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物流業發展初步研究_第1頁
我國物流業發展初步研究_第2頁
我國物流業發展初步研究_第3頁
我國物流業發展初步研究_第4頁
我國物流業發展初步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DOC資料. 我國物流業發展的初步研究專業: 學號: 姓名:陳晨摘要現代物流業被稱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加經濟效益的“第三利潤源”,現代物流業早已在世界范圍內廣泛興起,傳統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產業,也正在發生脫胎換骨的轉型,并正在成為21世紀中國的黃金產業之一。我國物流運行形勢總體良好,物流需求顯著增加,運行效率有所提高,物流增加值快速增長,為保證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與保障作用。但工商企業觀念落后,受計劃經濟模式“大而全”“小而全”觀念影響,既怕失去對采購、銷售的控制權,又怕額外利潤被別的企業賺去,就自建物流系統,不愿向外尋求物流的社會服務;物流企業規模過

2、小、設施落后、人才儲備不夠豐厚,其典型特征是“多、小、散、弱”:專業化物流供給能力不夠;物流市場環境亟待規范,物流業政策期待落實,物流法律法規滯后與不完善是物流市場無序、混亂的根源之一。先進制造業與現代物流業的融合發展已成為全球產業經濟發展的主流和趨勢,也完全適合中國。關鍵詞:中國,物流,發展,研究目錄引言:我國物流業的發展規模 03我國物流業的發展歷程 04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現狀 06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瓶頸 12我國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趨勢 14參考文獻 15引言:我國物流業的發展規模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企業生產、物資流通、商品交易、信息交換等理念、方式與方法正日益發生深刻的

3、變革。與此相適應,現代物流業被稱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加經濟效益的“第三利潤源”,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和“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德魯克,將其形容為最后一塊“經濟領域尚未開墾的黑大陸”。現代物流業早已在世界范圍內廣泛興起,傳統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產業,也正在發生脫胎換骨的轉型,并正在成為21世紀中國的黃金產業之一。我國物流運行形勢總體良好,物流需求顯著增加,運行效率有所提高,物流增加值快速增長,為保證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與保障作用。2010年全國物流總額實現較快增長,達到125.4萬億元,同比增長15%,從構成情況看,工業品物流總額113.1萬億元,同比增長1

4、4.6%,占社會物流總額的比重為90.2%,是帶動社會物流總額增長的主要因素;此外,進口貨物物流、農產品物流、再生資源物流和居民物流分別增長22.1%、4.3%、39.5%和14.7%。2010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穩中有降,達到17.8%,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物流運行效率有所提高;社會物流總費用7.1萬億元,同比增長16.7%。2010年物流增加值穩步上升,達到2.7萬億元,同比增長13.1%;物流業增加值占GDP的比率為6.9%,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6%。2011年1-5月,全國物流總額繼續較快增長,達到60萬億元,同比增長13.7%,其中工業品物流總額54萬億元,同比增長

5、14.5%,占社會物流總額的比重為90%;社會物流總費用3萬億元,同比增長18%,運輸費用1.6萬億元,保管費用1萬億元,管理費用0.4萬億元。然而,這一看似風光的行業其實已經進入微利時代,整個物流行業的平均毛利率由2002年的30%降低到現在的10%以下。有數據顯示,在國內物流市場,倉儲企業利潤率約3%-5%,公路貨運企業利潤率僅2%-3%,整個物流行業平均毛利率也不過7%左右。另外我國物流效率低下亦倍受詬病。我國物流費用占GDP的比重約為18%上下,比發達國家幾乎高出一倍。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這表明我國物流產業發展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隨著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國家對物流業扶持力度

6、的加大,必將釋放出巨大的物流需求,困擾物流企業做大、做強進程中稅負過重、不合理收費與罰款、用地成本過高、資金短缺、物流車通行不暢等諸多問題的改善步伐顯著在加速。一、我國物流業的發展歷程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就產生了物流活動。隨著社會分工細化,就產生了傳統物流業。傳統的物流就是商品運輸、裝卸和儲存等儲運活動過程。現代物流是在傳統物流的基礎上,引入高科技手段,通過計算機進行信息聯網,并對物流信息進行科學管理,從而加快物流速度,提高準確率,減少庫存,降低成本,延伸與擴大了傳統物流的職能。物流定義五花八門,我們采用“GB/T18354-2001”標準的規范說法,物流是指物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

7、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有機結合,形成完整的供應鏈,為用戶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性服務。目前國際上普遍把物流稱為“降低成本的最后邊界”,排在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之后的“第三利潤源泉”?,F代物流業發展,可以大大降低高昂的物流費用,能夠極大地減少庫存占壓資金,也將加快資金周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同時減少由于低水平、條塊分割的物流方式造成的巨大物耗。因此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產業化水平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是一國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提高社會效率和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內容。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與信息業等的復

8、合型服務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盡管物流活動一般并不創造產品的價值,只創造附加價值,但物流在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是一個不可省略或不可跨越的過程,而且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它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是我國制造業物流運作成本偏高、效率較低。對此,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崔忠付先生總結了“3個90%”從原材料到產成品,一般產品加工制造時間占全部流程時間的10%,而倉儲、運輸、搬運、包裝、配送等物流環節花費的時間占90%;一般產品的生產成本只占總成本的1

9、0%,而采購和物流成本占90%;加工制造的利潤只占總利潤的10%,而物流和銷售利潤占90%。物流成本高成為我國制造業轉型的瓶頸。我國在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進程中,有三個被認為具有“里程碑”、“奠基石”、“新紀元”意義的文件:1、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正式確立了現代物流業的產業地位,物流發展規劃被列入“十一五”專項規劃編制目錄和國務院專項規劃審批計劃。2、2009年3月,國務院發布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這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大背景下,為體現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國家出臺了十大振興規劃,其中九大產業集中在生產領域,屬于第二產業,只有物流業是服務于九大產業的唯一

10、生產性服務產業,預示著國家促進制造業與物流業相互融合、聯動發展的迫切意圖,從整體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強我國產業的競爭力。3、2011年6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促進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工作,通過稅收優惠、土地政策支持、經營環境改善、鼓勵資源整合、推進技術創新和應用、加大政府投資和銀行信貸支持、以及促進農產品物流業發展等八項政策為物流業減負,被稱為物流業的“國八條”。物流業振興規劃總結我國物流業發展的四大成績:物流業規模快速增長,物流業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物流基礎設施條件逐步完善,物流業發展環境明顯好轉。以下統計數據完全支持上述判斷。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

11、采購聯合會公布的近年物流數據列表如下: 表1 2005年-2010年全國物流統計 單位:萬億元年度社會物流總額社會物流總費用物流業增加值金額增長%金額運輸費保管費管理費占GDP%金額增長%2010年12541571382409178271312009年9665746083362072181231732008年89919554528718906918121542007年7523262454247149058184172032006年59624384211230511831411252005年481252339186106046185123從表1可以看出:從2005年至2010年的5年間,1、我國

12、社會物流總額凈增77.3萬億元,累計增長160.7%,年均增長21.1%;超過同期國內生產總之的增長幅度。2、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凈增3.71萬億元,累計增長109.4%,年均增長15.9%;其中,運輸費用凈增1.94萬億元,累計增長104.3%,年均增長15.4%,保管費用凈增1.34萬億元,累計增長126.4%,年均增長17.8%,管理費用凈增0.44萬億元,累計增長95.7%,年均增長14.4%;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降低了0.7個百分點,按照2010年口徑計算,達到近2800億元之多。3、我國物流業增加值凈增1.47萬億元,累計增長119.5%,年均增長17%。我國物流業持續快速發

13、展,對經濟的貢獻逐步加大,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物流業縱貫商品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與其他產業有較高的關聯度,物流業成為從中央到地方推動產業轉型和國民經濟升級發展不可或缺的抓手。我國物流業雖發展較快,但許多深層次矛盾與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物流運作模式仍相當普遍,社會化需求不足;物流企業“小、散、差、弱”,專業化供應能力不強;物流基礎設施結構不合理,銜接配套能力差;部門分割、地方封鎖、行業壟斷等對資源整合和一體化運作形成障礙;我國物流業運作模式粗放,運行效率低下,還不能適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需要。為了更進一步探尋物流業如何在重大機遇期完成歷史性嬗變,物流企業如何在

14、艱辛環境下生存、進而在大浪淘沙中脫穎而出,我們將大量引用我國僅有的2004年與2008年兩次經濟普查有關物流業的數據,用以佐證我們的觀點。二、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現狀為了摸清家底、全面掌握反映重大國情國力的大量基礎信息,國務院分別在2004年12月31日與2008年12月31日兩個“時點”,兼及2004年度與2008年度兩個“時期”資料,分別領導進行了我國第一次與第二次經濟普查。我們將充分利用國務院第一(二)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中國經濟普查年鑒公布的大量有關資料,經過我們收集、刪選、編排,非常適合我們進行物流的現狀研究。由于2007年以前尚未建立以物流業為基礎的統計體系,所以物流業的相關

15、數據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累加得來。按照行業中類劃分規定:交通運輸業包括鐵路客、貨運,道路客、貨運,城市公共交通(公共汽電車、軌道交通、出租車客運、城市輪渡等),水上客、貨運,航空客、貨運及通用航空服務,管道運輸,裝卸搬運和其他運輸服務等;倉儲業包括谷物、棉花等農產品倉儲與其他倉儲;郵政業包括國家郵政和其他寄遞業務。如果沒有特別說明,本文數據均來自經濟普查年鑒。1、物流業2008年經濟普查基本情況。表2 2008年物流業企業基本情況統計 項目單位個數(萬個)從業人數(萬人)資產總額(億元)營業收入(億元)營業利潤(億元)2008年14.85846.1774807.531168.03270.3

16、交通運輸、倉儲、郵政占比%交運倉儲郵政交運倉儲郵政交運倉儲郵政交運倉儲郵政交運倉儲郵政851238758908287103947-1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物流業企業的單位個數、從業人數、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的內部組成結構:交通運輸業占整個物流業的85%-94%之多,倉儲業占5%-12%,郵政業占-1%-8%。2、按照開業時間分組的物流企業法人單位統計數據。表3 2004年、2008年按照開業時間分組的物流企業法人單位統計 單位:萬個年度單位個數1949年前1950-19771978-19911992-19981999-20042004-2008不詳2008年14.850.020.380.

17、671.655.216.850.072004年8.040.040.700.901.844.34-0.22表4 2008年按照開業時間分組的全國總計、制造業與物流占比統計 單位:%行業分類企業個數1977年前1991年前1998年前2004年前2008年前全國總計49597萬153544171355419876制造業18183萬118588198860579924物流業1485萬269721183253409953由表3與表4可以看出:開業不足4年的企業占企業總數的比例:全國為43.4%、制造業為38.7%、物流業為46.1%;開業在10年之內的企業占企業總數的比例:全國為81.6%、制造業為7

18、9.4%、物流業為81.2%3、按登記注冊類型分組的物流企業法人單位數以及從業人員數。表5 2004年、2008年按登記注冊類型分組的物流單位數統計 單位:萬個年度單位數內資企業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聯營企業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私營企業其他內資企業港澳臺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200814.8514.451.060.750.210.071.940.449.590.390.200.2020047.407.160.970.980.260.071.130.223.430.100.110.13%1007101893-23.5-19.2071.7100179.629081.853.8由表5可知,2008年與20

19、04年比,企業個數增加1倍,其中內資企業增長1倍,外資企業增長66.7%;內資企業中,國有企業小幅增長(9.3%),聯營企業零增長,集體企業與股份合作企業負增長,其他內資企業、私營企業、股份公司分別增長2.9倍、1.8倍和1倍,有限公司增長71.7%;港澳臺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則分別增長81.8%和53.8%。表6 2004年、2008年按登記注冊類型分組的物流單位從業人員統計 單位:萬人年度從業人員數內資企業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聯營企業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私營企業其他內資企業港澳臺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2008846279202252437118551807562257711224130120

20、0458075525213358613151130836791633126156%45743355-25.4-9.97.838.153.1181.3239.491.392.9從表6可知,2008年與2004年比,從業人員數增長了45.7 %,內資企業人數增長43.3%,外商投資企業人數增長92.2%;其他內資企業、私營企業分別增長了2.4倍與1.8倍,外資企業與港澳臺企業分別增長了92.9%與91.3%,股份公司與有限公司分別增長了53.1%與38.1%,聯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分別小幅增長7.8%與5.5%,集體企業與股份合作企業則負增長25.4%與9.9%。4、按從業人員數分組的物流企業法人單位

21、數。表7 2004年、2008年按從業人員數組距分組的物流企業法人單位統計 單位:萬個年度單位數7人及以下8-19人20-49人50-99人100-299人300-499人500-999人1000-2999人3000-4999人5000人及以上2008年14855704182531110910180130080020012004年740249185139072046031009007001001表8 2008年按照從業人員分組的全國總計、制造業與物流業占比統計 單位:%行業分類單位數(萬人)7人以下19人以下49人以下99人以下299人以下300人以上全國總計49597394686867932

22、97921制造業1818319451170089797327物流業148538466583691197228由表7與表8可以看出:不足20人以下的微型企業與整個行業企業相比,全國總計、制造業與物流業占比分別是68.6%、51.1%與66.5%,普遍超過一半,甚至超過三分之二。按照2011年7月國家工信部等四部委局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除倉儲企業外,小型企業按上限不足300人去衡量,全國總計、制造業與物流業占比分別是97.9%、97.3%與97.2%,即以從業人員的人數指標去衡量全國、制造業和物流業有97%以上企業為小型或微型企業。5、按照全年營業收入組距分組的企業法人單位數。表9 2004年、

23、2008年按營業收入組距分組的物流企業數統計 單位:萬個年度單位個數100萬元及以下100-500萬元500-1000萬元1000-5000萬元5000萬元-1億元1億元及以上2008年14855934471512130420392004年7403,85195058075014013增長%100754012921603184020002000由表9可以獲知:2008年與2004年相比,除100萬元及以下組營業收入增長54%外,其余組均增長129%至200%。表10 2008年按照營業收入分組的全國總計、制造業與物流業占比統計 單位:%行業分類單位個數(萬個)不足100萬元不足500萬元不足10

24、00萬元不足5000萬元不足1億元1億元及以上全國總計4959738607717844795059734266制造業1818324707517823593309647353物流業148539937003802094549737263除表10外,我們從經濟普查資料還獲得下列信息:不足200萬元營業收入的各類企業占整個企業的比率,全國總計、制造業與物流業分別為:52.1%、38.6%和52.4%;不足2000萬元營業收入的各類企業占整個企業的比率,全國總計、制造業與物流業分別為:90.6%、87.6%和87.9%。6、按資產總額組距分組的法人單位數。表11 2004年、2008年按資產總額組距分組

25、的物流企業數統計 位:萬個年度單位個數(萬個)50萬元及以下50-100萬元100-500萬元500-1000萬元1000-5000萬元5000萬元-1億元1億元及以上2008年14853972104511781730340422004年740207116208072091019027增長%100791881011681472901789556由表11可以獲知,2008年與2004年比較,各組距分組的資產總額均有增長,幅度為55.6%至147.2%。表12 2008年按照資產總額分組的全國總計、制造業與物流業占比統計 單位:%行業分類單位個數(萬個)不足50萬元不足100萬元不足500萬元不足

26、1000萬元不足5000萬元不足1億元1億元及以上全國總計49597281744917774858895329731269制造業18183185734097450839295339755245物流業1485267340877124832394889717283從表12可以獲知,全部企業中約四分之一企業資產不足50萬元,超過四成企業的資產不足100萬元,約四分之三的企業資產不足500萬元,超過八成企業的資產不足1000萬元;7、按學歷分組的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數。表13 2004年、2008年按學歷分組的物流企業從業人員統計 單位:萬人年度單位個數(萬個)從業人員數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具有大學本

27、科學歷人員具有大專學歷人員具有高中學歷人員具有初中及以下學歷2008年14858461742460891403735838282292004年74058074125248068732460123995增長%1007457239214551042457176由表13可知,2008年與2004年相比,除了高中學歷人員維持與從業人員增長比率差不多外,初中及以下學歷人員的增長低于從業人員增長比率(17.6%);具有大專以上人員的增長比率遠超從業人員增長率,大專學歷人員增長1.04倍,大學本科學歷人員增長1.46倍,研究生學歷人員增長2.39倍。表14 2008年按照學歷分組的全國總計、制造業與物流業占

28、比統計 單位:%行業分類單位個數(萬個)從業人員數(萬人)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具有大學本科學歷人員具有大專學歷人員具有高中學歷人員具有初中及以下學歷全國總計4959721889.360.887.4714.0033.3744.28制造業1818310432.350.634.7010.0933.6450.94物流業1485846.170.507.2016.5942.3533.36從表14可以獲知,具有研究生學歷的人員占各行業員工總數的比率,物流業比制造業與全國總體比率都低;具有大學本科學歷人員占各行業員工總數比率,物流業高于制造業,卻低于全國總體;具有高中與大專學歷人員占各行業員工總數的比率,物流

29、業均高于制造業與全國總體;具有初中及以下學歷人員占各行業員工總數的比率,物流業均低于制造業與全國總體。8、按專業技術職稱和技術等級分組的企業單位從業人員數。表15 2004、2008年按專業技術職稱和技術等級分組的物流企業單位從業人員統計年度從業人員數(萬人)專業技術職稱人員(萬人)技術等級人員(萬人)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初級職稱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中級工2008年8461754724074034181629250540692004年580743602122389908236619603784增長%45751913435120771927875從表15可以獲知,2008年與2004年比較,所有專業技

30、術職稱與技術等級人員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其中高級職稱與高級技師、技師增幅驚人(51.9%至120.7%);高級工與中級職稱增幅較大(13.4%與27.8%);中級工與初級職稱人員增幅較少(7.5%與3.5%)。2008年的專業技術職稱人員共計69.88萬人,占員工總數的8.3%;其中高、中、初級職稱人員分別占全部職稱人員比率為:7.8%、34.4%和57.8%;在技術等級人員中,其占全體從業人員的比率依次分別為0.2%、0.7%、3.0%和4.8%;2004年的專業技術職稱人員共計63.81萬人,占員工總數的11.0%;其中高、中、初級職稱人員分別占全部職稱人員比率為:5.6%、33.3%和6

31、1.1%;在技術等級人員中,其占全體從業人員的比率依次分別為0.1%、0.6%、3.4%和6.5%。表16 2008年按照專業技術職稱與技術等級分組的全國總計、制造業與物流業占比統計 單位:%行業分類從業人員數(萬人)專業技術職稱人員技術等級人員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初級職稱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中級工全國總計21889.36111399635038110269473制造業10432.35079255455038101233413物流業846.17065284477021074296481由表16可以看出,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占全員的比重,物流業(8.26%)低于全國總體水平(11.45%)3.19個

32、百分點,卻高于制造業水平(7.89%)0.37個百分點;其中高、中、初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分別占行業全員的比重,制造業與物流業均低于全國總體水平,但高級職稱,制造業居中、物流業最低,中級與初級職稱,則物流業居中、制造業最低。技師及以上人員占行業全員比例,制造業(1.39%)與物流業(0.95%)均低于全國總體水平(1.48%);高、中級工占行業全員的比例,物流業(7.77%)高于全國總體(7.42%)和制造業(6.46%)。9、物流業的營業狀況。表17 2004年、2008年物流業的營業狀況統計 年度營業收入(億元)主營業務成本(億元)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億元)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合計(

33、億元)營業利潤(億元)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萬人)2008年31168.0021218.00778.403486.603270.30847.902004年12280.108720.21347.293773.44913.12758.12增長%153.8143.3124.1-7.6258.111.8年均增長率%26.224.922.4-2.037.62.8從表17可見,毛利率,2008年為29.4%、2004年為26.2%,2008年比2004年提高了3.2個百分點;收入利潤率,2008年為10.5%、2004年為7.4%,2008年比2004年提高了3.1個百分點;收入利稅率,2008年為13%、

34、2004年為10.3%,2008年比2004年提高了2.7個百分點;成本利潤率,2008年為15.4%、2004年為7.4%,2008年比2004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人均收入,2008年為36.76萬元,2004年為16.2萬元,2008年比2004年增長1.27倍;人均利潤,2008年為3.86萬元,2004年為1.2萬元,2008年比2004年增長2.22倍。10、物流業的資產狀況。表18 2004年、2008年物流業的資產狀況統計年度固定資產原價(億元)本年折舊(億元)資產總計(億元)所有者權益(億元)2008年45119.602129.9074807.5032211.002004年27

35、323.211376.1735763.2218713.05增長%65.154.8109.272.1年均增長率%13.411.520.314.5由表18可以獲知,2008年的折舊率為4.72%,2004年為5.04%,2008年比2004年減少了0.32個百分點;2008年的負債合計為42596.5億元,2004年為17050.18億元,凈增25546.32億元,累計增長149.83%,年均增長25.7%;資產負債率,2008年為56.9%,2004年則為47.7%,4年 增加了9.2個百分點;所有者權益構成率,2008年為43.1%,2004年為52.3%,4年減少了9.2個百分點。負債率上升

36、,所有者權益構成率降低,反映了企業資金實力弱了、財務風險有所增大。11、物流業的實收資本情況統計。表19 2004年、2008年物流業的實收資本情況統計 單位:億元年度實收資本國家資本集體資本法人資本個人資本港澳臺資本外商資本2008年22985.8013612.70468.404720.702670.10755.00758.902004年14206.8410135.47254.472307.31798.69343.08367.82增長%61.834.384.1104.6234.3120.1106.3年均增長率%12.87.716.519.635.221.819.8表20 2004年、2008

37、年物流業按投資主體占實收資本比例統計 單位:%年度實收資本國家資本集體資本法人資本個人資本港澳臺資本外商資本2008年22985.8059.22.020.511.63.33.42004年14206.8471.41.816.25.62.42.62008比2004增長%-12.20.24.360.90.8從表19與20可以獲知,2008年與2004年相比較,實收資本增長61.8%,年均增長12.8%,出了國有資本累計增長(34.3%)與年均增長(7.7%)全低于實收資本;4年間,個人資本累計增長2.34倍,年均增長到達35.2%;港澳臺資本與外商資本,累計增長分別達到1.20倍和1.06倍,年均增

38、長分別達到到達21.8%和19.8%;法人資本和集體資本,累計增長分別達到1.05倍和84.1%,年均增長分別達到到達19.6%和16.5%。2008年和2004年,我國物流業的實收資本,按照投資主體劃分排序(由多到少)均為:國有資本、法人資本、個人資本、外商資本、港澳臺資本和集體資本;2008年與2004年相比,除了國有資本占比下降12.2個百分點外,其余資本均上升,尤其以個人資本與法人資本上升幅度較顯著,分別上升6與4.3個百分點;港澳臺資本與外商資本分別上升0.9與0.8個百分點;集體資本上升只有區區0.2個百分點。 我國物流業現狀可以用“喜憂參半”四個字來概括,因為它的發展業績令人驕傲

39、,但它的發展瓶頸引人擔憂。三、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瓶頸我國物流業發展的業績輝煌,但是問題與矛盾也不容忽視。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概括的五大問題普遍存在:全社會物流運行效率偏低;社會化物流需求不足和專業化物流供給能力不足的問題同時存在;物流基礎設施能力不足;地方封鎖和行業壟斷對資源整合和一體化運作形成障礙,物流市場還不規范;物流技術、人才培養和物流標準還不能完全滿足需要,物流服務組織化和集約化程度不高。我們從物流業的供方、需方和環境三方面考察,發現還有如下問題:1、需方。工商企業觀念落后。由于對物流作為“第三利潤源泉”的片面與錯誤認識,同時受計劃經濟模式“大而全”“小而全”觀念影響,尤其很多生產與商業

40、企業既怕失去對采購、銷售的控制權,又怕額外利潤被別的企業賺去,就自建物流系統,不愿向外尋求物流的社會服務。中國倉儲協會一個調查顯示,21%的生產企業與13%的商業企業將物流業務外包,生產企業中18%的原材料物流與16.1%的成品銷售物流外包。由于物流企業只能提供單項或分段物流服務,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儲運和配送上,相關的包裝、加工、配貨等增值服務不多,更本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應鏈。不少生產企業與商業企業對物流服務滿意度評價偏低。2、供方。物流企業規模過小、設施落后、人才儲備不夠豐厚。物流企業的典型特征是“多、小、散、弱”:專業化物流供給能力不夠。2008年經濟普查,物流業有法人單位企業14.85

41、萬個,年均從業人員847.9萬人。企業戶均員工57人,但84%的企業員工人數不足50人,即使近年發展迅猛的私營企業戶均員工也只有27人,7人以下企業占總物流企業的四成、19人以下企業占整個物流企業的2/3;企業戶均資產5038萬元,但95%的企業資產不足5000萬元;在實收資本構成中,代表新興力量的私營資本與外資資本只占18.3%;企業戶均營業收入2100萬元,但88%的企業營業收入不到2000萬元;企業戶均大專以上學歷的員工只有14人,占比1/4不到,具有初、中、高級職稱的人員戶均僅4.7人,技師戶均才0.5人,高級工戶均才1.7人。我國的物流企業呈現多元化格局,除新興的外資和民營企業外,大

42、多數是由計劃經濟時期商業、物資、糧食、運輸等儲運企業轉型而來,條塊分割、集約化經營優勢不明顯,難以實現規模效益。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關鍵在于存貨過高,當然還有資源利用不充分、運行效率低下的原因。據估計,我國公司所擁有的平均存貨量周期是51天,是歐盟公司存貨量周期6倍;中國供應鏈環節多、層次復雜,每條供應鏈中有許多中間商,每家中間商都有自己的存貨;(出于對物流供應服務穩定性疑慮,中間商往往通過吧多存貨來降低缺貨的風險)。另外傳統物流過程中損耗驚人,據估算,全國一年蔬菜損失價值1354億元,糧食損失35.7億元,鋼材銹蝕損失1000億元;傳統物流模式下一件商品從生產環節到最終消費環節,至少搬運十幾次

43、,如實行社會化多式聯運、一單到底,物流過程中物耗至少可減少一大半;各種運輸方式自成體系,加上信息不對稱與運輸組織方面的缺陷,造成大量運力浪費,迂回運輸、無效運輸比例較高,僅汽車空駛率就高達37%。3、環境。物流市場環境亟待規范。在我國,畸高的社會物流總費用與極低的物流企業利潤,形成強烈反差:一面社會抱怨,我國物流總額與GDP的比率,高出發達國家一倍左右;另一面物流企業疾呼,我國的物流企業是在“低價格、高成本、微利潤”狀態下生存,發展后勁明顯不足。同質化競爭日益加劇,降低了物流企業自身的議價能力,形成“低價格、低成本、低技術含量”的物流運作模式,產業自身積累能力弱,直接影響產業轉型升級;部門分割

44、、地方封鎖、行業壟斷,對資源整合和一體化運作形成障礙。物流業政策期待落實。包括適當調整物流業的稅收政策,改進和規范交通管理政策,切實加大投融資力度,進一步完善土地政策,支持物流企業做大做強,促進制造業與物流業連動發展等。具體就是落實物流業“國八條”,推動物流業健康快速發展。物流法律法規滯后與不完善是物流市場無序、混亂的根源之一。物流法律法規從內容和行業管理上,分散于海、陸、空運輸,消費者保護,企業管理,合同管理及各部委分別制定的有關規程和管理辦法,是在不同時期、不同部門針對不同問題制定的,形成多頭而分散局面、呈現雜亂無章狀態,導致市場機制不健全、秩序混亂、價格無序;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規

45、層次較低、法律效力不大;物流法律法規滯后,出現適用范圍有誤、規制內容過時及法律交叉與法律空白等問題,所以宏觀調控能力與微觀約束能力不足;物流法律法規間不協調,多部門立法時,溝通不夠、從本部門利益出發、存在法律法規矛盾與“打架“現象,難以整合物流各環節和各功能之間的關系,不利于形成行業優勢推動我國物流業發展;難以徹底清理各地不同執法標準、盡快設立全國性統一執法與處罰標準。近年來,我國物流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依然存在,我們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我國物流業發展基礎設施還較脆弱、結構不合理、銜接配套能力差、服務能力不強、發展水平還不鞏固,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需要;物流業

46、結構性失衡依然存在,包括供需結構不平衡、行業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物流市場近年的超常快速發展,較多地體現在數的擴張上,一定程度掩蓋了質的瑕疵。本土物流企業普遍在技術上參差不齊、運作中服務不規范、無序的市場、競爭嚴重,大大增加了運行成本與交易成本,利潤低下。多數物流企業缺乏明晰的戰略、合理的人力資源組合和必要的學習能力,除了低價競爭,鮮有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的能力。四、我國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趨勢先進制造業與現代物流業的融合發展已成為全球產業經濟發展的主流和趨勢,也完全適合中國。但現實是,一方面,制造企業的物流需求分散在各個部門與企業,沒有轉化為社會化的需求,物流運作成本高、效率低;另

47、一方面,由于社會化需求不足,專業化物流發展受到制約,適應制造企業需要的物流服務能力不高。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成為最佳選擇。1、兩業聯動發展環境不斷優化。2009年3月,物流振興規劃頒發后,中央各部委積極推進兩業聯動發展工程,上海出臺了“實施方案”:鼓勵大型制造企業整合剝離內部物流業務流程,擴大物流外包需求;重點發展為制造企業提供原材料采購、產品分撥配送等專業化服務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支持制造企業和物流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聯合、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聯合組建第三方物流企業;推進建立面向本市各工業區、重點制造企業以及專業物流企業的業務協同平臺,擴大本市制造業物流服務范圍。2011年6月,物流業“國八條”出臺,對物流企業呼聲最高、涉及政策層面的諸多問題提出了明確措施和要求,業內人士更多地寄望于真正落實。2、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聯動日趨緊密。從企業層面看,兩業聯動發展進一步加強,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分離、分立物流資源,整合外包物流業務,與專業物流企業竭誠戰略合作伙伴;越來越多物流企業,更快、更廣、更深地介入生產領域,提供供應鏈一體化服務,推動了物流服務市場化、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