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實習報告完整版_第1頁
秦皇島實習報告完整版_第2頁
秦皇島實習報告完整版_第3頁
秦皇島實習報告完整版_第4頁
秦皇島實習報告完整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秦皇島實習報告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實習報告用紙目錄 TOC o 1-5 h z 一、前言2一實習區位置,交通及自然經濟概況.2二實習目的,任務及工作方法.3二、地質概況.4一地層層序及特征.4二沉積巖12三巖漿巖13四變質巖13五構造.14三、區域地質發展史.14四、地質礦產 .16五、結束語16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實習報告用紙一、前言野外地質實習是地質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它是在學習完普通地質學、地 質學概論、地質學基礎和地球科學概論等的基礎課程后,組織學生到野外理論聯系實際,進行專 業啟蒙教育的重要教學環節。一實習區位置、交通及自然經濟概況地理地勢秦皇島地區位于河北省東北

2、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9 30119 50,北緯39 50 4010,包括三區四縣,三區為海港區、北戴河區和山海關區,四縣為昌黎縣、撫寧縣、蘆 龍縣和青龍縣,總面積約7812.4km2。市區長50km,寬6km,是一個狹長帶狀濱海城市。秦皇島 石門寨地質教學實習基地位于秦皇島市以北28km處,地處燕山山脈東端,南臨華北平原和渤海 灣,隸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9 04119 46,北緯 39 4140 19.地理特點為北高南低,呈山地、丘陵、平原階梯狀分布。(圖1-1)圖1-1撫寧縣石門寨鎮地理圖柳江盆地位于石門寨西南4km處。南北長約20km,東西寬約12km,北

3、、東、西三面為陡峻的 叢山所包圍,僅南面向渤海開口。貫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區最主要的水系。盆地內以低山、丘陵 地形為主。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巖分布區為山高坡陡的地形,海拔多在200300m之間,山峰多在 400m以上;東部山區山峰海拔高度一般為160300m。在低山和丘陵之間,多發育有小盆地和河 流,河流短小,河床全是礫石堆積,河床、河漫灘和階地等河流地貌發育。總的地貌特征與全區 相同,亦表現為西北高,東南低。從地質構造角度看,盆地是一個西翼陡、東翼緩的比較寬緩的 向斜構造,故又稱“柳江向斜”(圖1-2)。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實習報告用紙圖1-2柳江向斜與地貌關系圖交通概況秦皇島市交通發達,以水陸

4、、陸路為主,是連接東北與華北的交通樞紐。陸、海、空交通 都極為方便。京哈、京秦、大秦鐵路橫貫東西;其港口是我國北方最重要的不凍天然良港, 是我國最大的能源輸出港,由秦皇島碼頭乘輪船,可直接抵達煙臺、青島、大連和上海等 地;有通往國內外的航線,山海關機場與全國主要城市通航;高速公路、102國道、205國 道等各級各類公路更是四通八達,鄉、鎮之間均可直通汽車。人文經濟概況實習區資源豐富、區位優越,環抱秦皇島,工農業并重。農業主要種植玉米、小麥、高 粱等,山坡多種果樹,尤以桃、杏較多。工業以采掘業為主,有煤、耐火黏土、建筑石材以 及水泥原料等。其中煤礦開采歷史悠久,區內最大的工礦企業為柳江煤礦,其次

5、是秦皇島市 電業局北山發電廠。地方水泥廠隨著國家基本建設發展的需要,在盆地內星羅棋布,但目前 大多已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資源的枯竭,紛紛破產或重組。旅游業逐漸開始繁榮起來,北戴河 海濱、山海關和昌黎縣黃金海岸等旅游勝地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二實習目的,任務及工作方法實習目的:通過野外實習活動,注意培養學生對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野外地質工作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地質科學的興趣,使其對地質工作的性質和內容有所了解,開闊眼界,初步建立地質時空觀;培養學生從事 地質工作的科學態度、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科學的地質分析方式,為后續的專業課和野外實 習奠定基礎;

6、鍛煉同學們的意志,增強團結友愛精神。實習任務:在帶隊老師們的指導下,通過對野外地質的觀察和分析,獲得對基本地質現象感性的認識,同時掌握一些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主要工作方法: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實習報告用紙1)地質踏勘,從而確定地質單位2)地質填圖,分析并描述石門寨一一瓦家山的主要地層,然后畫出地層剖面圖和柱圖。3)4平方千米填圖此次實習主要路線為石門寨西門一一瓦家山地層、巖石路線。先由教師帶領同學進行初步踏勘以 了解地質現象、巖石特征,劃分地層并繪制信手剖面圖,然后進行地質填圖,最后由同學們分組 觀察填圖,共同完成4平方千米的地質圖表。二、地質概況一地層層序及特征地層是地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

7、的成層巖石的總稱。主要由外動力地質作用中的沉積和成巖 作用形成,是構成地球外殼(地殼)的基本單位之一。石門寨地層分區屬華北一一東北南部區、燕山分區的山海關小區,地層屬華北地臺。表2-1柳江盆地地層簡表界系統組厚度(m)巖性描述新 生 界 Cz第四系Q孫家梁組J3s髻髻山組J2t氣氣氣氣氣氣氣氣氣、北票組J1bJ V J %V %, V J石千峰組P3sh黏土、黃土及砂礫石層,與下伏地層 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中 生 界 Mz侏羅系J上侏羅統J3350流紋質、粗面質和粗安質火山熔巖、 凝灰巖、火山角礫巖與集塊巖中侏羅統J21000流紋質、粗面質、粗安質、玄武質火 山熔巖、凝灰巖、火山角礫巖和集塊 巖,

8、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下侏羅統J1654礫巖、含礫粗砂巖夾粉砂巖、黑色炭 質頁巖夾煤線,含植物化石及少量雙 殼類化石,與下伏地層角度不整合接 觸上 古 生 界 Pz2二疊系P上二疊統P3150紫色粉砂巖、細砂巖、中粗砂巖和含 礫粗砂巖上石盒子 組P3s72灰白色含礫粗粒長石砂巖夾少量紫色 細砂巖和粉砂巖中二疊統P2下石盒子 組P2x115黃褐色含礫粗粒雜砂巖、長石巖屑雜 砂巖、泥質粉砂巖、黏土質粉砂巖構 成三個韻律山西組 P2s62灰色、灰黑色中細粒長石巖屑雜砂 巖、粉砂巖、炭質頁巖及黏土巖,具 可采煤層石炭系 C上石炭統C2太原組C2t51中細粒長石巖屑雜砂巖、粉砂巖、炭 質頁巖夾泥質灰

9、巖透鏡體下石炭統C1本溪組C1b82青灰色細砂巖、粉砂巖、泥頁巖、鋁 土質巖夾4-5層泥灰巖透鏡體,含植 物化石和雙殼類、腕足類、類等化 石,與下伏地層平行不整合接觸下古生界奧陶系O中奧陶系O2馬家溝組O2m111白石質灰石、白云巖及少里灰石下奧陶系O1亮甲山組O1l118灰色中厚層豹皮狀灰巖夾礫屑灰巖, 含頭足類、腹足類、海綿類等化石Pz1冶里組Pz1冶里組O1y126灰色泥晶灰巖、礫屑灰巖、泥質條帶 灰巖,上部夾黃綠色頁巖寒武系芙蓉統3鳳山組92泥質條帶灰巖、礫屑灰巖、泥灰巖、鈣質頁巖互層長山組18粉砂巖夾礫屑灰巖、生物碎屑灰巖, 化石豐富第三統2崮山組102紫色礫屑灰巖、粉砂巖夾灰色藻灰

10、 巖、鮞粒灰巖和泥質條帶灰巖張夏組130灰色鮞粒灰巖、藻灰巖夾泥質條帶灰 巖、生物碎屑灰巖徐莊組101黃綠色頁巖、粉砂巖、暗紫色粉砂巖 夾少量鮞粒灰巖透鏡體毛莊組112紫紅色頁巖、粉砂巖為主,夾少量灰 巖透鏡體第二統1饅頭組71磚紅色泥巖、頁巖,底部角礫巖,與 下伏地層平行不整合府君山組146暗灰色厚層豹皮狀灰巖、細晶灰巖, 底部為角礫狀灰巖,與下伏地層平行 不整合新 元 古 界 Pt3青白口 系 Qb景兒峪組38黃褐色細粒石英砂巖、紫色頁巖、雜 色泥灰巖和白色板狀灰巖構成一個沉 積韻律長龍山組91灰白色含礫粗粒長石石英砂巖、石英 砂巖、海綠石砂巖夾紫色、黃綠色頁 巖,與下伏地層不整合接觸新

11、太 古 界 Ar3綏中花崗巖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實習報告用紙(一)奧陶系(0)冶里組(O1y)冶里組分布在288高地至小王山及石門寨北亮甲山,厚度126m。本區巖性分為上下兩個部 分,下部為質純泥晶灰巖夾礫屑灰巖及蟲孔灰巖;上部為灰色礫屑灰巖夾黃綠色頁巖與下伏地 層整合接觸。本組屬海相較深水環境沉積。巖層中有3m左右厚的輝綠玢巖(基性淺成侵入巖) 順層侵入巖床(圖2-1)。圖2- 1侵入巖床剖面圖亮甲山組(Ol)亮甲山組命名地點就在此次實習基地北亮甲山,主要分布在亮甲山、小王山、潮水峪等 地,厚度118m。本組以中、厚層豹皮狀灰巖為主,下部夾少量礫屑灰巖和鈣質頁巖;上部有 少量白云質灰巖及含

12、燧石結核、燧石條帶灰巖。本組與冶里組整合接觸,分界標志是亮甲山 組底部出現的中厚層豹皮狀灰巖,本組屬淺海相沉積。圖2-2亮甲山灰綠玢巖巖脈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實習報告用紙馬家溝組(Om)1本組巖性主要為暗灰色白云質灰巖夾部分白云巖、含燧石結核豹皮狀白云質灰巖,底部以含 燧石條帶黃灰色白云質灰巖與下伏亮甲山組整合接觸,頂部為含泥質灰巖(圖2-3),風化后呈黃 色,俗稱“黃皮子灰巖”,標志明顯。屬淺海相較深水環境沉積,晚期海退。含礫屑、燧石結 核,此處測得產狀295Z25O圖2-3馬家溝組含泥質灰巖(二)石炭系(C)本溪組(Cb)本組巖性下部為陸相鐵質砂巖或褐鐵礦(山西式鐵礦)、黏土礦(G層耐火

13、黏土)(圖2-4),平 行不整合于馬家溝組之上;上部為細砂巖、粉砂巖及頁巖夾35層海相泥灰巖透鏡體(圖2-5)。鋁土礦為本組標志層。屬海陸交互相,有陸相植物、淡水動物化石。本組測得粉砂巖產狀為 265Z31。,黃褐色頁巖產狀265/19。圖2-4本溪組鋁土礦與鐵質砂巖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實習報告用紙圖2-5本溪組頁巖夾海相泥灰巖透鏡體太原組(Ct)2太原組在本區半壁店、小王山一帶發育良好。本組底部為青灰色中細粒長石巖屑雜砂巖,風 化后呈黃褐色,具大型的球狀風化,含有12層灰巖透鏡體(圖2-6),向上為青灰色頁巖,上部 為薄層細粒巖屑雜砂巖,具小型球狀風化,并且具有青灰色細粒砂巖和少量煤線。與

14、本溪組整合 接觸,分界標志為大型的球狀風化(圖2-7)。本組屬海陸交互相沉積。實測地層厚度為73.8m。 本組頁巖產狀為278/35。圖2-6青灰色頁巖夾泥質灰巖透鏡體圖2-7太原組大型球狀風化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實習報告用紙(三)二疊系(P)山西組(Ps)山西組主要分布在石門寨西門、小王山、黑山窯等地,是本區重要的含煤、黏土礦層位。該 組底部為灰白色中粒長石巖屑雜砂巖,往上為黏土礦或可采煤層,頂部具黏土層,具小型球狀風 化。由灰色、灰黑色中細粒長石巖屑雜砂巖、粉砂巖、炭質頁巖(圖2-8)及粘土巖構成。與太 原組整合接觸,分組標志為底部灰色礫狀長石巖屑雜砂巖(小豆砂巖礫徑小,在1cm以內)。

15、含 植物化石較多,如輪葉、蘆木等。本組屬大陸近海沼澤相沉積。本組炭質頁巖產狀測得為260 Z22,細砂巖測得產狀為213/9。圖2-8山西組炭質頁巖下石盒子組(P x)下石盒子組在本區黑山窯、石門寨西門、石嶺等地較為發育。主要巖性為灰色含礫中粗粒巖 屑長石雜砂巖、中粗砂巖、紫色砂巖和粉砂巖。該組底部為小豆砂巖,即含礫砂巖,礫徑小,在 1cm以內,頂部為紫色頁巖,中間含三套黏土層,以砂巖-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黏土 巖的順序構成三個沉積韻律。與山西組整合接觸,以底部小豆砂巖為分層標志。屬河流沉積 相。本組黃褐色雜砂巖產狀為300/21,雜頁巖產狀為254/14。圖2-9山西組與下石盒子

16、組分界一一小豆砂巖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實習報告用紙上石盒子組(P s)3. 上石盒子組出露局限性較大,以盆地東翼石口寨西口歡喜嶺至瓦豕山一帶較好,厚度72m。底 部灰白色中厚層狀含礫粗粒長石砂巖,具大型斜層理,與下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關系。往上為長 石石英粗粒雜砂巖,風化面為黃褐色,石英較多,石英的磨圓分選中等,存在綠泥石化現象,測 得產狀為250/20。,頂部為黃白色含礫巖屑長石砂巖,是與其上石千峰組紫色含礫巖屑雜砂 巖(結構松散)的分層標志。屬河流相沉積。石千峰組(Psh)3 本組是本區古生界最高層位,僅在黑山窯、歡喜嶺一帶出露較好。本組與下伏上石盒子組為整合 接觸。主要為紫色含礫巖屑雜砂

17、巖(結構松散,礫石大,結構粗)、細砂巖、粉砂巖、中粗粒砂 巖和含礫粗砂巖。分界標志是上石盒子組頂部為黃白色含礫巖屑長石砂巖,其上為石千峰組紫色 含礫巖屑雜砂巖。粉砂巖中含植物化石:太原帶羊齒、尖頭輪葉等。屬河流相沉積。厚度150m。 多代表干旱條件下的陸相沉積。本組土黃色含礫粗砂巖產狀為240/24,有一條寬約70cm的 閃長巖巖脈,土黃色雜砂巖產狀為230/20。(四)中生界(Mz)侏羅系(J)門頭溝組(Jm)又叫北票組本組角度不整合于石千峰之上,以本組底部的底礫巖同石千峰組分界,上、下 巖層產狀差別很大。主要巖性為灰白色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巖、灰色炭質頁巖。含礫粗砂巖夾粉砂 巖。含有植物化石以

18、及少量雙殼類化石。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實習報告用紙圖2-10第3小組實測剖面圖與導線平面圖圖2-11第3小組地質填圖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實習報告用紙二沉積巖(一)陸源碎屑巖陸源碎屑巖類是指成巖物質直接來源于大陸風化剝蝕區,經過機械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及成 巖作用而形成的層狀巖石。1、砂巖(1)鐵質砂巖:褐色,細砂質結構,塊狀構造,含石英、長石、鐵質。主要在本溪組地層。(2)長石石英砂巖:長石含量在10%-25%之間,石英含量大于65%。我們只能在北票組下段地層內看到長石石英 雜砂巖,其風化后為暗灰褐色,新鮮面為灰黑色或灰色,在剖面上常與含植物的巖屑長石雜 砂巖共生,為大陸湖泊沉積相,水動力顛

19、簸作用弱,磨圓度差。(3)長石砂巖:石英含量小于75%,長石大于25%,風化作用不徹底、成熟度低。我們只能在二疊系上石 盒子組地層中看到長石雜砂巖,其基質含量大于15%,呈基質支撐。(4)巖屑長石砂巖:石英含量小于65%、長石含量25%-100%、巖屑含量10%-25%,且巖屑含量少于長石含量。巖 屑長石凈砂巖風化面呈土黃色、黃褐色,新鮮面呈黃白色、灰白色帶黃色色調,磨圓度分選 差、肉眼可見巖屑,主要分布在石千峰組地層內;巖屑長石砂巖新鮮面顏色較深,分選磨圓 差,呈基質支撐,在太原組、下石盒子組、石千峰組及門頭溝組均有分布。(5)長石巖屑砂巖:石英含量小于65%、巖屑含量25%-100%、長石

20、含量10%-25%,且巖屑含量大于長石含量。顏 色因巖屑含量增加而普遍加深,呈灰綠色,風化后帶鐵銹色。長石巖屑凈砂巖主要分布在本溪 組地層中;長石巖屑雜砂巖主要分布在太原組、山西組、下石盒子組地層中。2、粉砂巖粉砂巖因形成環境不同,成分顏色各異。在各個時代均有分布,且比較發育,如本溪組的灰 色鈣質粉砂巖,黑色粉砂巖,太原組的深灰色粉砂巖,下石盒子組的灰色粉砂巖,石千峰組 的紫紅色粉砂巖。3、黏土巖根據頁理的有無分為泥巖和頁巖。本溪組灰白色鋁土礦黏土巖(同圖2-4),黃綠色頁巖; 太原組青灰色頁巖;山西組炭質頁巖(同圖2-8);下石盒子組雜頁巖(紫色頁巖與黃綠色頁 巖互層)。(二)碳酸鹽巖碳酸鹽

21、巖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兩種碳酸鹽礦物組成。以方解石為主的是石灰巖,以白云石為 主的是白云巖,這是碳酸鹽巖的兩種最基本的巖石類型。1、灰色礫屑灰巖:礫屑為盆地內生成的隱晶灰巖或微晶泥灰巖碎屑經破碎而成,長軸長幾厘米至十幾厘米, 短軸長1-2cm,礫石扁平面與巖層層面基本一致。我們見到的主要為冶里組的灰色原地礫屑灰 巖,其中礫屑仍保留有碎屑棱角,基本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實習報告用紙未受到磨蝕,分選性差。2、泥屑、砂屑、礫屑白云質灰巖:風化面皆為土黃色,新鮮面為淺黃色。這些內碎屑具有碎屑沉積的特點,如斜層理、水平層 理等。與化學沉積巖不同,風化表面上有粒度感。(同圖1-4,圖1-5)3、微晶白云質

22、灰巖:白云石含量25%-50%,分布不均勻。主要分布在馬家溝組上部,是淺海相較深水環境下沉積的 巖石。風化面為土黃色,新鮮面為黃灰色。往往出現在海退層序的上部層位,其下是泥灰巖或 微晶灰巖,其上多是細晶白云巖。4、豹皮狀灰巖:在灰巖中有時分布有白云質團塊,在風化面的表面上往往呈土黃色或棕褐色的花斑狀,白云 質花斑與周圍灰質成分之間的界線參差不齊,稱為豹皮狀灰巖。白云質花斑內以自形白云石為 主,但尚保留有少量的方解石殘余晶體,表明為白云石不均勻交代方解石所致。三巖漿巖本區地質實習路線中,僅在亮甲山組和冶里組內發現輝綠玢巖的侵入情況。輝綠玢巖:呈巖 墻、巖床或巖脈產出,見于亮甲山。巖石呈灰綠色,斑

23、狀結構,斑晶為輝石,多己綠簾石化或碳 酸鹽化。基質為隱晶質,鏡下鑒定為輝綠結構,塊狀構造。在亮甲山上的輝綠玢巖巖墻中見有圍 巖捕虜體。侵入巖:(1)綏中花崗巖(混合花崗巖):當長英質熔體或富含鉀、鈉、硅的熱液徹底交代原來巖石時,原來巖石的宏觀特征完全消失,并形成花崗巖。這種花崗巖成為混合花崗巖,他是混合巖化作用程度極高時的產物。(2)燕山期響山巖(3)輝綠巖或輝綠玢巖:呈巖床侵入亮甲山組石灰巖。輝綠巖:灰綠色、暗綠色巖石,典型的輝綠結構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輝石與斜長 石。無斑細晶-隱晶結構,可見氣孔構造。輝綠玢巖:組成礦物以輝石、斜長石為主,呈灰綠色,斑狀結構,斑晶為輝石和斜長石;基

24、質為 隱晶質,塊狀構造。(4)閃長巖:不含石英或石英含量5%。主要由斜長石(更-中長石)和普通角閃石組成,也可出現輝石和黑云母,有時后兩者也可成為主要的暗色礦物。巖石為半自形粒狀結構,斜 長石常具環帶結構。趙莊南側發現寬約70公分的閃長巖脈侵入體。噴出巖:我組在踏勘、測剖面、地質填圖時均未見到。四變質巖此次實習過程中沒有見到變質巖,只見到了綠泥石化現象。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實習報告用紙五構造一、褶皺:柳江向斜北起城子峪,南到石龍山、南林子一線,長達20km ;東起娃娃峪西溝、張巖 子,西到五莊、山羊寨一線,寬約8km,約占石門寨地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向斜由新元 古界-中生界地層構成,核部地

25、層主要為二疊系,大多被侏羅系火山巖不整合覆蓋,兩翼主 要為寒武系、奧陶系和石炭系地層(圖2-12)。西翼地層向東傾斜,傾角一般大于50,個 別地段大于80,甚至直立倒轉。東翼向西傾斜,傾角通常為10-25。西翼地層中南北 向的陡傾逆斷層發育,使局部地層直立、倒轉,甚至造成地層的缺失。東翼地區發育齊全, 傾角較緩。向斜軸線在黑山窯-旁水崖-老君山一線,靠近西翼區,軸面向西傾斜,傾角60 -75。 向斜樞紐波狀起伏,總體趨勢向北揚起。南部轉折端在付水寨、黑山窯一線,為一不對稱的南 北向短軸向斜。二、斷裂:如圖2-13,我們僅在石門寨西門外亮甲山組與冶里組分界處見到一個小斷層。圖2-12巖漿侵入對柳

26、江向斜形態影響圖2-13石門寨西門外小斷層三、區域地質發展史本區位于華北地臺燕山臺褶皺帶的東段,地址發展歷史與華北地臺發展史基本一致,曾經歷 過基底形成、蓋層演化、構造變形改造等幾個重要階段。從區域地質背景來看,華北地臺結晶基底的形成,經歷了太古代及早元古代這一漫長的地槽 發展階段,呂梁運動造成地槽褶皺回返,形成了華北地臺的統一結晶基底。本區雖然未見有大面 積太古界及早遠古界變質巖系的出露,但是尚可以看到新太古界綏中花崗巖。自呂梁運動以后,華北地臺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蓋層發展階段,但在中、新元古代地形起 伏還是比較明顯的,地臺北部的燕山地區發育北東東向的狹長海槽,并有隆起帶相間。本區缺失 中元

27、古界,其原因與臺拱區西界的青龍-灤縣大斷裂密切相關。該斷層為基地型斷裂,古元古代初 期到新元古代早期,該斷裂兩側呈明顯的差異升降活動,西盤持續下降,堆積了厚達數萬米的海 相地層。東盤即臺拱區則不斷隆起,沉積范圍急劇擴大向東越過了青龍-灤縣大斷裂,直達山海關 一帶,在本區形成了濱淺海相的青白口系長龍山組和景兒峪組。在新元古代晚期,華北地臺主體 部分上升為陸地,因此在實習區沒有接受沉積。沈 從寒武紀到中奧陶世末期,華北地臺總體處于海侵環境,地殼運動主要發生在海盆內部。 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實習報告用紙 一早寒武世華北地臺再度下降,在本區表現為下寒武統府君山組假整合與青白口系景兒峪組之 上,早寒武世

28、府君山期,本區地殼又開始上升,曾一度出現沉積間斷,即饅頭組與下伏府君山組 呈假整合接觸,而其余時期雖有短期上升,但沉積是連續的,地層之間為整合解除關系。中奧陶世晚期,整個華北地臺再次全面上升成陸,轉入長期遭受風化剝蝕的地史時期,因 此,實習區和華北地臺其他地區一樣,缺失這一時期的沉積,并形成廣泛分布的古風化殼。在古 風化殼上形成了殘積型為主的山西式鐵礦和鋁土礦。中石炭世,華北地臺又開始緩慢沉降,中、晚石炭世沉積的主體為一套海陸交互相的含煤碎 屑巖。晚石炭世末期地殼上升,致使華北地臺的主體基本脫離海洋環境,轉為陸地環境。早二疊世 沉積為一套以河湖相、沼澤相為主的含煤碎屑建造,晚二疊世沉積為一套不

29、含煤的河湖相碎屑建 造。早-中三疊世本區處于上升階段,缺失沉積,中二疊世末的印支運動在東臨遼寧省內比較強 烈,往西進入實習區明顯減弱。在實習區,印支運動造成了下侏羅統北票組與下伏古生界之間呈 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在侏羅紀發生了對我國東部地區影響極為強烈的燕山運動。早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I幕較 弱,在本區表現為由局部掀動而造成的中、下侏羅統之間的弱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中侏 羅世以來,地殼活動進一步發展,基底斷裂繼承性活動,發生了裂隙式火山噴發,并有巖漿侵 入,在本區形成了中侏羅統髻髻山組中性火山巖。中侏羅世末的燕山II幕比較強烈,在北西-南東向擠壓應力作用下,廣泛發育軸向以北東向為 主的褶皺,基底

30、斷裂復活并產生新斷裂。實習區最重要的地質構造一一柳江向斜的初始形態就是 燕山運動II幕造成的,可能當時的軸向是北東向或北北東向,兩翼傾角都是比較平緩并且接近相 等的。晚侏羅世為地殼劇烈活動的時期,火山活動有中性和酸性巖漿噴發,在實習區形成上侏羅統 孫家梁組火山巖。晚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主幕一一第III幕造成了區域性的強烈構造變形和大規模 巖體侵入。在實習區表現為大規模的酸性深成侵入活動,形成響山花崗巖基和后湖山花崗巖株, 他們侵入于孫家梁組及更老的地層中,位于柳江向斜南段西側的響山花崗巖巖基侵入時對周圍產 生側向擠壓,導致柳江向斜進一步變形。向斜南端西側受到由西向東的擠壓力,造成褶皺軸向由 近北

31、東向或北北東向變為近南北向,向斜西翼地層產狀變陡,發育南北向逆斷層,局部地層直 立、倒轉或缺失,而東翼地層受影響很小,傾角較緩,南北向逆斷層不發育。燕山運動II、III幕形成了區域主體構造格局,在實習區形成了柳江向斜和一些新斷裂,并且 使老斷裂重新活動。從白堊紀開始,區域構造運動強度總體上逐漸減弱,全區總體上升遭受剝 蝕,局部地區出現裂谷系和斷陷盆地。實習區地殼上升運動明顯,并且西北部抬升幅度大于東南 部,全區缺失白堊紀一一新近紀的沉積,在古近紀一一第四紀早期發育了海拔大約為600m, 450m,300m的三級夷平原,在第四紀形成了多級河流階地和溶洞。由此可見,侏羅紀燕山運動,特別是晚侏羅世末期的燕山運動III幕,對實習區的地質演化過 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次運動奠定了實習區現今構造格局的基本輪廓,以后的地質作用只是 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而已。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實習報告用紙四、地質礦產本區的礦產資源以鋁土礦、煤、黏土礦等沉積礦產為主,石灰巖、砂巖、正長巖是制玻璃、水 泥等的原材料。下平山處有重晶石、鉛鋅礦,有些地方有矽卡巖的鐵礦。1、煤:是可燃有機巖礦床屬外生礦床中的沉積礦產。煤的成分包括有機組分和無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