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區域文化電大開課網絡作業答案_第1頁
閩臺區域文化電大開課網絡作業答案_第2頁
閩臺區域文化電大開課網絡作業答案_第3頁
閩臺區域文化電大開課網絡作業答案_第4頁
閩臺區域文化電大開課網絡作業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閩臺區域文化第1次作業第1大題:名詞解釋. (10分)閩臺文化參考答案或提示:是指來自漢族核心地區的中原文化,是以福建臺灣地區為核心形成共同性的文化特質,具有共源同本的現象,臺灣文化主要源于閩文化,閩文化根源于中原文 化,福建文化以先進的生產技術、物質財富、文學藝術等內容向向臺灣地區延伸,臺灣文化也影響了福建文化, 在共同的歷史源流背景下,民族流動形成了同文同種特征,相似的心理個性特征或差異品類特征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10分)四大山頭與九大門派參考答案或提示:二十一世紀的臺灣佛教,派系復雜,山頭林立,主要如四大山頭:佛光山、中臺山、慈濟功德會、法鼓山;九大門派:大崗門派、月眉山派、開元寺派、

2、法云圓 光派、大仙寺派、觀音山派、萬佛山派、清涼山派、東和寺派;五大團體:國際佛光會、中華佛教青年會、中華佛教居士會、中華佛寺協會、中華佛教護僧協會。這些山頭、門派、團 體,都與福建佛教的法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10分)文化參考答案或提示:文化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體 ,它包括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提供道德和理智的規范。文化 作為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它是社會生活環境的映照,它以精神與物質兩種形式交互作用的,它是后天學習獲得的,并為社會成員所共有.(10分)宗教參考答案或提示: 宗教是人的一種心理體驗,由神話、教義、儀式和儀典等若干個

3、部 分組成的復雜體系。了解宗教包括:理論、崇拜儀式、信仰團體、崇拜對象等方面.閩臺人的宗教觀、生活方式、宗教儀式對其身心的影響深刻,在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因其特殊原因起著特殊作用,其意義和影響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閩臺文化體系中,閩臺宗教交往占有極其重要位置。(10分)文化分三個階段參考答案或提示:文化學家把文化分為三個階段:表面,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質和精神產品;中層,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際關系中各種體制和規范、禮儀習俗、 行為方式等;深層文化,即觀念文化,包括思維文化、思維習慣、傳統文化、社會心態、價值觀念、風土民情、審美情趣等。第2大題論述題. (80分)1。分析閩臺地緣

4、上的密切關系,舉例說明。參考答案或提示:閩臺地緣上的密切關系,在閩臺地理距離與特征 ,閩臺在史前就存在著十 分密切的關系。“福州雞鳴,基隆可聽”這句諺語,說明了臺灣和福州與大陸有 “不可分離, 難舍同枕”的地理位置。臺灣是我國第一大島,西隔臺灣海峽和福建遙遙相對,相距寬度不到200千米,狹處只有130千米,離福州最近。臺灣海峽,平均水深只有 50米至100米. 臺灣和臺灣海峽,本來就是和福建相連的華夏古陸的一部分。臺灣是以大陸為根生成的一個島嶼,在地緣上與大陸是不可分的 .在1。5萬年以前,東海海面比現在低 130米左右,這在 地質上說明兩岸原來是一個板塊, 臺灣、澎湖等島嶼就在祖國東南沿海的

5、大陸架上, 與福建 省相連接.臺灣被稱為“浮福建”,表示臺灣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東山陸橋”是閩臺地緣關系的見證在碧波萬頃的臺灣海峽上,有一道淺灘發端于福建東山島,經澎湖列島,抵達臺灣。這道淺灘平均水深不超過 40米,最淺的地方只有 10米。這道淺灘曾經在過去的冰川時期,因海退而變成陸地,成為連接閩臺兩地的陸橋.大約在距今32000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陸地是與臺灣陸地相連的,但到了 12000年前,由于氣候逐漸變暖,“東山陸橋逐漸被海水覆蓋.在多次 冰期,反復出現的海退與海浸現象時,“東山陸橋曾經多次露出海面。“東山陸橋”的存在說明閩臺有著不可分割的地緣關系。(80分)如何從文化遺址中認識

6、閩臺人緣的密切關系?參考答案或提示:閩臺人同緣,要追溯到原始人起源,在閩臺兩地發掘的文化遺址中分析,從臺灣島的考古發現來看,祖國大陸的文化在舊石器時代就己傳到臺灣。臺灣各地相繼發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兩翼式銅鏈等大量的文物證明,臺灣的史前文化與祖國大陸同屬一脈。其中有代表性的如: 左鎮人 在臺南縣左鎮鄉菜寮溪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其年代距今約3萬至2萬年。“左鎮人”是已知臺灣最早的住民, 與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時代大體相同,同屬晚期智人。“左鎮人”是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臺灣的。“左鎮人”說明人類開發臺灣的歷史至少提前了 1萬多年。 長濱文化在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發現了

7、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長濱文化”,距今約1.5萬年,長濱文化的主人以洞穴為家,過狩獵、捕撈和采集生活。其石器類型和制作技術,同大陸南方發現的舊石器相似,已經是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的場所。長濱文化說明臺灣與大陸原始文化的源流關系,可追溯到1.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大全坑文化 臺北縣八里鄉大全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大全坑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多為褐色砂陶。說明那時人們的經濟生活以漁獵、采集為主.大全坑文化距今約 6400年,是臺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繩紋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相 似。大全坑文化實際上是大陸東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與閩南、粵東沿海同時

8、代文化之間有密切的親緣關系。 圓山文化 圓山文化,距今約44003100年,分布在臺北盆地,延伸到北部沿海一帶。 石器多屬磨制石 器.出土的有段石鑄與福建、廣東等地出土的有段石鑄都屬于同一類型,是我國東南地區新 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出土的陶器以棕灰色細砂陶為主。這些遺物同大陸東南沿海出土的有許多相似之處,從大陸傳播過來的。晚期出現少許青銅器,與商周時代的同類器近似。 鳳鼻頭文化 在臺灣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區,與圓山文化同時,先后存在著三種類型的文化遺存,都歸屬鳳鼻頭文化。第一種是紅陶文化類型,以高龍t縣林園鄉鳳鼻頭中層遺址為代表,距今約為45003500年。石器多為磨制.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兼

9、營漁獵 .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見有拔 牙習俗。第二種是素面和刻紋黑陶文化類型,主要遺址有高雄縣風鼻頭上層、臺中縣營埔等,距今約35002000年。營埔出土陶片上發現有稻殼印痕。第三種是印紋和刻劃紋灰黑陶文 化類型,已屬鐵器時代遺存。風鼻頭文化繼承發展了大全坑文化,更明顯地受到大陸文化的 影響。其紅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閩江下游的閩侯曇石山文化遺址中層和上層的遺物十 分相似,同屬于閩臺地區以幾何印紋硬陶和彩陶共存為特征的古文化遺存。3 . (80分)概括鄭氏政權時期的閩臺關系與臺灣建設發展。參考答案或提示:鄭成功收復臺灣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它給臺灣地區的開發開創了嶄新的局面。民族英雄鄭成功是明

10、清之際抗清名將,也是臺灣省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對收復與開發臺灣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臺胞尊稱為“開臺圣王”。他在收復臺灣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開發臺灣,以鄭氏政權統治臺灣的 23年中,臺灣普遍實行了與祖國大陸一樣的政治、 經濟、法律及其它封建制度, 使臺灣地區的漢族和高山族人民生活在統一的封建制度之下基 層,加速了兩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響和友好的民族關系的發展。這種封建生產關系的確立,在當時臺灣還停留在原始氏族社會以及廣大土地尚未開辟的歷史條件 下,在一定的時期內,還是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臺灣“從此進入封建制的大門” 。臺灣歷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在鄭氏政權時期

11、,臺灣人口,除高山族外,漢族移民和鄭氏官兵,約近 20萬人。這些人不 僅為臺灣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勞動力,而且還帶去了大陸先進的生產技術,使得臺灣經濟進入了飛躍發展的時期。經過明鄭20多年的大力開墾,原來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的地方,逐漸變為良田,稻田面積的 不斷擴大,使谷米產量逐年遞增;甘蔗種植面積的擴大,使蔗糖生產迅速發展; 冶鐵技術的傳 入,改變了農業和手工業的落后狀況;曬法的傳入,使臺灣食鹽的產量得到提高;漁業相應得到發展;原始森林也開始了有效的利用 ;海貿易的發展,使造船業繁榮。一些新的村鎮也隨之出現。 開始時,拓殖區域限于承于府、 安平鎮附近,漸次向外拓展,南至 鳳山、恒春,北迄嘉義、云林

12、、彰化、埔里社、苗栗、新竹、淡水、基隆各地。軍民艱苦創 業,為臺灣日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經過明鄭幾代的經營,臺灣的農業、手工業、商業外 貿和文化教育,都有了明顯的發展。 出現了人畜興旺,特產豐饒的繁榮景象。臺灣的開發和 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漢族和高山族人辛勤勞動的結果,同時,也是與鄭氏政權的推動分不開的。鄭氏政權時間雖短,但在臺灣地區開發史上卻有著重要的地位。(80分)概括閩臺自然條件優勢,比較其差異,談談你的體會。參考答案或提示:福建一、山嶺眾多“東南山國”海拔200米以上山地丘陵地約占 85%,主要有兩列山脈:武夷山脈,戴云山脈. 擋住北方寒流,無嚴寒,霜雪少 .二、海岸綿長,“閩海雄風。

13、海岸線三千多公里,全國第二,“彎125個天良港灣。三、江河縱橫“閩水泱泱”在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9個水系,663條河流,河網密度大,“粗壯”, 流量大。對比:黃河流域面積十二倍閩江,流量僅閩江的五分之四。臺灣:面積:本島約3.6萬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4個島嶼。臺灣島北通東海,南接南海,亞太地區海、空運交通要道地形地貌豐富:高山、丘陵、平原、盆地、島嶼、縱谷與海岸,熱帶、亞熱帶、溫帶。山高坡陡,東西狹而南北長,全島三分之二的高山林地, 丘陵、平臺高地、海岸平原及盆地, 山脈縱貫南北。河道源短流急,快速流入海洋 ;(80分)了解大陸洋務運動對

14、近代臺灣的發展的促進。參考答案或提示:近代臺灣的發展并邁向近代化之路,與大陸的洋務運動有著密切的聯系。19世紀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近20年內,經過當時主持臺灣新政的沈葆楨、丁日 昌、劉銘傳等人的不懈努力,臺灣的改革與建設取得初步的成效,開始了近代化的進程。沈葆楨于1866年至1874年任福州船政大臣,督辦福州船政局。1874年他渡臺籌辦海防,采取種種措施,開啟了近代臺灣改革、建設的步伐。光緒元年清政府正式廢止內地人民入臺耕 墾的禁令,為招募移民到臺開墾,沈葆楨在臺灣設立撫墾委員,管理開墾政務,規定凡應募者日給口糧人授地一甲,助以牛種農器,3年以后,始征其租.并先后在廈門、汕頭、香港設立招

15、墾局,招募大批大陸移民赴臺墾殖。沈葆楨所采取的措施使臺灣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丁日昌赴臺后提出購鐵甲船、練水雷軍和槍炮隊、修造新式炮臺等建議,以加強海防;還主張修鐵路、建電線、購機器,硫礦煤油樟腦茶鐵諸利,亦應逐漸招商開拓,或借官本,或集 公司,以圖拓展臺灣的洋務事業。1877年10月,臺南至安平、旗后的陸上電線架設完成,設立臺南、安平、旗后電報局 ,于11月對外營業。這是我國自辦的最早電訊業。丁日昌把獎勵移民作為治臺的一項重點工作.他提出“撫番”開山善后章程21款,改善了原住民和漢族移民的關系。為進一步招募移民,丁日昌繼續在廈門、汕頭、香港設立撫墾局,官方派船接運移民, 允許移民攜眷入臺。

16、移民入臺后,還配給耕牛農具和房舍。丁日昌不僅 提倡墾荒和種植糧食作物,還鼓勵和組織種植經濟作物,開采礦產。在近代臺灣發展史上,沈葆楨是近代化道路的開拓者,丁日昌繼起籌劃并積極落實,而劉銘 傳則進行了更廣泛、更大膽的改革和實踐。他為了鞏固清政府在臺灣的統治,防止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修筑炮臺;修建軍械機器局;架設電線;實行新法采煤;修筑鐵路,開鑿山路;開辦新學堂等。劉銘傳還成立輪船公司,開辟上海、香港、西貢、新加坡等航路;郵政局,辦官醫局、養老院等.至19世紀末,在漢族和高山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開發地區已從西部平原擴大東部偏僻的山區,開發面積占臺灣地區土地的80%以上,還出現了臺北、基隆、高雄、臺

17、南四大城市,臺灣成為一個經濟上、文化上都比較發達的省區,成為祖國東南的國防屏障.。(80分)概括清代(1840年前)的閩臺移民狀況.參考答案或提示: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后, 在臺灣設置一府三縣,總兵官一員兵八千, 澎 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隸屬福建省。 從此,臺灣在清朝政府統一的全國政權的統轄下,與祖國大陸之間的聯系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之間在各方面息息相關,不可分割。清政府在統一后的初期將鄭氏官兵及部分移民遷回大陸,使臺灣人口減少了一半。 不久又實行海禁政策,限制內地人移臺灣。 但臺灣大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和良好的自然條件,強烈吸引著大陸沿海許多失去生計的百姓,他們冒著危險,偷

18、渡入臺。乾隆年間臺灣人口增至 912920人。但由于清政府一度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移民臺灣(包 括偷渡者)的漢人多為男性,移民臺灣的漢人流動性較大,相當一部分是農忙時入臺耕種, 收成后即回福建與家人團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文化在臺灣的全面傳播。乾隆以后特別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清政府解除海禁后,大批婦女遷入臺灣,與丈夫一道建設新家園 臺灣開始從移民社會逐漸過渡到定居社會。臺灣“商賈安于市,行旅安于途,舟車絡繹,百貸麋至。清初居臺的漢人已從鄭氏經營時的10萬人增加到二、三十萬人。18世紀中葉大陸移居臺灣的人口已不下數十萬,至嘉慶120多年間臺灣漢族人口增加 6倍多.臺灣的漢族移民中,福

19、建人約占83。1%,其中泉州籍約占 44.8%,漳州籍約35.1%,汀州、龍巖、福州等籍約 3。2%;其余為別省的移民。由于閩南人占臺灣移民人口的絕大多數, 所以漢文化在臺灣的傳播歷史也是福建文化移植到臺灣并在臺灣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諸如臺灣移民大多數講福建方言,閩南話幾成為臺灣通用的方言;臺灣移民社會基本上保留著閩南地區的飲食習慣、服飾文化、建筑風格、婚喪喜慶和歲時節慶風俗;臺灣的文化娛樂如戲劇歌舞、兒童游戲以及宗教信仰等也由福建傳入。(80分)為什么說宋代福建文化最為興盛?有哪些特點?參考答案或提示:北宋時期福建路行政區劃,設一府、五州、二軍,皆為同一級行政機構,共八個,故福建號稱“八閩”。

20、由于長期北方漢人入閩,福建在隋唐及五代閩國時未受大的災禍,再于由宋室南渡,政治中心轉向東南,故宋代福建經濟飛躍、文化發達,福建進士北宋 時期2 5 0 3人,南宋時期3 4 8 2人,居于全國之首。北宋元豐時,福建戶數居全國第八 位;南宋嘉定時,福建的戶數僅次于江西和兩浙,居第三位。福建人位居宰輔之職的有1 8人,名列全國第三;宋史:“道學 ”、“儒林”列傳的福建人有1 7人 ,位居全國之首。 在閩文化史上,宋代福建文化最為興盛,其主要特點如以下幾個方面:閩學的產生和發展。北宋仁宗時期為閩學發展的萌芽,一批閩地學者注重對儒家經典研究, 不重訓詁重義理,提倡儒家道德,宣揚儒家“盡天知性”之說,強

21、調儒家倫理常綱,重視個 人的道德修養,并熱衷于授徒講學。北宋末與南宋初是閩學的創始階段,二程洛學入閩,在 福建得以很好的傳播和闡發。南宋紹興至淳熙年間,是朱熹思想形成時期,也是閩學成熟發展時期。朱熹對北宋以來的理學思潮進行了一次全面總結,建立了一個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閩學的產生和發展在中國文化史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佛教極為興盛。宋代福建佛教加興旺,其寺院之多為全國之冠。寺院經濟發達,占據許多良 田,許多達官文人都喜在寺院中設立自己讀書處,以便攻讀之余和高僧談古論今,吟誦作詩。當時出現不少出家的女性,僧尼在閩南一帶也發展速迅,僅泉州市區,就有“僧侶六千”,朱熹稱泉州:“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

22、是圣人。 ”宋真宗天禧五年(1 0 2 1年),全國“僧 三十九萬七千六百一十五人,尼六萬一千二百三十九人,”福建僧尼為“七萬一千八十人。 ” 占全國的1 5。4 %。刻書業為全國三大中心之一。宋代福建刻書的特點有四, 一是地域廣泛,其分布地點不但有各州府、軍所在地,也有偏僻小縣,幾乎無處不刻書;福州地區和建陽地區刻書最盛,成為全國刻書中心。二是量大,如北宋時期福州雕版印刷的兩部大藏經和一部道藏,總數達1。 8萬余卷,超越兩個刻書中心浙江和四川。三是所刻內容廣泛,有較流行的經史百家名著和詩文集,史書節本和詩文選本,時文科舉應試之書、字書、韻書、類書、農醫雜書等民間日常參考實用之書等。四是編篡形

23、式時有創新,如字體多樣,最早使用黑口與書耳、經注合刊等。閩臺區域文化第 2次作業第1大題:名詞解釋1、臨水夫人參考答案或提示: 臨水夫人本名陳靖姑,唐代福州下渡人。她的主要職能是“扶胎救產,保 赤佑童”。福州一帶多稱為臨水奶、天仙圣母等。臨水夫人崇拜從唐代后期開始,宋代得 到政府承認。2、拜年參考答案或提示:拜年又稱“拜正”、“賀正”、“賀春”。拜年活動一般由初一延續到初五。初一祭祖之后,晚輩給長輩行跪拜禮,要說“拜年”,“長壽”之類的話。長輩受禮后,要給“紅包”,即壓歲錢。在家拜年后,一般同族的男子要到祠堂祖廟聚會,論資排輩,依次拜年,類似于現在的團拜。初二,已婚婦女要回娘家做客,拜祭祖宗。

24、一般丈夫也要同行,故又稱初二為“女婿日”。初一至初五期間,街頭巷尾親友熟人相見,彼此都非常客氣親熱,打躬作揖,說些“恭喜發財”之類的吉祥話。拜年習俗現仍然十分盛行,但不再行跪拜禮,而代之以鞠躬或握手;時間也不限于初一到初五,年前拜年,謂之“拜早年;初五以后拜年,謂之“拜晚年”.3、媽祖參考答案或提示:媽祖原名林黑,又稱林默娘,莆田縣湄洲人,傳說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 960年)她秉性聰穎,救人濟世,拯救海難。升天后被漁民視為海航保護神。媽祖作為 民間的海上女神,歷史上又受到封建王朝的青睞,推波助瀾,媽祖信仰不僅在東南沿海廣為流傳,而且被帶往世界各地。每年媽祖的誕辰和忌辰,各地信徒都要到媽祖廟祭

25、祀,有些還 愿的信徒不遠千里感到湄洲祖廟進香以示虔誠,這幾年臺灣的香客不斷增長。4、除夕參考答案或提示:臘月三十日(小年為二十九日)夜,舊年至此而除,故稱為“除夕,又叫 “除夜”、“大年夜”。閩臺方言稱為“年兜”.“年兜”即年底之意。除夕這天,外出的人,除非萬不得已,都要回家團圓。除夕之前,家家必須貼上春聯、年畫.黃昏時分,家家貼上新灶神像,算是接回灶神 .接著,便是辭歲,即祭祀祖先和天地眾神。在住宅正廳祖先 靈位前和廳口各擺設一套供品,然后點燭、焚香、燒金,燃放鞭炮,由家長帶領家人,向祖 先和天地眾神三拜九叩,祈福消災,預祝來年平安幸福.入夜,人們在門外用柴草燃起火堆,大人、小孩在熊熊的火焰

26、上方跳來跳去,謂之“跳火囤”,以攘除邪穢,驅逐惡鬼.是夜,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全家團聚吃年夜飯,閩臺方言稱為“圍爐 ”。年夜飯一般都極為豐盛,但不 能全部吃完,要留待來年再吃。除夕晚上,大人要給小孩“壓歲錢”,過年零用買糖果,叫做“過好新年,口袋有錢”。“壓歲錢”古稱“壓祟錢”,有“鎮壓鬼祟”之意,以祝愿小孩吉祥安康。除夕晚上,年輕人通宵不睡,叫“守歲”,以為可以健康長壽 .5、中秋節 參考答案或提示: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中秋的特點是“圓”,天上月圓,人間團圓,所以又稱“團圓節”.賞月、吃月餅、拜“月里娘娘”,是閩臺中秋節的主要習俗。閩南、臺灣民 眾習稱月亮為“月娘媽”,對月十分崇拜,到了中秋節這天

27、晚上,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要到月光照到的地方,擺上桌幾,時令果品,敬奉月娘媽.這種敬月習俗表達了海峽兩岸同胞對美好 生活的希冀和寄托。6、莆田媽祖金身巡臺參考答案或提示:1997年1月24日至2月3日莆田媽祖金身出巡臺灣,所到之處,都舉 行隆重的接駕、繞境、祀典、送駕儀式,媽祖金身駐碑的宮廟,更是人山人海。之后,媽祖巡臺不斷,抵臺繞境為信徒祈福 .7、(10分)開漳圣王參考答案或提示:原名陳元光,又稱“陳圣公”,作為漳州的地方神被崇拜。686年,陳獲旨得準開建漳州漳浦郡。在任 20余年,勤于吏治,政績卓著,對開發漳州有功,逝后百姓立 廟奉祀,稱為開漳圣王。臺灣省內,凡是閩南漳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都

28、有開漳圣王的供奉。(10分)“戲狀元餅”參考答案或提示: 是中秋節食月餅之俗,全國各地大致相同,但圍繞吃月餅展開的節俗當屬 閩南、臺灣的“戲狀元餅”最獨特有趣,中秋戲餅在閩南、臺灣歷史悠久,。海峽兩岸人們 一邊賞月,一邊在月光下玩起“戲餅”游戲。 戲餅用的“會餅”由級別、大小不一的 63個 月餅組成,分為6種,模仿古代科舉制四級考試, 這種戲餅專用的“會餅”中秋節前在閩南、 臺灣許多餅店均大量制作。參加戲餅人數五六人為宜。開始時,取6個骰子放在大海碗里,輪流擲骰子,誰戲到約定俗成的點數就可得到不同級別的月餅。如果有誰幸運得中“狀元”,雙手捧著誘人食欲、蘊含吉兆的“狀元餅”,一幫好友相擁回家,其

29、情景如同古時中狀元榮 歸故里,親朋好友往往高興得放鞭炮慶賀。(10分)禁忌參考答案或提示: 禁忌,由對不潔事物的憎惡和對危險事物的畏憚以及對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產生的禁制便是所i1禁忌。人們相信,觸犯和接觸到任何一條宗教規則和社會慣例中的禁忌,都將遭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自然、社會及自身的懲罰。 禁忌產生于原始民族由于知識的貧乏,對于一種超自然力的崇信。在古代的社會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一個人都要 受到各種禁忌的約束。10、(10分)民俗參考答案或提示:民俗主要是指民間流行的風俗習慣.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相沿成 襲的生活及文化活動,諸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宗教信仰、巫術禁忌等內容

30、廣 泛、形式多樣的行為模式與價值觀念。11、(10分)保生大帝參考答案或提示:保生大帝,醫神普救眾生,原名吳卒,宋代泉州府同安縣白礁人,是閩臺地區最有影響的醫神。吳卒少年時時已精通藥理醫術,采藥草煉丹煎藥,以醫濟人無貴賤,手到病除,藥到疾愈.宋代“妙道真人”,明代的“醫靈妙道真君”、“萬故土我極保生大 帝。吳卒遂由此被神化。保生大帝與媽祖、臨水夫人,是閩臺民間信奉的三大主神之一。福建南部泉州一帶、臺灣省北部以及東南亞地區泉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多建有奉祀保生大帝的廟觀或殿堂。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通常被命名為慈濟宮12、(10分)歸寧參考答案或提示:新娘出嫁后數日內由新郎陪同第一次回娘家,俗稱“歸

31、寧”。當日,新婚夫婦須由娘家弟妹前來迎接;須在日落前返回男家,據說這樣才能有望生男孩。第2大題論述題 (80分)1、福建傳統音樂有哪些類型?你最喜歡哪一種?請舉例說明。參考答案或提示: 福建傳統音樂豐富多彩,可分為四種類型,民俗型:如山歌、漁歌、兒歌 宗教音樂等;雅集型:如福建南音、福州十番、莆田十音、閩西十班等;劇場型:戲曲音樂, 如莆仙戲、梨園戲的音樂等;音樂會型的傳統音樂:閩南箏派、閩派古琴等民歌曲調優美,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分成福佬系民歌、客家山歌和高山族民歌三種。(一)福佬系民歌。臺灣“福佬”,又有諧稱“河洛”,多為民間小調,一般為七字句,每段四句,有褒歌、茶歌 等。可自唱自樂,亦可對

32、唱對答,內容多為勞動和愛情,旋律抒情哀怨的為多數,節奏活潑的具有諷刺性的滑稽歌。演唱時伴奏多用拉弦樂器.曲調是從泉州、漳州、廈門流傳過去,閩南民歌月光光流行閩臺兩地,久唱不衰.臺灣的兒歌和閩南地歌有很多相似之處 ,如天 烏烏、流行在泉州、漳州、廈門、臺灣 .臺灣和閩南民歌中有著大量的情歌.兩地情歌十分相似,七言一句,通體協調,節奏和諧,形式整齊,抒發了男女相愛之情,極盡情調。(二)客家民歌臺灣的客家山歌流行于當地粵語區和客家方言區,臺灣數百萬客家人,都是福建省西南部和廣東大埔、饒平過去的,并傳去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盡管種類繁多,其曲調為閩西粵東民歌調。在臺灣流傳的客家民歌:1 ,原型是福建永定山

33、歌,2 ,臺灣高屏客家民歌搖籃曲、 與閩西上杭、連城山歌、北部客家山歌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3 ,臺灣客家民歌與福建客家民歌相同點較多.4 ,有的山歌是從廣東傳入,閩粵客家民眾的共同創作。(三)高山族民歌高山族音樂保留有古老的原始音樂成分。 他們把音樂作為與神靈溝通的工具, 體現了原始人 類對神靈的畏懼和認為音樂可以通靈;音樂在族人中有很高的地位,具有生活性和全民性;他們的音樂體現團結奮斗的精神和粗獷豪放的性格;高山族的音樂豐富多彩“臺灣原住民的歌謠也是中華民族音樂的重要部分,蘊藏著濃郁的民族風味與鄉土氣息,且兼具華胄文化的精髓。2、請概括閩臺戲曲繁榮的原因。參考答案或提示:閩臺地方戲曲的繁榮,

34、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宗教祭祀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閩臺宗教極為發達,廟宇林立,神靈眾多,祭祀頻繁。老百姓為祈求神靈賜福,不但要虔 誠膜拜,貢獻豐盛的祭品,還要“演戲酬神 ”。早在南宋,這一傳統就已形成。宋光宗紹熙元 年(1 1 9 0年)著名的理學家朱熹知漳州時就發布過喻俗文:“約束城市鄉村,不得以禳災祈福為名,聚斂財物,裝弄傀儡.”到慶元三年(1 1 9 7年)朱熹的學生陳淳針對漳州 城鄉百戲盛行的情況,上書官府,要求“嚴禁止絕。”不但在漳州,而且在福州、泉州、莆田,演戲酬神,也蔚然成風,熱鬧非凡。明清以來,這種演戲酬神的風氣更盛。歲時節慶,如 元宵、中秋等節日;神誕紀念日,如正月初九的“玉皇誕

35、”、三月二十二的媽祖誕辰、七月 八月做“普度”;祭祖和結婚要演戲, 還可以理解,而辦喪事也要演戲,頻繁的祭祀活動需要 演戲,促使劇種發展,戲班劇增,使閩臺的戲曲十分繁榮。3、(80分)為什么說福建有“戲劇之鄉”的美稱?你對哪一種戲曲感興趣?為什么? 參考答案或提示: 福建戲曲十分豐富,劇種有四、五十種之多,劇目數以萬計,均為全國之冠,故有“戲劇之鄉”的美稱 ;福建戲曲源遠流長,梨園戲、莆仙戲在宋代就形成,與溫州 雜劇一樣是最早的南戲,被稱為中國古代戲曲的“活化石”。福建戲曲在明、清時期逐漸定 型,并隨著移民傳到臺灣,成為閩臺民間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閩臺地方戲曲的繁榮,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宗教祭祀

36、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閩臺宗教極為發達,廟宇林立,神靈眾多,祭祀頻繁。老百姓為祈求神靈賜福, 不但要虔誠膜拜,貢獻豐盛的 祭品,還要“演戲酬神”。早在南宋,這一傳統就已形成.在漳州,而且在福州、泉州、莆田,演戲酬神,也蔚然成風,熱鬧非凡。南宋詩人劉克莊有許多首詩作了生動的描寫,“空巷無人盡出嬉,燭光過似放燈時;山中一老眠初覺,棚上諸君鬧未知。游女歸來尋墜珥,鄰翁 看罷感牽絲;可憐樸散非渠事,薄俗如今幾偃師。”其二又云:“巫祝歡言歲事詳,叢祠十里鼓簫忙”,記述了莆田演戲酬神的盛況.明清以來,這種演戲酬神的風氣更盛。歲時節慶, 如元宵、中秋等節日;神誕紀念日,如正月初九的“玉皇誕 、三月二十二的媽祖

37、誕辰、七月 八月做“普度”;祭祖和結婚要演戲,還可以理解,而辦喪事也要演戲,如此頻繁的祭祀活動 需要演戲,當然促使劇種發展,戲班劇增,使閩臺的戲曲十分繁榮。4、概括福建金石的特點,談談你對福建金石文化價值的認識。參考答案或提示: 一、福建金石金少石多,金主要是鐘,鼎只有梁代福州之定光塔鼎.而鐘之 中,銅鐘為數不多,有以鐵鑄鐘,以鐵鑄錢。這說明青銅文福建相當薄弱.二、福建金石出現甚晚,新、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幾乎都是出土于近、現代,夏、商、周等時代的金石幾乎沒有出現。 最早出現的是晉代政和護國寺的銅鐘,而石碑最早的是晉太和二年的福州光孝觀于山碑記。三、福建之金,歷代鑄造的甚少,從晉到明,年代可考者

38、,晉一件,蕭梁一件,隋一件,唐五 代四件,宋十五件,明四件.以上現代出土者未計入.而石刻、石碑之類,卻在唐以后大量出 現,金之數量無法與之相比。四、福建石刻、石上題字題名、詩刻及碑記 ,于晚唐、五代始盛,至兩宋而大盛 ,此后漸少. 兩宋時期的石刻、題字、 題名等,以處所論,幾乎占了一半。其數量可謂洋洋大觀 .其中以題 名最多,達120處左右。五、福建碑刻中,據不完全統計,詩刻約有 120處,碑記約有150篇。詩刻均在名山勝景之 處,為詩人游覽抒發吟興之作。而碑記內容較為廣泛,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等方面, 作者多為官宦或有名望的士人。六、福建石刻、題字、題名,主要集中在名山大川及名勝地之處

39、。福州鼓山、于山、烏石山,南安九日山、長汀蒼玉洞、泉州清源山以及武夷山, 都是石刻、題字、題名最為集中的地方。七、福建金石以地區論,主要集中在福州、泉州,其次為閩北、莆田、汀州、漳州。這些地區在福建歷史上開發較早,而且為地區的政治、經濟和人文的中心.而閩東和今之三明地區 則甚少,閩東地區只有數處而已。八、福建金石有相當數量與宗教有關。與道教廟、觀有關者近30處,與佛教寺、院有關者更多,塔之碑記、碑銘有十多篇,其中有佛塔和比丘塔、經幢。九、福建金石不少與教育相關的.有關文廟和州、府,縣學的有20多篇,還有記述武夷書院、 泉山書院、勉齋書院、武夷精舍等碑記。這些碑記或為地方官員撰寫,或記述地方官員

40、倡建、 倡修廟、學之事。十、福建金石之中屬生活用器者甚少,石器只有石盆1、石爐2、石曾氏1、棋局石1,而石井、石井欄也不超過10個。閩臺區域文化第 3次作業第1大題名詞解釋1、(10分)客家民歌參考答案或提示:臺灣的客家山歌流行于當地粵語區和客家方言區,臺灣數百萬客家人。客家山歌盡管種類繁多,其曲調為閩西粵東民歌調,多為七字句,每首四句28字。歌詞特點, 即興,雙關語,插字襯腔;體裁七言小調較多, 小調較不規則。主要獨唱對唱兩種演唱方式。 以噴吶與打擊樂器為主的合奏音樂 ,是客家器樂音樂的代表。(10分)霧峰林氏大宅參考答案或提示:位于臺灣臺中縣霧峰鄉的,分為頂厝、下厝、萊園三大部分,下厝創建

41、于咸豐元年(1851年),為清朝福建陸路、水陸提督林文察的宅第,面寬十一開間,分前后五進的宮保第,畫棟雕梁,富麗堂皇,墻上和花窗嵌有青石平雕、浮雕、人物、山水、花鳥, 與精美的木雕、漆雕、磚雕、灰雕交相輝映,為臺灣最大古民宅之一。(10分)臺灣林本源邸宅參考答案或提示: 位于臺北縣板橋市西北的林本源邸宅及花園,為臺灣最大的私人住宅,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分為“三落舊大厝”、“五落新大厝”及“白花廳”和花園等三大部分,分別落成于清道光、光緒年間。園內亭臺樓閣左通右連,曲折回環。園中“汲古書屋” 為“藏書之所,“方鑒齋”依地勢鑿池建榭,為觀賞戲劇之處。其各類窗戶圖案、建筑物上 的木雕、泥塑形態活潑、

42、做工精細。整個邸宅與花園為典型閩南風格。據李乾朗考證,此為漳州建筑師所建的經典之作。4、(10分)泉州孔子廟參考答案或提示:位于泉州市區泮宮內,宏偉壯觀,為我國東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孔廟,主體建筑為宋代典型的重檐虎殿式,殿為抬梁式木本架,斗拱層疊,梁楊縱橫,屋脊較短,四角斜坡面較長,殿柱皆為花崗巖石,束腰嵌有蓮花圖案青石浮雕,臺北孔廟位于大龍洞、哈密街一帶,由泉州府惠安縣著名建筑大師王益順于1925年重建,主要模仿泉州孔廟,建成“正統南中國式孔廟”.5、(10分)泉州開元寺參考答案或提示:是眾多木構建筑中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的建筑,其特點一是繼承傳統又不 囿于傳統,大膽突破創新。既有濃郁的中國古代建

43、筑的傳統韻味, 又有鮮明的閩南建筑風格。 二是將雕飾藝術與構造技術巧妙地融為一體。6、(10分)諺語參考答案或提示:諺語,是群眾創作并在口頭上廣為流傳的一種簡練通俗而富有哲理性的定型化語句.諺語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解釋。 廣義的諺語包括俗語和歇后語 .狹義的諺語是 指勞動人民總結生產斗爭、和各種社會生活經驗以及傳統道德標準的富于教訓意義的短小而 形象的一種韻文體語。7、(10分)神話參考答案或提示:神話是文學創作中一種極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頭創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構思的,記錄了早期人類對自然和自身的理解,對于宇宙萬物的認識,以及在這一認識過程中所表現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幻想故事。是民間文學中最古老體裁之一,是古人對難以理解的自然現象的反映和折射。8、(10分)民間文學參考答案或提示:“民間文學”或稱人民口頭創作,它是指有別于作家書面文學的人民口頭文學.是民間智能、民間知識之意.廣義的民間文學包括了文學、民間風俗、民間知識、信仰等。9、(10分)民間傳說參考答案或提示:指以著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地方風情、山水物產為中心所形成的解釋性、傳記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