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高考語文三輪復習 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含答案】_第1頁
2021屆高考語文三輪復習 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含答案】_第2頁
2021屆高考語文三輪復習 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含答案】_第3頁
2021屆高考語文三輪復習 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含答案】_第4頁
2021屆高考語文三輪復習 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1高考語文三輪復習 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陳忠字伯始,永初中辟司徒府,三遷廷尉正,以才能有聲稱。司徒劉愷舉忠明習法律,宜備機密,于是擢拜尚書,使居三公曹。忠自以世典刑法,用心務在寬詳。初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寵免后遂寢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為決事比,以省請讞之敝。又上除蠶室刑;解臧吏三世禁錮;狂易殺人,得減重論;母子兄弟相代死,聽,赦所代者。事皆施行。及鄧太后崩,安帝始親朝事。忠以為臨政之初,宜征聘賢才,以宣助風化。常侍江京、李閏等皆為列侯,共秉權任。帝又愛信阿母王圣,封為野王君。忠內懷懼懣而未敢陳諫,乃作搢紳先生論以諷,文多,

2、故不載。自帝即位以后,頻遭元二之厄,百姓流亡,盜賊并起,郡縣更相飾匿,莫肯糾發。忠獨以為憂,上疏。元初三年有詔,大臣得行三年喪,服闋還職。忠因此上言:“孝宣皇帝舊令,人從軍屯及給事縣官者,大父母死未滿三月,皆勿徭,令得葬送。請依此制。”太后從之。忠以久次,轉為仆射。時帝數遣黃門常侍及中使伯榮往來甘陵,而伯榮負寵驕蹇,所經郡國莫不迎為禮謁。又霖雨積時,河水涌溢,百姓騷動。忠上疏,書奏不省。時三府任輕,機事專委尚書,而災眚變咎,輒切免公臺。忠以為非國舊體,上疏諫。忠意常在褒崇大臣,待下以禮。其九卿有疾,使者臨問,加賜錢布,皆忠所建奏。頃之,遷尚書令。延光三年,拜司隸校尉。糾正中官外戚賓客,近幸憚之

3、,不欲忠在內。明年,出為江夏太守,復留拜尚書今,會疾卒。(節選自后漢書陳忠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初/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寵免/后遂寢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B.初/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寵免后遂寢/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C.初/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寵免后遂寢/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D.初/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寵免/后遂寢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

4、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請,指古代下級官吏遇到疑難案件不能決斷時,請求上級機關審核定案。B.服闋,是三年守喪期滿除服之意。古代有為父母服孝三年的禮制,期滿才可脫孝服。C.郡國,是郡和諸侯國的并稱,漢代分天下為郡與國,都直屬中央,國是諸侯王的封地。D.近幸,指受到帝王寵幸的皇妃、宮女之類,她們往往假借皇威勾結朝臣干預朝政。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陳忠才能突出,得到司徒舉薦。他擔任廷尉正時,就因才能突出獲得美好的聲譽,司徒劉愷舉薦他,建議讓他擔任機密職官,他被提拔擔任尚書。B.陳忠明習法律,執法務求寬大。他家世代主管刑法,他執法追求法律的寬大審慎,

5、提出了廢除殘忍的宮刑、精神失常的人殺人從輕發落等建議。C.陳忠憂國憂民,不斷上疏朝廷。皇帝執政之初,他主張征召聘用賢才;皇帝分封乳母,他上疏反對;百姓流亡,盜賊并起,郡縣隱匿不報,他上疏奏聞。D.陳忠尊崇大臣,加強制度建設。他對于不符合國家制度的規定,敢于上疏勸諫;因為他的提議,九卿患病,朝廷就派使者前往慰問,增加賞賜錢布。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忠內懷懼懣而未敢陳諫,乃作搢紳先生論以諷,文多,故不載。(2)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陳情表)5).陳忠對元初三年皇帝關于大臣喪禮的詔書提出了怎樣的補充意見?請簡要說明,不超過4)0字。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問題。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七歲,能屬文,景德初,張知白安撫江南,以神童薦召,與進士千余人并試廷中。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帝嘉賞。賜同進士出身,時相寇準曰:“殊江外人。”帝曰:“張九齡非江外人耶!”后二日,復試詩、賦、論,殊奏:“臣嘗私習此賦,請試他題。”帝愛其不欺,既成,數稱善,擢秘書省正字,累官翰林學士,遷左庶子。帝每訪以事,率用方寸小紙細書,已答奏,輒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仁宗即位,章獻太后權聽政,宰相丁謂、樞密曹利用各欲獨見奏事,無敢決其議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簾聽之,皆無得見。”議遂定。后拜樞密副使。疏論張耆不可為樞密使,忤太后旨,罷知宣州,改應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

7、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召拜御史中丞,兼三司使。拜參知政事。陜西方用兵,請罷內臣監兵,不以陣圖授諸將,使得應敵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斗,又請出宮中長物助邊費。凡他司之領財利者,悉罷還度支。悉為施行。康定中,拜同平章事兼樞密使。平居好賢,當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輔皆出其門。及為相,益務進賢材。仲淹、韓琦、富弼皆進用至于臺閣,多一時之賢。帝亦奮然,欲因群材以更治。徙陳州許州,稍復禮部刑部尚書,以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徙河南府,以疾請歸京師訪醫藥。逾年病寢劇乘輿將往視之馳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為陛下憂也已而薨帝雖臨奠以不視疾為恨贈司空兼侍中,謚“元獻”。殊性剛簡,奉養清儉,累典州,

8、吏民頗畏悁其急。善知人,富弼、楊察,皆其婿也。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閑雅有情思,晚歲篤學不倦。(節選自宋史晏殊傳)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逾年/病寢劇/乘輿將往視之/馳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為陛下憂也已/而薨/帝雖臨奠/以不視疾為恨/B.逾年病/寢劇/乘輿將往視之/馳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為陛下憂也已/而薨/帝雖臨奠/以不視疾為恨/C.逾年病/寢劇/乘輿將往視之/馳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為陛下憂也/已而薨/帝雖臨奠/以不視疾為恨/D.逾年/病寢劇/乘輿將往視之/馳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為陛下憂也/已而薨/帝雖臨奠/以不視疾為恨/2).下列對文中

9、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景德,宋真宗的年號,北宋使用這個年號共4)年;以瓷器聞名的景德鎮就是以這個年號命名的。B.江南,長江以南地區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先秦時期,江南屬百越之地,曾經被中原稱為吳越。C.三司使,古代官名,唐代中期以后,設戶部、布政、鹽鐵等使,分管財政收支、租賦及鹽鐵專賣。D.謚,古代皇帝、貴族、大臣、杰出官員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晏殊自幼聰明,受帝賞識。小時被張知白以神童的資格推薦給朝廷,在廷試中表現出過人的才華,受到皇帝的稱贊。B.晏殊正直無畏,敢于直諫。在章獻太

10、后代理朝政時,他敢于反對權臣單獨面見太后的請求。后來上書反對張耆為樞密使,忤逆太后被貶。C.晏殊關注時局,積極。晏殊被召回京城時,陜西發生戰爭,他便招募弓箭手訓練,并拿宮中多余的物品充實軍費。D.晏殊結交賢才,舉薦賢能。當時名士范仲淹孔道輔等人都是他的門生,等到做了宰相后,更致力于舉薦賢才。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帝每訪以事,率用方寸小紙細書,已答奏,輒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2)仲淹、韓琦、富弼皆進用至于臺閣,多一時之賢。帝亦奮然,欲因群材以更治。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牟子才字存叟,井研人。嘉定十六年舉進士。入對,首言大臣不公不和六事,次陳備邊三策。理宗顧問甚

11、悉,將下殿,復召與語。翼日,帝諭宰相日:“人才如此,可峻擢之。”左丞相李宗勉擬秘書郎,右丞相史嵩之怨子才言己,遽日:“姑遷校勘。”俄宗勉卒,嵩之獨相,亟請外,通判吉州,轉通判衢州。后入為國子監主簿兼史館校勘,逾年,遷太常博士。升兼侍講。御史徐經孫劾府尹厲文翁,不報,出關,子才奏留之。文翁改知紹興府,又繳其命。伯玉降官已逾年,舍人院不敢行詞,子才日:“故事,文書行不過百刻。”即為書行。帝日:“謫詞皆褒語,可更之。”子才不奉詔,丞相又道帝意,子才日:“腕可斷,詞不可改。丞相欲改則自改之。”乃已。明堂禮成,帝將幸西太乙宮款謝,實欲游西湖爾,子才力諫止。皇子冠,面諭作樂章,禮部言:“古者嫡子一醮無樂,

12、庶子三醮有樂,用樂非是。”子才言:“樂章乃學士院故事,況面諭臣,不敢不作。”詔從之。升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以集英殿修撰知太平州,前是例兼提領江、準茶鹽,子才以不諳財懇免。至郡,首教民孝弟,以前人感竹義木二詩刻而頒之,間詣學為諸生講說經義。修采石戰艦百余艘,造兵仗以千計。召入對,權工部侍郎。時賈似道自謂四方無虞皆其力,故肆意逸樂,惡聞讜言。子才言:“開慶之時,天下岌岌殆矣,今幸復安。不知天將去疾,遂無復憂耶?抑順適吾意,而基異時不可測之禍也。奈何懷宴安以鴆毒,而不明閑暇之政刑乎!議者國之元氣也今言及乘輿尚見優假事關廊廟忿怒斯形朝政之闕失臣下之蔽蒙何由上達乎?”帝日:“非卿不聞此言。”宣坐賜茶

13、,問外事甚悉,子才具以田里疾苦對,帝顰蹙久之,即兼侍讀,尋擢權禮部尚書。每直,輒召對內殿,語至夜分,或就賜酒果。度宗在東宮,雅敬子才,言必稱先生。即位,授翰林學士、知制誥,力辭不拜,請去不已。進端明殿學士,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卒,贈四官,官其后二人。(節選自宋史牟子才列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議者國之元氣也/今言/及乘輿尚見/優假事關廊廟/忿怒斯形/朝政之闕/失臣下之蔽/蒙何由上達乎B.議者國之元氣也/今言及乘輿/尚見優假/事關廊廟/忿怒斯形/朝政之闕失/臣下之蔽蒙/何由上達乎C.議者國之元氣也/今言/及乘輿尚見/優假事關/廊廟忿怒/斯形朝政之闕/失臣下之

14、蔽/蒙何由上達乎D.議者國之元氣也/今言及乘輿/尚見優假/事關廊廟忿怒/斯形朝政之闕失/臣下之蔽蒙/何由上達乎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博士,學官名,始于戰國,秦漢相承,西漢時為太常屬官,晉置國子博士,唐設太子博士、太常博士等,后世沿設。B.孝弟,即孝悌。孝指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悌指朋友同輩之間的友愛。孝悌是中國文化精神,文中孝弟與孟子.梁惠王上中申之以孝悌之義中的孝悌同義。C.東宮,是古代宮殿指稱,因方位而得名,后借指居住東宮的儲君,即太子:漢代長樂宮稱東朝,又稱東宮,太后所居,因以借指太后。文中之義為前者。D.致仕,即交還官職,正常退休。古代官員想退休

15、必須再三懇請君王批準,因而退休又被形象地稱為乞骸骨,意謂使骸骨得歸葬故鄉。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牟子才有才華,深得君王賞識。人朝奏對,理宗皇帝反復詢問他政事:度宗上位前,總尊稱他為先生。B.牟子才講原則,認定之事絕不更改。他撰寫的貶官文書多褒語,皇帝和丞相先后向他提意見,他也堅決不修改。C.牟子才為官清廉,絕不貪財。他以集英殿修撰身份擔任太平州長官,卻不愿意兼任領江、準茶鹽等多財的官職。D.牟子才為官正直,敢說敢做。賈似道自恃功高,牟子才對他的一些做法直言不諱地進行了批評,得到皇帝贊許。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時賈似道自謂四方無虞皆其

16、力,故肆意逸樂,惡聞說言。(2)宣坐賜茶,問外事甚悉,子才具以田里疾苦對,帝顰蹙久之。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謝貞,字元正,陳郡陽夏人。父藺,正員外郎。貞幼聰敏,有至性。母王氏,授貞論語孝經,讀訖便誦。八歲,嘗為春日閑居五言詩,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謂所親曰:“此兒方可大成。”年十三,略通五經大旨。十四,丁父艱,號頓于地,絕而復蘇者數矣。從父洽、族兄暠乃共往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乃謂貞曰:“孝子既無兄弟,極須自愛,若憂毀滅性,誰養母邪?”自后少進饘粥。太清之亂,親屬散亡,貞于江陵陷沒,暠逃難番禺,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禪,暠還鄉里,供養貞母,將二十年。太建五年,貞乃還朝。及

17、始興王叔陵為揚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為記室,辟貞為主簿。貞度叔陵將有異志,因與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輒辭以疾,未嘗參預,叔陵雅欽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連逮,唯貞與卓獨不坐。后主乃詔貞入掌中宮管記,遷南平王友。府長史汝南周確新除都官尚書,請貞為讓表。后主覽而奇之,嘗因宴席問確曰:“卿表自制邪?”確對曰:“臣表謝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慶曰:“謝貞在王處,未有祿秩,可賜米百石。”至德三年,以母憂去職。頃之,敕起還府。貞累啟固辭,敕報曰:“雖知哀煢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還府也。”貞哀毀羸瘠,終不能之官舍。時尚書右丞徐祚、尚書左丞沈客卿俱來候貞,見其形體骨立,祚等愴然嘆

18、息。吏部尚書姚察與貞友善及貞病篤察往省之問以后事貞曰弱兒年甫六歲情累所不能忘敢以為托耳是夜卒后主問察曰:“謝貞有何親屬?”察因啟曰:“貞有一子年六歲。”即有敕長給衣糧。(節選自陳書列傳第二十六)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吏部尚書姚察與貞友善/及貞病篤/察往省之/問以后事/貞曰/弱兒年甫/六歲情累所不能/忘敢以為托耳/是夜卒/B.吏部尚書姚察與貞友善/及貞病/篤察往省之/問以后事/貞曰/弱兒年甫六歲/情累所不能/忘敢以為托耳/是夜卒/C.吏部尚書姚察與貞友善/及貞病/篤察往省之/問以后事/貞曰/弱兒年甫/六歲情累所不能忘/敢以為托耳/是夜卒/D.吏部尚書姚察與貞友善/及

19、貞病篤/察往省之/問以后事/貞曰/弱兒年市六歲/情累所不能忘/敢以為托耳/是夜卒/2).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是我國古代儒家的主要經典。B.丁父艱,指遭遇父親喪事。舊制,父母死后,子女守喪,謂之丁憂或丁艱。C.受禪,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這里用來表示高祖即位是受命于天。D.祿秩,是古代官吏食祿的品級,文中指按照官員職位品級來發放的體祿。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謝貞自幼聰慧,受到稱贊。謝貞小時候讀過不少典籍,有的讀過就能背誦,有的粗通大意;堂舅王筠看了他八歲時寫的詩,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B.謝貞忠于朝

20、廷,見識過人。謝貞猜度叔陵有叛逆之心,就主動疏遠他;每次宴飲游樂,他有意回避,后來叔陵作亂,唯獨謝貞沒有被株連。C.謝貞很有才華,曾為他人代筆。謝貞受府長史周確委托,為他撰寫辭讓官職的表文,陳后主讀過之后,懷疑該表文不是周確所作。D.謝貞孝心至誠,父母去世哀慟。父親去世,謝貞悲痛欲絕,叔父和族兄請禪師為他說法;母親去世后,謝貞哀傷過度,形銷骨立。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每有宴游,輒辭以疾,未嘗參預,叔陵雅欽重之,弗之罪也。(2)敕報曰:“雖知哀煢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還府也。”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湯顯祖,字若士,臨川人。少善屬文,有時名。張居正欲其子及第,

21、羅海內名士以張之。聞顯祖及沈懋學名,命諸子延致。顯祖謝弗往,懋學遂與居正子嗣修偕及第。顯祖至萬歷十一年始成進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遷禮部主事。十八年,帝以星變嚴責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顯祖上言曰:“言官豈盡不肖,蓋陛下威福之柄潛為輔臣所竊,故言官向背之情,亦為默移。御史丁此呂首發科場欺蔽,申時行屬楊巍劾去之。御史萬國欽極論封疆欺蔽,時行諷同官許國遠謫之。一言相侵,無不出之于外。于是無恥之徒,但知自結于執政。所得爵祿,直以為執政與之。縱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貴矣。給事中楊文舉奉詔理荒政,征賄巨萬。抵杭,日宴西湖,鬻獄市薦以漁厚利。給事中胡汝寧攻擊饒伸,不過權門鷹犬,以其私人,猥見任用。夫陛下

22、方責言官欺蔽,而輔臣欺蔽自如。夫今不治,臣謂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祿植善類,今直為私門蔓桃李,是爵祿可惜也。群臣風靡,罔識廉恥,是人才可惜也。輔臣不越例予人富貴,不見為恩,是成憲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張居正剛而多欲,以群私人,囂然壞之。后十年之政,時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壞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舉、汝寧,誡諭輔臣,省愆悔過。”帝怒,謫徐聞典史。稍遷遂昌知縣。二十六年上計京師,投劾歸。又明年大計,主者議黜之。李維禎為監司,力爭不得,竟奪官。家居二十年卒。顯祖意氣慷慨,善李化龍、李三才、梅國楨。后皆通顯有建豎,而顯祖蹭蹬窮老。三才督漕淮上,遣書迎之,謝不往。顯祖建言之明年,

23、福建僉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時行十罪,語侵王錫爵。言惟錫爵敢恣睢故時行益貪戾請并斥以謝天下帝怒削其籍甫兩月時行亦罷。(節選自明史湯顯祖傳)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言惟錫爵敢恣睢故/時行益貪戾/請并斥/以謝天下/帝怒/削其籍/甫兩月/時行亦罷B.言惟錫爵/敢恣睢故/時行益貪戾/請并斥以謝天下/帝怒/削其籍甫兩月/時行亦罷C.言惟錫爵敢恣睢/故時行益貪戾/請并斥以謝天下/帝怒/削其籍/甫兩月/時行亦罷D.言惟錫爵敢恣睢/故時行/益貪戾/請并斥/以謝天下/帝怒/削其籍甫兩月/時行亦罷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萬歷,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明

24、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帝王年號紀年法是我國古代紀年法之一。B.博士,古代學官名。六國時有博士,秦因之。漢武帝設置五經博士,唐有太學博士、算學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繼之,稍有不同。C.禮部,中國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為中央行政機構六部之一, 掌管五禮之儀制及學校貢舉之法等。D.出,被調出京城任官職。古代任免或調任官職的詞語有很多,本文的黜、奪、罷與致仕、致事、致政等表示免官。乞骸骨、乞歸等表示辭官退休。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湯顯祖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張居正非常想招致當時有名氣的湯顯祖陪其子讀書。B.湯顯祖認為是皇帝賜

25、予大臣們的權力為輔臣所竊,致使言官無所適從。C.湯顯祖認為不論是張居正還是申時行任宰相,都沒有盡職,致使圣政可惜。D.聽了湯顯祖的上言后,皇帝把申時行發配到徐聞任典史,后又調任遂昌任知縣。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給事中胡汝寧攻擊饒伸,不過權門鷹犬,以其私人,猥見任用。(2)乞立斥文舉、汝寧,誡諭輔臣,省愆悔過。5).史家之所以在明史中為湯顯祖立傳,這主要歸功于他有“立言”的不朽之舉。本文中湯顯祖列舉了申時行的哪些罪狀?他是如何評價申時行的?6.閱讀下面的文曾文,完成下面小題。李琰之,字景珍,小宇墨蠡。少知名,號日神童,從父沖雅所嘆異。每曰:“興吾宗者,其此兒乎!恒資給所須

26、,愛同己子。弱冠舉秀才,不行。曾游河內北山,便欲有隱遁意。會彭城王勰辟為行軍參軍,苦相敦引,沖又遣信喻之,久乃。尋為中尉李彪啟兼著作佐郎,修撰國史。稍遷國子博士,領尚書儀曹郎中,轉中書侍郎、司農少卿、黃門郎,修國史。孝莊初,太尉元天穆北討葛榮,以琰之兼御史中尉,為北道軍司。還,除征東將軍,仍兼太常,出為衛將軍、荊州刺史,兼尚書左仆射、三荊二郢大行臺,尋加散騎常侍。琰之雖以儒素自業,而每語人,言吾家世將種,猶有關西風氣。及至州之后,大好射獵,以示威武。爾朱兆入洛,南陽太守趙修延以琰之莊帝外戚,誣琰之規奔梁國,襲州城,遂被囚執。修延仍自行州事。城內人斬修延,還推琰之厘州任。孝武初,征兼侍中、車騎大

27、將軍、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永熙二年薨。朝廷悼惜之,贈侍中、驃騎大將軍、司徒公、雍州刺史,謚日文簡。琰之少機警,善談論,經史百家,無不悉覽,朝廷疑事,多所訪質。安豐王延明博聞多識,每有疑滯。常就琰之辯析,自以為不及也。每云:“崔博而不精,劉精而不博,我既精且博,學兼二子。”謂崔光、劉芳也。論者許其博,未許其精,當時議咸共宗之。又自夸文章,從姨兄常景笑而不許。每休閑之際,恒閉門讀書,不交人事。常謂人曰吾所以好讀書者不求身后之名但異見異聞心之愿也是以孜孜搜討欲罷不能豈為聲名疾勞七尺也此乃天性非為力強前后再居史事,無所編緝。(選自魏書卷八十二,有改動)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28、A.常謂人曰/吾所以好/讀書者不求身后之名/但異見異聞/心之愿也/是以孜孜搜討/欲罷不能/豈為聲名疾/勞世人也/此乃天性/非為力強/B.常謂人曰/吾所以好/讀書者不求身后之名/但異見異聞/心之愿也/是以孜孜/搜討欲罷不能/豈為聲名/疾勞世人也/此乃天性/非為力強/C.常謂人曰/吾所以好讀書者/不求身后之名/但異見異聞/心之愿也/是以孜孜搜討/欲罷不能/豈為聲名/疾勞世人也/此乃天性/非為力強/D.常謂人日/吾所以好讀書者/不求身后之名/但異見異聞/心之愿也/是以孜孜/搜討欲罷不能/豈為聲名疾/勞世人也/此乃天性/非為力強/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弱冠,古

29、時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因此時身體尚未強壯,所以稱弱冠。B.國子博士,學官名,西晉時立國子學,開始設置國子博士,掌教授生徒儒學,是國子祭酒的上級官員。C.儒素,即儒學,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由孔子創立,后形成完整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D.永熙,年號,是古代用來紀年的名號,一般由皇帝發起,一個皇帝所用的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琰之天資聰穎,深受愛護。李琰之小時候被人們稱為神童。叔父李沖將他視為振興家族的希望,經常資助,愛若已出。李琰之參加秀才沒有通過,游覽北山時產生了歸隱的念頭。B.李瑣之喜好射獵

30、,曾被囚禁。李瑣之自稱出身將軍世家,有關西尚武之風,在荊州任上特別喜歡射獵。趙修延襲擊州城,囚禁李琰之,州人殺死趙修延,仍舊推舉李瑣之擔任荊州刺史。C.李瑣之學識淵博,為人稱道。李琰之從小機警,擅長表達交流,經史百家無所不讀。朝廷有疑惑的事情大多訪問他,博聞多識的元延明經常找李瑣之辯論分析疑難問題,自認為不如他。D.李琰之勤學苦讀,少有建樹。李琰之每到休閑時,常常閉門讀書,不與外面的人打交道。他曾夸耀自己的文章,但常景并不認可。先后兩次擔任修史的職務,但是沒有編寫出什么東西。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會彭城王勰辟為行軍參軍,苦相敦引,沖又遣信喻之,久乃。(2)謂崔光、劉芳也

31、。論者許其博,未許其精,當時議咸共宗之。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況鐘,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書呂震,奇其才,薦授儀制司主事。遷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稱職,會蘇州等九府缺,皆雄劇地,命部、院臣舉其屬之廉能者補之。鐘用尚書蹇義、胡濙等薦,擢知蘇州,賜敕以遣之。蘇州賦役繁重,豪猾舞文為奸利,最號難治。鐘乘傳至府。初視事,群吏環立請判牒。鐘佯不省,左右顧問,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謂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詰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強我行;若輩舞文久,罪當死。”立捶殺數人,盡斥屬僚之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鐘乃蠲煩苛,立條教,事不便民者,立上書言之。清軍御史李立勾軍

32、暴,同知張徽承風指,動以酷刑抑配平人。鐘疏免百六十人,役止終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屬縣逋賦四年,凡七百六十余萬石。鐘請量折以鈔,為部議所格,然自是頗蠲減。當是時,屢詔減蘇、松重賦。鐘與巡撫周忱悉心計畫,奏免七十余萬石,凡忱所行善政,鐘皆協力成之。所積濟農倉粟歲數十萬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間雜辦及逋租興利除害不遺余力鋤豪強植良善民奉之若神鐘雖起刀筆,然重學校,禮文儒,單門寒士多見振贍。有鄒亮者,獻詩于鐘。鐘欲薦之,或為匿名書毀亮。鐘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務。遷御史。初,鐘為吏時,吳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為吏部司務,遇鐘有恩。至是鐘數延見,執禮甚恭,且令二子給侍,曰:“非無仆隸

33、,欲籍是報公耳。”鐘嘗丁母憂,郡民詣闕乞留。詔起復。正統六年,秩滿當遷,部民二萬余人,走訴巡按御史張文昌,乞再任。明年十二月卒于官。(節選自明史況鐘傳)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所積濟農倉粟歲數十萬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間雜辦及逋租/興利除害/不遺余力/鋤豪強/植良善/民奉之若神/B.所積濟農倉/粟歲數十萬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間雜辦及逋租興利除害/不遺余力鋤豪強/植良善/民奉之若神/C.所積濟農倉粟歲數十萬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間雜辦/及逋租興利除害/不遺余力/鋤豪強/植良善/民奉之若神/D.所積濟農倉/粟歲數十萬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間雜辦/及逋租興利除害/不遺余力/鋤豪

34、強/植良善/民奉之若神/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尚書,是中國封建時代的政府高官名稱,明代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分掌政務。B.乘傳,傳是傳達命令的馬車,乘傳主要指乘坐驛車,多為奉命出使或任職等。C.刀筆,即刀筆吏,古時讀書人常隨身帶著刀和筆,故歷代文職官員被稱作刀筆吏。D.起復,文中指古時官員因過失或其他原因被革職后,再次被朝廷起用,入朝為官。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況鐘才華出眾,受人薦舉。他受到呂震的賞識而被舉薦為儀制司主事,后朝廷急需廉政官員補任難治之地而被蹇義、胡濙等人舉薦,升任蘇州知府。B.況鐘除奸革弊

35、,整頓吏治。他到任蘇州后,先假裝不懂政事,糊涂可欺,后果斷處死幾個人,斥逐那些貪虐庸懦的官吏,威震全府。C.況鐘體恤百姓,孜孜愛民。百姓賦稅繁重,他多次力爭緩解百姓疾苦;同知張徽秉承清軍御史李立的暗示,用酷刑強行攤派平民百姓,況鐘上疏奏免一百六十人。D.況鐘禮敬儒士,知恩圖報。因儒生鄒亮被人詆毀,他心生憐惜,便向朝廷舉薦鄒亮任吏、刑二部司務;況鐘多次延請有恩于他的平思忠,禮節非常恭敬。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鐘乃蠲煩苛,立條教,事不便民者,立上書言之。(2)鐘與巡撫周忱悉心計畫,奏免七十余萬石,凡忱所行善政,鐘皆協力成之。8.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書吳、潘二子事顧炎武

36、蘇之吳江有吳炎、潘檉章,二子皆高才。當國變后,年皆二十以上,并棄其諸生,以詩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傳也,當成一代史書,以繼遷、固之后。”于是購得實錄,復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懷紙吮筆,早夜矻矻。其所手書,盈床滿篋,而其才足以發之。及數年而有聞,予乃亟與之交。會湖州莊氏難作。莊名廷鑨,目雙盲,不甚通曉古今。以史遷有“左丘失明,乃著國語”之說,奮欲著書。廷鑨招致賓客,日夜編輯為明書。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產,獨仲子死無后,吾哀其志,當先刻其書,而后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吳、潘盛名,引以為重,列諸參閱姓名中。書凡百余帙,頗有忌諱語,本前人詆斥之辭未經刪削者。莊氏既巨富,浙人得其書

37、,往往持而恐嚇之,得所欲以去。歸安令吳之榮者,以贓系獄,遇赦得出。有吏教之買此書,恐嚇莊氏。莊氏欲應之,或曰“踵此而來,盡子之財不足以給,不如以一訟絕之。”遂謝之榮。之榮告諸大吏,大吏右莊氏,不直之榮。之榮入京師,摘忌諱語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執莊生之父及其兄廷鉞及弟侄等,并列名于書者十八人皆論死。其刻書鬻書,并知府、推官之不發覺者,亦坐之。發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沒其家產。所殺七十余人,而吳、潘二子與其難。當鞫問時,或有改辭以求脫者,吳子獨慷慨大罵,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罵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篤厚,以古人自處,則兩人同也。予之適越,過潘子時,余甥徐公肅新狀元及第,潘子規余

38、慎無以甥貴稍貶其節,余謝不敢。二子少余十余歲,而予視為畏友,以此也。方莊生作書時屬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學竟去以是不列名獲免于難。二子所著書若干卷,未脫稿,又假予所蓄書千余卷,盡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學篤行而不傳于后也,故書之。且其人實史才,非莊生者流也。(節選自顧炎武詩文選譯)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方莊/生作書時/屬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學/竟去/以是不列名/獲免于難B.方莊生作書時/屬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學/竟去/以是不列名/獲免于難C.方/莊生作書時/屬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學竟去/以是不列名/獲免于難D.方莊生作書時/屬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

39、其人/不學竟去/以是不列/名獲免于難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諸生,明代稱考取秀才已入學的生員為諸生,這里指“科舉之路”。B.左丘,春秋末期魯國史學家,相傳著有左傳和國語。C.及第,指科舉應試中選,因榜上題名有甲乙次第,故名。D.畏友,品德端重、使人敬畏的朋友,也指不拘年歲、輩分的朋友。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吳炎、潘檉章有才華而又有氣節,在明朝滅亡之后,放棄尋求功名之路,以詩文自豪自娛。B.吳炎、潘檉章認為只有寫出一代史書才能留傳后世,于是,他們廣泛搜集材料,埋頭寫作。C.吳炎、潘檉章經過幾年的努力,逐漸有了名聲,

40、兩人就應邀參與了莊廷鑨明書的編輯。D.吳炎、潘檉章平時對父母孝敬,對朋友友愛,感情真誠厚道,以古人為榜樣,可謂志同道合。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吾三子皆已析產,獨仲子死無后,吾哀其志,當先刻其書,而后為之置嗣。(2)其刻書鬻書,并知府、推官之不發覺者,亦坐之。5).作者對同樣是寫史書者的吳炎、潘檉章二子和莊廷鑨的態度有何不同?請簡要說明。9.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八陣圖序明候方域余友賈生開宗,年逾五十,老矣。負奇,好大言,嗜酒,不拘繩墨。常自許得為宰相,當一年平寇,三年可盡撤諸塞上兵。里人大笑,以為病狂。乃感慣,著八陣圖數千言。余則獨有取焉,而為之序曰:嗚呼!

41、今天下之隱憂,蓋在于文臣之望淺,而武擔之志驕,不知其所終矣。陸賈有云:“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夫為相,不必讀書,身先險阻,策合群力,能不忌害人之功者,名相也;為將,不必善騎射,粗知古今,遇大變而不挫者,名將也。今天下急,急論將哉。漢祖之明不難于拜壇下而難其所拜者韓信國廬之信不難于斬寵姬而難于識孫武而任之。天下而有韓信、孫武,宜使之專制千里,豈當更有開府位其上,中貴觀軍容,掣其肘也?天下而無韓信、孫武,又何取于諸將而群委之以旌節,倚之若長城也哉?今天下宣薊握重兵,豫楚多元帥,而鳴鏑在郊,堠火且連未央。然則收其所為旌節,撤其所為長城,即外患不靖,內憂不滅,而國家省金錢之費,人民免首功之

42、慘,亦未始非勿藥而愈病也。余所以終愿今天子之右文而左武也。雖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則樞府,藩則撫軍。吾皆得而見之矣,大約多歷年所而得之。又或以盤錯之地,狡利者善避,更授鈍者;此其胸中豈異伍卒?而則使諸大將肩蟒圍玉,相與拜跪之。固宜為其所輕,而日有憤噪之變也。雖日推轂鑄印,于以稱曰:文飾則得矣,勘亂則未也。嗚呼!葉公好龍而龍至,燕王市馬而馬來,我國家地廣人眾,而倜儻非常之略寂焉先聞,將果無人言之耶?抑無人用之耶?豈天未悔禍而人未厭亂耶?又豈人之建功立業各有其時,而急者不可以緩,緩者不可以急耶?何賈生之且老而尚托于其言也?注開府:封建時代,公卿所設的能自任官史的機構。中貴:指受皇帝寵信的宦官。

43、推轂:推車前進,比喻推薦人才。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亦未始非勿藥而愈病也愈:更加B.又何取于諸將而群委之以旌節旌節:軍權C.雖日推轂鑄印鑄印:委以官職D.燕王市馬而馬來市:買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而為之序曰小學而大遺B.遇大變而不挫者,名將也其聞道也故先乎吾C.堠火且連未央不出火且盡D.又豈人之建功立業各有其時則群聚而笑之3).文中畫框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漢祖之明不難/于拜壇下而難/其所拜者韓信圈閻之信不難/于斬寵姬而難/于識孫武而任之。B.漢祖之明不難于拜壇下而難其所拜者/韓信/闔閭之信不難/于斬寵姬而難/

44、于識孫武C.漢祖之明/不難于拜壇下/而難其所拜者韓信/闔閭之信/不難于斬寵姬/而難于識孫武而任之。D.漢祖之明/不難于拜壇下/而難其所拜者/韓信/闔閭之信/不難于斬寵姬/而難于識孫武4).下列對文中內容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繩墨,本指木工用繩染墨在木材上彈印直線,古代一般用它比喻規矩、法度。古代還將法度稱為三尺,因為古時把法律條文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B.本文中的八陣圖是一篇談及軍事的長文,與杜甫那首贊美諸葛亮的同名五絕不同。C.漢祖、闔閭與韓信、孫武在本文中分別代指明君與賢臣。D.鳴鏑(響箭)、堠(古代晾望敵情的土堡)火在文中均指長城上的報警設備。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

45、一項是()A.賈開宗身懷奇才,好談國家大事,喜歡喝酒,不受俗禮約束,經常得意地說自己做宰相時,在一年內平息了寇亂,三年全部撤掉邊塞駐軍。B.作者認為,如今以文臣的身份來擔任武事,雖然天天舉薦人才委任將領來支持他,只能說好名聲得到了,平息騷亂卻沒有做到。C.作者認為,天下如有韓信、孫武這樣的人才,就應當給他權力,讓他統轄廣大的地區,而不應再讓開府來管轄他,讓宦官作監軍來牽制他。D.本文是為其好友賈開宗的老而不見用鳴不平,而更大篇幅是論述天下致亂的重要原因文臣望淺,武臣志驕。6).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夫為相,不必讀書,身先險阻,策合群力,能不忌害人之功者,名相也。(2)余所以終愿

46、今天子之右文而左武也。7).請用自己的話概括“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這種情況出現的兩個原因。1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宋湜,字持正,京兆長安人。曾祖擇,牟平令。祖贊,萬年令。父溫故,晉天福中進士,至左補闕;弟溫舒,亦進士,至職方員外郎,兄弟皆有時名。湜幼警悟,早孤,與兄泌勵志篤學,事母以孝聞。溫舒典耀州,湜侍行,代作箋奏,詞敏而麗。溫舒拊背曰:“此兒真國器,恨吾兄不及見也。”太平興國五年進士,釋褐將作監丞、通判梓州榷鹽院,就遷右贊善大夫。宋準薦其文,拜著作郎、直史館,賜緋。雍熙三年,以右補闕知制誥,與王化基、李沆并命,仍賜白金五百兩、錢五十萬。加戶部員外郎,與蘇易簡同知貢舉,俄判刑部,賜

47、金紫。淳化二年,道安訟大理斷獄不當,湜坐累,降均州團練副使。時母老,湜留其室奉養。移汝州,與王禹偁并召入,為禮部員外郎、直昭文館。五年,以職方員外郎再知制誥、判集賢院,知銀臺、通進。至道元年,為翰林學士,知審官院、三班。真宗即位,拜中書舍人。丁內艱,起復。真宗北巡,將次大名,以扈從軍列為行陣,親御鎧甲于中,諸王、樞密介胄以從,命湜與王顯分押后陣。駐蹕數日常召見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內侍掖出太醫診視撫問相繼以疾亟聞。明年正月,真宗臨視,許以先歸,賜衾褥,曰:“此朕嘗御者,雖故暗,亦足御道途之寒。”又遣內侍護送供帳,至澶州,卒,年五十一。廢朝,贈吏部侍郎。真宗再幸河朔,追悼之,加贈刑部尚書,謚曰忠定。

48、湜風貌秀整,有醖藉,器識沖遠,好學,美文詞,善談論飲謔,曉音律,妙于奕棋。筆法遒媚,書帖之出,人多傳效。喜引重后進有名者,又好趨人之急,當世士流,翕然宗仰之。有文集二十卷。(節選自宋史宋湜傳)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駐蹕數日/常召見/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內侍掖出/太醫診視/撫問相繼/以疾亟聞B.駐蹕數日/常召見/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內侍掖出/太醫診視撫問/相繼以疾亟聞C.駐蹕數日/常召見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內侍掖出/太醫診視撫問/相繼以疾亟聞D.駐蹕數日/常召見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內侍掖出/太醫診視/撫問相繼/以疾亟聞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

49、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者,也稱為進士出身。B.賜緋,皇上賜給緋色的官服。唐代五品、四品官服緋,后世的服緋品級不盡相同。C.翰林學士,皇帝文學侍從官,與集賢院學士分司起草詔書及應承皇帝的各種文字。D.贈,常指朝廷給已經去世的官員或者他的父祖追封官爵。文中指為宋湜追封官爵。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湜家世顯赫。宋湜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他的父親與叔父都是進士,且都在朝廷中擔任官職,在當時都十分有名望。B.宋湜很有才華。宋湜跟隨叔父宋溫舒時,代作公文奏章,因成文快而詞句華麗,贏得叔父、宋準以及同僚們一致好

50、評。C.宋湜富有孝心。宋湜年少時父親去世,侍奉母親以孝聞名;母親年老時,宋湜自己在外任職,留下妻子在家奉養母親。D.宋湜深受寵信。真宗皇帝十分看重宋湜,他在北巡時讓宋湜和王顯分押后陣;宋湜去世后,真宗皇帝暫時停止了朝事。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淳化二年,道安訟大理斷獄不當,湜坐累,降均州團練副使。(2)喜引重后進有名者,又好趨人之急,當世士流,翕然宗仰之。5).太醫把宋湜病情上奏后,真宗皇帝是如何待他的?請簡要說明。答案1.答案:1).B; 2).D; 3).C; 4).(1)陳忠內心懷有恐懼憤慧卻不敢進諫,于是寫紳先生論來委婉地勸告,文章很長,所以此處沒有記載。(2)希

51、望陛下憐恤我愚拙的誠心,準許我完成小小心愿或許能夠使劉氏僥幸地壽終。5).請求朝廷依從孝宜皇帝的舊令,跟從軍隊駐防的人以及供職于官府的人在祖父母死后不滿三個月,不服徭役。解析:1).句中“上”是“上疏”之意,不能與后文“除漢法溢于甫刑者”斷開,據此可排除A、C兩項:及寵免后”是“遂寢”的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據此可排除D項。2).“指受到帝王寵幸的皇妃、宮女之類”理解片面。由語境“糾正中官外戚賓客,近幸憚之”可知,“近幸”不僅包括宮中女子,而且也包括“中官(即宜官)”等受帝王寵幸的人。3).“皇帝分封乳母,他上疏反對“曲解原文。他只是寫文章委婉勸告,并沒有上疏反對。4).參考譯文: 陳忠字伯始,

52、永初年間被召入司徒府任職,三次升迂后擔任廷尉正,憑借才能獲得聲譽。司徒劉愷薦舉陳忠明了熟習法律,應該擔任機密職官,于是(朝廷)提升他擔任尚書,讓他官居三公曹,陳忠自認為世代主管刑法,專心追求法律的寬大審慎。當初,陳忠的父親陳寵擔任廷尉,上奏廢除漢朝法律中超出甫刑的條款,沒有施行,到陳寵被免官以后就擱置了。然而苛刻繁雜的法律逐漸繁密,人們都不能忍受。陳忠大致依據陳寵的意思奏上二十三條建議,即決事比,用來省去下級官吏遇到疑難案件不能決斷而請求上級機關審核定案的弊害。他又上奏廢除宮刑;廢除貪贓之吏禁錮三世的規定;精神失常的人殺人,可以減輕重罰論處;母子兄弟相互代替執行死刑,準許,免被代替的人,這些建

53、議都得以施行,到鄧太后去世,安帝才親自處理朝廷事務,陳忠認為執政之初,應該征召聘用賢才,用來宣揚輔助風俗教化,常侍江京、李等人都為列侯,共同執掌權柄重任。皇帝又寵愛信任乳母王圣,封為野王君,陳忠內心懷有恐懼憤懣卻不敢進諫,于是寫搢紳先生論來委婉地勸告,文章很長,所以此處沒有記載,自從安帝即位以后,頻繁遭受災年,百姓流亡,盜賊并起,郡縣互相掩飾隱匿,沒有人愿意糾查告發,只有陳忠為這些事擔憂,并向朝廷上疏,元初三年皇帝下詔,大臣可以行三年喪禮,服喪期滿官復舊職。陳忠因此上書說:“孝宣皇帝舊日有令,跟從軍隊駐防的人以及供職于官府的人,祖父母死不滿三個月,都不服徭役,讓他們能夠為祖父母送葬,請求朝廷依

54、從這個制度.“太后聽從了他的建議。陳忠因為長久任職,轉任仆射,當時皇帝多次派遣黃門常侍及中使伯榮往來于甘陵,然而伯榮依仗皇帝的寵幸十分傲慢,他所經過的郡國沒有不以禮迎接并謁見他的。再加上長期連綿大雨,黃河水洶涌泛濫,百姓很不安定,陳忠上疏,奏章(被扣),皇帝不知曉。當時三公府的職權很輕,朝廷機要大事都交給尚書處理,可是發生災禍變故,皇帝就嚴厲斥責并罷免三公,陳忠認為這不符合國家舊日的體制,就上疏勸諫。陳忠的用意常常在揚推崇朝廷大臣,對下屬以禮相待。那些九卿患有疾病時,使者前往慰問,增加賞賜錢布,都是陳忠上奏提議的。不久,陳忠升任尚書令,延光三年,陳忠擔任司隸校尉,陳忠督察矯正官官外戚賓客,受到

55、皇帝寵愛的人很怕他,不想讓陳忠在朝中任職,第二年,陳忠被調出朝廷擔任江夏太守,又被留下來擔任尚書令,恰巧碰上生病去世。 2.答案:1).D; 2).C; 3).C; 4).(1)皇帝常常詢問政事,晏殊都在一寸見方的小紙片用小字書寫意見,回答完畢后,晏殊就連同底稿一起封好上交,皇帝很看重他做事謹慎周密。(2)范仲淹、韓琦、富弼都被提拔到子朝中重要崗位上,這些人大多是當時的賢才。皇帝也很發奮,想依靠這些人才來改變治政。解析:2).應為“設度支、戶部、鹽鐵三個機構,分別管理財政收支、租賦及鹽鐵專賣”。3).原文意為“請求拿出皇宮中多余的物品來充實邊防軍費”,并非自己來拿。4).參考譯文 晏殊,字同叔

56、,撫州臨川人。他七歲就會寫文章。景德初年,張知白到江南任職,安撫各地,晏殊被張知白憑借神童的身份推薦給朝廷,與一千多名進士一起在朝廷上進行廷試,晏殊神采飛揚,毫不怯場,拿起筆一揮而就。宋真宗對他非常欣賞,賜他同進士出身。當時的宰相寇準說:“晏殊是江南人(最好不要重用)。”宋真宗說:“張九齡不也是江南人嗎?”兩天后,進士們又復試詩賦和時論,晏殊上奏說:“我曾在私下里練習過這篇賦,請考個其他題目吧。”宋真宗喜歡他的誠實,待晏殊已經寫完后,多次稱好,提拔他為秘書省正字,后來做官至翰林學士,又被任命為左庶子。皇帝常常詢問政事,晏殊都用一寸見方的小紙片用小字書寫意見,回答完畢后,晏殊就連同底稿一起封好,

57、宋真宗很看重他做事的謹慎周密。宋仁宗即位后,章獻太后暫時代理朝政,宰相丁謂、樞密曹利用都想單獨拜見太后上奏國事,朝臣們沒有敢裁決他們要求的。晏殊建言說:“群臣向太后奏事,太后須放下簾子聽奏,都不許單獨面見太后。”于是群臣就按晏殊的建議做了決定。后來,晏殊被任命為樞密副使。他上疏主張張耆不能擔任樞密使,違抗了太后的旨意,被貶為宣州知州,又改任應天知府,邀請范仲淹來教授學生。自從五代以來,天下的學校教育都被廢棄了,大興學校教育就是從晏殊開始的。后來,晏殊被征召任命為御史中丞,兼任三司使,又被任命為參知政事。這時,陜西正在發生戰爭,晏殊請求撤除內臣宦官監軍的制度,不給眾將領作戰地圖,讓將領們能夠在對

58、敵時(隨機應變)作出攻守。等到招募弓箭手并進行訓練來作好戰斗的準備時,晏殊還請求拿出皇宮中多余的物品來充實邊防軍費。凡是其他郄門菅理錢財權力,晏殊都收歸度支部統一管理。這些建議都得到了施行。康定年間,娶殊筱任命為同平章事兼樞密使。晏殊平時喜歡賢才,當時知名的賢才,如范仲淹、孔道輔都出自他的門下。等到晏殊做了宰相,便更加致力于提拔賢才。范仲淹、韓琦、富弼都被提拔到了朝中重要崗位上,這些人大多是當時的人才。皇帝也很發奮,想依靠這些火才來改變治政。晏殊于是又被調任陳州、許州,逐漸復任禮部、刑部尚書,以觀文殿大學士的身份任永興軍知州,又調任河南知府。晏殊因為生病請求回京訪醫問藥,千年后,病情逐漸加重,

59、宋仁宗打算親自前去探視他,晏殊得知后,派人急速報告仁綜說:“我得的是老病了,已經快要痊愈,不值得陛下為我擔心。”不久就去世了。宋件系雖然親自前往致奠,但仍然以沒有前來探望晏殊的病情而感到遺憾。朝廷追贈晏殊任司空兼侍中、謚號“元獻”。晏殊性情剛正簡樸,生活清靜節儉,他幾次管理地方,官吏和百姓都很害怕他急躁的性情。晏殊善于識別人才,富弼、楊察都是他的女婿。晏殊的文章豐富華麗,才思不窮,尤其善長寫詩,詩風閑雅有情思,晚年仍好學不倦。3.答案:1).B; 2).B; 3).C; 4).(1)當時賈似道自以為天下太平都是自己的功勞,所以放縱自己貪奢淫逸,不喜歡聽取正直的話。(2)(皇帝)給他座位賜他喝茶

60、,詢問他朝廷政事很詳盡,牟子才用民間疾苦之事詳細回答,皇帝為這些事而皺眉頭憂慮許久。解析:1).也是句末語助詞,朝政之闕失,臣下之蔽蒙是兩個對稱句。2).悌不是指朋友同輩之間的友愛,而是指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愛。3).牟子才不愿意兼任領江、淮茶鹽的官職,是因為他不熟悉財務方面的事宜,并非表現他的清廉不貪財。諳并非貪污、貪婪,而是熟悉的意思。4).參考譯文 牟子才字存叟,井研人。嘉定十六年考中進士。入朝與皇上奏對,開始說到大臣們不公正不團結的六件事,然后陳說了邊塞防務的三大策略。理宗向他詢問得很詳細,在他將離開時,又再次召回他與他說話。第二日,皇帝告訴宰相說像這樣的人才,可以破格提拔他。左丞相李宗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