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言文閱讀:散文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梅譜序天下有必傳之心,無必傳之人,何?心可以八萬世,而人必不肯出百年。試擺列一世之人摘看之,卑者逐無涯,高者命不朽。至百年之外,其人與心,俱血俱土也。有熒然一點如火之傳薪者,無幾也。山陰劉雪湖,少時見王元章畫梅而悅之,至忘寢食。學之成,遂負笈買履,走名山幽壑,遂不知老之將至。始焉以元章畫,繼焉以梅畫,迄于今從心所欲。腕脫神飛,墨停三日,而淋漓之氣不止。曾有廣文嚴某泛舟,展視其圖,值花蝶翩來,依依數里許。又曾畫倪中丞之壁,越半載,蜂食其華殆盡。化則還天,誠能動物,一之至也。雪湖嘗告人曰:“畫梅以韻格勝。”夫韻在聲后,格在局先。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即可解
2、而又不可知。雪湖直以梅知之,而以畫解之,此其心之獨至,千載而下有必傳者也。著梅譜凡四刻,俱為好事者攜去。性既孤高,而家貧不能再刻,無以應問奇者。予偶還里中,訪雪湖山房,出舊稿示余,余為刻之于姑熟宦邸。人共謂雪湖得梅之趣,而吾獨謂雪湖得梅之苦。人徒欲傳雪湖之畫,而吾獨欲傳雪湖之心。倘從此有如其歌弈之悟以至心而心傳焉,則是梅譜乃導師也。(選自劉雪湖梅譜,有刪節)【注】王元章:即元代著名畫家王冕。1可填入第段方框處的虛詞是()A也B與C矣D焉2賞析第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3下列對第段畫線句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人們普遍認為劉雪湖悟出了梅的志趣。B人們普遍認為劉雪湖獲得了畫梅樂趣。C作者認為劉雪湖悟出
3、了梅的孤寒本色。D作者認為劉雪湖從畫梅中體悟到甘苦。4概括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陸宮保適園記1明陳繼儒東坡云:“山川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此善適山川風月者也。余謂園之界限,不在大小,以目與足所到為界。【甲】假令瞽者、兀者,扶攜而游,目不及赴,足不及領,雖有園,無園矣。【乙】設以常人而埒夸父之步,離婁之睫,則園于頃刻判為大小。【丙】然園之權在目與足,而目與足之權在我。【丁】在我者不適,則雖大士之千目,韋馱之日繞四部洲而行不止,于目于足何有。先生解學士之綬東歸,治園二畝以息躬。樹無行列,石無位置,獨一小閣出于樹杪竹條之間,玲瓏翕張,以收四面勝。先生籃輿造之,日偕魚鳥
4、,相與詠歌以共適其中。蓋世之雕鏤奇麗之觀,先生淡而不御,如逃三公,而共云物之變幻,草木之郁蒸。則若先生之學問名節,日引月長,所謂生則惡可以已者也。先生以我適園而不以園適我,故杖履所至,雖撮土卷石,宛若五岳礪而五湖帶。今先生八十余矣,垂老而神明不衰,其目與足矯若少年,而又與性之善適者會,則先生之婆娑偃仰于是園也,豈減香山之池上,司馬之獨樂哉。嘻!古今之園多矣,然皆化為落葉蔓草,而惟二公之荒坡遺跡,至今人稱之,將無為世所欣慕者不獨在園乎!知此而后可與先生談適園。注釋:1 陸宮保,指陸炳,明代松江府人。母為明世宗乳娘。官至太保,因稱宮保。他曾保全一些文人士大夫,也曾結交權臣嚴嵩,積財百萬,莊園遍四方
5、。5可分別填入第、段方框處的詞語是()A矣,焉,哉B矣,哉,焉C焉,矣,哉D哉,焉,矣6小松在檢索文獻時,發現“非園之俄大俄小也,目與足所到異也。”句未選入本文。現要將這幾句放入本文中,最合理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7對文章第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陸先生辭官歸隱后回鄉開辟適園,時而休息,時而躬耕其中。B陸先生在適園盡賞奇麗美景,體會天人合一,躲避公卿造訪。C陸先生認為應該停止那些生活中令人憎惡的欲望,加強修養。D陸先生能夠“以我適園”,所以即使地方狹窄也能有山河之感。8文本緊緊圍繞“適”字行文,層層推進,變幻多姿,請分析其思路。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題。公孫龍問于魏牟
6、曰:“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已。今吾聞莊子之言,茫然異之。不知論之不及與?知之弗若與?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公子牟隱機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于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
7、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于是埳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猶欲觀于莊子之言,是猶使蚊負山,商蚷馳河也,必不勝任矣。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與?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爽然四解,淪于不測;無東無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節選自莊子秋水)9請用一個成語來概括第段畫線句。10第段寫“禹”、“湯”的內容
8、,對其分析恰當的一項是()A表明海的變化并不以人的賢能與否為依據。B通過禹時與湯時的比較,表明海水的浩大無邊際。C借此表明海水“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的特點。D以圣賢為例,具體典型,很有說服力。11對第段中“埳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淺井的青蛙聽了這一番話,吃驚地呆住了,內心很茫然不知所措。B淺井的青蛙聽了這一番話,突然感到震驚,內心了然,不再自我。C淺井的青蛙聽了這一番話,突然感到震驚,內心很茫然不知所措。D淺井的青蛙聽了這一番話,吃驚地呆住了,內心了然,不再自我。12請對文中體現的莊子思想進行評析。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左仲郛浮渡詩序姚鼐江水既合彭
9、蠡,過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壽春、合肥以傅淮陰地皆平原曠野,與江淮極望,無有瑰偉幽邃之奇觀。獨吾郡潛、霍、司空、械眠、浮渡各以其勝出名于三楚。而浮渡瀕江倚原,登陟者無險峻之阻,而幽深奧曲,覽之不窮。是以四方來而往游者,視他山為尤眾。然吾聞天下山水,其形勢皆以發天地之秘,其情性闔辟,常隱然與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萬物者,乃能得其意焉。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往游者眾,則未知旦暮而歷者,幾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間耶?抑令其意抑遏幽隱榛莽土石之間,寂歷空港,更數千百年,直寄焉以有待而后發耶?余嘗疑焉,以質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將往游焉,他日當與君俱。”余曰:“諾。”及今
10、年春,仲郛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歸,出詩一編,余取觀之,則凡山之奇勢異態,水石摩蕩,煙云林谷之相變滅,悉見于其詩,使余恍惚若有遇也。蓋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昔余嘗與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須,下北江,過鳩茲,積虛浮素,云水郁藹,中流有微風擊于波上,發聲浪浪,磯碕薄涌,大魚皆砉然而躍。諸客皆歌乎,舉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從容無事,當裹糧出游。北渡河,東上太山,觀乎滄海之外;循塞上而西,歷恒山、太行、大岳、嵩、華,而臨終南,以吊漢、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攬西極,浮江而下,出三峽,濟乎洞庭,窺乎廬、霍,循東海而歸,吾志畢矣。”客有戲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戶輒有難色,尚安盡天下之奇乎
11、?”余笑而不應。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嘗一往,誠有如客所譏者。嗟乎!設余一旦而獲攬宇宙之在,快平生之志,以間執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誰共此哉?【注】左仲郛:字仲郭,安徽桐城人。浮渡:山名。該文是姚鼐為好友仲郭游浮渡山所作詩集寫的序。13可填入第段方框處的虛詞是()A焉B哉C乎D耶14對第段劃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A要想領略自然的奧秘需要與萬物冥然相合。B只有放浪形骸的人才能與萬物相通。C天下山水都能與人的意趣相通。D缺乏意趣的人不能領略大自然的勝景。15與本文其他部分相比,第段畫線部分的語言很有特點,請選擇一個角度加以賞析。16有人認為作者在文末處才提“浮渡”是巧寫,是名家的手筆。請試作分析
12、。閱讀下文,完成各題。求闕齋記(清)曾國藩國藩讀易至“臨”,而喟然嘆曰:剛侵而長矣,至于八月有兇,消亦不久也,可畏也哉。天地之氣,陽至矣,則退而生陰,陰至矣,則進而生陽。一損一益,自然之理也。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闕。是故體安車駕,則金輿鏓衡不足于乘;目辨五色,則黼黻文章不足于服。由是八音繁會不足于耳,庶羞珍膳不足于味。窮巷甕牖之夫,驟膺金紫,物以移其體,習以蕩其志,向所搤捥而不得者,漸乃厭鄙而不屑御。旁觀者以為固然,不足訾議。故曰:位不期驕,祿不期侈,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積漸之勢然也。而好奇之士,巧取曲營,不逐眾之所爭,獨汲汲于所謂名者,道不同不相為謀。或貴富以飽其欲,或聲譽以厭其情,其于志
13、盈一也。夫名者,先王所以驅一世于軌物也。中人以下,蹈其不實,于是爵祿以顯馭之,名以陰驅之,使之踐其跡,不必明其意。若君子人者,深知乎道德之意,方懼名之既加,則得于內者日浮,將恥之矣。而淺者嘩然驚之,不亦悲?國藩不肖,備員東宮之末,世之所謂清秩。家承余蔭,自王父母以下,并康強安順。孟子稱“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抑又過之。洪范曰:“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不協于極,不罹于咎,女則錫之福。”若國藩者,無為無猷,而多罹多咎,而或錫之福,所謂不稱其服者歟?于是名其所居曰“求闕齋”,凡外至之榮,耳目百體之嗜,皆使留其闕陷。禮主減而樂主盈,樂不可極,以禮節之,庶以制吾性焉。若夫令聞廣譽,尤造物所靳予者,實至
14、而歸之,所取已貪矣,況以無實者攘之乎?行非圣人而有完名者,殆不能無所矜飾于其間也。吾亦將守吾闕者焉。道光二十五年五月曾國藩謹記。【注】臨:周易第十九卦,此處借“臨”卦來說陰陽二氣的交感。黼黻文章: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色彩絢麗的花紋。泛指華美鮮艷的色彩。位不期驕,祿不期侈:出自孔安國傳:“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驕侈以行已,所以速亡。” 軌物:法度與準則。備員:湊數,自謙之詞。不協于極:不符合善。17可填入第段方框處的一項是()A焉B乎C也D矣18從句式的角度賞析第段畫線句的語言特點。19分析第段中作者提及“甕牖之夫”“好奇之士”等人的用意。20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閱讀下文,完成下面
15、小題。問養生蘇軾余問養生于吳子,得二言也。 ,曰和。曰安。何謂和?曰:子不見天地之為寒暑乎?寒暑之極,至于折膠流金,而物不以為病,其變者微()。寒暑之變,晝與日俱逝,夜與月并馳,俯仰之間,屢變而人不知者,微之至,和之極也。 ,相尋而狎至,則人之死久矣。何謂安?曰:吾嘗自牢山浮海達于淮,遇大風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枯槔,而與之上下,如踏車輪而行,反逆炫亂不可止。而吾飲食起居如他日。吾非有異術也,惟莫與之爭,而聽其所為。故凡病我者,舉非物也。食中有蛆,人見之必嘔也。其不見而食者,未嘗嘔也。請察其所以生。論八珍者必咽,言糞穢者必唾。二者未嘗與我接也,唾與咽何從生哉。果生于物乎?果生于我乎?知其生于我也
16、,則雖與之接而不變,安之至也。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 ,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吳子,古之靜者也。其觀于物也,審矣。 ,是以私識其言,而時省觀焉。注吳子:吳子野,作者友人。牢山:即嶗山。枯槔:又稱吊桿,古代汲水工具,此處形容船身顛簸如吊桿忽上忽下。21可填入第段括號處的虛詞是()A矣B焉C哉D也22下列對第段所論“安”的含義表述不準確的一項是()A不與外物相爭,順其自然,淡然自安。B不受外物影響,聽從內心的主觀感受。C不畏人生艱險,安于貧賤,處變不驚。D不因外物變化而改變自我,超然物外。23把“使此二極者”這個句子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A第段空格處B第段空格處C第段空格處D
17、第段空格處24本文在說理上頗具特色,試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加以賞析。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讀司馬法【唐】皮日休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唐虞尚仁,天下之民從而帝之,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漢魏尚權,驅赤子于利刃之下,爭寸土于百戰之內,由士為諸侯,由諸侯為天子,非兵不能威,非戰不能服,不曰取天下以民命者乎?由是編之為術(此謂司馬法之類的兵術之書),術愈精而殺人愈多,法益切而害物益甚。嗚呼! 亦不仁矣。蚩蚩(敦厚無知貌)之類不敢惜死者,上懼乎刑,次貪乎賞。民之于君猶子也,何異乎父欲殺其子先紿以威后啖以利哉?25可填入第段橫線處的詞語是()。A而B乃C其D然26第段中作者把君民比作父子進
18、行論證,請對此論證加以分析。27你覺得本文有說服力么?請結合本文及司馬法仁本節選部分內容做出分析。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云潭記陳獻章白沙之西山則圭峰也。東北連數峰,最勝者為綠護屏。屏南有潭淵然,曰圣池。下蟠蛟龍,龍噓氣成云,變化萬狀。里生周鎬偕其季京來謁予白沙。時維仲春,風日晴美,予與二子攜酒飲于西山之麓。班荊而坐,仰而四顧。有云起綠護屏,炫爛如丹青,郁紛若祥瑞。予顧謂二子曰:“是圣池之云也,偉囗觀囗!”二子愀然正襟侍側,曰:“是吾先子之志也,先子居龍溪垂五十年,無他嗜好,惟喜為潭之觀,故先子之號曰云潭。(甲)”予曰:“嘻,有是哉!若先子我舊,不幸早世,不及見若兄弟長也。若豈盡聞之乎?居,吾
19、語女,夫潭取其潔也,云取其變也。(乙)潔者其本乎?變者其用乎?”二子齊應曰:“然。”予曰:“未也,野馬也,塵埃也,云也,是氣也,而云以蘇枯澤物為功。(丙)易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是也。水以動為體,而潭以靜為用。物之至者,妍亦妍,媸亦媸,因物賦形,潭何容心焉?(丁)”二子喜相謂曰:“先生命我矣。”于是復進而告之曰:“天地間一氣而已,詘信相感,其變無窮。人自少而壯,自壯而老,其歡悲、得喪、出處、語黙之變。亦若是而已,孰能久而不變哉?變之未形也,以為不變,既形也,而謂之變,非知變者也。夫變也者,日夜相代乎前,雖一息變也,況于冬夏乎?生于一息,成于冬夏者也。夫氣上蒸為水,下注為潭。氣,水之未變者也。一
20、為云,一為潭,變之不一而成形也。其必有將然而未形者乎。黙而識之,可與論易矣。”二子于是起而再拜,乞書,為云潭記。28可填入第段方框處的虛詞是()A哉乎B乎哉C乎也D也乎29對第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二子之父生前喜觀圣池之水和云B二子未從父親那里深解云潭之說C作者循循善誘地回答二子的問題D作者熟用莊子易等著作30對文中“體用”之說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物以靜為體,物以動為用B云以靜為體,水以動為用C潭以潔為體,云以變為用D水以動為體,潭以靜為用31“是之取爾”是第二段中的原話,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32第段的論述在第段的基礎上推進了一層,請加以分析。閱讀下文,完
21、成下面小題。霽月樓記(1)余頃官于朝,得予叔祖彥通書,諉余以名石井張氏之樓,且為之記。予以未嘗至石井,未登斯樓,莫知所以名之者。乃復書彥通,訊以斯樓何宜。彥通又以書云:“暄涼靡不宜,而尤于秋宜;風物靡不宜,而尤于月宜;朝暮晦明靡不宜,而尤于霽宜。”余乃大書“霽月樓”三字以遺之,未暇作記也。(2)余嘗觀詩家者流,多喜談霽月。【甲】余以為萬眾皆有新故,無新故者月也,故曰“霽月”焉。【乙】及予為博士于奉常,時秋且半,吏白余,當祀壽星。余與少卿蜀人黃仲秉,齋宿于西湖南山之凈慈禪寺。是夕雨作,松竹與荷葉終夜有聲,騷騷也。五鼓夙興,登壇將事。【丙】則天宇如水,月色如洗,不類人間有也。【丁】(3)張君克剛,
22、喜賓客,且博延名士,以才其子弟。斯樓又勝絕,予安得月前霽后,御風往觀焉?先作此記,庶幾與斯樓有一日之雅也。33對本文文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受人之托,給張氏樓取名并作記。B秋季雨后月出之時,登張氏樓最愜意。C詩人大多喜歡寫霽月,作者不以為然。D作者對張氏樓美景很向往,期待一游。34可填入第(2)段方框處的詞語是()A故B殆C則D非35小明同學在校對此文時,發現第(2)段脫落了一句“蓋詩家之談尤信”,現在要將這一句補入文中,最合理的位置應是()A【甲】B【乙】C【丙】D【丁】36作者“未嘗至石井,未登斯樓”,卻給張氏樓取了名字,寫了記,你覺得合適嗎?說說你的理由。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
23、爭臣論【唐】韓愈問諫議大夫陽城于愈:“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學廣而聞多,不求聞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晉之鄙。晉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大臣聞而薦之,天子以為諫議大夫,人皆以為華,陽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視其德如在野,彼豈以富貴移易其心_?”愈應之曰: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則曠官之刺興,志不可則,而尤不終無也。今陽子在位,不為不久矣;聞天下之得失,不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為不加矣,而未嘗一言及于政。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問其官,則曰諫議也;問其祿,則曰:下大夫之秩也;問其政,則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聞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今陽子
24、以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與不得其言而不去,無一可者也。陽子將為祿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為貧,而有時乎為貧,謂祿仕者也。宜乎辭尊而居卑,辭富而居貧,若抱關擊柝者可也。蓋孔子嘗為委吏矣,嘗為乘田矣,亦不敢曠其職,必曰:會計當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陽子之秩祿,不為卑且貧,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注】爭臣,也叫諫官,唐代諫官有左右拾遺、左右補闕、左右諫議大夫。陽城與作者同朝為官。37可填入第段橫線處的虛詞是()A歟B耶C哉D乎38在世人看來,陽城是個_的人。在作者看來,陽城是個_的人。(用自己的語言概括)39分析第段中作者援引孔子行為和言論的作用。40下面的說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項是
25、()A如果為錢而做官又怕進諫得罪人,那就應該去守關或打更。B身為言官不言政,可見陽城是不顧百姓疾苦、朝政得失之人。C本文點名批評陽城,能明顯看出韓愈“文以載道”的主張。D該說話卻不說和不盡心進諫卻不離開,沒有一種可以容忍。41在師說和本選段中,韓愈都表現出了敢于力排眾議的一面。試聯系兩文分別說明。參考答案:1A2運用比擬和夸張的修辭手法,以蝴蝶對紙上梅花“依依”和蜜蜂吃盡壁上梅花,凸顯劉雪湖畫的梅花形神畢肖,表現作者對其畫梅之高超境界的贊賞。3C4本序首先點出“天下必傳之心”“無幾”的觀點,然后介紹劉雪湖學畫過程及其作品的特色,再進一步指出劉雪湖的藝術觀點及成就,最后交代自己重刻梅譜以傳“雪湖
26、之心”表達敬意。【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本處“天下有必傳之心,無必傳之人,何?”句意是,天下有能必定傳揚的心(精神),沒有一定能長久留存的人,為什么呢?根據問號,虛詞與疑問副詞“何”一起表達疑問句,為疑問語氣助詞。選項中的虛詞只有“也”和“何”一起才能構成疑問語氣,同時“也”在虛詞中是充當語氣助詞的身份。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章語言特色的能力。“曾有廣文嚴某泛舟,展視其圖,值花蝶翩來,依依數里許。又曾畫倪中丞之壁,越半載,蜂食其華殆盡”意思是,曾經有個姓嚴的人泛舟水上,打開他的梅花圖,恰好有一只花蝴蝶翩翩飛來,對畫上的花依依不舍追隨幾里。他還曾為倪中丞
27、家畫壁,過了半年,蜜蜂把壁畫上的花都吃光了。“依依”依依不舍,運用擬人手法,把蝴蝶人格化,賦予蝴蝶人的情態,描繪其對紙上梅花的依戀;“越半載,蜂食其華殆盡”運用夸張手法,說過了半年,蜜蜂把壁畫上的花都吃光了,極言蜜蜂對紙上梅花的喜愛。以紙上梅花對蝴蝶和蜜蜂的吸引力,凸顯劉雪湖畫的梅花形神畢肖,表現作者對其畫梅之高超境界的贊賞。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原文“得梅之趣”“得梅之苦”,應為不同的人對劉雪湖所畫之梅的認識。根據上下文,眾人所識的應為劉雪湖所畫之梅的真趣;結合作者所贊賞的劉雪湖之“心”,梅之“苦”為孤寒本色。本句是作者認為畫作者悟出了梅花的孤寒本色,考生要注意抓住梅花
28、孤的特點。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段“天下有必傳之心,無必傳之人”“有熒然一點如火之傳薪者,無幾也”,天下有能必定傳揚的心(精神),沒有一定能長久留存的人,能留一點微光薪火相傳的,沒有幾個。首先點出“天下必傳之心”“無幾”的觀點。段“山陰劉雪湖,少時見王元章畫梅而悅之,至忘寢食。學之成,遂負笈買履,走名山幽壑,遂不知老之將至”介紹劉雪湖學畫過程,“焉以元章畫,繼焉以梅畫,迄于今從心所欲。腕脫神飛,墨停三日,而淋漓之氣不止”介紹作品的特色。段“雪湖嘗告人曰:畫梅以韻格勝。夫韻在聲后,格在局先”“著梅譜凡四刻,俱為好事者攜去”指出劉雪湖的藝術觀點及成就。段“人徒欲傳雪湖之畫
29、,而吾獨欲傳雪湖之心。倘從此有如其歌弈之悟以至心而心傳焉,則是梅譜乃導師也”交代自己重刻梅譜以傳“雪湖之心”表達敬意。參考譯文:天下有能必定傳揚的心(精神),沒有一定能長久留存的人,為什么呢?心可以流傳萬代,但人肯定活不過百年。試著看看百年來的人心,無論層次高低,都想追求不朽。但到了百年之后,那些人和他們的精神,都一起化為血與土。能留一點微光薪火相傳的,沒有幾個。山陰的劉雪湖,年輕時看到王冕畫的梅,心生喜歡而學習它,以至于廢寢忘食。學成之時,他就背起書箱,買好鞋子,出外游學,走遍名山幽壑,不知老之將至。起初他是依照王冕的畫來畫梅花,后來是直接根據梅花而畫,到現在則是完全順從心境。用筆靈活神韻飛
30、揚,停筆三天,但梅花的充盈的氣韻依然沒有消失。曾經有個姓嚴的人泛舟水上,打開他的梅花圖,恰好有一只花蝴蝶翩翩飛來,對畫上的花依依不舍追隨幾里。他還曾為倪中丞家畫壁,過了半年,蜜蜂把壁畫上的花都吃光了。出神入化神韻天成,確實能打動萬物,竟然到了這樣的境界。劉雪湖曾經對人說:“畫梅以韻味格調取勝。”韻味在歌聲停歇后猶存,格調在布控棋局前已存。擅長唱歌下棋的人懂這一點卻未必說得明白,即使能表達也未必是真的了解。劉雪湖竟然通過梅懂得了這一點,又通過繪畫表達出來。這是他的思考的獨到之處,千年以后一定能流傳下來。他畫的梅譜共刊刻四次,都被喜歡的人拿走了。他性情孤高,再加上家境貧窮不能再刊刻,無法滿足獵奇之
31、人。我偶爾回到家鄉,拜訪他的雪湖山莊,他會拿出舊稿來給我看,我在姑孰官邸為他刊刻,人們認為劉雪湖得到了梅的真趣,但我唯獨認為劉雪湖體悟到了梅的孤苦。人們只想流傳劉雪湖的畫,但我只想傳劉雪湖的精神。如果從此有人像他一樣有了對歌弈的領悟,并能以至誠之心來傳承的,那么這本梅譜就是導師。 5D6C7D8分析文章思路:文章首先開篇引用蘇軾名句,表明其善“適”山川風月。然后論述,園不在大小,關鍵在于自己內心、 感覺是否舒適,才能與之“適”,文意更進一層,照應題目(點題),表明觀點。接著,轉入現實,寫陸先生在園林中享受美景,共“適”其中,不僅如此,他還在其中體悟自然,提高道德、學問,真正做到了以我“適”園。
32、然后,由個別上升到一般,陸先生又在園中與同道、知己聚會(性之善“適”者會),甚至能體會到白居易、司馬光等名流士大夫的園林之樂。最后文意又轉,人們羨慕的卻不僅在園,應該還有其它,令人深思、同味。可謂圍繞“適”字,層層遞進,變幻多姿。【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處,“在我者不適,則雖大士之千目,韋馱之日繞四部洲而行不止,于目于足何有”,意思是“我不愿意使用它們,那么即使有大士的千里眼,韋馱的每天能繞四部洲行走不停止的腳力,對于眼睛和腳又有什么用呢!”,從語氣上看,這里是表示感嘆的語氣,需要表感嘆的語氣詞,應選“哉”;處,“故杖履所至,雖撮土卷石,宛若五岳礪而五湖帶”
33、,意思是“所以他拐杖和腳丈量的地方,即使只有一撮土一塊石頭,也宛如那里有五岳的石頭、五湖的流水一樣”,此處需要一個相當于“于此”的兼詞,應選“焉”;處,“知此而后可與先生談適園”,意思是“了解了這些道理以后就可以跟先生談適園了”,這里是陳述語氣,應選“矣”。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非園之俄大俄小也,目與足所到異也”意思是“不是園子忽大忽小,是眼睛和腳所到的地方不同罷了”。此句是總結句,上文應是談到園子有“大”和“小”的差別,且與“目”與“足”有關。“余謂園之界限,不在大小設以常人而埒夸父之步,離婁之睫,則園于頃刻判為大小”,意思是“假如讓正常人邁著夸父那樣的步伐,擁有離婁那
34、樣的目力,那么園子頃刻間就能知道大小”,這幾個句子都是圍繞園子有“大”和“小”的差別、且與“目”與“足”有關在談,而下句“然園之權在目與足,而目與足之權在我”是轉入另一個層次,因此表示總結的這句話應放到這個層次的末尾,也就是【丙】處。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時而躬耕其中”錯,“息躬”的“躬”不是“躬耕”,而是代指自己,“息躬”可理解為“修養身心”。B.“躲避公卿造訪”錯,“逃三公”指的是“逃避三公的高位”,指的是先生辭官歸隱的事。C.“應該停止那些生活中令人憎惡的欲望”錯,“生則惡可以已”意思是“一產生就抑制不住了”,其中“惡”不是“憎惡”,而是相當于“何”,怎么。故選
35、D。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第一段引用蘇軾名言“山川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指出其“善適山川風月”;接著以“余謂園之界限,不在大小,以目與足所到為界”總領,說明園不在大小,關鍵在于自己內心、 感覺是否舒適,“在我者不適,則雖大士之千目,韋馱之日繞四部洲而行不止,于目于足何有哉”。這樣就照應了題目,并點明了觀點。第二段交代陸先生辭官東歸,在園中享受美景,共“適”其中,“先生籃輿造之,日偕魚鳥,相與詠歌以共適其中”“共云物之變幻,草木之郁蒸”;不僅如此,他還在其中體悟自然,提高道德、學問,“則若先生之學問名節,日引月長,所謂生則惡可以已者也”,真正做到了以我“適”園。第三段,先寫
36、陸先生“與性之善適者會”,在園中與同道、知己聚會,并體會到了白居易、司馬光等名流士大夫的園林之樂,“則先生之婆娑偃仰于是園也,豈減香山之池上,司馬之獨樂哉”。然后文意一轉,指出“古今之園多矣,然皆化為落葉蔓草,而惟二公之荒坡遺跡,至今人稱之,將無為世所欣慕者不獨在園乎!”,人們羨慕的卻不僅在園,應該還有其它,令人深思、同味。文章第一段亮出觀點,第二段回到現實,第三段由個別上升到一般,可謂圍繞“適”字,層層遞進,變幻多姿。參考譯文:蘇東坡先生說:“江山風月,本來是沒有主人的,誰在用便可以說是主人。”這是善于享受山川風月的人啊。我認為園子的范圍,不在大小,以眼睛看到、腳步走到為界限。假如讓盲人、斷
37、腿的人,互相攙扶著游玩,眼睛看不到,腳走不到,即使有園子,也相當于沒有園子。假如讓正常人邁著夸父那樣的步伐,擁有離婁那樣的目力,那么園子頃刻間就能知道大小。然而園子的衡量在于眼睛和腳,而眼睛和腳的使用權力卻在于我。我不愿意使用它們,那么即使有大士的千里眼,韋馱的每天能繞四部洲行走不停止的腳力,對于眼睛和腳又有什么用呢!先生解下學士的綬帶向東回來,整治了兩畝的園子來修養身心。樹木并不成行列,石頭也沒有固定的位置,只有一個小小亭閣在樹梢竹林間隱現,精巧玲瓏,開合適度,來收攏四面的美景。先生有時 乘坐轎子來到這里,每天與魚鳥相伴,一起吟詠歌唱共同在這里享受生活。大概世上那些雕刻奇偉瑰麗的建筑,先生都
38、淡淡的不去觀看,就好像逃避三公的高位一樣,卻與云霧一起變幻、與草木一起蓬勃生長。那么像先生這樣的學問名節,一天天一月月增加,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一產生就抑制不住了吧。先生讓自己在園子中盡情享受,而不讓園子來適應自己,所以他拐杖和腳丈量的地方,即使只有一撮土一塊石頭,也宛如那里有五岳的石頭、五湖的流水一樣。先生今年八十多歲了,身體衰老可是精神不衰弱,他的眼睛和腿腳矯健得像個年輕人一樣,而又喜歡與性情投緣的人聚會,那么先生在這個院子里或坐或臥,起舞吟詠,難道比白居易的池子、司馬光的園子樂趣少嗎?嘻,從古至今的園子多了,然而最終都化為落葉雜草,而只有白居易、司馬光的荒坡遺跡尚存,到今天人們還在稱贊它,
39、大概世人所欣賞仰慕的不止在于這個園子吧!了解了這些道理以后就可以跟先生談“適園”了。9邯鄲學步10C11A12寓言通過井蛙和海鱉的對話描寫,諷刺了那些滿足于一孔之見、一得之功的人。井底之蛙,見識短淺,孤陋寡聞,閉目塞聽,卻盲目自滿,自鳴得意,自我陶醉; 而海鱉講述了自己的生活領域東海的遼闊深沉,與自己享受到的真正快樂,嘲諷了井蛙。宇宙無終極,學識無窮盡。這則寓言告誡人們,千萬不要因一孔之見,便洋洋自得,不要因一得之功,便沾沾自喜。【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義的能力。“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于邯鄲與”意思是,而且你就不曾聽說過那燕國壽陵的小子到趙國的邯鄲去學習走步之事嗎?成語“邯
40、鄲學步”是一則由寓言故事演化而來的成語。成語最早出自莊子秋水。“邯鄲學步”這個成語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沒學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不以人的賢能與否為依據”錯,“禹”“湯”是不同的時代,表明大海不以時間的長短而變化。B.“比較”錯,“禹之時,十年九潦”“湯之時,八年七旱”是說不管旱或澇,海水不因雨量多少而增減,依然浩大無邊。不重在比較。D.“以圣賢為例”錯,本文的“禹”“湯”不是強調他們是圣賢,而是強調“十年九潦”“八年七旱”的情況。故選C。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適適然”,吃驚呆看的樣子;“規規然”,渺小的樣子;“自失
41、”,茫然不知所措的神態。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思想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這則寓言開篇便生動地描述了坎井之蛙蔽于一隅、得意于坎井之樂的情狀。但它聽到巨鱉詳細述說東海壯觀之后,便目瞪口呆,驚懼自失,感到難以理解了。作者如此著筆,譏諷坎井之蛙, 旨在批判以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人物胸襟狹隘,見識淺短;刻畫東海巨鱉,意在贊揚自己的學說博大精深,難于企及。寓言對井蛙的描繪,批判了社會上那種目光短淺、所知甚少、安于現狀,而又自視甚高、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的人之思想。井底之蛙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我們都不應該安于現狀,應該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去開闊自己的視野。參考譯文:公孫龍向魏
42、牟問道:“我年少的時候學習古代圣王的主張,長大以后懂得了仁義的行為;能夠把事物的不同與相同合而為一,把一個物體的質地堅硬與顏色潔白分離開來;能夠把不對的說成是對的,把不應認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夠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夠使眾多善辯之口理屈辭窮:我自以為是最為通達的了。如今我聽了莊子的言談,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論辯比不上他呢,還是我的知識不如他呢?現在我已經沒有辦法再開口了,冒昧地向你請教其中的道理。”魏牟靠著幾案深深地嘆了口氣,然后又仰頭朝天笑著說:“你不曾聽說過那淺井里的青蛙嗎?井蛙對東海里的鱉說:我實在快樂啊!我跳躍玩耍于井口欄桿之上,進到井里便在井壁磚塊破損之處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
43、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蓋住了我的腳背,回過頭來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蟲、小蟹和蝌蚪,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的快樂!再說我獨占一坑之水、盤踞一口淺井的快樂,這也是極其稱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隨時來井里看看呢?東海之鱉左腳還未能跨入淺井,右膝就已經被絆住。于是遲疑了一陣子之后又把腳退了出來,把大海的情況告訴給淺井的青蛙,說:千里的遙遠,不足以稱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曠,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時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澇,而海水不會因此增多;商湯的時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邊的水位不會因此下降。不因為時間的短暫與長久而有所改變,不因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減,這就是東海最大的快樂。淺井之蛙聽了這一席話,驚惶不安,茫然
44、不知所措。再說你公孫龍的才智還不足以知曉是與非的境界,卻還想去察悉莊子的言談,這就像驅使蚊蟲去背負大山,驅使馬蚿蟲到河水里去奔跑,必定是不能勝任的。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曉極其玄妙的言論,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時的勝利,這不就像是淺井里的青蛙嗎?況且莊子的思想主張正俯極黃泉登臨蒼天,不論南北,釋然四散通達無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測;不論東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歸廣闊通達之域。你竟拘泥淺陋地用察視的辦法去探尋它的奧妙,用論辯的言辭去索求它的真諦,這只不過是用竹管去窺視高遠的蒼天,用錐子去測量渾厚的大地,不是太渺小了嗎!你還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聽說過那燕國壽陵的小子到趙國的邯鄲去學習走步之事嗎?未能學會趙國的
45、本事,又丟掉了他原來的本領,最后只得爬著回去了。現在你還不盡快離開我這里,必將忘掉你原有的本領,而且也必將失去你原有的學業。”公孫龍聽了這一番話張大著口而不能合攏,舌頭高高抬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13D14A15“多用短句”的角度進行分析:(1)內容:想象具體的游歷過程:所到之處,所見景色;感受(2)情感(向往、渴望)效果:短促有力、節奏感強、朗朗上口。比較:相對于文章其他部分用短句突出作者快意于飽覽天下美景、領略山水意趣人生追求。16文末處才提“浮渡”是巧寫正是名家大筆。姚鼐本身沒有游過浮渡山,對于山景不能著一詞,于是全文是從其周圍的地貌逐步收縮到浮渡山;文章中浮渡山只是籠統地帶出
46、,文末處提及與前文有內在聯系,第段由仲郛其詩言及其人,又由仲郛其人引到作者自身,讀詩解惑,而后放筆去寫游覽名山大川的志愿,表明了文學創作和生活的關系,強調詩人想要從山川風物之中去獲得靈感和詩才的志愿,深化主旨【情感、主旨】最后感嘆自己連距家不到百的浮渡山也未曾一往,想象若能夠飽覽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實現平生的志向,唯有與左仲郛共享罷了,與前文回環呼應。【結構】作者文筆跳脫靈動,駕馭自如,實乃名家手筆。【效果】【解析】13本題考查學生正確理解文言虛詞的用法的能力。句子“蓋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的意思是“這大概是左仲郛所說的山水的意趣,不是嗎”,此處為反問語氣,并且和前面的“非”字搭配使用,表示反
47、問語氣的詞語只有“耶” 。故選D。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第段中“然吾聞天下山水,其形勢皆以發天地之秘,其情性闔辟,常隱然與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萬物者,乃能得其意焉”的意思是“我聽說天下山水形勢都表現了大自然的奧秘,它們性情的變化,常常隱然與人心相通,只有那些一定要放浪形骸之外,冥然與萬物相合的人,才能領略大自然的奧秘”,此句作者主要強調的是山水與人心相通,所以才有下文對如今游人眾多又有多少與山水相通的疑問。故選A。1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語言特色的分析能力。分析畫線句可知,此處可選取的角度有:動詞連用、多用短句(三字四字句)、語言風格等。具體賞析時,要注意使用“內容情
48、感”的結構來作答。如此句中運用了多個動詞,如“循”“上”“登”“觀”“厲”等,雖然都是指作者去游歷祖國的河山,但根據不同的地點用不同的動詞,充分顯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作者想象自己具體的游歷過程,遍訪河流山川,從而表達自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渴望與向往之情。從句式特點來分析,作者運用了大量的短句,這樣就讓句子顯得短促有力,同時加快了文章的節奏,讓句子讀起來更富有韻律,朗朗上口。正是通過這樣的處理,讓作者游歷祖國山水的歷程仿佛就在眼前,增強了作者想象的真實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突出作者快意于飽覽天下美景、領略山水意趣人生追求。1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藝術特色的分析能力。作答此題時,可先表明觀點,
49、然后將具體分析表述出來。對于題干的問題,應持肯定的觀點,文末處才提“浮渡”是巧寫,正是名家大筆。具體分析時,可從這種寫法的具體內容及所表現出的情感主旨及結構、效果幾個方面進行總結概括。作者有文章開篇并未提到浮渡山,而是在文末寫到“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嘗一往,誠有如客所譏者”,此處表明作者并沒有游過浮渡山。因為作者沒游過浮渡山,所以他對山中的景色并不了解,所以作者避實就虛,文章浮渡山只是籠統地帶出,對于山景不能著一詞,全文是從其周圍的地貌,“江水既合彭蠡,過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壽春、合肥以傅淮陰地皆平原曠野,與江淮極望,無有瑰偉幽邃之奇觀”,逐步收縮到浮渡山。但是作者仍
50、沒有明確提到浮渡山,而是由仲郛其詩言及其人,在讀了仲郛的詩之后,作者認為仲郛的心是與山水美景相通的,作者據此發出感嘆,認為山水美景是與人心相通的。接著,引到自己身上,作者轉而敘述自己的志向,通過讀仲郛的詩,激發了作者想游歷祖國大好山河的壯志,強調詩人想要從山川風物之中去獲得靈感和詩才的志愿,從而深化了作品的主旨。但現實與理想是有差距的,通過“客”的一句戲言,作者感嘆自己連距家不到百的浮渡山也未曾一往,想象若能夠飽覽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實現平生的志向,唯有與左仲郛共享罷了,與前文回環呼應。作者寫沒有游覽過的浮渡山,卻讓讀者有其山就在眼前的感覺,文章內容充實,夾敘夾議,既有對景色的描寫,也有作者充滿
51、思考的議論。文筆跳脫靈動,駕馭自如,實乃名家手筆。參考譯文:長江與鄱陽湖匯合后,流經九江,向東而下,然后,拐而稍微向北流去,更加浩渺廣闊。它的西面從壽春、合肥連著淮水以南的地區盡是平原曠野,遠望長江、淮河,似乎看不到一處瑰麗奇偉、幽遠深邃的奇異景觀。只有我們郡的潛山、霍山、司空山、械眠山、浮渡山各自因為它們的美景在楚地出名。并且浮渡山瀕臨長江緊靠平原,登山者沒有險峻的阻礙,而幽靜深遠神秘曲折,游覽不盡。因此四方來往游覽的人,比游覽其他山的多很多。但是我聽說天下山水,形勢都表現了大自然的奧秘,它們性情的變化,常常隱然與人心相通,只有那些一定要放浪形骸之外,冥然與萬物相合的人,才能領略大自然的奧秘
52、。現在因為浮渡山離人很近,因而天下去游覽的人很多,卻不知道那些早晚去游山的人,有幾人能于眉睫間見得到山水的意趣呢?或者使山水的意趣壓抑而隱藏在荒蕪的草木及泥土石塊中,寂靜空曠,歷經數百千年,一直在那里等待那些與山水情性冥然相合者去發掘呢?我曾經心有懷疑,去詢問仲郛,仲郛說:“我一定要去那里游覽,有一天會與你一起。”我說:“好吧。”等到今年春天,左仲郛被人邀請而去,沒有等我。等到他回來,出了一本詩集,我要來閱讀,所有的山水的奇形異態,水石摩擦激蕩,煙云林谷的變化消失等景色,都出現在他的詩中,讓我恍惚間有游覽的感覺。這大概是左仲郛所說的山水的意趣,不是嗎?過去我曾與左仲郛因事同乘一條船,半夜順流出
53、濡須,下北江,經過鳩茲,江上積聚著若有若無的薄霧,飄浮著一片茫茫的白霧,云水充沛,微風吹打江水,浪浪有聲,浪濤逼近岸邊的巖石,大魚都砉然躍出江面。客人們都唱歌,舉酒喝醉。我于是感慨地說:“他日悠閑無事,當帶上干糧出游。北渡黃河,往東登上泰山。觀滄海之外;沿著邊塞而西行,歷游恒山、太行、大岳(武當山)、嵩山、華山,登臨終南山,而憑吊漢唐的舊墟;然后登上岷山、峨眉,飽覽西部美景,然后乘船順江而下,出三峽,橫渡河庭湖,觀察廬山、霍山,沿東海而歸,我意愿就完成了。”有人開玩笑對我說:“你在鄉里,一出門就有為難的神色,還怎么盡覽天下的奇景呢?”我笑著不回答。現在浮渡山距離我家不到百里,但我從來沒有去過一
54、次,確實像客人譏笑我的一樣。唉!假設我有一天能夠飽覽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實現平生的志向,來堵塞那個譏諷我的人的嘴,除了左仲郛,我與誰共享這些呢?17B18使用整句,句式整齊,結構對稱,音韻和諧,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從四方面假設,角度全面,內容豐富;“是故”“由是”兩個關聯詞的使用,彰顯因果邏輯關系;“不足于”間隔反復,突出后果。19“甕牖之夫”“好奇之士”等人屬于反面事例,前者追求俗利、后者追逐虛名,均屬于作者否定的對象,為了正面說理提供論據,典型、具體,作者既擺事實又講道理,深入淺出形象生動,正反對比中突出觀點:對外在的榮譽、身體的享樂求其缺,而對內心的道德體驗求其全。結構上照應上文“物生而有
55、嗜欲,好盈而忘闕”,為下文說明不要過度追求虛名浮利這個道理張本鋪墊,并與君子的適度追求相對照。20第段寫讀書感受“一損一益,自然之理也”,并總領下文闡述對人生追求的感悟。第段從泛指的角度闡釋問題,眾人生來就有嗜好、欲望,喜歡盈余而忘記虧闕,這是很可悲的,然后通過說明君子的適度追求告訴我們面對名利的態度應該是適可而止,應該努力完善自身,提升道德修養。第段以自身為例,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對外在的榮譽、身體的享樂求其闕。【解析】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第段結尾設置的問句,但有問無答,答案隱含在句子中,屬于反問兼感嘆語氣,總結該段,抒發感受,“乎”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相
56、當于“嗎”,所以此處應該用“乎”字;“焉”一般用來表達反問語氣,但常用語句首,排除A;“也”是表達陳述語氣的助詞,排除C;“矣”表已然,相當于“了”,不合句意,排除D。故選B。18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分析語言特點的能力。巧用表達因果關系的關聯詞“是故”“由是”,結構上既照應上文“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闕”,又明確了畫線分句的邏輯關系,條理清晰,思路順暢,表意清楚,邏輯嚴謹。“體安車駕,則金輿鏓衡不足于乘;目辨五色,則黼黻文章不足于服”“八音繁會不足于耳,庶羞珍膳不足于味”兩組句子均使用了對偶修辭,結構相同句式相近,內容相對,整齊對稱,音樂和諧,富有韻律美,朗朗上口增強可讀性。多角度多側面闡釋現
57、象,說明人性之貪。比如四字短語“體安車駕”對應“目辨五色”,一指身體享受,二指視覺享受;“八音繁會”對應“庶羞珍膳”,強調耳朵(聽覺)和口舌(味覺)之富有;“不足于乘”“不足于服”“不足于耳”“不足于味”相對應,“不足于”的間隔反復,突出了嗜好和欲望,照應該段開頭句“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闕”。啟發并警醒世人,眾人生來就有嗜好、欲望,喜歡盈余而忘記虧闕。因而,即使乘坐最豪華舒適的馬車,身體也不會感到滿足;即使穿戴最華美鮮艷的衣服,眼睛也不會感到滿足。同樣,音樂再盛大,耳朵也不會滿足;食品再鮮美,口舌也不會滿足。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相關語段、內容的作用的能力。由“窮巷甕牖之夫,驟膺金紫,物以
58、移其體,習以蕩其志,向所搤捥而不得者,漸乃厭鄙而不屑御”“而好奇之士,巧取曲營,不逐眾之所爭,獨汲汲于所謂名者,道不同不相為謀。或貴富以飽其欲,或聲譽以厭其情,其于志盈一也”可知寫“甕牖之夫”“好奇之士”等人以提供典型論據,內容充實,說理形象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屬于反面事例,前者追求俗利、后者追逐虛名,均為作者否定的對象,作者既擺事實又講道理,正反對比中突出觀點:對外在的榮譽、身體的享樂求其缺,而對內心的道德體驗求其全。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內容分析結構思路歸納整合的能力。這篇文章鑒于一般人喜歡“盈”,盈極則損,所以反而求“闕”,過闕則滿。全文圍繞盈、闕之間的優缺展開論述。作者先從讀周易臨卦
59、后的感受開篇。因為臨卦說:“剛浸而長矣,至于八月有兇,消不久也。”指的是剛陽漸漸增長,到了陰盛陽衰的八月會有兇險,那是因為接近消亡,好景不能長久。從而得出“一損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的結論。第二段先泛論“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闕”,然后從兩方面舉例說明,“窮巷甕牖之夫,驟膺金紫,物以移其體,習以蕩其志,向所搤捥而不得者,漸乃厭鄙而不屑御”“而好奇之士,巧取曲營,不逐眾之所爭,獨汲汲于所謂名者,道不同不相為謀。或貴富以飽其欲,或聲譽以厭其情,其于志盈一也”,作者論述了追名逐利之人好盈而忘闕,結果樂極生悲。最后從君子的角度立論,“若君子人者,深知乎道德之意,方懼名之既加,則得于內者日浮,將恥之矣”,
60、闡明“君子人”則“懼名之既加”,重視由內心體驗而得到的收獲。作者在第三段回到自身,抒發感悟,凡是外界帶來的榮耀、享樂,內心的嗜好、欲望,都使它留有余地。禮儀追求節制,享樂追求盈滿。享樂不能過分,要用禮儀來節制,才有可能約束心性,防止放縱。至于美名博譽,更是上天不輕易賜予的,只有擁有真正的功業和德行之后,美名博譽才會隨之而來。從而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對外在的榮譽、身體的享樂求其闕,而對內心體驗的追求雖沒有明白表示,但據前文是要求其全的。盈需要闕來限制,因為“禮主減而樂主盈”,樂極生悲,必須用禮來節制,禮主減,也即闕,所以要用闕來節制盈。參考譯文:我讀易經時,每到臨卦時就喟然長嘆說:陽氣開始滋長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畢業答辯-學前教育
- 組件封裝工藝流程
- 婚慶策劃居間協議模板
- 自助便利店創業計劃書
- 老年護理與老年人安全保護
- 實驗室翻新附加合同范本
- 端子壓接機安全操作規程
- 咖啡連鎖店裝修協議樣本
- 產品銷售合同范本
- 2024清河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GB/T 20424-2025重有色金屬精礦產品中有害元素的限量規范
- 2025年蘭考三農職業學院高職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歷年(2019-2024年)真題考點試卷含答案解析
- 2025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設施第2部分:充換電服務信息交換
- 輸油管道安全培訓
- 血管導管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指南課件
- TSG 23-2021 氣瓶安全技術規程 含2024年第1號修改單
- 中國近代化歷程課件
- 產品防錯措施一覽表
- 氟橡膠基本課件
- 上海市一模二模或中考數學答題紙
- 幼兒繪本故事:愛書的孩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