和征發徭役、兵役的依據。四、編戶齊民7、特點: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6、職能63兩漢政治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刺史制度郡國并行制察舉制原因內容演變評價原因(歷史因素主觀目的)影響(王國問題)含義目的演變編戶制度含義特點目的編戶農民負擔兩漢政治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刺史制度郡國并行制察舉制原因64思考題《漢書》記載:“秦兼天下,……漢因循(秦制)而不囿,明簡易,隨時宜也。其后頗有所改。”試結合兩漢的有關制度加以分析說明。因循秦制:繼承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繼承秦朝的監察制繼承秦朝的郡縣制“隨時宜”而改:廢除秦朝苛法;設刺史.監察制度比秦國嚴密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兼有封國制發展選官制度.主要是察舉制實行編戶制度.加強對人民統治作用:保護國家統一安定、發展社會經濟具有進步意義,使西漢達到鼎盛局面,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思考題《漢書》記載:“秦兼天下,……漢因循(秦制)而不囿,明651“漢承秦制”主要體現在 ①中央機構的建制 ②地方行政區劃 ③官吏的控制和管理 ④嚴刑峻法統治人民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漢承秦制”主要體現在662“漢承秦制”主要表現在①以黃金和銅錢為主幣②在地方推行郡縣制③實行察舉制④實行分封制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A2“漢承秦制”主要表現在A673.兩漢實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制度中,具有監察職能的是A刺史制度
B郡國并行制
C察舉制
D三公九卿制4.西漢王國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是A漢高祖分封同姓王B錯誤地吸取秦亡教訓
C鏟除異姓王的后果D休養生息的寬松環境5.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二級制轉變為州、郡、縣三級制,是由于A郡國并行制的實行B刺史監察權的加強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D尚書臺權力的擴大
6.下列各項與西漢諸侯王問題的解決無關的是①令郡國歲舉孝廉②頒行“推恩令”③裁并地方官衙④頒布“附益之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AABC3.兩漢實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制度中,具有監察職能的是AABC687.在劉邦實行的治國措施中,動機與效果明顯矛盾的是A加強監察制度B分封諸侯王
C再三減免租稅D復故爵田宅8.漢代實行編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控制人口流動B維持地方的治安
C組織了男練兵D確保賦稅的征收9.漢興之初,海內新定……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諸侯原本以大,末流濫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漢書·諸侯王表》請回答:材料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該材料的分析是否正確,為什么?BD7.在劉邦實行的治國措施中,動機與效果明顯矛盾的是9.漢興之69西漢與秦朝相比在哪些方面既有繼承又有明顯發展?
(1)政治上:繼承了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進一步神化皇權;監察方面,實行刺史制度;官吏任用是察舉制度。使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完善。(2)經濟上:秦朝已將百姓的年齡、土地等登記在冊,作為征收賦稅、征發徭役的依據;發展——實行完善的編戶齊民制度。對農民剝削的程度有所減輕,使兩漢的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3)民族關系上:秦朝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兩漢——中原與西域、西南少數民族、百越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加強,更有效地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控制西漢與秦朝相比在哪些方面既有繼承又有明顯發展70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材料一 漢興之初,海內新定……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材料一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該材料的分析是否正確,為什么? 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沒有采用分封諸候的辦法來拱衛中央。 不正確,因為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施暴政,階級矛盾激化。 材料一 漢興之初,海內新定……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71材料二 晁錯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第少,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亟(ji),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漢初分封王國是出于怎樣的考慮?這一局面的出現使西漢的地方行政體制與秦朝相比有了怎樣的變化?后來為何又要解決王國問題?“初定天下,昆第少,諸子弱”.實行郡國并行制。諸侯勢力膨脹,影響中央集權加強。材料二 晁錯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第少,諸子弱,大封同72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材料三 主父偃說上曰:“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則逆節起,前日晁錯是也。……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必稍子消弱矣。” 劃線部分主父偃觀點正確與否? 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決王國問題的方案在實施手段上和產生的結果方面有何不同?材料三 主父偃說上曰:“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73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不正確。因為七國之亂是西漢統治集團內部中央集團勢力與地方割據勢力矛盾的必然結果,無論是“削藩”還是“推恩”,都要觸及王國的利益,都要引起諸侯的反抗。 王國問題解決的關鍵是中央政府經濟、政治實力的強大,單靠“推恩”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 不正確。因為七國之亂是西漢統治集團內部中央集團勢力與地方割74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前者采取強削的方法;后者主張加大分封,把王國的土地再分給子弟。 前者使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引起了七國之亂;后者使王國越來越小,其勢力越來越弱,無法與中央對抗。 前者采取強削的方法;后者主張加大分封,把王國的土地再分給子75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材料四 “自此以來……諸侯唯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至哀平之際,皆繼體苗裔,親屬疏遠,生子無異幃墻之中,不為市民所尊,勢與富室無異。”材料四說明了什么問題? 諸侯權勢喪失,與一般富室無異,王國問題得到解決。 材料四 “自此以來……諸侯唯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至哀平之76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1.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為了監察①丞相②民眾③諸侯王④地方高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為了監察77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2.漢朝建立了比秦朝更嚴密的監察制度即刺史制度,根本目的: A.專制皇權的加強 B.相權的逐步削弱 C.皇帝重視聽取輿論 D.對地主控制更嚴密 2.漢朝建立了比秦朝更嚴密的監察制度即刺史制度,根本目的:78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3、漢武帝最終解決王國問題的基礎是 A.中央政府實力強
B.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C.提倡儒家思想
D.實行休養生息 3、漢武帝最終解決王國問題的基礎是79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4.東漢末年與東漢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是A.由封國、郡縣并存演變為郡縣制B.由州郡縣三級制演變為郡縣兩級制C.由郡縣兩級制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D.由郡縣制演變為州縣制 4.東漢末年與東漢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是80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5.《賈誼·治安策》建議:“欲天下之治,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這一主張后來發展成為 A.削奪王國的封地 B.奪去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繼承西周分封制 5.《賈誼·治安策》建議:“欲天下之治,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81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6.“漢承秦制”主要體現在 ①中央機構的建制 ②地方行政區劃 ③官吏的控制和管理 ④嚴刑峻法統治人民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漢承秦制”主要體現在82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7.東漢時期,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這主要是因為A.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B.國家行政組織的癱瘓C.鄉黨輿論被官僚家族支配D.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7.東漢時期,門第族望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這主要是因為83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8.兩漢編戶納稅服役多少主要依據 A.人口多少 B.身份高低 C.資產多少 D.土地多少8.兩漢編戶納稅服役多少主要依據84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9、枚皋“上書北闕,自陳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如入見……善之,拜為郎,使匈奴。”這種選拔人才的方法為A、察舉 B、征召C、自薦 D、科舉9、枚皋“上書北闕,自陳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如入見……善之85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10、編戶制度實質上是①行政管理制度 ②賦稅制度③土地制度 ④人口普查制度 A、①
② B、②
③
C、③
④ D、①
③10、編戶制度實質上是86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 《漢書》記載:“秦兼天下,……漢因循(秦制)而不囿,明簡易,隨時宜也。其后頗有所改。”試結合兩漢的有關制度加以分析說明。 《漢書》記載:“秦兼天下,……漢因循(秦制)而不囿,明87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因循秦制:繼承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繼承秦朝的監察制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因循秦制:88第三節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隨時宜”而改:廢除秦朝苛法;設刺史,監察制度比秦國嚴密;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兼有封國制;發展選官制度,主要是察舉制;實行編戶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統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