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8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學習目標1.了解“板塊構造”“大滅絕”“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等科學概念。2.了解說明的內容,理清說明的順序;學習作者善于聯(lián)系的思維方法。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4.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不囿于成說,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 恐龍無處不在新課導入大家看過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吧,一定會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畫面所震撼。那么你們知道恐龍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動物,為什么卻在6 500萬年前滅絕了呢?恐龍的化石會告訴我們一些什么秘密呢?請看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
2、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是怎樣為我們揭開謎底的。預習導學1.朗讀課文,圈畫文中生字詞。遺骸(hi) 蟾蜍(chn ch) 褶(zh)皺劫(ji)難 追溯(s)2.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遺骸:遺骨(遺留的殘骨)。褶皺: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劫難:災難、災禍。致密:細致精密。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發(fā)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天衣無縫: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沒有一點兒破綻。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說明方法。(1)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極。( 列數(shù)據(jù)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羅斯島發(fā)現(xiàn)了一些化石骨骼。(舉例子)(3)板塊
3、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打比方)4.作者鏈接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蘇聯(lián)彼得羅維奇小鎮(zhèn),3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紐約。自小喜歡讀科幻小說,18歲那年,就發(fā)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偷乘飛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機器人三原則”,1942年開始創(chuàng)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獲雨果獎),1972年科幻小說神仙們自由獲當年雨果獎和星云獎。他發(fā)表的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已達300部,是公認的當今美國科幻小說家泰斗。整體感知1.課文標題是恐龍無處不在,那么它的說明對象是否就是恐龍呢?【交流點撥】作者談恐龍的滅絕,談到恐龍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
4、項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2.“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交流點撥】1986年在南極發(fā)現(xiàn)鳥臀目恐龍。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xiàn)有恐龍化石。因而“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說成立。3.“大陸漂移”使恐龍遍布世界的說法由何而來?【交流點撥】科學家并不滿足于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最直接的結論,即“恐龍無處不在”。他們就此產生了更多的疑問,如“恐龍何以在南極生存?”“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進到另一個陸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是大陸漂移把恐龍帶到了南極”。文本探究1.這篇短文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按什么順序說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結論的?【交流點撥】發(fā)現(xiàn)問題: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恐龍并不適應南極氣候
5、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huán)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不同地區(qū)舒適地生活后來“泛大陸”又分裂成四部分所以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得出結論:“恐龍無處不在”是支持“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有力證據(jù)。作者在這里采用的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解剖,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2.課文的說明內容涉及哪兩個學科?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交流點撥】(恐龍的滅絕)生物學(板塊構造理論)地質學,道理正如課文第1段所說:“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
6、域產生影響。”作者主要采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來說明自己的觀點,行文嚴謹。3.怎樣理解“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關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交流點撥】從南極洲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得出恐龍曾遍布世界這一結論也許并不困難,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也容易讓人理解,但是,南極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與地質學說有什么關系,一般讀者很難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是在科學家的眼里,它們卻有內在的關聯(lián)。課文就是從南極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來論證“板塊構造”理論,恐龍化石成了支持“板塊構造”的有力證據(jù)。作者在文章開頭的這兩句議論,并非浮泛之論,而是有其確鑿的根據(jù)。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的獲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
7、意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善于聯(lián)系,在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事物中尋找內在聯(lián)系,這是思維創(chuàng)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發(fā)現(xiàn)的必要前提。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只要我們留心,也常常會領悟到這一道理;如果具備了這樣的思維品質,我們也會在別人不經意的地方有獨到的發(fā)現(xiàn)。4.“如果把這個發(fā)現(xiàn)與南極大陸聯(lián)系起來,這比僅考慮恐龍來說要重要得多。”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流點撥】這一句話在文中不僅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維方法,其思維觸角已經伸向另一領域。正是把恐龍化石與南極大陸聯(lián)系起來的思考,才使作者進一步追問:“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qū)生存呢?”接著作者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明了“恐龍實際上并
8、不適應寒冷的氣候”,這樣又把本來的疑團推進了一步: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行文至此,才對本文所要闡明的中心議題正面作答。由此可見,思維方式和提問方式常常是解決問題的先導。這對我們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都應有所啟迪。5.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強著稱。你能找出文中語言表達平實而又生動的句子嗎?【交流點撥】(1)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通過看地圖證明南極與非洲的相離,更使人信服,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jù)。(2)課文中多處使
9、用了設問句。這樣既將中心內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讀者感到非常親切,如面對面交流。“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qū)生存呢?”引出恐龍如何到另一個大陸的問題。“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引出板塊構造理論。(3)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語言既生動形象又明白如話。如:“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說明了南極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極洲在地球中的位置。又如:“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非常形象可感。拓展延伸以本文為例,說說科學家們在科學研究中發(fā)揮了哪些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交流點撥】(1)聯(lián)想、想象。由南極恐
10、龍化石聯(lián)想到恐龍的遷移,由生物界的恐龍遷移想象到地質界的板塊漂移,使問題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2)科學假設、推理。發(fā)現(xiàn)問題后,根據(jù)已有的理論進行大膽的設想(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是大陸的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的遷移),然后進行科學地推理(“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稱為泛大陸”,“當板塊繼續(xù)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開”),進而證實所提出的假設。(3)多角度思考問題。對于同一個問題南極為什么會出現(xiàn)恐龍化石,從生物學和地質學多方面進行思考,把各學科豐富的專業(yè)知識融合在一起,在開闊的視野中綜合思考問題,于是在科學研究中出現(xiàn)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觀鳥”的效果。板書設計恐龍無處不在 佐證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
11、 大陸漂移學說(考古)(生物學) (地質學)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被壓扁的沙子新課導入恐龍無處不在通過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的例子,提出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的問題,引出了板塊構造理論,從而證明了“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觀點。那被壓扁的沙子是否也與恐龍的謎案有關系呢?讓我們先來閱讀一遍短文。預習導學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說明方法。(1)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這是由巨大撞擊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fā)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fā),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舉例子 )(2)一立方英寸被
12、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作比較 )(3)如果二氧化硅(非常純的沙子)處于超高壓的狀態(tài),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從而變得極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選被壓扁的沙子因此稱為“斯英石”。(作詮釋、作比較)整體感知1.對于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科學界存在著哪兩種對立的理論?各自的依據(jù)是什么?【交流點撥】科學界對于恐龍在6500萬年遭遇滅頂之災,存在著的兩種對立的理論是:“撞擊說”和“火山說”。“撞擊說”的依據(jù):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fā)現(xiàn)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
13、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fā)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火山說”的依據(jù):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fā)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fā),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2.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據(jù)又是什么?【交流點撥】“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證據(jù)一:因為在恐龍滅絕的那個年代的巖層中,發(fā)現(xiàn)了斯石英壓扁的沙子。證據(jù)二:斯石英只在被撞擊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發(fā)吞沒了恐龍,就不會有“斯石英”存在。結論無疑是撞擊毀滅了恐
14、龍。合作探究1.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為什么?【交流點撥】作者意在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因為在作者看來,有論據(jù)驗證的理論才能成立。斯石英應該出現(xiàn)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火山活動地區(qū)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過斯石英;斯石英出現(xiàn)的地方肯定發(fā)生過撞擊。2.作者提到恐龍滅絕的兩種理論,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交流點撥】生甲:我贊成“火山說”。倘若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fā)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爆發(fā),那么就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生乙:我贊成“撞擊說”。因為在恐龍滅絕的那個年代的巖層中,發(fā)現(xiàn)了斯石英壓扁的沙子。生丙:我也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
15、撞擊。因為斯石英只在撞擊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發(fā)吞沒了恐龍,就不會有“斯石英”的存在。【教師小結】恐龍滅絕的原因究竟是“撞擊說”還是“火山說”,科學家們也在爭論不休,并且一直以來都在不斷地研究。我們在學習時也應有這種敢于大膽質疑的精神。3.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稱。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下列補充說明文字都有哪些作用?(1)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交流點撥】這是一句半開玩笑的話,但也不是無稽之談。天體撞擊地球事件雖然不多,但在地球的歷史上畢竟發(fā)生過。作者在這里也正是意在強調天文學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2)即非常純的沙子。【交流點撥】這一句話是對“
16、二氧化硅”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另一方面出強調只有非常純的沙子才能稱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其他雜質。(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tài),但誰愿意這樣做呢?【交流點撥】這一句話是以金剛石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成普通的碳,類比斯石英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yōu)槠胀ǖ纳匙印R苍S沒有人會在意期石英的還原問題,但沒有人會愿意把金剛石變?yōu)樘嫉模驗榻饎偸F了。作者在幽默風趣中,把事理說得簡明透徹。4.本文與前一篇文章有什么異同之處?(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角度、說明語言方面比較)【交流點撥】(1)說明順序:兩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
17、,在短小的篇幅內,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地解釋清楚。(2)說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舉例子:恐龍無處不在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xiàn)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說明南極不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被壓扁的沙子中舉“斯石英與金剛石”,“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qū)的巖層”證明斯石英是由撞擊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從而得出“恐龍的滅絕是撞擊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較:恐龍無處不在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而被壓扁的沙子則是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
18、英寸普通的沙子要得得多”的比較方法來說明斯石英與普通沙子的區(qū)別。除此以外,還有“打比方”“列數(shù)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3)說明角度:恐龍無處不在是從恐龍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撞擊。(4)說明語言:準確簡練,淺顯易懂。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選用的材料不同,所說明的主要問題也不同。第一篇短文談到恐龍的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而在第二篇中,恐龍的滅絕則成為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jù)。兩文都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
19、影響”這一觀點。拓展延伸學習了這兩篇短文后,結合你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閱讀積累,談談你的感悟或體會。【交流】生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謝皮羅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渦總呈逆時針方向,他大膽地推斷這一定與地球自轉有關,并且推斷北半球呈逆時針,赤道不會有漩渦,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他就此發(fā)表的論文震驚科壇。生乙:生物學家密卡爾遜調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況,他指出美國東海岸有一種蚯蚓,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qū)也有,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但他無法回答這是為什么。他的論文引起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為,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橫渡大洋,它這種分布正好說明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
20、起的,后來裂開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為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與海洋的起源一書。生丙:有人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概括為“兩個蘋果”理論。一個蘋果是砸向牛頓的那一個,它促進牛頓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帶來了科學的飛速發(fā)展。另一個蘋果是亞當夏娃偷吃的那一個,它帶來了人類社會的文明。生丁:大自然是人類的良師益友,大自然中許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啟發(fā)科學家的靈感。飛機、潛水艇、蒸汽機的發(fā)明眾所周知。現(xiàn)在科學模仿蒼蠅的構造發(fā)明了微型飛行器,模仿蟑螂的構造發(fā)明了太空探測器。甚至仿造人體視網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內,可以使視力恢復板書設計壓扁的沙子壓扁的沙子斯石英 恐龍滅絕原因撞擊說(化學)(地理學)(天文學)
21、(生物學)不同的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教學反思自我檢測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xiàn)有恐龍化石。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的出現(xiàn),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如果把這個發(fā)現(xiàn)與南極大陸聯(lián)系起來,這比僅考慮恐龍來說要重要的多。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qū)生存呢?恐龍實際上并不適應寒冷的氣候,現(xiàn)代的兩棲動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xiàn)代兩棲動物)更不適應南極氣候。但1986年在南極地區(qū)確實發(fā)現(xiàn)了這種古老的兩棲動物化石。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自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幾十年前,人們發(fā)現(xiàn)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拚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
22、成的。一些板塊被( ),而另一些則( )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 )。“板塊構造” 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淵等等,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謎。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有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當板塊繼續(xù)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離開。1、選文第段加點的“這個發(fā)現(xiàn)”指恐龍確實遍布于包括南極在內的世界各地。2、第段劃線句子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第段的文句在內容和結構兩方面的作用分別是:內容上引
23、導問題步步深入地加以解決;結構上承上啟下。4、第段空白處應填的詞語恰當?shù)氖牵?D )A擠壓 拉開 俯沖 B. 俯沖 擠壓 拉開C拉開 俯沖 擠壓 D. 拉開 擠壓 俯沖5、“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一句中的“幾乎”一詞可否去掉,為什么?不可去掉。“幾乎”一詞強調了“板塊構造”的重要性,但并不能把所有問題都解決掉。若去掉,不符合實際,表達太絕對。6、結合第段說一說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簡明精煉,通俗易懂。僅一百來字就生動地說明了大陸漂移理論,語言簡潔精煉,比喻的運用使語言通俗易懂,生動形象。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紹夫的原蘇聯(lián)科學家發(fā)現(xiàn),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純的
24、沙子)處于超高壓的狀態(tài),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從而變得極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斯石英并不十分穩(wěn)定,原子之間靠得太近以至于它們又出現(xiàn)互相排斥的趨勢,最后又變?yōu)槠胀ㄉ匙印H欢捎谠又g結合得極為致密,所以這種反彈變化進行得非常緩慢,從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數(shù)百萬年。金剛石的形成與此相同。金剛石中的碳原子被擠壓的異常緊密,它們同樣存在一個向外擴散并且恢復為普通碳的趨勢。在通常條件下,這也需要數(shù)百萬年。如果你把溫度升得足夠高,就可使這種變化加快。增溫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們之間能夠相互分離,返回到原始狀態(tài)。因此,如果在850
25、C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它將變?yōu)槠胀ㄉ匙印#阋部梢栽谡婵罩袑饎偸訜幔瑥亩阉謴偷皆继嫉臓顟B(tài),但誰愿意這樣做呢?)1、根據(jù)文意,給“斯石英”下一個定義經超高壓或強烈擠壓而使原子之間結合極為致密的沙子被稱為“斯石英”。文段重點介紹了斯石英的性質,請簡潔地概括出來。斯石英并不十分穩(wěn)定,它會變?yōu)槠胀ㄉ匙印?、第三段加點的“這”具體指代金剛石中的碳原子向外擴散并恢復為普通碳的過程。4、第四段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說明斯石英在高溫下會很快恢復為普通沙子。5、文段結尾括號內的文字有何作用?這一句話是以金剛石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yōu)槠胀ǖ奶迹惐人故⒔涍^高溫加熱可以變?yōu)槠胀ǖ纳匙印UZ言幽默風趣
26、,也表現(xiàn)了作者思維的活躍。6、說說下列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在通常條件下,這也需要數(shù)百萬年。-。“在通常條件下”點明是在一般條件下,自然狀態(tài)下,不排除有特殊條件(如對金剛石加熱),這樣使表達極為嚴密、準確。鞏固練習(一)“諸葛亮”借西風 王金寶 諸葛亮真有呼風喚雨的神通嗎?你看他在東吳修道壇,擇吉日上壇,手持寶劍,披頭散發(fā),口中念念有詞,裝神弄鬼,還真把東風給“借”來了。其實,正如小說所描述,諸葛亮只不過根據(jù)自己懂得的氣象知識和看天經驗,預計這日可能要刮東風,裝神弄鬼,目的是麻痹周瑜,他好趁火燒曹操80萬大軍之機逃脫。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和現(xiàn)代氣象科學相比,真是差得太遠了。由于衛(wèi)星云圖、氣象雷達、電
27、子計算機、激光等先進技術在氣象研究上的廣泛應用,我國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不斷提高,特別是對臺風、暴雨、寒潮等重大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準確率提高更快。當代的“諸葛亮”不僅能借東風,而且能借西風。1976年1月的一次核試驗,地面要求必須有西風,而所在場區(qū)常年卻盛行東北風,氣象科技人員通過分析大量歷史資料,尋找出現(xiàn)偏西風的規(guī)律,預計23日13時可出現(xiàn)偏西風,于是有關部門當機立斷,決定在那天14時試驗。結果,12點鐘這個地方還在刮東風,一到13時果然轉為西風。1980年5月18日,我國向南太平洋海域試驗發(fā)射運載火箭,需要良好的氣象條件。可是5月17日,試驗海域氣象條件十分惡劣,時而烏云滾滾,時而大雨傾盆。18
28、日的天氣到底怎樣?負責氣象保障的氣象工作者,在缺乏海域和廣闊洋面天氣預報資料的情況下,根據(jù)衛(wèi)星云圖分析,并結合他們多年的預報經驗,慎重而果斷地作出18日“氣象良好,可以發(fā)射”的預報。結果第二天試驗海域果然天氣晴朗,他們?yōu)槲覈蚰咸窖蟀l(fā)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作出了貢獻。 氣象學的最終目的并非是天氣預報,而是人工影響天氣,使幾千年來人們的呼風喚雨神話變成現(xiàn)實。目前,人工影響天氣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人工降雨、人工消雹、人工消霧、人工防霜、人工消雷電,以及用人工辦法在短時間內消弱臺風中心的最大風速,等等。但以上這些人工影響天氣的辦法,目前還只能改變局部地區(qū)的天氣。至于對大范圍天氣或氣候的控制,只能提
29、出一些設想。有人設想,在高緯度或高山地區(qū)有冰雪覆蓋的地方,撒播大量炭黑粉末,使冰雪融化;也有人設想,把大西洋的溫暖海水用人工辦法壓進北冰洋中,使北極的冰層消失;還有人設想,在北半球北方的白令海峽筑一條大壩,阻止北方的冷海水進入北太平洋,由此改變北半球的氣候。這樣大范圍的天氣控制和氣候改造,牽涉到巨大的工程以及改造對全球氣候效應的準確預測,因此估計要到下個世紀才有可能進行。1、本文是介紹氣象學知識的,卻從諸葛亮借東風談起,這樣寫的目的是: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讀者。2、第二段劃橫線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承上啟下_.。3、第三、四段舉了兩個例子,是為了說明:_現(xiàn)代天氣預報的準確性。_。4、全文主要說
30、明研究氣象學的兩個目的(1)_天氣預報_,(2)_人工影響天氣_。把這兩部分內容連接起來的過渡句是_“氣象學的最終目的并非是天氣預報變成現(xiàn)實。”5、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最準確的是( A )A、“當代的諸葛亮不僅能借東風,而且能借西風”一句中,“當代的諸葛亮”指當代的氣象科技人員。B、現(xiàn)在,人工影響天氣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幾千年來人們呼風喚雨的神話早已成為了現(xiàn)實。C、人們對改變大范圍天氣或氣候的辦法,提出了一些設想并開始付諸行動。D、到下世紀,我們人類一定可以改變大范圍的天氣或氣候,進而改變整個地球的氣候。6、本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談一談自己的看法。答:_。層次清楚;材料準確豐富;語言生動準確;過渡自然,銜接緊密等。寫出一點即可。鳥有聾的嗎?課堂上,幼兒園阿姨提問:“樹上有兩只鳥,開槍打死一只,還剩幾只?”孩子們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一只。”阿姨微笑著,不語,像往常孩子們回答錯了時一樣看著孩子們。孩子們( ),不知道錯在哪里。突然,一個男孩站起來,發(fā)現(xiàn)新大陸似的說:“一只也沒有了。”阿姨這才開了口,滿意地說:“劉明小朋友真聰明。你說說為什么一只也沒有了?”劉明受到鼓勵,像個獲獎的得主,激動得說話都結結巴巴起來:“因為因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摩托車發(fā)動機燃油噴射器清洗方法考核試卷
- 職業(yè)中介服務在解決就業(yè)問題中的作用考核試卷
- 森林改培對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考核試卷
- 水產品市場的消費者行為與購買習慣分析考核試卷
- 山東省武城縣2025年初三年級下學期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化學試題含解析
- 四川文軒職業(yè)學院《英語語言能力與測試(B)》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武漢商學院《空間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培黎職業(yè)學院《健身健美》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科技職業(yè)學院《中文工具書使用與社科信息檢索》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文化產業(yè)職業(yè)學院《廣告學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內蒙古中煤蒙大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年產16.6萬噸工業(yè)涂料用樹脂、2.8萬噸裝配式建筑用硅烷改性膠粘劑用樹脂、2萬噸高性能防水涂料用樹脂項目(一期)公眾參與說明
- “4 組織環(huán)境-4.2理解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專業(yè)深度解讀與應用指導材料(雷澤佳編制-2025C1)
- 插畫版權授權協(xié)議書
- 湖北省第十屆湖北省高三(4月)調研模擬考試數(shù)學試題及答案
- 五一勞動節(jié)前安全檢查重點
- 地理西亞+課件-2024-2025學年七年級地理下冊人教版
- 診所醫(yī)療質量相關管理制度
- CHINET2024年全年細菌耐藥監(jiān)測結果
- 膀胱癌健康宣教課件
- DBJ50T-284-2018 工程勘察信息模型設計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