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鶴峰縣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_第1頁
湖北省鶴峰縣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_第2頁
湖北省鶴峰縣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_第3頁
湖北省鶴峰縣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_第4頁
湖北省鶴峰縣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湖北省鶴峰縣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 說明書前 言鶴峰縣歷史悠久,古稱拓溪、容米、容陽,曾是容美土司 HYPERLINK /view/730960.htm t _blank 治所,具有豐富的土家民族文化、土司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境內山川峻峭、水清流急、物產豐富、名勝紛呈、風情獨特,是湖北省旅游資源最豐富、生態環境最好、民風民俗最獨特的地區之一。近年來,鶴峰縣內外形勢發生了較大變化,進入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八大報告確定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要求“采取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鶴峰縣作為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的重要

2、組成部分,被納入了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提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對鶴峰縣城鄉發展建設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時,正在建設中的宜來高速鶴峰互通區位發生較大改變,對城市功能布局有較大影響。恩施州城鎮化發展戰略與城鎮體系規劃(20172030)對鶴峰縣的發展定位和規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鶴峰縣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十三五”規劃等進一步明確了鶴峰縣未來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這些要求均需要在城市總體規劃中落實。總體來看,鶴峰縣已進入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3、。為了搶抓國家實施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四化”同步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以及湖北省“616”工程、脫貧奔小康試點縣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統籌全縣城鄉發展,科學合理的指導城鄉建設,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鶴峰縣委縣政府決定開展城市總體規劃的修改工作。歷史上,鶴峰縣縣城容美鎮的第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于1984年編制,分別于1993年、2001年進行了修編,鶴峰縣縣城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012020于2002年編制完成。此后,2009年進行修改編制了湖北省鶴峰縣城市總體規劃修改(2009-2020),但未上報批復。上輪湖北省鶴峰縣城市總體規劃(2013-2030)于20

4、14年編制完成,并獲批復實施至今。本次城市總體規劃的修改是縣委縣政府結合鶴峰新的發展形勢要求,所作出的重大決策,重點是突破性地解決長期制約鶴峰發展的瓶頸,解決城區空間發展、功能布局等關鍵問題。縣域概況地理位置鶴峰縣鶴峰縣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東經1094511038,北緯29383014。東接湖北省五峰縣和湖南省石門縣,南鄰湖南省桑植縣,西靠湖北省來鳳縣、宣恩縣,西北連恩施市,北接建始縣、巴東縣。全縣東西長約85公里,南北寬約67公里,國土總面積2868平方公里,占恩施州國土總面積的12.07%。 鶴峰在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的區位 鶴峰在湖北省“兩圈一帶”的區位交通條件

5、鶴峰縣是武陵山區“兩環四橫五縱”交通通道恩施-衡陽通道的必經之地。同時,也是恩施州東南地區的重要交通節點,鶴峰交通網絡格局健全,現有G351、S325鴉來線、S245巴鶴線、S341南鶴線等主要對外交通線路,宜來高速正在建設之中,預計2019年通車。全縣已形成以鶴峰縣中心城區為中心,外通湘、黔、渝各縣市及州內各縣市,內連縣內各鎮鄉的公路網格局。1、鐵路現狀鐵路發展仍屬空白,居民選擇鐵路出行主要是選擇鄰近的恩施火車站、張家界火車站、宜昌火車站。2、公路(1)對外交通現狀鶴峰縣對外交通現狀主要依靠公路運輸。截止到2016年,全縣公路總里程2231.5公里,其中二級公路295.18公里,三級公路28

6、.52公里,四級公路1722.74公里,專用公路32.12公里,等外公路7.18公里。路網面積密度為70.20公里/百平方公里、101.10公里/萬人。經過多年的發展,鶴峰縣交通基礎設施規模總量進一步擴大,交通運輸條件不斷改善,已基本形成了以G351、S245、S325、S339、S341、S464、S476等國省道為主干線,以公路為主導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為鶴峰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穩健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客、貨運站點情況2016年全縣客運量達到227萬人次,旅客周轉量達到14022萬人公里,貨運量274萬噸,貨運周轉量42491萬噸/公里。截止到2016年,鶴峰縣擁有客運站12個。容美鎮城

7、區:鶴峰縣汽車客運站(三級)、鶴峰縣景發公司車站(四級)、長轎公司鶴峰分公司車站、鶴峰利民公汽社會客運站、 鶴峰縣萬眾汽車客運站;走馬鎮:鶴峰走馬客運站(三級)、鶴峰縣走馬汽車客運站;太平鎮:鶴峰太平客運站(五級);下坪鄉:鶴峰縣下坪客運站(五級);中營鎮:鶴峰縣中營客運站(五級);鐵爐白族鄉:鶴峰鐵爐客運站(五級);五里鄉:鶴峰五里客運站(五級)。3、水運當前鶴峰水運以渡口、庫區為主,現有渡口12個、庫區6個,主要用于解決百姓出行難問題以及旅游景區服務。4、空運鶴峰縣現狀暫無機場,航空出行主要依靠鄰近的恩施許家坪機場,根據鶴峰縣綜合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將在鶴峰縣內布局建設通用航空機場

8、和燕子鎮、走馬鎮直升機停機坪,主要服務于電網巡檢運維、高端旅游、應急救援、航空護林、科學試驗等活動。自然條件1、地形地貌鶴峰縣境內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多山間小盆地。平均海拔1147米,是湖北省高山縣之一。最高點是西北部的牛池,海拔2095.6米,最低點是東南角的江口,海拔194.6米,高差達1901米。鶴峰縣地表平均切割深784米,地表坡度平均24.1度,其中小于5度的平地24.8萬畝,占地表總面積的5.7%;6至15度的緩坡地52.7萬畝,占12.2%;16至25度的斜坡地138.9萬畝,占32.1%;26至35度的陡坡150萬畝,占34.6%;36度以上的險坡地66.6萬畝,占15.4%。

9、鶴峰縣劃分為低山、中高山、高山三種地貌形態,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帶為低山。2、氣候條件鶴峰地處鄂西南,屬亞熱帶大陸季風型濕潤性氣候,有明顯的山地小氣候特征。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充沛,濕度偏大,多霧寡照。由于境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海撥高度懸殊,除受大范圍天氣系統影響外,還易發生局部對流天氣。主要氣象災害有暴雨、干旱、低溫連陰雨、雷暴、大風、冰雹等。根據鶴峰一般氣象站觀測數據統計分析,歷年平均氣溫15.4。最冷月平均氣溫4.6,最熱月平均氣溫25.4;歷年極端最高氣溫40.0,歷年極端最低氣溫10.1。降水充沛但分布不均,歷年平均降水量1684.2mm。其中410月降水量

10、1436.4mm,占全年降水量的85.3%。歷年平均相對濕度81%;最小相對濕度10%。無霜期長,歷年平均無霜期270天。歷年平均日照1171.8小時(最高日照1495.1小時,最低日照883.1小時),日照百分率26%。歷年平均風速0.6m/s;歷年最多風向為SSW、C。歷年平均蒸發量988.0mm。歷年平均雷暴日數50.2天。3、水文條件鶴峰縣境內流程大于3km的河流112條,河流總流程998.8km,其中,5 km以上的河流有48條,分別屬于溇水、渫水和龍王河流域。溇水在鶴峰縣境內集水面積2394km2,占全縣總面積的83%,渫水支流深溪河在鶴峰縣境內集水面積199km2,占全縣總面積的

11、7%,龍王河在鶴峰縣境面積300km2,占全縣總面積的10%。全縣集水面積大于50km2的河流共10條。境內河流分屬澧水、清江、沅江三大水系,其中,溇水、渫水、澧水北源屬澧水水系,咸盈河屬清江水系,白水河屬沅江水系。溇水河為澧水水系最大支流。4、土壤條件鶴峰土壤在成土母巖中,灰巖261.83萬畝,占60.7,灰綠色頁巖130.14萬畝,占0.34,河相沉積物3.54萬畝,占0.82,第四季粘土0.81萬畝,占0.19。1982年全縣通過土壤普查,查實共有10個土類,23個亞類、65個土屬,169個土種。即為紅壤、黃壤、山地棕黃壤、山地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草甸土、沼澤土和水稻土。土壤分布

12、從高到低依次出現黃紅壤、黃壤,山地棕黃壤。垂直分布明顯,陽坡分布的上限比陰坡高100米左右。山地棕黃壤在本縣面積最大。在地域分布上,呈樹枝狀、條帶狀、星島狀、格網狀和扇形分布。耕地土壤大部分缺磷缺硼,有機質和氮素含量較高,氮、磷、鉀、微元素比例失調,氮素利用率低。資源條件1、土地資源鶴峰縣現狀土地總面積286826.09公頃,其中農用地275161.7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95.93%,建設用地4997.9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74%,其他未利用地6666.3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33%。農用地中,耕地面積為24331.8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48;園地面積為9942.75公頃,占

13、土地總面積的3.47;林地總面積為236422.6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2.43%;牧草地總面積97.0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03%;其他農用地總面積為4367.5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52%。建設用地中,其中城鄉建設用地面積為4085.1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42%;交通水利用地面積為906.1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32%;其他建設用地面積為6.63公頃。 其他土地中,自然保留地為3215.2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12%;水域面積為3451.1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21%。2、水利資源鶴峰水資源充沛,擁有水能資源優勢,人平水資源居全省第一位。全縣水資源平均總量為44

14、.6億m3,其中地表水總量(徑流量)35.3億m3,占79.1%,地下水總量9.3億m3,占20.9%。全縣水能自然資源理論蘊藏量48.76萬kW,可開發利用的有76處,裝機29.5萬kW,可調峰開發裝機近100萬kW,目前已經興建和即將興建的桃花山、芭蕉河、燕子橋、江坪河等電站,為充分利用當地水能資源創造了極好的有利條件。鶴峰縣境內現有各型水庫共22座,另有太平鎮調沙河水庫1座在建。鶴峰縣水庫基本情況一覽表序號水庫名稱所屬所在地點水庫類型水庫庫容(萬m3)1蛤蟆頸電站水庫燕子鎮董家村中型14022芭蕉河二級電站水庫容美鎮大溪村中型24283燕子橋電站水庫容美鎮新莊村中型12364芭蕉河一級電

15、站水庫容美鎮大溪村中型96005九嶺水利口走馬鎮九嶺村小(1)1106紫荊水利口五里鄉紫荊村小(1)1187高莊電站水庫走馬鎮升子村小(1)1728箱子溪電站水庫燕子鎮清湖村小(1)1089兩鳳溪電站水庫下坪鄉兩鳳村小(1)26210楊柳池水利口走馬鎮古城村小(1)10911咸盈河電站水庫鄔陽鄉灣潭河村小(1)31412岳家河電站水庫鄔陽鄉金雞口村小(1)37613花橋電站水庫走馬鎮花橋村小(2)8114楊家河電站水庫走馬鎮升子村小(2)4815回龍閣電站水庫走馬鎮汪家堡村小(2)8516紅魚溪水利口容美鎮張家平村小(2)2917古城河電站水庫走馬鎮古城村小(2)4218李橋電站水庫走馬鎮陽河

16、村小(2)3819建福水利口走馬鎮古城村一般小(2)1220萬家臺水利口五里鄉紫荊村一般小(2)1321燕子水利口燕子鎮燕子村一般小(2)1222楊家溝水利口太平鎮洞長灣一般小(2)233、生物資源縣境內查明的動植物種類203科、918屬、2689種。林木種類繁多,植被類型復雜,具有垂直分布的特征。中亞熱帶常綠闊葉、針葉混交林,垂直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區,20科60種。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針葉混交林,分布在海拔8001500米的中高山和高山,29科,77種。暖溫帶灌木草甸植被,分布在海拔15002095米得高山區,21科,47種。中草藥品種1800種以上,分布地域以高山、中高山為主

17、,品質大多優良,主要有天麻、黃連、貝母、續斷、厚樸、黃柏、辛夷花、黨參、當歸、川杛、大黃、臼術、木桶、云木香、香附、木瓜等。鶴峰境內野生動物物種資源也極其豐富,品種繁多,珍稀動物主要有大鯢、棘蛙、紅腹角雉、紅嘴相思鳥、麂等。4、 礦產資源鶴峰縣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發現的礦產有煤、磷、硒礦等31種,礦庫點及礦化點106處,已探明儲量的有磷礦、煤礦、硅石等12種。磷礦屬全國四大磷礦之一的湘鄂磷礦的主要組成部分,屬大型礦床,長55公里,面積250平方公里,儲量11.8億噸,占全省儲量的40%,居全省第一位。鶴峰縣是世界上最大的硒資源基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全縣有183個村屬富硒地帶,富硒土壤達300萬畝

18、,占國土面積的69.3%,土壤硒含量6.83-21.61mg.kg-1。縣域煤炭、石灰石、煤矸石、高嶺土、硅、硫等非金屬及有色金屬鐵、釩、鉬、鎂、鉛、鋅礦等儲量豐富。5、農、林、牧特資源全縣林用地面積385萬畝,人均29.55平方米,森林植被覆蓋率達82.97%;全年森林蓄積量382萬平方米,全縣草場面積55.8萬畝,已建成人工草場4萬多畝,牧草資源可利用量45315萬公斤,能載畜4.8萬個牛單位,農作物桔桿可利用量16520萬公斤,可載畜1.7萬個牛單位。縣境主產玉米、馬鈴薯、水稻、大豆、紅苕、花生、水果,有數百年種茶和出口茶葉歷史。面積、產值、人平茶葉收入、人平茶葉稅收等多項指標占全省第一

19、位,是名符其實的“湖北茶葉第一縣”。特色產品有世界罕見的奇珍葛仙米、抗癌抗衰老的飲料天然富硒茶、美味的中國山珍薇菜、土家名菜蕨菜。農林漁牧總產值、增加值表指標單位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萬元137695151776164958172066178756185767農業產值萬元8534894740104483107065112508117589林業產值萬元150581652618675208302075621285牧業產值萬元361383918340454428064341546730漁業產值萬元126147136154159163農

20、林牧漁服務業產值萬元102511801210121119182033二.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可比價)萬元76688839519022196129100459104048 農業增加值萬元518155533060269637426824870517 林業增加值萬元78818582911210116108589845 牧業增加值萬元163601933220083215032048622521 漁業增加值萬元899393104107109 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萬元5436146646647601056 6、旅游資源鶴峰生態文化旅游資源數量多,分布廣,種類全,品質高,步步有景、處處皆畫。自然資源方面,森林

21、資源茂密且珍稀植物品種多,地形地貌奇、險、秀、幽,擁有充滿原始魅力的木林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鬼斧神工溇水峽谷、秀麗清幽董家河、天谷地縫屏山峽谷等。人文資源方面,擁有濃郁的紅色文化、濃厚的土司文化、獨特的土家民俗風情等。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容美土司遺址和五里革命舊址群,儺愿戲、土家族打溜子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柳子戲、滿堂音、鶴峰花鼓戲、山歌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的主要景點滿山紅烈士紀念園,有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八峰工業生態游園和董家河、走馬兩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是全省唯一既有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又有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縣市。有全省唯一的白族鄉鐵爐白族鄉、唯一的蒙古

22、族村中營鎮三家臺村。鶴峰還是“虎門第一隘”抗英民族英雄陳連升的故鄉。生態旅游商品別具特色,葛仙米、百鶴玉等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原始古樸的自然生態、悠久的民族文化與山區美麗鄉村等,共同構成了美輪美奐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歷史沿革鶴峰歷史悠久,古稱柘溪,又名容米、容陽,為蠻地,后稱容美土司,鶴峰一名是清廷依據城后諸峰形似鶴群飛翔而確定的,辛亥革命后稱鶴峰縣,沿用至今。鶴峰自古屬于古容米部落活動范圍,一般記載戰國時屬巫郡,秦時屬黔中郡,西漢時屬武陵郡,東漢屬南郡,三國、晉代、南北朝屬建平郡,隋代屬清江郡,唐朝、五代屬施州,宋代屬羈麻蠻,直到元代才建立四川容美峒軍民總管府、容美宣撫司,明代歸湖廣,稱容

23、美宣撫司、宣慰司,清初沿明制。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始設州治,稱鶴峰州,屬宜昌府。光緒三十年(1904)升直隸廳,稱鶴峰廳,隸屬湖北布政司施鶴道。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廳為縣,稱鶴峰縣,直隸于湖北省。民國四年(1915)屬荊南道,民國十五年(1926)屬施鶴道。民國十七年至二十二年(19281933),中國共產黨派賀龍在湘鄂邊點燃革命烈火,創建鶴峰縣蘇維埃政府,屬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湘鄂邊蘇維埃聯縣政府管轄。民國二十三年(1934),紅軍撤離鶴峰,鶴峰再度淪為國民黨統治,屬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11月18日,鶴峰解放,隸屬湖

24、北省恩施行政公署。同年11月25日,成立鶴峰縣人民政府。1980年4月20日,國務院批準成立鶴峰土家族自治縣,仍屬恩施行政公署。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準設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同時撤銷鶴峰土家族自治縣,恢復鶴峰縣。1993年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口與城鎮概況1、人口情況根據2016年鶴峰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222695人,其中,男性115302人,女性107393人,性別比107.4(女性為100)。年內人口出生率8.86,死亡率6.3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52。全縣常住人口20.3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02萬人,農村人口13.30萬人,城

25、鎮化率為34.57%。2016年鶴峰縣城鎮人口空間分布圖2、城鎮概況縣域城鎮體系鶴峰縣幅員面積2868平方公里,下轄5鎮4鄉(分別為容美鎮、太平鎮、走馬鎮、中營鎮、燕子鎮、五里鄉、下坪鄉、鄔陽鄉、鐵爐白族鄉),1個經濟開發區,12個社區,205個村。鶴峰縣歷年鎮鄉個數變化表指標單位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區劃面積平方公里286828682868286828682868鎮鄉個數個999999鄉個數個774444鎮個數個225555社區個數個999121212村心城區概況鶴峰縣中心城區是全縣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主要包括

26、新莊片區、舊城區、康嶺片區以及太平片區,現狀人口約6.52萬人,建設用地約6.98km2。社會經濟概況2012-2016年,鶴峰經濟穩步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34.97億元提高到2016年的51.98億萬元,年均增長8.2%,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27.9:39.3:32.8調整為2016年的19.8:41.7:38.5,可以看出第一產業結構占比大幅下降,第二產業占比和第三產業占比穩步提高,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4788元提高到2016年的23122元,年均提高9.3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4116

27、元提高到2016年的9159元,年均提高17.34%,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高速增長中,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鶴峰縣近十年經濟社會發展統計表年份GDP(萬元)一產(萬元)二產(萬元)三產(萬元)人均GDP(元)2007年16189052170602264949473552008年18168056396648876039782292009年215380640048099170385109662010年2626297338610333385910131802011年30433079953120423103954152132012年349664857301409551229791743520

28、13年39506891377165281138411196362014年43552295315182603157604216142015年47718298025202110177046237642016年51983010318421657020007625658對現行城市總體規劃回顧及上位規劃解讀對現行(2013版)城市總體規劃回顧及評價現行(2013版)城市總體規劃回顧1、城鎮體系規劃形成“中心城區縣域副中心特色鎮中心村”的城鄉居民點體系,形成“一城一鎮、六特四十村”的城鎮體系結構,即1個中心城區、1個縣域副中心城鎮、6個特色鎮鄉、40個農村新社區(中心村)。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縣域副中心

29、為重點,特色鎮鄉為節點,中心村為基礎,輻射到廣大農村地區的多層次、網絡狀城鎮體系。縣域城鎮等級規模結構規劃(2013版總規)城鎮等級城鎮名稱城鎮人口(萬人)規劃建設用地規模(平方公里)數量(個)現狀(2011年)規劃(2030年)一級城鎮(中心城區)容美鎮3.6615161太平鄉0.48二級城鎮(副中心)走馬鎮1.382-33-51三級城鎮(特色鎮鄉、一般鎮鄉)燕子鄉0.350.3-0.50.4-0.66五里鄉0.26鐵爐白族鄉0.31中營鄉0.39下坪鄉0.26鄔陽鄉0.26合計7.35197縣域城鎮職能體系規劃圖(2013版總規)2、城市空間結構規劃形成“兩城兩區”的城市總體空間布局結構。

30、其中:“兩城”即容美中心城和太平工業新城,分別建成鶴峰縣的公共服務中心和產業集聚發展中心。“兩區”即龍潭物流園區和屏山風景區,分別建成鄂西、武陵山區重要的物流中轉基地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總體空間結構圖(2013版總規)3、2013版總規確定的鶴峰縣城市性質為:武陵山區重要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鄂西邊貿重鎮,具有土家特色的魅力山城。現行(2013版)城市總體規劃實施的主要成績自2013版總規批復實施以來,鶴峰縣歷屆政府嚴格執行,城鄉建設得到較大成就。2013版總規較好的推動鶴峰縣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有效的指導了鶴峰縣的城市建設,對促進城市發展、拓展城市空間、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起到了積極作

31、用。1、有效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結構優化在2013版總規指導下,通過交通建設產業引進和環境整治等措施,有效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結構優化,使地區生產總值加速增長,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等指標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有效的引導了人口集聚,城市框架基本成型從城市人口集聚規模來看,鶴峰縣仍處于小城市行列,2013版總規有效的引導了人口集聚;從城市用地發展來看,鶴峰縣中心城區按照帶狀城市的空間結構,城市建設有序發展,土地空間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本按照規劃實施。鶴峰縣中心城區以舊城區為核心向外拓展建設。3、有效指導了重大基礎設施和產

32、業項目的建設2013版總規的實施對區域內用地的規劃布局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使本地區的用地、交通以及配套服務設施相互協調,高效地為鶴峰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園區的建設發展服務。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改的必要性1、國家宏觀政策的變化及要求新常態下穩中求進,城市面臨轉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城鄉區域差距將逐步縮小。在國家加快實施長江經濟帶戰略,“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部崛起戰略,推進建設武陵山經濟協作示范區等戰略的同時,湖北省委、省政府進一步加大“兩圈一帶”、清江生態經濟圈、恩施州全國先進自治州建設力度,并將鶴峰縣納入全省脫貧

33、奔小康試點縣、“616”工程對口支持縣、“城鄉互聯、結對共建”幫扶縣。這一系列的戰略支撐和政策扶持給鶴峰縣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機遇。中部崛起推進發展,需求提檔升級:2016年12月,國務院審議通過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提出了“一中心、四區”的戰略定位,其中“一中心”即建設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四區”則是要建設“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建設“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與此同時,在新的形式下,國家大力支持發展綠色產業,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大力扶持革命老區振興,而鶴峰縣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和豐富的紅色傳統文化,因此鶴峰縣更

34、應放眼未來抓住機遇,對現有規劃的實施進行科學的論證,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以保證鶴峰穩步發展。2、上位規劃編制對鶴峰提出了新的要求省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 湖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規劃將鶴峰縣劃入國家層面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自然生態恢復。規劃將鶴峰定位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建設區,全省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維護區和森林生態保護區。這對鶴峰經濟社會、資源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州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恩施州城鎮發展戰略與城鎮體系規劃(20172030),規劃將鶴峰定位為州域面向湘鄂交接地區的重要節點,州域東南部重要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州域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節點。規劃確定了鶴峰

35、以綠色農特產品加工、生物醫藥、旅游為主。這對鶴峰未來城市的定位、發展方向有了新的要求。3、城鎮體系變化的需求鶴峰縣城鎮體系由2012年的2鎮7鄉,調整為2014年的5鎮4鄉,縣域城鎮體系發生了較大的改變。隨著各鎮鄉發展條件的改變,與2013版總規中的職能結構相比較,現狀部分鎮鄉職能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現狀的城鎮體系已不適應鶴峰縣城市的發展。4、重大交通設施建設,帶來發展機遇宜來高速公路于2015年底開工建設,預計在2019年全線建成通車。并在鶴峰境內中心城區、太平、燕子分設三個出入口(位置發生變化),且安張衡鐵路已納入國家中長期規劃。重大交通設施的建設,將對鶴峰縣的交通策略、城市結構、用地布局

36、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縣委縣政府重大戰略決策:綠色崛起、產城生態一體化鶴峰縣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綠色崛起重大戰略決策。要求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緊扣省州戰略部署,以“產城生態一體化”為主線,突出發展和民生兩大主題,聚力抓好“生態文明、特色產業、道路交通”三大建設,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進縣、武陵山區綠色發展先進縣、全省山區脫貧奔小康先進縣,努力打造生態鶴峰、智慧鶴峰、富裕鶴峰、文明鶴峰、幸福鶴峰,確保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組織編制機關方可按照規定的權限和程序修改城市總體規劃:

37、(一)上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城鄉規劃發生變更,提出修改規劃要求的; (二)行政區劃調整確需修改規劃的; (三)因國務院批準重大建設工程確需修改規劃的; (四)經評估確需修改規劃的; (五)城鄉規劃的審批機關認為應當修改規劃的其他情形。 經評估,鶴峰縣城市總體規劃修改符合第四十七條第三款和第四款的要求:第四十七條第三款,因國務院批準重大建設工程確需修改規劃的;第四十七條第四款,經評估確需修改規劃的。綜上所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第四十七條規定,啟動鶴峰縣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工作是必要的,可行的。上位規劃及相關規劃解讀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2012-2030年)該規劃對鄂西地區的發展給

38、予了充分的關注,通過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帶動區域的發展;強調了未來中心城區和特色城鎮在湖北省城鎮化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為鶴峰的發展帶來了強勁的動力。該規劃提出鶴峰是清江民俗生態旅游區的組成部分,以發展商貿物流、生物醫藥、綠色食品及旅游服務等產業為主,至2030年鶴峰縣中心城區人口為6-10萬人。針對鄂西山區,規劃提出建立旅游交通組織體系,提升西部山區的通達性。規劃建設的安康恩施張家界鐵路和宜昌五峰鶴峰來鳳快速旅游通道將顯著提升鶴峰的交通可達性,為鶴峰融入現代交通網絡創造條件。鶴峰作為清江民俗生態旅游區的組成部分,旅游區位優勢明顯,此外,規劃建設的旅游通道更加強了鶴峰的發展潛力。湖北省旅游發展格局構

39、想圖湖北省城鎮體系規劃(2003-2020)該規劃確立三個城鎮密集地區和三條城鎮發展軸,以“三區”為主體,以“三軸”為紐帶,向周邊拓展,向外圍輻射,形成層次清晰的空間結構。三個城鎮密集地區,即以武漢為核心的“武漢大都市連綿區”、以襄陽為中心的“襄陽大都市區”和以宜昌為中心的“宜昌大都市區”;三條城鎮發展軸分別是滬蓉高速公路暨長江湖北段城鎮復合發展軸,武銀高速公路暨漢渝鐵路湖北段城鎮復合發展軸,襄荊宜高速公路暨焦柳鐵路湖北段城鎮復合發展軸,依托滬蓉(上海成都)高速公路和長江,構建西起利川、東到黃梅,并連通恩施、宜昌、宜都、枝江、荊州、潛江、仙桃、武漢、鄂州、黃岡、黃石、大冶、蘄春、武穴等城市的城

40、鎮發展軸帶。恩施州位于滬蓉高速公路暨長江湖北段城鎮復合發展軸上,鶴峰作為恩施市的重要節點城鎮,應抓住這一機遇大力發展經濟。 湖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戰略格局:恩施州位于規劃形成的“一主兩副、兩縱兩橫、四屏兩帶一區”中的“一橫”上;“四屏”中的“鄂西南武陵山區”。區劃方案:規劃將鶴峰縣劃入國家層面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自然生態恢復。功能定位:鶴峰縣位于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建設區,全省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維護區和森林生態保護區。湖北省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示意圖恩施州城鎮化發展戰略與城鎮體系規劃(20172030)1、規劃結構該規劃提出恩施州“兩區五片”的城鎮經濟總體布局結構

41、,鶴峰是“施南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2、總體布局規劃形成“一主兩副三組群四節點、工字型主軸”的城鎮空間總體布局結構,鶴峰、走馬位于空間結構中“四節點”上。同時,鶴峰位于安張衡鐵路線上,是恩施州三級城鎮“縣市域中心城市”。3、產業發展規劃提出鶴峰縣中心城區為縣域中心城鎮,是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州域面向湘鄂交接地區的重要節點,州域東南部重要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州域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節點。以發展商貿物流、生物醫藥、綠色食品及旅游服務業等為主,2030年人口規模為5-10萬人;走馬鎮為州域東南部重要的農特生產和服務中心,鶴峰縣東南部地區的區域中心。積極發展農特和商貿服務等,健全完善面向鶴峰縣域

42、東南部地區的綜合服務職能,逐步擴大在鄂湘交界地區的影響力,基于紅色旅游和生態觀光農業資源,發展旅游接待服務。太平鎮和燕子鎮為中心鎮,其中,太平鎮以新型制造、商貿物流為主,重點發展建材、木質工藝品等加工制造業和相關產品的商貿物流業,適當發展茶葉等農產品加工業。燕子鎮以旅游服務、農特加工為主,立足董家河等旅游資源發展接待服務,結合特色蔬菜、藥材、煙葉發展農特產品加工等產業。恩施州城鎮空間結構規劃圖鶴峰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1、規劃目標努力將鶴峰建成全省山區小康建設先進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全州城鄉一體化先進縣、武陵山重要交通樞紐節點、“宜居宜業宜旅”幸福家園,實現“生態鶴峰、富裕

43、鶴峰、文明鶴峰、幸福鶴峰”的宏偉目標。2、城鎮空間布局堅持“山水園林、民族風情、幸福宜居”新型城鎮化發展思路,圍繞“宜居宜業宜旅”做精縣中心城區、“彰顯個性”做特鎮鄉、“自然和諧”做美農村社區,形成以中心城區為中心、縣域副中心城鎮為補充、各鎮鄉為節點、農村新社區為支撐的 “一主一副三帶”城鄉空間結構。 一主:按照集聚發展思路,以容美舊城、太平工業園區及鶴峰經濟開發區等為主體,推進擴容提質,建成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副:選擇現狀條件較好、特色突出的走馬鎮,建設縣域副中心,承擔縣域東部的公共服務中心職能。三帶:以縣中心城區為中心,根據城鎮和交通布局情況,推動三條城鎮發展帶建設。東向發展帶,沿

44、宜來高速公路、臺小國道線,串聯中心城區和燕子鎮,形成東西向的工業、商貿、旅游為主體的城鎮發展帶,是鶴峰未來產業發展和城鎮化的主發展帶。北向發展帶,沿巴張高速公路、恩鶴線、巴鶴線,串聯中心城區和下坪、鄔陽、中營等三個鎮鄉,形成北向的生態農林業為主體的城鎮發展帶。東南向發展帶,沿南鶴線,串聯中心城區和五里、走馬、鐵爐三個鎮鄉,形成以文化旅游和生態農林業為主的城鎮發展帶。規劃指導思想、范圍及依據規劃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要求,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

45、展理念,以城市總體規劃統籌經濟與社會、城市與區域、城市與鄉村、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優化城鄉空間布局,保護生態環境;以人為本,科學規劃,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增強城市競爭力,實現有序建設、適度開發、高效運行,構建生產集約、生活宜居、生態優美的宜居宜業宜游城市。規劃范圍和期限規劃范圍本規劃范圍分為縣域、城市規劃區兩個層次。其中:縣域范圍即鶴峰縣行政轄區,包含容美鎮、走馬鎮、太平鎮、燕子鎮、中營鎮、鄔陽鄉、下坪鄉、五里鄉、鐵爐白族鄉9個鄉鎮,國土面積2868平方千米;城市規劃區范圍為城市建成區以及因城鄉建設發展和安全的需要,必須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容美、康嶺、新莊

46、、太平四個片區靠近城區山脊線一側,龍潭區域、八峰山區域、山崩村水源地等及唐家鋪村用地條件較好區域,面積共計77.2平方千米。規劃期限本次總體規劃期限為2016年至2030年。其中:近期20172020年,遠期20212030年。規劃原則前瞻性原則著眼于實現鶴峰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強化對全縣人口和生產力布局的戰略研究。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為基礎,對鶴峰在湖北省和恩施州的發展定位、空間拓展、產業發展、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進行充分論證,提出戰略性的發展思路,使總體規劃成為指導鶴峰發展的重要公共政策。科學性原則按照集約發展的要求,在全面分析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容量的基礎上,科學確定城市規模

47、。協調城市發展各要素之間的關聯,實現城市系統功能效益最大化。可操作性原則注重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緊密協調,落實建設用地指標。強化與“十三五”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銜接,結合近期建設規劃強化規劃時序研究。保持規劃一定彈性,適應未來規劃的發展需求。生態優先原則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動力。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協調好城市建設與山水保護的關系,彰顯城市特色。因地制宜原則結合自身特色,促進中心城區與鎮鄉協調發展,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條件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鎮建設模式。規劃依據1、法律、法規、規章(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18年修正);(2)中華

48、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04.8);(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5.1);(4)地質災害防治條例(2004.3);(5)湖北省城鄉規劃條例(2011.10);(6)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6.4);(7)湖北省城市設計管理辦法(試行)(2017.3);(8)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暫行規定(2002);(9)其他國家、省、市相關法律、法規、規章;2、標準、規范(1)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DZ0245-2004);(2)防洪標準(GB50201-2014);(3)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標準(GB50413-2007);(4)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2011)

49、;(5)城鄉用地評定標準(CJJ132-2009);(6)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GB50442-2008);(7)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50180-2018);(8)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18.2);(9)恩施州山體保護條例;(10)其他國家、省、市相關技術標準、技術規范;3、相關規劃(1)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湖北省城鎮體系規劃(2017-2030年);(3)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2012-2030年);(4)湖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5)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鎮體系規劃(2017-2030);(6)鶴峰縣城市總體規劃(2013

50、-2030) ;(7)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8)恩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年-2030年)(2016年修訂);(9)鶴峰縣土地利用規劃(2006-2020) ;(10)鶴峰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11)鶴峰縣城區山體保護專項規劃及法定圖則(2017-2030);(12)其他相關規劃。發展目標與戰略發展條件分析發展優勢分析旅游區位條件獨特鶴峰縣地處“中國之中”和由長江三峽、恩施生態文化旅游區和張家界國際風景名勝區組成的旅游金三角地帶;是恩施州打造覆蓋武漢、荊州、宜昌的南部旅游區的關鍵節點;也是恩施州加強與宜昌、張家界區域合作共建,形成恩

51、宜、恩張大旅游框架的節點城市,具備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資源區位條件。生態文化資源豐富鶴峰縣是中國生態資源價值最富有的縣(市)之一。森林覆蓋率分別比全國、全省、全州高出54.27個、37.5個、15.47個百分點,良好的森林植被,造就了豐富的動植物種群,是華中地區最重要的動植物基因庫,是“華中藥庫”的“薈萃之地”。同時,鶴峰縣境內旅游資源豐富,群山綿亙,林海濤涌,流鶯繞身,山川秀美,風景麗人;2000多年的文明史,田氏土王世襲相承800余載,擁有濃郁的紅色文化、濃厚的土司文化、獨特的土家民俗風情等;原始古樸的自然生態、悠久的民族文化與山區美麗鄉村等,共同構成了美輪美奐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特色產

52、業初具雛形近年來,鶴峰縣緊緊圍繞“產城生態一體化”發展思路,牢固樹立“把綠水青山就是成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特色開發、綠色繁榮、可持續發展”之路,以茶葉、蔬菜、林果、畜牧、清潔能源、食品加工為主的綠色產業集群初具雛形。發展機遇分析1、多重戰略疊加支撐鶴峰發展隨著國家深入實施脫貧攻堅工程、中部崛起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長江經濟帶建設和推進武陵山經濟協作區建設,省委、省政府將深入實施“兩圈兩帶”戰略,加快推進清江生態經濟圈和三峽城市群建設等宏觀戰略政策的實施。同時,鶴峰縣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616”工程對口支持縣、“城鄉互聯、結對共建”幫扶縣和脫貧奔小康建設試點縣。一系列國家、省重

53、大戰略機遇和政策疊加,為鶴峰競進小康、發展壯大特色產業、融入區域發展等提供了強勁動力。2、全州綠色崛起引領鶴峰發展十八大后,黨和國家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五中全會建議中,進一步把“綠色發展”作為重大發展理念正式提出來,省委省政府也將深入實施“一紅一綠”發展戰略。中共恩施州第七次代表大會提出堅持“穩中求進、創新驅動、綠色崛起”,繼續推進生態立州、產業興州、開放活州、依法治州、富民強州的“五州戰略”,重點是打造“一谷、兩基地、三示范區”。鶴峰縣是全國重要的主體功能區、生態屏障建設區和全省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和森林生態保護區,正在深入推進實施的“產城生態一

54、體化”戰略與國家、省重大發展理念和戰略實現了完美、高位對接,有利于鶴峰縣深入實施生態縣建設、走綠色繁榮發展道路,這必將推進豐富的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快速轉化為巨大產業經濟優勢,加快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三生共贏”的美麗鶴峰。3、重大交通跨越助力鶴峰發展國家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三大重點之一,就是支持西部地區持續改善基礎設施,西部高速、鐵路路網建設將因此進一步加速。同時,恩施州全力打造武陵山區綜合交通樞紐和湖北承接東西、聯通南北的“立交橋”。2016年底,宜來高速動工建設,安張衡鐵路已納入國家中長期規劃,并在鶴峰設站。這標志著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和地處恩施州南大門的鶴峰縣,交通瓶頸即將被

55、徹底打破而進入高速時代,逐步步入鐵路時代,鶴峰對外交通條件將得到極大的改善,為鶴峰縣融入鄂西乃至武陵山區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成為恩施州南部新興旅游增長極創造有利條件,為鶴峰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4、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鶴峰發展按照國家“三個一億人”的新型城鎮化布局,將著力引導約一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中西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將迎來更多投入,隨著我國經進入全民創業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這有利于鶴峰搶抓國家機遇,加大城鎮基礎設施投入,完善城市功能,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為社會經濟提質增效帶來重大發展機遇。面臨的挑戰1、經濟“新常態”的挑戰近年來,中國經濟

56、發展逐漸表現出不同于以往30年的新特征,集中表現為GDP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為主轉向創新驅動為主等主要特征,進入“新常態”發展時期。鶴峰縣目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各項事業對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依然很大。但在全國、全省、全州經濟增速回落的大背景下,鶴峰縣經濟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2012-2016年鶴峰縣國內生產總值變化趨勢圖2012-2016年鶴峰縣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百分比分析圖2、區域競爭的挑戰從鶴峰縣本身來看,2016年鶴峰縣人均GDP為25658元,略高于恩施州人均GDP,但大幅落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2016年恩施州人均GDP為

57、24368元,湖北省人均GDP為55196元,全國人均GDP為53974元)。鶴峰縣經濟塊頭小、財政實力弱、工業基礎薄、產業發展水平低、發展要素缺乏、人民不富裕的現狀仍未根本改變,競爭力依然較低。2016年恩施州各縣市生產總值及增速情況從區域發展比較來看,在產業發展上,鶴峰與周邊縣市的自然資源稟賦、發展模式相差無幾,存在明顯的同構競爭現象,鶴峰縣的經濟總量仍處于末端位置,三大產業中第二產業的經濟規模處于中游位置,第一、三產業處于靠后位置,旅游產業綜合收入較低,產業發展挑戰較大。2016年鶴峰與周邊縣市國內生產總值比較分析圖2016年鶴峰與周邊縣市產業結構比較分析圖3、基礎設施制約的挑戰雖然鶴峰

58、縣已迎來快速交通飛躍發展的重大機遇期,但目前鶴峰仍然是全州唯一沒有已建高速公路通過的縣城,也是道路網密度最稀疏的區域,由于長期的交通制約,使得鶴峰縣其他各類基礎設施欠賬較多,社會事業發展差距明顯,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統籌城鄉發展的任務艱巨。發展階段研判2016年,鶴峰縣國民生產總值51.98億元,人均GDP為25658元(約合3790美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9.841.738.5,城鎮化率為34.57%。從人均GDP來看,鶴峰縣已經步入工業化中級階段;從產業結構來看,鶴峰縣已經邁過工業化初級階段進入工業化中級階段;從城鎮化進程來看(見下圖),按諾瑟姆(RayM.Northmm)的城鎮化“S曲線

59、規律”,鶴峰縣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鶴峰恩施湖北宜昌全國鶴峰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判斷(2016年)指標前工業化階段工業化實現階段后工業化階段鶴峰縣水平鶴峰縣發展階段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經濟發展水平740-14801480-29602960-59205920-1111011110以上3790工業化中級階段產業結構IIII20且I IIIIIIIIIII10且II1450m10501450m7001050m400700m400m坡度(0.40)45%35%45%25%35%10%25%10%坡向(0.25)北向東北、西北向東、西向東南、西南向南向、平地土地因子(0.18)土地類型(1.0)水域林地、

60、草地園地耕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水文因子(0.15)河流距離(0.50)水體岸線50m50200m200500m500m湖庫距離(0.50)水體岸線50m50100m100200m200m生境因子(0.15)生態保護(1.0)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森林公園核心區緩沖區/邊緣200m實驗區/200500m5001000m其他區域/1000m地質災害因子(0.30)地質斷層(0.35)地質斷層100m100200m200500m5001000m1000m重點區域地質災害和中心城區地質災害防治(0.65)重點區域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區域不穩定地質災害點不穩定災害點200m不穩定災害點200500m、穩定性地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