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詩歌鑒賞專項練習:表達技巧4-寫景手法(典例引領+方法技巧+鞏固訓練+答案解析)_第1頁
2023高考詩歌鑒賞專項練習:表達技巧4-寫景手法(典例引領+方法技巧+鞏固訓練+答案解析)_第2頁
2023高考詩歌鑒賞專項練習:表達技巧4-寫景手法(典例引領+方法技巧+鞏固訓練+答案解析)_第3頁
2023高考詩歌鑒賞專項練習:表達技巧4-寫景手法(典例引領+方法技巧+鞏固訓練+答案解析)_第4頁
2023高考詩歌鑒賞專項練習:表達技巧4-寫景手法(典例引領+方法技巧+鞏固訓練+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3高考詩歌鑒賞專項練習:表達技巧4.寫景手法(典例引領+方法技巧+鞏固訓練+答案解析)【典例引領】一、(2022 新疆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雜詩(魏)曹丕漫漫秋夜長, 輾轉不能寐, 彷徨忽已久, 俯視清水波, 天漢回西流, 草蟲鳴何悲, 郁郁多悲思, 愿飛安得翼, 向風長嘆息, 烈烈北風涼。 披衣起彷徨。 白露沾我裳。 仰看明月光。 三五正縱橫。 孤雁獨南翔。 綿綿思故鄉。 欲濟河無梁。 斷絕我中腸。.以下對這首古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這是一首游子羈旅古體詩,它以情景交融的典型筆法,表現了游子深切 的思鄉苦情。B.前十二句為第一層,寫景為主而兼敘事,

2、營造清冷寂寥的氣氛,為后面 的抒情蓄勢。C.后六句為第二層,直接抒發游子思鄉的感情,最后兩句更給人留下無窮 的想象空間。D.本詩語言平易質樸,描寫細膩,情景相生,感情深沉,因而具有強烈的 藝術感染力。.這首詩的寫景很有特點,請簡要賞析。【答案】1. C2.運用疊詞突出特點。“漫漫” “烈烈”等疊詞的使用,突出了秋夜的 漫長和北風的寒涼,強化了詩人的情感。調動多種感官寫景。“秋夜長” “北風涼”將心理感覺與觸覺相結合,寫 出北方秋夜深沉、蕭瑟、凄清的特點;“天漢回” “草蟲鳴” “雁南翔”視聽結 合,寫出秋夜的寂寥與空闊。俯仰結合立體描繪。詩人仰觀明月銀河,俯察清波白露,立體描寫出了秋 夜的天地

3、景觀,營造了清冷寂靜的意境。【解析】1.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 “最后兩句更給人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有誤。詩人因還鄉無望,只有向六、(2022 山東臨沂三模)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以下小題。 京口懷古唐戴叔倫大江橫萬里,古渡渺千秋。浩浩波聲險,蒼蒼天色愁。三方歸漢鼎,一水限吳州。霸國今何在,清泉長自流。注釋“三方:指魏、蜀、吳三國。霸國:指歷史上割據江左的國家。.以下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首聯寫詩人站在京口江畔詠古嘆今,浮想聯翩:長江之水奔流萬里,千 年的古渡口曾見證了多少往事。B.頷聯運用疊字,寫出了作者的所見所感:“浩浩”渲染了水勢的洶涌, “

4、蒼蒼”天色烘托了他內心的愁緒。C.第五句敘寫歷史上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的事實:天下曾三國鼎立,但隨 著歷史的腳步,最終走向一統。D.此詩為懷古詩,通過抒發對歷史上割據勢力興亡的感慨,借古諷今,諷 刺大唐王朝統治者的腐化墮落。.有人認為“霸國今何在?清泉長自流”與王勃滕王閣詩的“閣中帝 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有異曲同工之妙。請談談你對此的理解。【答案】. D.均是感慨歷史變遷、自然永恒。借“帝子”與“霸國”抒發興衰感慨, 借流水與“清泉”寫自然永恒。均使用了設問,引發讀者思考。兩句均一問一答,引發人們對歷史興亡的 深思。均采用了比照手法,自然永恒與朝代更迭作比照,表達了對歷史變i的感 慨。均采

5、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感慨古人古跡蕩然無存是虛寫,眼前的流水是 實寫。均采用以景結情的手法。以“清泉”或“江水”作結,讓人回味無窮。【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D.“腐化墮落”錯,主要是感慨歷史興衰。應選D。.此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分析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霸國今何在?清泉長自流”與王勃滕王閣詩的“閣中帝子今何在?檻 外長江空自流”確有異曲同工之妙。均是感慨歷史變遷、自然永恒。本詩“霸國今何在,清泉長自流”,歷史上那些稱霸一方的國家如今在哪里 呢?只看到清泉默默的流淌著。王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高 閣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欄桿外的江水空自流淌,日夜不息

6、。歷史上無 論多么輝煌顯赫的生命,都注定凄慘地悄然地逝去,只有時間冷漠地永恒地流逝。 兩首詩分別借“帝子”與“霸國”抒發興衰感慨,借流水與“清泉”寫自然永 恒。均使用了設問,引發讀者思考。本詩“霸國今何在? ”與王詩的“閣中帝 子今何在? ”都是設問,一問一答,引發人們對歷史興亡的深思。均采用了比照手法。本詩“霸國”是短暫的,“清泉長自流”意味著時間 是永恒的;王詩“閣中帝子”是短暫的,“檻外長江空自流”意味著時間是永恒 的;兩首詩都把朝代更迭與自然永恒作比照,表達了對歷史變遷的感慨。均采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本詩“霸國今何在”是虛寫,“清泉長自流” 是實寫;王詩“閣中帝子”是虛寫,“檻外長江空

7、自流”是實寫。兩首詩都實寫 眼前的流水,虛寫古人古跡蕩然無存。均采用以景結情的手法。本詩以“清泉長自流”作結,王詩以“檻外長江 空自流”作結。兩首詩都在提出霸業或建閣的人如今何在的疑問后,以景作結, 似答非答,更進一步抒發了人生盛衰無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讓人回味無窮。七、(2021 河北衡水模擬預測)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兵亂后雜詩(其五)呂本中蝸舍嗟芫沒,孤城亂定初。籬根留敝屣,屋角得殘書。云路慚高鳥,淵潛羨巨魚注。客來闕佳致,親為摘山蔬。注化用杜甫中宵“擇木知幽鳥,潛波想巨魚”的詩句。.以下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根據內容分析,這首詩寫戰亂后殘破景象,反映了

8、百姓遭受的深重苦難。B.首句寫作者身居雅室,目睹著兵亂后荒蕪之景,不由地發出深沉的感嘆。C.頸聯用典,但又與杜詩情感不同,作者羨慕魚、鳥皆有依附,不免感傷。D.作者最后具體地描寫生活的困頓,展現辛酸的凄苦情景,讀來催人淚下。14.況周頤蕙風詞話認為“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寫景 而情在其中”。本詩頷聯恰如其言,請簡要分析。【答案】. B.頷聯寫景,斷殘的竹籬門墻,破舊的鞋子,屋里殘存的書籍,細致地 刻畫了兵亂后的殘破情景。景中含情,“敝雁” “殘書”等冷落凄涼的情景揭 示了戰亂帶來的創傷,表達了作者為人民遭受深重苦難而感到沉痛之情。借刻 畫戰爭后屋舍破敗等情景表達對戰爭的痛斥。【解析

9、】.此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B. “首句寫作者身居雅室”錯,首句中的“蝸舍” “蕪沒”足以說明這是一 間破敗的屋舍,并不具有“雅”的特點,故不能理解為“雅室”。應選Bo.此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這首詩寫兵亂后的殘破景象,反映了戰爭使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難,具有現實 意義。根據題干的提示,頷聯是寫景抒情的句子,從“景” “情”二字進行賞析即 可。頷聯描繪了斷殘的竹籬門墻下留著破舊的鞋子,進屋可以看到殘存的書籍。 細致地刻畫了戰后城中的殘破情景,勾勒出兵亂后冷落凄涼的現實圖景;作者以 “敝履” “殘書”等這些小圖景反映大主題,揭露了戰亂給百姓帶來的創傷,情 感尤為沉痛

10、,表達了對戰爭的痛恨。據此分析作答即可。八、(2022 福建三明模擬預測)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登高詠菊盡羅隱籬畔霜前偶得存,苦教遲晚避蘭蘇。能銷造化幾多力,不受陽和一點思。生處豈容依玉砌?要時還許上金樽。陶公沒后無知己,露滴幽叢見淚痕。注:蘭荔:一種香草。玉砌:用玉石砌的臺階,此指富貴之地。要時: 迎合時尚。.以下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首聯說深秋菊花遲遲開放,是為了避開蘭蘇炫耀芬芳的時節,言近旨遠, 含蓄蘊藉。2 “陽和”指春煦之氣;頷聯下句說菊花不接受春天的一點恩惠,用語淺 俗,飽含豁達之意。C.頸聯上句運用反問手法,明說菊花生處不容靠近“玉階”,暗指

11、詩人沉 淪下層、晉升失路。D.詩歌照應緊密,“偶得存”照應詩題中的“盡”字,“籬畔霜前”為頸 聯中的“生處”等張本。16.請從修辭手法和情感內涵角度簡要賞析尾聯。【答案】. B.上句化用陶淵明愛菊這一熟典,陶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 名句,世以陶公為菊花之知己;下句運用擬人手法,說行將開盡的菊花因為陶公 逝世之后再也難遇知己了,所以那帶露殘菊仿佛為此而傷心落汨。詩人由登高所見“菊盡”而聯想到菊之知己陶公,進而想象殘菊帶露是為 再無知己的陶公而“淚痕”斑斑,抒發了詩人清高孤介的品格和遭冷落、無知己 的身世感嘆。【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菊花不接受春天的一點恩惠”分析錯

12、誤,該句是說菊花得不到春天的 一點恩惠,隱喻自身沉淪,懷才不遇;“飽含豁達之意”分析錯誤,應是“幽怨 憤德之意”。應選B。.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表現手法與情感內涵的鑒賞分析的能力。(1)表現手法上,此句運用了用典和擬人的修辭手法,陶淵明是愛菊的典 型,寫有大量關于菊花的詩句,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秋菊有佳色, 表露掇其英”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等,所以世以陶公為菊花之知己。所 以“陶公沒后無知已” 一句就是運用了陶淵明愛菊逸事這一個人人熟知的典故, 交代自陶淵明去世后,菊花在世間再無知己了。同時,“露滴幽叢見淚痕” 一句 那么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淚痕” 一詞將菊花人格化,說殘菊

13、帶露,是因為再也 沒有愛菊之陶公,而傷心落淚,這一比較聯想自然,想象合理,形象鮮明。(2)在情感內涵方面,尾聯化用陶淵明愛菊這一熟典,通過將菊花帶露想 象為菊花因失去作為知己的陶公而傷心落淚,隱確自己高潔孤介的品格,以及世 無知音,橫遭冷落、排擠的苦悶。九、(2022 安徽合肥模擬預測)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璧池望秋月張子容涼夜期清沼,池空水月秋。滿輪沉玉鏡,半魄落銀鉤。蟾影搖輕浪,菱花渡淺流。漏移光漸潔,云斂色偏浮。似璧悲三獻,疑珠怯再投。能持千里意,來照楚鄉愁。注:壁池:古代學宮前半月形的水池,借指太學和皇帝的選士之所。張 子容:湖北襄陽人。半魄:半圓的月亮。蟾影:月影。三獻:楚人

14、卞和多 次將和氏璧獻于楚王而楚王不識,因而卞和感慨“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 以誑”。疑珠:在夜里把明珠投到人們跟前,人們因為懷疑而不拾取。.以下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本詩即景命題,并且開頭兩句中的“清沼”“月”等意象和“窺”這個 動作與詩題“璧池望秋月”的內容相對應。B.本詩以池中秋月為主要描寫對象,詩人使用了 “沉”“落”“搖”“浮” 等動詞來極力描摹水中秋月的各種狀態。C.本詩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來寫景,將池中的月亮比作玉鏡和銀鉤,滿月 那么其形似鏡,半魄那么其狀如鉤,生動形象。D.本詩七、八句描寫隨著時間推移,煙斂云收之后,越發皎潔明亮的月光 隨水波浮動的景象

15、,光影變幻,綺麗絢爛。.本詩在抒寫愁情時較為含蓄,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答案】. D.寓情于景。清秋涼夜,池水空明,詩人通過對清沼秋月的描寫,營造 出凄冷的意境,寄寓自己的悲愁。用典抒情。詩人借用卞和三次獻璧而楚王不識、明珠暗投天路而行人不取 的典故,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愁。托物抒情。明月如珠似璧而沒有人欣賞,流光千里來相照,牽動詩人的孤 獨悲苦,表達了詩人的失遇之悲和漂泊之愁。【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D. “綺麗絢爛”錯誤。第七、八句所寫月光皎潔明亮,隨水波浮動的景象 并無綺麗絢爛的特點。應選D。.此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及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

16、力。本詩前八句內容主要寫景,清秋之夜“斑清沼”,發現一輪水中秋月。后面 集中來寫水月,如用了 “沉” “落” “搖” “浮”等動詞來描摹水中秋月的各種 狀態。在這樣的清秋之夜,目睹這清沼秋月的各種狀態,營造出凄清的意境,目 睹這一切,詩人生發出愁緒。“似璧悲三獻,疑珠怯再投,結合注釋“楚人卞和屢次將和氏璧獻于楚 王而楚王不識”及“在夜里把明珠投到人們跟前,人們因為懷疑而不拾取”分 析,運用典故,用卞和屢次獻璧于楚王而楚王不識及人們因為懷疑而不拾取“夜 投明珠”,是因為不識貨或懷疑而導致緒失寶物的結果,那么詩人是有才能的人, 卻沒有遇到賞識他的人,抒發懷才不遇的愁緒。托物抒情。清秋之夜,這樣的明

17、月,就如同前面說的和氏璧和明珠一樣,遇 不到賞識的人,得不到重視,借物抒發詩人失遇之悲。“能持千里意,來照楚鄉 愁”,流光千里來相照。抓住“是鄉愁”分析,詩人此時應該是漂泊在外,看到 這樣的明月,自然引發詩人的思鄉之情,抒發漂泊之愁。十、(2022 河南鄭州模擬預測)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次韻平甫金山會宿寄親友王安石天末海門橫北固,煙中沙岸似西興。已無船舫猶聞笛,遠有樓臺只見燈。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風吹水雪崩騰。飄然欲作乘樣計,一到扶桑恨未能。注:平甫:王安國的字,安國為安石長弟。指鎮江的金山寺。西興: 浙江杭州蕭山西興鎮,范蠡曾筑城于此,吳越曾在此糜戰。扶桑:古代神話中 海外的大樹,又

18、傳說為東方海中的古國名。.以下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為哪一項()A.第一句起筆橫空而來,畫面宏闊。第二句視線拉近,描寫眼前景物,以 “沙岸”與“西興”相比,大大豐富了詩意。B.第三、四句寫夜色中金山的所見所聞,作者在描寫中極力表現了清幽的 市井夜景。C.前六句詩,作者以時間為序,寫了由黃昏到初夜再到深夜的過程,章法 井然有序。D.第七、八句運用典故,含蓄抒發了詩人決意拋棄世間一切、遨游于神仙 世界的出世想法。.這首詩中間兩聯寫景頗為精妙,請簡要分析。【答案】D(1)視聽結合。頷聯前句寫悠揚的笛聲,是寫聽覺;后句寫閃爍的燈光, 是寫視覺。有聲有色,生動地描繪出江上清麗的夜景。(2)巧用比喻

19、或動靜結合。 頸聯用“金破碎”比喻松林間斑駁的月光,用“雪崩騰”比諭江間白浪騰涌,一 動一靜,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幅高曠明麗的山月江水圖。【解析】19.此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D. “含蓄抒發了詩人決意拋棄世間一切、遨游于神仙世界的出世想法”說法 錯誤。詩人想飄然出世卻“恨不能”,此詩是王安石早期作品,作為北宋著名的 政治家,詩人具有積極用世的精神,不會離開現實社會,詩人向親友表露的就是 這種堅毅的政治家的胸懷。應選D。20.此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題干指出“寫景頗為精妙”,答題時,先指出寫景運用的手法,然后結合詩 句具體內容進行分析,最后點出效果和情感

20、。“已無船舫猶聞笛,遠有樓臺只見燈”,視聽結合,先寫笛聲,頗有李白“誰 家玉笛暗飛聲”的意韻;再寫燈火,頗有張祜“兩三星火是瓜洲”的境界。畫面 雖然顯得孤寂,卻也生動地描繪出江上清麗的夜景,極富金山寺獨特風貌。頸聯先寫月色,一個“人”字,將山月寫活了,似乎山月鉆到了松林間,在 林間灑下斑駁的倩影,銀光點點,令人陶醉。再寫江水,“不盡長江滾滾來”, 自然是“白浪滔天”,那滔天的白浪又像是積雪崩落,很有“江間波濤兼天涌” 那種意境。這兩句一靜一動,有聲有色,富有詩情畫意。“金破碎” “雪崩騰”也可以說是運用比喻手法,滿地斑駁的月光像金子破 碎灑滿地,滔天的白浪又像是積雪崩落,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幅高

21、曠明麗的山月 江水圖。風長嘆,肝腸斷絕了,這個結尾直抒胸臆,余情裊裊,令人回味,但不能給人以 無窮的想象空間。應選C。2.此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運用疊詞“漫漫” “烈烈”,思心愁緒滿懷 的人最不耐長夜的煎熬,而颯颯秋風自又分外增一層凄涼之感。疊詞的使用,突 出了秋夜的漫長和北風的寒涼,強化了詩人的愁緒。“秋夜長”寫詩人的心理感覺,“北風涼”寫詩人的觸覺,“天漢回” “雁 南翔”寫詩人的視覺,“草蟲鳴”寫詩人的聽覺,詩人調動多種感官寫景,寫出 北方秋夜深沉、蕭瑟、凄清、寂寥與空闊的特點。“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一 “俯” 一 “仰”,俯仰結合,富有立

22、體感, 詩人低頭游目,只有清澄的池水在月色下滾動鱗鱗的波光:仰頭縱觀,也無非明 月當頭,夜色深沉,銀河已向西傾頹,寥廓的夜空上鑲嵌一天星斗;主人公那一 種百無聊賴、寂寞孤獨之感,直從字里行間泛溢出來。二、(2022 安徽黃山模擬預測)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和李時發春日見寄孔武仲聞道重湖路未通,悠然身在碧湖中。崎嶇水國猶千里,牢落春花已半空。江浪濺寒侵小睡,岳云篩雨響硫篷。君詩亦說清幽趣,便覺年來氣味同。.以下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詩歌首聯從“聞道”落筆,表現好友雖身處偏僻之地,卻能悠然自得的 心境。B.詩歌頷聯描寫水國千里、春花寥落的自然環境,以時空阻隔

23、,營造凄涼 氣氛。C.詩歌尾聯點明二人在創作中呈現出相同的趣味,認可自己與好友的藝術 追求。D.全詩寫景中兼抒情,在日常酬唱間展現知己情誼,感情真摯,讀來別有 意味。.本詩頸聯寫景藝術頗有特色,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答案】1. B2.用詞精當傳神。“侵”字賦予自然人格化,形象生動地表現出江水浪 花中的料峭春寒:“篩”字細膩逼真地描摹出雨點透過云層、打在船篷之上的獨 特景象。描寫手法多樣,江水飛濺,寒意侵入,春雨響篷,詩人運用比較手法, 并調動觸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刻畫江上生活情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寓情于 景。在對江上生活情景的描寫中,寄寓了詩人欣賞自然美景、自得其樂的清幽之 趣。【解析】.此題

24、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營造凄涼氣氛”錯,從詩歌內容來看,雖然二人相距甚遠,此時春花 凋零,但這只是當時實景,并不“凄涼”;且“凄涼”和“悠然” “清幽”明顯 矛盾。應選Bo.此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江浪濺寒侵小睡”意思是:江水上的浪花濺起寒氣侵擾了人們的睡眠,“侵”賦予江浪以人的行為,是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展現出江水浪花中的料 峭春寒。“岳云篩雨響疏篷”雨點透過高聳入云的山岳打在船篷上,發出悅耳的 聲響,“篩”寫出了雨點的密集,細膩逼真地描摹出雨點透過云層、打在船篷之 上的獨特景象。“江浪濺寒侵小唾”中“寒”屬于觸覺描寫,寫出了寒意侵入的感覺;“岳 云篩雨響疏篷”中“響

25、”屬于聽覺描寫,寫出了雨點打在船篷之上的聲音。兩句 運用了觸覺和聽覺相結合的手法,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江浪濺寒侵小睡,岳云篩雨響疏篷”描寫了江上生活的情景,環境優美, 悠閑自得,詩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抒發了詩人熱愛自然,悠然自得的心境。【方法技巧】對于詩詞中的景,鑒賞時應主要注意的常見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幾點:.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亂石穿空,驚 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參照前面的表現手法。.語言運用方面,既要學會欣賞像盛唐詩人所描寫的雄渾壯麗的景象,如王 維的“大漠孤煙直

26、,長河落日圓”,又要善于體會詩人細致入微的觀察、捕捉和 描摹,如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二【鞏固訓練】一、(2022 遼寧沈陽模擬預測)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送國棋王逢杜牧玉子紋楸一路饒,最宜檐雨竹蕭蕭。嬴形暗去春泉長,拔勢橫來野火燒。守道還如周伏柱,麋兵不羨霍嫖姚。得年七十更萬日,與子期于局上銷。注:玉子紋楸:精美的棋子、棋盤:一路饒:即讓一子。周伏柱:指老 子,曾做過周朝的柱下史。霍嫖姚:即霍去病,漢武帝時名將,兩次大破匈奴, 屢建戰功,曾為嫖姚校尉。.以下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為哪一項()A.詩歌首聯從令人難忘的對弈場景入手,“檐雨竹蕭蕭”烘托出幽雅愜意 的環境。“

27、羸形暗去春泉長”是說王逢下棋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潺漫不息,充滿了 生機。“拔勢橫來野火燒”運用擬人,說明王逢進攻起來突兀迅速,拔旗斬將, 野火燎原,令人難以招架。D.頸聯寫出王逢以靜制動進攻廝殺的棋風,攻防有序,穩健而凌厲,令人 驚嘆。.本詩句句寫“棋”,那么詩人是怎樣借“棋”寫別情的?結合詩句作簡 要分析。【答案】. C.首聯描繪了淅淅瀝瀝的秋雨、蕭蕭瑟瑟的修篁的環境,詩人與友人窗 下擺棋對弈的場景,給人幽雅又愜意的感受。“最宜”二字,足見友情之深厚, 也增添了別離之感傷。中間兩聯運用比喻和典故,表現了友人高超的棋藝,可以看出兩人對弈之 趣。然而這種愜意會隨著友人的離開而不得,棋藝越妙,離別之情

28、越濃。尾聯詩人借與好友王逢相約,要將萬余日時間,盡行于棋局上銷用,外表 上是幾多豪邁,幾多歡快,實際上卻暗寓著百般無奈和慨嘆,抒發的離情別緒極 為濃郁,極為深沉。【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 “運用擬人”錯,應為比喻修辭。“拔勢橫來野火燒”運用比喻,說明 王逢進攻起來突兀迅速,勢如拔旗斬將,疾如野火燎原。應選C。.此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分析抒情手法的能力。回答此題抓住“句句寫,棋 “怎樣借棋寫別情”這兩個關鍵詞,回 答時應該按照“描寫了與棋有關的什么事,抒發了什么別情”的內容逐句分析即 可。這是一首頗有趣味充滿深情的送別詩。作者的友人王逢是一位棋藝高超的圍

29、 棋國手,于是作者緊緊抓住這點,巧妙地從紋樣對弈一路出發,以爽健的筆力委 婉深沉地抒寫出自己的依依惜別之情。首聯“玉子紋楸一路饒,最宜檐雨竹蕭蕭”,起首即言棋,從令人難忘的對 弈場景下筆,一下子便引發人悠悠縷縷的棋興。“最宜”二字,足見友情之深厚, 也增添了別離之感傷。頷聯“羸形暗去春泉長,拔勢橫來野火燒”,嬴形,指棋形羸弱。這是贊美 友人絕妙的棋藝,這兩句運用了比喻的手法,說他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淙淙流淌, 潺演不息,充滿了生機:進攻起來突兀迅速,勢如拔旗斬將,疾如野火爆原。然 而這種愜意會隨著友人的離開而不得,棋藝越妙,離別之情越濃。頸聯承前,使事言棋,贅嘆友人的棋風:“守道還如周伏柱,麋兵不

30、羨霍嫖 姚。”這兩句說王逢的棋動靜相宜,攻防有序,穩健而凌厲。防御穩固,陣腳堅 實,就像老子修道,以靜制動,以無見有。進攻廝殺,首尾相應,戰無不勝,較 之霍去病麋兵大漠,更加令人驚嘆。這四句淋漓興會,運用典故,寫出王逢的棋 風不僅有老子的守道風范,還有霍去病的勇敢和謀略,極力渲染烘托,表現出友 人高超的棋藝和自己真摯的友情。尾聯”得年七十更萬日,與子期于局上銷”:如今他遇上王逢這樣棋藝高超, 情投意合的棋友,該是多么歡樂啊。可是友人就要離去了,留下的將僅僅是“最 宜檐雨竹蕭蕭”那種美好的回憶。因此這兩句含蘊極豐,外表上是幾多豪邁,幾 多歡快,實際上卻暗寓著百般無奈和慨嘆,抒發的離情別緒極為濃郁

31、,極為深沉。二、(2022 廣東模擬預測)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畫鷹杜甫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絳鐐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注:這首題畫詩是杜甫青年時期所作。(sbng):挺立。愁胡:發愁 神態的胡人,胡人眼色深碧。絳鑲(xuan):絳,絲繩,用來系鷹;鑲,鷹繩 另一端系的金屬環。軒楹:懸掛畫鷹的堂前窗柱。.以下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 “風霜起”寫畫鷹的周身環境,肅殺之氣撲面而來,畫鷹的氣勢得到烘 托。B.頷聯描寫畫鷹生動形象,“擬身”“側目”寫其神態,“思狡兔”寫其 心理。C.頸聯寫繩環被摘下,畫鷹凌空振翅,再現

32、了畫鷹栩栩如生、氣勢非凡的 形象。D. “何當”說明期望,“凡鳥”指平庸之鳥,“擊”表達了作者對“凡鳥” 的態度。4.本詩句句寫畫鷹,但托物言志,“懷抱俱見”,請簡要分析。【答案】. C.詩人借鷹言志,通過描繪畫中雄鷹的威猛的姿態、飛動的神情和搏擊的 激情,塑造了氣勢非凡、志向高遠的蒼鷹形象,表現了詩人青年時代昂揚發奮、 積極進取的心志和鄙視庸碌、嫉惡如仇之心。【解析】.此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語言的能力。0. “繩環被摘下,畫鷹凌空振翅”曲解詩意,頸聯是想象畫鷹只要解 開繩環,即可振翅而出,借想象飽滿了畫鷹的形象。應選c。4.此題考查學生鑒賞品味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由題干可知,這首

33、詩歌中借鷹來言志,所以考生需要結合鷹的特點來分析其 中的詩人的“懷抱”。詩歌中間四句描寫畫面上蒼鷹的神態,頷聯兩句是說蒼鷹的眼睛和湖泡、的眼 睛相似,聳起身子的樣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刻畫出蒼鷹搏擊前 的動作及其心理狀態;頸聯兩句是說系著金屬圓軸的蒼典,光彩照人,只要把絲 繩解掉,即可展翅飛翔;懸掛在軒楹上的畫鷹,神采飛動,氣雄萬夫,好像呼之 即出,去追逐狡兔,描寫出畫鷹躍躍欲試的氣勢。這兩聯中,“思”與“似”、 “摘”與“呼”兩對詞,把畫鷹刻畫得極為傳神,“思”寫其動態,“似”寫其 靜態,“摘”寫其情態,“呼”寫其神態,展現了畫面之鷹的氣勢非凡、志向高 遠。最后兩句把畫鷹當成真鷹

34、,寄托著作者的思想,“何當”含有希幸之意,就 是希望畫鷹能夠變成真鷹,奮飛碧霄去樗擊凡鳥;“毛血”句把“凡鳥”喻為誤 國的庸人,含鋤惡之意。由此看來,此詩借詠畫鷹以表現作者嫉惡如仇之心, 發奮向上之志。三、(2022 山東德州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送趙都護赴安西張九齡將相有更踐,簡心良獨難。遠圖嘗畫地,超拜乃登壇。戎即昆山序,車同渤海單。義無中國費,情必遠人安。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寬。自然來月窟,何用刺樓蘭。南至三冬晚,西馳萬里寒。封侯自有處,征馬去嘩嘩。注簡心:語出論語“簡在帝心”,表示被皇帝知曉、賞識。昆 山:昆侖山。此泛指西北邊。序:排序,羅列。渤海單:漢代龔遂為渤海太守

35、, 單車獨行到府,治理有方,郡中安定。月窟:泛指遙遠之地。嘩口單,牲口喘 息的樣子。5,以下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詩的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簡心” 一詞,寫趙都護熟悉邊疆事務,才能 出眾,得到皇帝賞識并被破格提拔。B.詩中借用龔遂單車赴邊之典,表達對趙都護能力的信任,相信此次赴任 一定能夠將轄地治理得安定有序。C.詩中“三冬”點明送別時令,“萬里”寫行程遙遠,“寒”既寫出邊疆 天氣之寒,也寫出詩人送別時內心凄涼。D.末尾兩句祝愿趙都護在安西建功封侯,以“征馬嘩彈”作結,暗含征途 漫漫、任重道遠之意,頗有韻味。6.唐詩常運用“傅介子斬樓蘭”之典,表達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36、本詩反 其意而用之,請結合全詩,分析“何用刺樓蘭”中蘊含的深意。【答案】. C.“何用刺樓蘭”,一反“斬樓蘭”之意,表示不運用武力征服西域; 詩人相信趙都護依靠文韜武略之才、寬嚴相濟之德,自然可以不勞師動眾,使 遠人前來歸順,使邊境安定;”何用刺樓蘭”,不再僅著眼于個人的建功立業, 更能表現詩人的寬廣胸襟和盛唐的大國風范。【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也寫出詩人送別時內心凄涼”錯,結合上文“車同渤海單”,詩人借用 典故,表達對趙都護能力的信任,相信他一定能夠將轄地治理得安定有序;結合 下文“封侯自有處”,詩人在末尾祝愿趙都護在安西建功封侯;全文基調昂揚向 上,惡劣的環

37、境完全不能阻擋朋友赴邊的腳步,所以“寒”字恰恰表達了詩人渴 望建功立業的豪情。應選C。.此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何用”,反問,即不用,意思是不用武力就可以征服西域。結合前文“他日文兼武”,寫趙都護之才,文武兼備;”而今栗且寬”,寫 趙都護的治理策略是寬嚴相濟;這樣的話就可以“義無中國費”,指不用耗費國 力,無需勞師動眾;“情必遠人安” “自然來月窟”指所到達的效果,使“月 窟” “自然來”,使“遠人安”,使邊防安定。“何用刺樓蘭”不再只是著眼于表現個人建功立業的豪情,還表達了詩人寬 廣的胸襟和盛唐的大國風范,希望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使遠人前來歸順,使邊防 安定。四、(2022 江蘇鎮江

38、模擬預測)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次韻和吳仲庶池州齋山畫圖王安石省中何忽有崔嵬,六幅生綃坐上開。指點便知巖石處,登臨新作使君來。雅懷重向丹青得,勝勢兼隨翰墨回。更想杜郎詩在眼,一江春雪下離堆。注:省:唐宋時中央高級機關名,約相當于今日中央的部。杜郎詩:指 杜牧登臨、游覽齋山后寫有九日齊山登高一詩。離堆:在四川南充縣東南, 詩中借指齋山。.以下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王安石寫作這首詩前,吳仲庶寫了一首齋山畫圖詩,本詩依照吳仲庶原 詩的韻而創作的。王安石寫自己在座上欣賞畫卷,圖中生動、形象、別致的齋山美景隨之 呈現在讀者面前。C. “雅懷”贊美了吳仲庶高雅的情懷,并表達

39、了詩人欣賞到齋山美景圖時 的喜悅與贊嘆之情。D.王安石的詩“學杜得其瘦硬”,他晚年詩風深沉,寓理于景,本詩集中 表達了這一特點。8.詩歌最后兩句如何巧妙地贊揚這副畫作,請簡要說明。【答案】7. D8.比喻。將畫作中描繪的江中卷起的浪花比作“春雪”,形象地描繪出 浪花翻騰的場景,使得畫面內容更有動態美。用典。借用杜牧登齊山賦詩的典故,寫出看到這幅圖畫仿佛就如杜牧一般 親自登山游覽,置身景中,寫出畫技之高超,畫作之精妙。聯想。由眼前畫作聯想到杜牧登山賦詩,由畫中的浪花聯想到春雪,超越 時空限制,使詩歌內容更為豐富,增添了藝術表現力。【解析】7.此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及藝術手法的能力。D. “王安石的詩寓理于景,本詩集中表達了這一特點”分析錯誤。本詩 前兩聯寫“六幅生綃” “坐上開”,“指點” “登臨”等詞句,生動地寫出了畫 作中齋山美景;后兩聯“雅懷重向丹青得,勝勢兼隨翰墨回。更想杜郎詩在眼, 一江春雪下離堆”是對吳仲庶畫作的贅美,沒有表達出說理。應選Do.此題考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