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_第1頁
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_第2頁
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_第3頁
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_第4頁
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中小企業司?國 統 計 局 工 業 交 通 司 聯合課題組中 國 企 業 評 價 協會一、引言一個國家的經濟穩定持續增長離不開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特別是在穩定經濟、吸納就業、出口創匯和提供社會服務等方面,中小企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由于自身實力弱、抗風險能力差等缺陷,中小企業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根據有關學者對美國中小企業的研究,在全部中小企業中,約有68的企業在第一個5 年內倒閉,19的企業可生存6-10年, 只有13的企業壽命超過 10年 (呂國勝:中小企業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5 頁 )。 因此,要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的作用,保

2、證國民經濟的穩定持續增長, 就必須使中小企業具有足夠高的成長性,即擁有足夠數量的成長型中小企業。所謂成長型中小企業,是指在較長時期(如 5年以上)內,具有持續挖掘未利用資源的能力,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整體擴張的態勢,未來發展預期良好的中小企業。 那么, 如何判定一個中小企業是否為成長型中小企業呢?關于成長型中小企業的判定方法, 目前國內外尚沒有專門的研究成果。 基于此, 2000年 4 月,中國企業評價協會會同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司、國家統計局工業交通統計司,共同設立了中小企業發展問題研究課題,提出了一種專門評估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方法 GEP 評估法。該評估法以企業實績財務指標為直接依據,建立包括發展

3、狀況、獲利水平、經濟效率、償債能力和行業成長性 5 大類指標的綜 合指標體系,然后運用二維判斷法來科學、規范地對成長型中小企業進行綜合評估。本報告將運用 GEP 評估法來評估目前中國成長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 評估樣本為 1999年我國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中小企業, 共計 15 42萬家。經年度關聯和剔除異常值等規范處理,實際評估樣本為 11 88萬家中小企業。本報告試圖通過對樣本企業的評估,描述目前中國成長型中小企業的現狀,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然后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二、成長型中小企業的現狀(一)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規模和地位從整體來看,我國成長型中小企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

4、,在整個中小企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表1 所示,截至1999年底,我國共有中小型企業15 42萬家, 其中, 成長型企業為 4 69萬家, 占全部中小工業企業的 30 42。盡管成長型中小企業的單位數量比重只有30 42,資產總額比重只有30 42,但銷售收入比重卻高達39 50。需要特別指出的是,1999年我國全部中小型企業為15 42 萬家,其中虧損企業有5 54 萬家,虧損面為 35 94,虧損額高達 968 45億元 3盈虧相抵后的實際利潤總額為 848 07億元,其中成長型企業的利潤總額為 771 91 億元,所占比重高達91 03。顯然,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效益狀況大大優于一般中小

5、企業。再從整個工業來看,成長型中小企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如表2所示如表2所示,13. 21%,但其銷售收入、禾1J潤和就業的比重卻分別達到了 21. 73%、33. 73% 和25. 88%。這表明,成長型中小企業用不到 1/8的資產卻支撐了全國工業1 /5以上的銷售收入、1/4以上的就業和1/3以上的利潤。表1成長型中小企業與全部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的比較(單位:家、億元、 )企業類型企業個數比重銷售總額比重利潤總額比重資產總額比重全部中小 工業企業15416910037810. 44100848. 0710051098 . 51100成長型中小工業企4639230. 4214934. 313

6、9. 50771 . 9191 . 0315449 . 9230. 24表2經濟指標份額(單位:個、億元、 )企業類型企業個 數比重銷售總額比重利潤總額比重資產總額比重人數比重全部工業企業16203310069851 .731002288. 24100116968901004428100大型工業企業78644. 8532041 .2945.871440. 1769.9465870 .3956.312245.06個、小型企業15416995. 1537810 .4454.13848. 0737.0651098 .5143.69420494.94其中:成長型企業4689228. 9414934 .

7、3121 .38771. 9133.7315449 .9213.21114625.88(二)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規模結構 中小企業的規模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成長性也有很大的差別。如果我們將成長型中小企業按銷售收入分為 50000-20000萬元、20000-10000萬元、100015000萬元和5001500萬元4個檔次,可以發現,2000110000萬元這一檔次的成長型中小工業企業的比重最高,約占同檔次全部中小企業總數的74. 23%; 50000-20000萬元的成長型中小企業為 1345家,約占同檔次全部中小企業總數的63. 23%; 10000-5000萬元為6274家,約占同檔次全部中小

8、企業總數的56. 08%; 5000 500萬元檔次的成長型中小企業比重最低,只有35. 28% (參見表 3)。表3不同銷售收入檔次成長型企業分布 (單位:家、 )銷售收入檔次中小企業家數成長型中小企業家數比重5000L 20000 力兀2127134563. 2320000 10000 萬元5269391174. 2310000 5000 力兀11192627456. 085000 500 力兀1002453536235. 28成長型中小企業的上述規模結構特征表明,最具成長性的不是規模最小的企業,也不是規模最大的企業,而是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的企業。 在我國工業中, 主要集中在規模在10000

9、-20000萬元之間的企業,其次為規模在 20000- 50000 萬元之間的企業。這一特征是與企業成長的生命周期規律是一致的。規模偏小 的企業一般都是新成立的企業,實力很弱,產品方向不穩定,管理不規范,企 業知名度低,因此成長性不強。而一旦企業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實力增強,主 導產品形成,單廠企業轉為多廠企業,管理走上正規,企業知名度提高,于是便進入了企業的高速成長期。但是,企業的高速成長不可能是無限的,企業在 進入成熟期以后,隨著各種“大企業病”的發生, 企業的成長速度將有所放慢。另外,對于不同的產業未說,對“穩定成長的規模經營”的要求是不同的。這主要是由規模經濟規律規定的。在不同的行業,規

10、模經濟性的要求不同,對4 可以看出,煙草加工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行業的中小企業,獲得穩定成長的規模經營要求較高;而木材及竹材采運業、煤炭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等行業的中小企業,獲得穩定成長的規模經營要求較低。(三)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行業結構目前,我國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行業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下面我們從企業數量、銷售收入、資產和利潤 4 個指標來加以分析(參見表5):從企業數量看, 1999 年擁有成長型中小企業比重在5以上的行業依次為: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4143 家, 占 8 84 )、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3486家, 占

11、7 43)、 食品加工業(3379家, 占 7 22)、 紡織業(3085家,占 6 59)、其他制造業(2698家,占5 75 )和金屬制品業(2573 家,占 5 49 )。擁有成長型中小工業企業比重在0 5以下的依次為:石油及天然氣開采業(14 家,占 003)、煙草加工業(66家, 占 014)、木材及竹材采運業(113家, 占 024)、黑色金屬礦采選業(215家,占 0 46)、化學纖維制造業(224家,占 0 48)。從銷售收入看,成長型中小企業比重在5%以上的部門依次為:紡織業(8.02%)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7.65)、食品加工業(7 54)、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6 2

12、9)、非金屬礦物制品業(6 21)、金屬制品業(5 06)。成長型中小企業比重在0 5以下的部門依次為:石油及天然氣開采業(0 03)、木材及竹材采運業(0 11)、黑色金屬礦采選業(0 31)和煙草加工業(0 49 )。從資產額看,成長型中小企業比重在5以上的部門依次為: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7 76 )、紡織業(7 74 )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7 58 )、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6 39 )。成長型中小企業比重在0 5以下的部門依次為:石油及天然氣開采業(0 08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0 26 )、木材及竹材采運業(0 37 )。從利潤看,成長型中小企業比重在5以上的部門依次為:化學

13、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8 02 )、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6 76 )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604)、 電氣機械設備制造業(602)、紡織業(532)、 醫藥制造業(551)。成長型中小企業比重在0 5以下的部門依次為:木材及竹材采運業(虧損)、石油及天然氣開采業(0 07 )、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0 46 ) 、 煙草加工業(0 49 )和化學纖維制造業(0 50 )。綜合以上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勞動密集型和技術、資本有機構成相對較低的產業,如紡織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食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制品業等仍是我國中小企業的優勢產業;一些規模經營要求高或國家限制發展的產業,如石油及

14、天然氣開采業和木材及竹材采運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和煙草加工業等部門中中小企業的成長性則很低。(四 )成長型中小企業的地區結構與部門分布相比,我國成長型中小企業的地區分布更加不均衡。如表6 和表 7 所示,我國成長型中小企業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而中西部地區所擁 有的成長型中小工業企業的比重非常低。首先從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比較來看,地區差異十分明顯。如果以西部地區的水平為1來計算,那么,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差異,在企業個數上的差異比約為1: 3: 9;銷售額的差異比約為1: 3: 13;利潤額的差異比約為1:20;資產總額的差異比約為1:2: 7。表6 1999年成長型中小企業東、中西部地區

15、的分布(單位:家、 )地區企業個數比重銷售額比重禾潤額比重資產總額比重總體4689210014934.311007719110015449. 92100東部地區3209368. 44114799776. 876265981 . 1710945. 6370.85中部地區1105123. 572592.1317. 361125114. 583019. 1219.54西部地區37487. 99862.215. 7732.8141485. 179.61其次從省份來看,1999年成長型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江蘇(6343家)、山 東(4707家)、廣東(4659家)、浙江(4525家)、河南(3940家)、

16、河北(2676 家)、上海(2578家)等省市,這7個省市的成長型企業約占全國的 62.7%;而西藏、寧夏、青海、海南、貴州、新疆、陜西、云南、甘肅等9個省區的成長型企業僅占全國比重的不足 6%。上述狀況表明,成長型中小企業的地區分布極不均衡,東中西部地區的中 小企業在實力對比和經濟效益方面的差距十分顯著。預計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 戰略的實施,東中西部地區的差異將有所緩和,但短期內這種狀況不會發生大 的變化。綜上,經過長期的發展,目前我國成長型中小企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 無論是在中小企業還是整個工業中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時,從結構上看,我國成長型中小企業的分布很不均衡, 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

17、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并且規模在10000 20000萬元的成長型企業的比重最大。三、成長型中小企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我國成長型中小企業盡管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地位,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 3 點:(一) 成長型中小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目前,我國成長型中小企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1、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比重偏低目前,我國成長型中小企業比重偏低,中小企業整體發展狀況不容樂觀。如表 1 所示,我國全部中小型企業中,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比重只有30 42。也就是說,我國僅有3 成左右的中小企業具有一定的成長潛能,而7 成左右企業的發展能力是很弱的。再從部門來看,在36 個主要行業中,只有20 個行業的

18、成長型中小企業占整個中小企業的比重超過了30。木材及竹材采運業、食品制造業、煙草加工業、 印刷和記錄媒介的復制業、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電氣機械設備制造業、普通機械制造業和電力、蒸汽、熱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8 個部門的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比重不足1/4 。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設備制造業和普通機械制造業3 個部門的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比重還不到l 5(參見表8)。2、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成長性”并不強根據 GEP 評估法, 我們把成長性大于0.4 的中小企業均稱為成長型中小企業。如果我們作進一步細分,把成長性分為高成長性(成長性大于0 8)、漸進成長性(成長性介于0 6 和 0 8 之間

19、 )和緩慢成長性 (成長性介于 0 4 和 0 6之間 ),可以發現,我國的成長型中小企業主要是緩慢成長性的企業。如表9所示, 在成長型企業中, 真正具有高成長性和漸進成長能力 ( “高成長性”和“漸進成長性”檔次)的企業不足3 32,96 48的企業集中在“緩慢成長”檔次。再進一步細分,“緩慢成長”檔次內,有12 (5430 家)的企業綜合成長指數在 0 64 5 之間,而88(39906家)的企業處在0 50 4 之間,這意味著在“緩慢成長”檔次內, 有近 9 成的企業距離“基本不具有成長性(成長性小于 0 3) ”僅一步之遙。 從理論上講, 處于“緩慢成長”水平的企業是有一定發展潛力的,

20、但這樣的企業也是極不穩定的,較之處于其它成長水平的企業更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再從行業來看,我國絕大多數工業行業的中小企業的成長性都非常低下。如表 9 所示,我國所有工業行業中,具有高成長性和漸進成長性的中小企業的比重超過5以上的行業只有4 個行業,即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6 29 ) 、食品制造業 (6 29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業(5 28 )和非金屬礦采選業 (5 05 ),其余所有工業行業具有高成長性和漸進成長性的中小企業的比重均不超過 5。3、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地區結構嚴重不合理成長型中小企業分布的地區結構嚴重不合理是我國目前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地區,而廣大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

21、部地區所擁有的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比重非常低。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列入西部大開發范圍的內蒙古、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等省市自治區所擁有的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比重都不超過1, 這對于即將大規模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是非常不利的。不僅中西部地區所擁有的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比重與東部地區相比明顯偏低,而且就自身而言,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比重也是偏低的。如表10 所示,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成長型中小企業占全部中小企業的比重分別只有28 5和20 7,明顯低于東部地區。其中,陜西和甘肅成長型中小企業占全部中小企業的比重分別只有15 4和16 5。(二)原因分析我國成長型中小企業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

22、是多方面的,既有體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企業自身發展方面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1、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劣勢目前我國成長型中小企業存在的問題首先是由其自身存在的劣勢決定的。在市場經濟中,中小企業存在如下劣勢:(1)規模小、實力弱,難以同大企業抗衡,在與大企業的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2)中小企業由于資信較差,不易獲得銀行貸款, 而且融資渠道少、 成本高、難度大;(3)中小企業的產品品種單一,抗風險能力弱;(4)中小企業的管理不規范,體制不健全,妨礙企業的長遠發展。中小企業的上述劣勢在目前我國的中小工業企業中也普遍存在,成為其成長性弱的內在原因。2、傳統“大而全”、“小而全”體制的制約中

23、小企業自身固有的劣勢,決定了多數中小企業無法獨立地生存,而必須與大企業形成分工協作關系,成為大企業的配套企業或附屬企業。但是,由于傳統“大而全”、“小而全”體制的制約,我國中小企業很難通過與大企業的分工協作而促進自身的發展。這具體表現為 4 點:(1) 目前,中國仍有相當多的大企業仍在實行“大而全”的體制,盲目追求縱向一體化或橫向一體化,忽視同其他企業包括中小企業的分工協作,使得中小企業即便想“攀龍附鳳”,也“無龍可攀”、“無鳳可附”。(2)中小企業自身在搞“小而全”,盲目追求獨立經營, 不愿意做“配角”,“寧做雞頭、不做鳳尾”,不切實際、不顧條件地同大企業競爭,以雜牌未對抗名牌,往往在與大企

24、業的競爭中舉步維艱,甚至遭到淘汰。(3)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條決分割狀況非但沒有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又大行其道,形成了分屬于不同地區和不同部門的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分工協作的嚴重障礙。(4)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時間短,市場發育度低, 企業普遍缺乏信用觀念,履約率低,交易成本高,也妨礙了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3、企業產權制度不合理過去,我國的中小企業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產權模糊和政企不分的企業制度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和所有制的多元化,目前的中小企業中, 國有企業的比重已經很低, 集體企業、 個體私營企業和 “三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小企業的主體。但是,目前我國的集體企業

25、和個體私營企業的產權制度仍然存在諸多的不合理,也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首先是集體企業產權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我國大多數集體企業的產權屬于一次性博弈制度,即企業職工同集體企業財產之間的關系是一次性固定下來的,不受企業職工流入和流出的影響。這種封閉性的產權制度,給職工進入或退出企業的行為造成障礙, 不利于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資源的合理配置,限制了企業規模的擴大和競爭力的提高。其次,私營企業的產權制度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中國的私營經濟一般實行的是家族企業制度,即企業以家庭或家族為經營單位,企業主要職務由家族成員擔任,經營決策集中于企業主、企業行為主要以倫理道德規范來替代經濟行為規范的制度。在家

26、族企業制度中,家族等級制度,家庭成員間的忠誠、凝聚力和相互信任關系等,有利于降低企業管理的制度成本和道德風險,適應了企業草創時期的需要。但是,家族企業制度注定是與小生產或小規模經營相伴而生的,它不適于企業規模擴大后的經營管理的需要,限制了規模較大企業 的生存和發展。4、外部政策環境歧視中小企業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國的政策環境在總體上對中小企業持歧視態度,不利于中小企業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1)國家扶持政策一直實行向大企業傾斜的政策。這種政策盡管在近年來有所改變,但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特別是國家在現階段仍然在大規模地實行對國有企業的優惠政策,由于中小企業一般都是非國有企業,自然就享受不到這些優惠

27、政策。例如,近年來國家實行的國有企業債轉股政策就根本與中小企業無緣。(2)由于中小企業實力弱,地位低, 與大企業相比, 遭受的亂攤派、 亂集資、亂收費、亂罰款現象要嚴重得多,經常成為人人都想吃一口的“唐僧肉”。(3)資本市場的發展歧視中小企業,嚴重阻礙了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技術密集型中小企業的發展。 由于中小企業規模小, 無法成為主板市場的上市公司,需要建立二板市場來滿足中小企業的需要。但是,我國二板市場到現在也沒有建立起來,這對于中小企業特別是技術密集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4)私營中小企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尤其嚴重。私人產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私營經濟的的財產理應屬于投資者本人,投資者

28、可以自由支配和處置本企業的財產。這一屬于天經地義的道理長期以來在法律和政策上卻得不到體現。亂攤派、亂集資、亂收費、亂罰款嚴重。由于私營經濟的地位“卑微”,許多政府部門便視私營經濟為“沒娘的孩子”、“軟柿子好捏”,同時利用私營企業“懼怕官府”的心理,對私營企業亂攤派、亂集資、亂收費、亂罰款,嚴重損害了私營企業的發展。長期發展環境差。私營企業的外部環境仍然受到種種限制,資本積累緩慢,規模和實力不能迅速提高,并且往往因擔心政策變化而缺乏長期發展的動力。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國家開始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已經建立了專門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機構,出臺了一些針對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中小企業面臨的政策環境有所改善

29、。但是,由于時間較短,國家有關政策要真正發揮效力,尚需時日。5、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的體制、政策和自身缺陷尤為嚴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遇到的上述障礙在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決定了該地區中小企業的成長性明顯低于東部地區。這主要表現在:(1)西部地區市場取向的改革相對滯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仍然很大,市場發育度,中小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更加惡劣。(2)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的中小企業中,國有企業仍然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私營企業的發展相對緩慢,導致該地區的中小企業在整體上適應市場的能力較低。(3)中西部地區的大企業同樣不景氣,自然對中小企業的帶動作用就很弱,中小企業很難通過與這些企業的分工

30、協作來獲得發展。(4)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低,外資流入量很小,限制了中小企業對國際資源的利用,也無法通過參與國際分工來促進自身的發展。四、成長型中小企業未來發展的主要對策今后, 我國包括成長型中小企業在內的整個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雙管齊下:一方面,中小企業要自身調整自身的觀念和體制,進行制度創新;另一方面,政府要對中小企業采取切實的扶持政策,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其主要措施包括:1、 徹底改變“大而全”、 “小而全”的企業組織體制, 建立大中小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體系。對于政府來說,要采取各種措施,特別是旨在打破條塊分割和地方保護的措施,促使大企業改變以往“大而全”的體

31、制。主要措施包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稅收體制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必須轉變觀念,摒棄“小而全”和自我封閉的觀念,甘當配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積極發展與大企業的配套和協作。特別是在當今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時代,中小企業必須抓住歷史的機遇,通過與大企業的合作來謀求自身的發展。當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大地降低了市場交易成本,使過去為降低市場交易費用而建立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組織失去繼續存在的理由。大企業為獲取或保持競爭優勢,通過產供銷價值鏈分析,把自己的主業集中到附加價值高、自己有壟斷優勢、有核心競爭力的領域,而將無附加價值或附加價值小、其他企業能夠比自己

32、干得更好的業務,通過外包或剝離的形式轉移出去,吸收中小企業為其提供配套產品,并將其納入自己的生產體系。對大企業而言附加價值小、或不具規模經濟的業務或局部市場,對中小企業而言卻蘊含著巨大的商機。從而為一大批積極參與產業分工的中小企業發展創造了條件,促進一部分中小企業通過以小補大、以小搞活、以專補缺、以專配套和以精取勝來獲得發展。2、中小企業必須進行“二次”制度創新。如果說中小企業所有制多元化和國有中小企業改制是中小企業第一次制度創新的話, 目前以集體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為主體的中小企業需要進行 “二次”制度創新,即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自身的制度創新。(1)要澄清集體企業同地方政府的產權關系,確保集體

33、企業的合法權益不受侵蝕。(2)通過實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對集體企業的產權結構進行改造,明晰企業內部的產權邊。(3)對于有發展前途、規模不斷擴大的集體企業可以改造為集體經濟成分控股的股份公司。對于規模較大的私營企業未說,要謀求更大的發展,就必須打破原有的家族企業制度,實行社會化的產權和管理制度。這主要包括以下 3 點:(1)明晰產權。家族企業的產權對外邊界是清晰的,但在家族成員之間卻仍然很模糊,需要在不同家族成員之間明晰產權。這是家族企業社會化的基礎。(2)實行產權的社會化。即把原來的單個業主制企業或合伙制企業改造為規范的公司制。有的條件的私營企業可以改造為股份有限公司,甚至是對社會公 開發行股票

34、的上市公司。(3)建立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相分離的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實行管理的專業化和制衡化。在建立法人治理結構的過程中,私營企業的所有者要特別注意建立監督管理者的機制,把道德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3、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主要措施包括:(1)加快制定中小企業促進法的立法步伐,爭取早日出臺,為今后中小企業獲得公平競爭的環境和政府實行中小企業扶持政策奠定基礎。(2)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廣泛吸納民間資金的進入,盡快擴大信用擔保資金的規模,建立國家和非國有單位共同出資的民應化、商業化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運營體系,提高信用擔保資金的使用效率。(3)建立中小企業服務支持體系。

35、主要包括:建立中小企業培訓制度,幫 助中小企業開發和培養人才;通過開展“中小企業產品推介會”等活動,幫 助中小企業開拓國內和國際市場;建立中小企業信息咨詢服務體系。(4)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和盡快制定反壟斷法,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使中小企業免受壟斷企業的侵害。4、結合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促進西部地區中小企業的發展。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過程中,西部地區不能再重蹈優先發展大企業的老路,而應該重視中小企業的作用,并采取各種扶持政策,促進中小企業的發 展。(1)西部地區應加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步伐,消除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各種體制性因素。(2)西部地區要很據“抓大放小”的方針,盡快完成國有中小

36、企業的改制,同時要積極發展個體私營企業。(3)西部地區應結合本地區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把國家給予的各種優惠政策落到實處,盡快建立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4)西部地區要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入世的機遇,大規模地開放服務業,積極引入外部的銀行、保險、電信、專業服務等服務業公司,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廣泛的服務支持體系。(5)西部地區的中小企業要克服傳統的封閉觀念,積極與區外優勢企業發展分工協作關系。總之,西部地區中小企業的穩定、健康發展,要在西部大開發中扮演重要角色。評估方法說明“成長型中小企業評估方法”是一種以企業財務指標為直接依據,判定企業成長狀況的,科學、規范的綜合評估方法。依據評估結果,能夠

37、在宏觀層次上總體把握和研判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在微觀層次上分析個體企業在行業或全產業中的業績水平。“成長型中小企業評估方法”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綜合指標體系,二 是計量方法。(一)綜合指標體系綜合指標體系由B1 綜合指標體系由B1 發展狀況B2 盈利水平X 100 %總額B3 經濟效率5 大類 10 項指標構成:C1銷售收入增長率=(本期銷售收入-上期銷售收入)上期銷售收入x 100%C2凈利潤增長率=(本期凈利潤額-上期凈利潤額)/上期凈利潤額x 100%C3凈資產增長率=(本期凈資產額-上期凈資產額)/上期凈資產額x 100%C4內在投資價值=本期凈利潤額/平均凈資產-同期銀行存款利

38、率C5總資產報酬率=(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平均資產X 100%C6銷售凈利潤率=本期凈利潤額/本期銷售收入100 C7工資增加值率=本期工業增加值/支付工資總額100 C8資本收益率=本期稅后利潤/資產總額X100 %B4償債能力C9資產負債率=本期資產負債總額/本期資產總額100 B5行業成長性C10行業收入增長率=本期行業銷售收入總額-上期行業銷售收入總額)上期行業銷售收入總額X 100 %(二)計量方法評估企業是否具有成長性,必須連續考察企業的動態發展狀況。因此,成長型中小企業評估的計量方法采用“二維判斷”評估法。所謂二維判斷法,就是從兩方面同時考察企業的變動狀況:一是從空間上考察企業

39、的變動狀況,即綜合考察企業在本行業(或全產業)時點狀態下所處的地位;二是從時間上考察企業的變動狀況,即綜合考察一段時期內企業連續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二維判斷法的計量方法是:首先確定企業所在行業的總體狀況,然后測算評估期前 3年企業的發展狀況(包擴企業在行業中的變動狀況和企業自身的變動狀況 ), 最后用企業評估期的實際水平與前3 年的發展狀況再進行比較, 最終從整體上反映評估期企業的變動狀況是越來越好,還是有進有退,亦或是逐漸萎縮。二維判斷法判斷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數學模型為:正指標:D=Z Di升(Zis-zid)/(Zig-Zid) x (Dig Did)2/Dt x MX Pi逆指標或狀態指標:

40、D=Z Did(Zis-zid)/(ZigZid) x (Dig Did)2/dt x MX Pi其中:D:企業成長指數;Zis:評估期企業指標實際數值;Zid:企業實際指標數值所在區間下限數值; Zig :企業實際指標數值所在區間上限數值; Did :指標下限數值對應的標準分值; Dig : 指標上限數值對應的標準分值; Dt : 企業評估期前3年指標平均分值;M:產業系數;Pi:區域經濟調節系數。式中:Dt = Dtd 十(ZtmZtd)/(Ztg Ztd) X (DtgDtd)正指標或 Dt= Dtd 一 (Ztm-Ztd)/(Ztg Ztd) X (Dtg DM)逆指標或狀態指標其中: Ztm :企業實際指標數值前3年的平均值; Ztd :指標平均值所在區間下限數值;Ztg :指標平均值所在區間上限數值;Dtd :指標平均值所在區間下限標準分;Dtg :指標平均值所在區間上限標準分。以二維判斷法確立的“成長型中小企業評估方法”,著重考察企業以往的經營業績、目前的經營狀況和未來的變動趨勢。它不同于已有的國際、國內開展的企業“經營規模評價”或“經濟效益評價”等方法的評估目的和方法。它不僅較準確地確定了指標權數作用的區間,而且較妥善地解決了狀態指標的科學評估問題。較之其它方法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1)時間概念不同。此方法側重于考察企業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