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6/6從道德仁義到仁義道德萬光軍(山東政法學院)摘要:《老子》提出了“道德仁義”的表達,《莊子》有所強化,反映了道家對儒學的優越和歧視。《孟子》以仁義為道德,多方面深刻展開了仁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韓愈完成了從“道德仁義"到“仁義道德”的轉變,為后世所認可。從道德仁義到仁義道德的轉變,反映了儒道互補以及儒學對道家的相對勝出。關鍵詞:道德仁義,仁義道德,老莊,孟子,韓愈常規而言,道德仁義、抑或仁義道德,說明道德與仁義、或仁義與道德之間關系密切,幾乎可以互相替代、互相轉換;但細想一下似又不盡然,其間雖有密切聯系、但亦應有區別.本文擬對從道德仁義到仁義道德的轉換歷程簡要分析,以求教于方家。一、《老》《莊》之“道德仁義”“道德仁義”的最早表達似可上溯至《老子》.《老子》三十八章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暫不考慮“禮”,這里就出現了“道德仁義"的表達.從結構順序上,是由道而德而仁而義;在地位上,是前者優于后者、或后者墮落于前者;在含義上,不管是前者優于后者、還是后者墮落于前者,如果我們大體以“道德”為道家的產物、以“仁義"為儒學的產物,則大體可以看出道德對于仁義、也就是道家對于儒學的優越和歧視。考慮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為道家所言,可以較為明顯看到:先秦時期,道家雖然與儒學有密切聯系、互有影響,不是勢同水火、完全無關,但在各自立場上抬高自身立場、相對貶低對方是不難看到的。《老子》這句話對于把握儒道之間這種既有聯系又有歧視的復雜關系,是很有幫助的.《老子》十八章還有“大道廢,有仁義”,這句話在寬泛意義上似也可以理解為“道德仁義”,可見《老子》強調道德對于仁義、道家對于儒學的優越和歧視是比較明顯、比較自覺的。《老子》的這種立場在《莊子》這里得到了更為明顯、更為自覺的彰顯。“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毀道德以為仁義,圣人之過也.”(《莊子.馬蹄》)“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莊子.天道》)“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為仁義之操,而下不敢為淫僻之行也."(《莊子.駢拇》)分析以上諸多表達可以看到:一,在《老子》這里,“道與德”、“仁與義”各自為一組,即“道德”與“仁義”分為兩組還不十分明顯,在《莊子》這里就十分明顯了,即所謂“道德仁義”實際上就是“道德”與“仁義”。如《老子》還講“大道廢,有仁義”,《莊子》直接就講“道德不廢,安取仁義",這實際上就是討論道德與仁義之間的關系。二,在《老子》那里,道德對于仁義、道家對于儒家的優越雖然存有,但相對還比較委婉和緩和;而《莊子》這里,道德對于仁義、道家對于儒學的優越則非常自信和張揚。如把“仁義之操”和“淫僻之行”放在一起,如稱圣人講仁義是錯誤(過),這固然是對《老子》既有立場的進一步推演,但《莊子》這種立場的自信和張揚遠遠超過了《老子》尚存有的委婉和緩和。在此,儒道關系似乎不能說是有密切聯系、而近乎嚴重對立了。這種嚴重對立在道家立場就表現為公開以道德批評仁義:極力強調道德的完美和仁義的缺陷、一再突出道德對于仁義的優先。這種立場和表達對于道家可以理解、甚至大為歡迎,但對于儒家,這種立場和表達顯然是極為被動、極為尷尬的;儒學要想成為主流文化或占據中國文化的主流地位,這種被動和尷尬必須要被意識到、必須應被克服掉,否則,儒學在“道德仁義”這一問題上就會受制于道家。當然,嚴格說來,道家雖然排列了“道德仁義”的順序,但也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老子》25章).這里與“道德仁義”下降的順序不同、而是上升的順序,似乎說明道家不但排列了從道德到仁義的下降墮落的序列、也安排了從仁義到道德上升學習的序列;這里固然仍有道德對于仁義的優越、但也能看出仁義與道德之間可以有所聯系,這與《莊子》猛烈以道德嘲諷仁義、甚至有隔斷仁義與道德的傾向是有明顯差異的。人法天、仁義法道德、儒家法道家,既是可以法、也是必須法,這種表達在超越特定學派各自是是非非的哲學立場上是應該的、可能的。當然就特定學派而言,道家可能非常喜歡“道德仁義”和“人法天”的表達,而儒學可能就比較尷尬于“道德仁義”和“人法天"的表達;或者說,即使儒學認可了這種“道德仁義”和“人法天”的表達有合理性、會進行一些實質上的吸收和借鑒,但在形式上儒學也會進行一些調整,不會無條件地、原樣地、照抄照搬道家的如此表達就影響而言,《老子》這種“就影響而言,《老子》這種“道德仁義”的表達有一定的影響,如儒學《禮記.曲禮》就有“道德仁義,非禮不成”。這固然是討論“道德仁義”與“禮”的關系,但至少可以看出《禮記》已經認可了道家《老子》“道德仁義”的表達。似乎可以說,在《老子》“道德仁義”出現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道德仁義”這種表達是被道家和儒學所共同認可的。就儒學而言,似乎可以說,至少到《禮記》,儒學雖然多少恢復了“禮”最為墮落的尷尬角色,但還未能恢復“仁義”相對于“道德”的尷尬角色。二、孟子“仁義即道德”仔細檢視早期儒學經典如《論語》和《孟子》,其中都沒有“道德仁義”的表達,《論語》中有“道德”的表達,即“志于道,據于德”(《論語.述而》),但《論語》中沒有“仁與義”放在一起的表達《論語》中有“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表達,在沒有新出土材料出現以前,我們顯然不能隨意地把“藝”改為“義”、以說明《論語》中也有“道德仁義”的表達。在此列出“道德仁藝”只作補充材料。。《孟子》中有很多“仁與義”放在一起的表達,如“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居仁由義”(《孟子.盡心上》)、“仁之于父子,義之于君臣"(《孟子.盡心下》),但《孟子》中沒有“道德”的表達。就儒學而言,早期儒學多實質地討論問題,形式并不太注重,沒有“道德仁義"或“仁義道德”并不讓人感到意外。就孔子而言,雖然提到了“道德”,但也沒有細致分析、且沒有討論過“仁義”,所以討論道德仁義或仁義道德也就以孟子為代表。就孟子而言,如果說“道德仁義”顯示了道家對儒學的優越和歧視,那么在儒學立場上運用“仁義”(而不用道德)似可說既是對道家的積極回應、也是對儒學自身立場的自信堅持。換一角度,雖然孟子沒有提到“道德”,但是如果“道德”(形式上)已是道家的產物,那么儒學要(實質上)討論道德,當然可以避開“道德”一詞,轉而用“仁義"的表達《論語》中有“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表達,在沒有新出土材料出現以前,我們顯然不能隨意地把“藝”改為“義”、以說明《論語》中也有“道德仁義”的表達。在此列出“道德仁藝”只作補充材料。在內容上,《老子》那里,“仁義”是比較抽象的,基本上沒有什么實際內容,但在《孟子》這里,“仁義”卻展開了其相當豐富的內涵:如孟子開章就講“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顯然是對墨家講功利(“義,利也")的回應,是以道義論立場來批評功利論立場.如孟子在培養志為主導、志氣結合的浩然正氣(“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時,明確指出“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孟子.盡心上》).如孟子勸說君主“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孟子.盡心上》)。如雖然孟子抽象地以惻隱、羞惡、辭讓(恭敬)、是非之心來解釋仁義禮智四端,似乎仁義禮智四端各有其內容且地位平等,但在現實上則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孟子.離婁上》)。可見,所謂仁義禮智四端在抽象角度似乎平等、但在現實上只有“仁義”有實際內容、而“禮智”就沒有實際內容,這說明孟子更為關注“仁義”。如在現實中“仁義"有時指向父子與兄弟(“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有時仁義指向父子與君臣(“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父子與君臣是社會人所應處理好的兩種社會義務,對于破壞這兩種社會義務的學派孟子是毫不客氣的(“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從積極角度上,孟子認為大舜既是家中孝子又是國中天子、所以對之十分推崇(“人皆可以為堯舜”、“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從消極意義上,孟子認為紂王是賊仁賊義、害家害國、親離眾叛的獨夫民賊(“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可以說,孟子對仁義的多維闡釋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如道義論長期成為傳統儒學主流、如孟子對人格的重視影響深遠(文天祥有“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如孟子對楊墨的猛烈批評、如孟子對大舜的推崇使得大舜成為首孝、如孟子對紂王成為獨夫民賊的家國闡釋。這些重要內容都運用了仁義的表達,可見深入思考和多維考察仁義,不論是對于理解孟子思想、還是把握對傳統文化都是極其重要的。就仁義而言,孟子對仁義的多維展開和深入闡釋使得無論何人、何時、何角度討論仁義或道德,都不能繞開孟子和仁義,孟子對于仁義的突出、在以仁義即道德方面是做出了相當大貢獻的《孟子》雖然大講《孟子》雖然大講“仁義”,但畢竟沒有相對于道家“道德仁義”而提出“仁義道德”的表達,多少有些遺憾。有意思的是,雖然《孟子》中沒有“仁義道德”的表達,但不久給《孟子》作注疏的漢代趙岐提出了“仁義道德”的表達,似可說多少是對《孟子》遺憾的一定彌補。形式上,趙岐似可說是“仁義道德”的最早提出者。趙岐講(孟子)“著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羅天地,揆敘萬類,仁義道德性命禍福粲然靡所不載”。參見趙岐:《孟子注疏.題辭解》,第6頁。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此外在形式上,《老子》提出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簡言之即“人法天",孟子這里也有“人法天”、即天爵高于人爵(“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但孟子不是無條件講天、不是無條件推崇天,他講天還是落腳到人,如他還講“天”不如“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體現了重心是“人"的儒學立場、與道家推崇“天”有所不同。三、孟子之外、之后的仁義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正是孟子對仁義的重視和展開,不但使得仁義極為重要、也使得仁義能夠等同甚至替代道德成為正面的、積極的范疇,出現在中國文化中.下面通過幾個方面看一看孟子仁義如何改變、影響了人們的道德思維.雖然《老子》中有“道德仁義”,但相對比較簡單和抽象,在《墨子》這里,仁義有著豐富的表達。分析墨家的仁義思想,可以看出,相對于道家的天道原則,墨家的仁義思想是一種典型的人道原則,其定義大體等同于儒家的道德(仁義),這多少反映了墨家與儒家的淵源關系。“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其友皆好仁義。"(《墨子.所染》)“夫好攻伐之君,不知此為不仁義,……夫好攻伐之君,不知此為不仁不義也。”(《墨子。天志中》)其與儒家道德(仁義)的重要區別在于:一方面,墨子經常把仁義與功利相連。雖然儒家的道德(仁義)也處理功利,并在處理功利上與墨家有一定相通之處;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出,(道德)理性指導感性(現實),對于理性來說表現為理性的外在價值;墨家運用理性來處理感性,明顯過多地強調了仁義思想的外在價值(工具價值),而對仁義思想的內在價值(自身價值)則不免有所忽略。在此墨家的“義者,利也”(《墨子.經上》)頗具代表性.這類表述在《墨子》還有很多:“取人牛馬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墨子.非攻上》)“以厚葬久喪為非仁義.”(《墨子。節葬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無所不利,是謂天德。聚斂天下之美名而加之焉,曰:此仁也,義也。"(《墨子.天志中》)按照儒學的理解,仁義思想作為道德理性原則,既有理性自身的價值,又要作為理論準則以處理與感性現實的關系,其中道德理性(仁義)的內在價值更為根本。墨家重視現實、考慮感性原則固然不錯,但以此相對忽略理性的其自身價值、以至把理性(仁義)完全歸之于感性、把人完全歸結為感性生存,顯然缺乏對二者的區分、也不能給予理性以合理的認識與定位了。對此,孟子很從容地以小大(身與心、感性與理性)解決了這一問題。“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孟子.告子上》)并且孟子還完善了儒學人格的重要性,“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孟子的這些言論顯然是針對墨家而言的,孟子的處理顯然也具有較大的合理性和較強的說服力;在后來的中國文化中,仁義也基本上就是道德理性、而不是感性現實,這說明孟子對仁義的界定大大超過了墨子對仁義的界定.就儒學和非儒學派而言,很可能孟子多言仁義被非儒學派注意到了,如果說由于孟子的多言仁義而使仁義逐漸成為儒學的重要范疇、甚至是儒學的專有名詞,則諸多非儒學派對儒學進行批評也就涉及或對準了仁義.此種情況在《莊子》后學和《韓非子》那里最為典型。如《莊子》內篇出現仁義不過數次,但在外篇雜篇中卻頻頻出現,如在《駢拇》一篇中就出現了十幾次(這比《孟子》都不遜色).“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莊子.駢拇》)《莊子》后學以仁義非人之性、非人之情,顯然體現了道家批評儒學的一貫立場。就法家而言,如《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說一》里有一段話。季孫相魯,子路為郈令。魯以五月起眾為長溝,當此之時,子路以其私秩粟為漿飯,要作溝者于五父之衢而食之.孔子聞之,使子貢往覆其飯,擊毀其器,曰:“魯君有民,子奚為乃食之?”子路怫然怒,攘肱而入,請曰:“夫子疾由之為仁義乎?所學于夫子者,仁義也;仁義者,與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今以由之秩粟而食民,其不可也?"孔子曰:“由之野也!吾以女知之,女徒未及也。女故如是之不知禮也?女之食之,為愛之也。夫禮,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大夫愛官職,士愛其家,過其所愛曰侵。今魯君有民而子擅愛之,是子侵也,不亦誣乎?"就仁義而言,《論語》中未見仁義,子路說“所學于夫子者,仁義也”,這種表達成立的可能性不大,《韓非子》如此表達,想必對于孔子與孟子有所混淆.或者說孟子之后,仁義的表達很可能成為了儒學的重要標志,非儒學派批評仁義也就是批評儒學了,只是仁義是孔子所言還是孟子所言就未能細究了。其他情況在孟子之后,仁義大量出現了社會生活中,荀子、《易傳》、賈誼、陸賈、董仲舒、司馬遷、王充、王弼、嵇康、郭象、李世民等人(著作)皆涉及仁義,甚至如《春秋繁露》專門有《仁義法》、《貞觀政要》中專門有《仁義》,反映了仁義逐漸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范疇,不管是討論儒學、還是其它學派,討論道德看來都已離不開仁義了。四、韓愈“從道德仁義到仁義道德”在孟子之后雖然有諸多仁義的表達、并且地位十分重要,但畢竟沒有針對道家“道德仁義"而提出“仁義道德";換言之,如果說從“道德仁義"到“仁義道德”的轉換是一個重要問題的話,可見在很長時間中,問題的自覺意識并不太強.這種情況在唐代開始不同了,在《貞觀政要》中開始多次出現道德與仁義、或仁義與道德的表達.“朕雖無美質,為公所切磋。勞公約朕以仁義,弘朕以道德,使朕功業至此。”(《貞觀政要。政體》)“道德未益厚,仁義未益博.”(《貞觀政要.誠信》)“道德之厚,莫尚於軒唐;仁義之隆,莫彰於舜禹。欲繼軒唐之風,將追舜禹之跡,必鎮之以道德,弘之以仁義,舉善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貞觀政要。公平》)《貞觀政要》還是“道德仁義”和“仁義道德”并存,而后來韓愈則明確以“仁義道德”超越“道德仁義”、即以儒學超越道家。簡言之,實質上的根本變化源于孟子,形式上的明顯變化則發生在韓愈這里。韓愈從虛實、公私角度入手,最終完成了由道家的“道德仁義"到儒學的“仁義道德"的轉變,實現了儒學對道家的最終勝出。“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韓愈全集。原道》)在表述上,韓愈已是典型的“仁義道德”,與老子的“道德仁義"順序顯為不同,這顯然表明韓愈是典型的儒學立場,是在為儒學吶喊。韓愈不但給出了新表達結構,而且還從虛與實、公與私角度進行了合理分析:在虛與實上,“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韓愈全集。原道》)韓愈認為仁義是實(定名)、道德是虛(虛位),這應該是受到了孟子高度重視仁義的影響。韓愈的話表明,在韓愈那里仁義是實,而所謂的道德已經成為虛位、已經沒有了實際內容、也就只能圍繞仁義做文章,如此仁義雖然還與道德相連,但已經是以仁義為主了;仁義是實、道德是虛,仁義在前、道德在后也就理所當然。仁義是實、道德為虛,去“虛”而“實”仍在,于問題實質無傷大雅,但如果去“實”則“虛實”恐怕就要都去掉了.韓愈還言“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韓愈全集.原道》)公大于私、公優于私,在儒學這里是很容易得出的結論,由此認為儒學對、而道家(老子)錯是不難的.韓愈認為儒學的立場是“合仁義”、而道家的立場是“去仁義"。按照韓愈結構,仁義是實、道德為虛,“合仁義”當然仁義與道德都會存在、而“去仁義”則仁義與道德都會喪失。可見,韓愈把“道德仁義”轉換成“仁義道德"的問題意識非常明確,不管虛與實、公與私、還是合與去,曾幾何時道德對于仁義、道家對儒學的優越基本不見了,相反仁義對于道德、儒學對于道家的優越開始自覺和清晰。十分明確的是,在韓愈這里,“道德仁義"與“仁義道德”的表達都有,且表達順序就是應該從道家的“道德仁義”轉變為儒學的“仁義道德”:“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不入于老,則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而.不惟舉之于其口,而又筆之于其書。噫!后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韓愈全集。原道》)仔細閱讀可以看到:在韓愈這里,道家老子是“道德仁義”、儒學孔子是“仁義道德”;從“道德仁義”到“仁義道德”,二者雖仍相連,但順序已然不同了.在立場上可以看到,韓愈的儒學立場相當明確、轉換問題意識非常自覺,他雖知道但卻不滿意老子“道德仁義”的表達,因此反其道而行之、運用了“仁義道德”的表達來為儒學爭取地盤.韓愈的立場明確、轉換合理,從而在根本上完成了儒學對于道家、“仁義道德”對于“道德仁義”的超越.宋代《三字經》有“《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在此,道德與仁義、仁義與道德,似乎已并無二致。王安石比較明確地說出了“仁義”與“道德”在實質上就是一回事(“無以異"),“不知仁義之無以異于道德,此為不知道德也.”(《道德經注》四章)清代如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題有:仁義為友道德為師。至此,可以說在韓愈之后,仁義越來越突出,仁義道德的表述逐漸代替了道德仁義的表達,或仁義道德的表達越來越多、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逐漸成為人民的共識了.如后世批判假道學,就講“滿口仁義道德”.現當代,如魯迅也講“仁義道德”。“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魯迅:《魯迅全集.狂人日記》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81頁。吳虞稱“仁義道德不足為是非的準的”吳虞:《吳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6頁。。這些雖然呈現反面含義,但也多少能反映出“仁義道德”的表達反而逐漸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表達、成為常識了。如瞿秋白說“至仁義道德說之真正的平民化及科學文明之真正的社會化時,就是一切舊社會的末日”瞿秋白:《瞿秋白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頁。。如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中提到“那些近視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的中國人聽著,艾奇遜在給你們上課了,艾奇遜是你們的好教員。你們所設想的美國的仁義道德,已被艾奇遜一掃而空.不是嗎?你們能在白皮書和艾奇遜信件里找到一絲一毫的仁義道德嗎?”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5頁。如楊伯峻在解釋孟子“萬物皆備于我”時,認為“萬物”“是最大的快樂,是自身本有仁義道德,既不是主觀的虛幻世界,也不是超現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拼多多快遞合同范本
- 2025建筑施工安全防護欄桿合同
- 2025-2030中國減肥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機會研究報告
- 浙江省寧波市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題 無答案
- 河北省廊坊市部分高中2024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物理含解析
- 江蘇省常州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學業水平監測歷史試卷 無答案
- 湖北省新高考聯考協作體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政治試題 無答案
- 2024屆江蘇省南通市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調研測試(一模)歷史 含解析
- 班級團體活動計劃與實施
- 小天使樂園幼兒園教學工作計劃文檔
- 2025勞動合同范本下載打印
- 微生物檢驗的基礎知識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北京市三類人員安全員c3證考試題庫及答案
- (四調)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 地理試卷(含答案)
- GB/T 45434.3-2025中國標準時間第3部分:公報
- 北京市消防條例解讀
- 海南省海口市(2024年-2025年小學五年級語文)統編版期中考試((上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全文《中國式現代化》PPT
- 中國華電集團公司火電廠煙氣脫硫工程(石灰石石膏濕法)設計導則(a版)
- 心肺交互作用-
- 封條模板A4直接打印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