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資料精創】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分類訓練:人物傳記類_第1頁
【教學資料精創】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分類訓練:人物傳記類_第2頁
【教學資料精創】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分類訓練:人物傳記類_第3頁
【教學資料精創】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分類訓練:人物傳記類_第4頁
【教學資料精創】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分類訓練:人物傳記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言文閱讀:人物傳記類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方孝孺,字希直,寧海人。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長從宋濂學,濂門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顧末視文藝,恒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嘗臥病絕糧,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貧豈獨我哉?”父克勤坐事誅,扶喪歸葬,哀動行路。既免喪,復從濂卒業。洪武十五年,以吳沉、揭樞薦,召見。太祖喜其舉止端整,謂皇太子曰:“此莊士,當老其才。”禮遣還。二十五年,又以薦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時。”蜀獻王聞其賢,聘為世子師。及惠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講。明年遷侍講學士,國家大政事輒咨之。臨朝奏事,臣僚面議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諸書,孝孺皆

2、總裁。燕兵起,廷議討之,詔檄皆出其手。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頓大名,天暑雨,當不戰自疲。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逾月,使其將士心懈。我謀定勢合,進而蹴之,不難矣。”帝以為然,命孝孺草詔,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馳報燕。比至嵓匿宣諭不敢出燕王不奉詔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詔征四方兵命諸將集舟師江上而陳瑄以戰艦降燕燕兵遂渡江。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興復。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執下獄。先是,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

3、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時年四十有六。(選自明史方孝孺傳,有刪改)【注】扆(y):宮殿內設在門和窗之間的大屏風。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比至嵓匿宣諭/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詔/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詔征四方兵/命諸將集舟師/江上而陳瑄以戰艦降燕/燕兵遂渡江B比至嵓匿宣諭/不敢出燕王

4、/亦不奉詔/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詔征/四方兵命諸將集舟師江上/而陳瑄以戰艦降燕/燕兵遂渡江C比至/嵓匿宣諭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詔/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詔征四方兵/命諸將集舟師江上/而陳瑄以戰艦降燕/燕兵遂渡江D比至/嵓匿宣諭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詔/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詔征/四方兵命諸將集舟師/江上而陳瑄以戰艦降燕/燕兵遂渡江2下列對文中加點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三旬九食,即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頓飯,意為家境貧困,得食困難。旬,十天叫一旬。B洪武,年號,一個皇帝可用一個或多個年號。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C侍講學士,中國古代中央政府官職之一,明為從

5、五品,清為從四品。該官職主要配置于內閣或翰林院,轄下有典簿,侍詔等。主要任務為文史修撰、編修與檢校。D乙丑,干支紀日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在古代干支依次相配也被用來紀年和紀月,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方孝孺年輕的時候機警敏捷,每天讀書超過一寸厚;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從宋濂學習,宋濂學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B明太祖非常欣賞方孝孺的舉止端莊嚴肅,并囑咐皇太子要任用他到老,于是聘用他為世子師,受到重用。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議惠帝使用緩兵之計,但沒有成功。燕兵渡江后,惠帝自焚而死,方孝孺被下獄

6、。D方孝孺忠于故主,拒絕配合成祖。他批駁成祖篡位的辯解,三次質問成祖,拒不同意起草登基詔書,激怒明成祖而被處死。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逾月,使其將士心懈。(2)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5文中哪些方面體現了方孝孺的文學才能。請列舉兩點。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

7、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遠矣。”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愿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

8、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選自戰國策秦策)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B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C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

9、/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D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理解和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當屯留之道”的“當”是“擋住,占據”之意,與諫太宗十思疏中“人君當神器之重”的“當”意思不同。B“以因于齊趙”的“因”是“依靠”的意思,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用法和意義相同。C“以臨二周之郊”中的“二周”,指的是滅了商朝后建立的西周與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東周。D“九鼎”,象征國家政權。傳說禹收天下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夏、商、周時奉為傳國之寶。8下列各項對文章內容解說有誤的一項是()A一場關于“伐蜀”與“伐

10、韓”的爭論,張儀主張“伐韓”,因為他認為如果出兵攻打戎狄,就離開周王畿太遠了,不值得。B從立論角度看,兩人論辯的出發點是一致的,那就是“名”“實”二字,既要為秦謀得實利又要不陷于污名之中。C秦惠王最終聽取了司馬錯的意見,并派兵攻打蜀國取得成功。蜀國歸附了秦國,秦國變得更加強大。D本文主要由人物的論辨語言構成,文字較為干凈、洗煉,且結構精巧、綿密、完整。在敘述中作者并未顯露主觀的褒貶、抑揚等態度,但作者的傾向性又融于其中。9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2)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10清吳楚材古文觀止云:“

11、司馬錯建議伐蜀,句句駁倒張儀。”請簡要概括司馬錯主張伐蜀、反對伐韓的理由。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臣聞利或生害,害亦生利。國家奄有天下,園囿八荒,而萬機百揆之中,最難消息者,唯吐蕃與默啜耳。今吐蕃請和,默啜受命,是將大利于中國。若圖之不審,則害亦隨之;如防害有方,則利亦隨之。今欽陵所論,唯分裂十姓地界,抽去四鎮兵防,此是欽陵切論者。若以為可允,則當分明斷決之;若以為不可允,則當設策以羈縻之。終不可直拒絕以阻其意,使興邊患也。臣竊料此事,關隴動靜之機,豈可輕舉措哉?使彼和望未絕,則其惡意亦不得頓生。請借人事為比:設如人家遭盜,一則攻其內室,一則寇其外落,主人必不先于外寇而憂在內室矣

12、。何則?以內患近而外患遠也。今國之外患者,十姓四鎮是也;內患者,甘、涼、瓜、肅是也。關隴之人,久事屯戍,向三十年,力用竭矣。脫甘、涼有不虞,豈堪廣調發耶?臣實病之。不知朝廷以為何如。夫善為國者,當先料內以敵外,不貪外以害內。今議事者,舍近患而靡恤,務遠患而是貪。臣愚駑,罔識厥策。必以四鎮殷重,事不可依,何不言事以答之?如欽陵云,四鎮諸部與蕃界接,懼漢密近蘭鄯,此為漢患,實在茲輩,斯亦國家之所要者。今宜報欽陵云:國家非吝四鎮,本置此以扼蕃國之尾,分蕃國之力,使不得并兵東侵。今若頓委之于蕃,恐蕃力強,易為東擾。必實無東意則宜還漢吐渾諸部及青海故地即俟斤部落當以與蕃如此足塞欽陵口而和事未全絕。如后小

13、有乖,則曲在彼。兼西邊諸國,款附歲久,論其情義,豈與吐蕃同日而言?今未知其利害,未審其情實,逕有分裂,亦恐傷諸國之意,非制馭之算。待籌損益,知其利便,續以有報。如此,則亦和未為絕,更使彼蕃懸情上國,是亦誘人之方。伏愿省擇,使無遺算,以惠百姓也。(唐郭震論去四鎮兵疏)(二)會吐蕃乞和,其大將論欽陵請罷四鎮兵,披十姓之地,乃以元振充使,因覘虜情。還,上疏曰:“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欽陵欲裂四鎮,專制其國,故未歸款。陛下誠能歲發和親使,而欽陵常不從,則其下必怨。設欲大舉,固不能,斯離間之漸也。”帝然其計。后數年,吐蕃君臣相猜攜,卒誅欽陵,而其弟贊婆等來降,因詔元振與河源軍大使夫蒙令卿率騎往迎。

14、授主客郎中。(節選自新唐書郭震傳)【注】默啜:唐時東突厥可汗。欽陵:唐朝時期吐蕃將領,政治家、軍事家。四鎮:指唐時由安西都護府統轄的龜茲、于闐、疏勒、焉耆四鎮。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國家奄有天下奄:覆蓋,包括。B一則寇其外落寇:侵犯。C款附歲久款:緩慢。D非制馭之算算:策略。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是將大利于中國當其欣于所遇B今若頓委之于蕃若入前為壽C豈與吐蕃同日而言夫六國與秦皆諸侯D因覘虜情因坐法華西亭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認為,在國家形勢開始向好的背景下,更應該審慎行事,警惕因大意而產生禍

15、患。并指出若對吐蕃和東突厥之事處置不當,可能使利害形勢發生逆轉。B吐蕃大將欽陵要求朝廷從西域四鎮撤出守軍,并求取十姓地界。對此,朝廷猶豫不決。郭震認為,四鎮具有“分蕃國之力”的戰略價值,絕不可以輕易放棄。C郭震既善于分析雙方形勢,又善于分析對方心理,他提出的交換條件切中要害,實為緩兵之計,這樣既可以讓后輩小人乖順,也可以避免傷害西邊諸國之心。D從兩段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唐蕃雙方的博弈不僅限于戰場對決,還有外交中政治智慧的較量。若外交策略得當,亦可瓦解對方陣營,削弱對方力量,收到奇效。14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必實無東意則宜還漢吐渾諸部及青海故地即俟斤部落當以與蕃如此足塞欽陵口而和事

16、未全絕1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脫甘、涼有不虞,豈堪廣調發耶?臣實病之。(2)陛下誠能歲發和親使,而欽陵常不從,則其下必怨。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一)歐陽修乞致仕,馮京請留之,安石曰:“修附麗韓琦,以琦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則壞一郡,在朝廷則壞朝廷,留之安用?”乃聽之。富弼以格青苗解相,安石謂不足以阻奸,至比之于鯀。唐垌本以安石引薦為諫官,因奏對極論其罪,謫死。文彥博言市易與下爭利,致華岳山崩。安石曰:華山之變殆天意為小人發市易之起自為細民久困以抑兼并爾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彥博守魏呂公著、韓維,安石藉以立聲譽者也;歐陽修、文彥博,薦己者也;富弼、韓琦,用為侍從者也;

17、司馬光、范鎮,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遺力。(節選自宋史王安石傳有刪改)(二)執政以河朔旱傷,國用不足,乞南郊勿賜金帛。詔學士議,光與王珪、王安石同見,光曰:“救災節用,宜自貴近始,可聽也。”安石曰:“常袞辭堂饌,時以為袞自知不能,當辭位不當辭祿。且國用不足,非當世急務,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財者故也。”光曰:“善理財者,不過箕斂爾。”安石曰:“不然,善理財者,不加賦而國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則在官,彼設法奪民,其害乃甚于加賦。此蓋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書之以見其不明耳。”爭議不已。帝曰:“朕意與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安石得政,行新法,光疏其利害。邇英殿進讀

18、,講至曹參代蕭何事,帝曰:“漢常守蕭何之法不變,可乎?”對曰:“寧獨漢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湯、文、武之法,雖至今存可也。漢武取高帝約束紛更,盜賊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漢業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變也。”帝欲用光,訪之安石。安石曰:“光所言盡害政之事,所與盡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與國論,此消長之大機也。光才豈能害政,但在高位,則異論之人倚以為重。韓信立漢赤幟,趙卒氣奪,今用光,是與異論者立赤幟也。”(節選自宋史司馬光傳有刪改)【注】青苗:青苗即青苗法,下文中的“市易”也即“市易法”,都是王安石的變法措施。堂饌:唐宋時政事堂準備的公用膳食。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19、()A華山之變殆天意為/小人發市易之/起自為細民久困/以抑兼并/爾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彥博守魏/B華山之變/殆天意為小人發/市易之起/自為細民久困/以抑兼并爾/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彥博守魏/C華山之變/殆天意為小人發/市易之/起自為細民/久困以抑兼并/爾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彥博守魏/D華山之變殆天意為/小人發市易之起/自為細民/久困以抑兼并爾/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彥博守魏/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致仕,官員年老辭官退休,一般退休的年齡為七十歲,如有病患則可提前退休。B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時君主常常祭祀社稷,后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C華岳指西岳華山

20、,五岳之一,與東岳泰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合稱五岳。D南郊,封建社會郊祀的一種,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富弼因為阻撓施行青苗法被解除了宰相職務,王安石說這不足以阻止奸邪小人,甚至把富弼和辦事不力的人作比。B歐陽修曾經提攜過王安石,他請求致仕,王安石卻不挽留;富弼、韓琦是王安石曾追隨過的人,為了變法王安石也加以排斥。C王安石認為司馬光的才能不足以危害政治,只是一旦讓其身處高位,那么對變法持不同意見的人會依附他。D王安石與司馬光因變法立場不同,兩人為此爭議不休,神宗說同意司馬光的意見,但不會給予司馬光答復。19把文中畫

21、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唐埛本以安石引薦為諫官,因奏對極論其罪,謫死。(2)此蓋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書之以見其不明耳。20王安石與司馬光就變法產生嚴重分歧,司馬光不支持王安石變法的理由是什么?請簡要概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李光弼,營州柳城人。嚴毅沉果,有大略。安祿山反,郭子儀薦其能,詔攝御史大夫,知節度事。肅宗即位,詔以兵赴靈武,光弼以景城、河間兵五千入太原。前此,節度使王承業政弛謬,侍御史崔眾主兵太原,每侮狎承業,光弼素不平。及是,詔眾以兵付光弼。眾素狂易,見光弼長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會使者至,拜眾御史中丞。光弼曰:“眾有罪,已前系,今但斬侍御史。若使者宣

22、詔,亦斬中丞。”使者內詔不敢出,乃斬眾以徇,威震三軍。乾元初,代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滑汴節度使許叔冀戰不利,降賊,史思明乘勝西向。光弼敦陣徐行,趨東京,謂留守韋陟曰:“賊新勝難與爭鋒,欲詘之以計。然洛無具糧,危逼難守,公計安出?”陟曰:“益陜兵,公保潼關,可以持久。”光弼曰:“兩軍相敵,尺寸地必爭。今委五百里而守關,賊得地,勢益張。不如移軍河陽,北阻澤、潞,勝則出,敗則守,表里相應,賊不得西,此猿臂勢也。”遂檄河南縱官吏避賊,闬無留人,督軍取戰守備。上元元年,進圍懷州,思明來救,光弼再逐北。思明屯兵河清,聲渡河絕餉路。光弼壁野水渡,既夕還軍,留牙將雍希顥守,曰:賊將高暉李日越萬人敵也賊必使劫我爾

23、留此賊至勿與戰若降與偕來左右竊怪語無倫。是日,思明果召日越曰:“光弼野次,爾以鐵騎五百夜取之,不然,無歸!”日越至壘,使人問曰:“太尉在乎?”曰:“去矣。”“兵幾何?”曰:“千人。”“將為誰?”曰:“雍希顥。”日越謂其下曰:“我受命云何?今顧獲希顥歸,不免死。”遂請降希顥,與俱至。光弼厚待之,表授右金吾大將軍。高暉聞之,亦降。或問:“公降二將何易也?”光弼曰:“思明再敗,恨不得野戰,聞我野次,彼固易之,命將來襲必許以死。希顥無名,不足以為功。日越懼死,不降何待?高暉才出日越之右,降者見遇,貳者得不思奮乎?”寶應元年,進封臨淮郡王賜鐵券,名藏太廟,圖形凌煙閣。(選自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一卷,有刪改)

24、2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賊將高暉李日越/萬人敵也/賊必使劫我爾/留此/賊至勿與/戰若降/與偕來/B賊將高暉李日越/萬人敵也/賊必使劫我/爾留此賊/至勿與戰/若降/與偕來/C賊將高暉李日越/萬人敵也/賊必使劫我/爾留此/賊至/勿與戰/若降/與偕來/D賊將高暉李日越/萬人敵也/賊必使劫我爾/留此賊/至勿與戰/若降/與偕來/2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御史,官名,春秋戰國時列國皆有御史,掌管文書及記事,漢以后專司糾彈。B長揖,舊時拱手高舉、繼而落下的一種敬禮,比跪拜禮簡慢,多用于平輩間。C上元,指肅宗年號。皇帝通常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后人常用

25、年號來代指皇帝。D鐵券,是封建帝王用以褒獎功臣、重臣的憑證,類似于現代普遍流行的勛章。2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崔眾輕慢承業已令李光弼不滿,兵權交接的狂妄徹底激怒光弼,招來殺身之禍。B李光弼反對退守潼關,認為兵家寸土必爭,主張移軍河陽,形成靈活作戰之勢。C史思明曾打敗許叔冀,迫使其投降;后來他馳援懷州,又迫使李光弼兩度敗北。D李光弼平叛有功,晉封臨淮郡王,名列太廟,并在凌煙閣留下畫像,極富榮寵。2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賊新勝難與爭鋒,欲詘之以計。然洛無具糧,危逼難守,公計安出?(2)恨不得野戰,聞我野次,彼固易之,命將來襲必許以死。25李日越為什么會

26、投降?請簡要說明。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差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

27、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如人也。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農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團。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節選自史記管晏列傳)注:曹沫

28、之約:桓公五年(前681年),齊國與魯國在柯邑會盟,會上魯將曹沫手持匕首劫持齊桓公,齊桓公當時被迫答應退還魯國被齊國侵占的領土。26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公子糾敗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B公子糾敗/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C公子糾敗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D公子糾敗/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2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桓,是齊國國君姜小白的謚號。謚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

29、大臣以及其它有地位的人,依生平事跡給予褒貶或同情的稱號,始于西周。B霸,指諸侯受周天子任命為“方伯”,后可用周天子名義召集諸侯會盟,維持各國之間既定秩序。齊相公以霸主身份,多次召集諸侯會盟。C封邑,古代國君封賜給親信、貴族、臣屬作為世祿的土地,也叫“食邑”。受封之人對封邑中的百姓有征收租稅之權,但不可世襲。D倉廩,泛指倉庫。有曰方者為倉,圓者為廩;又有曰盛谷者為倉,盛米者為廩。在古代,遇到饑荒之年可以“發倉廩以販之”。2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管仲年少有才,但仕途不順。多次做官都被免職;多次出戰又多次戰敗;因家有老母而逃跑;輔佐了公子糾,也未成功。B管仲得遇知己,

30、鮑權牙為國讓賢。即使管仲仕途失意落魄,鮑叔牙依然相信管仲的才華,把還是囚徒的管仲推薦給了齊恒公。C管仲心系國家,用心治國。他認為物質充裕方能建設道德,推行政令要順應民心,所以放低自己姿態,使執政主張易于施行。D管仲善于引導齊桓公,處理好齊國外交事件。桓公攻山戎,管仲趁機督促燕國重施召公之政;桓公想背約,管仲引導他守信。29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2)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閱讀屈原列傳(有刪改),完成下列小題。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

31、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

32、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3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B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

33、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C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D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3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左徒,是周朝楚國特有的官名,中原諸侯國無,職位僅次于令尹。史記載春申君與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為屈原的別稱。B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由高到低設卿、士、大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宋政和年間重訂

34、官階時,在醫官中別置“大夫”以下官階,故今仍沿稱醫生為大夫。C令尹,是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其執掌一國之國柄,身處上位,以率下民,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爭,總攬軍政大權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國貴族當中的賢能來擔任,且多為羋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D三閭,戰國時楚國官名,屈原貶后任此職。史記屈原列傳裴骃集解中說:“骃案離騷序曰: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原(屈原)序其譜屬,率其賢良,以厲國士。”可見三閭大夫是一種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務之官。32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與楚國的王族同姓。

35、他通曉治理國家的道理,熟悉外交應對辭令。懷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屈原的下屬沒寫完,加上上官大夫的讒言,所以懷王發怒而疏遠了屈原。B屈原痛心懷王聽力不好,小人混淆黑白,使懷王看不明白,品行不正的小人損害國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則不為朝廷所容,所以憂愁苦悶,寫下了離騷。“離騷”,就是遭遇憂患的意思。C懷王在國內迷惑鄭袖,在國外被張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國,被天下人恥笑。這是懷王不了解人招來的禍害。D面對漁父的勸說,屈原表示寧可投入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也不會讓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他在自投汨羅之前還寫了懷沙賦。3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兵

36、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2)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柳仲郢,字諭蒙。長工文,著尚書二十四司箴。為韓愈咨賞。及進士第,為校書郎。牛僧孺辟武昌幕府,遷侍御史。有禁卒誣里人斫父墓柏,射殺之,吏以專殺論,而中尉護免其死,右補闕蔣系爭,不省。仲郢監罰,執曰:“賊不死,是亂典刑。”朝廷嘉其守。累轉吏部郎中。時詔減官冗長者,仲郢條簡浹日,損千二百五十員,議者厭伏。遷左諫議大夫。御史崔元藻以覆按吳湘獄得罪,仲郢切諫,宰相李德裕不為嫌,奏拜京兆尹。會廢浮屠法,盡壞銅象為錢。仲郢為鑄錢使,吏請以字識錢者,不答。中書舍人紇干皋訴甥劉詡毆其母,

37、詡為禁軍校,仲郢不待奏,即捕取之,死杖下。宣宗初,德裕罷政事,坐所厚善,出為鄭州刺史。左遷秘書監。數月,出河南尹,以寬惠為政。或言不類京兆時,答曰:“輦轂之下,先彈壓;郡邑之治,本惠養。烏可類乎?”擢劍南東川節度使。大吏邊章簡挾勢肆貪,前帥不能制,仲郢因事殺之,官下肅然。為山南西道節度使。貶雷州刺史,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會盜發父墓,棄官歸華原。徙華州刺史,不拜。咸通五年,為天平節度使。卒于鎮。仲郢,嚴,尚氣義,事親甚謹。李德裕貶死,家無祿,不自振;及領鹽鐵,遂取其兄子從質為推官,知蘇州院。宰相令狐绹持不可,乃移書開諭绹,绹感悟,從之。每私居內齋,束帶正色,月用簡素。急于摘貪吏,濟單弱。每旱潦,

38、必貸匱蠲負,里無逋家。衣冠孤女不能自歸者,斥稟為婚嫁。在朝,非慶吊不至宰相第。家有書萬卷所藏必三本上者貯庫其副常所閱下者幼學焉仲郢嘗手鈔六經又類所鈔它書凡三十篇號柳氏自備旁錄仙佛書甚眾,皆楷小精真,無行字。(選自新唐書柳仲郢傳,有刪改)34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有禁卒誣里人斫父墓柏斫:砍伐B會廢浮屠法會:適逢C坐所厚善坐:依仗D里無逋家逋:逃亡3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為韓愈咨賞吾屬將為之虜B吏以專殺論以祈請使詣北C仲郢因事殺之因賓客至藺相如門D衣冠孤女不能自歸者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3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39、禁軍中尉出面要求減免以借口殺人的禁軍士卒的死罪,蔣系上奏爭論,可是皇上并沒有聽取,然而柳仲郢仍堅持上奏要求公正處罰。B中書舍人控告外甥劉詡毆打母親,劉詡是禁小校,柳仲郢不等上奏,馬上將劉詡逮捕,打死了他。C柳仲郢在做劍南東川節度使的時候,處決了當時的貪吏,讓手下的官吏肅然起敬。后來恰逢有盜賊挖掘他父親的墳墓,他放棄節度使的官職返回華州。D文章從柳仲郢經歷入手,分別從他做官經歷、與人交友等角度進行刻畫,表明了他為官嚴謹,執法嚴明,寬惠流民的形象。3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家有書萬卷所藏必三本上者貯庫其副常所閱下者幼學焉仲郢嘗手鈔六經又類所鈔它書凡三十篇號柳氏自備3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

40、成現代漢語。(1)輦轂之下,先彈壓;郡邑之治,本惠養。烏可類乎?(2)宰相令狐绹持不可,乃移書開諭绹,绹感悟,從之。閱讀下面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唐邕,字道和,太原晉陽人,其先自晉昌徙焉。父靈芝,魏壽陽令。邕少明敏,有治世才具。太昌初,或薦于高祖,命其直外兵曹,典執文帳。邕善書計,強記默識,以干濟見知,擢為世宗大將軍府參軍。及世宗崩,事出倉卒,顯祖部分將士,鎮壓四方,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顯祖甚重之。顯祖頻年出塞,邕必陪從,專掌兵機。識悟閑明承受敏速自督將以還軍吏以上勞效由緒無不諳練每有顧問占對如響。或于御前簡閱,雖三五千人,邕多不執文簿,唱官位姓名,未常謬誤。七年,于羊汾堤講武,令邕總

41、為諸軍節度。事畢,仍監宴射之禮。是日,顯祖親執邕手,引至太后前,坐于丞相斛律金之上。啟太后云:“唐邕強干,一人當千。”仍別賜錦采錢帛。邕非唯強濟明辨,亦善揣上意,進取多途,是以恩寵日隆,委任彌重。顯祖又嘗對邕白太后云:“唐邕分明強記,每有軍機大事,手作文書,口且處分,耳又聽受,實是異人。”一日之中,六度賜物。又嘗解所服青鼠皮裘賜邕,云:“朕意在車馬衣裘與卿共弊。”十年,從幸晉陽,除兼給事黃門侍郎,領中書舍人。顯祖嘗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此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湯池,天府之國。”帝云:“我謂唐邕是金城,此非金城也。”其見重如此。其后語邕曰:“卿劬勞既久,欲除卿作州。頻敕楊遵彥更求一人堪

42、代卿者,遵彥云比遍訪文武,如卿之徒實不可得,所以遂停此意。卿宜勉之。”顯祖或時切責侍臣不稱旨者:“觀卿等舉措,不中與唐邕作奴!”其見賞遇多此類。邕性識明敏,通解時事,齊氏一代,典執兵機。凡是九州軍士、四方勇募,強弱多少,番代往還,及器械精粗、糧儲虛實,精心勤事,莫不諳知。自大寧以來,奢侈糜費,比及武平之末,府藏漸虛。邕支度取舍,大有裨益。然既被任遇,意氣漸高,其未經府寺陳訴,越覽詞牒,條數甚多,俱為憲臺及左丞彈糾,并御注放免。司空從事中郎封長業、太尉記室參軍平濤并為征官錢違限,邕各杖背二十。齊時宰相未有撾撻朝士者,至是甚駭物聽。齊朝因高祖作相,丞相府外兵曹、騎兵曹分掌兵馬。及天保受禪,諸司監咸

43、歸尚書,唯此二曹不廢,令唐邕、白建主治,謂之外兵省、騎兵省。其后邕、建位望轉隆,各置省主,令中書舍人分判二省事,故世稱唐、白云。(節選自北齊史唐邕)3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命其直外兵曹直:擔任B顯祖部分將士部:部下C造次便了造次:片刻D一人當千當:抵擋4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其先自晉昌徙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B以干濟見知以資政殿學士行C口且處分,耳又聽受而彼且奚適也D顯祖或時切責侍臣不稱旨者滅六國者六國也4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A唐邕擅長文字與計算,具有很強的記憶力,曾在世宗面前考察官員情況,唐邕不拿名冊,僅

44、憑記憶唱名,三五千人的考察情況,絲毫不差。B唐邕深受皇帝和太后的喜愛,不但受到皇帝的物質獎勵,曾在一天內受到皇帝六次賞賜,而且也得到官位的提升,曾位居丞相斛律金之上。C唐邕常常沒有經過正常部門的陳述,就越級瀏覽、管理公文,而且次數越來越多,后經左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彈劾,皇帝罷免了唐邕的官職。D唐邕和白建曾受高祖委派管理負責軍隊的外兵省和負責戰馬的騎兵省,后來深受高祖器重,兩人地位、名望越來越高,就各自作了省主。42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識 悟 閑 明 承 受 敏 速 自 督 將 以 還 軍 吏 以 上 勞 效 由 緒 無 不 諳 練 每有 顧 問 占 對 如 響4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

45、現代漢語。(1)邕非唯強濟明辨,亦善揣上意,進取多途,是以恩寵日隆,委任彌重。(2)凡是九州軍士、四方勇募,強弱多少,番代往還,及器械精粗、糧儲虛實,精心勤事,莫不諳知。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段太尉逸事狀(節選)唐柳宗元太尉始為涇州刺史時,汾陽王以副元帥居蒲。王子晞為尚書,領行營節度使,寓軍邠州,縱士卒無賴。邠人偷嗜暴惡者,率以貨竄名軍伍中,則肆志,吏不得問。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輒奮擊折人手足,椎釜鬲甕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殺孕婦人。邠寧節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太尉自州以狀白府,愿計事。至則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見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亂,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

46、尉曰:“某為涇州,甚適,少事;今不忍人無寇暴死,以亂天子邊事。公誠以都虞候命某者,能為公已亂,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出如尉請。既署一月,晞軍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壞釀器,酒流溝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斷頭注槊上,植市門外。晞一營大噪,盡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將奈何?”太尉曰:“無傷也!請辭于軍。”孝德使數十人從太尉,太尉盡辭去。解佩刀,選老躄者一人持馬,至晞門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殺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頭來矣!”甲者愕。因諭曰:“尚書固負若屬耶?副元帥固負若屬耶?奈何欲以亂敗郭氏?為白尚書,出聽我言。”晞出見太尉。太尉曰:“副元帥勛塞天地,當務始終。今尚書恣

47、卒為暴,暴且亂,亂天子邊,欲誰歸罪?罪且及副元帥。今邠人惡子弟以貨竄名軍籍中,殺害人,如是不止,幾日不大亂?大亂由尚書出,人皆曰尚書倚副元帥,不戢士。然則郭氏功名,其與存者幾何?”言未畢,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軍以從。”顧叱左右曰:“皆解甲散還火伍中,敢嘩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請假設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門下命持馬者去旦日來遂臥軍中晞不解衣戒候卒擊柝衛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謝不能,請改過。邠州由是無禍。先是,太尉在涇州為營田官。涇大將焦令諶取人田,自占數十頃,給與農,曰:“且熟,歸我半。”是歲大旱,野無草,農以告諶。諶曰:“我知入數而已,不知旱也。”督責益急,農且

48、饑死,無以償,即告太尉。太尉判狀辭甚巽,使人求諭諶。諶盛怒,召農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鋪背上,以大杖擊二十,垂死,輿來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瘡,手注善藥,旦夕自哺農者,然后食。取騎馬賣,市谷代償,使勿知。淮西寓軍帥尹少榮,剛直士也。入見諶,大罵曰:“汝誠人耶?涇州野如赭,人且饑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擊無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馬,賤賣市谷入汝,汝又取不恥。凡為人傲天災、犯大人、擊無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無馬,汝將何以視天地,尚不愧奴隸耶!”諶雖暴抗,然聞言則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終不可以見段公!”一夕,自恨死。44對下

49、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邠寧節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戚:憂慮B皆斷頭注槊上,植市門外植:豎立C今邠人惡子弟以貨竄名軍籍中惡:憎惡D太尉判狀辭甚巽巽:通“遜”,謙恭,溫和4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率以貨竄名軍伍中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B而必得谷,又用大杖擊無罪者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C且熟,歸我半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D然聞言則大愧流汗,不能食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4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段太尉代理都虞候職務一個月后,郭晞部下十七人進街市拿酒,又用兵器刺賣酒老頭,砸壞酒器。結果段太尉布置士兵

50、去抓獲了這十七人,并全都砍頭。B在段太尉的開導下,郭晞到白孝德那兒道歉,請求允許改正錯誤;焦令諶大為慚愧,不能進食,并自恨而死。以上兩個事例從側面展示了段太尉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C全文不著一句議論,純用冷靜從容的寫實手法,在客觀的敘述中隱含著深沉的歌頌之情。D這是一篇敘事嚴謹、寫人生動的傳記文。選文中作者選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諶兩件逸事,表現了人物外柔內剛、勇毅見于平易的個性特征,刻劃了一位封建時代正直官吏的形象。4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吾疾作愿留宿門下命持馬者去旦日來遂臥軍中晞不解衣戒候卒擊柝衛太尉4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公誠以都虞候命某者,能為

51、公已亂,使公之人不得害。(2)今段公唯一馬,賤賣市谷入汝,汝又取不恥。參考答案:1C2B3B4(1)現在正好他們的奏書到了,應該暫且給他們回復,詔書來往超過一一個月,就會使他們將士的戰心松懈。(2)方孝孺竭力請求堅守京城來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決心為社稷而死。5總管負責太祖實錄及類要等書的編纂;燕兵作亂,朝廷的討伐文書和檄文均出自方孝孺之手;成祖發兵時,姚廣孝勸說他不要殺害方孝孺,否則天下讀書風氣就會斷絕。側面表現方孝孺的文學才能。【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薛嵓藏著宣諭詔命不敢拿出來,燕王沒有接受詔書。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詔征集四方軍隊,命令各將領把戰船集

52、中到長江上。但是陳瑄卻率領戰艦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過了長江。“嵓”指的是薛嵓,人名,做“匿宣諭”的主語,前面斷開,排除AB。“燕王”作“亦不奉詔”的主語,前面斷開,排除AB。“四方兵”作“征”的賓語,后面斷開,排除D。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B.“稱為改元”錯誤,新皇維位,建立年號,稱為“建元”。故選B。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于是聘用他為世子師,受到重用”錯誤,原文有“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時。蜀獻王聞其賢,聘為世子師”,太祖并未任用他,是蜀獻王聘用他擔任世子師。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適”,正好,恰好;“宜”,應該,

53、應當;“且”,暫且;“報”,回復、答復。(2)“力”,竭力;“濟”,成功;“死”,為而死。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結合“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諸書,孝孺皆總裁”可概括出,總管負責太祖實錄及類要等書的編纂;結合“燕兵起,廷議討之,詔檄皆出其手”可概括出,燕兵作亂,朝廷的討伐文書和檄文均出自方孝孺之手;結合“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可概括出,成祖發兵時,姚廣孝勸說他不要殺害方孝孺,否則天下讀書風氣就會斷絕。側面表現方孝孺的文學才能。參考譯文: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寧海人。方孝孺年幼時機警聰敏,兩眼炯炯有神,每天讀書超過一寸厚

54、。他成年后跟從宋濂學習,宋濂學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卻輕視文學,常常把闡明王道、使天下達到太平作為自己的使命。他曾經臥病在床,家中斷了糧食,家人把這件事告訴他,他笑著說:“古人一個月才吃九頓飯,貧困的難道唯獨是我方孝孺嗎?”他的父親方克勤因為犯法被殺,方孝孺護送靈柩回家鄉安葬,哀傷過度感動路人。喪期滿了之后,他又回來繼續跟隨宋濂完成學業。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為吳沉、揭樞的推薦,被太祖召見。太祖欣賞他舉止端莊嚴肅,對皇太子說:“這是一個品行端莊的人才,你應當一直用他到老。”隨后按照禮節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為別人的推薦被召到宮廷。太祖說:“現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時候。”蜀獻王聞說他很

55、賢明,聘請他擔任世子的老師。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擔任翰林侍講。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講學士,國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詢問。朝廷討論事情,官員們難以作出決定時,有時皇帝就讓方孝孺在自己的座位前擬寫批復。當時編纂太祖實錄和類要等書,方孝孺都擔任負責人。燕兵作亂,朝廷商量討伐他們,詔書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說:“燕兵長時間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們就會不戰而疲憊。現在正好他們的奏書到了,應該暫且給他們回復,詔書來往超過一個月,就會使他們將士的戰心松懈。等我們商議好形成合圍之勢,再進兵攻擊他們,就不難取勝了。”惠帝認為他說的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擬詔書,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馳

56、報燕王。薛嵓到了以后,藏著宣諭詔命不敢拿出來,燕王沒有接受詔書。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詔征集四方軍隊,命令各將領把戰船集中到長江上。但是陳瑄卻率領戰艦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過了長江。皇帝非常憂懼,有人勸皇帝到其它地方去避難,再去圖謀復興。方孝孺竭力請求堅守京城來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決心為社稷而死。乙丑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這一天,方孝孺被抓進監獄。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發兵,姚廣孝把方孝孺托付給成祖,對他說:“城池攻克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會投降,希望你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讀書風氣就會斷絕。”成祖點頭答應了他。到這時,成祖想讓他起草詔書。方孝孺被召到宮中后,悲痛的哭喊

57、聲響徹宮殿內外。成祖走下坐榻,勸導他說:“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輔佐成王罷了。”方孝孺說:“成王在哪里?”成祖說:“他已經自焚死了。”方孝孺說:“為什么不擁立成王的兒子?”成祖說:“治理國家要依賴年長一點的國君。”方孝孺說:“為什么不擁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說:“這是我們的家事。”就回頭讓手下人遞給他筆和紙,說:“向天下發詔書,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筆扔到地下,一邊哭一邊罵說:“死就死吧,詔書(我)是不可能幫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鬧市將他處死。方孝孺慷慨就義,時年四十六歲。6D7C8A9 挾持周天子,用他的名義來號今天下,天下沒有人敢干違抗的,這就是稱王天下的霸業啊。 得到它

58、的土地,能夠擴大秦國的疆域;得到它的財富,能夠使百姓富足,整治軍隊又不傷害百姓,蜀國已經歸服了。10成就王業宜從易處著手,蜀國易攻易伐,用兵不傷眾,取其地可廣域富民。 伐蜀道義上還可獲得禁暴平亂之名,師出有名,不會引起諸侯國的反對。 伐韓未必有利,又有挾天子的惡名,勢必迫使各諸侯國聯合抗秦,使秦處于危險的境地。【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如果現在去攻打韓國,脅迫周天子,脅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壞名聲,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義的名聲。去進攻天下人都不希望進攻的地方,這是很危險的!“而”轉折連詞,表示后面與前述內容不一致,應在“而”前斷開,排除BC。“危”,危險,用作形容詞,充當前句話

59、的謂語,應在“危”前斷開,排除A。故選D。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一詞多義的理解及古代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C.“二周,指的是滅了商朝后建立的西周與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東周”說法錯誤。二周,指在戰國時期由周室分裂而成的東周、西周兩個小國。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出兵攻打戎狄,就離開周王畿太遠了”曲解原文,“顧爭于戎狄,去王業遠矣”,應該是攻打戎狄之地的蜀國,就遠離了稱王天下的霸業。故選A。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挾”,動詞,挾制;“令”,動詞,命令;“王”,動詞,稱王稱帝。(2)“廣”,使動用法,擴大;“繕”,整治,修補,修理;“服”,歸附,服從。

60、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司馬錯的主張體現在選文第三段,“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說明他認為蜀國容易攻取,并且可取其土地、財富和兵源使秦國變的強大。再有“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可知出師蜀國還名正言順,其他諸侯國不會認為是侵略,取得輿論的先機。最后“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司馬錯分析認為攻打韓國,會招致挾天子的惡名,非常不利于我們,勢必會引起其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