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下冊第6課《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課件_第1頁
部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下冊第6課《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課件_第2頁
部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下冊第6課《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課件_第3頁
部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下冊第6課《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課件_第4頁
部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下冊第6課《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6課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1.了解工業革命后,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人口數量和勞動力結構等方面發生的變化;了解大眾教育出現的背景。2.了解由于工業革命,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加速了城市化進程,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3.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認識工業革命的雙重性。4、樹立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理念,保護生態環境。1.人口增長(1)原因: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2)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農業生產,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 一、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 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對當時英國人口快速增長的現象進行了研究。他在人口原理一書中提出:人口增長永遠快于生產增

2、長,這是一種“自然規律”;人口增長到生活資料僅能維持人類生存的極限時,社會就會出現饑饉、戰爭和疾病。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在提醒人們要處理好人口增長的問題上有積極的意義。但他把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勞動群眾的失業和貧困,都歸咎于人口增長得過多,則是錯誤的。人物掃描西方四國的人口增長 19世紀以后,為了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歐洲國家開始推廣大眾化教育。2、大眾教育一、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時間(1)19世紀初,德國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學校、中等學校、大學組成的系統教育體系。(2)1802年,法國通過法律開設政府資助的中等學校。(3)從1870年開始,英國、法國開始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2、大眾教育一

3、、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表現2、大眾教育一、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意義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歐美各國的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社會發展。二、城市化1、原因: 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城市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相關史事 1800年,倫敦有100萬人,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1851年,倫敦人口達到236萬。1801年,巴黎有將近55萬人,1851年猛增到100萬以上。1800年,維也納人口約為25萬,柏林人口約為17萬,到1850年,維也納的人口已超過44萬,柏林人口也增長到42萬。二、城市化2、表現: 到19世紀后期,大部分英國人已經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城市通

4、常缺乏統一的規劃。城市的環境很差。 19世紀40年代的一份調查報告這樣描述英國城鎮的衛生狀況:“在城鎮的最熱鬧地區,也正是在商業中心區,堆滿了從肉鋪、廁所、垃圾箱和便池中倒出來的垃圾和爛肉爛魚等等。”美國大域市處理污水的方式,也只是在半夜用馬車將各個家庭的排泄物運出城外。城市人口増長太快,住房也就變得擁擠不堪,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條件更差。1850年的巴黎街道狹窄而幽暗,許多居民區都是名副其實的貧民窟。相關史事二、城市化3、進步性: 19世紀中期以后,城市的環境開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礎設施建立起來。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知識拓展 城市環境的改善 19世紀中期,城市的環境狀況開

5、始受到重視。英國、美國、法國等先后開展了改善城市環境的運動。人們開始用磚塊、石子鋪設城市的街道。19世紀70年代,大城市的街道已經有了煤氣燈。電燈發明后,城市照明才得到徹底改善。隨著排污管道的建設,以往街道上污水橫流的景象也越來越少。馬車曾經是城市中最常見的交通工具,19世紀中期以后,城市中出現了有軌電車和馬拉的軌道公共客車。19世紀末,城市面貌已大為改觀。 在城市環境改善的同時,家庭衛生條件也逐步得到改善。1890年,倫敦的一些富人家庭已安裝了抽水馬桶。但浴室還沒有進入家庭,人們想洗浴必須到公共浴室去。 在工業化進程中,西方國家也出現了許多問題,環境污染嚴重,貧富分化加劇。 工廠排放大量的廢

6、氣和廢水嚴重污染了大氣和河流,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三、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加劇1、環境污染:19世紀后期,英國的有錢人以乘坐汽船游覽泰晤士河為時尚。汽船在河中冒著嗆人的濃煙;岸邊工廠排放的污水,也使河水變得污濁不堪。機器時代的“享受”相關史事 隨著工業化的展開,英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城市化的發展趨勢,而由工業化和城市化所引發的一系列“城市病”便在英國發作起來。英國的“城市病”最突出的病癥表現在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上。左圖為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大氣污染世界上最著名的“霧都”倫敦倫敦之霧,曾是英國工業革命以來空氣污染的縮影。1813年12月,倫敦出現濃重的煙霧。這場煙霧持續了幾天,當時人們說站在街邊

7、看不到街對面。1873年12月倫敦也有一場大霧,這場大霧使倫敦的死亡率比平時上升了40%。1952年12月5日至9日,倫敦上空受反氣旋影響,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廢氣難以擴散,積聚在城市上空。倫敦被有濃厚的煙霧籠罩,交通癱瘓,行人小心翼翼地摸索前進。市民不僅生活被打亂,健康也受到嚴重侵害。許多市民出現胸悶、窒息等不適感,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增加。直至12月9日,一股強勁而寒冷的西風吹散了籠罩在倫敦的煙霧。據統計,當月因這場大煙霧而死的人多達4,000人。此次事件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 資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會財富,他們日益富裕;廣大工人每天在惡劣的環境中長時間從事高強度的勞動,獲得的收

8、入卻難以糊口,他們對不公平的社會現狀越來越不滿。工業革命開始后不久,就有工人破壞機器以表達自己的憤怒。隨著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工人的反抗斗爭日益激烈。三、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加劇2、貧富分化加劇:工業革命后的窮人英國紡織廠里的童工工業革命時期,機器生產逐漸排斥手工勞動使大批手工業者破產,工人失業,工資下跌。當時工人把機器視為貧困的根源,用搗毀機器作為反對企業主,爭取改善勞動條件的手段。盧德運動:英國工人以破壞機器為手段反對工廠主壓迫和剝削的自發工人運動。首領稱為盧德王。相傳,萊斯特郡一個名叫盧德的工人,為抗議工廠主的壓迫,第一個搗毀織襪機。 在這里,文明創造了自己的奇跡,而文明人則幾乎又變成野蠻人

9、從這條污濁的排水管中,排出人類工業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潤全世界;從這條骯臟的下水道中,流淌出純金。在這里,人類的發展成就既是最完備的,又是最野蠻的。” 英阿薩勃里格斯英國社會史想一想,為什么作者認為“在這里,文明創造了自己的奇跡,而文明人則幾乎又變成野蠻人”。 工業革命一方面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工業化國家的人口快速增長,大眾文化水平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后,西方國家加快了殖民掠奪的步伐,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去了災難。材料研讀課后活動工業化使人口越來越集中于城市( )工業化導致人民教育水平下降 ( )工業化帶來了環境的變化 ( ) 1、以下對工業化影響的表迷,哪些是正確的?在正確選項后的括號里畫,錯誤的,錯誤的畫X。X課后活動2、結合課文,想一想:大眾教育的發展對西方國家產生了哪些影響? 提高了西方國家的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社會發展。現象:貧富分化。成因:資本家通過對資源的控制和市場壟斷,不斷對社會財富進行聚斂形成。思考: 這幅漫畫作反映什么問題?你認為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學習了本課后,你有哪些收獲和感想?告訴大家好嗎?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人口方面的變化教育方面的變化城市化社會問題人口增長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農業生產,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婦女成為工業勞動者推廣大眾化教育城市建設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變化社會矛盾激化(貧富分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