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期末-第六單元碳和碳的化合物_第1頁
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期末-第六單元碳和碳的化合物_第2頁
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期末-第六單元碳和碳的化合物_第3頁
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期末-第六單元碳和碳的化合物_第4頁
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期末-第六單元碳和碳的化合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六單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課題1 金剛石、石墨和C60(第一課時) 一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了解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和用途。(2) 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同一種元素也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2過程與方法 能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并會對現象分析歸納,總結出重要的知識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以發展的觀點看待碳的單質。 (2)樹立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的觀點。二 、教學重點 物質的結構、性質和用途的之間的關系。三 、教學難點 物質的結構、性質和用途的之間的關系。四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五 、教學過程1、引入新課引言我們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物質,那么,同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物質嗎?2、學習

2、金剛石,石墨、C60分子知識展示金剛石,石墨、C60分子模型介紹金剛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教師你能得到什么結論?學生總結同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 學生討論、總結金剛石無色透明、正八面體形狀。 介紹刀頭上鑲有金剛石,用它來裁玻璃。設問你想到了什么?學生發言金剛石很硬,所以可用來裁玻璃。 介紹金剛石經仔細琢磨后,可以成為璀璨奪目的裝飾品鉆石,它的價格比金剛石還高,現在帶鉆戒的人越來越多,說明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引導觀察石墨樣品,試描述有關物理性質。學生觀察描述深灰色、有金屬光澤、不透明、細鱗片狀固體。引導用手觸摸一下石墨,有何感覺?學生石墨很軟、有滑膩感。介紹由于石墨很軟

3、,所以常用石墨作鉛筆芯,但由于太軟,光用石墨作筆芯,既易斷又易磨損因此生產上常在石墨粉末中摻進一些粘土粉以增加硬度。教師石墨有良好的導電性,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很廣。試總結石墨的重要性質。學生石墨很軟、有良好的導電性。3、學習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知識介紹生活中常接觸到的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這些都是由石墨微小晶體和少量雜質構成的。其中木炭、活性炭用途很廣,你想知道它們有什么性質嗎?活動探究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錐形瓶里,加入一滴紅墨水,使水略顯紅色。投入幾塊烘烤過的木炭(或活性炭),輕輕振蕩,觀察現象。交流我們可以看到淡紅色的水顏色褪去。教師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結構,表面積大,具有較強的吸附性。另

4、外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強。 設問利用這一性質,活性炭會有什么用途?學生發言1防毒面具里的濾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來吸附毒氣的;2冰箱的除味劑; 3制糖工業的脫色劑。 討論結合金剛石、石墨和木炭的性質和用途,討論物質的性質和用途之間有什么關系。結論并板書4性質用途教師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形態的碳單質逐漸被人們發現,其中取得重要進展的是C60分子,另外還有碳管。展示C60分子模型投影介紹這是一個C60分子,它由60個碳原子構成,分子形似足球,又名足球烯。設問上面我們認識了三種碳的單質,它們的性質類似嗎?學生回答性質各不相同。總結5不同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同一種元素也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如:金剛石、石墨、

5、C60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但它們的物理性質各不相同,是因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碳的單質。首先認識了幾種不同的碳單質,并了解了它們重要的物理性質和用途。六 、布置作業 習題2、3、4,家庭實驗2。板書設計課題1 金剛石、石墨和C60一、碳的單質1金剛石很硬,可用來切割玻璃。 2石墨很軟,有良好的導電性。3木炭、活性炭有強吸附性。課題1 金剛石、石墨和C60&(第二課時) 一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知道碳單質的化學性質。2過程與方法 能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并會對現象分析歸納,總結出重要的知識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以發展的觀點看待碳的單質。二 、教學重點 碳單質的化學性質。

6、三 、教學難點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應。四 、教具準備儀器:小錐形瓶、試管(大小各1個)、鐵架臺、酒精燈、網罩、帶導管的塞子;藥品:紅墨水、烘烤過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五、課時安排 第二課時六 、教學過程1引入新課 在了解了單質碳物理性質后,本節課重點了解碳的化學性質。2學習 碳的化學性質投影資料:我國古代一些書法家、畫家用墨書寫或繪制的字畫能保存很長時間而不變色。設問這說明了什么?學生討論回答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不活潑。 設問若升高溫度,又如何呢?回顧提問寫出木炭在氧氣中充分燃燒時的化學方程式。學生板演C+O2CO2介紹當碳不充分燃燒時,生成一氧化碳。總結板書2高溫

7、下,碳能跟多種物質反應。(1)跟氧氣反應:C+O2CO2(充分燃燒)2C+O22CO(不充分燃燒)引導碳在高溫時還有重要的性質。活動與探究把經過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銅粉末混合均勻,小心地鋪放進試管,并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試管口裝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導管(如圖),用酒精燈(可加網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溫度)加熱混合物幾分鐘。然后先撤出導氣管,待試管冷卻后再把試管里的粉末倒在紙上。觀察現象并分析。 交流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試管粉末中有紅色物質。分析得產物為二氧化碳、銅。設問上述反應的反應物、生成物、條件都已確定,你能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嗎?學生板演2CuO+C2Cu+CO2分析從分子組成上看Cu

8、O轉變為Cu,發生了什么變化?是誰導致了這種變化?討論回答CuO轉變為Cu失去了氧,是碳奪走了CuO中的氧。講解并板書3還原反應: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奪去的反應。還原性:能奪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質具有還原性。練習焦炭在工業上可用來煉鐵:2Fe2O3+3C4Fe+3CO2請問:這個反應是否是還原反應?若屬于還原反應,哪種物質具有還原性?回答此反應是還原反應,其中碳具有還原性。介紹工業上常利用碳的還原性,制取多種金屬。 小結本節課我們重點分析總結了碳的化學性質,最后總結出了還原反應及還原性的概念。七 、布置作業 習題6、7、5,板書設計課題1 金剛石、石墨和C60二、碳的化學性質1常溫下,碳的化學性

9、質不活潑。2高溫下,碳能跟多種物質反應。(1)跟氧氣反應:C+O2CO2(充分燃燒) 2C+O22CO(不充分燃燒)(2)跟某些氧化物反應,2CuO+C2Cu+CO23還原反應:含氧化合物內的氧被奪去的反應。還原性:能奪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質具有還原性。課題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了解實驗室中制取CO2的反應原理。了解實驗室中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2)探究實驗室中制備CO2的裝置。2過程與方法 能合理使用課堂資料,并會利用這些資料設汁實驗方案。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設計裝置和制取氣體的過程中獲取成就感,進一步增強學習化學的自信心。二 、教學重、難點 探究實驗室中制

10、取CO2的裝置,并制取CO2。三 、教具準備(1)儀器:小試管、藥匙、注射器、錐形瓶、平底燒瓶、燒杯、大試管、集氣瓶、長頸漏斗、(帶導管的)雙孔塞及單孔塞、帶塞子的彎導管、水槽、酒精燈;(2)藥品:石灰石、碳酸鈉、稀鹽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木條。課時安排 1課時四 、教學過程(一) 引言在第二單元制取過O2,今天再來探究制備CO2,首先看以下幾則信息。1含碳酸根離子的化合物例:碳酸鈉Na2CO3、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能與稀鹽酸(HCl)或稀硫酸(H2SO4)反應生成二氧化碳。2把燃著的木條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條_,把燃著的木條伸入氮氣中,木條_。3向石灰水中吹氣,現象_,說明C

11、O2能讓石灰水變渾濁。4標準狀況下,CO2密度為1977 gL-1,空氣密度為1293 gL-1。5CO2能溶于水,且與水反應。活動探究 探究內容:實驗室制取CO2的原理。可供選擇的原料: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碳酸鈉(Na2CO3)、稀鹽酸(HCl)、稀硫酸(H2SO4)。可供選擇的儀器:小試管、藥匙。探究方法:步驟現象1234結論:_。學生活動交流(教師適當指導)石灰石與HCl反應速度適中;CaCO3與H2SO4反應難于進行;Na2CO3與酸反應瞬間結束,不便收集。所以實驗室制取CO2選擇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講解碳酸鈣與鹽酸反應:CaCO3+2HCl=CaCl2+H2CO3。碳酸不穩

12、定易分解生成CO2和H2O,所以總反應為:CaCO3+2HCl=CaCl2+CO2+H2O。板書一、實驗室制取CO2的反應原理CaCO3+2HCl=CaCl2+CO2+H2O設問我們如何設計一套完整的裝置制取CO2?板書二、實驗室制取CO2的裝置講述:實驗室里制取氣體裝置的確定實驗室里制取氣體的裝置包括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兩部分。下面列出了確定氣體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時應考慮的因素。1 、反應物的狀態固體和固體反應 固體和液體反應 液體和液體反應2 、反應條件(是否需要加熱、加催化劑等)3 、密度比空氣大的 向上排氣法密度比空氣小的 向下排氣法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與水發生反應)活動與探究 二氧化

13、碳和氧氣制取實驗及相關性質比較二氧化碳和氧氣制取實驗及相關性質比較反應物的狀態反應條件氣體密度比空氣的大或小是否溶于水是否與水反應CO2O2根據上述比較,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各有什么不同。試設計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并與同學討論、交流,分析各自設計的裝置的優缺點。以下儀器可供設計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時選擇,你也可以另選或自制儀器,還可以利用代用品。學生活動(以組為單位進行探究) 討論交流討論上述注意事項的原因,組與組之間討論交流各自裝置的優缺點。師生活動各組修改自己的裝置,教師審查。設問如何利用所設計的裝置制一瓶CO2氣體,需要哪些步驟?(二)、制取CO2的步驟1檢查裝置的氣

14、密性; 2加入藥品; 3制取收集氣體。(三)、驗證CO2氣體的方法1檢驗方法 2驗滿方法學生活動制CO2并檢驗CO2,收集一滿瓶CO2。思考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是什么?師生總結并板書1. 選擇反應原理;2選擇合適的實驗裝置;3確定驗證氣體的方法。五 、布置作業 習題2、3、5板書設計課題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實驗室制取CO2的反應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二、實驗室制取CO2的裝置三、制取CO2的步驟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加入藥品; 3制取收集氣體。四、驗證CO2氣體的方法1檢驗方法:將導管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變渾濁,證明生成的氣體是CO2。2驗滿方法:將

15、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熄滅,則說明CO2已收集滿。五、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1選擇反應原理; 2選擇合適的實驗裝置;3確定驗證氣體的方法。 課題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課時)一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2)了解并關注溫室效應。2過程與方法 會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分析、歸納。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強化保護環境、解決環境問題的意識。二、教學重點 二氧化碳的性質。三、教學難點 CO2與水的反應,CO2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四、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總結、聯系實際。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CO2的性質和用途。五、教學過程 引言CO2在自然界中有重要的作用,

16、所以我們有必要探究CO2的性質。學生活動制取CO2并收集到三個集氣瓶、一個軟塑料瓶中。活動與探究1點燃兩支短蠟燭,分別放在白鐵皮架的兩個臺階上,把白鐵皮架放在燒杯里,將一個集氣瓶中的CO2緩慢地沿燒杯內壁倒入燒杯中(注意:集氣瓶上的玻璃片不要拿掉,只需露出瓶口的13),觀察現象并分析。現象分析2向一個收集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質地較軟的塑料瓶中加入約12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塞,振蕩,觀察現象并分析。現象分析根據上述觀察分析填寫下表:顏色狀態氣味密度(與空氣比較)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燒是否燃燒CO2學生活動討論交流1向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時,下面蠟燭先熄滅,上面蠟燭后熄滅。這說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

17、燃燒,同時密度比空氣密度大。2向軟塑料瓶中加入水,蓋緊瓶塞后,發現塑料瓶向內凹陷。這說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使瓶內氣壓減小。3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易溶于水,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介紹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通常狀況下,1體積水約能溶解1體積的二氧化碳,增大壓強,還會溶解得更多。生產汽水等碳酸型飲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這一性質。設問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呢?活動探究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第一朵小花噴上稀醋酸,第二朵小花噴上水,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第四朵小花噴上水后,再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觀察四朵花的顏色變化。然后

18、將第一朵小花和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熱,觀察現象。現象分析學生活動交流第一朵小花遇醋酸變成紅色;第二朵小花遇水不變色;第三朵小花遇二氧化碳也不變色;第四朵小花同時接觸水和二氧化碳后,由紫色變成紅色。這說明水和二氧化碳接觸后發生了化學反應,生成類似醋酸的物質。將第一朵小花和第四朵小花分別小心加熱后,第一朵小花的紅色未褪去,而第四朵小花的紅色褪去,又恢復為紫色。這說明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物質不穩定,受熱易分解。講解CO2與H2O能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成紅色。CO2+H2O=H3CO3碳酸很不穩定,容易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受熱時分解更快。H2CO3=H2O+CO2教師我們已

19、經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講解二氧化碳能與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白色的碳酸鈣沉淀。CO2+Ca(OH)2=CaCO3+H2O思考歸納總結有關二氧化碳的性質。總結一、二氧化碳的性質1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易溶于水。2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3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CO2+Ca(OH)2=CaCO3+H2O練習為了使用石灰漿Ca(OH)2抹的墻壁快點干燥,為什么常在室內生個炭火盆?為什么開始放炭火盆時,墻壁反而變得潮濕?學生思考回答因為木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與石灰漿Ca(O

20、H)2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所以墻壁越來越硬,剛開始放炭火盆時,墻壁反而潮濕。引導前面我們分析了氣態二氧化碳的性質,在一定條件下,二氧化碳氣體會變成固體,固體二氧化碳叫“干冰”。下面我們了解干冰的性質。展示干冰學生觀察描述干冰周圍有大量白霧。介紹干冰是一種半透明的白色固體,在常壓和-785時升華,升華時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熱量,使環境溫度降低,水蒸氣冷凝為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霧。影視舞臺上經常見到的云霧繚繞、使人如入仙境的景象就是這樣形成的。設問二氧化碳有廣泛的用途,請你根據所學二氧化碳的性質總結它的有關用途。學生討論總結1二氧化碳能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作溫室里的氣體肥料。2能滅火。3因為易溶于

21、水,所以可制汽水等碳酸飲料。4干冰可用作人工降雨,創造云霧繚繞的景象;還可作制冷劑,用于冷藏食物。5可用來檢驗澄清石灰水。6是一種很好的化工原料。過渡二氧化碳的用途這么大,它對我們的生活和環境有沒有負面影響呢?介紹溫室效應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相對穩定的。但是近幾十年來,由于人類消耗的能源急劇增加,森林遭到破壞,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上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能像溫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樣,使地面吸收的太陽光的熱量不易散失,從而使全球變暖,這種現象叫“溫室效應”。討論談談溫室效應對環境的影響及防止溫室效應的進一步增強應采取什么措施。學生發言1全球溫度升高,可能導致兩極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

22、沒許多城市。2現在溫帶的農業發達地區,由于氣溫升高,蒸發加強,氣候會變得干旱,土地沙漠化,農業減產。3防止溫室效應進一步增強,可采取以下措施:節約能源,減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等;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森林等。小結本節課我們探究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并能用有關性質解決實際問題,又分析了二氧化碳的功與過,了解了溫室效應及防止溫室效應增強應采取的措施。作業習題4、7,以“CO2的功與過”為題寫一篇小論文。板書設計課題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二氧化碳的性質1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易溶于水。2不燃燒,不支持燃燒。3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4能使澄清石

23、灰水變渾濁。CO2+Ca(OH)2=CaCO3+H2O課題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課時)一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了解氧化碳的性質。2過程與方法 會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強化保護環境、解決環境問題的意識。二、教學重點 一氧化碳的性質。三、教學難點 CO中毒原理四、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總結、聯系實際。課時安排 第二課時:CO的性質。【復習與鞏固】1、你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質,請說出來,并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物理性質: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化學性質: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CO2 + H2O = H

24、2CO3二氧化碳能與石灰水反應,使澄清石灰水變濃渾濁。CO2 + Ca(OH) 2 = CaCO3+ H2O我們知道,碳的氧化物有兩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它們都是由碳、氧兩種元素組成的,那么它們的性質是否也相同呢?1個CO2分子比1個CO分子多1個氧原子,這就使得它們的性質有很大的不同。本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質。活動與探究(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分析)觀察貯氣瓶內一氧化碳的顏色和狀態,然后在貯氣瓶的導管口點火,觀察火焰的顏色;把一個內壁附著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在火焰上,觀察現象并分析。現象分析交流一氧化碳是無色的氣體,一氧化碳可以燃燒,火焰呈藍色;燒杯內壁變渾濁,說明一氧化碳點燃時生成二氧化碳。講解并板書二、一氧化碳1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燃燒時放出大量的熱,火焰呈藍色。2CO+O22CO2介紹煤爐里煤層上方的藍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燒。教師有人用煤火取暖容易發生煤氣中毒,你知道中毒的原理嗎? 教師一氧化碳極易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從而使血紅蛋白不能很好地與氧氣結合,造成生物體內缺氧,所以會出現上述現象,嚴重時會危及生命。板書3一氧化碳有劇毒討論1在什么條件下容易發生煤氣中毒?2有人用煤火取暖,又擔心煤氣中毒,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