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_第1頁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_第2頁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 頁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教學示例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長城。2.掌握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宋應星和天工開物、徐光啟和農政全書。二、能力目標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明朝我國包括建筑在內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進水平,是人類科技百花園中的瑰寶。2.通過本課的學習,分析總結出明朝我國科技發展的時代特點,即對傳統古典科技的總結居多,對近代自然科學的運用和發展尚少,潛藏著發展停滯的危機。以此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的能力。三、德育目標1.通過對明朝科技成就的認識,培養學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

2、族情懷。2.通過選取對本課涉及的三位科學家事跡的介紹,探究他們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刻苦學習、勤于思索、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品質。教學重點1.北京紫禁城2.李時珍和本草綱目教學難點包括建筑在內的科技成就所體現的時代特點教學方法1.情景設置法。在導入新課時,可以利用教材的導入內容,設置到嘉峪關旅游的情景,然后補充:“據傳當年建關時,匠師計算用料十分精確,竣工后只剩一磚。此磚今存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之上。”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2.影像法。講紫禁城時,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通過錄像或照片,向學生展示午門、皇極門、三大殿、角樓、琉璃瓦頂、漢白玉欄桿、高大的城墻等實物形象,使學生形成紫禁

3、城建筑特色的感性認識。3.講解法。注重總體布局,是我國古代城市建筑藝術的傳統。教師應向學生講清楚紫禁城內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點等內容。4.實物展示法。講解長城時,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通過錄像或照片,向學生展示秦漢長城和明長城的實物形象。應通過對明長城的城壕、烽燧、敵臺、城堡、關隘的了解,使學生形成明長城是冷兵器時代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的認識。5.討論法。對于三部科學巨著及其作者,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看能從中得到什么。教具準備1.投影儀2.相關影像制品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導入語例示一:嘉峪關(放關于嘉峪關的錄像,最后定格在上圖位置)同學們,甘肅的嘉峪關和河北的山海關遙相對應,雄峙于明長

4、城的東西兩端,都有“天下第一關”之稱。嘉峪關修建于明朝初年,屹立于兩山之間,地勢極為險要。關城略稱梯形,城墻高約十米。城上四面閣樓高聳,飛檐凌空,雄偉壯觀。清代著名民族英雄林則徐曾在詩中寫到:“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云低。”據傳當年建關時,匠師計算用料十分精確,竣工后只剩一磚。此磚今存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之上。那么,明朝是怎樣修建長城的?除了長城,還修建什么偉大的工程?明朝的科學技術,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內容。導入語例示二:據國外的有關報道,人類在衛星上所拍的照片中,能清晰可見的人造景觀只有中國的萬里長城和埃及的金字塔。長城不愧為中國人民的驕傲。明代是我國修長城的最后

5、一個封建王朝。自洪武元年1368年始至16世紀共200年的時間,明長城才基本建成。其工程量之大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比擬的。若將其所用磚、石、土方等來修建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城墻,可繞地球一周有余。關于明長城的具體情況,將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一、建筑成就1.北京城 世界建筑的瑰寶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朗誦一下第一段的描寫。師生朗誦明成祖時候,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布局嚴整,城墻高大雄偉,街道寬廣筆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里面的宮殿樓閣,千門萬戶,金碧輝煌,氣象萬千,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

6、瑰寶。投影顯示明朝的北京城教師講解(展示長城模型或圖片)同學們,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明朝的北京城由三個部分組成,它們是:宮城、皇城和京城。其格局的特色是:宮城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京城;中軸線突出,東西建筑對稱展開;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共同構成了環環相扣層次分明的整體格局。北京作為數代都城的所在地,其格局也是都城營建的最終結果。古代中國的都城建設所特定的原則造就了古代的北京城,這些規矩是:第一,皇宮必須安排在全城的中心位置上,這是都城格局的一個重心。都城的核心地帶是皇城,而皇城的核心地帶則是皇宮。皇宮居中,以其南北中軸線作為整個皇城以及都城規劃的中樞;南北中軸線還是象征政權的王朝依次排列

7、的所在,由此體現皇宮的主導地位。第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這是都城格局的兩個基本點。左祖右社,就是說,皇城的左邊是太廟,也就是帝王們祭祀祖先之處;皇城的右邊是社稷壇,也即帝王們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前朝后市,就是說,皇城的前部是朝廷,是帝王上朝聽政之處;皇城的后面是市場,是都城的商業交易之地。圍繞皇城中心所安排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用意在于體現至高無上的皇權尊嚴。第三,都城的道路必須按中軸線對稱鋪開,形成經緯交叉式道路網。居中的皇宮位于中經中緯大道的交匯之地。城門則直對著主干道,并由此銜接城外的道路。城內外縱橫交錯的道路體系構成了京畿通暢的交通網絡。教師引導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故宮

8、的情況。投影顯示教師介紹同學們,我們在投影中看到是故宮全景圖片。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建筑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筑,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是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

9、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下面我們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為例,了解一下故宮的建筑特色。投影顯示(或者放影像作品)教師講解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2377.00 m2,高26.92 m,連同臺基通高35.05 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檐廡殿頂,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筑中所僅見。太和殿的裝飾十

10、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云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00 m的瀝粉貼金云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采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征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征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征。日

11、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征。殿下為高8.13 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筑之首。教師過渡我們在游覽了北京城之后,再去長城體會一下“不到長

12、城非好漢”的感受。萬里長城自秦始皇修建后,許多朝代不斷整修。明朝時又大規模修筑,達到完善的地步。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明長城的具體情況。2.明長城 世界建筑的奇跡教師引導請大家把課本上相關內容看一下,看書時要注意插圖“明長城”,熟悉明長城的起止點。學生看書教師介紹為了防衛蒙古騎兵的南下騷擾,早在明太祖時候(洪武二年,1369年),就修筑了從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明成祖時候,修筑了宣化一帶的長城。遼東長城分別修筑于永樂、正統、成化年間。15世紀后半期,韃靼占有河套以后,明政府又大規模地修筑長城。15世紀70年代,明朝軍民又修筑了花馬池以西到黃河的長城和山西北部的一段長城。16世紀初,修筑了甘肅境內黃

13、河沿岸的一段長城(南至靖遠),修筑了嘉峪關及其附近的長城。16世紀中期,修筑了山西、河北境內的內外兩條長城和沿太行山南下的內三關長城,又修筑了一次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修筑了蘭州一帶的長城。此外,小規模的修筑,隨時隨地都在進行,一直沒有停止過。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多公里。是明朝北方勞動人民前后花了將近二百年的時間陸續修筑起來的。明朝時候,諱稱“長城”,叫做“邊墻”。山海關以西的明長城,大都用磚石砌筑,工程堅固,保存比較完好;山海關、嘉峪關東西對峙,氣魄雄偉。山海關以東的遼東長城,分別用土筑、石壘、木柱、木板或利用自然地形筑成,工程比較簡單,毀壞嚴重,現在僅存一些遺跡。下面我們

14、以山海關為例來了解一點長城的知識。投影顯示教師介紹萬里長城是世界奇跡。山海關是長城的起點,而山海關又有“天下第一關”之稱,是中國名勝古跡薈萃、風光旖旎、氣候宜人的歷史文化古城和旅游避暑勝地。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在秦皇島市以東10多公里處,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并有多種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山海關歷史悠久,是古代軍事要塞,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這里勞動生息了。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在此創建山海關,因其倚山連海,故

15、得名山海關。山海關是國內外著名的旅游區,山海關長城匯聚了中國古長城之精華。明萬里長城的東部起點老龍頭,長城與大海交匯,碧海金沙,天開海岳,氣勢磅礴,馳名中外的“天下第一關”雄關高聳,素有“京師屏翰、遼左咽喉”之稱;角山長城蜿蜒,烽臺險峻,風景如畫,這里“榆關八景”中的“山寺雨晴,瑞蓮捧日”及奇妙的“棲賢佛光”,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孟姜女廟,演繹著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孟姜女尋夫的動人故事。中國北方最大的天然花崗巖石洞懸陽洞,奇窟異石,泉水潺潺,宛如世外桃源。塞外明珠燕塞湖,美不勝收。以長城為主線形成了“老龍頭”“孟姜女廟”“角山”“天下第一關”“長壽山”“燕塞湖”六大風景區,早已全部對中外游客開放

16、,年接待中外游客300多萬人次,是中國旅游熱點城市之一。(對本目的教學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進行:1.課前教師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分為6個小組。2.教師將課文內容分解為6個部分,讓學生抽簽,每個小組根據抽到的內容進行準備:介紹故宮的營建歷史及建筑特點。講解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講解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介紹天安門。講解長城的修建歷史和作用。介紹長城著名的旅游景點,長城旅游開發帶來什么問題,你對此有何建議?3.學生課前主動查找資料,收集圖片、門票、郵票、文字資料等等,在教師的指導下編寫解說詞,制作課件,為參與競爭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準備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

17、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可分配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任務,從中樹立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教師過渡剛才我們學習的是明清的建筑,除了建筑方面的成績外,明清時期出現了總結性的科技著作。這方面的成就主要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和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板書二、科技著作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把課本上第二目的內容看一下,看完后思考:1.明朝產生科技巨著的原因有哪些?2.李時珍有哪些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3.宋應星提出了人與自然要協調發展對不對?為什么?學生看書教師提問明朝產生科技巨著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回答明朝社會生產力提高,商品經濟繁榮,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科學家,積極投入科技研

18、究領域、實驗和總結,寫出了一批優秀的科技巨著。教師引導好,下面我們通過對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的過程的學習,來了解一下當時科技成就取得的不易。先請同學們把課下收集到的關于李時珍的故事講一下。板書1.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學生講述生甲:李時珍生長在醫學世家,自幼酷愛讀書,才智過人,年方十四便考中秀才。李時珍的家鄉,有一庸醫,此人不學無術,可是卻假充斯文,開口傷寒論,閉口藥性賦,這位庸醫家財萬貫,更有藏書之癖,他平時不惜重金,購買天下醫書,以此來炫耀自己。李時珍祖上世代為醫,家境僅溫飽而已。再加上常常為貧窮患者義診施舍,因之無錢買書,李時珍為了精湛醫道,博覽眾書,多次向這位庸醫借書讀,可是均被他無情拒絕。有一

19、年夏季,梅雨季節剛過,庸醫便命家人將書房內的藏書搬到院子里晾曬。各種古典醫籍攤曬了滿滿一院子,他自己洋洋自得地在院子里踱著方步。這時正巧李時珍去一病家治病路過這里,見滿院子都是曬的書,便一時興起,走進院子里,只見他解開衣襟,躺在曬書的架子旁,袒胸露腹,竟也曬起“書”來。庸醫一見,莫明其妙,驚問道:“李先生,您這是做什么呀?”李時珍笑道:“我也在曬書啊!”庸醫更加不解地問道:“先生的書在哪里呀?”李時珍拍拍自己的肚皮說:“我的書裝在這里面。”庸醫聽后,知道李時珍是在挖苦他,慚愧得滿面通紅,無言以對。生乙:傳說明代名醫李時珍,一天外出采藥,看到一個村莊田園荒蕪,無人下地勞動,原來這個村的人都得了“

20、流感”。在一個茅草屋里,他看見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藥來,讓老人喝下,停了一會,老人出了一身汗,癥狀減輕了許多。李時珍詢問了一下情況,才知道村里先后來過幾個走江湖的郎中,給他們開過藥,還說什么“吃上一副藥,包管你藥到病除”。可是吃了十來副了,仍不見效。李時珍便找來煎過的藥渣,仔細一看,大部分是假藥。假藥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當受騙了,他們對庸醫痛恨不已。李時珍看藥渣的事,傳遍了附近的村莊,人們紛紛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藥和帶來的藥渣叫李時珍鑒別,因為人太多,看不過來,只好讓大家把藥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個個攤開放好,逐個查看,揀出真藥,扔掉假藥、劣藥,并教大家如何識別偽劣中草藥,防止再上當

21、受騙。從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過的藥渣倒在路口處,盼望過路的良醫識別真假,于是這個風俗就盛行起來。教師講解聽過大家講的關于李時珍的故事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李時珍的生平,了解他寫本草綱目的過程。李時珍是湖北人,他家世代業醫,父親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學不進去。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舉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棄了科舉作官的打算,專心學醫,于是求父親說:“我今年二十三歲了,老是考不上,您還是讓我學醫吧!”并且表示了這樣的決心:

22、“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時珍的父親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于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很有名望的醫生。大約到了三十八歲,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只任職一年,李便辭職回鄉。在這十幾年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籍,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本草書籍,醫書問題很多。于是,他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家藏的書讀完了,就利用行醫的機會,向本鄉豪門大戶借。后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他不但讀了八百

23、余種上萬卷醫書,而且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敦煌的經史巨作,他遍讀了;幾個古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鉆研過。他還摘錄了大量有關醫藥學的詩句。這些詩句給了他許多真實有用的醫藥學知識,幫助糾正了前人在醫藥學上的許多謬誤。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深入實際進行調查。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藥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后來,他多次外出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

24、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教。其中有采藥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于萬歷戊寅年(公元一五七八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190萬字,五十二卷,載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新增藥物三百七十四種,載方一萬多個,附圖一千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教師引導請根據剛才你們講的故事,我

25、講的李時珍的生平并結合課本上關于李時珍的介紹,想一想,李時珍身上有哪些優秀的品質值得你學習?可以討論。學生討論學生回答生甲:救死扶傷的崇高醫德。生乙:不盲從古訓的創新勇氣,刻苦鉆研的堅強意志。生丙:廣泛實地考察的科學方法,為醫學獻身的精神。生丁:不恥下問的謙虛態度和堅韌毅力。教師引導學習了李時珍的醫學成就,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和農學家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板書2.宋應星和天工開物3.徐光啟和農政全書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把課本上與宋應星相關的內容再看一下。了解宋應星的生平和天工開物的內容。看看從中能得到什么。學生看書教師講解宋應星(1587?),號長庚,江西奉新人。萬歷四十三年

26、(1615年),與兄同時中舉。崇禎七年(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教師),公余即著手著述天工開物,三年后刊行。后來,還做過福建汀州府推官(掌勘問刑獄)和安徽亳州知州。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關,他解職家居,后來參加了南明政府的抗清斗爭。失敗后,返回家鄉,康熙三年(1664年)前后病逝于家,終年七十八歲左右。天工開物共有上、中、下三卷,分為糧食作物栽培、谷物加工、制鹽、制糖、榨油、養蠶與紡織、染色、五金、冶鑄、錘鍛、陶瓷、造紙、顏料與墨、舟車、兵器及珠玉等18部分,并附有123幅圖畫。此書幾乎論述了工農業所有部門的技術,反映了我國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許多生產技術和經驗,對研究

27、明代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具有很高的價值。天工開物于17世紀末傳入日本,1869年被譯為法文,此后在歐洲廣泛傳播,被譯為多種文字。被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教師引導我們看課本上最后一個“動腦筋”的內容:你認為宋應星強調人類要與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對不對?女生的回答是:“宋應星說的不對。只要通過人力和科學技術,什么資源都可以開發,什么東西都可以制造出來。”男生的觀點是:“宋應星說的很對。如果人與自然不相協調,就會破壞生態平衡,人類也無法生存。再說如果人力不與自然力互相配合,那也休想制造出什么東西,開發出什么資源。”他們誰說的對?大家討論并說出你們的看法。學生討論學生回答宋應星的強調是對的。男生說的對,女生的話有合理成分,但立論錯誤。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人與自然不相協調,意味著人不能適應生存環境或破壞了生存環境。如果不能適應生存環境,人類甚至不會出現。如果人為地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協調,則意味著破壞了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教師補充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無盡的,但科學技術是人類對自然規律的正確認識和對自然力的利用,這種認識和利用,不可能超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