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語文備考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訓練:《孟子》專練_第1頁
2023高語文備考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訓練:《孟子》專練_第2頁
2023高語文備考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訓練:《孟子》專練_第3頁
2023高語文備考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訓練:《孟子》專練_第4頁
2023高語文備考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訓練:《孟子》專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各題。(一)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痹唬骸疤熘姑褚?,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绷禄莶恍呶劬?】,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孔子之去齊,接淅【2】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笨梢运俣伲梢跃枚?,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鬃又^集

2、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3】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則巧也,圣譬則力也。猶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取材于孟子萬章下)注釋:【1】污君:無道之君。【2】接淅:形容米淘好了,還沒來得及煮,就捧著濕米匆忙離去?!?】金聲而玉振:古代奏樂,開頭以金鐘起音,末尾以玉磬收韻。(二)孟子論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圣人也”,而又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笔ト酥?,豈隘與不恭者所得僭哉!蓋聞圣人之言行不茍而已,將以為天下法也。昔者,伊尹制其行于天下,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

3、進。”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伊尹之心者,由是多進而寡退,茍得而害義,此其流風末世之弊也。圣人患其弊,于是伯夷出而矯之,制其行于天下,曰:“治則進,亂則退。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倍笫乐慷嗖荒芮蟛闹恼撸墒嵌嗤硕堰M,過廉而復刻,此其流風末世之弊也。圣人又患其弊,于是柳下惠出而矯之,制其行于天下,曰:“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倍笫乐慷嗖荒芮罅禄葜恼?,由是多污而寡潔,惡異而尚同,此其流風末世之弊也。此三人者,因時之偏而救之,非天下之中道也,故久必弊。至孔子之時,三圣人之弊,各極于天下矣,故孔子集其行而制成法于天下,曰:“可以速則速,可以久則久,可以仕則仕,可以處

4、則處。”然后圣人之道大具,而無一偏之弊矣。其所以大具而無弊者,豈孔子一人之力哉,四人者相為終始也。故伯夷不清,不足以救伊尹之弊,柳下惠不和,不足以救伯夷之弊。圣人之所以能大過人者,蓋能以身救弊于天下耳,如皆欲為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則惡在其為圣人哉?是故使三人者當孔子之時,則皆足以為孔子也,然其所以為之清、為之任、為之和者,時耳。豈滯于此一端而已乎?茍在于一端而已,則不足以為賢人也,豈孟子所謂圣人哉?孟子之所謂“隘與不恭,君子不由”者,亦言其時爾。故曰:圣人之言行,豈茍而已,將以為天下法也。(取材于王安石三圣人論)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使先知覺后知覺:啟悟B厄窮而不憫

5、憫:憂愁C君子不由也由:在意D于是伯夷出而矯之矯:糾正2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施行暴政的國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不愿意停留B智譬則巧也,圣譬則力也智慧譬如是技巧,圣德譬如是力量C蓋聞圣人之言行不茍而已,將以為天下法也大概聽說圣人的言語行為不隨隨便便,要把它作為天下的法則D如皆欲為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則惡在其為圣人哉如果都想像孔子那樣周游天下,卻忘記了社會的弊病,那就成了圣人厭惡的人了3孟子和王安石都認為孔子是集伯夷、伊尹、柳下惠圣賢之大成者,但二人論述有所不同。根據文意對兩人的觀點分別加以解說。二、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題。莊暴見孟子莊暴

6、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痹唬骸昂脴泛稳纾俊泵献釉唬骸巴踔脴飞?,則齊國其庶幾乎!”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痹唬骸翱傻寐勁c?”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痹唬骸芭c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薄俺颊垶橥跹詷?。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畋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

7、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敖裢豕臉酚诖耍傩章勍蹒姽闹暋⒐芑a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選自孟子正義梁惠王章句下,中華書局1987年版)【注】見于王:被王接見。庶幾:差不多。意為政治該相當清明了吧。羽旄:裝飾著羽毛的旗子。4可填入第段方框中的虛詞是()A耳 B也 C哉 D焉5下列加點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諸:語氣詞,相當于“乎”,可解釋為“嗎”B舉

8、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蹙:急促,緊迫C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極:極致、極端。文中可指極端困窘的境地D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舉:抬起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的語言含蓄,許多地方有言外之意。如他不管齊王愛好什么音樂,就說“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似在迎合齊王,后又誘導齊王回答“與眾樂樂”,最后歸到行仁政上,這種語言方式盡顯機智。B本文就君王“獨樂樂”還是“與人樂樂”的問題反復論證,闡明了要取得天下就必須得民心,“與民同樂”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文中孟子向齊王說明樂“王之好樂甚”產生的兩種影響:一種是王不行仁政,百姓“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一種是實行仁政,百

9、姓聞王好樂“舉欣欣然有喜色”。D孟子對齊王提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問題時,“王變乎色”,是因為齊王被孟子發現自己喜歡的是世俗之樂而感到生氣。7請把文中劃線句翻譯為現代漢語。8文章的前一章是齊桓晉文之事,根據兩章內容,推測莊暴見孟子的目的。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孟軻,騶(zu)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

10、篇。其后有騶子之屬。(節選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乙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

11、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丙孟子嘗有言矣:“人能充其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嗚呼,此其所以為孟子歟!后之觀孟子者,無觀之他,亦觀諸此而已矣。(節選自蘇軾孟軻論)【注】比:替。耨(nu):鋤草。梃:棍棒。穿窬(y):穿墻(偷盜)。9下列對文中

12、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合從連衡:戰國時六國諸侯聯合抗秦的謀略,稱為“合縱”;秦國聯合一些諸侯進攻另外一些諸侯國的謀略,稱為“連衡”。從,同“縱”;衡,通“橫”。B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朝制度,

13、天子出兵車萬乘,諸侯出兵車千乘,后世以“萬乘”稱天子。C仁義:是儒家的重要倫理范疇,本意為仁愛與正義。備受孟子推崇,與“禮、智、信”合稱為“五?!薄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內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儒家倡導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對父母要孝順。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的思想主張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納,因為當時各國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因此他退而跟弟子著書立說。B孟子面對梁惠王利國的急切心態,先表明自己施行仁義的觀點,然后闡明施行仁義的意義,最后指出施行仁義的具體措施。C孟子批評那些不實行“仁

14、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評了梁惠王“東敗于齊” “西喪地于秦” “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D蘇軾認為孟子推崇的仁義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從最粗淺的辦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盜而已。因此孟子的觀點不是靠空虛的道理來支撐,更簡潔明了,易懂易行。12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2)人能充其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3)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齊桓晉文之事)13梁惠王想洗雪恥辱,向孟子詢問對策。孟子給出的建議是什么?請簡要說明。四、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1)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

15、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1】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復,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鬃釉唬骸安賱t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孟子曰:“無惑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

16、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保ㄈ〔挠诿献痈孀由希?)孔子稱古有博弈,今博獨行于世,而弈獨絕;博義既弘,弈義不述,其聲可聞乎?或曰:北方之人,謂棋為弈。局必方正,象地則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陰陽分也;駢羅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陳,行之在人,蓋王政也。夫博懸于投,不專在行,優者有不遇,劣者有僥幸。至于弈則不然,高下相推,又有等級。或虛設預置,以自護衛,蓋象庖羲網罟之

17、制。堤防周起,障塞漏決,有似夏后治水之勢。一孔有闕,頹壞不振,有似瓠子汛濫之敗。作伏設詐,突國橫行,田單之奇。要危相劫,割地取賞,蘇張之姿。三分有二,恝而不誅,周文之德。逡巡儒行,保角依旁,卻自補續,雖敗不亡,繆公之智。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權,下有戰國之事,覽其得失,古今略備。(取材于班固弈旨【2】)注釋:【1】濯濯:光禿禿,沒有草木的樣子?!?】弈旨:我國現存最早的關于圍棋理論的專著。14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梏之反復梏:束縛、壓制B則其違禽獸不遠矣違:離C今夫弈之為數數:技藝D古今略備備:準備15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A

18、以其郊于大國也今博獨行于世B其所以放其良心者劣者有僥幸C操則存象地則也D為其智弗若與謂棋為弈16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吾如有萌焉何哉我對他剛萌芽的善心又能怎么樣呢B夫博懸于投博戲的不確定在于投擲骰子C蓋象庖羲網罟之制就如同伏羲結網捕魚一樣D要危相劫只要有危險,就相互劫持17根據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短文一寫曾經草木茂盛的牛山因砍伐放牧而變得光禿,類比善心被耗損。B短文一引用孔子的話,說明仁心易失,存在不確定性,因而需要“養”。C短文一中孟子認為自己見王的次數太少,所以對“王之不智”感到自責。D短文二中孔子認為“博”“弈” 不同,“博” 有高下等級,故流行于世。1

19、8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19以上兩則短文都寫到“弈”,但用意不同,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闡述。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一)潮州韓文公廟碑蘇軾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為。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笔菤庖?,寓于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辯。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

20、,復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蓋嘗論天人之辨:以謂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偽。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魚;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故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云,而不能回憲宗之惑;能馴鱷魚之暴,而不能弭李逢吉之謗;能信于南海之民,廟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蓋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信乎孔于之言:“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背比酥鹿?,飲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而廟在刺史公

21、堂之后,民以出入為艱。前太守欲請諸朝作新廟,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滌來守是邦,凡所以養士治民者,一以公為師,民既悅服,則出令曰:“愿新公廟者,聽。”民歡趨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廟成?;蛟唬骸肮f里而謫于潮,不能一歲而歸,沒而有知,其不眷戀于潮也審矣!”軾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無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獨信之深,思之至,煮蒿凄愴,若或見之。譬如鑿井得泉,而曰水專在是,豈理也哉!”(二)公孫丑:“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惫珜O丑:“敢問何謂浩然之氣?”孟子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

22、;無是,餒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即于心,則候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惫珜O丑:“何謂知言?”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起,必從吾言矣?!保ㄟx自孟子公孫丑章句上)【注】公孫丑:孟子的學生。惡:同“烏”,疑問詞,哪,何。慊:同“愜”??煨?,滿意。告子:孟子同時代人,兩

23、人所持觀,點不同,有過辯論。诐辭:偏頗的言辭。20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卒然遇之卒:同“猝”,突然B談笑而麾之麾:指揮C皆篤于文行篤:專一D今日病矣?。簯n慮2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君子學道則愛人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B潮人之事公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C以其外之也加之以師旅D其子趨而往視之蟹六跪而二鰲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B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C天下之不助苗長者

24、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D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23以下六句話分編為四組,結合(一)(二)兩段內容,全都能夠體現孟子“浩然正氣”之說的一組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留將正氣沖霄漢,著成信史照塵寰。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A BC D2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語段(一)中,首段議論縱橫捭闔,明寫先賢的生死蹤跡,暗寫韓愈是參天地、關盛衰、生有來、死

25、有為的非凡哲圣,可與先賢比肩為伍。B所謂“天人之辨”,就是分清天意和人為兩個方面的情況,蘇軾認為韓愈受到貶謫、遭遇誹謗、不能安身于朝廷,全是天意的結果。C有人認為在潮修建韓廟并無意義時,蘇軾直接出面,以“如水之在地中”來比喻韓愈之神“無所往而不在也”,說明韓愈影響之廣大深遠。D“浩然正氣”是孟子對個人最后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對約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堅毅的人格功莫大需。2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2)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矣。26結合語段(一),概括韓愈的“浩然之氣”體現在哪些方面?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

26、成下面小題。(一)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螅【蛹卜蛏嵩挥貫橹o。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節選自季氏將伐顓臾)(二)(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

27、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保ü澾x自寡人之于國也)(三)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天子諸侯養禽獸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叭羰瞧浯蠛??”曰:“民猶以為小也?!痹唬骸肮讶酥蠓剿氖铮癃q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這

28、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這里指獵人)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國都之外百里為鄰,郊外有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怀紡s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獨夫聞誅獨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節選自孟子梁惠王,有刪改)2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相夫子,遠人不服相:輔佐B養生喪死無憾喪:為辦喪事C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奪:強取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諸:兼詞,之乎2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

29、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A后世必為子孫憂吾屬今為之虜矣B不患寡而患不均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C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以其無禮于晉D申之以孝悌之義加之以師旅29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合理的一項是()A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獨/夫聞誅獨夫紂矣/未聞弒君也B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獨夫/聞誅獨夫紂矣/未聞弒君也C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獨/夫聞誅獨夫紂矣/未聞弒君也D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獨夫/聞誅獨夫紂矣/未聞弒君也30下列對上述選文相關

30、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孔子與孟子都主張“仁政”,但在治國之道上有所不同。孔子主張以“禮”“德”來安定國家;孟子主張要通過使百姓安居殷富、民風淳樸、長幼有序來安定社會。B材料(二)從正面論述“仁政”的措施和好處,并巧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批駁“人死罪歲”的觀點,自然得出“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結論。C材料(二)中,孟子的論述多次運用比喻論證,說理生動深刻,在明確安民具體措施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民本的終極理想“使民養生喪死無憾”。D孟子通過把文王的獵場與民共享和齊宣王的獵場幾同于殺人的陷阱進行對比,突出了齊宣王的殘暴不仁,諷諫齊宣王施行仁政。31把文言文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31、。(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32、;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ü澾x自孟子)【乙】為學者日益,問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以為。取天下也,恒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節選自帛書老子)【丙】文王觀于臧,見一丈夫釣,而其釣莫釣。非持其釣有釣者也,常釣也。文王欲舉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終而釋之,而不忍百姓之無天也。于是旦而屬之大夫曰:“昔者寡人夢見良人,黑色而髯,乘駁馬而偏朱蹄,號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幾乎民有瘳乎!”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則卜之?!敝T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無它,又何

33、卜焉?!彼煊罢扇硕谥?。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列士壞植散群,則尚同也;長官者不成德,則同務也。文王于是焉以為大師,北面而問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應,泛然而辭,朝令而夜循,終身無聞。(節選自莊子)32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無辭讓之心辭讓:謙遜推讓 B自賊者也賊:傷害C為學者日益益:好處 D于是旦而屬之大夫曰屬:聚集3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無為而無以為吾嘗終日而思矣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C而其釣莫釣其皆出于此乎D不足以取天下作師說以貽之34下列選項與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例句:

34、文王觀于臧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請買其方百金C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 D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3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B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C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D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36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是我國封建社會正統教育的必讀書和科舉取士的初級教科書。南宋朱熹撰寫了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由此

35、而來。B周朝時期,周天子分給諸侯的地方,叫作“家”;諸侯封給大夫的地方,叫作“國”,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轄區一般叫“天下”。C孟子和論語都是儒家的經典著作,都屬于以記言為主的語體文,但后者簡約、含蓄,前者則長于論辯,氣勢磅礴。D老子,即老聃,相傳姓李名耳,我國春秋時期的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與莊子并稱“老莊”。曾擔任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相傳孔子曾向他問禮。3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甲文以突然看見小孩快掉入井里時的反應為論據,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進而論述“四端”對為人處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B乙文“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

36、無以為”句中的“無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無為思想”,即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C當周文王問臧地老者的治國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廣時,臧地老者悄然走開,早上頒布實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終也沒再聽人說起過。D甲文綜合運用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假設論證和對比論證,思路清晰,有說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達義,增強了說理的效果。3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幾乎民有瘳乎!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女子必自擇絲麻,良工必自擇完材,賢君必自擇左右。勞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譽,則必謹其左右。為上

37、者,譬如緣木焉,務高而畏下茲甚。六馬之乖離,必于四達之交衢;萬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愛之則存,惡之則亡,長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君子蒞民,不責民之所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若責民所不為,強民所不能,則民疾;疾則僻矣。水至清即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民有小過,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則善也。政不和,則民不從其教矣;不從教,則民不習;不習,則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莫善乎先虛其內;欲政之速行也,莫

38、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于百姓者矣;內外不相應,則無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節選自孔子家語入官)文本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39、?!保ü澾x自孟子)3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B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C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D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4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

40、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絲麻,絲指蠶絲,是綢緞的原料;麻指麻類植物的莖皮纖維,可制繩索、織布。B左右,左邊和右邊,意思是“身旁,身邊”,代指在身邊侍候的人,有時指近臣。C百姓,這個詞語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義項,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個。D孟子,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4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為上者,譬如緣木焉,務高而畏下茲甚”,以比喻的修辭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擔心有災患,這就為后文不要失政的論述提供了依據。B“水至清即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在提醒君子進行統治的時候千萬不要苛刻,而要本著寬容、與人為善的

41、原則處理事務,這兩句頗有哲理意義,已成名句。C虛心聽取他人意見、無論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確道理進行教化、忠誠而有信義,都是在上位者應該做到的,這樣才會有良好的政局。D“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數句,運用了排比和反復的修辭手法,強調了“惻隱心、羞惡心、辭讓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屬性,讀來氣勢酣暢。4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君子蒞民,不責民之所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2)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43兩篇文本的共同觀點是什么?請簡要說明。參考答案1C2D3孟子認為,伯夷清高自守、伊尹勇于擔當、柳下惠持中平和,孔子集三人優點之大成,能夠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對

42、。王安石認為,伊尹、伯夷、柳下惠的主張都不是中正之道,而是為了匡正時弊,有針對性地制定的,后世之士不能從根本上理解其意圖,時間久了就會產生新的弊端,下一位圣人就會提出新的主張來匡正。到了孔子的時代,社會各方面的弊端都達到了極點,孔子就集三人主張之大成,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對,孔子的主張就是中正之道,再沒有偏頗了。參考譯文:(一)伯夷眼睛不看丑惡的事物,耳朵不聽邪惡的聲音,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就)不侍奉,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百姓(就)不差遣,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就隱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國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停留。伊尹說:“(我)哪里侍奉的是昏君呢?(我)哪里差遣的是暴

43、民呢?天下太平時(可以)出來做官,天下混亂時也(可以)出來做官?!彼f:“上天生育這些百姓,(就是要)讓先知道的人啟悟后知道的人,讓先覺悟的人啟悟后覺悟的人。我是上天生育的人中先覺悟的人,我要用圣賢之道啟悟這些百姓?!绷禄莶话眩ㄊ谭睿o道之君當作恥辱,不拒絕低微的官職,(如果)出來做官就不隱藏(自己的)才能,一定按自己的原則(辦事),不被任用也不怨恨,艱難困苦也不憂愁,與俗人相處,(也)自自在在地不愿離去??鬃与x開齊國(的時候),米淘好了,還沒來得及煮,就捧著濕米匆忙離去;離開魯國(的時候),(卻)說:“我們慢慢走吧,(這)是離開父母之邦的路啊。”應該快就快,應該慢就慢;應該隱退就隱退,應該

44、做官就做官。這(就)是孔子。孟子說:“伯夷,是清高的圣人;伊尹,是負責的圣人;柳下惠,是隨和的圣人;孔子,是合時宜的圣人。孔子可以稱為集大成的人。集大成的人,就如同奏樂,開頭以金鐘起音,末尾以玉磬收韻(集眾音之大成)。金鐘起音,是有條理地開始;玉磐收韻,是有條理地結束。有條理地開始,是智慧方面的事;有條理地結束,是圣德方面的事。智慧譬如是技巧,圣德譬如是力量。猶如在百步之外射箭:箭(能)射到(靶子的位置),是(靠)你的力量;箭(能)射中(靶心),不是(靠)你的力量(而是靠你的技巧)。”(二)孟子議論伯夷、伊尹、柳下惠,都(把他們)稱為“圣人”,但又說:“伯夷狹隘,柳下惠不嚴肅。狹隘和不嚴肅,(

45、都)是君子不采取的。”圣人的美名,怎么能是狹隘和不嚴肅的人能夠得到的呢?。ㄎ遥┐蟾怕犝f圣人的言語行為不隨隨便便,要把它作為天下的法則。從前,伊尹給天下制定行為準則,說:“(我)哪里侍奉的是昏君呢?(我)哪里差遣的是暴民呢?天下太平時(可以)出來做官,天下混亂時也(可以)出來做官?!钡笫乐看蠖嗖荒芴角笠烈ㄟ@樣做)的真正意圖,因此大多追求做官而很少選擇隱退,不正當地獲利而損害大義,這真是不良社會風氣的弊端啊。圣人擔心這種弊端,在這種情況下伯夷出來糾正這種弊端,給天下制定行為準則,說:“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就隱退不出。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就)不侍奉,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百姓(

46、就)不差遣?!钡笫乐看蠖嗖荒芴角蟛模ㄟ@樣做)的真正意圖,因此大多選擇隱退而很少追求做官,過于方正和過于苛刻,這真是不良社會風氣的弊端啊。圣人又擔心這種弊端,在這種情況下柳下惠出來糾正這種弊端,給天下制定行為準則,說:“不把(侍奉)無道之君當作恥辱,不拒絕低微的官職。不被任用也不怨恨,艱難困苦也不憂愁?!钡笫乐看蠖嗖荒芴角罅禄荩ㄟ@樣做)的真正意圖,因此大多行為不檢而很少潔身自好,不喜歡不同意見而混同于流俗,這真是不良社會風氣的弊端啊。這三位圣人,(制定的準則都是)針對時代的偏失去拯救它,(并)不是天下的中正之道,因此時間久了一定會產生弊端。到了孔子的時代,三位圣人(面臨)的弊端,在社

47、會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點,所以孔子綜合了三位圣人的做法給天下制定全面的行為準則,說:“應該快就快,應該慢就慢;應該做官就做官,應該隱退就隱退?!边@之后圣人之道徹底完備了,沒有任何偏頗的弊端了。圣人之道徹底完備而沒有弊端的原因,哪里是孔子一人之力呢,(應該)是四位圣人相互傳承(的結果)啊。所以伯夷(如果)不清高,(就)不能挽救伊尹(時代)的社會弊端,柳下惠(如果)不隨和,(就)不能挽救伯夷(時代)的社會弊端。圣人能夠遠遠超過一般人的原因,大概是(因為他們)能用自己(的做法)來救治社會弊端吧,如果都想采取孔子的做法,卻忽略了(當世的)社會弊端,那怎么能稱得上是圣人呢?所以假使三位圣人處在孔子的時代,那

48、么(他們)都能成為孔子,但他們表現清高、表現負責、表現隨和的原因,(不過)是時代(需要)罷了。哪里會拘泥于其中一種做法呢?如果(只)拘泥于其中一種做法,那么(他們)就(連)賢人(都)稱不上,哪里(能)成為孟子所說的圣人呢?孟子所說的“狹隘和不嚴肅,是君子不采取的”,(這)也是(針對)他的時代特點說的。所以說:圣人的言語行為,哪能隨隨便便就算了,要把它作為天下的法則啊。4A5A6D7獨自一人欣賞音樂快樂,與和他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8莊暴問孟子喜好音樂怎么樣,齊王問他喜歡音樂怎么樣,他沒話應答。以此闡述孟子想要告訴君主仁君應“與民同樂”、實行 “仁政”的基本儒家思想。參考譯文:莊暴進

49、見孟子,說:“我被大王朝見,大王和我談論喜好音樂的事,我沒有話應答?!苯又鴨柕溃骸跋埠靡魳吩趺礃影??”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錯了!”幾天后,孟子在覲見宣王時問道:“大王曾經和莊子談論過愛好音樂,有這回事嗎?”宣王臉色一變,不好意思地說:“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靜典雅的音樂,只不過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很不錯了!在這件事上,現在的俗樂與古代的雅樂差不多?!毙跽f:“能讓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嗎?”孟子說:“獨自一人欣賞音樂快樂,與和他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宣王說:“不如與他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泵献诱f:“

50、和少數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與和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宣王說:“不如與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泵献诱f,“那就讓我來為大王講講音樂吧!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簫奏笛的音聲,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音樂,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儀仗,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圍獵,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眉開眼笑地相

51、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樂呢?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旗幟,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圍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現在大王能和百姓們同樂,那就可以以王道統一天下?!?A10D11C12(1)(對此)我深感恥辱,想要為死難者完全洗刷此恨,要怎么辦才好呢?(2)每個人都能夠懷著一顆沒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這個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3)這樣只是使自己擺脫死亡還怕不足,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儀呢?13孟子建議梁惠王對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質生產方面,省刑罰、薄賦稅、深耕易耨。在教育方面,

52、要修養孝悌忠信的品德。參考譯文:甲孟軻,是鄒國人。他曾跟著子思的弟子學習。當通曉孔道之后,便去游說齊宣王,齊宣王沒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國,梁惠王不但不聽信他的主張,反而認為他的主張不切實情,遠離實際。當時,秦國任用商鞅,使國家富足,兵力強大;楚國、魏國任用吳起,戰勝了一些國家,削弱了強敵;齊威王和宣王舉用孫臏和田忌等人,使各諸侯國都東來朝拜齊國。當各諸侯國正致力于“合縱連橫”的攻伐謀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賢能的時候,孟子卻稱述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國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鄉與萬章等人整理詩經書經,闡發孔丘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現了學者鄒

53、子等人。乙孟子拜見梁惠王,惠王說:“老先生,您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國家嗎?”孟子回答道:“大王,您為什么定要說到利呢?只要有仁義就可以了。大王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說:怎樣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那國家就危險了。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擁有千輛兵車;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擁有百輛兵車,不算是不多了,如果以道義為后卻以利益為先,那他們不爭奪是不會滿足的。沒有講求仁的人卻遺棄自己父母的;沒有講求義的人卻輕慢自己君

54、王的。大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何必談利呢?”梁惠王說:“晉國,以前天下沒有哪個國家比它更強大的了,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傳到我手中,東邊被齊國打敗,我的長子也犧牲在這里;西邊又割給秦國七百里地;南邊又被楚國欺侮。對此我深感恥辱,想要為死難者盡洗此恨,要怎么辦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見方的小國也能夠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對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罰,減輕賦稅,(提倡)深耕細作、勤除雜草。讓年輕人在耕種之余學習孝親、敬兄、忠誠、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長,(這樣,)可以讓他們拿起木棍打贏盔甲堅硬、刀槍銳利的秦楚兩國的軍隊了。他們(秦,楚)常年奪占百姓的農時,使百姓不能耕作來奉養

55、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兒各自逃散。他們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討伐他們,誰能跟大王對抗呢?所以說,有仁德的人天下無敵。請大王不要懷疑!”丙孟子曾經說過:“每個人都能夠懷著一顆沒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這個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個人都能夠懷著一顆沒有私欲和穿墻偷盜之心,世間的義也就用不完了。”所以說:孟子的道理開始于非常粗淺的常識,而在精密之處又達到極點。充滿天地之間,傳播于四海之內外,而毫厘之間的細微事物都有所論述。嗚呼,這正是他之所以成為亞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須重視這一領域。14D15A16D17D18他之所以喪失他的善良

56、之心,也正像斧子之對于樹木一般,每天去砍伐它,能夠茂盛嗎?19短文一借助學“弈”的故事論證說理。闡述人的“不智”是因為三心二意,不肯認真學習,不能堅持養心。短文二圍繞“弈”展開論述。闡明弈棋理論,及弈棋中包含的政事、人文等道理。參考譯文:(1)孟子說:“牛山的樹木曾經是很茂盛的,因為它長在大都市的郊外,老用斧子去砍伐,還能夠茂盛嗎?當然,它日日夜夜在生長著,雨水露珠在潤澤著,不是沒有新條嫩芽生長出來,但緊跟著就放羊牧牛,所以變成那樣光禿禿了。大家看見那光禿禿的樣子,便認為這山不曾有過樹木,這難道是山的本性嗎?在某些人身上,難道沒有仁義之心嗎?他之所以喪失他的善良之心,也正像斧子之對于樹木一般,

57、每天去砍伐它,能夠茂盛嗎?他在日里夜里發出來的善心,他在天剛亮時所接觸到的清明之氣,他的好惡與一般人有了一點點相近,可是到第二天白晝,所行所為又把它壓制消滅了。反復地壓制束縛,那么,他夜來心里所發出的善念自然不能存在;夜來心里所發出的善念不能存在,便和禽獸相距不遠了。別人看到他簡直是禽獸,因之以為他不曾有過善良的資質,這難道也是這些人的本性嗎?所以假若得到滋養,沒有東西不生長;失掉滋養,沒有東西不消亡??鬃诱f過:抓住它,就存在;放棄它,就亡失;出出進進沒有一定時候,也不知道它何去何從。這是指人心而言的吧!”孟子說:“王的不聰明,不足奇怪??v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

58、再長的。我和王相見的次數也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他冷淡得也到了極點了,我對他剛萌芽的善心又能怎么樣呢?譬如下棋,這只是小技術,如果不一心一意,那就學不好。弈秋是全國的下棋圣手。假使讓他教授兩個人,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呢,雖然聽著,而心里卻以為,有只天鵝快要飛來,想拿起弓箭去射它,這樣,即使和那人一道學習,他的成績一定不如人家。是因為他的聰明不如人家嗎?我會說,不是這樣的?!保?)孔子說古時有博戲和弈棋,現在只有博戲在社會上流行,弈棋卻很少流傳;博戲的意義已被廣知,弈棋的意義卻沒人論說,它的意義還能被聽到嗎?有人說:北方的人,稱圍棋為弈。棋盤方方正正,和大地的法則一樣;棋盤上的線

59、路正而直,和(人的)德行一樣;棋子分為黑白兩色,與(天地間的)陰陽之別一樣;棋子羅列在棋盤上,取法的是日月星辰。這四點設置后,如何下棋就要看下棋的人了,這應該和治理國家是類似的。博戲的不確定在于投擲骰子,采用何種方法并不重要,水平高的人,有可能投不中,水平低的人也可能是僥幸取勝。弈棋就不同了,高低是按序更換的,而且是等級分明的。下棋有時要預先采取措施提前布置,來自我保護,就像伏羲結網捕魚一樣。要在四周設防護的屏障,防止淤塞決口,像夏禹治水一樣。一旦出現一點破綻,可能局勢就難以挽回,就像瓠子因一孔而潰敗一樣。要預設伏兵欺騙對手,突出重圍,就像田單出奇兵一樣。利用關鍵之處威脅對手,要求對手割地退讓

60、,具有蘇秦張儀一樣的風采。三分之勢已擁有其二,卻淡然處之不馬上誅殺,這就跟周文王(在天下有三分之二的諸侯歸附他,他尚不肯馬上起兵伐紂)一樣。要謹慎行棋,斯文慢行(走得扎實),守住角地,靠邊行棋,退卻后要主動考慮補棋,即使出現敗勢也不會死棋,就如同秦穆公(被晉軍打敗能養精蓄銳,終于打敗晉軍)一樣。弈棋最高深的地方可顯示天地玄妙,其次可顯示帝王治國之術,還可以展示春秋五霸的權謀計策,最低也可展示戰國紛爭的態勢,看弈棋勝負成敗,古今(興廢之理)都能完全呈現。20D21B22C23B24B25(1)那一定有一種不依附形體而成立,不依靠外力而行動,不等待出生就存在,不隨著死亡就消逝的東西了。(2)不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