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城新區道路名稱釋義_第1頁
孟津城新區道路名稱釋義_第2頁
孟津城新區道路名稱釋義_第3頁
孟津城新區道路名稱釋義_第4頁
孟津城新區道路名稱釋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孟津縣城新區道路擬定名稱及說明根據縣城建設總體規劃,我們本著“能反映孟津悠久歷 史和燦爛文化,具有鮮明向上的時代特色”的指導思想,把 縣城在建、新建、規劃的道路劃分為四大區域:一區:為行政文化中心,西起龍馬路,東止洛孟吉快速 通道,北起會盟大道,南止漢魏大道,道路命名多以古代年 號、歷史名人文化元素命名,彰顯孟津悠久歷史。編號1:延興路(原規劃路名:南苑路)起止點:西起龍馬路,東至西霞路;路名含義:取自于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號。孝文帝是北 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在位期間 用過3個年號,分別是延興、承明、太和。孝文帝親政后, 推行一系列改革:一是從平城遷都洛陽;二是愛惜民力,

2、生 活簡樸,勤于朝政;三是改革舊俗,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 族的聯合統治,從而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 推進了民族大團結大融合,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 的一頁。孝文帝死后葬于長陵(今朝陽鎮境內)。編號2:河圖大道(原規劃路名:嶺南路)起止點:西起瀍河大道,東至朝陽大道;路名含義:取自于人文之祖伏羲氏降伏龍馬,依河圖畫 八卦的傳說。上古時期,人文之祖伏羲氏帶領其部落在黃河 一帶繁衍生息,過著茹毛飲血,時序不辯,陰陽不分,結繩 記事的生活。其時,一匹龍頭馬身的怪獸,從黃河上踏波而 來,興風作浪,禍害百姓。伏羲見狀,義無反顧地縱身下河 與之搏斗,經七天七夜的較量,在黃河支流圖河上降服龍

3、馬, 伏羲氏依龍馬之圖(河圖)畫出八卦圖,仰觀象于天,俯察 法于地,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 序。伏羲氏造書契、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 結繩記事的蒙昧歷史,開創了中華文明。孟津建有龍馬負圖 寺,河圖洛書列洛陽市十大文化符號之首。編號3:咸寧路(原規劃路名:負圖大道)起止點:西起龍馬路,東至朝陽大道;路名含義:取自于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年號。司馬炎在 位期間有四個年號,分別是泰始、咸寧、太康、太熙。“咸 寧”,語出自易經“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之句。“首 出庶物”,是群眾推舉出來的領袖,是圣人的出現;“萬國咸 寧”是說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編號4:鳳儀路(原規劃路名

4、:安吉路)起止點:西起龍馬路,東至興工路;路名含義:取自于“鳳凰來儀”文化元素。鳳凰來儀, 指吉祥的征兆。尚書益稷曰:“簫韶九成,鳳凰來 儀。”孔傳曰:“儀,有容儀。備樂九奏而致鳳皇,則余鳥 獸不待九而率舞。”編號5:承明路(原規劃路名:光武路)起止點:北起嶺南路,南至負圖大道;路名含義:取自于北魏孝文帝年號。他在位期間用過3 個年號,分別是延興、承明、太和。承明含有祈福社會清明 之意。編號6:太和路(原規劃路名:興工路)起止點:北起桂花大道,南至瀍河大道;路名含義:取自于北魏孝文帝年號。他在位期間用過3 個年號,分別是延興、承明、太和。春正月乙酉朔,詔曰: “朕夙承寶業,懼不堪荷,而天貺具臻

5、,地瑞并應,風和氣 腕,天人交協。豈朕沖昧所能致哉?實賴神祗七廟降福之助。 今三正告初,祗感交切,宜因陽始,協典革元,其改今號為 太和元年。”這里取天下太平,社會和諧之意。編號7:永平路(原規劃路名:西霞路)起止點:北起黃河大道,南至瀍河大道;路名含義:永平,東漢明帝劉莊年號。永平年間曾有建 洛陽白馬寺、班超出使西域等歷史事件。劉莊是東漢第二代 皇帝,性格剛毅果敢,是一個非常勤政的皇帝,他提倡儒學, 注重刑名文法,同時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脅。永平十六年, 命竇固征伐北匈奴。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諸 國皆遣子入侍。次年,復置西域都護。明帝之世,吏治比較 清明,境內安定。明帝以及隨后的章

6、帝在位期間,史稱“明 章之治”。編號8:安泰路(原規劃路名:安泰路)起止點:西起西霞路,東至朝陽大道;路名含義:因“安泰小區”在此而得名,安泰,取“國 泰民安”寓意;又有祝福人民生活平安康泰之意。編號9:孝文路(原規劃路名:學苑路)起止點:北起延津路,南至洛孟吉快速路;路名含義:紀念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是北魏王朝的第七 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孝文帝親政后,進一步推 行改革:一是從平城遷都洛陽;二是愛惜民力,生活簡樸, 勤于朝政;三是改革舊俗,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 統治,從而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推進了民 族大團結大融合,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孝文帝死后

7、葬于長陵(今朝陽鎮境內)。編號10:班超路(原規劃路名:軍營路)起止點:西起學苑路,東至體育路;路名含義:紀念漢代定遠侯班超。班超(32年-102年), 字仲升,漢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是東漢著名的 軍事家和外交家。班超年輕時因家貧,隨兄長班固到洛陽, 在朝廷從事文書工作,后聞匈奴犯邊,憤然投筆從戎。曾出 使西域31年,屢建奇功,重新恢復絲綢之路,為平定西域, 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被封為定遠侯。后來,班 超因病還洛,死后葬在北邙山,今朝陽鎮煤窯新村東南,張 陽村北有班超墓。編號11:賈誼路(原規劃路名:體育路)起止點:北起延津路,南至漢魏大道;路名含義:紀念西漢著名的政論家、

8、文學家賈誼。賈誼 (前200前168),洛陽孟津人(今平樂鎮新莊村人)。18 歲即有才名,20余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 為太中大夫。23歲時為長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 王太傅。賈誼曾幾次上疏陳治安之道,建議用“眾建諸侯而 少其力”的辦法,削弱諸侯王勢力,鞏固中央集權;主張重 農抑商,“驅民而歸之農”;并力主抗擊匈奴的攻掠。他還提 出“變化因時”的觀點,認為要根據社會的發展,制定出相 應的政策和法令。這些觀點對當時和整個漢代的政治有很大 影響。賈誼又是著名的散文家。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 類。他的政論文章分析深透,文筆犀利、流暢。著有過秦 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辭賦以吊

9、屈原賦、 鳥賦最著名。編號12:太傅路(原規劃路名:東體路)起止點:北起桂花大道,南至漢魏大道;路名含義:紀念孟津縣歷史上曾出現過的兩個太傅(漢 代賈誼,明末清初王鐸)。太傅,中國古代職官。位列三公, 正一品位,處于專制統治者的核心位置,直接參與軍國大事 的擬定和決策,是古代朝廷統治國家的高級代言人。編號13:建武路(原規劃路名:延津路) 起止點:西起西霞路,東至馬步路;路名含義:取自于光武帝劉秀的年號。劉秀在位期間, 共使用兩個年號,分別是建武、建武中元。建武元年,東漢 定都洛陽。劉秀在位期間,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 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義,關心民間疾苦,釋放奴婢, 減輕租稅徭役

10、興修水利,精簡官吏,社會發展,經濟繁榮。 史稱“光武中興氣編號14:元康路(原規劃路名:公遼路)起止點:北起延津路,南至桂花大道;路名含義:取自于漢宣帝劉詢年號。“元”出自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元”的含義是:蓬勃盛大的乾元 之氣是萬物創始化生的動力,這種強勁有力、生生不息的動 力是統貫于整個天道運行過程之中的。“康”取寬闊、豐盛 之意。編號15:太熙路(原規劃路名:安康路)起止點:北起延津路,南至安泰路;路名含義:取自于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年號。太 熙寓意天下太平光明,興盛、和樂、吉祥。編號16:經源路(原規劃路名:東安路)起止點:北起延津路,南至桂花大道;路名含義:紀念六經之首

11、周易發源地。六經即六部 儒家經典,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藉:詩 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周易 是一部淵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哲學著作。易源于河圖洛 書。相傳上古時期,黃河的支流圖河中出現一匹龍馬,伏羲氏降伏龍馬,依照龍馬身上的漩渦,作先天八卦。“河出圖, 洛出書,圣人則之。”編號17:河津路(原規劃路名:花園路)起止點:北起延津路,南至桂花大道;路名含義:源自于孟津歷史文化元素。孟津又稱陰津、 河津,津是渡口的意思。尚書.解孔氏稱:“孟地置津, 故謂孟津”。論語稱:“武王伐紂,八百諸侯盟此,故謂 盟津”。黃河沿孟津北邙山腳下穿越而過,西起紅崖山,東 至扣馬村,全長59公里,古

12、津眾多。古孟津黃河段的渡口 有孟津、平陰津、冶坂津、委粟津、硤石津、小平津、富平 津。這些渡口是戰爭中調遣兵將、運輸輜重的水上通道,也 是攻守洛陽、進軍四方的主要河津。孟津古渡,歷來為洛陽 外圍軍事要地,是古都洛陽的北大門、天然屏障。東漢時將 孟津列為環衛洛陽的八關之一。編號18:伏羲路(原規劃路名:馬步路)起止點:北起延津路,南至桂花大道;路名含義:紀念人文始祖伏羲。龍馬負圖寺原名羲皇廟 (羲皇即伏羲氏),位于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始建于晉穆 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是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 績,在圖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禮場所,是河洛文化中“河 圖”出現地,也是中華易學的發源地,距今

13、已有1600余年。 上古時期,孟津東部有一條圖河與黃河相接,龍馬負圖出于 此河,伏羲氏依龍馬背上的圖,畫出了伏羲八卦圖。伏羲氏 仰觀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 化規律和人倫秩序。伏羲氏造書契、正婚姻、教漁獵,結束 了人們茹毛飲血、結繩記事的蒙昧歷史,開創了中華文明。 龍馬負圖寺遂成為“河圖之源”,伏羲氏則被奉為中華民族 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二區:為商住區,西起龍馬路,東至洛孟吉快速通道, 北起漢魏大道,南至瀍河大道,道路命名多以山川、古地名 文化元素命名,突出孟津文化特色。編號19:紫巖路(原規劃路名:光明路)起止點:西起龍馬路,東至向陽路;路名含義:取自于紫巖

14、山文化元素。白鶴鎮境內黃河岸 邊有座紫巖山(白馬山),紫巖山上有千年古剎,名曰紫巖 寺。相傳為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嚴光隱居之所。嚴光,字 子陵,東漢著名高士(隱士),嚴少年時就很有才氣,與劉 秀是同窗好友。劉后來登基做了皇帝,回憶起少年時期的往 事,想起嚴子陵,便多次征召其為諫議大臣,嚴子陵婉拒之 并隱居紫巖山。北宋詩人梅堯臣詠嚴子陵:不顧萬乘主, 不屈千戶侯,手澄百金魚,身被一羊裘。借問此何耳,心遠 忘九州。青山束寒灘,濺浪驚素鷗。以之為朋親,安慕乘華 。老氏輕璧馬,莊生惡犧牛。終為蘊石玉,復古輝巖陬。 明朝徐渭嚴先生詞:碧水映何深,高蹤那可尋。不知天 子貴,自識故人心。山靄消春雪,江風灑暮

15、林。如聞流水引, 誰聽伯牙琴。編號20:崎嶸路(原規劃路名:中州路)起止點:西起龍馬路,東至向陽路;路名含義:取自于峭嶸山文化元素。峭嶸山為邙山支脈, 位于今河南省孟津縣老城村南。明清書法家王鐸的峭嶸山 倘南華軒、峭嶸山房與諸親友登其峰等兩首詩,均提到 “峭嶸山”。崇禎元年(1628年),王鐸在孟津城外峭嶸山北 麓營建林苑別墅“擬山園”。王鐸還有“峭嶸山”的別稱, 他在49歲時曾用過“峭嶸王鐸”印章一枚。仕清后,亦用“峭嶸云房”印章。編號21:翠薇路(原規劃路名:長興路)起止點:北起漢魏大道,南至瀍河大道;路名含義:取自于翠薇山歷史文化元素。清.嘉慶孟津 縣志載:翠薇山在“縣東二十八里小寨村南

16、,圓峰,高、 聳、挺,特妍,秀山之產多薇,春夏間儼如翠茵掛壁。”宋 朝司馬光宋人司馬光在詠邙山中寫道:“山靜間云夾樹 飛,樵人相遇總忘機。息柯且說山中事,共指長河落日輝。”編號22:鹿山路(原規劃路名:友誼路)起止點:北起光明路,南至瀍河大道;路名含義:取自于孟津最高峰黃鹿山文化元素。黃鹿山 又名鹿山,海拔486米,為孟津境內邙山最高峰。她位處小 浪底核心景區南岸,擎立蒼茫一隅,凌然碧波之上。西與平 逢山為依,東與柏崖山相顧。三面煙波,四圍青山,山環水 抱,層巒疊翠。因唐王李世民東巡洛陽逐鹿至此而得名。置 身峰巔,南可望厚重崇邙,跌宕起伏,逶迤東去;北可瞰大 河排山,碧波千島,奔來眼底。舉目四

17、望,遠山含黛,近水 生煙,天光云影,畫圖天成。一年之內,四時之景不同,一 日之間,朝夕之見有異。更兼沙鷗翔集,金鱗暢游,山上鳴 禽,水上飛舟,晴日云蒸霞蔚,雨過彩虹橫生,使得此山別 來靈氣,成為小浪底景區一顆璀璨的明珠。編號23:伯樂路(原規劃路名:伯樂路)起止點:北起漢魏大道,南至永興路;路名含義:取自于“伯樂識馬”文化元素。春秋時期, 有一個名叫孫陽的人,有鑒別千里馬的特殊技能,凡是經他 相中的馬,必定是千里良駒。后來人們用伯樂比喻善于發現、 識別、使用人才的人。孟津縣境內北邙山中有嶺,名曰太極 嶺,嶺下有湖,名曰伯樂洼(后改名伯樂村),為今朝陽鎮 所轄,傳說此地為伯樂隱居之地。編號24:

18、文公路(原規劃路名:永興路)起止點:西起友誼路,東北至光明路;路名含義:紀念唐朝思想家,文學家韓愈。韓愈( 768 824 )字退之,號昌黎,謚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政治上主張天下統一,反對藩鎮割據;文學上 倡導古文運動,提出了 “文以載道”和“文道結合”的主張, 反對六朝以來駢偶之風,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 名。韓愈祖籍孟津,文公村是韓愈執教處。清代孟津縣志流 寓載:韓愈“其先為孟津人,擢進士第。汴軍亂, 愈從喪之至洛,還寓孟津。”韓愈在詩中曾寫道“我家本瀍 轂,有地介皋鞏。”編號25:鳳山路(原規劃路名:向陽路)起止點:北起光明路,南至永興路;路名含義:取自孟津

19、東部高峰鳳凰山文化元素。鳳凰山 位于孟津平樂鎮境內,北枕大河,南望伊洛,鐘靈毓秀,與 翠云峰并稱邙山的兩大主峰。鳳凰山得名于詩經大雅卷 阿中的“鳳凰鳴矣,于彼高崗。”鳳凰是一種吉祥之鳥, 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鳥、凰鳥飛來。鳳山欲雨是 孟津八大景之一,山雨欲來之時,山頂雨霧繚繞,風卷云飛, 朦朧迷離,氣象萬千。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贊美詩篇。 唐代洛陽詩人劉禹錫留有“南山宿雨晴,春入鳳凰城”的名 句。清代蘇昉也寫有“碧山丹嶂鳳凰臺,風送云飛欲雨來。 半幅煙嵐誰繪得,珠簾暮卷一聲雷”的詩句。三區:為工業區,西起瀍河大道,東至龍馬路,北起通 興路,南至漢魏大道,道路命名多以風景、古渡文化元

20、素命 名,寓意工業區興旺發達。編號26:通興路(原規劃路名:通興路)起止點:西起瀍河大道,東至黃河大道;路名含義:通:溝通,接通之意。東漢許慎說文: 通,達也。易經:推而行之謂之通;往來不窮謂之通。 興:旺盛,蓬勃發展之意。說文:興,起也。這里的寓 意為:通達,旺盛,蓬勃發展。編號27:翠竹路(原規劃路名:保障路)起止點:北起通興路,南至黃河大道;路名含義:取自于古孟津八景“石坂新篁”文化元素。“石坂”就是石坡、斜坡的意思。“篁”指竹林,泛指竹子。 黃河小浪底南岸河清村西有一條幽谷,蜿蜒曲折,谷底有“響 水潭”,潭旁有一塊巨大的紅色砂巖,表面十分平整光滑, 猶如一面明鏡,呈斜坡狀直伸入潭底。溝

21、內密密麻麻長滿了 竹林,翠竹前后蔓延,許多新竹竟在石坂上的石罅裂縫中生 長起來。左傾右倚,剛中有柔,俯仰摻倚,嬌不勝風。谷中 飛泉潺潺,茵草如毯,山光水色組成一幅春色絕妙之境。清 代嘉慶間孟津知縣趙擢彤到此詠詩道:“過雨土膏潤,新篁 茁石坂。葉葉復枝枝,蔭此苔與蘚。緬懷輞川人,日上琴絲 緩。”編號28: 金澗路(原規劃路名:和平路)起止點:西起瀍河大道,東至龍灣路;路名含義:取自于金河澗“釣金龜”的故事。金河澗系 黃河支流孟津河流經白鶴鎮長秋至西霞院境內的一段。釣 金龜又名孟津河、張義得寶,是一出流行很廣的老 旦戲。故事梗概為:宋代河南孟津老婦康氏有兩個兒子,長 子張宣,次子張義。張宣進京赴試

22、,康氏依靠次子張義在孟 津河釣魚,苦度生活。一日張義釣得孟津河的寶貝金龜,又 聽說兄長中了進士,當了祥符縣令。這兩樁喜事使得母子欣 喜萬分。當張義詳細訊問鄰居時,才知哥哥張宣瞞著母親, 把嫂子王氏接走。母親康氏痛恨張宣、王氏負義,派張義攜 拐杖赴祥符去質問兄嫂。張義到祥符縣后,未見到下鄉查案 的哥哥張宣,嫂子王氏暗中下藥將張義毒死。康氏久等張義 不歸,親往祥符,知張義身死,悲憤難忍,攔住去河南放糧 路過祥符縣的包拯喊冤。包拯查明案情,判決王氏“狗頭鍘” 刑,張宣被解職回家奉母。釣金龜這部傳統戲,富有濃 郁的生活氣息,戲詞文雅質樸,飽含風趣幽默,宣揚了孝道 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成為各個劇

23、種演出的保留劇 目,備受戲劇觀眾的喜愛。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朱德 總司令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喜歡看京劇釣金龜。編號29:金墉路(原規劃路名:瀍西路)起止點:西起瀍河大道,東至龍灣路;路名含義:取自金墉城文化元素。金墉城俗稱李密城, 在今洛陽市東孟津縣平樂鎮金村一帶。魏明帝曹丕于黃初元 年(公元220年)在東漢洛陽城(漢魏洛陽故城)基礎上修 建而城。歷經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朝代。水經注 記載:“谷水又東逕金墉城北,魏明帝于洛陽城西北筑之, 謂之金墉城。”北魏孝文帝遷洛之初,宮闕未就之時,曾住 城中;隋朝末年,金庸城成為軍事要地。瓦崗軍李密在此稱 帝,作為瓦崗軍的指揮中心。編號30:

24、金鱗路(原規劃路名:龍灣路)起止點:北起通興路,南至瀍河大道;路名含義:取自在孟津留下詩篇的唐代詩人李白詠孟津 鯉魚詩。孟津黃河鯉魚,又名神魚、金鱗魚、點額魚、文鯉。 紅須紅鰭紅額,金鱗赤尾,肉質細嫩鮮美,素有“諸魚之長”、 “魚中之王”、“吉祥魚”的美稱。3000多年前,詩經中 就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之說。盛唐詩人李白曾在贈 崔侍郎詩中寫道:“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 龍,歸來伴凡魚。故人東海客,一見借吹噓。風濤倘相見, 更欲凌昆墟。”編號31:興業路(原規劃路名:繁榮路)起止點:北起桂花大道,南至瀍河大道;路名含義:北起桂花大道,南至纏河大道,為孟津縣“東 擴南移,建設新區”新

25、型城鎮布局之要道,兩側為新興城區 和工業區,寓意工業區興旺發達。編號32:龍泉路(原規劃路名:九泉路)起止點:西起瀍河大道,東至龍灣路;路名含義:來源于九泉水庫文化元素。九泉水庫位于孟 津縣城關鎮九泉村,因水庫中有九個泉眼而得名。相傳九泉 水庫地下水旺盛,九眼地下泉泉水噴涌,浪花翻涌,飛珠濺 玉,狀如神龍盤旋。水聲自浪花中隱隱透出,聲如佩環,清 脆悅耳;如撫瑤琴,音韻綿綿。巍巍乎,意在高山,湯湯乎, 意在流水,令觀者心曠神怡,回味無窮。編號33:富平路(原規劃路名:文興路)起止點:西起瀍河大道,東至龍灣路;路名含義:取自于黃河古渡富平津。富平津,是孟津黃 河七大古渡之一,地點在今河南孟津東北。

26、西晉泰始年間, 政治家、軍事家杜預因孟津渡險,有覆沒之患,為解決洛陽 的交通問題,主持修建了富平津大橋。編號34:夏園路(原規劃路名:下院路)起止點:西起繁榮路,東至龍灣路;路名含義:因該道路附近有孟津縣城關鎮下院村而得 名。改下院為夏園取盛夏百草繁茂,樹木蔥翠之意,寓意孟 津縣城新區建設繁榮茂盛,興旺發達。區:為老城區,西起龍馬路,東至西霞路,北起通興路,南至會盟大道,新規劃道路以古地名、名勝文化元素命 名,突出孟津文化底蘊。編號35:梓澤路(原規劃路名:合歡路)起止點:北起通興路,南至平樂路;路名含義:取材于晉名園金谷園文化元素。梓是一種落 葉喬木;澤,是水積聚的地方,大澤,湖澤。梓澤就是

27、周圍 遍布著梓樹的湖澤,也是晉石崇別墅金谷園的別稱。地點在 今孟津縣橫水鎮的會瀍、文公、鐵樓、謝溝村,包括今孟津 縣常袋鄉、麻屯鎮西部一帶。水經注纏水云:“纏水出 河南轂城縣北山,水出其北梓澤中,別墅因地取名,石崇常 在此宴客賦詩。”晉書列傳石崇載“崇有別墅在河陽 之金谷,一名梓澤,送者傾都,帳飲于此焉。”編號36:華林路(原規劃路名:青年路)起止點:西起龍馬路,東至小浪底大道;路名含義:取自三國魏都洛陽皇家園林名,原地在今孟 津平樂鎮翟泉村。華林園初名芳林園。三國魏明帝時,皇家 在皇城內大造園林。據孫盛魏春秋載:“景初元年,明帝 愈寵宮殿,雕飾觀閣,于太行轂城之山,取白石英及紫石英 及五色文石,起景陽山于芳林園,樹松竹草木,捕禽獸以充 其中。”后因齊王曹芳即皇帝位,避帝名諱,改名為華林園。編號37:丹霞路(原規劃路名:嶺軍路)起止點:北起桂花大道,南至會盟大道;路名含義:取材于孟津十大景“柿林飛丹”文化元素。明清時期,北邙山上到處都是柿樹,白鶴鎮西部的柿林村附 近,柿樹尤為密集。深秋初冬之際,邙山北麓翠色深沉,滿 山柿葉飛丹,爽染丹霞,柿果累累如無數紅燈,懸掛老枝丹 葉之間,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清代王宏猷曾寫詩:“點 染惟應配橘奴,離離垂實幾千株。可人偏是經霜葉,繪出楓 林二月圖。”清代蘇昉也曾留下:“霜落烏椑翠葉紅,秋林無 復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