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起源和發展_第1頁
中國建筑起源和發展_第2頁
中國建筑起源和發展_第3頁
中國建筑起源和發展_第4頁
中國建筑起源和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建筑的起源和發展中國建筑史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國建筑也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階段。 中國原始的建筑模式,主要有兩種發展脈絡: 1)巢居干闌式建筑,分布在南方潮濕地區 2)穴居木骨泥墻建筑,中原地區 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一頁,共八十七頁。中國建筑的起源和發展中國古代建筑的類型和模式 影響中國建筑發展的主要因素:生活方式、政治、宗教、哲學、生產力水平。 建筑類型:宮殿、陵墓、寺廟、園林和民居。 建筑模式:官式與民間。前者代表了最高的水平和技術;后者則是多樣性、地方性和靈活性。 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二頁,共八十七頁。中國建筑的起源和發展中國古代建

2、筑的主要藝術特點 屋頂:多形式、多細部,起翹塔:宗教、外來文化、風景建筑門和牌樓:闕、坊基座:還包括欄桿、臺階、坡道墻:包括特別的墻影壁群組:主輔關系,軸線關系色彩:規則園林:皇家和私家多種民居形式:四合院、窯洞、土樓、吊腳樓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三頁,共八十七頁。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四頁,共八十七頁。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五頁,共八十七頁。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六頁,共八十七頁。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七頁,共八十七頁。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八頁,共八十七頁。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九頁,共八十七頁。一、中國古代建筑的起源(一)古建筑文化的源頭黃河流域易系辭:“上古

3、穴居而野處” 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十頁,共八十七頁。黃河流域的自然地利成為中國古代建筑及其文化源頭的客觀緣因:一,植被豐茂形成的農耕文明造就了“定居”觀念;二,可被塑造的“土質”和“木性”生發的“居室和諧”認識;三,穩定生活帶來的“久安”思想。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十一頁,共八十七頁。(二)最初歷程 新石器時期出現的穴居、半穴居的“土穴”建筑形式代替自然洞穴形式的居室建造,是中國古代建筑具有“土”意義的最早萌芽 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十二頁,共八十七頁。中國建筑史原始社會建筑1(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紀)地穴建筑 左圖為河南偃師發現的仰韶文化時期建筑遺址的“復原想像圖”。 洞口

4、直徑1.5米,底徑為2米,深2米,頂蓋由25厘米的木柱支撐。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十三頁,共八十七頁。中國建筑史原始社會建筑2半地穴建筑 地穴以上周圍為“木骨泥墻”。屋頂和墻壁的結合類似后來的歇山式屋頂。房屋平面布局以火塘為中心。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十四頁,共八十七頁。中國建筑史原始社會建筑3半坡遺址復原圖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十五頁,共八十七頁。中國建筑史原始社會建筑4地面建筑 家庭私有財產的產生,出現了雙室套間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十六頁,共八十七頁。中國建筑史原始社會建筑5姜寨遺址 位于陜西臨潼縣城北部,距今6600-6400年,屬于仰韶文化。 整個居住區面積近2公頃,

5、西南臨河,其他三面圍以壕溝。中心為廣場。其中1-5號位置是大房子,以此為中心周圍的100多處房屋形成五個組團,房屋的門均開向廣場。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十七頁,共八十七頁。中國建筑史原始社會建筑6巢居 多現于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 樹桿為“樁”,樹枝為“梁”,再用樹條繩索綁扎成樓板和屋頂的骨架,敷以茅草形成。 巢居形式是干闌ln式的原形。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十八頁,共八十七頁。中國建筑史原始社會建筑7河姆渡遺址中的大房子 用木柱將建筑架空,面積有160平方米,它是靠隼卯sn mo連接木結構,以梁柱承重,用蘆席充當墻地。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十九頁,共八十七頁。中國

6、建筑史原始社會建筑8隼卯(榫卯)sn mo 靠構件相互之間的陰陽咬合來連接構件的方法。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隼卯有燕尾隼和企口等形式。隼卯技術是日后成熟的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體系的技術關鍵,也是區別于世界其他古代建筑體系的重要特點所在。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二十頁,共八十七頁。中國建筑史奴隸社會建筑夏(-前1600年) 宮殿建筑和封閉庭院的首次出現,建筑形式為木架夯土。商(-前1046年) 建筑技術明顯提高。但仍是“茅茨土階”。商朝后期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一帶)。城市的形成。西周(-前771年)建都在陜西。建造一系列奴隸主實行政治、軍事統治的城市,制度明確,等級嚴明。四合院建筑產生,屋頂已采用瓦

7、,到西周晚期,有的屋頂已全部鋪瓦,并出現半瓦當。內墻面用三合土抹面。春秋(-前476年) 奴隸社會的井田制日漸瓦解,封建生產關系開始出現。瓦的普遍使用和高臺建筑(臺榭)的出現。建筑技術和藝術有了飛躍性的發展,中國傳統建筑體系初步形成。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二十一頁,共八十七頁。中國建筑史奴隸社會建筑1河南偃師二里頭一號宮殿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宮殿建筑。已具備了傳統建筑的基本空間要素,即門、墻、廊、庭院和主體。文獻記載有“殷人重屋”之說,所謂“重屋”即重檐屋頂。宮殿分許多房間,其建筑形象是,低矮的夯土臺,木骨泥墻,茅草屋頂,外觀古拙簡潔,即所謂“茅茨土階,四阿重屋”。2007-02中外建筑史第

8、二十二頁,共八十七頁。中國建筑史奴隸社會建筑2陜西岐山鳳雛村的早周遺址的復原圖。一座相當嚴整的四合院,二進院落,中軸線上有影壁、大門、前堂、廊、后室。兩側為通長的廂房,院落四周有檐廊環繞。房屋墻基埋置排水陶管和卵石暗溝,屋頂采用瓦。是我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四合院實例。根據在西廂發現的甲骨文,推測此處是座宗廟。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二十三頁,共八十七頁。中國建筑史奴隸社會建筑3 春秋戰國時期的高臺建筑,有兩類,一種是建筑建在夯土臺上,另一種是圍繞夯土臺建造多層建筑,上圖即后一類形式。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二十四頁,共八十七頁。魯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

9、隨家里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筑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同時也是木工匠開山鼻祖。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二十五頁,共八十七頁。中國建筑史奴隸社會建筑4 考工記是春秋末期齊國關于工藝標準和制度的官書,是我國古代重要科學技術文獻。書中有部分內容涉及到城市建設,反映了西周和春秋時期的有關制度。左圖為其所繪制的王城圖,是歸整、方正、對稱的城市面貌。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二十六頁,共八十七頁。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

10、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考工記 匠人篇 “軌”,指兩個車輪的距離;王宮居中,祖廟其左,其右社稷壇。前朝后寢,市場在宮城后面,一夫即當時的一百畝。左圖是永樂大典根據考工記 匠人篇重新繪制的周王城圖。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二十七頁,共八十七頁。 江蘇武進的淹城可能是春秋時期的淹國國都。它有三重城墻,每重城墻外有護城河。只有西北角有橋可以出入。護城河內用獨木舟為交通工具。布局反映了當時戰亂頻繁,國君以深濠高墻自衛的狀況。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二十八頁,共八十七頁。曲阜魯城是西周至戰國時期魯國的都城,由外郭和內城兩重城墻組成,是目前已知采用外郭最早的城市。它與考工記中描述的城市比

11、較相似。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二十九頁,共八十七頁。這是位于河南安陽的,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商代王室墓。墓中有近2000件精美的陪葬品以及殉人16名。下圖為地面享堂,右圖為剖面。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三十頁,共八十七頁。中國建筑史封建社會建筑前期1戰國(前475-前221年) 手工業商業發展,城市繁榮,規模日益擴大,出現了城市建設的高潮。高臺建筑很盛行。斧、鋸、錐、鑿等的應用,墓結構技術精良。瓦的廣泛使用,裝修用的磚也出現了。秦朝(-前206年) 統一了法令、貨幣、度量衡、文字,修馳道,筑長城。修筑都城、宮殿、陵墓。其中阿房宮、驪山陵墓規模之大,在歷史上是空前的。將

12、原有秦、燕、趙長城擴建,聯成3000余公里長。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三十一頁,共八十七頁。阿房宮 位于陜西咸陽上林苑內,前殿名為阿房,即被稱為阿房宮,前殿建在東西1200米,寬450米,高7-8米的夯土臺基上。工程浩大,至秦亡尚未完工。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三十二頁,共八十七頁。驪山陵墓就是秦始皇陵,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于地下。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三十三頁,共八十七頁。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國古代建設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勝地。通常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

13、率眾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1982年,都江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0年,都江堰以其為“當今世界年代久遠、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與青城山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第三十四頁,共八十七頁。上圖秦皇陵鳥瞰 周、秦明堂平面圖,方形圍墻正中為明堂,其平面呈“亞”字形,九室,當中一室稱太室,四周之室代表春夏秋冬五行等。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三十五頁,共八十七頁。 名 詞 解 釋 人類的祭祀活動出現在舊石器時代后期。伴隨這祭祀活動,相應地產生場所、構筑物、建筑,這就是壇廟。至秦漢時期,統治者建立了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的完

14、整禮儀制度,并修建了相應的建筑。壇廟主要可分為三類: 祭祀自然神天地日月、風云雷雨、社稷先農之壇,五岳、五鎮、四海、四瀆之廟,其中天地日月、社稷先農由皇帝親祭,社稷壇為祭祀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代以農立國,社稷象征國土和政權。 祭祀祖先帝王祖先稱為太廟,臣下稱家廟或祠堂。 先賢祠廟如孔子廟、武侯祠、關帝廟等。 明堂又稱“世屋”,是古代重要的建筑物,是皇帝居住、頒昭、早朝、及與天地溝通的場所,相當于宮殿和壇廟的總和。 五帝分別掌管天上五方的帝君,白帝、青帝、黃帝、赤帝、黑帝。 復道在道路兩側建墻,皇帝坐車輦行于其內,以利安全。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三十六頁,共八十七頁。中國

15、建筑史封建社會建筑前期2 漢(前206 -220年) 古代建筑繁榮期,其宮殿如未央宮、建章宮等也是前無古人的,突出表現在木結構的漸趨成熟,抬梁式、穿斗式已出現,屋頂形式也多樣起來;磚石建筑和拱券結構有了很大發展,較多應用在墓室。三國、晉、南北朝(-589年) 連年戰爭,產生薄葬思想。南方經濟文化較發達。里坊街道嚴整、分區明確的城市規劃。佛教的傳入引起佛教建筑的興起。佛寺、佛塔和石窟是當時突出的建筑形式。同時山水風景園林建設也極其興盛。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三十七頁,共八十七頁。左圖為漢代出土的明器,可見斗拱已成為樓閣中的主要構件。右圖為“一斗三升”這一最基本的斗拱組合方式。2007-02中

16、外建筑史第三十八頁,共八十七頁。本圖為建章宮和未央宮的關系示意。未央宮位于漢長安城西南,面積約5平方公里,占全城面積的1/7。漢代建筑的特點是屋角平直無起翹,造型質樸簡潔,體量雄偉,氣勢恢弘。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建建章宮。宮內千門萬戶,及大型的山水風景園林。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三十九頁,共八十七頁。左圖漢代墓穴內的“黃腸題湊”;右圖為位于四川雅安東漢太守高頤的墓闕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四十頁,共八十七頁。秦漢魏晉南北朝的陵墓 該時期的墓葬形制和建筑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西漢時期,帝陵的地下部分基本采用土坑,它以黃腸題湊為墓室;東漢開始普遍采用磚石結構。 秦漢時代時興厚葬,筑巨大的陵臺

17、;三國時期戰亂紛擾,很多陵墓被盜掘,在曹操提倡下,薄葬之風由東漢末年一直貫穿至南北朝。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四十一頁,共八十七頁。秦漢魏晉南北朝的城市建設 是中國城市建設發展的一個重要過渡時期,經過這個時期后,城市規劃的風格手法就基本定型。 秦始皇于渭水兩岸建造大量宮殿,并模擬二十八宿,將咸陽建成“取法天地”的城市;漢代長安以秦朝離宮為中心建城,規劃性不強,漢代洛陽規劃強于西漢,但城內南北二宮使城市分區仍顯雜亂;魏國城市規劃清晰明確,稱為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史的里程碑;南北朝,中國處于分裂狀態,南朝基本保持魏晉傳統,建都建康(南京),北魏建都則吸取建康的規劃經驗,又有所創新。2007-02中外

18、建筑史第四十二頁,共八十七頁。494年,北魏在洛陽建新城。洛陽城分為宮城、內城、外郭城。城內有人工池塘、護城河和運河等。宮城南出御街即銅駝街,太社、太廟建在內城,御街兩旁。外郭城分布有220個居民里坊和市場。當時城內人口繁密,商業發達,宮室壯麗,塔廟巍峨。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四十三頁,共八十七頁。廡殿(四坡)歇山(九脊殿)攢尖懸山硬山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木構、磚石建筑 是木構建筑、磚石建筑初步發展的時期。秦漢的木構已經形成了“抬梁式”和“穿斗式”屋架,而且各種屋頂形式都已出現,已有了用斗拱出跳承托挑檐的做法。樓閣建筑是漢代木構建筑技術初步成熟的標志,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繁榮促使木塔的發展。 漢代

19、的磚石結構一般出現在地下墓室,魏晉南北朝則大量使用磚石建造佛塔,促進了磚石結構、技術和藝術的發展。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四十四頁,共八十七頁。穿斗式屋架:柱子直接承托檁條,柱子之間用木枋相連,枋子不承重,和梁的作用不同,稱為“穿”。穿斗式屋架多見于南方民居。右圖所示。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四十五頁,共八十七頁。抬梁式屋架:柱子不直接承托檁條,而是柱子承梁,由梁或梁上的短柱承托檁條。這種結構多見于北方民居及官式建筑,是我國古代木結構的主流。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四十六頁,共八十七頁。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平面為十二邊形,15層密檐

20、式磚塔,高39.5米。塔下有地宮。 地宮是用來埋藏高僧火化后的“舍利”。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四十七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隋、唐至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建筑技術和藝術有巨大發展和提高。唐代建筑主要有以下成就和特點:第一、規模宏偉的城市規劃。 第二、建筑群體的布局有了空間感。 第三、木建筑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并已定型化。第四、磚石建筑有了進一步發展,佛塔采用磚石構筑者增多。 第五、建筑藝術日臻成熟。 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四十八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四十九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

21、知識安濟橋欄板雕刻圖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五十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唐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五十一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唐大明宮麟德殿復原圖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五十二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南禪寺斗栱山西五臺南禪寺大殿,以中國之最的身份,向世人展示最古老的建筑構件。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五十三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佛山西五臺佛光寺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五十四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宋代被劃分為兩個時期:北宋時期與遼對峙于華北北部,南宋時期被

22、滅遼的金壓迫到淮河以南。 具體有以下幾方面的發展:第一、城市結構和布局起了根本變化。 第二、木構架建筑建立了古典的模數制。 第三、建筑裝修與色彩有很大發展。 第四、磚石建筑的水平達到新高度。 此外,宋代的園林藝術更加興盛 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建筑發生較大轉變的時期,并影響以后元、明、清幾朝的建筑。 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五十五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宋畫四景山水圖中所描繪的建筑建于宋代的北京盧溝橋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五十六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河南開封祜國寺塔福建泉州開元寺石塔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五十七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

23、建筑的基礎知識 元代時期,在建筑方面,仍是繼承宋、金的傳統,但在規模與質量上都不及兩宋,尤其在北方地區,一般寺廟建筑作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彎曲的木料做梁架構件,許多構件被簡化了。當然這些變化產生的后果不完全是消極的,因為兩宋建筑已趨向細密華麗,裝飾繁多,元代的簡化措施除了節省木材外,還使木構架加強了本身的整體性和穩定性。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五十八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廣勝寺2007-02中外建筑史第五十九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永樂宮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六十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永樂宮壁畫2007-02中外建筑

24、史第六十一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明清時期,建筑有了相當的進步,建筑業趨向程式化、定型化,建筑規模不斷擴大,但建筑裝飾也變得瑣碎繁復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磚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墻。 2、琉璃面磚、琉璃瓦的質量提高了,應用面更加廣泛。 3、經過元代的簡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構架,梁柱構架的整體性加強了。 4、建筑群的布局更為成熟。 5、官僚地主興建私家園林蔚然成風,尤其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江南一帶,給后世留下了一些別具特色的園林佳作。 6、官式建筑的裝修包括彩畫、裝飾日趨定型化,等級分明。 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六十二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南京靈谷公園無梁殿,建于明洪武年間江蘇蘇州報國寺塔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六十三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明十三陵石牌樓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六十四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明十三陵神道明十三陵碑亭2007-02中外建筑史第六十五頁,共八十七頁。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