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語文情景默寫復習資料(教師用)1-高中部分_第1頁
2022高考語文情景默寫復習資料(教師用)1-高中部分_第2頁
2022高考語文情景默寫復習資料(教師用)1-高中部分_第3頁
2022高考語文情景默寫復習資料(教師用)1-高中部分_第4頁
2022高考語文情景默寫復習資料(教師用)1-高中部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2高考語文情景默寫復習資料(教師用)1 高中局部2022高考語文情景默寫復習資料(教師用) 高中、勸學工、勸學善用比喻和比照說理,為了強調學習時用心 專一的重要性,文章以弱小的蚯蚓為例從正面設喻后,緊接 著從反面寫道“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鰻之穴無可寄托者,用 心躁也2、荀子勸學中“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 也”兩句拿“思”與“學”進行比照,強調了 “學”的重要 意義。3、勸學中在介紹蚯蚓的身體特點之后,緊接著說到如同樣一杯水,小草與杯子置于其上結果截然不同:“覆杯 水于坳堂之上,那么芥為之舟,置杯焉那么膠,水淺而舟大也J1L逍遙游中“風之積也不厚,那么其負大翼也無力J 兩句,意思是說

2、大鵬要高飛萬里,必須借助強大的風負載其 巨大的翅膀。.逍遙游中,莊子用出行備糧的例子來反駁蜩與學 鳩對鵬鳥的嘲笑,其中“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用 來說明小事“所待”甚小。.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到的齊諧中說,鰥鵬奮飛 時“水擊三千里,拉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但它也并不逍遙, 因為“去以六月息者也”,依然有所待。.莊子在逍遙游中寫到蜩與學鳩起飛后只能“搶榆 彷而止”,飛得不高便落到地上,所以它們才不解地詰問大 鵬“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逍遙游中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寫鵬鳥在奮力飛行時翅膀的樣子的句子是:“怒而飛,其翼假設垂天之云J.莊子在逍遙游中,寫到出行準備糧食的三種情形, 到近郊去的人,“三

3、餐而反”,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 外的人,“宿舂糧”;到千里外的人,“三月聚糧”。”.在逍遙游中,莊子用水、風作類比后推出大鵬要 展翅高飛也須要有力依憑的句子是“故九萬里,那么風斯在下 矣。.逍遙游中用“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 南為”兩句寫到了蜩與學鳩的自我滿足并對大鵬不以為然的 態度。.逍遙游中對大鵬徙于南冥高飛升進行描寫的句子 是“掛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二.逍遙游中寫“棘回答湯的提問”時,描寫大鵬南 飛的壯觀景象的句子是:按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 負青天。莊子逍遙游中斥嘲笑鵬鳥,自我夸耀說“我騰 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_ ,也是飛翔的極 限了。.莊子在逍遙游中以

4、“朝菌不知晦朔,靖蛀不知春 秋”兩個例子來說明“小年”之小,生命之短。.逍遙游中以八千年為一季的大椿為例,闡述何為 “大年”,隨后以八百歲的長壽老人和一般人相比來闡述大 小之辯的詩句是:“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 悲乎? ”.逍遙游中,上承對蜩和學鳩嘲笑大鵬的敘寫,下啟 對朝菌、寒蟬等的論說的句子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 年。.逍遙游論小年時,指出有的生命短暫得缺乏一月 的句子是:朝菌不知晦朔。.逍遙游中作者寫斥飛到最高點又回到地面的兩 句詩是“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逍遙游用了列子中的一個典故引出“小大之辯”,相關句子是:湯之問棘也是已。.莊子逍遙游中虛構前人言行,以夏棘

5、答商湯的形 式對展翅翱翔凌摩霄漢的大鵬再次進行了描寫。這時的大鵬 “翼假設垂天之云,接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莊子在逍遙游中,借湯與棘的對話,連用兩個比 喻句來描述大鵬鳥形體龐大,這兩個比喻句是“背假設泰山, 翼假設垂天之云二.逍遙游中在列舉完有關大知小知、大年小年的一 系列事例后,針對它們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區別,莊子總結 了一句,這一句是“此小大之辯也”。.逍遙游中的“螺蛀不知春秋”以昆蟲為例,說明 小智慧不及大智慧,壽命短的不及壽命長的。.逍遙游中宋榮子能夠做到“舉世譽之而不加勸, 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 境。.莊子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后接著以現實社會的四種人

6、的具體描述,文中描寫四種人的句子分別是:故夫知效一官, 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作者提出自己的觀點一一“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 的并列的三類人的句子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逍遙游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 外界的評價而改變自己的句子是“(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 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二.莊子在逍遙游中指出列子“御風而行”“猶有所 待”之后,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指出無所待狀態的三句 是“(假設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逍遙游中用“泠然善也”來評價列子乘風遠行時 的狀態。.莊子逍遙游中“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 而不加沮”兩句強調要有自己的獨立人

7、格和獨立思想,不要 被世俗的眼光和態度左右。.莊子逍遙游一文中,用以說明列子要受環境、時 間等條件的限制、依賴的句子是“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 也,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遙游中,莊子認為宋榮子和列子雖有“未數數 然也”的人生態度,但分別存在“猶有未樹也”和“猶有 所待者也”的缺乏,尚未到達“無己”“無功”“無名”的境 界。.莊子在逍遙游中指出,宋榮子之所以能夠任世人 毀譽而不動心,認清物我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是因為 “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莊子在逍遙游中所說的“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 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與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表現的“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榮辱不驚心態,大致相當。43.莊子逍

8、遙游認為,要遨游無窮無盡的境域而無所 依賴,除了要“乘天地之正”外,還要“(而)御六氣之辯,三、師說1、韓愈師說中用“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諛“兩 句,指明了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心理原因,也正是這種心 理,使得從師學習的風氣難以恢復。2、師說中,韓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明確 表達他所說的老師不是指啟蒙教師的句子“彼童子之師授之 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3、韓愈在師說里認為當時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 師、工匠等下層百姓,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這豈不是 咄咄怪事。4、韓愈的師說開篇提出中心論點,明確老師的職 能后,又以“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三句從反 面論述從

9、師的重要性。5、韓愈在師說篇首即給“師者”的職能作用作出 明確界定的一句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6、師說以為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比照,韓愈直接 點明自己的態度,認為這樣做,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小學而 大遺,吾未見其明也。7、師說中,韓愈在總結了從師無須分貴賤、論長幼后,提出了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擇師準那么。8、在師說中,韓愈以孔子的言行作了事實論證之 后,得出師生關系是相對的結論,并用“聞道有先后,術業 有專攻,如是而已”說明這種師生關系產生的原因。9、韓愈的師說是寫給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說的“好 古文“,點出李蟠的文章愛好,而“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那么 說明了李蟠的儒學素養。10、韓

10、愈在師說中通過“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 之眾人“恥學于師相比照,得出結論的句子是:“圣人之所 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韓愈在師說中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觀點,并 舉例說:“孔子師鄭子、蕓弘、師襄、老聃。鄭子之徒,其 賢不及孔子J12、韓愈師說中,從職責上,把教師界定為“傳道 受業解惑也“,而把那些童子之師界定為“授之書而習其句 讀者二13、韓愈師說中通過“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的比照,批判了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的態度。14、韓愈在師說中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觀點后, 接著運用“孔子師鄭子、蕓弘、師襄、老聃”的事例加以論 證。15、韓愈在師說中

11、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 夫之族從師的態度進行比照,提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歟”的質疑來批評不愿從師的士大夫。16、韓愈在師說中用“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兩句強調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人與 人之間可以互相學習。17、韓愈在師說中寫人們為子擇師而他們自己卻不 從師,韓愈認為人們這樣做是“小學而大遺”,并不明智。18、師說中韓愈認為對待學生不可求全責備,對待學 生也不要鄙夷不屑,原因在于: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19、韓愈在師說中批評一些人愛自己的孩子就擇師 而教而自已卻以從師為恥,緊接著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J20、師說中

12、強調了從師是為了學道,和他人的年齡 大小無關的兩句是“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1、韓愈師說中表述師生關系的句子“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與荀子在勸學中“青,取 之于藍,而青于藍”的觀點是一致的。22、韓愈在師說的結尾局部提到了李蟠,也交代了 文章寫作目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 之J23、韓愈師說中,在闡述了居于下層的人不以從師 為恥后,緊接著以“士大夫之族,日師日弟子云者,那么群聚 而笑之”三句闡述士大夫對從師的態度。24、師說中,韓愈對只知道學習句讀,不知從師解決疑 惑的現象給予了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的評價。25、正如韓愈師說中“術業有專攻”

13、 一句中所說的 那樣,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和研究的局部,因此每個人都需蚯蚓的表現及原因的三句是“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 也二4、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形象地論述了積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J而荀子勸學中 那么說:“故不積蹉步,無以至千里5、勸學中舉例論證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時說,終日彈 精竭慮思考,卻“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踮起腳極目遠望,也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6、勸學中認為君子需要通過廣泛學習來提升自己的 兩句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無過矣7、勸學中為了說明君子善于借助外物,先分析了見者 遠,聞者彰的原因,接著以車馬代步為喻,說道:“假輿馬者,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4、J8、勸學中先設兩個比喻,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然 后引出觀點“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指出人 只要努力學習,就可以具備圣人的思想。要“從師”。26、韓愈在師說中揭示出士大夫恥于相師的原因。 這些士大夫認為師生之間年齡和學問都相近,如果從師,就 會處于“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諛”的尷尬境地,所以就產 生了士大夫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相比“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的后果。27、韓愈師說中,“余嘉其能行古道” 一句說明了 作者寫作此文的直接原因。28、韓愈在師說中用設問的方式指出不從師的危害, 從而說明從師的重要性的句子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 惑? ”29、韓愈在師說中說:從師與年紀無關,比

15、自己年 紀大的人,聞道本來在自己之先,要以之為師;但是如果“生 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呢?韓愈的回答依然是“吾從 而師之。30、韓愈師說中寫道,時人在從師學習的問題上, 對其子和對自身有不同的態度,對其子“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對自身,“那么恥師焉”。31、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卻“而恥學 于師”由此得出,從師態度不同,結果也大為不同。32、韓愈師說中運用正反比照的手法批判士大夫之 族的“恥學于師”,并以孔子為例論證“圣人無常師”,論述 了 “古之學者必有師”的中心論點,說明從師學道的重要性。33、在師說中,對當時恥于學習的現象

16、發出兩句慨 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其中,“久” 字寫出了當時恥師現象已成陋習,“難”字寫出了從師學習 的重要性。34、韓愈在師說中認為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 “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工35、韓愈在師說中舉古人的話“(孔子曰:)三人行, 那么必有我師”來論證“圣人無常師”的觀點。36、韓愈在師說中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現象,感嘆道“其可怪也歟!”37、韓愈在師說中將圣明之人與今之眾人進行比照, 認為圣明之人因為“猶且從師而問焉”,所以更加圣明;今 之眾人因為“恥學于師”,所以更加愚笨。38、韓愈師說中,寫“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談 到誰是老

17、師,誰是弟子,那么大家共同嘲笑;而廣大各行各業 的人,即“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以相師為恥。39、現實社會中,不尊師不虛心求教者常有之,對這樣 妄自尊大、師心自用的人,我們可以引用師說中“三人 行,那么必有我師”兩句來進行勸誠。40、柳宗元曾感嘆:“舉世不師,故道益離。”韓愈在師 說一文中也接連感嘆:“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 之無惑也難矣!”質疑這種不愿從師學習想要人沒有疑惑太 難的社會風氣。41、韓愈師說中“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 從而師之”三句,從如果自己比對方年幼應該向對方學習的 角度討論師道。42、韓愈師說是一篇贈序,文中點出“贈序”這一 文體特點的一句是“作師說以貽之二

18、43、師說中論述的中心論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44、本文先用古今比照,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 的語句是:是故圣益圣,愚益愚。45、師說中韓愈感慨從師的風氣沒有得到流傳的一 句是:“師道之不傳也久矣!”46、師說中韓愈在論述從師的標準時,“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兩句指出向他人請教是不需要 顧及對方年齡的。47、韓愈師說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 賢于弟子”表達了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的觀點。四、阿房宮賦1、言阿房宮占地之廣,狀其樓閣之高的句子是: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2、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 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予人

19、以鮮明的 畫面的語句是:明星熒熒,開妝鏡也。3、秦的紛奢是建立在對人民的掠奪之上的,并且還揮 霍無度,將剝削來的錢財像泥沙一樣的浪費掉的語句是:奈 何取之盡錨銖,用之如泥沙?4、描寫秦始皇喜繁華奢侈,連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釘頭 都比糧倉里的米粒還要多的兩句是: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 粟粒。5、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的句子是:滅六國者六國也, 非秦也。6、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宮的繁華奢靡,其中把阿房宮所 奏之樂與市井言語進行比照的句子是:管弦嘔啞,多于市 人之言語。7、阿房宮賦用“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兩個對偶句描寫了秦人對從六國剽掠而來的珍寶不知珍惜,生活極度 奢侈。8、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20、亦 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揭示了寫作目的和文章主旨,委婉地 給統治者以諷喻。.杜牧阿房宮賦中寫阿房宮走廊曲折、屋檐高聳的 句子是“廊腰纓回,檐牙高啄J.在阿房宮賦中,杜牧通過“使秦復愛六國之人, 那么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兩句,提出了秦國如果愛惜六國 的人才,就能世代為君,安享天下這一觀點。.杜牧在阿房宮賦中以“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語一針見血地指出,一語一針見血地指出,正是秦統治者自身的驕奢淫逸橫征斂才導致其政權的快速滅亡。.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寫阿房宮宮室建筑的走勢狀 態和結構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各抱地勢,鉤心斗角”。.杜牧阿房宮賦描寫高聳的建筑不計其數的一句是矗不知其幾千萬落二.杜牧阿房宮

21、賦中“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跡 迤”具體描寫了秦人對珍寶的態度,反映了秦朝統治者奢侈 無度的狀況。.阿房宮賦中,作者認為人心相同:既然秦人愛紛 奢的生活,可想而知“人亦念其家”,而秦一方面“奈何取 之盡輜銖”,另一方面卻使用浪費它如泥沙一樣。.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警示后人應該以史為鑒,否 那么只會出現“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的悲劇。.阿房宮賦用反面假設,說明秦王朝本可以“二世, 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的句子是“使秦復愛六國之人, 那么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中“高低冥迷,不知西東”寫出了人們 置身宏偉壯觀的阿房宮中,無法區分地勢和方向的主觀感受。.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

22、鉤心斗角” 一句,來表現 阿房宮宮室結構的參過失落,精巧工致。.杜牧在阿房宮賦中,針對秦朝滅亡的史實指出, 如果后人只是為之哀傷而不汲取教訓,將會陷入“亦使后人 而復哀后人也”的歷史怪圈之中。.杜牧在阿旁宮賦中用互文的方法寫六國寶藏的句 子是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杜牧在阿房宮賦的結尾處感嘆道,如果六國保護 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國,緊接著說:“使秦復愛六國 之人,那么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杜牧阿房宮賦中,運用比喻與比照,對秦王朝暴 虐斂財的行徑、窮奢極欲的生活進行質問的兩句是:“奈何 取之盡錨銖,用之如泥沙? ”.阿房宮賦中,杜牧用“使六國各愛其人,那么足

23、以 拒秦”兩句,假設六國統治者如果保護自己的百姓,就足夠 抵抗強秦了。.阿房宮賦論述六國和秦滅亡之因時說,假設六國當 年能善待百姓,那么“那么足以拒秦”;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國之人,那么“那么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又怎么會滅亡呢?那么足以拒秦那么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六國統治者年深日久,大肆 掠奪囤積本國人民珍寶財物的句子是:幾世幾年,剽掠其人, 倚疊如山。.杜牧在阿房宮賦議論局部中批判秦統治者窮奢極欲,以“奈何取之盡輜銖,用之如泥沙”兩句揭露其瘋狂掠 奪財富而大肆揮霍的暴行.在阿房宮賦中,杜牧用疑問句來形容長橋似龍的 句子是“長橋臥波,未云何龍?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比喻

24、手法描寫樓閣之間通道 壯麗之美的名句是:“復道行空,不霽何虹。”.杜牧阿房宮賦中通過描寫宮女頭發,從而表現宮 女眾多的句子是: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杜牧阿房宮賦中,指出失盡人心的秦始皇,思 想一天天更加驕傲頑固,最終只能迎來“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的悲慘現實。.音樂常被古人用以烘托氣氛,杜牧在阿房宮賦中 用“朝歌夜弦”寫出了六國的妃嬪媵嫡到秦國宮殿后的歌舞 升平.阿房宮賦中概述秦國財富來源的句子是:“燕趙 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阿房宮賦中杜牧極為吝惜筆墨,只用三個字,就 能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農民起義精要精確闡述的一 句是:“戍卒叫J.阿房宮賦中描寫宮妃久久站立,盼望

25、帝王來臨的 句子是:緞立遠視,而望幸焉。.杜牧在阿房宮院中的感嘆“一人之心,千萬人之 心也”表達了人同此心之意,作者以此告誡統治者一定要關 心民生,千萬不要醉生夢死,只顧自己沉醉于聲色之中,而 讓那不知亡國恨的商女“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廊腰纓回,檐牙高啄”兩9、荀子的勸學一文中,用來與“騏驥一躍,不能 十步”進行比照論證的句子是:“弩馬十駕,功在不舍。”10、荀子在勸學中指出,蚯蚓雖然身體柔弱,卻能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是用心專一的緣故。1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 下飲黃泉”的“用心一”和螃蟹雖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 鰻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鮮明

26、比照,突出了學習 必須用心專一,才能獲得成功。12、荀子勸學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是后天不 斷廣泛學習改造獲得的。“金”要鋒利,需“就礪”;人要改 造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可見,學習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13、荀子勸學中“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兩句以良 馬設喻,來說明學習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于積累。14、勸學中與論語“學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學那么 殆”觀點一致的句子是: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 也。句用比喻的手法,具體地描寫了樓閣外觀設計巧妙別致。.杜牧的阿房宮賦中以比喻的手法寫車碾之聲的一 句是:雷霆乍驚。.伐盡蜀山林木建造氣勢恢宏的阿房宮,杜牧

27、阿房宮 賦中“覆壓三百余里”刻畫阿房宮凌云蔽日的氣勢。.阿房宮賦中,直接表現作者借古諷今的句子是: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41.阿房宮賦是“賦”中名篇,杜牧借秦皇的悲劇, 警告唐朝統治者,如果“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那么“亦使 后人而復哀后人也”。五、赤壁賦1、本文中蘇軾“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寫天上的滿月 從東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樣,深深陶醉在這良辰美 景之中,有意把腳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語句是“月出于東山 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2、蘇東坡指出我們假設從變化的角度來觀察,那么一眨 眼之間,萬事萬物都在變化的語句是“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又指出如果從

28、不變的角度觀察,那么 萬物都是無盡的語句是“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那么物與我皆無 盡也”。3、在赤壁賦中,蘇軾用“馳臚千里,旌旗蔽空” 兩句概括了曹操的軍隊在攻破荊州后順流而下的軍容之盛。4、在赤壁賦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感傷我們 個人在天地間生命的短暫和個體的渺小的語句是“寄蜉蟾于 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二5、蘇軾赤壁賦中從聽者感受的角度側面寫出樂聲 凄婉動人的句子是: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蔑婦。6、蘇軾的赤壁賦中,寫物各有主,只有江上清風、 山間明月,聽到了成為音樂,看到了成為美景,而且“取之 無禁,用之不竭”,是大自然無窮盡的寶藏,現在為自己與 朋友所共同享受。7、蘇軾在赤壁賦中極盡對音樂的描

29、寫,其中“舞幽 壑之潛蛟,泣孤舟之整婦”兩句更將無形的音樂具化成有形 的動態。8、蘇軾赤壁賦中,主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扣 舷而歌,以美人比君王,委婉表達希望再得重用的兩句詩是: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9、赤壁賦中用“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兩 句,寫出詩人任憑一葉扁舟隨意飄蕩,在遼闊的江面上自由 來去。10、赤壁賦中面對客人將人生看做如蜉蟒一樣已逝 的感嘆,蘇軾用了一個比喻,借“月”的“盈虛者如彼,而 卒莫消長也”,來勸慰朋友人生周而后始,并沒有真正失去。11、蘇軾赤壁賦中,以“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兩 句形容簫聲婉轉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給人以美的享受。12、赤壁賦中慨嘆“人很渺小

30、”的句子是“渺滄海 之一粟”。13、蘇軾在赤壁賦中說,對于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要“雖一毫而莫取”;只有“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江風 與明月才是可以自由享受的。14、蘇軾赤壁賦中用釀酒臨江,橫槊賦詩兩句描繪 曹操當年英武豪邁、賦詩豪飲的形象,然后贊嘆他是當世的 英雄豪杰。15、蘇軾赤壁賦中,客人向往與神仙同游、與明月 永存的境界,但也知道這不能輕易得到,所以只能“托遺響 于悲風16、赤壁賦中的“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常被用來勉勵人們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17、莊子在逍遙游中以“朝菌不知晦朔,螺蛀不知 春秋”兩個例子來說明“小年”之小,生命之短;與之相反, 蘇軾在赤壁賦中,那么用“物與我

31、皆無盡也” 一句,表達 了人生無窮的哲學思想。18、蘇軾的赤壁賦中,寫作者希望與仙人同游,與明月長存的句子是: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19、蘇軾在赤壁賦中面對眼前山川,感慨連一代梟 雄曹操都已了無陳跡,而自己與朋友只是江邊的漁夫、樵夫 之類,只能“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 屬J20、逍遙游中用“泠然善也”來評價列子乘風遠行 時的狀態,蘇軾的赤壁賦那么借此典故,用“浩浩乎如馮 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的想象來表現小船在寬廣湖面上自 如漂流的感受。21、化用是古代詩文的常用手法。蘇軾在赤壁賦中 用“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兩句說與客人同飲時吟詠詩 文,化用了詩經陳風月出這首詩。2

32、2、赤壁賦中蘇軾舉流水和月亮的例子,辯證闡述 了變與不變的觀點,其中從不變的角度談論萬物的句子是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那么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J23、蘇軾赤壁賦中,“羨長江之無窮”句與感嘆生 命的短暫形成對照,引出了下文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的 描寫。24、赤壁賦中,客人對簫聲凄涼的原因做了大段陳 述,蘇軾用“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作了簡要承接之后,發 表自己達觀的見解。25、蘇軾赤壁賦交代游賞時間、人物、方式和地點 的句子分別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 之下。26、蘇軾在赤壁賦中先以“哀吾生之須臾”來慨嘆 人生的短促,接著對奔流不息的長江表達了羨慕之情。27、蘇軾赤壁

33、賦中,描寫小船在江中漂流時,“浩 浩乎如馮虛御風”寫出感覺就如乘風飛行。28、晚唐詩人許渾在金陵懷古一詩中以“英雄一去 豪華盡,唯有青山似洛中”作結,感嘆英雄逝去,功業不再, 而北宋的蘇軾也曾在赤壁賦中借“客”之口以“固一世 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兩句表達了類似的感慨。29、蘇軾赤壁賦結尾處主客對人生的感悟實現了共 鳴;他們“相與枕藉乎舟中“忘記了空間;“不知東方之既 白”忘記了時間。主客皆進入了 “(那么)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不變者而得出的豁達超然之“樂境”。30、蘇軾赤壁 賦中“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兩句,指出了月亮圓 缺更替、周而復始的自然規律。31、蘇軾赤壁賦中描寫江面美景,和“秋水

34、共長天 一色”(王勃騰王閣序)有異髓同工之妙的兩句是“白露 橫江,水光接天二32、蘇軾在赤壁賦中用“酬酒臨江,橫槊賦詩”八 個字描摹出曹操當年創作短歌行時的情景。33、赤壁賦中蘇軾仿用離騷的句子格式進行歌 唱,借“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來表現自己在月下 泛舟赤壁的美好情景,從而為后面寫政治失意做鋪墊。34、蘇軾的前赤壁賦中可與后赤壁賦中的“山 高月小,水落石出”相映成趣的句子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35、蘇軾赤壁賦中,客人把人生與宇宙加以對照, 一方面“哀吾生之須臾,另一方面“羨長江之無窮”,進而 希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即與仙人相交,與 月亮同在。36、蘇軾赤壁賦中“寄蜉蟒

35、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兩句以比喻來哀嘆人生的短暫以及人的渺小,又通過“羨長 江之無窮” 一句表達了對永恒的羨慕。37、赤壁賦中,蘇軾認為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 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以此來表達自己順應自然,隨 緣自通,不妄求,不強取,縱情山水,尋求寄托的思想。38、蘇軾在赤壁賦中慨嘆人生短暫,大江無窮的名 句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J39、蘇軾在赤壁賦中用軸臚和旌旗概括了曹操軍隊 的軍容之盛,緊接著說“醐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40、在赤壁賦中,蘇軾用“徘徊于斗牛之間” 一句, 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月亮從東山之上升起后在夜空中緩緩移 動的情形。41、赤壁賦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

36、進行了比照:曹 操當時是“馳臚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駕一葉之 扁舟”;曹操當時是“酗酒臨江,橫槊賦詩“,而你我只是“舉匏樽以相屬二42、蘇軾赤壁賦中正面描寫簫聲的句子是“余音裊 裊,不絕如縷”。43、曹操慨嘆人生短暫“譬如朝露”,蘇軾在赤壁賦 中以“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表達了相近的意思。44、赤壁賦中把人生與長江相對照的句子是:“哀吾 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J45、在赤壁賦中,蘇子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兩句,告訴我們獲得快樂其實很簡單: 把自然美景當作無窮無盡的資源,與朋友一同享用。46、蘇軾在赤壁賦中寫客被說服了,滿面春風,換 卻愁顏,以至于“洗盞更酌。

37、肴核既盡,杯盤狼藉”,最后 互相枕靠著睡一直到天亮。47、赤壁賦中用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寫出經過月亮的銀輝的浸染,霧氣、江水、夜空渾然一體的景象。48、蘇軾赤壁賦中,客由眼前山水環繞、林木蒼翠 的自然美景發問,追思三國時代英雄人物曹操的句子是:“山 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9、赤壁賦中蘇軾認為:如果從事物不變的角度看, “那么物與我皆無盡也”,所以不必羨慕江水明月。51、50、 蘇軾赤壁賦中認為人生如同“寄蜉蟒于天地,渺滄海之 一粟”,接著抒發人生短暫,長江無窮的慨嘆,認為此次賞 游長江之景“知不可乎驟得,所以只能托遺響于悲風。51、蘇軾在赤壁賦中以“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那

38、么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兩句,表達了對大自然變化不息的認識。52、赤壁賦中作者泛舟夜游赤壁之下,用“飄飄乎 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表達自己脫離塵世、飛升仙界的 愜意感受。53、赤壁賦中蘇軾用“徘徊于斗牛之間” 一句生動 形象地描繪了東山之上升起的月亮在夜空中緩緩移動的情 形。又從事物變化的角度來看待天地存在的名句是“蓋將自 其變者而觀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15、勸學中表達君子涉獵廣泛而深刻地認識到自己 缺乏的句子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無過矣。16、荀子在勸學中用“金就礪那么利”來強調君子要 自我砥礪保持銳氣,用“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那么知明而 行無過矣”來強調君子要不斷學習不

39、斷反思來提升自己。17、勸學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闡 明了借助船只要比不借助船只渡水能力大。18、成語“聚沙成塔”“聚水成涓”“集腋成裘”等說明 了慢慢積累,最終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荀子在勸學中 勸人為善的句子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19、荀子在勸學中以雕刻為喻,從正面說明學習上 堅持不懈的重要意義的句子是鍥而不舍,金石可鏤。20、在勸學中,荀子以合乎墨線的直木為例,說明 事物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可以改變原來狀態的句子是“木 直中繩,糅以為輪,其曲中規”。54、赤壁賦中蘇軾面對客人的悲嘆,蘇軾以自其不 變者而觀之,那么物與我皆無盡也兩句從自然不變的角度來闡 釋萬物與人永

40、恒的道理,盡顯豁達的人生觀。55、赤壁賦中客悲嘆自己只能在秋風中用悲涼的簫 聲寄托苦悶之情的一句是托遺響于悲風。56、蘇軾在赤壁賦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詩 句是月明星稀,烏鵲南飛。57、赤壁賦中,寫作者隱逸江畔,與麋鹿為伴的句 子是: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58、蘇軾在赤壁賦中描繪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 好表達作者怡然自得心情的句子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59、蘇軾的赤壁賦中,作者寫劃著一只小船,在船 上相互勸酒的句子是“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60、蘇軾赤壁賦中“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三句,用擬人手法,描寫客人簫聲的悲傷、幽怨。61、蘇軾在赤壁賦中指出,“變”與

41、“不變”是相 對的,從“變”的一面來看,整個宇宙時刻都在變化之中; 而“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那么物與我皆無盡也J六、氓1、寫女子家人對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唾其 笑矣。2、氓中運用比興手法,勸誡女子不要癡迷于愛情的 兩句是:于嗟鳩兮,無食桑甚。3、大家熟悉的詩句“一日不見,如三秋分”出自詩 經-采葛。在詩經-氓中也寫到,女子爬上那倒塌的 土墻,“以望復關”,而“不見復關,泣涕漣漣”,表現女子 未見思念之人時的傷心難過。4、氓中寫女主人公不見復關時“泣涕漣漣”,寫出 了女主人公的癡情,但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兩句寫出 了男子在心愿達成后對女主人公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5、在氓中,以桑葉潤

42、澤有光,比喻女子容顏亮麗;也有人說,是用桑葉茂盛比喻男子情感豐厚的句子是:“桑 之未落,其葉沃假設J6、氓里男主人公對婚事進行占卜的結果是“體無咎 言”,隨后主人公提出“以爾車來,以我賄遷”以完成婚事。7、氓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時也寫出女子溫柔體 貼的性格的句子是:“將子無怒,秋以為期J我們常說“性 格決定命運”,再加上當時的社會環境特點,這就預示了兩 人今后的悲劇性的婚姻生活。8、氓中寫女子決絕而不留戀,性格剛烈(氓之妻下 定決心與氓決裂)的一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二9、氓中運用賦的手法寫女主人公從早到晚辛勤勞作 的詩句是“夙興夜寐,靡有朝矣J10、氓以“淇那么有岸,隰那么有泮J言任何

43、事物都有 一定的限制,反襯男子的變化無常。11、氓中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的句子是:桑之落矣,其黃而隕。12、氓中表現男子曾經海誓山盟,如今卻違背誓言的句子是:“信誓旦旦,不思其反J13、女子年老色衰,男子露出了他兇惡的嘴臉.竟然殘的對待女子,女主人公蒙受恥辱,思想上起了深刻的變化。 她己不再相倍愛情,并直接勸告其他女子不要沉溺于愛情的 句子是:于嗟女兮,無與土耽。14、氓一詩中,與女子回憶小時候與氓嬉戲玩耍的 快樂場景(或表現男女曾經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是:總角 之宴,言笑晏晏。15、在氓中借助對河水變化的描寫,暗示婚姻出現 危機的兩句是淇水湯湯,漸車帷裳。16、“比”是詩經

44、中常用的表現手法之_。氓中 以桑樹的日漸凋零比喻夫妻情意淡薄的句子是“桑之落矣, 其黃而隕!”17、氓借助“爾卜爾筮,體無咎言展現了先秦時 期人們對于美好事物寄希望于非人類力量的占卜文化。18、氓中最后一節運用比興手法強烈地抒發一腔怨 憤,訴說棄婦無邊無際的痛苦的兩個比喻句:“淇那么有岸, 隰那么有泮”。19、從詩經-氓的“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來看, 男女主人公年少時關系非常融恰。20、氓中女子對愛情態度專一,男子對愛情卻懷二心 (女子的品行端正,但男子卻已變心)。詩中表達這種鮮明 比照的語句是女也不爽,士貳其行。21、孔雀東南飛中“便利此月內,六合正相應”所 寫婚俗與氓中“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45、”兩句所寫的做法 相似。22、氓中,通過動作的細節描寫,刻畫出女子對男 子的思念之情,與“望穿秋水”意境相仿的兩句是:乘彼境 垣,以望復關。23、氓中女主人公充滿憤懣地批判男子行為沒有準 那么,情感經常變化的句子是:“土也罔極,二三其德”24、氓中運用比興的手法寫女子正處青春年華的兩 句是“桑之未落,其葉沃假設”25、氓中描寫女主人公熱戀時見到氓時高興的詩句 是:既見復關,載笑載言。26、氓中寫桑甚是甜的,鳩多食那么易致醉;比喻愛 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戀那么易上當受騙的句子于嗟鳩兮,無 食桑甚27、氓中“匪我愆期一 ” 一句,是女子向男子解釋 婚期推遲的責任不在自己,而真正的原因是“子無良媒二2

46、8、氓中,女主人公遭到氓粗暴無禮的對待,家人 不了解他的處境,反而還譏笑她,她卻只能“靜言思之, 躬自悼矣”。(或描寫女主人公靜下心來反思這段無望的婚姻, 發出無限感慨的句子)29、在氓中,分別用“其葉沃假設”和“其黃而隕” 兩句來比喻女主人公年輕時的花容月貌和被拋棄后的體弱 色減。30、在氓中,女主人公在自省行為并無過失之后, 指出夫妻關系破裂的原因(或批評詩中那個不忠于婚姻的男 子)是“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二31、氓中寫女子不愿同氓終老的句子是:“及爾偕老, 老使我怨二32、氓中描寫男主人公看起來憨厚老實的兩句是:“氓 之蚩蚩,抱布貿絲”。33、氓中表現女主人公未嫁時溫柔體貼的一句是將 子無

47、怒;表現其見不到心上人時的狀態是泣涕漣漣;寫為婦 多年終日操勞的句子是靡室勞矣。七、離騷1、在離騷中,屈原訴說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 貶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堅定的表示:亦余 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2、屈原離騷中的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 之多艱”以博大的胸懷對廣大勞動人民寄予深深同情,其中 所寓含了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幾千年來一 直感動并激勵著中國知識分子為國為民彈精竭智。3、離騷)中說明自己因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誹謗的 兩句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涿謂余以善淫。4、離騷中,詩人說自己即使身體被肢解也不會改變 自己的初衷,并用反問句“豈余心之可懲”來說明對志向

48、的 堅守。5、離騷中寫屈原受著委屈而壓抑自己,忍受著小人 的責罵和侮辱的句子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6、離騷中作者以荷葉蓮花為服飾,說明自己品行高 潔的詩句是制黃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7、離騷中屈原委婉表達自己后悔選擇做官,想要歸 隱的兩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8、離騷詩中,表現屈原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至死斗爭的句子是: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9、屈原在離騷中寫自己雖崇尚美德約束自己,可 是仍然遭到貶的兩句是余雖好修垮以鞅羈兮,騫朝評而夕替。10、屈原在離騷中表現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難生活, 并因此流淚嘆息的兩句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11、在離騷中,屈原面對

49、群小誣陷、風氣敗壞的環 境,在發出優愁苦悶、走投無路的慨嘆后,仍堅定地表示“寧 盜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二12、屈原的離騷中,“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 猶未虧”兩句詩表現了詩人即便是在芳香與污濁混雜的環境 里也要保持品格的高潔,以此表達其“不忘初心”的決心。13、屈原在離騷中說明“只要是我內心贊許的,就 是死了也不后悔”的詩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 猶未悔14、在離騷中,屈原用“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 其信芳”兩句說明即使沒有人了解自己也無所謂,只要自己 內心美好就行。15、屈原的離騷中“悔相道之不察兮” 一句表現了詩人因選擇道路時沒有看清楚的悔恨之情。16、離騷中說明自己所處的

50、社會本來就是善于投機 取巧,違背規矩的現狀的兩句:固時俗之工巧分,彳面規矩而改 錯。17、離騷中屈原說明自已在朝中被指責,不如隱退 的兩句:進不入以離尤今,退將復修吾初服。18、在離騷中,屈原面對國君昏庸,奸佞當道,小 人競相取悅于人的社會現實以這一句“飩郁邑余詫僚兮”來 表達自己的煩悶失意。19、屈原在離騷中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 猶未悔”直接說明美德是詩人心中所崇尚的,即使死亡也不 悔此心志。20、屈原在離騷中寫自己受著委屈而壓抑著意志, 并且“忍尤而攘詬”,隨后他表示要借前賢能夠堅守正道來 勉勵自己:“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J21、后人常用“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來比喻學生超過老

51、 師,這一熟語出自荀子勸學中的“青,取之于藍,而 青于藍。”22、荀子勸學中與王之渙登鸛雀樓里“欲窮千 里目,更上一層樓J表達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吾嘗踐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J23、荀子勸學中以“劣馬”為例強調學習必須持之 以恒的句子是;“弩馬十駕,功在不舍J24、荀子勸學中,與當代人終身學習的理念相似的 一句是:學不可以已。25、勸學中,作者用木材經墨線比量而取直和金屬 制作的刀劍經磨礪而變鋒利來設喻,引出了 “君子博學而日 參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無過矣”的結論。26、勸學中,“用心躁也” 一句交代了螃蟹只能寄居 于蛇、鰻的洞穴的原因。27、荀子在勸學中,“(故)木受繩那么直,金就礪那么

52、21、憂國憂民是古代詩人在其詩歌中常表達的一種情感, 如杜甫謁先主廟中的“向來憂國淚,寂寞酒衣中J在離 騷中表達這種情感的句子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 艱。22、離騷中表現屈原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詩句是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3、離騷中,屈原以“芟荷”“芙蓉”喻指自己美好 德行,又繼以“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強調了自 己不在乎外界評價,要保持內心的馥郁芳柔。24、屈原在離騷中,表現詩人忠貞不移,即使肢解 身體也不會改變志向的句子是:“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 心之可懲? ”25、屈原在離騷中書寫了與韓愈左迂至藍關示侄 孫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J相似境遇的 詩句

53、是“余雖好修垮以鞅羈兮,騫朝評而夕替”。26、許多名家的名字取自古代經典文學作品,如離騷中“茍余情其信芳” 一句就成為京劇藝術大師周信芳之名出 處。27、屈原在離騷中表示自己怨恨楚懷王行事荒唐, 不能體察自自己憂國優民之情的兩句是“怨靈修之浩蕩兮, 終不察夫民心28、離騷中用方與圓不相合來說明自己和世俗小人 不相容的態度的兩句是:“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 安”。29、離騷中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將 深刻的內容借助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來。其中作者以 香草來比喻自己之所以遭受貶黜,是因為德行高尚的句子是: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攬苣。30、屈原在離騷中表現詩人以潔身自好、自我完

54、善 為習慣的一句是“余獨好修以為常”。31、離騷一文中,屈原用“怨靈修之浩蕩兮”、“眾 女嫉余之蛾眉兮”、固時俗之工巧兮”三句,指出了楚懷王 荒唐,群小嫉恨,時俗取巧的污濁、絕望之境。32、屈原離騷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 厚”兩句說明自己追慕先賢、愿保持清白獻身正道的決心。33、離騷中常用比喻的手法,用“眾女嫉余之蛾眉 兮,謠涿謂余以善淫”寫自己才能出眾卻遭到嫉妒和造謠中 傷:“鷲鳥之不群兮”用鳥來比喻說明自己絕不隨波逐流。34、離騷中表現詩人“道不同不相為謀(不相安)” 想法的詩句是: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35、離騷中寫屈原憂愁失意,走投無路,十分迷茫 困惑的句子是飩郁邑

55、余詫僚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36、離騷中通過加高帽子、加寬佩帶說明要使自 己品格更高潔的兩句是: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37、屈原在離騷中表現作者受著委屈、壓抑著意志、 忍受著責罵和侮辱的極端痛苦之狀的兩句是“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詬38、離騷中作者說明寧可死去也不愿意和世俗小人 一樣媚俗取巧的是:“寧潼死以流亡兮,吾不忍為此態也”。39、離騷中表達詩人要堅持美與善的理想和堅定信 念,至死不渝的句子是:“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 悔”。40、離騷中,詩人說自己即使身體被肢解也不會改 變自己的初衷,并用反問句“豈余心之可懲”來說明對志向 的堅守。41、離騷中通過寫自己退隱后騎馬到達長

56、滿蘭草的 水邊和長滿椒樹的山崗,說明自己從朝廷隱退為了修養自己 的兩句: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42、屈原在離騷中形象地揭露當時嫉賢妒能的社會 風氣的句子是“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琢謂余以善淫”。43、在離騷中,詩人用比興的手法借助鮮花香草寫 自己要修養自己的品行的句子是:“制菱荷以為衣兮,集芙 蓉以為裳J44、屈原在離騷中寫自己“進”不能 兼濟天下,“退”也要保持獨善其身的兩句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45、屈原的高騷中,表達詩人趁著迷途未遠,趕緊 回到正路的兩句是:“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46、屈原的離騷中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 安兩句以反問的語氣,說明自己與小人沒有調和的余地。47、離騷中以神仙借指楚懷五,抱怨楚王荒唐,不體恤民情的詩句“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J48、離騷中表現詩人因在朝堂遭受指責而將回去重 拾初心的句子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49、離騷中,表現出詩人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的句 子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50、屈原在離騷中用景物意象表現自己“修吾初服” 的做法的詩句是“制芟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