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暨_第1頁
濕地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暨_第2頁
濕地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暨_第3頁
濕地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暨_第4頁
濕地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濕地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暨中國生態學學會濕地專業委員會2010年年會會議第一輪通知會議時間:2010年11月10日-12日會議地點:廣西北海主辦單位:中國生態學學會濕地專業委員會廣西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承辦單位: 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廣西海洋環境與濱海濕地研究中心)一、會議背景及簡介2010年的世界濕地日主題是“濕地、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這凸顯了濕地在維持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補給水源等方面的重要生態功能。本會議的主要目的是針對濕地生物多樣性及其重要生態功能和所面臨的威脅,探討全球變化背景下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恢復及可持續利用的技術與方法,闡明基于

2、這些技術與方法的濕地生態過程及其作用機制,明確濕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辨析自然及人為因子驅動力的協同作用及其耦合關系,進而提高我國濕地科學研究水平及綜合管理能力。我國地理條件復雜,濕地類型多樣。在全球變化及我國人口增加、經濟高速發展下,有近90%的重要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為活動威脅, 其中30%的重要濕地面臨著盲目開墾和改造的威脅,26%的濕地面臨著環境污染的威脅,24%的濕地面臨著生物資源過度利用的威脅,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程度已經超過其他生態系統,濕地功能下降。但如何科學地保護、管理濕地生態系統,是我們目前面臨的關鍵科學問題,需要基礎科學理論與綜合技術支撐。濕地科學在我國還是一門新興學科,研究

3、歷史較短、學科體系不夠健全。與國際濕地科學研究相比,雖然在某些方面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總體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因此,開展濕地科學研討,確定我國濕地科學研究的基本科學問題,健全濕地科學體系,對提高我國濕地科學研究水平,加強對國家濕地管理的科技支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海洋環境保護與生態安全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中國內外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是廣西北部灣的特色海洋資源,是濱海濕地的重要類型和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是近海水體的生物凈化場和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的棲息地,是廣西北部灣海區生態健康與否的重要標志。在國務院批準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制約因素”中提到“近海地區生態保護及修復壓力較

4、大”。為了在建設中保護廣西北部灣海洋環境,構筑生態安全屏障,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強珍稀瀕危物種及沿海紅樹林、海草床、河口港灣濕地等重要海洋生態系統的生境保護”。北部灣是一個半封閉的國際海域,濱海濕地在維持海區的生物多樣性、生產力、維護我國在南中國海環保問題上負責任的大國威望等方面發揮著突出的作用。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合理利用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濱海濕地,尤其紅樹林、海草和鹽沼生態系統,特在廣西北海召開本次會議。二、論壇主題主題1 紅樹林、海草和鹽沼海洋生物棲息地保護與合理利用1紅樹林、海草和鹽沼海洋生物棲息地現狀及主要威脅2紅樹林、海草和鹽沼海洋生物棲息地的生態服務功能3紅樹林、海

5、草和鹽沼海洋生物棲息地的保護管理模式4紅樹林、海草和鹽沼海洋生物棲息地的可持續利用主題2 濕地固碳功能及其減緩全球變化效應濕地溫室氣體排放特征濕地碳庫變化與定量評估濕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主題3 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管理 濕地保護方法與成功經驗濕地恢復的理論、技術及示范 濕地生態旅游與替代生計三、 會議的組織形式 1. 會議采取大會特邀報告、專題討論和現場考察的形式,將邀請專家和主管部門領導作特邀報告。2. 按會議主題設專題討論(將根據論文征集情況予以調整) 3. 將于會前遴選提交的論文,在濕地科學期刊出版會議論文專輯,請按濕地科學征稿簡則要求撰寫論文和投稿。4. 會議專題討論發言每個

6、報告的時間為15分鐘,討論5分鐘,現場報告使用PowerPoint。四、會議論文征集 會議內容包括前瞻性綜述,系統性研究成果,保護與恢復經驗及案例等,擬參加會議者,請于2010年10月7日前將論文及摘要提交給會議秘書處。論文摘要字數控制在400字以內,具體格式嚴格按照濕地科學刊物要求進行編寫,會議組委會將挑選優秀論文,推薦刊登在濕地科學(中文核心期刊)。中文全文的長度應在6-8頁之間,英文全文的長度應在8-10頁之間。五、大會組織 主辦單位:中國生態學學會濕地專業委員會廣西科學院 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承辦單位: 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廣西

7、海洋環境與濱海濕地研究中心)組織委員會: 大會主席: 李文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院士 劉興土,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院士 副主席: 馬廣仁,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陳 波,廣西科學院,副院長 何興元,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所,所長/研究員宋長青,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呂憲國,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陳克林,濕地國際,主任/研究員古濱河,美國南佛羅里達州水資源管理署,高級專家陸健健,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雷光春,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院長/教授姜加虎,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王艷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

8、院,教授林光輝,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保山,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委 員(拼音排序): 安樹青,南京大學,教授蔡祖聰,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員,研究員陳求穩,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中心,研究員陳曉玲,江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崔麗娟,中國林科院濕地中心,研究員鄧 偉,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范航清,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胡遠滿,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所,研究員姜 明,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處長雷富民,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秀珍,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所,研究員劉景雙,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欽 佩,南京大學,

9、教授盛連喜,東北師范大學,書記/教授宋長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田 昆,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西南林學院,教授仝 川,福建師范大學亞熱帶濕地研究中心,教授王蘇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王學雷,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野喬,美國羅得島大學,教授謝 平,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嚴承高,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副主任于洪賢,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學院,教授張迎梅,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處長/教授大會秘書長: 范航清,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姜 明,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處長六、會議安排與費用會議召開地點為廣西北海

10、市,會議時間:2010年11月10日-12日,會期3天:2010年11月9日報到,10-11日研討會,12日中越邊境濱海濕地保護與恢復狀況考察, 13日代表離會。會議具體內容安排及報到具體事宜將在第2號通知中告知。參加會議代表的往返交通與住宿費用自理。所有與會代表會議期間的飯費、現場考察、資料、會務等費用由會議資助(不包括醫療和意外保險)。野外考察路線: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越邊境交界重鎮防城港東興市-紅樹林濕地海岸。考察內容包括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保護區能力建設(綜合樓、鳥類救護站、濱海鳥類生境、紅樹林和海草保護與生態旅游與教育基地、生態恢復工程、中國海岸0米線起點)、中越邊境交界重鎮防城港東興市的邊貿。中午在紅樹林濕地海岸用午餐,下午考察紅樹林海岸,了解紅樹林濕地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和京族傳統文化。七、聯系方式聯系地址:廣西北海市長青東路92號,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郵政編碼:536000傳 真:07792055294聯 系 人:周浩郎 07792055294HYPERLINK mailto:mangrovecenter mangrovecenter 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