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園林建筑所體現的空間文化與藝術課件_第1頁
傳統園林建筑所體現的空間文化與藝術課件_第2頁
傳統園林建筑所體現的空間文化與藝術課件_第3頁
傳統園林建筑所體現的空間文化與藝術課件_第4頁
傳統園林建筑所體現的空間文化與藝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傳統園林建筑所體現的空間文化與藝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總的來講有三個層次的含義 , 一是主張順應自然。二是師法自然。三是帝王的神權天授思想。傳統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體現一、敬天祀祖 祭天、祭社稷、祭祖被認為是最重大的祭祀活動,稱為國之大典,合稱“三大祭”。 古人對天地祖先祭祀的具體目的有三:消災消除天災人禍。自然災害指旱、澇、蟲、風暴、地震、瘟疫等;人事災害指戰爭、盜賊、政變等。求福祈求豐收、國泰民安、戰爭勝利。報謝不論是消災還是求福,事過之后要再一次祭祀神靈,報謝神靈的恩施。 由於中國的禮制思想裏包含著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穀、祭土地神的內容,中國宮殿的左前方通常設祖

2、廟(也稱太廟)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則設社稷壇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這種格局被稱為“左祖右社”。太廟社稷壇北京天壇占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墻,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筑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祈年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里面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僅存的一列,也

3、是天壇的主要建筑。三、以中為尊 在國都選址上,要“擇天下之中而立國”;在都城規劃上要“擇國之中而立宮”。建筑群的主體建筑都建在中軸線上,次要建筑建于中軸線兩側。 五 行 屬 性 示 意 圖 故 宮 三 大 殿2.2 .2建筑與情景的緊密關聯 民居建筑的不同功能,同樣表述著不同的情景。廳堂、居室一定是長幼有序、尊卑不同的井然秩序,而花園則力求“自然”,追求輕松自在,總之建筑的不同功能性,表述著不同的氣氛。建筑與情景的緊密關聯在傳統建筑空間的在建筑構圖中成就了強烈的節奏化、音樂化的時空合一的特征。 廳堂是園林中的主體建筑, 體型也較高大, 常成為園林的構圖中心。在江南的園林中,廳堂是園主人進行會客

4、、治事、禮儀等活動的場所,它們的位置一般居于園林中最重要的地位。按建筑形式,廳又有四面廳和鴛鴦廳。拙政園中園的布局以荷花池為中心,遠香堂為其主體建筑,池中兩島為其主景,其他建筑大都臨水并面向遠香堂。1.當廳堂完全融會在園林中時,就產生了一種四面開敞的建筑形式四面廳。皇家園林中的殿堂在北方的皇家園林,作為園主的封建帝王所使用的建筑稱作“殿”、“堂”,要與一定的禮制、排場相適應。園林中的“殿”是官式做法中最高等級的建筑物,布局上一般主殿居中,配殿分列兩旁,嚴格對稱的形式。 如頤和園的仁壽殿、排云殿皇家園林中的殿堂排云殿是萬壽山前山主體建筑之一,是專門為慈禧太后過生日受賀而建的大殿。大殿橫列復道與左

5、右耳殿相連,共有房屋21間。2.2.3時間與空間的同一化 2.2 傳統建筑的結構 抬梁式 穿斗式 漢朝由木構架結構形成的屋頂有五種基本形式廡殿、懸山、囤頂、攢尖和歇山。囤頂3 傳統建筑的造型 建筑裝飾對建筑的造型有較大的影響,主要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4 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處理手法 4.1利用空間分割 , 在有限的空間面積上創造無限的意境 A遠香堂景區 B 枇杷園景區 C 梧竹幽居景區D雪香云蔚景區E 見山樓景區 F小飛虹景區 起承轉合的

6、生動節奏拙政園主要的出入口有四個,不論從哪一個開始,都會是開合開合的循環過程,且每一次轉變都有氛圍上的微妙差異,主題內涵的表達因對比而相互加強。以A入口為例:先是假山前郁閉的空間,然后來到遠香堂豁然開朗,轉而走進枇杷園的獨立院落,沿曲折的回廊游走,來到B入口處是一條悠遠的視景線將空間感受引向園外,來到梧竹幽居,坐倚斜望,感受落落生機,過橋,上山,在雪香云蔚俯瞰全園,是對空間的整體印象,在見山樓回望,有臨水面山之意,拾階而下,來到小滄浪,透過小飛虹廊橋,近可望荷風四面,遠可眺見山樓,空間層次豐富意境深遠,回到遠香堂又是一片盎然生機。 4.4利用曲徑通幽, 加強空間變化, 實現移步易景, 動態觀賞 傳統園林建筑空間能夠激發今人的審美情感,使人們聯想到當時的生活形態、時代背景和文化精神,從而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愉悅身心,最終進入一種“悅志悅神”的審美狀態。中華民族傳統建筑文化的元素在現代建筑空間設計中的傳承與利用,不僅是符號的提煉,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