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與《山上的小屋》課件_第1頁
殘雪與《山上的小屋》課件_第2頁
殘雪與《山上的小屋》課件_第3頁
殘雪與《山上的小屋》課件_第4頁
殘雪與《山上的小屋》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殘雪與山上的小屋 作者 :殘雪,原名鄧小華,1953年生于長沙。1966年小學畢業后失學,當過 “赤腳醫生”、工人、代課教師,開過裁縫店。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以小說為主,至今已有300萬字。于人民文學1985年第8期的短篇小說山上的小屋是其代表作。殘雪是具有鮮明個性化創造風格的作家,她著眼于深層的精神世界,不斷開拓和挖掘,在中國文學界是一個極為獨特的存在。她被視為先鋒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關注女性內心的狀態為特征。她的作品深受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影響,具有濃厚“先鋒”色彩。作品常以朦朧晦澀、離奇可怖的審美意象傳遞對人性丑惡、人際隔漠冷酷的認識 。 近年來殘雪寫了不少關于西方經典文學的評論,她以

2、純粹藝術家的感悟,結合自己的創作觀念和體會,獨辟蹊徑,以創作與評論相融合的文體形式,對卡夫卡、博爾赫斯、歌德、莎士比亞、但丁等經典作家做了全新的闡釋和描述。 短篇小說有污水上的肥皂泡、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曠野里、公牛、山上的小屋、我在那個世界里的事情、天堂里的對話、天窗; 中篇小說有黃泥街、蒼老的浮云; 長篇小說有突圍表演等。 殘雪是作品在國外被翻譯出版最多的女作家之一,飼養毒蛇的小孩、阿娥、蒼老的浮云、長發的遭遇、五香街等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 山上的小屋走進: 文革之后,西方現代文化與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涌入。 “文革”中成長起來的一批作家缺乏50年代作家的自信與樂觀,他們對西方現代主義的

3、親近并不局限于新的表現形式的探索,更多的體現在對顯示的抗爭以及對個體命運的思考與追求。 殘雪的小說最決絕的體現絕望、孤獨和非理性傾向,十多年來始終堅持自己的敘事風格,將現代主義語言藝術與中國的生存狀況結合起來。 創作背景 山上的小屋,究竟代指什么呢?讀完作品后也許會有些不解。但若把通篇的幾個意象串聯起來,便可以看出:小屋象征著人物內心的向往,抽屜象征著人物的內心世界,我家的屋及家中的親人象征現實的阻隔。 敘述者想象中的一所“山上的小屋”,這似乎在暗示著在她與那個不知名的人之間有著某種潛在的相知,這使她一次次走上山去,企圖尋找這種相知的痕跡,也企圖走出這噩夢的體驗。但是每一次卻都令她失望:“我爬

4、上山,滿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沒有山葡萄,也沒有小屋。”這也許可以看作是一種微弱理想的破滅,但敘述者對生存環境的反抗不止于此,但是她卻從不放棄,總是想方設法要把抽屜清理好,甚至起勁地干起通宵來。“清理抽屜”無疑隱喻著重建秩序和正常理性的努力,這一行為同尋找“山上的小屋”一樣,在小說中看不出成功的希望,但卻非常顯明地傳達出了對生存之惡的反抗意識。 作品消解了虛幻的理想,直面抗爭無望的尷尬,從而展示了生存的焦灼、無奈和絕望。山上的小屋指的是什么? 山上的小屋無疑給了我們一把探索的鑰匙,引領我們深入思想和靈魂的世界。 山上的小屋中的主體都是怪癖、孤獨、焦慮、抑郁、冷漠的不可理喻的形象,他們敏感多疑、自

5、憐自戀,喜歡躲藏在自己的“保護層”中,恐懼外界的侵擾,在自己封閉的家園中得到滿足。他們由于過分強調內心世界的感受,無法適應外部的世界。內在的靈魂世界與外部的現實世界存在斷裂狀態,造成“失語”現象,進而不斷地交融、碰撞,引發內心的焦慮。越發逃避,越發沉浸其中不可自拔,進而將全部的外在世界心理化并使之異化、變形。 “我”感到人與人之間的世界是可怕、冷漠、丑陋的,所以渴望有屬于自己的“小屋”有屬于自己的一份安寧。但事與愿違,“我”以外的人或事物總是有意無意地與“我”作對,使“我” 猝不及防、狼狽不堪、驚恐萬分。表面上看起來,山上的小屋中所描寫的人物及他們的生活是虛假的,不可信的,但我們若仔細加以考究

6、,就會發現并非如此。作家略去了那些浮在生存表面上的泡沫,直接進入人的靈魂深處,用一柄放大鏡將日常生活中難以察覺到的人與人之間細微的矛盾、沖突等凸現了出來,因而觸到了更大的真實。 在山上的小屋這部作品里,透視的是家庭關系。人物仿佛是孤獨的靈魂,活在一個孤獨的世界中,緊張地戒備著感到莫名其妙地焦慮和突如其來地恐懼。“他們個個是窺視的孤獨者,個個是孤獨的窺視者,在窺視別人的同時,更窺視自己。孤獨者因為孤獨而窺視,又因為窺視而孤獨;窺視者因為窺視而孤獨,又因為孤獨而窺視”。可以這樣說,殘雪筆下的人物既是寂寞的“孤獨者”,又是變態的“窺視者”。深入剖析 讀殘雪的小說好像山洞探險,這山洞幽暗無光,陰森恐怖;曲折深長,歧途迭出;令人難行,令人窒息。而探險者仍然知難而進,希望探尋到自己向往的洞中最瑰麗的景觀。殘雪的臆想世界中最瑰麗的景觀可謂作品中所創造的完全屬于她自己的內心世界,而且是個人化的。這個世界與外界那個腐朽、現實的世界是隔離的。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是無意識的領域,可以說是一種純直覺的思考模式。評山上的小屋 現實戰斗精神 象征隱喻手法 從變形走向怪誕 獨特的審美效果創作特色與狂人日記的對比 狂人日記和山上的小屋都是寓言性的小說,注重從潛意識層面去開掘人的生存本相,對人性進行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