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張仲景傷寒論講稿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歷史,已經進入信息時代。為了充分利用現代電子科技,發揚祖國傳統醫學、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我們民間中醫網的網友們自發地組織起來,進行了優秀中醫圖書電子化的工作。 本書總計70.6萬字。本書的完成,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繼本版之后,我們將會以此版本為架構,推出傷寒論初學入門一電子書。我們將結合百家之長,力爭把傷寒論初學入門做成一本最適合初學者的入門寶典。整篇文檔最后由 hillman統稿并排版。在此,我們感謝以上網友的無私奉獻,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這本 70.6萬字的電子書。本電子版發布于“民間中醫”論壇。我們力圖提供正確無誤的電子版,但限于能力,自知錯誤難免。因此我
2、們希望所有閱讀本系列電子書的朋友能夠將發現的錯誤在此論壇上告知我們,我們會根據實際情況不定期地更新。從其他途徑獲得本書的網友,也請及時到民間中醫網查詢,以獲得最新的圖書版本,以免有錯誤的版本流散無窮。 我們仍在制作其他一些優秀的中醫圖書的電子版,也歡迎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 民間中醫網 中醫典籍電子叢書志愿編撰組 公元二六年六月 民間中醫網 HYPERLINK : 民間中醫網論壇: HYPERLINK 郝萬山教授簡介郝萬山,男,1944年 11月生,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教授,主任醫師,中醫臨床基礎專業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系主任。中國老教授協會邊
3、緣科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名中醫學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音樂治療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全國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委員。 在教學方面,講課深入淺出、縝密嚴謹,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多次應邀到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法國、捷克等進行講學交流。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選的中醫經典著作示范教學主講人,講授傷寒論的 VCD已經出版發行。 在臨床方面,運用經方治療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的難治病證,以及心理因素所導致的奇病怪證和精神躁狂抑郁癥,有豐富經驗。 科研以文獻研究和臨床研究方法為主,主持或參加部級科研項目 3項。科研成果獲部級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 目錄郝萬山教授簡介第 01講 傷寒雜病論的作
4、者第 02講 傷寒論成書背景和流傳第 03講 傷寒論的內容和貢獻第 04講 關于六經辨證的若干問題第講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第 06講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2);太陽病概說第 07講 太陽病概說( 2)、太陽病提綱第 08講 太陽病的分類提綱第 09講 太陽病病程的時間規律第講 太陽中風證治第 11講 桂枝湯的適應證第 12講 桂枝湯的禁忌證、桂枝湯的加減應用 (1)第 13講 桂枝湯的加減應用(2)第 14講 太陽傷寒與麻黃湯的適應證第講 麻黃湯的適應證與禁忌證第 16講 傷寒兼證(1)第 17講 傷寒兼證(2)第 18講 漢代的度量衡制和經方藥量換算第 19講 表郁輕證、太陽蓄水證
5、(1)第講 太陽蓄水證(2)太陽蓄水證概說第 21講 太陽蓄血證(1)第 22講 太陽蓄血證(2)、太陽變證及其治則第 23講 表里先后治則、虛煩證第 24講 邪熱壅肺證、協熱下利證第講 心陽虛證第 26講 水氣病第 27講 脾虛證第 28講 腎陽虛證第 29講 陰陽兩虛證第講 結胸證第 31講 結胸證(2)第 32講 結胸證(3)、臟結證第 33講 心下痞證(1)第 34講 心下痞證(2)第講 痞證及其類證第 36講 痞證類證、火逆證、太陽病欲愈候第 37講 太陽病類證、太陽病篇小結第 38講 陽明病概說第 39講 陽明病綱要第 40講 陽明熱證第 41講 陽明腑實證 (1)第 42講 陽明
6、腑實證 (2)第 43講 陽明腑實證 (3)、脾約證第 44講 津虧便結證、下法辨證和禁例第 45講 陽明濕熱發黃證第 46講 陽明發黃證、血熱證、陽明病辨證第 47講 少陽病概說第 48講 少陽病綱要、小柴胡湯的適應證(1)第 49講 小柴胡湯的適應證(2)第 50講 小柴胡湯的適應證( 3)、少陽兼證(1)第 51講 少陽兼證(2)第 52講 少陽兼證(3)第 53講 熱入血室證、少陽病篇小結第 54講 辯太陰病證并治(1)第 55講 辨太陰病證并治(2)第 56講 少陰病概要、少陰病綱要第 57講 少陰寒化證 (1)第 58講 少陰寒化證 (2)第 59講 少陰寒化證 (3)第 60講
7、少陰寒化證預后、少陰熱化證、太少兩化證第 61講 少陰急下證、陰郁證、傷津動血證、少陰咽痛證(1)第 62講 少陰咽痛證(2)、少陰病篇小結、辨厥陰病證并治概說第 63講 厥陰病提綱、上熱下寒證(1)第 64講 厥陰上熱下寒證(2)、厥熱勝復證第 65講 厥逆證第 66講 辨下利、辨嘔吐第 67講 辨嘔吐、辨預后、厥陰病篇小結第 68講 辨霍亂病證并治第 69講 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證并治(1)第 70講 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證并治(2)、傷寒六經病證治總結第 01講 傷寒雜病論的作者這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二十一世紀中醫藥網絡教育中心組織的,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示范教學,推薦我來講授傷寒論。雖然我學
8、習、研究、講授傷寒論有 30多年的歷史,但是面對錄音、錄像這樣一個現場,我還是感到心里有壓力。 前天中午和幾位朋友在一起吃飯,其中有一位朋友是電影導演,而且還是一個很有名的電影導演,他拍了許多電影,然后我們就說他的藝術成就是很高的。 可是他說電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就問他,為什么說電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呢?他說,我拍每一部電影都要精心地選擇劇本,精心地選擇演員,精心地編導,認真地拍攝,認真地剪輯,認真地配音。那么當電影完成以后,我重新再看再放映的時候,發現每一部電影都留下了許多許多的遺憾,所以他說電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由此我就聯想到我們寫書、我們講課。 我們在寫書的過程中,對每一部書,我們都是
9、精心地構思,細心地寫作,認真地校對。最后書出版了,再拿回來一看,哎呀,這個地方為什么是這么寫?這個地方文字還應當可以再精煉。所以每一部著作都是一個遺憾的創作。 我們講課也是這樣,我們常常精心地備課,上課的時候認真地講授,和同學之間進行心靈的交流,進行學術的溝通。我上課的時候,有同學錄音,也有少數同學錄像。下課以后,我聽聽他們的錄音,我看看他們的錄像,我說,哎呀,這個地方我怎么居然發生了口誤,哎呀,這個地方我還可以再增加一些鑒別、比較的地方,那么這個地方呢,我還應當再更深一步地分析,每一節課也都留下了遺憾。 所以我常常說,我們上課,恐怕每一節課都是一種遺憾的講演。所以現在面對錄音、錄像,我在進行
10、傷寒論的教學時,當然會有壓力,更何況我們全國范圍內,研究傷寒論的,在傷寒論的教學和研究,以及臨床上有精深造詣的,可以說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因此,我在這里講課,如果說就是隨隨便便的一堂課,講過去就講過去了。可是現在我們要錄像,我們要制成光盤,要請全國的同行專家評頭品足,我當然會有壓力,當然會有緊張。 不過既然已經把我推到了這個位置,我就認真地講授,也是把我的學習向各位同行,向每一位同學作匯報。 大概在二十世紀末,世界醫學界召開過一次學術會議。這一次醫學界的學術會議重點討論的議題是“群體化的治療方案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哪一個更先進,哪一個更優化”。所謂群體化的治療方案,就是同一個病用同一種治
11、療方法,不管是張三李四、王五趙六,不管是男女老幼,都用規范的統一的治療方案,這就叫群體化的治療方案。 像 1999年末,有一次流感流行,我們的醫院就根據這次流感流行的主要臨床特征,搞了一個協定處方,用大的煎藥設備,煮出大量的湯藥來,每一個流感的病人都用同樣的湯藥來治療。當然,大多數病人吃完這個湯藥以后,效果很好,這種方法就叫群體化的治療方案。 什么叫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呢?就是針對每一個病人感受邪氣以后,他的具體反應狀況,也包括他的身體素質,制定上一個非常符合這個病人具體情況的這樣的一個治療方案,就叫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我還舉那一年的流感的例子,有的人吃了我們群體化治療方案的藥療效不好,沒有退燒,
12、我們就根據他的具體情況,或者辨為風寒,或者辨為風熱,或者辨為夾濕,或者辨兼有陰虛,然后我們用辨證論治的手段開一個符合他本人證候表現的這種方劑,基本上用上一付藥,燒就退了,這就叫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在二十世紀末這次醫學界交流討論會上,大家一致認為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在當代仍然是最先進的治療方案,應當是最先進的選擇。然后大家就討論了在世界醫學史上是哪一位醫生創立的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呢?他的代表著作是什么呢?大家一致認為創立個體化治療方案的醫家是中國的張仲景。他的代表作就是流傳到我們今天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所以這次我給大家講授傷寒論,應當是個體化治療方案的代表。而創立這種方案的著名醫家張仲景,這是我首先要
13、介紹的問題。 傷寒論的作者,嚴格地說,張仲景他寫的書叫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在流傳過程中不得已被分為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著作,所以我們這里講的作者張仲景實際上指的是傷寒雜病論的作者。 張機是他的名,仲景是他的字,他的生活年代大約在公元 150年到219年。由于范曄的后漢書、陳壽的三國志都沒有給張仲景做傳,我們能夠大體了解他的史料的,像王叔和的脈經,像王叔和整理的傷寒論,象晉朝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序,象宋代太平御覽所引的何颙別傳。 那么一直到了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在校勘刻印傷寒論的時候,所寫的傷寒論序,雖然到了明代的李濂的醫史,寫了張仲景補傳,還有明代的一些地方志,你比方說,明嘉靖年間的南陽府志
14、,嘉靖年間的鄧州志,片片斷斷地記錄了張仲景的一些事跡。所以我們就根據這些片片斷斷的歷史文獻記載來介紹張仲景的一些生平事跡。 張仲景生活的年代是公元 150219年,這個年代也是推測的。有的人考證其生年是在公元 151年,這也是一個推測。 那么這是一個什么年代呢?我們舉出和他同時代的三位大家都熟知的歷史人物。曹操,他的生活年代是公元155220年,你看張仲景比曹操大約大五歲。劉備,他生于公元 161年,死于公元 223年,還有一個醫學界非常著名的人物華佗,他的生年我們現在沒有確切的考證,他的卒年是公元 208年。 所以張仲景和曹操、劉備、華佗都是同時代的人物,這正是東漢末年。這個社會背景正是戰爭
15、連年不斷,而且天災連年不斷的這樣一個社會背景。所以我們了解他的生卒年代,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時代背景、籍貫。 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東漢南陽郡涅陽人,這個地方相當于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地區鄧縣。鄧縣有一個東稂鎮,東稂鎮的西北 1.5公里左右有一個張寨村,這個張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門還保存著。這個北門上面有一個石頭刻的匾額,上面寫著“古涅陽縣”。所以由此可以證實,這個河南省南陽地區鄧縣的張寨村就是古涅陽縣的縣址。張仲景就是這個地方的人。 我們在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寫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們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為了讀他的書,對他書中方言的準確含
16、義能夠仔細的了解。 你比方說,在傷寒論中有很多地方談到了“桂枝不中與之也”,“柴胡不中與之也”,這個“中”和“不中”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區的方言。“中”就是“可”的意思,“不中”就是不可,“不中與之”就是不可與之,這是典型的河南當地的方言的特點。 又比方說,在傷寒論中這個“熬”字,我們現代的詞源說:“小火慢慢煮就是熬”,象我們現代漢語中通常所說的熬粥,熬藥都是這個意思。那么在傷寒論中有“巴豆,熬,去油”,“虻蟲,熬,去翅足”,“白粉熬香”,“杏仁,熬黑”。如果我們用今天的這個“小火慢慢煮”來解釋這個“熬”的話,杏仁,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黑呢?巴豆,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別是那個白粉,就
17、是白米粉如果加上水小火慢慢煮的話,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 那我們要考察這個字的話,怎么考察?這可能是仲景當時用的一個方言。西漢楊雄寫過一本書,它就叫方言,他是以當時的普通話來解釋地方話的。那么方言里對這個“熬”是怎么解釋的呢?他說:“凡以火而干五谷之類,自山而東,齊楚以往謂之熬,關西隴冀以往或謂之火備,秦晉之間或謂之炒。” 西漢楊雄的這段話,他說:“凡以火而干五谷之類”,沒說加水,就是只用火而使五谷雜糧干燥,并把五谷雜糧做熟了。“自山而東”,就是山東這個地方,“齊楚以往”,齊國、楚國這個地方把它叫做“熬”。那么“關西隴冀”這是陜西的一部分,甘肅還有河北的一部分“或謂之火備”,這個火備干
18、的“火備”,這個字火備和這個字(焙)都是一樣的。“秦晉之間或謂之炒”,秦是陜西的一部分,晉是山西的一部分,那個地方有的人把它叫做“炒”。 可見在漢代,這個“熬”、“火備”、“炒”,含義都是一樣的。都是用火而使五谷雜糧干燥和做熟,也就是說“熬”字在這里,就是“炒”的意思。張仲景是什么地方人呢,張仲景不是河南南部的人嗎?河南南部在古代屬于楚國的北部,所以仲景是楚人,那么是楚人的話,他當然就用的是楚地的方言。所以他在傷寒論中的這個“熬”字就是指的炒的意思。這樣我們就理解了在傷寒論中,“杏仁,熬黑”就是杏仁炒黑,“巴豆熬去油”,就是把巴豆炒一炒,炒去油。巴豆的毒,全在這個油里頭。所以中醫有一句話叫做“
19、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炒一炒就把它的油去掉了。特別是這個白粉,你看這個“粉”字是“米分也”,“研米使分散也”,它的本意就是米的細末,就是米粉。那么什么叫“白”呢?漢代“稻曰白”,你看那個周禮注疏,注這個“白”,“稻曰白”,所以白粉就是白米粉。 我們有一次考試,有一個名詞解釋,有一個學生大概既沒有聽老師上課,也沒有看書,答“白粉”這個名詞解釋的時候,他居然寫了一個“大煙土”。白粉就是白米粉,白米粉炒一炒就能炒香,熬香就是炒香。我們北京有一道菜叫作米粉肉,它就是拿五花肉放上佐料腌好了以后和這個炒香的米粉混合在一起,上籠屜上蒸,蒸完了香酥可口,不肥不膩,所以這個“白粉熬香”就是炒香。 我們知道仲
20、景是楚人,所以在考證這個“熬”在傷寒論中的本來的含義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它是指的炒。所以我們了解張仲景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為了讀他書,了解他書中方言的一些確切含義。 張仲景的心理素質怎么樣?作為這樣一個名醫,他一定有他特殊的心理素質。仲景在年青的時候,曾經找過一個心理學家,叫何颙的先生,請教何颙說:“先生您看看,我長大了我將來適合做什么工作。” 何颙這個人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人物,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心理學家。所以那個時候他看曹操,說現在天下大亂,漢朝將要滅亡,治理國家,統一天下的一定是這個人。他說得很準,所以仲景呢也找他來看一看。何颙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 ”這
21、件事情記載在什么地方呢?記載在太平御覽何颙別傳里,這本來是說何颙說話說的準確,預測得準確。他說:“仲景先生,你呢思精而韻不高,你是一個善于深思熟慮,性格內向的這樣的一個人,而不是那種大喊大叫的喜歡張揚的人,所以如果你今后要做一個醫生的話,那你一定是一個高明的醫生。”這是張仲景的素質。 北京中醫管理局說,我們在座的同學將來都是培養北京市的名醫的,我想我們作為一個醫生這個職業的話,那你一定是胸有成竹的,穩如泰山的,讓病人一看,就給人一種信任感的,應當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這樣的心理素質的人。而不能是個大喊大叫的、毛毛躁躁的,讓病人一看見,哎喲,這大夫給我開的這個方子,我敢不敢吃呀?沒有一種信任感。所以
22、作為一代名醫,也應當學習張仲景的深思熟慮的這種心理素質。 仲景的學醫經歷,宋臣(林億等),傷寒論序里有一段話,說“張仲景,漢書無傳”,后漢書沒有他的傳記,“見名醫錄云”,名醫錄是唐代的甘伯宗所寫的一本書,非常遺憾的是,名醫錄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了,說:“始受術于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說張仲景最初學醫是跟他的同鄉張伯祖學的,那么學的結果呢,就是把張伯祖的學術經驗學術思想全面進行了繼承。所以當時的人說,他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水平都超過了他的老師,那么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而且從張伯祖和張仲景對中國醫學的貢獻來看,仲景的貢獻要遠遠超過他的老師。 這件事情,給我們兩點啟示
23、:一點啟示是名師出高徒,這個宋張杲醫說就寫過張伯祖,說張伯祖“南陽人也”,他是“獨好方術,診處精審”,無論是診斷還是處理都非常精當,都非常謹慎,“療皆十全”,治療就是十個病人來看病能治好十個,“為當時所重”,是當時的大家非常重視的,非常尊重的一位名醫。“同郡張仲景,異而師之,因有大譽”,那么他的同鄉張仲景非常尊重他,就跟他學習,所以張仲景也因此有了很大的聲譽,這就是名師出高徒。所以我們今天組織師帶徒,應該說這個教育方法是符合中醫學術繼承的發展規律的。這是一個啟示。 第二個啟示是,師帶徒也可以出名醫。仲景沒有進過什么大學,但是他是中醫臨床醫學的奠基人,(他的職務)在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所寫的傷寒論
24、序里頭,引用了唐代甘伯宗的名醫錄的一段話,關于仲景的職務寫了這樣幾個字,說:“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這個“孝廉”不是一個職務,也不是一個職稱,他是指的在當時社會,對于基層的一些孝順父母,廉潔奉公的優秀青年的一種榮譽稱號。那么以后政府在選拔官吏的時候,就從這些孝廉中的優秀者來作為選拔官吏的一個基礎。所以仲景做孝廉的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當然沒有史書記載了這個“官至長沙太守”,長沙這個地方,在漢代是一個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交通重鎮,那么長沙太守在史書上都是有記載的。你看我們查了史書,有記錄長沙太守有孫堅,就是孫策、孫權的父親,很有名的,其后有蘇代、有張羨、有張懌、有廖立、有韓玄,而韓玄就是那個黃
25、忠的原來的那個上級領導。你看這些人都是非常有名的,因為這是一個重鎮的太守。可是張仲景呢,他做太守的事情史書上沒有記載。 有一個電視劇就推測他,說在歷史上記載的這些太守中間有空上幾個月的,沒有人做太守,那張仲景就是在這段時間做太守的。這只不過是電視劇中的一個推測,沒有史書作為憑據。 后代,特別是明代以后的地方志,也有張仲景作長沙太守的這種記載。 在明代的崇禎五年,也就是公元 1632年,在南陽城東,農民在挖井的過程中,挖出一個石碑來,這個石碑上寫著十一個字:“漢長沙太守醫圣張仲景墓”。那么這個石碑出土以后,這個石碑現在保存在南陽醫圣祠,專家們考證,它的石刻的風格、碑框的花紋,還有碑框的配畫,還有
26、圖式都和晉末南北朝的石窟造像和當時的那些古墓的一些彩畫的風格都相類似,都相仿佛。 1981年在整修醫圣祠的過程中,人們把這個墓碑往下挖一挖,在這個墓碑的根基的基礎下面發現了一個碑座,碑座的側面刻著 4個字,叫“咸和五年”。咸和是晉成帝司馬衍的年號,咸和五年相當于公元 330年。“咸和五年”這 4個字是刻在碑座的一側的,字體也很不規范,歪歪扭扭的,看起來就像刻碑的這個刀工試他這個刀的時候,試他這個鐵筆的時候隨意刻上的。如果說這個碑體和碑座是同一年代的東西的話,那么,也就是說這個碑如果是立在公元 330年的話,那離仲景去世也就是 100年多一點,那這個墓碑對考證張仲景做長沙太守就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27、非常遺憾的是,這個碑座是漢白玉的,碑體卻是青石的,而碑座的這個字體呢和碑體的“漢長沙太守醫圣張仲景墓”這 11個字的字體又完全不同,所以人們就覺得呢,這個碑座可能是比較早,而碑體呢可能就晚一些。當然從花紋來看,也像晉末南北朝時候的作品,所以說它對考證張仲景作為長沙太守有重要的價值。 可是后來我冷靜一想,在這個墓碑上,有兩個要素,一個是“長沙太守”,一個是“醫圣”,如果我們考證長沙太守得不出結論的話,那么我們就看一看醫學界是什么時候把張仲景稱作醫圣的。醫學界還沒有把張仲景稱作醫圣的話,這個墓碑是不會這樣刻的。首先我們想一想,在漢代當時沒有人把張仲景叫醫圣,如果把張仲景叫醫圣的話,那么后漢書三國志
28、肯定會給張仲景作傳,但是這兩部史書都沒有給他作傳,所以當時沒有人把他叫做醫圣。 稍后王叔和在整理傷寒雜病論的過程中,他只提到了說“今收采仲景舊論,對病真方”,收集張仲景的過去的這些著作和對病的真方,在這里直接稱仲景,肯定沒有把他稱做醫圣。那么再后來晉朝的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序里頭,他有這樣一段話,說“伊尹以亞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說伊尹這個人,以他僅次于大圣人的才能,你看“亞圣之才”,僅次于大圣人的才能,“撰用神農本草”就是參考了神農本草經,“以為湯液 ”,寫成了湯液經。“仲景論”,而仲景的著作“廣伊尹湯液”,就是補充、擴展了伊
29、尹的湯液經。“為數十卷,用之多驗”,在臨床上用起來多有效驗。晉朝的皇甫謐把伊尹這樣一個古代著名的醫生才叫做“亞圣”,所以那個仲景呢,只不過在亞圣的基礎上,補充、擴展了湯液經的一些內容,繼承了湯液經的內容,然后寫了一部著作,而這部著作在臨床上應用的是很有效驗的。可見在晉朝的皇甫謐的時代,根本沒有把張仲景叫做醫圣,他才把伊尹叫做亞圣。 到了唐代,孫思邈寫千金要方說“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直接就稱“仲景要方”,直接就稱“仲景”,也沒有絲毫談到仲景是“圣”,是“亞圣”,和“圣”沒有貼邊。在外臺秘要里,也引用了什么張仲景方、仲景方,也是直接稱呼“仲景”。要是一個圣人的話,那么還直接稱名字嗎?所以在唐
30、代也沒有人把他稱圣。 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校勘刻印傷寒論的時候,這是公元 1065年,在傷寒論序里頭,它說“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實際上這段話是根據晉朝皇甫謐的那個針灸甲乙經序的那段話而來的,說張仲景他是根據伊尹的湯液經的法則,而伊尹呢,是根據神農本草經的內容來寫的著作。那么底下他說“得不謂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說這難道不是繼承了大圣人的意思嗎?所以宋朝的林億、孫奇、高保衡,國家校正醫書局的這些官員,在傷寒論序里頭非常明確地說張仲景只不過是繼承了古代大圣人的意志,并沒有把張仲景本人稱為醫圣。 那么其后在公元 1144年,成無己寫成了注解傷寒論,再后一些成無己寫成了傷寒明理論。在這兩部
31、著作里,成無己仍然是遵循了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的這個口徑,說張仲景所做的工作是類似于圣人的工作,是繼承了圣人的工作,仍然沒有把他稱作“圣”。 在 1182年,金人劉完素他所寫的素問玄機原病失這本書里頭,他明確提到了“仲景者,亞圣也”,這才和“圣”沾了邊,但是沒有直接稱“醫圣”,而是次于圣人,“亞圣”嘛,次于圣人。再往后,到了 1526年,李濂寫成了醫史,他說仲景被“論者推為醫中亞圣”,這已經到了明代 1526年,仍然沒有把仲景稱作“醫圣”,那么直接稱張仲景為“醫圣”的是公元 1589年,方有執,研究傷寒的大家,錯簡派的創導人,寫成了傷寒論條辨。在傷寒論條辨這部著作里,方有執說:“稱仲景曰圣”,那
32、么這以后,在醫家的著作中,把仲景稱為“圣”的才多了起來。而張仲景的那個墓碑是什么時候發現的呢,我們剛才說了是 1632年被發現的,應當說,認真的說,什么時候醫學界才把張仲景稱為圣的,應當是 1589年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開始才把仲景叫做圣。而這個墓碑是 1632年發現的,是在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刊行以后所發現的。非常有意思的是仲景墓碑發現的這個過程也非常蹊蹺,在清朝的康熙年間徐中可寫過一本書,叫金匱要略論注,在金匱要略論注里有一篇文章叫“張仲景靈異記”,在“張仲景靈異記”這篇文章里頭,他寫了一段非常蹊蹺的故事,說明代有一個讀書人叫馮應鰲,馮應鰲得了發熱惡寒的病,奄奄一息,眼看就要活不下去了,夜里做
33、夢,夢見來了一個神人,穿著黃衣服,戴著金帽子,這個神人呢,就拿手摸了他的全身,然后頓時他感到全身骨節舒暢,然后馮應鰲在夢中就問:“你是什么人呢?”那個神人說:“我是南陽漢長沙太守張仲景”。你看他自己沒有說醫圣,說我今天治好了你的病,我也有比較尷尬的事情要請你幫忙,或者說我也有困難的事情要請你幫忙,在這個南陽城東四里的地方有一個祠,祠后面七十七步有我的墓,過幾年以后會有人在我的墓上打井,能夠制止這件事情的只有你,說你到時候到那里制止他們繼續在我的墓上打井,然后給我重新整修一下這個墓,馮應鰲一覺醒來,出了一身大汗,怕冷發燒就退了。 后來他一直記著張仲景在夢中的托付,幾年以后,實際上 4年以后,他就
34、來到了南陽城東,到那兒果然看見那個菜園子的農民正在打井,而且正好挖出一個石碑,這個石碑就是“漢長沙太守醫圣張仲景墓”,所以我覺得,這個墓碑就是明代人給他建立的,只不過神乎其神的編了一個故事罷了。因為“醫圣”在晉、在唐、在宋都沒有人直接稱醫圣,只有到了明末了,1589年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才開始稱仲景曰醫圣。而這個墓碑就直接說“漢長沙太守醫圣張仲景墓”的話,那應當是明朝末年的人給他立的。可是為什么墓碑的周圍的圖式呀,花紋呀,刻得象晉末南北朝的這個風格呢?現在的人給古人立墓碑的時候,或者是給他建紀念堂的時候,總要模仿這個人當時代的一些東西。 你象我們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門前,有張仲景的塑像,張仲景塑像
35、那周圍,有漢白玉的欄桿,漢白玉的欄桿上就有許多的畫,這個畫呢,就是選自于漢代古墓的一些圖式和一些畫。那過上幾千年以后,人們再到我們中醫學院的這個舊址上去考查的話,哎喲,一看,這有個張仲景的像,一看這個像的周圍的欄桿上刻的這些花紋都和漢代的哪個時候的古墓的花紋相仿佛,那你就能說明這個塑像是漢代人建的嗎?所以后人給前人、給古人造像也罷,立墓碑也罷,在墓碑的這個裝飾花紋上,模仿他當時代的一些東西,那是可以完全做得到的。那個碑座上寫的“咸和五年”是怎么回事呢?那沒準是后人在立碑的時候,找到了古代的一個碑座,所以就把它代替來做碑座了。這個都是我的推測了。當然,我今天講這件事情,是說我們評價仲景對醫學的貢
36、獻,并不在于他做過沒做過長沙太守,而在于他的醫學貢獻。不過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自從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在傷寒論序中引用了唐代甘伯宗的仲景“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的話之后,那么在醫學界就以“長沙”作為仲景著作,或者仲景其人的一種代稱。 你比方元代呂履有一本書,叫做長沙用藥十釋,那么長沙用藥十釋一提“長沙”,我們就知道是張仲景用藥,是呂履對張仲景用藥規律的一種解釋。清代的黃元御有一本書叫長沙藥解,那也是解釋張仲景用藥規律的一本書。 清代的陳修園有一本書,叫做長沙方歌括,你如果不知道張仲景做過長沙太守的這個說法的話,那么你就不知道書里頭的“長沙”是指的什么。你看這本長沙方歌括完全是傷寒論中的方歌的歌訣,
37、那為什么把它叫做“長沙方歌括”呢?就因為歷史上有仲景做過長沙太守的說法。在這里就以“長沙”指代仲景的著作。 連日本人也有一本書叫長沙證匯,長沙證匯這本書是傷寒論中證候的歸類和分析。所以在中醫學界,許多著作里頭都以“長沙”作為仲景著作的指代,或者仲景其人的指代。我講這件事情,主要是想讓大家了解這個問題,關于張仲景的著作,主要是傷寒雜病論十六卷,這個名字根據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來說,也叫傷寒卒病論,是“雜病論”還是“卒病論”,到現在仍然爭論不休。這十六卷著作,由于在漢代它沒有刻版印行的技術,所以隨著戰亂,它很快就丟失了。 在它的流傳過程中,被不得已的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著作。那么是怎么沿革的?怎么
38、分成兩部書的?我們下面會有專題討論。但是對傷寒論,對仲景的著作,歷史上的史書上,像晉書、唐書,它的記載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寫成是張仲景要方,“仲景要方”,這個重要的“要”,有的寫成仲景藥方,是中藥的“藥”,還有的寫成張仲景傷寒論,為什么書名不一樣呢?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出版物,都是傳抄。所以既然是傳抄的話,你叫它什么名字都可以。不像我們今天,有出版物,這個署名就是固定的。哪個時候沒有出版物,都是抄本,所以寫什么書名都是可以的。 關于張仲景的學生,在地方志上也有不少記載。像杜度,是他的學生之一,人很聰明,而且在當時跟張仲景學習,在醫療技術上也很有聲望。還有個叫衛汛的,張杲里面也有記載,他也是張仲景的
39、學生,而且也有不少著作,只不過這些著作都失傳了。余嘉錫先生,他的考證,他在四庫權術辨證這部書里頭考證,他認為王叔和是張仲景的親受業的弟子。所以王叔和作為張仲景的一個弟子的話,他整理他老師的傷寒雜病論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能夠直接接受老師的著作。這是關于張仲景的學生。 張仲景作為一個中醫臨床的奠基人被我們后世所景仰,直到現在,我們南陽的醫圣祠,還連年整修。人們在紀念他,被我們今天的人稱為醫圣,被后世稱為醫圣,應當說是中醫學界的,是中醫學術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奠基人。所以在二十世紀末,當大家討論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和群體化的治療方案,哪一個更先進哪一個更優化的時候,大家認為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是最先進的、最
40、優化的,而創立這種方案的人就是張仲景。好了,我們今天的這節課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第 02講 傷寒論成書背景和流傳現在我們講概論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傷寒雜病論的成書背景。任何一部能夠在歷史上流傳千古,對這個學科做出過巨大貢獻的著作,它的出現都是有一定的社會背景和學術背景。所以我們也從社會背景和學術背景來談談在這樣一個時代為什么會出現傷寒雜病論這樣流傳千古而不朽的著作。 從社會背景的角度來看,我們剛才在談張仲景的生活時代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張仲景生活在東漢末年。東漢末年是個什么樣的社會呢?是一個戰爭連年,天災不斷的社會。我查了一下史書,從自然災害來說,在史書上有記載的,在張仲景的存世的這幾十年之
41、中,在史書上有記載的大的自然災害就有 22起之多。像自然界中的旱災、水災、海水倒灌、河堤決口、地震、臺風蝗蟲、泥石流。 我查了史書之后,能夠想象到的自然界的災害在張仲景的存世的年代都有。而且在史書上能夠記載的,這不是局部的、小的災害。那么這樣的災害造成了什么樣的結果呢?造成了生產力被破壞,生產水平下降,人們的生活水平下降,抵抗力降低,這就造成了大量的、長期的傳染病的大面積流行。所以歷史上有句話,叫做“大災之后,必有大疫”,這從自然災害來講的。從戰爭的角度來講,大家想一想,東漢末年,三國紛爭,戰爭連年不斷,所以中國歷史上又有一句話,叫做“大兵之后,必有大疫”,正是這戰爭的連綿不斷和自然災害的連綿
42、不斷,導致了傳染病的大面積流行。所以在東漢會要記載歷史大事件的這本書里頭說“中原大地,白骨委積,人相食啖”。“白骨委積,人相食啖”就已經是人吃人的這樣的一種社會背景了。所以在東漢會要的描述,當時的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 這個建安文學,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他有一首詩叫七哀。七哀里有這樣一段話,說“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啼聲,揮淚獨不還。未知身所往,何能兩相完”。那么這是一段什么樣的話呢?他說他在路上走著就看到有一個餓得面黃肌瘦的這樣一個婦人,抱著孩子就扔到大路邊的草叢中,回頭聽見孩子的哭泣聲,自個擦擦眼淚,不再回來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未知身所往”,自己
43、吃了今天的飯,不知道明天自己要到哪里去。自己的性命都不能保,“何能兩相完?”怎么能夠使我和孩子都能夠生存下來呢?所以她忍痛把孩子扔掉了。 那么這樣一個社會,自然是傳染病大面積地流行,所以,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序里頭,我們大家在座的都學過醫古文,學過傷寒雜病論序。他說:“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說我的家族是很大的家族,曾經有過二百多口人,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建安紀年,就是公元 196年。那么建安元年以來,不到十年的時間,我這二百多口的家族,死了三分之二,這三分之二有十分之七的人是死于傷寒病,傷寒病就是指的外感病的總稱,下面我們會提到它的含義的。就死于傳染病、死
44、于外感病,所以他本人作為一個醫生,看到這種情況,又沒有更多的辦法來防治這些傳染病來挽救這些親人和百姓的生命,才激勵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那么撰用了素問、九卷、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自己平脈辨證,這樣才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所以這樣的一個社會背景,對張仲景的探索防治傳染病的這種路子,是一種激勵,是一種督促。另外使他也有機會有大量的臨床實踐體會和實踐經驗,也使他有機會來收集防治傳染病的這些經驗和方法。大家說了,你今天是傷寒教研室的,你能不能夠寫一個治療傳染病的一個新的東西?我說我要抄書是可以的,你要讓我談實踐經驗我是沒有的,因為傳染病現在很少,即便有的話他們也到佑安醫院和北京地壇醫院住院去了
45、,在我們的普通內科門診幾乎見不到。所以我不能寫出象張仲景這樣的著作來,因為沒有這樣的社會背景和實踐條件。你看不到那么多傳染病,而張仲景當時天天看到的就是這些病,所以他才能夠有機會積累經驗,收集當時的醫家和百姓和傳染病做斗爭的經驗和教訓。 從學術背景的角度來說,在漢代以前,醫學著作分了兩大門類,一類是“醫經”,就是基礎理論著作;一類是“經方”,這里所說的經方就是經驗用方。在班固所寫的漢書藝文志里,記載了東漢以前的醫學著作。有醫經 7家,有經方 11家。那么醫經 7家包括了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還有(白氏)旁經。從流傳到今天的黃帝內經這一部書來看,那么它完全是
46、闡述人體的生理,病理,人和自然的關系,基本的治療原則,基本的治療大法的這樣一個中醫學基礎理論的著作。所以“醫經”是基礎理論。那么“經方”,班固漢書藝文志里所說的“經方”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經方”,而是指的古代醫生憑自己的經驗給病人開的方,而且在經過驗證是有效的。其實古代的醫生在看病的時候,有些類似于我們現在的農村的一些基層醫生。你讓他講理論他說不出來。我曾經在一個很偏僻的農村,看一個醫生,這個醫生呢他給別人看病的時候,他的療效還不錯,就是憑一種感覺。病人來了之后,頭疼,身上疼,發燒,沒有汗,他就給你寫上麻黃呀,杏仁啊等等一些藥。有些藥就是當地的一些藥,既不見于藥典,也不見于中藥書。我說老先生,
47、你為什么開這些藥呀?他說我的感覺開這些藥它就可以,他開的方子留下來了,那么過幾天這個病人來了,病人說哎呀,大夫,吃了您的藥,汗一出好了,然后他就把這個方子放在這,方子是經過臨床檢驗而有效的。又如來一個病人,水腫,憋氣,心慌心跳,頭暈頭痛,然后他又開個方子,開個利尿的方子,過了幾天,家屬來告訴他,說“大夫呀,吃了您的藥,一點也沒有好,病人后來死了”,這時他這個方子就不留著拉,他就塞到這。過了幾天這邊攢得多了,他就都燒掉了。這邊攢得多了,他就訂成本,留傳到后來就是經驗用方。 所以經驗用方是古人憑自己的一種感覺開的一些方,有沒有理論指導?沒有更多的理論指導。從今天我們看到的甘肅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馬王
48、堆漢墓出土的治百病方來看,那都是西漢早期,或者西漢的一些東西。那些就是“經方”,就是經驗用方,什么癥狀用什么方,或者什么病用什么方,談不上理論指導,又談不上系統。那么這些經驗用方,有 11家,其中在這 11家中包括了伊尹的湯液經。那么張仲景就把這兩家結合起來,他熔“經方”和“醫經”兩家為一爐,創立了理法方藥相結合的,有理論、有治則治法、有方子、有藥物組成辨證論治體系。這就是他的學術背景。張仲景把漢代以前的“醫經”和“經方”兩家熔為一爐,創立了理法方藥相結合的辨證論治體系,從而就為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醫經它只不過是基礎理論的著作,談不上臨床醫學,經方它只不過是經驗用方,也談不上一個醫
49、學體系,只有從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開始,才開始出現了理法方藥相結合的辨證論治體系。所以中醫的臨床醫學,奠基人是張仲景。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辨證論治這種治療方案的奠基人也是張仲景。這就是張仲景在中醫學的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這是我們講的第二個問題,傷寒雜病論成書的歷史背景。非常簡單,有它的社會背景,是由于天災和戰爭導致了傳染病的大面積流行。這就為張仲景收集當時醫家防治傳染病的經驗創造了條件,為張仲景提供了臨床時間的客觀環境,在學術上,由于“醫經”著作的大量問世,和“經方”著作的大量流傳,那么就給張仲景把“醫經”和“經方”兩家結合起來提供了學術背景,提供了學術條件,才使張仲景能夠把握理法方
50、藥,創立理法方藥相結合的辨證論治體系成為臨床醫學的奠基人。 第三個問題,傷寒雜病論是怎么流傳到今天的?這就是關于傷寒雜病論的沿革和主要版本。在公元 200年前后,張仲景寫成了傷寒雜病論,那么從傷寒雜病論自序的這個話來看,說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我們為什么說它的成書年代在公元 200年前后呢? 這是根據傷寒雜病論,即我們今天的傷寒雜病論自序,是根據它自序里頭的一段話,這段話我們剛才也說過,就是“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那么他既然說建安紀年以來,不到十年的功夫,建安元年,是公元 196年,那不到十年的功夫呢?那就是說要是十年的話,那就是公元 206年,是以我們推測,
51、他寫這個序的時候,應當一般來說書已經寫成的時候,是以推測他的寫書的這個時間就在公元 200年前后。他寫的書叫傷寒雜病論,這就是我們剛才所說哪個時候,并沒有印刷技術,至于造紙在西漢的蔡倫雖然總結了民間的造紙技術,那么紙張已經有了,但是一般民間寫東西的時候,仍然是應用竹本或者木本,所以這才造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它是一條一條的表述形式,所以張仲景在世的時候,他這書肯定是保存得不錯的。 張仲景一去世,再加上戰亂,再加上天災,再加上你說那個竹本或木本是拿繩子穿著的,那時候用的繩子或者是棉線,或者是麻繩,你說過上十幾年、幾十年,那這繩子早就自然斷了。所以他的學生王叔和收集他老師的傷寒雜病論的殘卷,然后進行
52、整理,進行編次,因為繩子斷了,不知道那個竹本在哪個位置,所以重新編次。那么這個時間是在西晉,這個人物叫太醫令王叔和。 這個王叔和也是張仲景的學生之一,這是依嘉溪先生最近考證的,是張仲景的學生之一。收集、整理、編次,他收集的結果發現他沒有能夠把十六卷全部整理出來,他只整理出十卷來,而且他所整理的十卷內容大多數是以傷寒病的辨證論治為中心,所以他給他改了個名字,叫傷寒論10卷 22篇,把傷寒雜病論的一部分內容,應該是一大部分內容,收集整理以后,改名為傷寒論。張仲景自己不知道,他不可能征求張仲景的意見,是王叔和自己給他改的。所以傷寒論這個名字從此就有了。 王叔和所整理的書,當然那個時候仍然沒有出版,王
53、叔和還做了另外一項工作,他自己有一本書叫脈經,在脈經里把張仲景傷寒論的許多內容都收集齊了,只不過他沒有保留方藥而已。所以脈經本也是我們今天在校勘傷寒論原文的時候,可以參考的一部書。這是王叔和對傷寒雜病論,在流傳上,他是第一大功臣。如果沒有王叔和的收集整理,我們今天很可能看不到中醫臨床學的奠基著作。盡管他收集的不是完整的,但他是傷寒雜病論流傳到今天的第一大功臣。 在唐代,孫思邈寫過千金要方,在千金要方里收入了傷寒論中的一些內容,但是沒有收入全。他曾經在千金要方里說過這樣一段話,說“江南駐師,密仲景要方不傳”。他這段話,說明什么意思呢?過去人認為就說,孫思邈沒有收集到,他作為這么大和一個醫家,他沒
54、有看到過傷寒論。那么今天我們可以這樣的理解,江南的這些醫生們都把張仲景的傷寒論和張仲景的要方都看成是非常重要的東西,不輕易給人。這說明當時醫生對傷寒論的重視,這也說明當時有許多醫生有傷寒論的內容。特別是唐代的這個進行醫官考試,就是我們今天要進行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在唐代要進行醫官考試,傷寒論考試占的分數很高。 你看我這里有一個資料,在唐代,所設的醫官考試制度中,唐匯要見八十二醫術,它記載了這樣一段話,說:“從醫學界選拔人才,和選拔官吏一樣,都要進行考試,自今以后,至公元 759年,各試醫經方術,測十道,要考醫學理論,要考方術,有十道題。本草二道,就是考中藥了,有兩道題。這個脈經二道就是考診斷了
55、,有兩道題。素問十道,就是考黃帝內經了,有十道題。張仲景傷寒論十道。你看傷寒論和內經是相等的,它有十道題。諸雜經方醫二道,后世的一些雜方有兩道題。那么上述這些,顯然傷寒論占了很重要的比例。通七以上六,你考七十分,我就選拔你做醫官,以下放,你不夠七十分,那么你就別當醫官拉。看起來古代的考試的及格分數比我們今天要高十分。我們今天六十分就算合格,你看,唐代七十分才算合格。那么既然在唐代醫官考試制度中就有傷寒論的話,所以唐代傷寒論本子流傳得很多,但是人們都是抄的,你看,今天我們在日本看到的手抄本,唐代的一些手抄本,都是那個時候醫官考試的時候,你看,現在在日本看到的那個康制本吧,他那個傷寒論,那么就是一
56、個摘錄,有 65條,那就是傷寒論非常重要的條文。那是唐代人開的,抄的書,那顯然是為了應付當時的考試。所以在唐代,既然考試有傷寒論的話,所以在唐代的傷寒論的這種流傳是非常廣的。所以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沒有收入傷寒論,是他沒有?并不是他沒有看到傷寒論的內容,而他看到了,認為這本書很重要,在他的千金翼方里收入了傷寒論的全部內容。 這個我們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古文的教研室錢超塵老師前幾年把千金翼方中的傷寒論的內容一條一條的摘出來,單獨地印了一個小冊子,把它叫做唐本傷寒論。這本書在外面書店有賣。 那么,唐代還有一個大的醫家叫王燾,他寫過外臺秘要,我們在這里簡稱外臺,那么外臺呢也收入了傷寒論的內容。但是除了傷寒
57、論的內容,還有許多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金匱要略中的內容。因此我們覺得王燾所看到的本子不是來自于王叔和,可能是傷寒雜病論的另外一個傳本。如果說千金本傷寒論是和王叔和整理的傷寒論10卷 22篇有關的話,那么王燾外臺秘要里所收錄的傷寒論的內容,它也有我們今天看到的金匱要略里的內容,它很可能是傷寒雜病論的另外一個傳本。所以在唐代的兩部著作,一部是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一部是王燾的外臺秘要,都是我們今天校訂傷寒論的非常重要的參考書。而且我剛才說了,在唐代的醫官考試制度中,就有十道題是出自傷寒論,所以傷寒論在唐代流傳是非常廣泛的。 但是,傷寒論真正有固定的本子,而且又刻板運行的,那應該是在宋代。在宋代成立了校正醫
58、書局。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主要有林億、孫奇、高保衡這些官員,他們認為百病之急,這些病,哪個最急呢?傷寒。所以最先校訂傷寒論10卷 22篇,從此傷寒論才有了定本,固定的本子。你看以前脈經收集的也罷,那是收集在脈經里,他不是個單獨的本子。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和王燾的外臺秘要,它也是收集在他的書這個里面,也不是個單獨的本子。只有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林億、孫奇、高保衡他們校訂,刻印了傷寒論,開始刻的是大字本,紙張也比較貴,造價也比較高,老百姓買不起,過了幾年以后,他們又給皇上打報告,皇上批說你們印成了小字本,賣的時候只收工本費,不要賺錢,這樣讓老百姓能夠買得起。你看宋朝皇帝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弘揚,他是做過
59、許多許多的工作的。而在宋代的時候,不僅在醫學上成立了校正醫書局,而且在各個經、史、子、集,各個門類都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皇帝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宋版書紙張精良、校刊精細、字體漂亮、價值連城,所以今天哪位家里要是有一本宋版書的話,你別在家里放著,拿到故宮博物院,或者拿到國家圖書館去。那是非常非常珍貴的東西。 我想在座的不少是書香門第,你們可以到家里去看看,看看自己家里有沒有線裝書。當然宋代書傷寒論是找不到啦,其他的宋版書,那也棒啊,它也是價值連城的啊。 山東有個小學老師,有一天到鄰居家串門,發現鄰居老太太拿著抄寫的本子,在那里剪鞋樣,說:“大媽,你這是什么東西啊?”“我在
60、這剪鞋樣啊!”他拿過來一看,他大吃一驚,居然是永樂大典。他說“大媽,大媽,你這東西怎么來的啊?”她說:“我們祖上流傳下來的,我們世世代代拿著剪鞋樣啊!”他說:“你們祖上干什么的啊?”她說:“我們祖上義和團的啊!”大概義和團進北京的時候,在北京圓明園不是藏著永樂大典嗎?進北京的時候,八國聯軍也搶,義和團也搶,義和團他搶完他不知道干什么,回家后給他媳婦剪鞋樣,所以祖祖輩輩留著這個書,那紙也很好啊,剪鞋樣用。所以這個小學老師說:“大媽,你可別拿著它剪鞋樣,我想看看這本書。你要多少紙,要什么樣的紙,我給你剪鞋樣用,把這本書給我吧!”她就把這本書給他拉。她不知道它干什么用啊。好,這就是我們,象一個小小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八中學2025屆高三年級三診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一中2024-2025學年普通高中質量檢測試題(二)物理試題含解析
- 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精神神經系統整合課程》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南通市2024-2025學年中考模擬最后十套:生物試題(四)考前提分仿真卷含解析
- 上海民遠職業技術學院《西牙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省本溪高級中學2025屆高三第一次統測英語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重點中學2025年高中畢業班第一次診斷性檢測試題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益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計算機輔助繪圖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揚州市廣陵區重點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畢業班3月反饋檢測試題生物試題含解析
- 四川省巴中學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下第一次摸底考試數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OSCE模式下護理技能競賽考核試題與答案
- 第十四屆全國海洋知識競賽活動參考題庫(含答案)
-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應用題專項練習【含答案】
- 物品接收單模板(接受聯、存根聯)
- 抗滑樁施工危險源辨識與評價及應對措施
- 語文園地五(識字加油站、我的發現)
- 建設單位業主方工程項目管理流程圖
- 發展心理學第四節-智力發展
- 壓力管道檢驗計算案例
- 碎石擠密樁復合地基施工工法解讀
- 初中花城版八年級下冊音樂4.狂歡之歌(15張)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